• 708.50 KB
  • 2022-08-12 发布

生物学流派:理论、应用

  • 6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十三章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n一、华生的行为主义华生(JohnB.Watson,1878—1958),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生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格林维尔,1900年获得福尔满大学硕士学位。1903年芝加哥大学获得该校第一个心理学博士学位。后任芝加哥大学讲师和心理实验室主任。1908年转任约翰.霍布金斯大学教授。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20年,因桃色事件引起家庭纠纷与妻子离婚而被迫改行从事广告商业活动,直至1945年退休。但在20世纪20、30年代,他还著书立说宣扬行为主义,做了大量心理学普及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n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1)心理学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所谓行为,乃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华生把心理或意识归结为内隐而轻微的行为。思维是全身肌肉,特别是喉头肌肉的内在和轻微的反应。事实上,他把“思维”和“喉头的习惯”视作同义词。情绪是身体机构特别是内脏和腺体的变化,是内隐、轻微行为的一种形式。\n(2)心理学的任务在于预测和控制行为。华生认为构成行为的基础是个体表现于外的反应,反应的形成与改变则归因于有机体所受的刺激,即S--R公式。华生认为“人和动物的全部行为都可以分析为刺激与反应”不管多么复杂的行为总不外乎是一套反射而已。心理学须符合一般科学共有的预测、控制的基本原则。心理学研究行为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以预测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n(3)研究方法应该是客观的方法而不是内省。他不相信内省法的精确性,这也是他在心理学对象上否定意识的必然结果。他清楚地说过的客观方法有四种,即应用和不应用仪器控制的观察、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和测验法。条件反射法是行为主义者最重要的研究方法。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n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4)行为后天环境决定的。他认为行为最后都可分析还原为由刺激引起的反应,而刺激不可能来自先天遗传,所以行为当然就不可能来自先天遗传了。人类行为中似乎像本能行为的方面,实际上都是在社会中形成的条件反应。\n一、华生的行为主义只要发现某一种刺激能引起哪一种反应,或发现某一种反应是由哪一种刺激引起的,就能找到一种刺激与一种反应之间的特定的因果关系。\n一、华生的行为主义人格是心理学中的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华生却轻而易举地把它纳入到行为的行列:人格是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n一、华生的行为主义人格中的各习惯系统既有相互协调的,也有相互冲突的。当相互冲突的习惯系统同时发动时,行为就发生冲突,导致肌肉、腺体在不同活动中发生颉颃。这种状况如得不到及时解决,久而久之,便导致心理失调.\n二、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1、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巴甫洛夫(IvanPavlov,1849—1936)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1904,巴甫洛夫因为消化生理学的研究,尤其是对唾液腺、味腺和肠腺反射泌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而使他最为出名的,可能还是对狗的条件作用的研究。\n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食物——分泌唾液铃声+食物——分泌唾液铃声——分泌唾液\n\n联系实际当新生儿看到妈妈的奶头时,他们的嘴会做出吸吮动作并有唾液分泌,这是无条件的吸吮反射;如果妈妈在每次喂奶前,先用手轻轻抚摸孩子的前额,那么,以后只要妈妈抱起孩子轻轻抚摸孩子的前额,孩子就会做出吸吮动作并分泌唾液,这时的反射则属于条件反射了。当孩子哭时,如果在抱起孩子的同时妈妈用摇棒发出响声,以后孩子哭的时候,只要孩子一听到摇棒的响声,就会停止哭泣。晚上当妈妈哄孩子睡觉时如果伴随着关灯,久而久之,关灯本身就会引起孩子的睡意。\nΔ「猫出笼得食」的实验。Δ学习理论的两大要点:(1)学习是经由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在问题情境中,个体表现出多种尝试性的反应,直到其中有一个正确反应出现,将问题解决为止(2)在尝试错误学习过程中,某一反应所以能够与某一刺激发生连结,原因是该反应能够获致满意的效果,也就是根据效果律(lawofeffect)的原则。二、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2、桑代克(Thorndike)操作条件反射\n\n猫的尝试错误学习过程\n操作条件反射程序程序目的应用正强化增加行为行为之后给以奖赏负强化增加行为行为之后撤销厌恶刺激无强化减少行为无刺激惩罚减少行为行为之后给予厌恶刺激或撤销正面刺激\n三、刺激—反应论与内部精神现象学习的四个要素:内驱力、线索、反应、强化学习内部精神现象和学习恐惧—一种获得性的内驱力语言和二级泛化冲突移植作用\n三、刺激—反应论与内部精神现象内驱力:是迫使有机体行动的任何一种强烈的刺激。一级内驱力/原生内驱力:关系到个体生存的驱力二级内驱力:由社会文化决定的。线索:是一种指导有机体选择行为的方向的刺激.反应:是由内驱力和线索诱发出来的,用以降低或消除内驱力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强化:强化也就是内驱力的降低,任何能够导致内驱力降低的刺激都是一种强化物。与满足生理生存需要有关的刺激强化物为原生强化物有那些经常和原生的强化刺激配对出现的中性刺激转化而成的为二级强化物\n三、刺激—反应论与内部精神现象学习的四个要素:内驱力、线索、反应、强化学习“只有当一个人想要些什么(内驱力)”、注意些什么(线索)、做些什么(反应)以及获得什么(强化)时,学习才能发生。学习的本质是在各种习惯族系等级系统中反应等级不断重新组合的过程。学习的发生是以原有的反应等级不能适应当前新的情景为前提的。没有困境就没有学习。可以理解为,学习就是适应。内部精神现象和学习\n内部精神现象和学习(1)恐惧—一种获得性的内驱力①恐惧是可以学会的②恐惧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内驱力,会导致各种降低恐惧的行为,而且恐惧这种反应具有很强的抗消退性,一旦产生就和不容易消失。\n内部精神现象和学习(2)语言和二级泛化语言是实际事物的符号,有了语言符号系统,个体就能通过经验来学习和思考。内部言语活动作为学习中发生的特殊的内在反应,有两种表现形式:推理;计划一级泛化:那些建立在刺激之间物理特征的相似性上的泛化是一级泛化,这是天生的。二级泛化:那些建立在言语符号的基础上的泛化叫做二级泛化。\n(3)冲突:种类: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双重趋避冲突移置作用:挫折与攻击:①一个人行为动机越强烈,受挫折后越容易引发攻击性行为②挫折的完整性影响攻击行为③较小挫折的累积作用\n移置作用因冲突而引起恐惧的强度对于移置作用所选择的替代对象与原对象之间的相似程度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而言,个体的移置作用有以下特点:①②③\n(4)潜意识、神经症与精神治疗(5)童年时代的四个关键训练期喂食情境排泄训练早期的性教育激怒—焦虑冲突\n四、社会学习理论\n四、朱利安.B.洛特的社会学习理论洛特认为,人类行为的原因远比低等动物复杂得多。要想预测人在特定情境中的反应,就必须考虑知觉、期望、价值观这样的变量。洛特尤其使用行为潜能、预期和强化值来解释人类的个性。行为潜能(BP)期望(E)强化值(RV)=+\n四、朱利安.B.洛特的社会学习理论(1)行为潜能(BP)指在某一特定场合做出某种反应的可能性。(2)期望(E)指对想要的结果能在多大程度上出现的估计。\n四、朱利安.B.洛特的社会学习理论(2)期望(E)—洛特认为,如果我们做了一件事获得了奖励,那么以后对这件事就有更多的期望。这和传统行为主义者解释不同—在经历多次同样的情境后,我们对自己的期望就越有信心。但这个情境第一次出现时,我们是根据自己以往类似情境中的经验来做出期望的。—根据洛特的理论,人的行为具有稳定性,是由已经形成的、稳定的期望造成的—在新情境中我们靠的是泛化的期望,而怎样的期望取决于我们对控制点的考虑。\n(3)强化值(RV)四、朱利安.B.洛特的社会学习理论洛特把强化值定义为:比起其他种类的强化,我们更喜欢某种强化,或者说我们认为某种强化更有价值。稳定的行为模式是由于人们对各种外界回应的价值有稳定的感受。行为潜能(BP)期望(E)强化值(RV)=+\n五、社会——认知理论 (social-cognitivetheory)(AlbertBandura,1925-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现代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的奠基人。他受过严格的行为主义的训练,但不满于极端行为主义的观点,他吸取了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形成了一种认知-行为主义的模式。在他看来,学习是一种既符合信息加工理论,也符合强化理论的过程,而且他重视对社会学习的研究,形成了他很有特色的社会学习理论。\n五、社会——认知理论 (social-cognitivetheory)主要观点:1、学习理论的三元取向即相互决定论2、认知对行为的影响3、观察学习\n1、相互决定论行为是由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决定,但是,行为既非由单一力量决定,也非由两种力量简单叠加决定。班杜拉提出相互决定论概念。这就是说,奖励和惩罚之类的外因和信念、思维、期望之类的内因都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影响系统中的每一部分,这一影响系统不仅影响行为,也影响系统中的其他部分。简单说,系统中的每一部分——行为、外因和内因——彼此相互影响。五、社会——认知理论 (social-cognitivetheory)\n学习理论的三元取向(相互决定观)行为(个体行动、选择和言语描述)外因(奖励、惩罚)内因(信念、期望、态度、知识)班杜拉把潜在环境和实际环境区别开来。“我们自己为自己创造了机会”,“我们也为自己创造了决自己命运的环境”\n2、认知对行为的影响(cognitiveinfluencesonbehavior)①当我们面对新问题时,我们并非每次都按照尝试—错误的模式,通过对奖惩作出反应来解决问题,我们会想象可能结果、估计可能性、设置目标并想出解决方法。②班杜拉还认为,大部分行为不是在外部强化或惩罚的情况下产生的,而是被“自我机制”控制的。要想控制人的行为,就必须考虑其个人潜能。③尽管人们经常为得到外部奖励而努力,但我们也会为了获得内部奖励而向着我们自己制定的目标而努力。五、社会——认知理论 (social-cognitivetheory)\n3、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learning)班杜拉认为,学习并不仅仅发生在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中。我们也可以通过看、读或听说别人怎样行为来学习。班杜拉在学习(learning)和行为表现(performance)间做了重要区分。通过观察学习得的行为并不一定表现出来。是否表现出这一行为,取决于个体认为做过这个行为之后会得到奖励还是惩罚。而这种“认为”也是通过观察得来的。五、社会——认知理论 (social-cognitivetheory)\n观察学习的实验研究一1965年班杜拉进行了一项研究,他想了解:(1)儿童是否会不管榜样的行为是受到奖励还是惩罚都会从榜样那里习得攻击行为?(2)儿童看到榜样受到奖励是否比看到榜样受到惩罚会更多地自发模仿所看到的攻击性行为?\n观察学习的实验研究一研究者让幼儿园里的孩子看电视节目,节目中一个成年榜样对一个成人大小的塑料充气人进行攻击行为。然后孩子们分为三组,分别看三种不同的结局.打充气人的榜样受到奖励打充气人的榜样受到惩罚没有任何结果让孩子们在有充气玩具的房间里自由活动\n观察学习的实验研究一看到榜样受到奖励的儿童是否比看到榜样受到惩罚的儿童习得了更多的攻击行为呢?为了得到问题的答案,班杜拉在这两组儿童看完电影后回到游戏室时,以提供糖果为奖励,要求儿童尽可能多地回想起榜样的攻击行为,并付诸行动。\n观察学习的实验研究一40123男孩女孩男孩女孩男孩女孩榜样奖励榜样惩罚无结果结果:不同模仿行为的平均数\n观察学习的实验研究一结果发现,这两组儿童在攻击性行为的学习方面没有任何差异,都能同样精确地回忆起榜样的攻击性行为与顺序。这说明,榜样所得到的不同结果只是影响儿童的模仿表现,而对学习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即使是受到惩罚的榜样行为同样也被儿童通过观察学习接受了,只不过没有表现出来而已。\n六、应用:行为矫正 和自我效能感\n六、应用:行为矫正和自我效能感1、对心理障碍的解释-华生用经典条件反射方法使得一个叫小阿尔波特的11个月大的婴儿形成了对小白鼠的恐惧,于是证明了,如果知道孩子过去的条件反射经验的话,就可以解释这个婴儿为什么会对白鼠显示出不正常的恐惧-行为主义解释滑梯恐惧的形成:-另外,行为主义理论家还认为,某些个体是由于强化太少而缺乏适当的行为。\n六、应用:行为矫正和自我效能感2、行为矫正(behaviormodification)(1)经典条件反射的应用系统脱敏方法(systematicdesensitization)(2)操作条件反射的应用对个人不良行为控制—操作定义及确定基线水平管理多人行为——代币制生物反馈法\n(1)经典条件反射的应用(classicalconditioningapplications)系统脱敏systematicdesensitization系统脱敏疗法也叫交互抑制法。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患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焦虑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习惯的目的。人和动物的肌肉放松状态与焦虑情绪状态,是一种对抗过程,一种状态的出现必然会对另一种状态起抑制作用。这就是交互抑制作用。\n系统脱敏疗法步骤:第一步:划分焦虑等级。第二步:松弛训练。第三步:按排列出的焦虑等级进行脱敏训练。\n类似系统脱敏疗法的心理治疗方法在中国古代也有运用。据《儒门事亲》载:王德新的妻子旅途中,在旅舍的楼上住宿,夜逢盗贼烧房子,因受惊而堕下床来。自此以后,每听到声响,便会受惊昏倒不省人事。家人也只得蹑足而行,不敢冒然弄出声响,逾年不愈。医师戴人诊断后既让二侍女执其两手,按于高椅之上,在面前放一张小桌几。戴人说:“娘子,请看这木头!”便猛击桌,其妇大惊。戴人说:“我用木头击桌,有何可惊呢?”妇人吓后稍显安定,戴人又击桌,惊已显然减缓。又过一会儿,连击三五次,又用木杖击门,又暗中令人击背后的窗子。妇人慢慢从惊恐中平定下来。晚上又叫击其卧房的门窗,接连数日,从天黑直到天亮,一、二月后,虽听雷鸣也不惊恐了。\n厌恶疗法aversiontherapy厌恶疗法又叫“对抗性条件反射疗法”,利用回避学习的原理,把令人厌恶的刺激,如电击、催吐、语言责备、想象等,与求治者的不良行为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条件反射,以对抗原有的不良行为,进而消除这种不良行为。\n(2)操作条件反射的作用(operantconditioningapplications)代币制tokeneconomy它通过某种奖励系统,在病人做出预期的良好行为表现时,马上就能获得奖励,即可得到强化,从而使患者所表现的良好行为得以形成和巩固,同时使其不良行为得以消退。\n生物反馈治疗(Biofeedback)米勒(1967年)创立的生物反馈技术,用科学事实证明,通过特殊的学习和训练,人也可以学会知道和随意地控制自己的心脏、血管、胃肠、肾脏和各种腺体等内脏器官的活动,就像随意控制骨骼肌群那样。生物反馈治疗借助于电子仪器,客观感知身体内部正在发生变化的行为矫治技术。通过生物反馈治疗有助于患者调整和控制自己的心率、血压、胃肠蠕动、肌紧张程度、汗腺活动和脑电波等身体机能的活动情况,从而改善机体内部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状态,矫正对应激的不适宜反应,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临床实践证明,生物反馈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行为治疗技术。生物反馈和松弛反应训练相结合,可以使人更快、更有效地通过训练学会使用松弛反应来对抗并消除一般的心理、情绪应激症状。\n六、应用:行为矫正和自我效能感3、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自我效能感:个体相信自己有多大能力改变行为的感觉。结果预期outcomeexpectation:指人们认为他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会导致某种结果——相信事情能发生效能预期efficacyexpectation:指人们认为他们在多大程度上能带来某种结果——相信你能让某件事情发生效能预期能更好预期行为\n六、应用:行为矫正和自我效能感3、自我效能感效能的四个来源:亲身掌握经验(enactivemasteryexperience替代经验vicariousexperiences;言语说服verbalpersuasion;生理和情绪状态physiologicalandaffectiveatates\n效能期望的四个来源①亲身掌握经验(enactivemasteryexperience)这个效能信息源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但事情并不这么简单,对结果的归因方式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n效能期望的四个来源②替代经验vicariousexperiences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它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的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n效能期望的四个来源③言语说服verbalpersuasion这是试图凭借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和自我引导,来改变人们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方法,由于使用简便它成为一种极为常用的方法。然而,依靠这种方法形成的自我效能感不易持久\n效能期望的四个来源④生理与情感状态physiologicalandaffectiveatates情绪和生理状态也影响自我效能的形成。在充满紧张、危险的场合或负荷较大的情况下,情绪易于唤起,高度的情绪唤起和紧张的生理状态会降低对成功的预期水准。最后,情景条件对自我效能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某些情境比其它情境更难以适应与控制。当个体进入一个陌生而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会降低自我效能的水平与强度。\n六、应用:行为矫正和自我效能感3、自我效能感通过有指导的控制程序,让患者逐步亲身掌握经验,增强自我效能感。即增加他们能胜利克服问题的信念,从而改变某些行为\n六、应用:行为矫正和自我效能感3、自我效能感这两种治疗程序的区别仅仅在于解释的方式不同。持行为矫正观点的治疗师把成功的系统脱敏解释为用新的刺激—反应联结取代了就的联结,而持社会认知观点的治疗师则认为是成功的经验改变了个体的效能期望,从而导致了行为的改变。显然,相信自己能够做出改变和取得进步的信念是成功解决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众多挑战和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n七、评价:行为观察法1、直接观察-通过观察行为的有代表性的时间样本-模拟行为观察,或者患者角色扮演-治疗师遵循一系列程序:对要观察的行为进行操作性定义,即行为可以计数并且可以明确地与其他行为划分界限-让两个以上的观察者各自独立地对同一行为编码-采取双盲研究2、自我监控3、他人观察\n八、贡献与批判1、贡献①有坚实的实验研究基础②创建了很实用的心理治疗程序行为矫正程序用数据和客观标准来判定治疗的成败行为矫正对于某些人群来说可能是最有效的方法,比如对儿童或有严重情绪障碍的患者行为矫正的疗程相对来说比较短,方法也容易掌握\n八、贡献与批判1、贡献③社会学习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在行为主义方法中加入了认知变量,填补了心理学者在传统的行为主义中所看到的一些纰漏。社会学习理论的人格模式使我们既能与经典条件反射原理保持一致,又能理解思维、期望、价值之类的概念。另外,这些认知元素的引入把行为主义人格理论与晚近的认知人格流派联系了起来,这一流派明显受到了社会学习理论的影响\n八、贡献与批判2、批判①对人格的描述范围太窄。特别批评斯金纳主义者认为的,关注内在感受和直觉都无济于事②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没有充分关注遗传的作用③有研究指出,这一理论在解释特定行为能够被制约的容易程度时存在局限性④人比研究实验室里的动物复杂得多,正如班杜拉等认知理论家认识到的,对一个情境,人能够考虑出多种应对办法,能都权衡各种可能性,能够对不同的强化作出评价,能够看到长远目标,等等⑤当行为主义者只是减少了一些可观察行为时,这一疗法往往歪曲了真正的问题。\nThankYou!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