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3.00 KB
- 2022-08-1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程描述\n·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卫生部教材办公室从1998年开始进行口腔医学专业规划教材第四轮修订。为面向21世纪,遵循培养目标,突出教材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教材)、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通用性)的特点,以及学科发展,与国际接轨的需要增设《口腔生物学》。《口腔生物学》课程结构体系承前于医学基础,启后口腔临床各学科,以从理论上理解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口腔生物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并且涵盖口腔微生物学、口腔生物化学、口腔免疫学、牙周骨组织生物学。本科生教学的课程主要是理论,使之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对相关疾病在理论上深刻认识。实践课程的增设主要面向硕士生教育,为口腔研究提供实践基础,培养研究生掌握各种具体而又专业的技术手段如:口腔疾病的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口腔组织切片等,为培养优秀人才、参与国际竞争奠定基础。口腔生物学是口腔医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医学基础课与口腔专业课之间的桥梁,从基础理论上解释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 近年由于生物技术和医学基础的进展,这门学科的内容更加精进而丰富。顺应口腔生物学的潮流,2002年及时更换了新版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口腔生物学》。更新后的第二版教材增加了较多得内容,由第一版的五章增加到六章,使口腔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得到了扩展,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的教育方针,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要求;为了以发展为主题,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以社会有效需求为导向,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本课程组积极开展教学改革,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2005年增加实验课课程,制定了详细的实验课计划,为口腔生物学全面教学奠定了基础。通过实践,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实验的重要性,了解专业知识的最新动态,掌握基本的实验技术,培养严谨的科研态度,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兴趣。·教学内容 \n口腔生物学内容广泛,包括口腔微生物学,口腔生物化学,口腔疾病分子生物学,口腔免疫学,牙周骨组织生物学,口腔细胞培养及其应用。这些内容是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为他们将来从事医疗、教学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通过学习口腔微生物,树立口腔生态系的观念,有助于对口腔中最常见的疾病——龋病和牙周病的理解;在熟悉牙结构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口腔生物化学,了解其生物矿化过程与龋病的关系;在熟悉牙菌斑内物质代谢的基础上,了解龋病和牙周病发生的机制;通过学习唾液的生物化学,了解作为牙齿的外环境和口腔内主要的营养调节体液——唾液对维持机体生理平衡、抵御疾病的重要作用;通过学习分子遗传学的基本知识,结合口腔疾病,了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操作技术,能进行初步的研究设计;通过口腔免疫学的学习,了解口腔常见病与免疫和诊断技术,能将理论知识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治上;通过学习牙周骨组织生物学,熟悉牙体硬组织、牙周组织、牙槽骨的生理特点,对临床治疗的设计和研究大有裨益;通过学习新增章节细胞培养,为今后从事细胞生物学、组织工程学研究奠定基础。 口腔生物学教学安排时间为:本科或七年制本硕第四学年,理论课24学时,实验课18学时,总42学时。一、课程内容与学时 内容学时理论课1.生态系和牙菌斑22.正常菌丛23.生物化学124.生物化学225.生物学基础26.疾病分子生物学27.免疫学128.免疫学229.骨组织生物学1210.组织生物学2211.细胞培养及其应用1212.细胞培养及其应用22实验课1.口腔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42.牙菌斑、唾液和龈沟液的采集和处理33.口腔常见细菌的分离、培养、鉴定44.细菌毒力的检测方法45.氟化物的测定3\n·教学条件 选用教材:本课程选用卫生部规划教材暨全国高等医学院教材《口腔生物学》,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刘正教授主编,我院边专教授担任副主编。同时本教研组根据专业教学要求编了一部分专业英语相关文章,并入本科生专业英语课中。 实验课教授:实习课《口腔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由口腔生物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担,实验设备先进充足,能够极大的满足教学及实验的需要,使学生接触最前沿的实验技术,并由重点实验专门的技术人员协同完成实验部分的教学。 理论课教学环境:授课教室均配备有多媒体教室,教学设施先进,宽敞明亮,环境优良。图书馆及实验室的电脑房配有多台电脑,均可宽带上网,便于学生学习和检索相关资料。·教学方法和手段1.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以下种种措施 ①采取中英文双语教学的模式,既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听力,丰富专业词汇,并通过结合幻灯等生动形象的讲解,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专业词汇,记忆深刻。 ②既按照“精讲”和“自学”相结合的原则实施教学。即,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口腔生物学背景深入讲、着重讲,决不避重就轻。在讲授时尽量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和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深入浅出,便于学生掌握;而对于那些与其他学科平行的内容或易于看懂的概念则少讲,或采取“教师写提纲→学生自学→师生共同小结”的教学方式,这样,一方面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③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举例说明→小结”的五步骤教学法。其中前三步特别注重讲清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后两步则能使学生对新接受的知识加深理解,真正掌握。举例时,还尽量做到有所分析和发挥,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④采取脱稿讲授的讲课方式,使课讲得更为自然、流畅和生动。在讲课的整个过程中,经常采用提问和反问的形式和自问自答的口吻,以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n ⑤抓住习题课和答疑这一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采取“教师分析讲授”和“开展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发挥了广大同学的主观能动性。2.在考试方法上采取以下两个相结合的方式 ①在考试形式上采取平时实验科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这样使教师既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改进教学,又全面地检查了学生学习情况。 ②在考题份量上采取90%的测试理论课基本内容的题和10%的有难度的题相结合,这样,既检验了广大同学是否掌握了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又可使少数冒尖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教学效果 口腔生物学采用多媒体中英文双语教学等多种新方法进行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受到来自学生和同行的高度评价,外校多名教师前来听课后,对教学评价高。经过四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提高,对学科的了解更加深入,为口腔科学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有潜质潜能的后备人才。将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将交叉科学口腔生物学、材料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与口腔医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教学效果更加完善。1、出版的《口腔生物学》教材和辅助教材《口腔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受到同行好评。2、专家评价:本书内容精简扼要,体现“少而精”;本书经多次教学实践,内容经多次修改,精益求精,符合深入浅出,联系实际的优点;本书小结,很有特色,有很好教学效果;本书是一本优秀教材。 3、本课程组责任教师受邀在兄弟院校讲课深受欢迎。4、课堂教学多媒体资料评价:口腔生物学是口腔医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医学基础课与口腔专业课之间的桥梁,从基础理论上解释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近年由于生物技术和医学基础的进展,这门学科的内容更加精进而丰富。课堂教学多媒体\n既发挥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越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和可视化,又兼顾了该课程需详细分析、推演的特点。5、近三年学生评价: 例如 “他的课堂是一个互动的平台,学生没有任何的束缚感,随时可以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边教授都能满足我们”,“上边老师的课比喻成一次约会,赴约的感觉是那样的美好” “主讲老师的教学态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课堂上,老师那流利的板书,连贯的思路,循循诱导的声间,使我们有一种欣赏精品的感觉,使我们忘掉了学习这门课的压力,提高了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老师对这门课程的融会贯通也无不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她,能将重点和难点展现在我们面前” “可谓一目了然。老师总是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每一章的引入都是以前一章的尚待解决的问题为突破口,使我们有思考的空间”。 “老师极平易近人。课堂上时常有激烈的师生讨论,但气氛是那样和谐。至今,老师课上的幽默风趣但不失风度的言谈仍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同样,下课后的交流、答疑,老师又是那样耐心、认真,这让我们很感动。但说到学习要求上,老师可谓十分严格,并没有‘一团和气'。在老师的督促要求下,大家学习都很卖力,考试时也都认真,一丝不苟。” “本课程是我最喜欢的课程之一。老师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授课时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她善于理论体系的构建,将具体的每一个知识点都置于整个理论体系之中,找到其各自的位置和作用,然后分析和讲解。这样,我们就能很好地把握问题的实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灵活地应用各种方法。还有,老师在授课时,能真正融入学生之中,在与同学们一起解决实际问题而思考、研究。这样,充分调动了我们学习的积极性,对知识的理解也更深刻。教材相当优秀。本课程使用的教材,不仅理论线索清晰,叙述明了而不累赘。”\n Copyright?2003-2004JPKC.WHU.EDU.CNAllRightsReserved武汉大学教务部版权所有电话:(027)68752927武汉大学网络中心技术支持电话:(027)68773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