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90 KB
- 2022-08-1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耳朵识字的生物学基础杜荣骞拙作《解析特异功能之耳朵识字现象》(可在百度上搜索该文名称,获得全文)脱稿后,总觉得好像还有些什么事情没有讲清。反复思考发现,还真有一些问题讲得自己都不满意,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为了能使具有较好生物学基础,特别是遗传学基础的读者,能用较短的时间,理解该文的核心思想,特在此作一补充,以后还要陆续补充一些其他内容,如《耳朵识字和意识》等,进一步阐明笔者愚见。参考文献在前文中已经给出,一些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基础知识,可以从相关的教材中获得,这里不再给出。本文主要谈以下几点:1、人类用耳朵识字(严格来说应是“皮肤识字”,下同)这一性状,与其它性状一样,是人类多种性状中的一种,并不神秘。从遗传学角度来说,性状可分为: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三大类。形态结构很容易理解,如,身高、皮肤颜色、卷发或直发等。这些特征很直观,非常容易识别出。生理特征的识别就要困难一些,如血压、酶的活性、心率、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应答等,生理特征一般是不能由直接观察得到的,需要通过检测才能够识别出。行为方式,包括的内容很多,如人的言行举止、人格、智力等。耳朵识字应当归属于生理特征中的一种,是人类进化的产物。但与我们前述的通常意义上的生理特征又有所不同,它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生理特征。2、耳朵识字能力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由“潜态突变”产生的。人类的进化虽然有不同的学说,但是被公认的仍然是新达尔文主义进化论。即在特定的选择压力下,大自然根据突变基因所产生的表型进行选择:有利的突变被选择下来;有害的突变被淘汰;无用又无害的突变自然是不会选择的。用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择优劣汰,对生物体生存有利的性状被保留,有害的性状被淘汰。然而从达尔文时代起,就很少有人讨论无用又无害的变异会怎么样,下面我们就简单地讨论一下无用又无害的突变。根据全部突变的“用”和“害”,进行组合,得到以下结果。有用(有利)、无用;有害、无害,组合后得到以下四种结果:1)有用且有害、2)有用且无害、3)无用且有害、4)无用且无害。1)和3)都是有害的突变,有害的突变必定会被淘汰,自然肯定不会选择。2)是有用且无害的,这是最有价值的突变,大自然一定会把这种性状的相关基因选择下来。最后一种4),无用又无害,既然是无用又无害的,大自然不会去干涉其存在。突变基因会被保留在基因组中,并能表达。但因为是“无用”的,突变基因表达后,所产生的表型,一般不易被发现。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的“无用”仅仅是在生存这一选择压力下是“无用的”,并不是在各个方面都是无用的。在自然选择中不会因为“无用”而把该个体淘汰,该个体依然存活在群体中,他(她)的突变基因依然在群体中传递。从理论上推测,耳朵识字能力就应当是这样一种“无用”又无害的突变。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生存”这一竞争压力下,耳朵识字能力的确是无用的。然而,在当今生存已经不是问题的时代,人类在探索大自然的秘密、在探索人类自身的潜在机能时,无用的突变已经不再是无用的,而成为非常有用的突变了。除耳朵识字之外,可以推测,人类还应当存在若干其它的“无用”又无害的突变基因。例如在《解析特异功能之耳朵识字现象》一文的第13节“其它特异功能举例”中所列出的例子,可能也属于“无用”有无害的突变。这是一项人类从未涉足的领域。在生存竞争中,耳朵识字是“无用”的,它的功能便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一直处于潜藏状态。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它的功能依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只因偶然的机会才发现这\n一功能。因此我们称为潜态突变。3、耳朵识字能力的遗传方式属数量遗传。人类的遗传方式有多种,如单基因显性遗传、单基因隐性遗传、X连锁遗传等,这些都属单基因遗传。单基因遗传表现为“全或无”,的质量性状。眼睛的颜色,要么是黑色,要么就是非黑色;辨色能力要么是非红绿色盲,要么就是红绿色盲,没有中间过渡地带。人类的质量性状是比较少的,大量的性状是数量性状,数量性状的遗传方式称为数量遗传。最典型的数量性状是人的身高。记录一个个体的身高,必须用尺子量一量,换句话说必须要进行度量。因此数量性状又称为度量性状。可以将身高从低到高排列起来,中间没有跳跃,表现为连续的变异,这是数量性状的典型特征。人类的数量性状太多了,绝大多数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都是数量性状。人的生理指标,需要与一个标准进行比较,给出一个数值,用这个数值表示该生理指标的水平。在行为方式中的智商也是数量性状,智商这一性状的描述是靠智力的检测,根据所得的IQ值来表述。归纳起来数量性状有以下几个特征:1)数量性状不同于质量性状,不是一对“全或无”或者说,“非此即彼”的性状。数量性状表现为连续分布,正如前面提到的,把人体身高排列起来,表现为由低到高,连续分布。2)数量性状不同于质量性状,不是由一对等位基因决定的,而是由大量的微效多基因决定的,他们之间没有显隐性关系。决定表型的是与表型相关联的微效多基因的数量。例如,与高身材相关联的微效基因数量越多,身材越高,反之,身材越矮。他们的分布一般来说都是正态的,即两头少,中间多,两侧对称(见下图)。但也有例外,如智商的分布,在低智商一端,又重叠上一个小的正态分布,看起来好像是偏态分布。这是因为很多疾病都会导致低智商,使低智商一侧分布数量较多。由于微效多基因的数量很大,再加上环境的参与,两者的共同作用,最后呈现的分布是连续性的。3)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的另一个不同点是,数量性状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不像质量性状那样,基本不受环境的影响。以智商为例,除微效多基因的数量外,胎儿的子宫内环境,生长期的营养、运动、生活方式、教养、生活压力、心理活动等对智商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再如,对一个性格很平和的人(行为遗传属数量遗传),一再激怒、挑衅、也会使他变得暴跳如雷,与平时判若两人。在司法学上有个名词叫“激情犯罪”,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前面我们非常简单地介绍了数量遗传的基础知识,下面再看一看我们的那些具有耳朵识字功能的可爱孩子们是不是也是这样。从文献报道的数据来看,在这些孩子中,有的“能力”很弱,判别一个测试结果,需要很长时间;有的“能力”很强,拿到测试卡,转眼间就能得到正确结果。但是大多数孩子的“能力”处于中间状态。因此耳朵识字能力的分布是连续的,而且能力弱的少,能力强的少,处于中间状态的多,呈正态分布(见上图)。仅仅这样描述还远远不够,我们这里仅仅是看出这种趋势。严格的实验,需要按《解析特异功能之耳朵识字现象》一文中所给出的实验设计,在环境因素的影响减低到最低程度且环境因素的影响处于稳定状态下,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才能得出确凿的分布类型。遗憾的是谁会对“伪科学”投资进行这样的研究呢?孩子们的能力受环境影响的例子就更多了,情绪、健康状态、体力、紧张、压力、心不\n在焉等都会影响能力的表达。这样的文献很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姜燕,在她受到刺激后,能力几乎丧失,在情绪得到调整后,能力又逐渐得到恢复。很多具有耳朵识字能力者,在大量、长时间检测后,由于体力不支,能力越来越差,也是环境影响的表现。还有一些受试者,为了证实自己的能力,在测试时,非常紧张,其结果适得其反,越是紧张功能越得不到表达。我在《解析特异功能之耳朵识字现象》一文的实验设计中,特别强调,必须要使受试者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不要说具有高级心理活动的人了,就是对实验动物进行数量性状研究,环境条件得不到满足,实验结果都是不可信的。进行一个严格的实验,不是“表演”一下就可以的,必须按照严格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所得到的数据和结论,是任何歪曲、诋毁都抹杀不了的。4、科学普及不仅要面对大众,更要面对专家、学者和官员。耳朵识字这种现象,受试者既然可以将密封在纸袋、塑料容器、以至于金属容器中的测试卡辨认出来,已经完全排除了眼睛观看的任何可能,证明这种现象的真实性。更严格的实验设计只是为更深入研究这种现象机理的需要。在读过一些耳朵识字的报道后,给我的初步印象是,这一性状应当是数量性状,具有数量性状的基本特征。这一印象早在80年代后期即已形成,然而我只是一名普通的遗传学教师,浅见寡识,还是听一听大家(大学问家)的评论吧。虽然说“无知者无惧”,但父亲的家训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多年来我一直在认真聆听大学问家的教诲。学者们的论文从不释手,但没有一篇谈到耳朵识字的相关遗传学问题。是不是我错了?阅读更多论文后,我坚信我的看法没有错。耳朵识字表达的不稳定性,不同个体间识别能力的差异,只是以一种现象提出来,并没有给出产生这种现象的生物学基础。毕竟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思考的结论是,专家、学者、权威、院士有他自己的专业,不是他的专业他并不一定懂,出现这种情况没有什么奇怪的。出于一名科研工作者的责任感,斗胆发表了个人的看法。我们所面对的是人类的问题,既然是人类的问题,在发表个人的观点时,就应该先学一些人类相关的知识。这样才有针对性,才能一语中的。此外,国家的科普工作也有欠缺。科普工作只针对普通百姓,实际上,任何一个领域的权威、官员都不是完人,专业外的知识,知之甚少,甚至不知。如果能在学者和官员中做一些科普工作,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在他们谈论非本专业的问题时才不至贻笑大方。这只是从耳朵识字问题的讨论中引出的一个想法,对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也许有所裨益。大自然40亿年的智慧是人类大脑无法企及的。所述观点,或许有瑕疵、或许有不足,甚至是完全错误的。欢迎有识之士批评、指正,甚至否定,本人将感激不尽。2014-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