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6.50 KB
- 2022-08-1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习题答案:绪论1.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何在?怎样认识生命的基本特征?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这就是一切生物都具有生命。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生命运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两类高分子的有机化合物——核酸(DNA、RNA)和蛋白质,而生命的基本特征则主要表现在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变异、环境适应(感应性与运动)等方面。2.生物学的定义是什么?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又称生命科学。3.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1)、生物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生物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描述(description)、比较(comparison)、实验(experimentation)和历史的方法(historicalmethod)。(2)、系统论方法系统论的方法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着重从整体与部分之间,整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佳地处理解释问题。(3)、辩证唯物论方法树立唯物主义的观点,就是要承认生命是有物质基础的,生命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生命现象有它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可以被人们所认识。按照辩证的观点,生物体的运动、变化是绝对的,静止、平衡是相对的,内因是“变”的根据,外因是“变”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对生命过程的研究,主要就是研究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规律。树立辩证的观点,就是要认识生物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生物的结构与机能之间,生命活动的各种局部现象之间,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同样,生物的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宏观与微观、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4.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特点与发展趋势如何?(1)、分子生物学带动整个生物科学全面发展分子生物学的成就,使人们对生命的认识,进一步由宏观向微观深入,由现象向本质迈进。另一方面,在分子生物学迅速发展的同时,各门基础学科也取得了一系列就。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二者紧密结合,推动着生命科学朝气蓬勃地向前发展。(2)、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辩证统一随着研究的进展,生物科学的分支愈来愈多,产生了高度的分化,由于数、理、化知识的日益渗入,新仪器、新技术、新方法被广泛采用,新的技术手段推动了生物科学的进步,促进了生物科学的研究逐步由定性转入定量,它本身已经成为一门成熟的科学,同时又是整个自然科学中发展最快的学科。(3)、人们对生态系统的研究日益关注近年来,在微观生物学迅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研究日益关注,并对人与生物圈关系问题特别重视这些研究,对于维护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人口控制、自然资源的科学管理,以及经济建设的合理规划等改造大自然的事业提供了理论依据。一、名词解释: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的生物体,包括生物的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其生态环境系统的多样性。种:种是分类学的基本单位。“种”是具有相似的形态特征;一定的生物33\n学特性(生态特性,生理特性,生化特性,结构特性等);占有一定的分布区;种内可育;种间生殖隔离或杂交不育的群体。学名:属名+种加词+命名人缩写:属的第一字母大写,命名人的第一字母大写,其余均小写。以拉丁化字为合法用词,低等植物:植物体无根、茎、叶分化,不形成胚高等植物:植物体有根、茎、叶分化,形成胚。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繁殖的藻类植物、地衣植物、蕨类植物等维管植物:植物体中有维管束分化的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孢子叶:着生孢子囊的叶称为孢子叶原叶体:蕨类植物的配子体,是简单微小的叶状体。高等无脊椎动物:环节动物身体分节,具发达的次生体腔(直体腔)和器官系统。通常把环节动物以上各门无脊椎动物.称为高等无脊椎动物。梯形神经系统:脑由一对脑神经节组成,分出一对神经索通向体后,在神经索间有横神经相连,因而构成梯形神经系统。原口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均属于原口动物。原口动物胚胎时期的原口,后来成为成体的口。后口动物:后口动物胚胎时期的原口,后来成为成体的肛门或封闭,与口的形成无关。它们的口是在原肠胚后期,与原口相反的另一端,由外胚层内陷而紧贴内胚层,最后穿孔而成的。有颌脊椎动物:鱼纲动物有上下颌,所以又称有颌脊椎动物。真果:植物的果实完全由子房发育而来称为真果,如桃、杏等。孢子体:植物体的无性阶段,也称为无性世代。被子植物的孢子体,具根、茎、叶分化,为营养体植株。世代交替:世代交替:植物生活史中,有性世代与无性世代有规则地交替出现的现象称为世代交替。二、问答题花冠有那些类型?十字花冠、蔷薇型花冠、蝶形花冠、唇形花冠、漏斗状花冠、钟状花冠、高脚碟状花冠、坛状花冠、辐射状花冠、管状花冠、舌状花冠。雄蕊群有那些类型?二强雄蕊、四强雄蕊、冠生雄蕊、单体雄蕊、二体雄蕊、多体雄蕊、聚药雄蕊雌蕊群有那些类型?单雌蕊、离生心皮雌蕊、合生心皮雌蕊(复雌蕊)。合生心皮雌蕊(复雌蕊)类型:①子房合生,花柱、柱头分离。②子房、花柱合生,柱头分离。③子房、花柱、柱头均合生胎座有那些类型?边缘胎座、侧膜胎座、中轴胎座、特立中央胎座、基生胎座、顶生胎座、子房位置有那些类型?①上位子房(下位花、周位花);半下位子房(周位花);下位子房(上位花)。花序有那些类型?花序是在一个花芽中发育出许多花,在花轴上按一定的排列顺序着生,换句话说,花在花轴上的排列方式就是花序。列表说明果实都有哪些类型?单果,包括干果和肉果干果:分为裂果和闭果两类。33\n1)、裂果:包括:蓇葖果、荚果、角果、蒴果4种类型。2)、闭果:有瘦果、颖果、坚果、翅果、分果5种类型。肉果:包括:柑果、瓠果、浆果、核果、梨果5种类型。聚合果复果(聚花果)生物的分类介元有那些?界、门、亚门、纲、亚纲、目、亚目、科、亚科、属、亚属、种、亚种、变种、变型检索表有哪些格式?如何编写?分类检索表是根据Lamarch二歧分类原则,用对比的方法编制区分生物种类的表格。编制方法为:把要区分的各种生物的区别性关键特征进行比较,抓住区别要点,分为两组,把相同特征的生物归入一组,与该组有不同特征的生物归入另一组。在同一组中,再以不同点分为两组,至到最后区别的生物单位名称出现。检索表的格式:(1)等距(定距)检索表(2)平行(二歧)检索表如何写花程式?花程式是把花的形态结构用符号及数字表示,通过花程式可以表示花各部分的组成、数目、排列、位置及它们彼此间的关系。符号:K(Ca)花萼;C(Co)花冠;A雄蕊群;G雌蕊群;P花被;()合生,分离不用符号。+:轮数。1,2,…∞数目、轮数;0无。G子房上位,G子房半下位,G子房下位。↑两侧对称花;*辐射对称花。♂雄花;♀雌花;两性花。例:百合:﹡P3+3A3+3G(3:3:∞)豌豆:K5C5A(9)+1G1:1:∞油菜:﹡K4C4A4+2G(2:2:∞)真菌界有哪些主要特征和类群?各类群有哪些主要特征和代表种类?真菌不含叶绿素,异养,菌体由菌丝构成。菌丝是由一个真核细胞(无隔菌丝)或多个细胞(有隔菌丝)组成。菌丝细胞的细胞壁多含几丁质,也有含纤维素的,没有质体,不含叶绿素。真菌的贮藏物质为肝糖和脂肪,不含淀粉。真菌借菌丝断裂进行营养繁殖;能够产生各种类型无性孢子;有性生殖有同配、异配和卵式生殖等各种方式。真菌营寄生、腐生或与植物共生生活。真菌种类约有7万余种,真菌通常分为四纲:藻菌纲(接合菌纲)Phycomycetes根霉属Rhigopus常见种:黑根霉Rh.migricans。子囊菌纲青霉属Penicillicm;酵母菌属SaccharomycesL。担子菌纲银耳目:Trcmellales,木耳,银耳,可食入药。伞菌目:Agaricales,蘑菇,香菇可食,多糖能抗癌。多孔菌目:Polyporales,灵芝、猴头、食用、药用,多糖抗癌植物界有哪些主要特征和类群?各类群有哪些主要特征和代表种类?藻类植物(Alagae):藻类植物是一群具有光合色素能独立生活的自养低等植物。由真核细胞构成。植物体没有根、茎、叶分化,为多细胞丝状、叶状体,不形成胚。多数含叶绿素和其它色素,如胡萝卜素、叶黄素、藻胆素等。自养生活。包括:多细胞绿藻门水绵属Spirogyra、褐藻门海带属(昆布属)Laminaria海带、红藻门主要种类:紫菜、石花菜、角叉菜、麒麟菜等。轮藻门轮藻属Chara等。地衣植物(Lichenex):地衣是藻类植物和真菌形成的共生体,由于其形态、结构、生理、遗传等方面都形成了一个单独的固定有机体,约有1.5万种。构成地衣的藻类植物主要有蓝藻和绿藻。根据形态可分为三种类型;壳状地衣;叶状地衣;枝状地衣;根据内部构造分为2种类型:同层地衣;异层地衣。地衣主要行营养繁殖,外力产生断片进行繁殖。无性生殖时33\n可以产生粉芽。一般分三个纲:子囊菌衣纲;担子菌衣纲;藻状菌衣纲苔藓植物Bryophyta:苔藓植物结构简单,植株矮小,为叶状体或枝状体。没有真根,低等种类没有真叶,只有假根和单层细胞的鳞叶或拟叶,高等种类有茎、叶分化。无输导组织(维管束)和机械组织。无性繁殖有营养繁殖;有性繁殖形成精子器和颈卵器。配子体发达,有叶绿素,自养,孢子体寄生于配子体上。分为苔纲和藓纲;苔纲Hepaticae地线MaichantiapolymorphaL.。藓纲Musci葫芦藓(FunariahygrometricaSibth.)蕨类植物(Pteridophyta):蕨类植物有明显的世代交替,孢子体与配子体各自独立生活。孢子体为多年生草本,有根、茎、叶和维管束分化。维管束的木质部中只有管胞,韧皮部中只有筛胞,一般无次生构造。须根系,茎多为地下根状茎。叶有小型叶和大型叶之分。孢子囊单生或群生。蕨类植物有孢子叶和营养叶之分。有些种类的孢子叶集生茎项,形成孢子叶球。配子体:蕨类植物的配子体是简单微小的叶状体,颈卵器和精子器同体或异体而生,多数种类颈卵器和精子器都生于叶状体腹面,少数生于背面。广布全球,以亚热带、热带分布较多。生境:多种多样,水生或陆生,以生于潮湿环境为多。分为5个纲,分别为:木贼纲(楔叶纲)、松叶蕨纲、石松纲、水韭纲、蕨纲(真蕨纲)、前4个纲为小型叶蕨类,蕨纲为大型叶蕨类。石松纲Lycopodinae石松属Lycopodium。木贼纲Equisetinae木贼属Equisetum。蕨纲Filicinae蕨属Pteridium。种子植物(Spermatophyta):种子是由胚珠发育产生,是长期适应陆地生活产物。形成花粉管,有性生殖摆脱水分条件束缚。孢子体发达,组织高度分化。配子体简化,寄生在孢子体上,更能适应陆地生活。分类:裸子植物亚门:形成颈卵器,胚珠裸露,无子房构造,不形成真正的花,种子裸露。被子植物亚门:形成子房,胚珠包被于子房内,形成真正的花和果实,种子包被于果实内。有双受精。裸子植物亚门(Gymnospermae)木本,形成孢子叶球,胚珠裸露,着生于大孢子叶上,种子裸露。有形成层,有次生构造。多数植物木质部只有管胞,韧皮部只有筛胞。分为4纲(或5纲,红豆杉纲,有假种皮等)9目,12科,71属:苏铁纲、银杏纲、松柏纲、买麻藤纲。苏铁纲(Cycasdopsida):苏铁(铁树)Cycasrevoluta。银杏纲(Ginkgopsida):银杏:Ginkgobiloba。松柏纲(松杉纲)(Coniferopsida):4目7科57属600余种。我国有4目7科36属209种44变种。包括松科、柏科、杉科等。买麻藤纲(Gnetopsida)(盖子植物纲Chlamydospermopsida):3目3科3属约80种。我国2目2科19种14变种。常见种有麻黄属,药用,含麻黄碱。被子植物亚门(Angibspermae):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有:1.具有真正的花,胚珠包被于子房内,种子包被于果实内,这些结构,保证了胚免受外界不良条件影响,保证了后代的繁殖和传播。2.由卵和助细胞形成了卵器,出现了双受精和三倍体胚乳,更加完善地继承了父母本的遗传特性,增强了后代的生活力和适应性,丰富了后代的遗传基础。3.孢子体机械组织和输导组织进一步分工,保证了对陆地条件更强的适应性。4.生活型多种多样,表现了对环境条件更强的适应性。被子植物包括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有那些区别?双子叶植物纲(木兰纲):子叶2枚,直根系,有形成层,维管束环状排列,网状叶脉,花4~5基数。33\n单子叶植物纲(百合纲):子叶1枚,须根系,无形成层,维管束散生排列,平行叶脉,花3基数。动物界有哪些主要特征和类群?各类群有哪些主要特征和代表种类?现在生存在地球上的动物,已知种数约有150万种,分为33个门。一、海绵动物门(Spongia)海绵动物身体表面有许多小孔(如水孔),海绵动物身体由两层细胞组成。分别称为胃层和皮层。皮层是由扁平上皮细胞组成,具有保护作用;胃层是由具鞭毛的特殊的领细胞组成,具有摄食和消化功能。在皮层和胃层之间有一由胶状物质组成的中胶层,在中胶层内散布有变形细胞以及骨针或海绵丝等,海绵动物没有神经组织和消化腔,只有细胞内消化。海绵动物体形不对称,变化较大。常见的种类如毛壶(Grantia)、白枝海绵(Leucosolenia)、偕老同穴(Euplectella)和拂子介(Hyalonema)等。二、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腔肠动物门是真正两胚层后生动物的开始,有组织分化和器官发生。腔肠动物大多数体型为辐射对称,身体只有固着端和游离端或口面和反口面之分。由于生活方式不同,其体形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适应于固着生活的水螅型(体呈圆筒状),如水螅;(2)、适应于漂浮生活的水母型(体呈盘状),如水母。有些种类在其生活史中,这两种类型同时存在。腔肠动物有世代交替。分类:分3个纲:1、水螅纲(Hydrozoa):如水螅(Hydra)等。2、钵水母纲(Scyphozoa)如海蜇(Pilemapulmo)3、珊瑚纲(Anthozoa):如海葵(Sagartia)、红珊瑚(Corallium)等。二、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扁形动物背腹扁平、两侧对称、三胚层和无体腔的蠕虫状动物。身体有头和尾,左和右,背和腹的区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逐渐集中于身体前端,有脑的出现。头部背面有一对眼点,能够辨别光线的明暗。梯形神经系统。运动由不定向变为定向(向前)。出现了中胚层。开始有发达而复杂的肌肉系统。出现了由焰细胞、毛细管和排泄管组成的原肾管型的排泄系统。生殖系统由生殖腺、生殖导管和附属腺体组成。没有循环系统和呼吸器官,消化系统只有口而缺肛门。在消化管和体壁之间没有体腔,为实质(柔软组织)所充填,有储存水分和养料的功能。分为三个纲1.涡虫纲(Turbellaria):如涡虫(Planaria)2.吸虫纲(Trematoda):如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japonicum),3.绦虫纲(Cestoidea):如猪带绦虫(Taeniasolium),寄生在人的小肠内。四、线形动物门(Nemathelminthes)(也称为原体腔动物门Protocoelomata)线形动物在体壁和消化管之间存在有腔隙(体腔),在消化管的后端出现了肛门。体腔为初生体腔或原体腔。体腔内充满体腔液,没有循环系统。线形动物包括线虫纲、线形纲、腹毛纲、动吻纲和轮虫纲等。1、线虫纲(Nematoda):如蛔虫(Ascaris),小麦线虫(Angninatritici)。2.轮虫纲(Rotlfera):如锥尾水轮虫(Epiphanessenta)。五、环节动物门(Annelida)环节动物身体分节,具发达的次生体腔(直体腔)和器官系统。由一系列相似的体节构成的。同律分节。在环节动物的体节上,大多还有一对附肢(疣足)或刚毛。环节动物出现了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毛细血管构成的闭管式循环系统,环节动物排泄系统有两端开口的后肾管(一端开口于体外,另一端开口于体腔)。环节动物神经系统为链状神经,在身体前端背侧有一发达的脑,控制全身感觉和运动。无呼吸系统。包括五个纲.其中比较常见的有下述三个纲:33\n1,多毛纲(Polychaeta):如沙蚕(Nereis)。2.寡毛纲(Oligochaeta):如异唇蚓(Allolobophora)。3.蛭纲(Hirudlnea):如金线蛭(Whitmania)。六、软体动物门(Mollusca)软体动物是动物界中除节肢动物以外最大的一门。已知种类约有l0万多种,现存种类8万余种。软体动物身体柔软,不分体节。具外套膜和贝壳等。身体一般可区分为头、足和躯干(内脏团)三部分。头部位于身体的前端,在头部有口、眼和触角等摄食和感觉器官。软体动物的足是一种富有肌肉的构造,位于头的后部和身体的腹面,躯干常位于足的背面,是各种内脏器官集中而成的柔软团块。外套膜是软体动物所特有的一种结构,为躯体背侧皮肤褶襞向外延伸而成的具有保护身体和分泌贝壳的作用。外套膜的形状在各类软体动物亦不同,如贝类为两片,悬垂于身体两侧,乌贼则相连成圆筒状。外套膜所包裹的空腔称为外套腔,是水流和食物进入体内的通道,同时,肛门、排泄孔和生殖孔也开口在外套腔内。大多数软体动物体外被有一个或两个坚硬的贝壳。贝壳是由外套膜分泌的矿物质组成。能够随动物体的生长而增大加厚。贝壳是一种保护性结构,一般可分为三层,从外向内分别为角质层,棱柱层和珍珠层。珍珠层表面光滑,具光辉色彩,珍珠就是珍珠贝和河蚌的外套膜分泌而成的。最早出现专职呼吸器官。水生软体动物是以由外套膜内壁皮肤伸展而成的梯鳃行呼吸功能。陆生种类多以密布毛细血管的外套膜行呼吸作用。同时存在有初生体腔和次生体腔。初生体腔存在于各器官组织之间,其中充满血液,故又名血窦。次生体腔极度退化,仅残存于围心腔、生殖和排泄器官的内腔中。大多数软体动物的血液循环为开管式循环,其血液自动脉流出后,进入身体各部分组织间的血窦中,经过呼吸器官和排泄器官,然后再流入静脉管。软体动物包括五个纲。1.腹足纲(Gtropoda):如田螺(Gipangopaludina)蜗牛(Fruticicda)2.瓣鳃纲(Lamellibranchia):如缢蛤(Sinonovacula)河蚌(Anodonta)3.头足纲(Cephalopoda)如日本枪乌贼(Loligojaponica)、短蛸(Octopusfangsiao)。七、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节肢动物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节一般都已愈合成头、胸、腹三部分,异律分节。节肢动物附肢分节,附肢与身体接合处有活动的关节身体表面覆盖着由上皮细胞分泌而形成的几,丁质外骨骼。有蜕皮(ecdysis)现象。肌肉为横纹肌节肢动物体腔和循环系统初生体腔和次生体腔同时存在,次生体腔仅残留下排泄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内腔;这种体腔又称混合体腔。血液循环为开管式循环。节肢动物水生类群以鳃呼吸,而陆生类群用气管或书肺进行呼吸。它们都是体表的衍生物,鳃和书肺分别由体壁和附肢向外突出而形成的;气管是由体壁表皮内陷而形成的管状构造,书肺是由书鳃内陷而成。节肢动物神经系统是链状的,向头部集中,形成较发达的脑。感觉器官主要有眼和触角。触角具触觉、嗅觉和味觉功能。眼分复眼和单眼。共分七个纲1.甲壳纲(Crustacea):对虾(Penaeusorientalis)中华绒鳌蟹(Erioheirsinensis)2、蛛形纲(Arachnlda):如圆网蛛(Aranea)、蝎(Scorpio)。3.多足纲(Myriopoda):如石蜈蚣(Lithobitus)。4.昆虫纲(insecta):如赤眼蜂(Trichogramma),可用它防治害虫。另外,还有很多昆虫危害农作物、果树和森林,给生产造成很大损失。有些昆虫是人类和家畜某些疾病的传播者。八、棘皮动物门(Bchinodermata)33\n棘皮动物成体多数辐射对称,幼体都是两侧对称的。具有由中胚层形成的石灰质内骨骼,并且常向体表突出形成棘,因此称为棘皮动物。棘皮动物次生体腔发达,一部分体腔形成特有的水管系统,水管系统呈辐射状排列并伸出体表形成管足,为棘皮动物的运动器官。包括海星、海胆、海参、海百合等。九、脊索动物门(Chordata)脊索动物具脊索。具背神经管。具鳃裂。脊索动物门包括半索动物亚门(Hemichoedate)、尾索亚门(Urochordata)、头索亚门(Cephalochordata)和脊椎亚门(Vertebrata)四个亚门。半索动物亚门(Hemichoedate)尾索亚门和头索亚门为低等脊索动物,是一些平常不引人注意的小型海生动物,总称为原索动物(Protohordata)。1、半索动物亚门(Hemichoedate)柱头虫(Balanoglossus)2、尾索亚门(Urochordata)海鞘(Ascidia)3、头索亚门(Cephalochordata)文昌鱼(Branchiostomabelcheri)4、脊椎亚门(Vertebrata):具有脊椎(或脊柱)作为支持身体的中轴。现存脊椎动物有7万余种,分为六个纲: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圆口纲(Cyclostomata)没有上下颌,头部前端腹面有吸器,无真正的牙齿。舌具角质齿,体呈圆筒形,没有成对的偶鳍,只有单个的奇鳍。终生保留着脊索,例如日本七鳃鳗。4.2、鱼纲(Pisces)鱼纲动物有上下颌,有成对的附肢(胸鳍和腹鳍),脊索为脊柱(由脊椎骨构成)所代替,脑和感觉器官发达,多数鱼类体呈纺锤形,体表鳞片;皮肤内有粘液腺,鱼类的感觉器官除眼、耳、鼻外,还有侧线。以鳃行呼吸作用。心脏只有一个心房和一个心室,单循环。鱼类约有24,000种,分为软骨鱼系(Chondrichthyes)和硬骨鱼系(Osteichthyes)两大类。软骨鱼系包括鲨和鳐等,硬骨鱼系包括现存鱼类中的大多数。4.3、两栖纲(Amphibia)两栖纲动物为五趾型四肢。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还有辅助性的呼吸器官,这就是皮肤(包括口腔上皮)。皮肤裸露、富有腺体。心脏由左右两心房和一个心室组成。血液循环有体循环和肺循环。为不完全的双循环。听觉器官除内耳外,又产生了中耳,并通过听神经传送到脑。眼睛在出现了眼睑和泪腺,神经系统大脑已分化为两个半球。生殖和胚胎发育在水中进行,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比较潮湿的环境中。如青蛙和大鲵。4.4、爬行纲(Reptilia)形成羊膜卵和羊膜腔,其间充满羊水。体外被覆有角质鳞片或角质板,身体分为头、颈、躯、四肢、尾。肺是唯一的呼吸器管;心室中间出现了隔膜(不完全);脊椎分化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五部分,。缺乏体温调节机制。有蝮蛇、五步蛇、蝰蛇、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和竹叶青等。4.5、鸟纲(Aves)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大脑和小脑发达。感觉器官以视觉最为发达,而且适于远视。具有恒定的体温。具有较爬行类更完善的繁殖方式(造巢、孵卵和育雏)。身体呈流线型;前肢变为翅膀;体表被覆羽毛;骨骼轻而坚固,骨片薄而中空,四肢骨内常有气囊伸人。骨片愈合,如腰椎、荐椎和一部分胸推及尾椎愈合在一起,形成鸟类特有的“愈合荐椎”;胸骨特别发达,形成龙骨突起,供发达的胸肌附着;没有牙齿,其功能由角质啄和砂囊来代替,直肠很短或无,不贮存粪便。没有膀胱,雌鸟一般仅右侧卵巢和输卵管存在。心脏完33\n全分为两个心房和两个心室。完全的双循环;呼吸系统具有发达的气囊与肺相通连。双重呼吸;肾脏大,代谢强。分为三个总目:1).平胸总目(Rhtitae):如非洲鸵鸟(Struthiocamelus)2).企鹅总目(Impennes)如王企鹅(Aptenodytespatagonica)3).突胸总目(Car6natae)如绿头鸭(Anasplatyrhynchos)、雉(Phasianuscolchicus)、家燕(Hirundorustica)等。4.6、哺乳纲(Mammalia)1)、胎生和哺乳:2)、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3)、恒温:通过体毛、汗腺等调节体温,有体温调节中枢。4)、整个机体代谢系统的水平最高,消化系统分化程度高,消化腺发达现存哺乳动物约有3500种分为三个亚纲:1).原兽亚纲(Prototheria)如鸭嘴兽(Ornithorhynchusanatinus)2).后兽亚纲(Metaheria)如大袋鼠(Macropusgiganteus)3).真兽亚纲(Eutheria)现存种类共分17个目,其中主要的目有:(1)、食虫目(Insetivora)如刺猬(Erinaceuseuropaeus)。(2)、翼手目(Chiroptera)如蝙蝠(Vespertiliosuperans).(3)、灵长目(Primates)包括猴、猿、猩猩及人。(4)、啮齿目(Rodentia)如灰鼠(Sciurusvulgaris)、褐家鼠(Rattusnorvegicus)。(5)、食肉目(carnivora)如狐(Vulpesvulpes)、虎(Felistigris)。(6)、奇蹄目(Perissodactyla)如野马(Equusprzewalskii)。(7)、偶蹄目(Artiodactyla)如梅花鹿(Cervusnippon)、野牛Bosgsurus)。细胞及细胞代谢习题一、名词解释:1、原生质:细胞中有生命的物质,包括核酸、蛋白质,脂类、糖类、水、无机盐和生理活性物质2、染色质:细胞间期由组蛋白和DNA构成的细丝状结构,细胞遗传物质的载体。3、内膜系统:“内膜”是相对于包围在外面的质膜而言的。许多生物学家认为:细胞内细胞器是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膜系统在局部区域特化的结果,故称为细胞的内膜系统。4、纹孔:具有次生壁的细胞在次生壁发育增厚时,不被次生壁覆盖的初生壁区域。一个纹孔由纹孔腔和纹孔膜组成。纹孔有单纹孔和具缘纹孔两种类型。5、水势:水的这种可以用来作功(如通过半透膜的移动、团流)或发生化学反应的能量大小的度量,就是水势,通常用符号Ψ,代表水势,以压力的单位帕斯卡(Pa)和兆帕斯卡(MPa)表示水势的大小。通常把纯水在101325Pa(即一个大气压)和00C下的水势规定为零。在任何含水的体系中,水总是从水势高的区域向水势低的区域移动。包括渗透势、压力势、衬质势6、桥粒:脊椎动物的上皮细胞在电镜下观察,细胞间有一种钮扣状的斑块结构就是桥粒,桥粒与相邻细胞的骨架系统的中间纤维相连,使相邻细胞的骨架系统连成网络。7、光系统:植物光合作用中进行光反应的色素系统,包括反应中心蛋白色素复合体和天线蛋白色素复合体。8、反应中心色素分子:植物主要进行光反应的色素分子,包括P(700)和P(680)9、卡尔文循环:植物光合作用碳同化反应中,固定二氧化碳的途径之一,包括羧化阶段、还原阶段和更新阶段。卡尔文循环中生成的甘油醛-3-磷酸除了满足循环需要外,大部分被转运到细胞之中,转化为葡萄糖-1-磷酸和果糖-6-磷酸。葡萄糖-1-磷酸形成蔗糖或淀粉。卡尔文循环中循环6次,固定6分子二氧化碳才能生成1分子葡萄糖磷酸(己糖磷酸)。10、细胞周期: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从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之间的过程称为细胞周期,细胞周期包括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11、细胞分化:细胞分化就是指同源细胞(受精卵)逐渐变为形33\n态、结构、功能、生化特征相异的细胞的过程。二、问答题1、试述细胞膜的分子结构特点以及它是如何实现物质运输功能的。质膜是单层膜结构,磷脂的双分子层镶嵌着蛋白质分子,膜中的蛋白质有的是特异酶类,在一定条件下具有“识别”、“捕捉”和“释放”某些物质的能力,从而对物质的透过起主动的控制作用,这就是膜的选择透性。构成膜的磷脂分子,在每一排中与膜垂直,相互平行排列,含磷酸的亲水“头部”分别朝向膜的内外两侧,而疏水的脂肪酸链“尾部”都朝向膜的中央,二排分子尾尾相连,这样形成了一个包围细胞质的连续脂质双分子层。除了磷脂和蛋白质以外,膜上还有糖类分子,称为膜糖,主要有葡萄糖、半乳糖等,大多与蛋白质形成糖蛋白或与脂类形成糖脂。糖蛋白与识别有关。在膜上镶嵌的蛋白质和磷脂,都是有流动性,可以在同一平面上自由流动,使膜的结构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中,这就是Singer1972年提出的生物膜结构的流动镶嵌模型。质膜使细胞与外环境隔离,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细胞内环境。质膜还能够选择性吸收,主动运输,使营养物质有控制地进出细胞。质膜能够传递能量与信息、参与细胞识别。质膜上具有大量的酶,也是进行生化反应的重要场所。质膜是一个半透性膜,水可以通过扩散和渗透通过细胞膜。一些一些疏水分子和小而不带电的极性分子也可以简单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大多数物质是有极性的,它们必须借助于转运蛋白通过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才能跨过细胞膜。转运蛋白大致可分成三类,即泵、载体和通道。每一种转运蛋白都具有高度的选择性,胞间连丝它们为特定的溶质提供了跨膜运动的通道。信息跨膜传传递是细胞膜的另一重要功能,膜上的各种受体蛋白能感受外界各种化学信号,并传入细胞,使细胞内发生反应。信息传递规律是外源性刺激传给膜上受体,经酶的调控产生信号再激发酶的活性,使细胞发生反应。2、试述各种细胞器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功能。细胞器是细胞质中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微结构(微器官、亚细胞结构)。细胞器包括质体、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核蛋白体、液泡、溶酶体、圆球体、微体、微管、微丝、中心粒等。1)、质体:由双层膜,蛋白质基质和基质中的膜系统构成的一类与碳水化合物和脂类的合成,贮藏有关的细胞器。成熟的质体根据所含色素与功能不同分为叶绿体、有色体、白色体三种类型。叶绿体外被双层膜,内部包括类囊体,类囊体形成基粒,是叶绿素及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类定位之处。基粒之间有基粒间膜(基质片层)相联系。基质是叶绿体没有结构分化的物质,基质中含有DNA、酶等等。叶绿体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其次,叶绿体还可以合成自己的DNA、RNA和蛋白质。另外,叶绿体含有30多种左右的酶,是细胞内一些生化活动的中心之一。有色体为外被双层膜,内无发达的膜结构,不形成基粒。含有叶黄素,胡萝卜素。有色体的功能主要是积累淀粉和脂类;在花和果实中的有色体,有吸引其它动物传粉和传播种子的作用。白色体不含色素。结构与有色体近相同。功能主要是淀粉及脂肪的合成中心。淀粉体是特化为淀粉贮藏体时的白色体。造油体是特化为脂肪贮藏体时的白色体。2)、线粒体:为双层膜结构,内膜向中心腔内折叠形成嵴,嵴的表面ATP合成酶复合体;在两层被膜之间及中心腔内是可溶性蛋白为主的基质,基质中有上百种酶和少量DNA,内腔和嵴表面是主要的功能区域。线粒体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呼吸作用。3)、内质网:内质网是由膜构成的网状管道系统,延伸与扩展成为各类管、泡、腔交织的状33\n态。内质网有粗糙内质网和光滑内质网两种类型。内质网由两层平行的单层膜中间夹一个管的空间构成。粗糙内质网的主要功能是合成蛋白质。光滑内质网的主要功能是合成和运输类脂和多糖。4)、高尔基体:高尔基体是由泡囊或槽库组成,在外侧形成小泡。高尔基体具有分泌物的储存、浓缩、积聚和转运功能,分泌物主要是多糖、多糖蛋白质复合体等。5)、核蛋白体:是直径170—230?的小颗粒,无膜包被,主要成分:蛋白质约占60%,RNA约占40%(真核细胞)。原核细胞中蛋白质约占40%,RNA约占60%。核糖核蛋白体是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中心。6)、液泡:由液泡膜、细胞液构成。液泡的功能主要有:维持细胞正常的渗透压和紧张度,提高细胞抗寒、抗旱能力(2)贮藏多种代谢物质及营养物质(3)含有多种水解酶,具有细胞内的消化功能(4)参与细胞的生理生化反应及物质代谢7)、溶酶体:由单层膜形成的小泡,主要含多种水解酶类,如酸性磷酸酶,核糖核酸酶,组织蛋白酶,脂酶等。具有消化吸收的功能8)、圆球体:由半单位膜包被的圆球状小体,是一种贮藏细胞器,是脂肪积累的场所,最终可发育成脂肪体。9)、微体:微体是单层膜包围的小体,含有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此外有些微体含有小的颗粒,纤丝或晶体等。植物细胞中有两种微体。a、过氧化物酶体b、乙醛酸循环体10)细胞骨架系统:指细胞质内由微管、微丝、中间纤维和微梁,四种不同粗细的蛋白质,细丝交织成的网络系统。细胞骨架系统主要起着细胞的支架和连接细胞内的各种结构使其能执行各自功能的作用,因此对于细胞的形态、细胞运动、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细胞分化等有重要的作用。10.1)、微管:微管是由微管蛋白(一种球蛋白)构成的中空而直的管状结构。主要功能为:维持细胞形状b、参与细胞壁的形成与生长c、与细胞及细胞器的运动有关d、构成纺缍体牵引染色体运动,参与中心粒的形成10.2)、微丝:由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构成的比微管更细的纤丝。主要功能为:与微管共同构成细胞的支架b、配合微管控制细胞器的运动和胞质运动c、与细胞的许多运动有关10.3)、中间纤维和微梁:中间纤维是介于微管和微丝之间的纤维,除了有支架作用外,还与细胞核的定位、细胞和组织间的联系、RNA的运输有关。微梁为很细很短的蛋白质。11)、鞭毛、纤毛和中心粒11.1)、鞭毛和纤毛:鞭毛和纤毛都是由微管构成,横切面上鞭毛和纤毛是由9束两根微管构成的结构,称为二体微管,鞭毛和纤毛区别在于鞭毛较长,一个细胞只有一根和几根。纤毛很短,数量多,常覆盖细胞表面。基粒也是由9束微管构成,每束有3根微管构成,称为三体微管。鞭毛和纤毛主要与细胞的运动有关。11.2)、中心粒:中心粒有9束3体微管构成,中心粒存在于细胞的一团特殊的细胞质——中心体中,中心体又称为微管组织中心,微管从这里放射出到细胞质中。3、染色体在细胞内有何重要功能?染色体与染色质是同一遗传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个名称及存在形式,染色体是细胞分裂期内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的染色质丝,同样由DNA和组蛋白组成,染色质是伸展了的染色体,染色体是凝聚了的染色质。不同的植物,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是不同的,但是同一种植物染色体数目是相对稳定的,如水稻24个,小麦48个等等,由于染色体在间期完成33\n了复制,到了分裂期,每条染色体由两条完全相同的染色单体组成,两条染色单体各有一套相同的DNA分子。一种植物的体细胞具有一定数目、大小和形状的染色体,这些特征的总和称为染色体组型,生殖细胞仅具有一个染色体组,称为单倍体(n);体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称为2倍体(2n)。4、什么叫代谢?生物的代谢类型有哪些?代谢,也叫新陈代谢,是维持生物体一切生命活动过程中化学变化的总称。它包含着机体同外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及机体内部的物质转变和能量转移两个过程。生物的代谢类型可以根据所需能源和碳源的不同,分为四大类型: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化能异养型。也可以根据生物与氧气的关系,分为需氧生物和厌氧生物5、糖酵解过程分几个阶段?糖在无氧条件下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EMP途径)。糖酵解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作用底物是淀粉、糖原、葡萄糖、果糖。反应的过程包括:糖磷酸化作用,果糖-1,6-二磷酸氧化反应,辅酶I(NAD)还原反应,磷酸基团转移,最终把葡萄糖酵解为丙酮酸。糖酵解的结果是:(1)、一分子的葡萄糖产生二分子的三磷酸腺苷(ATP)和二分子的丙酮酸。6、三羧酸循环有何生理意义?三羧酸循环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三羧酸循环每循环一次,消耗1分子乙酰辅酶A,产生1分子三磷酸腺苷(ATP),3分子的NADH+H+,和1分子的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还原态(FADH2)1分子丙酮酸经过三羧酸循环产生3分子的二氧化碳。三羧酸循环中有5次脱氢过程,氢经过一系列的呼吸传递体的传递,释放出能量,最后与氧结合成水。三羧酸循环为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共同所有,分解代谢通过第三阶段把从第二阶段得来的小分子完全降解,合成代谢则以这一阶段中的小分子为前体物,合成第二阶段的分子。各种分子的代谢途径都是连通的。糖经过柠檬酸可产生a—酮戊二酸、草酰乙酸等,这几种酮酸可以经氨基化作用或转氨作用变成丙氨酸、谷氨酸及天冬氨酸。蛋白质代谢的许多中间产物(如甘氨酸)为嘌呤和嘧啶的合成提供了原料;葡萄糖可以转变成戊糖;嘌呤、嘧啶和戊糖则是形成核酸的原料。7、ATP有何生理功能?并举例说明ATP的生成。三磷酸腺苷(ATP)是生命活动的重要能源,1分子的葡萄糖经过酵解,三羧酸循环,和电子传递链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后,生成38个分子三磷酸腺苷(ATP)有人认为净生成36分子三磷酸腺苷(ATP),能量转化率为38%。1分子的葡萄糖经过酵解,三羧酸循环,和电子传递链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后,生成38个分子三磷酸腺苷(ATP)有人认为净生成36分子三磷酸腺苷(ATP),能量转化率为38%。8、光合作用中光反应与暗反应有何重要区别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反应,光反应在类囊体上进行,光能被用来合成ATP,并使NADP+还原,形成ATP和NADPH的化学能。暗反应在基质中进行,ATP用于二氧化碳和有机分子的公价结合,NADPH则使健合的碳原子还原到糖中的碳原子的氧化水平,化学能进一步转移,用于糖的合成。组织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组织:组织指形态结构相似、生理功能相同,在个体发育中来源相同或不同的细胞群组成的结构与功能单位。2、传递细胞:是具有内突生长的细胞壁和发达的胞间连丝,具有短途运输功能的薄壁细胞。存在于叶中小叶脉的输导分子周围;茎节和花序轴节部的木质部等以及胚囊和胚柄33\n、胚乳等部位。3、维管组织:维管组织是维管植物体中以输导组织为主体的由输导组织、机械组织和薄壁组织等组成的复合组织。4、骨板:骨组织中纤维成密集的纤维束,规则排列成层,与基质共同形成薄板状给构,称骨板。5、ABO血型系统:人的血型有A、B、AB、O型四种血型,这种血型系统称为ABO血型系统。其中,O型血红细胞中A和B两种凝集原都缺乏,可以给A、B、AB、O型四种血型输血,而AB型红细胞含有A和B两种凝集原,不能给A、B、O型三种血型输血。6、肌节:骨骼肌(横纹肌)纤维细胞内含大量纵向排列的肌原纤维,每条肌原纤维上由于屈光性不同,呈现明亮部和暗部,明亮部称明带(又叫I带),暗部称暗带(又叫A带)。在暗带中间有一着色较浅的部分称H带,在H带正中还有一条细的暗线称中膜(M线);在明带的中间也有一条暗线称间膜(Z线)。每两条Z线之间部分(包括一个完整的暗带和两个明带的半段)称为肌节。肌节长度约为2—3微米,是肌肉收缩的形态结构单位。7、润盘:两个心肌细胞连接处有肌膜特殊分化,形成阶梯状结构,称为闰盘,电镜下是一凸凹相嵌的双层膜。闰盘对兴奋传导有重要的作用。8、尼氏体:神经细胞胞细胞质中有大量的尼氏体。尼氏体由粗糙内质网组成,成块状或颗粒状分布,主要作用是合成蛋白质。9、神经元: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形态和功能单位,通常也称为神经元,具有感受机体内、外刺激和传导冲动的能力。神经细胞由胞体和突起构成。神经细胞胞体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灰质或神经节内,10、感觉上皮:感觉上皮是上皮细胞特化形成具有接受特殊感觉机能的上皮组织,如嗅觉上皮、味觉上皮、视觉上皮和听觉上皮等。(二)问答题1、说明高等植物体内有哪几种主要组织以及它们的作用和存在部位。(一)、分生组织1、按来源性质划分:1)、原分生组织:原分生组织是位于根尖、茎尖的最先端部位,具有持久分裂能力的胚性细胞群。原分生组织产生初生分生组织。2)、初生分生组织:位于原分生组织的后端,一方向具有分裂能力,一方面已开始初步的分化。初生分生组织包括原表皮,原形成层和基本分生组织三部分。3)、次生分生组织次生分生组织是由成熟组织的薄壁组织细胞或厚角组织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反分化(恢复分裂机能)形成的,位于植物体的侧面部位,包括维管束间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细胞呈长方形或长梭形,有明显液泡。次生分生组织产生植物体次生结构的维管组织和保护组织。2、按植物体中的位置划分1)、顶端分生组织:位于根、茎主轴和侧枝顶端部位,包括了原分生组织和初生分生组织,使植物体伸长生长。2)、侧生分生组织:位于具有次生生长的植物体侧方周围部分。包括维管形成层(束间形成层和束中形成层)、木栓形成层。侧生分生组织一方面产生次生维管组织,使根、茎及侧枝增粗。另一方面产生次生的保护组织周皮。3)、居间分生组织:居间分生组织主要是穿插于茎、叶、子房柄、花梗、花序轴等器官的成熟组织中的主要由顶端分生组织遗留的分生组织。居间分生组织是植物产生居间生长。(二)、成熟组织1.薄壁组织(基本组织):薄壁组织存在于植物体的各个部位,构成植物体各器官的基33\n本成分,多数具有初生壁性质。薄壁组织主要与植物营养有关,具有同化、贮藏、吸收、通气、短途运输等功能,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分化形成次生分生组织。2.保护组织:保护组织是主要起保护作用的成熟组织。保护组织包括初生保护组织(表皮)和次生保护组织(周皮)。保护组织能够防止水分的蒸腾,抵抗病虫害侵袭和机械损伤,控制植物体与环境的气体交换。3.输导组织输导组织是植物体内担负物质长途运输的复合组织,包括木质部和韧皮部两部分。木质部是植物体中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复合组织,由导管、管胞、木薄壁细胞、木纤维等组成。韧皮部是植物体中输送有机营养物质的复合组织,由筛管、伴胞、筛胞、韧皮薄壁细胞,韧皮纤维等组成。4.机械组织:机械组织是在植物体中起支持作用的组织。包括厚角组织和厚壁组织。厚角组织存在于幼茎、叶柄、叶片、花柄等部位。厚壁组织细胞单个或成群、成束的分散在其他组织中,起机械支持作用。厚壁组织包括石细胞和纤维两种类型。5.分泌组织:位于植物体表面或体内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群。分泌细胞是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分泌组织包括内分泌结构和外分泌结构两大类。内分泌结构是分泌物不排到植物体外的分泌结构,包括分泌囊、树脂道、乳汁管等。外分泌结构是能够分泌物质到植物体外的分泌结构,包括腺表皮、腺毛、蜜腺、排水器等。2、比较导管与筛管的异同。导管是多数被子植物的木质部中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厚壁管状结构。导管是厚壁的伸长细胞,成熟时原生质体死亡。次生壁上有各式木质增厚,出现环纹,螺纹、梯纹、网纹和孔纹式样。导管分子的端壁形成穿孔或穿孔板,导管有环纹导管、螺纹导管、梯纹导管、网纹导管、纹孔导管(全面加厚,仅纹孔处不加厚)类型。筛管是被子植物韧皮部中输送有机营养物质的,具厚的薄壁(初生壁)性质的管状结构。筛管分子是生活的细胞,具原生质体。成熟的筛管分子,细胞核解体,有些细胞器退化(如内质网、线粒体等),液泡被重新吸收,原生质体中出现P――蛋白体,成熟的筛管是一个无核的生活细胞,细胞壁为厚的初生壁,不具木质化,端壁特化成筛板,在筛板上具有较大的筛孔,筛孔中有联络索连通相邻筛管分子的原生质体,筛管分子的侧面有伴胞相伴。位于筛管分子筛孔周围有粘性多糖类物质,称为胼胝质,在筛管衰老失去作用时,在筛板上形成胼胝体,封闭筛管,使筛管分子丧失输导机能。胼胝体是位于筛管分子筛板上的粘性多糖类物质构成的垫状结构。3、比较导管与管胞的异同。导管是多数被子植物的木质部中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厚壁管状结构。管胞是多数蕨类和裸子植物的木质部中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厚壁管状结构,并具有支持功能。导管与管胞都是厚壁的伸长细胞,成熟时原生质体死亡。次生壁上有各式木质增厚,出现环纹,螺纹、梯纹、网纹和孔纹式样。导管分子的端壁形成穿孔或穿孔板,导管通过穿孔直接连通,输送效率比较高。导管分子管径一般比管胞大。演化上导管是进化类型。管胞分子的端壁不形成穿孔,端部紧密重叠,通过纹孔输送,输送效率低。管胞分子的管径一般比导管细小。管胞是原始类型。根据导管侧壁上的纹式不同,导管有环纹导管、螺纹导管、梯纹导管、网纹导管、纹孔导管(全面加厚,仅纹孔处不加厚)类型。管胞同样有环纹管胞、螺纹管胞、梯纹管胞、网纹管胞、纹孔管胞类型。4、维管束都由那些类型?维管组织在器管中呈分离的束状结构存在,称为维管束。维管束一般包括韧皮部、束中形成层和木质部三部分。具有束中形成层的维管束称为无限维管束,能够产生次生维管组织。在多数单子叶植物中,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没有束中形成层存在,不能形成次生维管组织33\n,称为有限维管束。根据维管束中木质部和韧皮的相对位置不同,可以分为以下类型:1).间生维管束(辐射维管束)2).并生维管束:(1)、无限外韧维管束(2)、无限双韧维管束(3)、有限外韧维管束(4)、同心维管束:a、周韧维管束b、周木维管束。5、说明哺乳动物体内有哪几种主要组织以及它们的作用和存在部位。动物组织是在胚胎期有原始的内、中、外三个胚胎层分化而来的。动物组织可根据其起源、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共同特性,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四大类。一、上皮组织:是由许多紧密排列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所组成的膜状结构。通常被覆于身体表面和体内各种管、腔、囊的内表面以及某些器官的表面。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分泌、排泄和吸收等功能。上皮组织根据其形态和机能可以分为被覆上皮、腺上皮和感觉上皮三种类型。二、结缔组织:是由细胞和大量的细胞间质构成。细胞间质包括基质和纤维。基质呈均质状,有液体、胶体或固体。纤维为细丝状,包埋于基质中。有中胚层产生结缔组织是动物组织中分布最广、种类最多的一类组织,包括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网状结缔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脂肪组织、血液等。具有支持、连接、保护、防御、修复和运输等功能。三、肌组织:是由具有收缩能力的肌细胞构成。肌细胞的形状细长如纤维,故肌细胞又称肌纤维。肌纤维的主要功能是收缩,形成肌肉的运动,收缩作用是由于其胞质中存在着纵向排列的肌原纤维实现的。肌细胞由细胞膜称肌膜,胞质称肌浆组成。根据肌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可将肌组织分为骨骼肌(横纹肌)、平滑肌和心肌三种:骨骼肌(横纹肌)附着在骨骼上,一般受意志控制,也称为随意肌,使机体运动。心肌为构成心脏的肌肉组织,心肌能够自动有节律性地收缩,不受意识支配,为不随意肌。平滑肌广泛存在于脊椎动物的各种内脏器官。平滑肌收缩不受意识支配,为不随意肌,使内脏器官蠕动。四、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的组织。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形态和功能单位,通常也称为神经元,具有感受机体内、外刺激和传导冲动的能力。神经细胞由胞体和突起构成。神经细胞胞体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灰质或神经节内,细胞膜有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兴奋的功能。神经细胞突起根据其形态和机能可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一个或多个,自胞体发出后呈树枝状分支,可接受感受器或其他神经元传来的冲动,并传给细胞体。轴突只有一个,其起始部呈圆锥状,向后逐渐变细、变长,末梢形成的分支呈树根状,其功能是将细胞体产生的冲动传至器官组织内。神经胶质细胞是一些多突起的细胞,突起不分轴突和树突,胞体内无尼氏体。胶质细胞位于神经细胞之间,无传导冲动的功能,主要是对神经细胞起支持、保护、营养和修补等作用。细胞及细胞代谢习题一、名词解释:1、原生质:细胞中有生命的物质,包括核酸、蛋白质,脂类、糖类、水、无机盐和生理活性物质2、染色质:细胞间期由组蛋白和DNA构成的细丝状结构,细胞遗传物质的载体。3、内膜系统:“内膜”是相对于包围在外面的质膜而言的。许多生物学家认为:细胞内细胞器是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膜系统在局部区域特化的结果,故称为细胞的内膜系统。4、纹孔:具有次生壁的细胞在次生壁发育增厚时,不被次生壁覆盖的初生壁区域。一个纹孔由纹孔腔和纹孔膜组成。纹孔有单纹孔和具缘纹孔两种类型。5、水势:水的这种可以用来作功(如通过半透膜的移动、团流)或发生化学反应的能量大小的度量,就是水势,通常用符号Ψ,代表水势,以压力的单位帕斯卡(Pa)和兆帕斯卡(MPa)表示水势的大小。通常把纯水在101325Pa(即一个大气压)和00C下的水势规定为零。在任何含水的体系中,水总是从水势高的区域向水势低的区域移动。包括渗透势33\n、压力势、衬质势6、桥粒:脊椎动物的上皮细胞在电镜下观察,细胞间有一种钮扣状的斑块结构就是桥粒,桥粒与相邻细胞的骨架系统的中间纤维相连,使相邻细胞的骨架系统连成网络。7、光系统:植物光合作用中进行光反应的色素系统,包括反应中心蛋白色素复合体和天线蛋白色素复合体。8、反应中心色素分子:植物主要进行光反应的色素分子,包括P(700)和P(680)9、卡尔文循环:植物光合作用碳同化反应中,固定二氧化碳的途径之一,包括羧化阶段、还原阶段和更新阶段。卡尔文循环中生成的甘油醛-3-磷酸除了满足循环需要外,大部分被转运到细胞之中,转化为葡萄糖-1-磷酸和果糖-6-磷酸。葡萄糖-1-磷酸形成蔗糖或淀粉。卡尔文循环中循环6次,固定6分子二氧化碳才能生成1分子葡萄糖磷酸(己糖磷酸)。10、细胞周期: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从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之间的过程称为细胞周期,细胞周期包括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11、细胞分化:细胞分化就是指同源细胞(受精卵)逐渐变为形态、结构、功能、生化特征相异的细胞的过程。二、问答题1、试述细胞膜的分子结构特点以及它是如何实现物质运输功能的。质膜是单层膜结构,磷脂的双分子层镶嵌着蛋白质分子,膜中的蛋白质有的是特异酶类,在一定条件下具有“识别”、“捕捉”和“释放”某些物质的能力,从而对物质的透过起主动的控制作用,这就是膜的选择透性。构成膜的磷脂分子,在每一排中与膜垂直,相互平行排列,含磷酸的亲水“头部”分别朝向膜的内外两侧,而疏水的脂肪酸链“尾部”都朝向膜的中央,二排分子尾尾相连,这样形成了一个包围细胞质的连续脂质双分子层。除了磷脂和蛋白质以外,膜上还有糖类分子,称为膜糖,主要有葡萄糖、半乳糖等,大多与蛋白质形成糖蛋白或与脂类形成糖脂。糖蛋白与识别有关。在膜上镶嵌的蛋白质和磷脂,都是有流动性,可以在同一平面上自由流动,使膜的结构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中,这就是Singer1972年提出的生物膜结构的流动镶嵌模型。质膜使细胞与外环境隔离,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细胞内环境。质膜还能够选择性吸收,主动运输,使营养物质有控制地进出细胞。质膜能够传递能量与信息、参与细胞识别。质膜上具有大量的酶,也是进行生化反应的重要场所。质膜是一个半透性膜,水可以通过扩散和渗透通过细胞膜。一些一些疏水分子和小而不带电的极性分子也可以简单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大多数物质是有极性的,它们必须借助于转运蛋白通过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才能跨过细胞膜。转运蛋白大致可分成三类,即泵、载体和通道。每一种转运蛋白都具有高度的选择性,胞间连丝它们为特定的溶质提供了跨膜运动的通道。信息跨膜传传递是细胞膜的另一重要功能,膜上的各种受体蛋白能感受外界各种化学信号,并传入细胞,使细胞内发生反应。信息传递规律是外源性刺激传给膜上受体,经酶的调控产生信号再激发酶的活性,使细胞发生反应。2、试述各种细胞器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功能。细胞器是细胞质中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微结构(微器官、亚细胞结构)。细胞器包括质体、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核蛋白体、液泡、溶酶体、圆球体、微体、微管、微丝、中心粒等。1)、质体:由双层膜,蛋白质基质和基质中的膜系统构成的一类与碳水化合物和脂类的合成,贮藏有关的细胞器。成熟的质体根据所含色素与功能不同分为叶绿体、有色体、白色体三种类型。叶绿体外被双层膜,内部包括类囊体,类囊体形成基粒,是叶绿素及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类33\n定位之处。基粒之间有基粒间膜(基质片层)相联系。基质是叶绿体没有结构分化的物质,基质中含有DNA、酶等等。叶绿体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其次,叶绿体还可以合成自己的DNA、RNA和蛋白质。另外,叶绿体含有30多种左右的酶,是细胞内一些生化活动的中心之一。有色体为外被双层膜,内无发达的膜结构,不形成基粒。含有叶黄素,胡萝卜素。有色体的功能主要是积累淀粉和脂类;在花和果实中的有色体,有吸引其它动物传粉和传播种子的作用。白色体不含色素。结构与有色体近相同。功能主要是淀粉及脂肪的合成中心。淀粉体是特化为淀粉贮藏体时的白色体。造油体是特化为脂肪贮藏体时的白色体。2)、线粒体:为双层膜结构,内膜向中心腔内折叠形成嵴,嵴的表面ATP合成酶复合体;在两层被膜之间及中心腔内是可溶性蛋白为主的基质,基质中有上百种酶和少量DNA,内腔和嵴表面是主要的功能区域。线粒体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呼吸作用。3)、内质网:内质网是由膜构成的网状管道系统,延伸与扩展成为各类管、泡、腔交织的状态。内质网有粗糙内质网和光滑内质网两种类型。内质网由两层平行的单层膜中间夹一个管的空间构成。粗糙内质网的主要功能是合成蛋白质。光滑内质网的主要功能是合成和运输类脂和多糖。4)、高尔基体:高尔基体是由泡囊或槽库组成,在外侧形成小泡。高尔基体具有分泌物的储存、浓缩、积聚和转运功能,分泌物主要是多糖、多糖蛋白质复合体等。5)、核蛋白体:是直径170—230?的小颗粒,无膜包被,主要成分:蛋白质约占60%,RNA约占40%(真核细胞)。原核细胞中蛋白质约占40%,RNA约占60%。核糖核蛋白体是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中心。6)、液泡:由液泡膜、细胞液构成。液泡的功能主要有:维持细胞正常的渗透压和紧张度,提高细胞抗寒、抗旱能力(2)贮藏多种代谢物质及营养物质(3)含有多种水解酶,具有细胞内的消化功能(4)参与细胞的生理生化反应及物质代谢7)、溶酶体:由单层膜形成的小泡,主要含多种水解酶类,如酸性磷酸酶,核糖核酸酶,组织蛋白酶,脂酶等。具有消化吸收的功能8)、圆球体:由半单位膜包被的圆球状小体,是一种贮藏细胞器,是脂肪积累的场所,最终可发育成脂肪体。9)、微体:微体是单层膜包围的小体,含有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此外有些微体含有小的颗粒,纤丝或晶体等。植物细胞中有两种微体。a、过氧化物酶体b、乙醛酸循环体10)细胞骨架系统:指细胞质内由微管、微丝、中间纤维和微梁,四种不同粗细的蛋白质,细丝交织成的网络系统。细胞骨架系统主要起着细胞的支架和连接细胞内的各种结构使其能执行各自功能的作用,因此对于细胞的形态、细胞运动、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细胞分化等有重要的作用。10.1)、微管:微管是由微管蛋白(一种球蛋白)构成的中空而直的管状结构。主要功能为:维持细胞形状b、参与细胞壁的形成与生长c、与细胞及细胞器的运动有关d、构成纺缍体牵引染色体运动,参与中心粒的形成10.2)、微丝:由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构成的比微管更细的纤丝。主要功能为:与微管共同构成细胞的支架b、配合微管控制细胞器的运动和胞质运动c、与细胞的许多运动有关10.3)、中间纤维和微梁:中间纤维是介于微管和微丝之间的纤维,除了有支架作用外,还与细胞核的定位、细胞和组织间的联系、RNA的运输有关。33\n微梁为很细很短的蛋白质。11)、鞭毛、纤毛和中心粒11.1)、鞭毛和纤毛:鞭毛和纤毛都是由微管构成,横切面上鞭毛和纤毛是由9束两根微管构成的结构,称为二体微管,鞭毛和纤毛区别在于鞭毛较长,一个细胞只有一根和几根。纤毛很短,数量多,常覆盖细胞表面。基粒也是由9束微管构成,每束有3根微管构成,称为三体微管。鞭毛和纤毛主要与细胞的运动有关。11.2)、中心粒:中心粒有9束3体微管构成,中心粒存在于细胞的一团特殊的细胞质——中心体中,中心体又称为微管组织中心,微管从这里放射出到细胞质中。3、染色体在细胞内有何重要功能?染色体与染色质是同一遗传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个名称及存在形式,染色体是细胞分裂期内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的染色质丝,同样由DNA和组蛋白组成,染色质是伸展了的染色体,染色体是凝聚了的染色质。不同的植物,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是不同的,但是同一种植物染色体数目是相对稳定的,如水稻24个,小麦48个等等,由于染色体在间期完成了复制,到了分裂期,每条染色体由两条完全相同的染色单体组成,两条染色单体各有一套相同的DNA分子。一种植物的体细胞具有一定数目、大小和形状的染色体,这些特征的总和称为染色体组型,生殖细胞仅具有一个染色体组,称为单倍体(n);体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称为2倍体(2n)。4、什么叫代谢?生物的代谢类型有哪些?代谢,也叫新陈代谢,是维持生物体一切生命活动过程中化学变化的总称。它包含着机体同外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及机体内部的物质转变和能量转移两个过程。生物的代谢类型可以根据所需能源和碳源的不同,分为四大类型: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化能异养型。也可以根据生物与氧气的关系,分为需氧生物和厌氧生物5、糖酵解过程分几个阶段?糖在无氧条件下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EMP途径)。糖酵解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作用底物是淀粉、糖原、葡萄糖、果糖。反应的过程包括:糖磷酸化作用,果糖-1,6-二磷酸氧化反应,辅酶I(NAD)还原反应,磷酸基团转移,最终把葡萄糖酵解为丙酮酸。糖酵解的结果是:(1)、一分子的葡萄糖产生二分子的三磷酸腺苷(ATP)和二分子的丙酮酸。6、三羧酸循环有何生理意义?三羧酸循环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三羧酸循环每循环一次,消耗1分子乙酰辅酶A,产生1分子三磷酸腺苷(ATP),3分子的NADH+H+,和1分子的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还原态(FADH2)1分子丙酮酸经过三羧酸循环产生3分子的二氧化碳。三羧酸循环中有5次脱氢过程,氢经过一系列的呼吸传递体的传递,释放出能量,最后与氧结合成水。三羧酸循环为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共同所有,分解代谢通过第三阶段把从第二阶段得来的小分子完全降解,合成代谢则以这一阶段中的小分子为前体物,合成第二阶段的分子。各种分子的代谢途径都是连通的。糖经过柠檬酸可产生a—酮戊二酸、草酰乙酸等,这几种酮酸可以经氨基化作用或转氨作用变成丙氨酸、谷氨酸及天冬氨酸。蛋白质代谢的许多中间产物(如甘氨酸)为嘌呤和嘧啶的合成提供了原料;葡萄糖可以转变成戊糖;嘌呤、嘧啶和戊糖则是形成核酸的原料。7、ATP有何生理功能?并举例说明ATP的生成。三磷酸腺苷(ATP)是生命活动的重要能源,1分子的葡萄糖经过酵解,三羧酸循环,和电子传递链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后,生成38个分子三磷酸腺苷(ATP)有人认为净生成36分子三磷酸腺苷(ATP),能量转化率为38%。1分子的葡萄糖经过酵解,三羧酸循环33\n,和电子传递链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后,生成38个分子三磷酸腺苷(ATP)有人认为净生成36分子三磷酸腺苷(ATP),能量转化率为38%。8、光合作用中光反应与暗反应有何重要区别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反应,光反应在类囊体上进行,光能被用来合成ATP,并使NADP+还原,形成ATP和NADPH的化学能。暗反应在基质中进行,ATP用于二氧化碳和有机分子的公价结合,NADPH则使健合的碳原子还原到糖中的碳原子的氧化水平,化学能进一步转移,用于糖的合成。组织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组织:组织指形态结构相似、生理功能相同,在个体发育中来源相同或不同的细胞群组成的结构与功能单位。2、传递细胞:是具有内突生长的细胞壁和发达的胞间连丝,具有短途运输功能的薄壁细胞。存在于叶中小叶脉的输导分子周围;茎节和花序轴节部的木质部等以及胚囊和胚柄、胚乳等部位。3、维管组织:维管组织是维管植物体中以输导组织为主体的由输导组织、机械组织和薄壁组织等组成的复合组织。4、骨板:骨组织中纤维成密集的纤维束,规则排列成层,与基质共同形成薄板状给构,称骨板。5、ABO血型系统:人的血型有A、B、AB、O型四种血型,这种血型系统称为ABO血型系统。其中,O型血红细胞中A和B两种凝集原都缺乏,可以给A、B、AB、O型四种血型输血,而AB型红细胞含有A和B两种凝集原,不能给A、B、O型三种血型输血。6、肌节:骨骼肌(横纹肌)纤维细胞内含大量纵向排列的肌原纤维,每条肌原纤维上由于屈光性不同,呈现明亮部和暗部,明亮部称明带(又叫I带),暗部称暗带(又叫A带)。在暗带中间有一着色较浅的部分称H带,在H带正中还有一条细的暗线称中膜(M线);在明带的中间也有一条暗线称间膜(Z线)。每两条Z线之间部分(包括一个完整的暗带和两个明带的半段)称为肌节。肌节长度约为2—3微米,是肌肉收缩的形态结构单位。7、润盘:两个心肌细胞连接处有肌膜特殊分化,形成阶梯状结构,称为闰盘,电镜下是一凸凹相嵌的双层膜。闰盘对兴奋传导有重要的作用。8、尼氏体:神经细胞胞细胞质中有大量的尼氏体。尼氏体由粗糙内质网组成,成块状或颗粒状分布,主要作用是合成蛋白质。9、神经元: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形态和功能单位,通常也称为神经元,具有感受机体内、外刺激和传导冲动的能力。神经细胞由胞体和突起构成。神经细胞胞体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灰质或神经节内,10、感觉上皮:感觉上皮是上皮细胞特化形成具有接受特殊感觉机能的上皮组织,如嗅觉上皮、味觉上皮、视觉上皮和听觉上皮等。(二)问答题1、说明高等植物体内有哪几种主要组织以及它们的作用和存在部位。(一)、分生组织1、按来源性质划分:1)、原分生组织:原分生组织是位于根尖、茎尖的最先端部位,具有持久分裂能力的胚性细胞群。原分生组织产生初生分生组织。2)、初生分生组织:位于原分生组织的后端,一方向具有分裂能力,一方面已开始初步的分化。初生分生组织包括原表皮,原形成层和基本分生组织三部分。3)、次生分生组织次生分生组织是由成熟组织的薄壁组织细胞或厚角组织细胞在一定条33\n件下反分化(恢复分裂机能)形成的,位于植物体的侧面部位,包括维管束间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细胞呈长方形或长梭形,有明显液泡。次生分生组织产生植物体次生结构的维管组织和保护组织。2、按植物体中的位置划分1)、顶端分生组织:位于根、茎主轴和侧枝顶端部位,包括了原分生组织和初生分生组织,使植物体伸长生长。2)、侧生分生组织:位于具有次生生长的植物体侧方周围部分。包括维管形成层(束间形成层和束中形成层)、木栓形成层。侧生分生组织一方面产生次生维管组织,使根、茎及侧枝增粗。另一方面产生次生的保护组织周皮。3)、居间分生组织:居间分生组织主要是穿插于茎、叶、子房柄、花梗、花序轴等器官的成熟组织中的主要由顶端分生组织遗留的分生组织。居间分生组织是植物产生居间生长。(二)、成熟组织1.薄壁组织(基本组织):薄壁组织存在于植物体的各个部位,构成植物体各器官的基本成分,多数具有初生壁性质。薄壁组织主要与植物营养有关,具有同化、贮藏、吸收、通气、短途运输等功能,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分化形成次生分生组织。2.保护组织:保护组织是主要起保护作用的成熟组织。保护组织包括初生保护组织(表皮)和次生保护组织(周皮)。保护组织能够防止水分的蒸腾,抵抗病虫害侵袭和机械损伤,控制植物体与环境的气体交换。3.输导组织输导组织是植物体内担负物质长途运输的复合组织,包括木质部和韧皮部两部分。木质部是植物体中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复合组织,由导管、管胞、木薄壁细胞、木纤维等组成。韧皮部是植物体中输送有机营养物质的复合组织,由筛管、伴胞、筛胞、韧皮薄壁细胞,韧皮纤维等组成。4.机械组织:机械组织是在植物体中起支持作用的组织。包括厚角组织和厚壁组织。厚角组织存在于幼茎、叶柄、叶片、花柄等部位。厚壁组织细胞单个或成群、成束的分散在其他组织中,起机械支持作用。厚壁组织包括石细胞和纤维两种类型。5.分泌组织:位于植物体表面或体内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群。分泌细胞是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分泌组织包括内分泌结构和外分泌结构两大类。内分泌结构是分泌物不排到植物体外的分泌结构,包括分泌囊、树脂道、乳汁管等。外分泌结构是能够分泌物质到植物体外的分泌结构,包括腺表皮、腺毛、蜜腺、排水器等。2、比较导管与筛管的异同。导管是多数被子植物的木质部中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厚壁管状结构。导管是厚壁的伸长细胞,成熟时原生质体死亡。次生壁上有各式木质增厚,出现环纹,螺纹、梯纹、网纹和孔纹式样。导管分子的端壁形成穿孔或穿孔板,导管有环纹导管、螺纹导管、梯纹导管、网纹导管、纹孔导管(全面加厚,仅纹孔处不加厚)类型。筛管是被子植物韧皮部中输送有机营养物质的,具厚的薄壁(初生壁)性质的管状结构。筛管分子是生活的细胞,具原生质体。成熟的筛管分子,细胞核解体,有些细胞器退化(如内质网、线粒体等),液泡被重新吸收,原生质体中出现P――蛋白体,成熟的筛管是一个无核的生活细胞,细胞壁为厚的初生壁,不具木质化,端壁特化成筛板,在筛板上具有较大的筛孔,筛孔中有联络索连通相邻筛管分子的原生质体,筛管分子的侧面有伴胞相伴。位于筛管分子筛孔周围有粘性多糖类物质,称为胼胝质,在筛管衰老失去作用时,在筛板上形成胼胝体,封闭筛管,使筛管分子丧失输导机能。胼胝体是位于筛管分子筛板上的粘性多糖类物质构成的垫状结构。3、比较导管与管胞的异同。33\n导管是多数被子植物的木质部中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厚壁管状结构。管胞是多数蕨类和裸子植物的木质部中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厚壁管状结构,并具有支持功能。导管与管胞都是厚壁的伸长细胞,成熟时原生质体死亡。次生壁上有各式木质增厚,出现环纹,螺纹、梯纹、网纹和孔纹式样。导管分子的端壁形成穿孔或穿孔板,导管通过穿孔直接连通,输送效率比较高。导管分子管径一般比管胞大。演化上导管是进化类型。管胞分子的端壁不形成穿孔,端部紧密重叠,通过纹孔输送,输送效率低。管胞分子的管径一般比导管细小。管胞是原始类型。根据导管侧壁上的纹式不同,导管有环纹导管、螺纹导管、梯纹导管、网纹导管、纹孔导管(全面加厚,仅纹孔处不加厚)类型。管胞同样有环纹管胞、螺纹管胞、梯纹管胞、网纹管胞、纹孔管胞类型。4、维管束都由那些类型?维管组织在器管中呈分离的束状结构存在,称为维管束。维管束一般包括韧皮部、束中形成层和木质部三部分。具有束中形成层的维管束称为无限维管束,能够产生次生维管组织。在多数单子叶植物中,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没有束中形成层存在,不能形成次生维管组织,称为有限维管束。根据维管束中木质部和韧皮的相对位置不同,可以分为以下类型:1).间生维管束(辐射维管束)2).并生维管束:(1)、无限外韧维管束(2)、无限双韧维管束(3)、有限外韧维管束(4)、同心维管束:a、周韧维管束b、周木维管束。5、说明哺乳动物体内有哪几种主要组织以及它们的作用和存在部位。动物组织是在胚胎期有原始的内、中、外三个胚胎层分化而来的。动物组织可根据其起源、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共同特性,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四大类。一、上皮组织:是由许多紧密排列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所组成的膜状结构。通常被覆于身体表面和体内各种管、腔、囊的内表面以及某些器官的表面。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分泌、排泄和吸收等功能。上皮组织根据其形态和机能可以分为被覆上皮、腺上皮和感觉上皮三种类型。二、结缔组织:是由细胞和大量的细胞间质构成。细胞间质包括基质和纤维。基质呈均质状,有液体、胶体或固体。纤维为细丝状,包埋于基质中。有中胚层产生结缔组织是动物组织中分布最广、种类最多的一类组织,包括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网状结缔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脂肪组织、血液等。具有支持、连接、保护、防御、修复和运输等功能。三、肌组织:是由具有收缩能力的肌细胞构成。肌细胞的形状细长如纤维,故肌细胞又称肌纤维。肌纤维的主要功能是收缩,形成肌肉的运动,收缩作用是由于其胞质中存在着纵向排列的肌原纤维实现的。肌细胞由细胞膜称肌膜,胞质称肌浆组成。根据肌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可将肌组织分为骨骼肌(横纹肌)、平滑肌和心肌三种:骨骼肌(横纹肌)附着在骨骼上,一般受意志控制,也称为随意肌,使机体运动。心肌为构成心脏的肌肉组织,心肌能够自动有节律性地收缩,不受意识支配,为不随意肌。平滑肌广泛存在于脊椎动物的各种内脏器官。平滑肌收缩不受意识支配,为不随意肌,使内脏器官蠕动。四、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的组织。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形态和功能单位,通常也称为神经元,具有感受机体内、外刺激和传导冲动的能力。神经细胞由胞体和突起构成。神经细胞胞体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灰质或神经节内,细胞膜有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兴奋的功能。神经细胞突起根据其形态和机能可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一个或多个,自胞体发出后呈树枝状分支,可接受感受器或其他神经元传来的冲动,并传给细胞体。轴突只有一个,其起始部呈圆锥状,向后逐渐变细、变长,末梢形成的分支呈树根状,其功能是将细胞体产生的冲动传至器官组织内。神经胶质细胞是一些多突起的细胞,突起不分轴突和树突,胞体内无尼氏体。胶质细胞位于神经细胞之间,无传导冲动的功能,主要是对神经细胞起支持、保护、营养和修补等作用。第四章器官、系统复习题答案33\n一、名词解释胚:胚是包在种子内的幼小植物体,由胚芽、胚轴、子叶和胚根四部分组成。初生结构:由初生分生组织形成的植物体结构凯氏带:环绕内皮层细胞的横向壁和径向壁行栓质化带状加厚,称为凯氐带;在横切面上呈点状,称为凯氐点。见于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大多数双子叶植物根初生结构。次生生长:由次生分生组织形成的植物体生长射线:分布于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中的一些薄壁细胞,呈横向辐射状排列,称为射线薄壁细胞,简称射线,包括:存在于次生木质部的木射线和存在于次生韧皮部的韧皮射线。年轮:形成层周期性活动在茎的横切面木质部上形成的同心圆环称为生长轮。温带生长的树种,每年只形成一个生长轮称为年轮,包括早材(春材)和晚材(秋材)两部分,也可以称为第一年晚材和第二年早材形态上的差异形成的同心圆环。过渡区:根与茎初生构造的连接部位,在结构上从根的初生维管组织类型转变为茎的初生维管组织类型,一般发生在胚轴区域,该区域称为过渡区。运动细胞:泡状细胞(运动细胞)是相邻两个叶脉之间的上表皮细胞中有几个大型的薄壁细胞,细胞长轴与叶脉平行,细胞内有大液泡,可以控制叶片的伸展和收缩,纤维层:位于表皮层内,由1层细胞构成,内壁及垂周壁带状加厚,有助于开花传粉时花粉囊开裂。胚珠:双受精:两个精子分别与卵和极核受精结合的现象称为双受精现象。双受精现象是被子植物所特有的现象,是进化的产物骨连接:骨连接就是骨与骨之间的连接,有两种方式: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关节)。血压: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称为血压。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肱动脉的血压。囊胚:胚泡的细胞分为两部分,外壁单层细胞叫做滋养层,具有吸收母体营养的功能,另有一团细胞位于腔内紧靠滋养层,称为胚结,此时的胚胎叫做囊胚。羊膜:由外胚层和胚外中胚层组成。羊膜与胚胎之间的腔为羊膜腔,内充羊膜细胞分泌的羊水。胚胎悬浮于羊水中,避免了干燥和机械损伤。味毛:味觉细胞顶端有纤毛,称为味毛,从味蕾表面的孔伸出,是味觉感受的关键部位。共质体运输:共质体运输:共质体包括所有细胞的原生质。由于胞间连丝的存在,所有细胞的原生质互相连接成一个连续的整体。即经过胞间连丝从原生质体到原生质体的转运代谢源:代谢源是指有机物制造或输出的器官和组织,如成长的叶、进行呼吸和转化的根,甚至某些正在衰老的器官和组织都属代谢源。温周期现象:植物生长还需要有一定的昼夜温差,通常在较高日温和较低夜温的条件下生长发育最好,这种现象称为生长的温周期现象。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也叫获得性免疫。参与特异性免疫的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这类细胞对抗原的反应有明显的专一性,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问答题:种子萌发的条件有那些?(1)、充足的水分水分可以使种皮软化,增加透气性和透水性,易于胚发育时突破。水分还可以增加胚细胞的代谢活动,如增强呼吸作用,提高酶活性等。水分有利于种子内贮藏物质的分解与转运。(2)、适宜的温度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因植物种类而异,多数植物适宜于25-30℃,最低0-5℃,最高35-40℃,香椿24℃。温度直接影响种子的代谢活动。(3)、充足的氧气:33\n种子萌发消耗能量,呼吸作用加强,需要大量氧气。双子叶根和双子叶茎初生结构有什么异同。双子叶植物根、茎初生构造比较根茎表皮具根毛,有吸收保护双重作用被蜡被和毛,有气孔,具保护作用皮层外皮层明显,内皮层有凯氐带具厚角组织,皮层细胞中有叶绿体,内皮层一般不显。维管柱具中柱鞘,由薄壁细胞构成,辐射维管束,外始式发育,2—5原型木质部,韧皮部和木质部间有薄壁组织。具周维纤维,由厚壁组织构成,多数为外韧维管束,初生韧皮部外始式发育,初生木质部内始式发育,有束中形成层。髓射线无有髓多数无,少数有有举例说明双子叶植物叶的结构。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构成。表皮:覆盖于叶片外表的组织,包括:上表皮在近轴面,下表皮在远轴面。1)、表皮细胞:一层生活细胞,不含叶绿体,形状不规则,排列紧密,无胞间隙,外壁角质化,形成角质层,具有减低植物体中水分的蒸腾散失,保护叶免受细菌等病原生物侵害,防止过渡日照损害的作用。2)、气孔器:气孔数目随植物种类和生态环境而异,每平方厘米数千至上万个。双子叶植物气孔器的保卫细胞一般为肾形,保卫细胞中,有丰富的细胞质,较多的叶绿体和淀粉粒。3)、附属物:有些植物的表皮上具有蜡被和各种表皮毛,具有减少蒸腾加强保护的作用。叶肉:是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分,由同化薄壁组织构成,包括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1)、栅栏组织:栅栏组织是1或几列靠近上表皮的长柱形薄壁组织细胞,其长轴与上表皮垂直,作栅栏状排列,细胞内含有大量叶绿体。2)、海绵组织:海绵组织是位于栅栏组织与下表皮之间的薄壁组织,其细胞形状、大小常不规则,排列疏松,有较大的胞间隙,细胞内含叶绿体较少;较大的胞间隙和气孔构成通气系统,有利于气体交换。异面叶(二面叶):具有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分化的叶。等面叶:没有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分化的叶,如垂柳、小麦等。叶脉:叶脉是叶中的维管束,分布在叶肉中,成网状排列,包括主脉,侧脉、脉稍和细脉。1)、主脉:较粗大,在叶背形成隆起,包括:维管束鞘和维管束。a、维管束鞘:1至几层细胞,由厚壁组织构成。b、维管束:由木质部、形成层、韧皮部组成,木质部位于近轴面,由导管、薄壁组织和厚壁细胞构成。韧皮部位于远轴面,由筛管、伴胞和薄壁细胞构成。形成层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活动期短,很快就停止活动失去作用。2)、侧脉:a、维管束鞘:由薄壁组织构成b、维管束: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无形成层,木质部只有螺纹导管及环纹与螺纹管胞;韧皮部只有筛管无伴胞。c、脉稍:木质部仅剩下一个螺纹管胞,游离在薄壁组织中。韧皮部只有薄壁细胞与叶肉细胞结合在一起。d、细脉:细脉在叶肉组织中广泛延伸,一方面向叶肉组织散发蒸腾流,一方面是输33\n送光合产物的起点,因此对水分、溶质和有机物质的运输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电镜观察证实,在细脉的筛管分子与叶肉细胞之间连接的有传递细胞存在,传递细胞对于叶肉组织和细脉之间的水分蒸腾、溶质交换等有重要的作用。双子叶根和双子叶茎次生生长和结构有什么异同。增粗生长(加粗生长)也就是次生生长,是由侧生分生组织(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形成的植物的次生生长,植物体中由次生分生组织产生的成熟组织构成的结构,称为次生构造。根次生生长时首先在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之间的薄壁细胞(原形成层遗留部分)恢复分裂能力,形成一段维管形成层,形成层向两侧扩展,与两束韧皮部之间的中柱鞘相连,该段中柱鞘细胞也恢复分裂能力,形成维管形成层,这样维管形成层就形成了一个波状的环。维管形成层连成波状环以后,不断向内产生次生木质部,向外产生次生韧皮部,由于两种来源的维管形成层,在初期分裂的不均等性,逐渐的使波状的维管形成层环自动调整为圆形的维管形成层环,维管形成层除了产生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外,还产生一些薄壁细胞,分布于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中,呈横向辐射状排列,称为射线薄壁细胞,简称射线,包括:存在于次生木质部的木射线和存在于次生韧皮部的韧皮射线。通常中柱鞘起源的形成层产生的射线较宽。由维管形成层产生的射线称为次生射线。射线是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的横向物质运输通道。根中最初的木栓形成层大多数植物来源于中柱鞘细胞,然后向外产生木栓层,向内产生栓内层,共同构成周皮。当周皮产生后,周皮外的表皮和皮层逐渐死亡脱落。随着根的加粗,木栓形成层由中柱鞘逐渐向内发生,到初生韧皮部、次生韧皮部,不断产生新的周皮,而老的周皮则被不断隔离胀破,而被新的周皮代替。根的次生构造最外方的周皮,由木栓层、木栓形成层、栓内层组成,周皮以内是次生维管组织的次生韧皮部。次生韧皮部以内是维管形成层。维管形成层内方是次生木质部。初生木质部在根的中央形成辐射角残余。茎次生生长时,束中形成层相连的射线薄壁细胞恢复与分裂能力,形成束间形成层。束中形成层和束间形成层连成一环维管形成层。维管形成层细胞进行平周和垂周分裂,产生次生组织使茎加粗生长,平周分裂增加形成层自身的圈围,适应加粗生长。一般向内产生次生木质部较多,而向外产生次生韧皮部较少。维管形成层中的射线原始细胞分裂产生的具有横向运输和贮藏作用的木射线和韧皮射线。木栓形成层常由表皮下的皮层细胞反分化形成。木栓形成层向外分裂产生木栓层和皮孔,向内产生栓内层。当木栓形成层死亡,更深层的成熟组织又产生新的木栓形成层,一直到韧皮部为止。茎的次生构造早期有表皮和皮层的残余。后期最外方为周皮包括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皮孔。次生维管组织包括次生韧皮部、维管形成层、次生木质部和次生射线。初生木质部残余位于维管束的最内方顶端。最中央是髓。花粉囊壁和花粉是如何发育的?说明胚囊的发育过程和结构及各部分功能。植物胚是如何发育的?1)合子休眠受精后合子需经过一段时间的休眠才开始发育,休眠期的长短因植物种类而异,有数小时至数个月,合子的发育比胚乳的发育要晚。2)、合子发育合子发育时,首先进行横向分裂,形成两个细胞,近珠孔端的一个是基细胞,常膨大成泡状,不再分裂或者分裂参加胚柄及胚的形。近合点端的一个是顶细胞,主要形成胚33\n或参与形成胚柄。此时称为2细胞原胚。胚柄是在被子植物中由顶细胞或基细胞参与分裂形成的连接胚与胚囊壁的部份,具有把胚推进胚乳中,以利吸收营养供应胚的生长的作用,随着胚的生长,胚柄逐渐退化,在成熟种子中仅留痕迹。在裸子植物中,胚柄指连接胚体与颈卵器之间的各种管状细胞。顶细胞最初几次横分裂形成八分体原胚,八分体原胚再经分裂形成球形原胚。球形原胚继续分裂增大及分化,由于各部分生长速度的不同,在顶端两侧形成突起,突起继续生长,形成胚的两片子叶,两片子叶间的小突起形成胚芽,胚芽相对的一般形成胚根,胚芽与胚根之间的部分是胚轴,这样就发育形成了胚。胚是由一团幼嫩的具有分裂能力的有极性分化的细胞群组成。极性分化指有上、下端的分化,合子是新的植物体的第一个细胞,胚是植物体的原始体。胚发育类型可以根据胚柄有无,基细胞和顶细胞是否参与形成胚柄,以及最初的分裂方向差异,把不同植物的胚的发育归纳为六种主要类型,如十字花型、茄型、石竹型等等。双子叶植物原胚顶端发育形成两片左右对称的子叶。单子叶植物胚的两个子叶生长不对称,外子叶退化,仅留有痕迹,内子叶很大,称为盾片,因此成熟的单子叶植物胚,只有一个子叶能长大。胚乳发育都有哪些类型,各是如何发育的?极核受精后形成初生胚乳核,初生胚乳核发育成胚乳细胞。胚乳的发育类型有:核型胚乳核型胚乳是被子植物中最普遍的胚乳发育方式。初生胚乳核的多次有丝分裂不形成细胞壁,核呈游离状态分布在中央细胞中,随着核的增多及中央液泡的增大,核被挤到周缘,直到发育的后期,在游离核之间发生细胞壁,形成多细胞胚乳。细胞型胚乳细胞型胚乳见于多数合瓣花植物。初生胚乳核每次核分裂都进行胞质分裂,形成细胞壁,成为多细胞的胚乳。沼生目型胚乳:沼生目型胚乳见于单子叶植物的某些类群。初生胚乳核第一次有丝分裂后,形成细胞壁,由于不均等分裂形成一个大的珠孔室和小的合点室,在珠孔室,多次核分裂形成游离核,在合点室,核不分裂或仅进行少数几次分裂,至发育后期,通常在珠孔室形成细胞,合点室维持游离核状态或呈退化状态,有的植物形成细胞。食物在消化管内是如何完成消化的?1、消化食物的消化是在消化管内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的。一种是消化管壁肌肉的收缩活动,将食物密碎,并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将食物不断向消化管下方推移,这种消化方式叫做机械性消化。另一种是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化学分解,使之成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这种消化方式叫做化学性消化。1)、口腔内消化:食物在口腔内依机械性消化为主,通过咀嚼和搅拌等作用,使食物与唾液混合形成滑润的食团,以便于吞咽,唾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分、无机盐和淀粉酶、粘蛋白、溶菌酶等。2)、胃内消化:由口腔咽下的食物,通过食道被送入胃后,胃壁肌肉的活动即加强,胃壁肌肉的收缩是从贲门部开始,向幽门部方向顺序推进,叫做蠕动。胃蠕动可使食物进一步磨碎,使食物和胃液充分混合形成食糜,以利于胃液的消化作用,并把食糜推送到幽门部,然后进入十二指肠。胃液主要成分为盐酸、胃蛋白酶和粘液。3)、小肠内消化:小肠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食物在小肠内受到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以及小肠的机械性消化,逐渐分解为简单的可吸收的成分。胰液中包含有碳酸氢钠和各种消化酶。胆汁主要含胆盐和胆色素,不含消化酶。胆盐可将脂肪乳化成极小的微粒,以增加与胰脂肪酶的接触面,并可激活胰脂肪酶,使后者分解脂肪的作用33\n大为加速。此外,还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胆色素是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随胆汁排入肠腔。小肠液为小肠腺细胞分泌的一种弱碱性液体。小肠液中含有肠激酶、淀粉酶、肽酶、脂肪酯以及蔗糖酶、麦芽糖酶和乳糖酶等。肠激酶可激活胰蛋白酶原,其它各种酶对各种营养成分进一步分解为最终可吸收的产物具有重要作用。试述心脏的内部结构及其对保证血液循环正常进行的重要性。心脏为心血管的中枢,位于胸腔内,两肺之间而偏左侧,是一个壁厚而中空的肌性器官。心脏内分四个腔,即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和右心室。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分别被隔开,互不相通。心房与心室之间的开口称房室口。在右房室口的周缘附有三片肌性尖瓣,称三尖瓣;左房室口的周缘附有二片尖瓣,称二尖瓣。瓣膜向下垂入心室,并借腱索连在心室壁上。这样的结构能够保证心室收缩时,严密封闭房室口,防止血液逆流入心房。在右心房内的上、下方分别有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的开口。左心房后壁两侧各有两条肺静脉的开口。从右心室发出肺动脉,从左心室发出主动脉。在肺动脉和主动脉起始部内面的周缘上各有三个袋状的瓣膜,称为动脉瓣。由于袋口向着动脉,故能防止血液从动脉逆流回心室。由此可见,心脏内所有瓣膜都是防止血液逆流,保证血液循环正常进行的装置。因此任何一个瓣膜发生病变(瓣膜口狭窄或闭锁不全)都会给血液循环带来障碍。血液中都有哪些细胞?各有什么作用?血细胞:包括红细胞和白细胞。红细胞是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的红细胞数目,成年男子为450一500万个,成年女子为350——450万个。人和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边缘较厚,中央较薄,无细胞核,直径为7—8微米。主要成分为血红蛋白。每100毫升血液中所含血红蛋白的克数,成年男子为12—16克,女子为11一15克。若红细胞数少于300万个/立方毫米,血红蛋白低于10克/100毫升,则为贫血。白细胞为无色有核的血细胞,成年人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的数目为0.4-1万个。包括有粒细胞和无粒细胞两类。有粒细胞又因颗粒着色性质不同,分为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这些细胞都具有形状不规则的细胞核,核经常是分叶的。其中以嗜中性粒细胞的数量最多,胞质中充满均匀分布的小颗粒。嗜酸性粒细胞很少,胞质中充满着粗大的颗粒。嗜碱性粒细胞最少;胞质中含有分布不均、大小不等的颗粒。无粒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是血细胞中体积最大的一种;直径可达14-20微米;细胞核呈肾形或马蹄形。淋巴细胞的核大,呈圆形或卵圆形;胞质甚少,成一窄环状围绕着核。淋巴细胞又可再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细胞膜表面仅有少数微绒毛;B淋巴细胞则有多量的微绒毛。(3)、血小板:为红骨髓中的巨核细胞的胞质碎片,直径2—4微米、呈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不是完整的细胞结构。正常人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含有10一30万个血小板,其重要功能是参与血液凝固。试述肾单位的结构特点及其对尿液生成的关系。肾单位是尿液生成的结构基础。每个肾有100多万个肾单位。每个肾单位又由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组成。肾小体位于皮质内,为肾单位的起始部,由肾小球和肾球(小)囊组成。肾小球是由一条粗而短的入球小动脉进入肾球囊后,分成许多毛细血管弯曲盘绕而成的球状结构,最后,这些毛细血管又汇成一条出球小动脉离开肾小球,这种结构使肾小球的血压较高,是肾小球过滤作用的重要因素。肾球囊是由单层扁平上皮构成的杯形的双层壁的囊,内层紧贴于肾小球,外层构成一完整的壁。内、外两层之间的间隙为球(肾)囊腔,与肾小管相通。肾小管是一条细长的管道,全长迂回曲折。根据其功能和形态可分为近曲小管、髓拌和远曲33\n小管三段。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是由单层立方上皮构成,而髓拌的细段是由单层扁平上皮构成。近曲小管与肾球囊连接,近曲小管与远曲小管之间,呈“U”形一段称髓拌。远曲小管汇入集合管。哺乳动物的精子是如何形成的?曲细精管是精子发生的部位,生精细胞位于管壁处,包括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精原细胞位于基膜上,细胞立方形或不规则性,分裂产生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形成2个分别含有y染色体和x染色体的子细胞,子细胞称为次级精母细胞,并移动到接近管腔,进行减数分裂的第二次分裂,形成4个精子细胞,精子细胞经过变态,形成精子,精子形似蝌蚪,全长60微米。精原细胞形成精子,约需3周时间,精子在雌性生殖道中仅存活1-3天,受精能力仅维持20小时。哺乳动物的三个胚层各发育成那些结构?胚层分化的三个胚层,外胚层分化形成皮肤表皮和附属器、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肾上腺髓质。中胚层分化形成肌肉、骨骼、血管和血液、淋巴系统、肾脏、生殖腺和肠系膜等各种结缔组织。内胚层分化形成消化道、呼吸道和排泄管道的上皮、肝、胰等,扁桃体、甲状腺和胸腺。人体舌面感受味刺激是如何分区的?对于人体而言,舌表面不同部位对味刺激的敏感程度不一样。舌尖部对甜味比较敏感,舌两侧对酸味比较敏感,舌两侧前部对咸味比较敏感,而软腭和舌根部则对苦味比较敏感。一个人能够品尝出几百种不同的味道形成不同的味觉,这些味道通常由四种基本的味觉成分即酸、咸、甜和苦味混合而成。激素对机体有那些作用?a.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b.调节和控制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c.调节细胞外液的成分和量,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d.增加机体对有害刺激和环境条件急剧变化的抵抗或适应能力。激素只能直接或间接地加速或抑制体内原有的代谢过程,从而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和一系列生理功能及行为变化。激素不作为能源参与这些过程,也不能发动细胞内本来不存在的新的代谢过程。试述植物根部吸收和运输水分的原理。根系是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根系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土壤中的水分主要从根毛进入植物体,经过皮层和内皮层,最终到达维管柱,然后通过木质部导管进一步沿着根、茎向上运输,直到叶片;根系吸收水分有两种方式:1、被动吸水2、主动吸水根毛吸收的水分经由皮层到达维管柱的途径包括:(1)质外体运输(2)共质体运输吸水过程:当植物根系处于一定浓度的土壤溶液中时,土壤溶液中的水分和离子可在质外体内自由扩散,其阻力小、速度快,并很快达到扩散平衡。当然还有部分可直接被共质体(表皮细胞或皮层细胞)所吸收,并可直接运输到中柱薄壁细胞。进人中柱薄壁细胞内的离子,将主动分泌33\n(或漏出)到质外体中,由于受到内皮层凯氏带的阻碍,这些离子也不会向内皮层以外扩散。这就造成了内皮层以外的部分离子浓度下降(水势增高),而内皮层以内的部分离子浓度上升(水势下降)。其结果是水分从水势高的内皮层以外的质外体通过内皮层渗透到水势低的中柱导管内。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1)、液流运输2)、渗透运输水分沿导管上升的动力蒸腾拉力—内聚力—张力学说,它最初是由狄克逊(Dixon)提出的。“蒸腾拉力—内聚力—张力学说”认为,植物体内水分沿着导管(或管胞)上升的动力主要是蒸腾拉力。蒸腾拉力是指当气孔附近的叶肉细胞因蒸腾作用而失水时,其水势大为降低,于是就从相邻细胞夺取水分,这样依次下去,便可从叶脉末梢的导管或管胞中夺取水分。因此,蒸腾越强,失水越多,水势越小,从导管或管胞拉水的力就越大。由于水分子之间具有强大的内聚力(即相同分子之间相互吸引的力量),叶肉细胞水势降低对木质部中水分产生的拉力或者说是张力可以向下传递直到根中,于是水从根中沿木质部上升,并分配到叶肉细胞中去。另一方面,根部水势的降低也增强了根系从土壤溶液中吸水的能力。可见,蒸腾作用引起的叶片水势降低形成了从叶片到土壤溶液之间水势梯度,它为水分沿着土壤—植物—大气这一连续系统运动提供了动力。“蒸腾拉力—内聚力—张力学说”还认为,水分子内聚力远远大于木质部水柱上升所需的张力,换句话说,水的抗张强度足以避免木质部水柱在上升过程中被拉断。机体免疫是如何进行的?机体免疫反应可根据其作用特点和获得的方式不同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类。1)、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也叫先天性免疫或天然免疫。这种免疫受遗传因素的控制,具有相对稳定性,对多种病原生物都有一定程度的防御作用,没有特殊的针对性,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机体的正常体液(血液、淋巴液、组织液)中含有多种抗微生物的非特异性防御因素。如补体、溶菌酶、乙型溶素等十余种。2)、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也叫获得性免疫。参与特异性免疫的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这类细胞对抗原的反应有明显的专一性,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淋巴细胞按其功能不同,可以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两种。特异性免疫按其反应的作用机制可以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1).细胞免疫:细胞免疫是通过T细胞来实现的。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经增殖分化形成致敏淋巴细胞;致敏淋巴细胞与抗原细胞密切接触,激活抗原细胞内的溶酶体,使抗原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导致抗原细胞肿胀以至裂解死亡。此外,淋巴细胞活化时,能产生多种可溶性的具有生物学效应的物质,统称为淋巴因子。(2).体液免疫:体液免疫是通过B细胞实现的。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合成抗体并分泌到细胞外进入体液中与相应的特异性抗原结合,发挥免疫效应。抗体是体液免疫的物质基础,它是由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所产生的免疫球蛋白。人体内的免疫球蛋白按免疫学分类有五类,分别叫做IgG,IgM,IgA,IgD和IgE(Ig免疫球蛋白的缩写)。免疫过程:免疫反应过程可分为感应阶段、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1)、感应阶段:进入机体的抗原,一般都需要经过巨噬细胞的摄取、处理和传递信息。引起细胞免疫的抗原经巨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将抗原信息传递给T细胞。引起体液免疫的抗原大33\n多数也需要经过巨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并将信息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然后再传递给B细胞。巨噬细胞向T细胞传递抗原信息,多数是通过细胞表面直接相互接触来完成的。免疫活性细胞识别抗原,是由于在细胞表面有特异性识别部位,即抗原的受体。每一个淋巴细胞只有一种抗原受体,故只能识别一种抗原。2)、反应阶段:这是淋巴细胞被抗原激活后进入增殖的阶段。T细胞被激活后转化为淋巴母细胞,淋巴母细胞再增殖、分化成为具有免疫效应的致敏淋巴细胞。B细胞被激活后转化为浆母细胞,浆母细胞再增殖、分化成为能合成并分泌抗体的浆细胞。但是,受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在增殖分化过程中,有一部分细胞中途停顿下来,不再继续增殖分化,成为“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在体内能存活较长时间,使机体能在抗原刺激消失后几个月甚至几年,仍能与再次侵入的相应抗原起反应。致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寿命很短,一般仅能存活几天。3)、效应阶段:这是抗原成为被作用对象的阶段。致敏淋巴细胞产生各种活性物质(淋巴因子),通过各种方式排斥抗原,使之不能存活。浆细胞分泌各种类型免疫球蛋白(抗体),分别与相应的抗原结合,中和并调理抗原,从而保护了机体。第五章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一门科学。2、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表面大气圈下层、水圈、土壤岩石圈及活动在其中的生物组成的有机圈层,根据生物分布幅度,生物圈分布在海平面以上10km和海平面以下12km深的范围内。3、积温:生物在整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发育阶段内,高于一定温度度数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称为某生物或某发育阶段的积温。4、节律性变温:在温带地区,一年中四季有明显的温度变化,一天内昼夜温度也不一样,这种有规律性的变化叫节律性变温。5、种群密度:单位面积或容积中的个体数则称为种群密度。6、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空间内各个生物种群有规津的集合。7、多度:多度是指生物群落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是一个数量上的比例。一般用记名计数法和目测估计法调查。多度表示方法较多,常用的有:德鲁提法、克列们茨法、布朗-布朗喀法等。8、群落演体:指群落随时间和空间而发生的变化。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及其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的物质一能量一信息系统,称为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也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如原始森林、草原等)、半自然生态系统(如养鱼的湖泊、人工林、牧场和农田等)和人工生态系统(如城市、矿区、工厂等)三种类型。10、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达到的协调稳定状态。(二)、问答题1生态学主要包括那些研究内容?生态学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1)、研究生物个体与环境的生态关系;2)、研究生物群落与环境的生态关系;3)、研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之间以及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2生物环境因素都有哪些?各有何主要作用?33\n1、水:水是生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进行一切生命活动及其过程的生理要素。水是一种溶剂,生物体内一切生物化学过程必须在水中进行。2、温度:温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活状态、繁殖和分布。外界环境温度对生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积温、极端温度、最适温度和节律性变温上。3、光:光是地球上有机物质制造过程中最重要的能量因素。地球上所有生物直接或间接依靠太阳辐射能来维持生活。4、空气:空气对生物的作用,包括空气的化学成分和空气的水平运动两个方面。空气主要由N2(78%)、02(21%)和C02(0.032%)及其他气体所组成。氧是多数生命所必需的,C02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C02对脊椎动物和昆虫的呼吸具有调节作用,N2一般不能被生物直接利用,只有某些光合细菌及固氮菌将其转变成氨态氮后,才能被其他生物利用。空气水平运动产生风。风对生物的作用,既有利,也有害。风是植物传粉、种子和果实传播的动力,还能促使环境中02、C02和水汽的均匀分布,加速它们的循环,形成有利于植物正常生活的环境。风力的扩散作用还可降低大气污染物对生物的伤害。大风也能对植物造成直接的损害。风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动物的生活方式、迁移和地理分布。5、土壤:土壤的机械组成直接影响土壤水、温度、空气和养分状况,因而间接地影响动、植物的生活6.火:火同温度、阳光、水一样,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因子。火有利于生物群落的更新和演替。7、地形:地形对生物的影响通常是与其他因子一起发生作用的,因为地表形态及海拔高度的变化,常常引起光、温度、水、土壤等相应地发生变化。8、生物有机环境因素:生物的有机环境是指生物与周围生物之间的关系,通常有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1、种内关系种内关系中最常见的是种内斗争和协作。1).种内斗争生物种内斗争的结果,一方面使参与竞争的个体受损,甚至死亡;另一方面,使群聚过程逐渐完整,并使种内形成一定的“等级”制度。2).种内协作种内协作对于种群的生存和繁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2、种间关系物种之间的关系,除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外,比较常见的还有竞争、共生、寄生、共栖等。3植物种群有那些主要特征?种群的基本特征也就是各类生物种群在正常的生长发育条件下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包括:1)、空间特征:2)、数量特征:3)、遗传特征4植物群落有那些主要特征?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包括1、成层现象2、水平结构3、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5旱生演替是如何演替的?旱生演替:岩石上首先侵入地衣造土,环境改变,苔藓侵入,进一步腐蚀岩石造土,草本植物群落侵入,环境进一步改善,灌木群落侵入,最终形成稳定的乔木群落。6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那些?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由四个基本部分构成,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7生态系统由那些主要功能?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1、能量流动2.物质循环3信息传递8生态系统的平衡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达到的协调稳定状态。生态系统的平衡表现在三个方面:33\n①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按一定量比例关系结合。②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协调畅通。③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在数量上接近相等。9人类的理想环境有哪些基本特征?环境建设是指人类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建个更有利于人类发展的环境。这种环境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具有高效的经济潜力,即以小额的经济投入而获得量大质优的产品;二是保持高水平的生态稳定,使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及能量交换得到有效的调节,环境朝着良性方向发展,既满足社会生产,也有益于人体健康;三是具备有良好的环境外貌,即人文景现与自然景观协调统一,辉映成趣,优美如画,景色宜人。遗传与进化复习题(一)、名词解释性状:一个有机体表现出许多可以鉴别的表型特征称为生物性状,简称性状。显性:对于每一对性状,杂交的子一代总是和其中一个亲本相似。F1表现的性状称为显性性状。隐性:对于每一对性状,杂交的子一代总是和其中一个亲本相似。F1不表现,F2按一定比例重现出来的性状。分离现象:F1不表现,F2按一定比例隐性性状重现的现象。分离定律:即一对基因在杂合状态下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当配子形成时,可以各自分开。遗传型:控制性状表达的纯合子和杂合子都叫作遗传型或叫基因型,表型:纯合子和杂合子遗传型表现的性状,叫表型,又叫表现型。自由组合定律:两对基因在形成配子时,是彼此分离,自由组合的。伴性遗传:性染色体除了具有性别决定的功能外,还带有一些与其他形态性状与生理特性有关的基因,这些基因通常只存在于同配子性别的性染色体上,也就是伴性存在,由于这些基因总是存在于某种性染色体上,因此由这些基因决定的性状总是伴随着某种性别而存在,这种遗传方式称为伴性遗传,或称性连锁。连锁: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两对性状,有联系在一起遗传的倾向,这种现象称为连锁。重组律:重组率是指杂合体产生重组型配子的频率,即重组型配子数占配子总数的百分率:重组率=(重组形配子数/配子总数)×100%=(重组型个体数/测交子代的个体总数)×100%遗传图:把一个连锁群上基因之间的距离和顺序标记出来,就能反映连锁群上各基因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图称为连锁图或遗传图。遗传密码:当蛋白质合成时,DNA首先转录出互补的mRNA。组成mRNA核苷酸的四种碱基是A、U、C、G。蛋白质是按照mRNA提供的遗传信息合成的。蛋白质有二十种氨基酸组成,编码氨基酸的遗传密码是三个字母,每个由三字母组成的密码称为密码子,如UUU是苯丙氨酸、UUA是亮氨酸等。每一密码子是按贮存于mRNA的核苷酸序列,并从5’到3’方向读。遗传密码的特点为:(1)、遗传密码为三联体密码。mRNA上编码多肽链上一个氨基酸的密码子由三个含碱基核苷酸组成。(2)、遗传密码是不带分隔号的。换句话说,mRNA是连读的,一次读三个核苷酸(即一个密码子),不能漏读。(3)、遗传密码是不能重读的。也就是说,mRNA是以三个核苷酸一组连续的。阅读的起点一旦确定,就按三个核苷酸一组的密码子,一个接一个地读下去。(4)、遗传密码具有普遍性。所有的生物享有相同的33\n遗传语言。但是,也有例外,如哺乳动物中线粒体的密码就有微小的改变。(5)、大多数的氨基酸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密码子。只有两个氨基酸,即蛋氨酸(Met)和色氨酸(Trp)只有一个密码子,分别是AUC和UGG。这种一个氨基酸有多种编码的现象,称为密码的简并。(6)、遗传密码中含有蛋白质合成的起始和终止信号。在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中,最常用作蛋白质合成起始信号的是AUG(蛋氨酸),也有个别用GUG的。这样,当从mRNA序列中查找编码氨基酸的序列时,可以从5’端上查找AUG起始密码,并从该密码起读氨基酸序列。在64个密码子中,只有61个密码子是编码氨基酸的,这些密码子称为有义密码子。其余三个密码子UAG、UAA和UGA并不编码氨基酸。这三个密码子称为终止密码子、无义密码子和链端密码子。这些密码子可以单个出现,也可以几个串联在一起,作为多肽链翻译过程的终止。基因突变:发生在基因水平上的突变称为基因突变。它可以涉及基因DNA序列上的任何改变,包括一对或多对碱基对的取代、增加或缺失。点突变:影响DNA上单个碱基对的基因突变称为点突变。从表现型改变的方向来看,点突变通常划分为两类:正向突变和反向突变。诱发突变:由诱变剂诱导产生的突变称为诱发突变。自发突变:自然界自发发生的突变称为自发突变。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认为一切生物都有产生变异的特性。有的变异能遗传,有的变异不能遗传,只有广泛存在的可遗传的变异才是选择的主要对象。繁殖过剩引起的种内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由于按不同需要进行选择,从一个原始共同的祖先类型造成许多性状极端歧异的变异类型。随着差异的积累,歧异愈来愈大,于是由原来的一个种就会逐渐演变为若干个变种、亚种,乃至不同的新种。自然选择与生存斗争的结果使优越类型个体数目增加,则较不优越的类型的个体数目减少,减少到一定程度就会灭绝。稀少是灭绝的前奏。由于性状分歧和中间类型的灭绝,新种不断产生,旧种灭亡,种间差异逐渐扩大,因而相近的种归于一属,相近的属归于一科,相近的科归于一目,相近的目归于一纲。这一过程正好像一棵树,这个树就称为系统树。生态种: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单位,每个物种占有一定的生态位。在生态系统中达到它所能达到的最佳适应状态。前合子机制:生物交配前或者合子形成前的生殖隔离,称为前合子机制。其作用在于妨碍不同群体的成员之间配偶,因而阻止了杂种后代的形成。前合子机制主要包括五种:(1).生态或栖息地隔离(2).时间隔离(3).行为隔离(4).机械隔离(5).配子隔离25、后合子机制:生物交配后或合子形成后的生殖隔离,叫做后合子机制,其作用在于减退杂种后代的生育及生殖能力。后合子机制主要包括三种:(1).杂种不活(2).杂种不育(3).杂种衰竭陆相起源:聚合反应是发生在火山附近的局部高温地区,聚合生成的生物大分子经雨水冲刷到海洋中并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继续发展成为更复杂的有机物质。海相起源:在原始海洋中的氨基酸和核苷酸等小分子有机物可以被吸附于粘土、蒙脱土一类物质的活性表面。而且在适当的缩合剂(如原始地球上可能存在的羟胺类化合物)存在时,可以发生聚合反应。生殖隔离:在自然界中,每一个物种都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遗传系统,具有不同的遗传基础,因而导致不同物种之间不能杂交或杂交不育,即生殖隔离。(二)、问答题1、伴性遗传和连锁遗传的细胞学基础是什么?伴性遗传的细胞学基础是性染色体还带有一些与其他形态性状与生理特性有关的33\n基因,这些基因通常只存在于同配子性别的性染色体上,因此由这些基因决定的性状总是伴随着某种性别而存在。连锁遗传的细胞学基础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位于同一染色体上距离靠近的两个基因,在基因分离时有保持在一起的倾向。保持在一起的程度越高,相应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就越近。由于交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两个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因此任何一个交换只涉及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四条染色单体中的两条染色单体。即使在100%的母细胞内,同源染色体上某两对基因区段之间都发生交换,最后产生的重组型配子也只能是配子总数的一半,即50%。2、遗传学的发展对生物学有什么影响?遗传与变异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之一。奥地利学者孟德尔发现了生物遗传的两个基本规律: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美国学者摩尔根及其同事发现了连锁和交换、伴性遗传等规律,创立了基因学说。艾弗里等人证明了这种因子是脱氧核糖核酸(DNA),1953年,克里克和沃森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使生物的研究深入到分子水平。3、你是如何看待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的?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的本质是DNA,基因是通过DNA转录出mRNA,再由mRNA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性状的发育的。4、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怎样说明生物的进化?达尔文认为一切生物都有产生变异的特性。有的变异能遗传,有的变异不能遗传,只有广泛存在的可遗传的变异才是选择的主要对象。繁殖过剩引起的种内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由于按不同需要进行选择,从一个原始共同的祖先类型造成许多性状极端歧异的变异类型。随着差异的积累,歧异愈来愈大,于是由原来的一个种就会逐渐演变为若干个变种、亚种,乃至不同的新种。自然选择与生存斗争的结果使优越类型个体数目增加,则较不优越的类型的个体数目减少,减少到一定程度就会灭绝。稀少是灭绝的前奏。由于性状分歧和中间类型的灭绝,新种不断产生,旧种灭亡,种间差异逐渐扩大,因而相近的种归于一属,相近的属归于一科,相近的科归于一目,相近的目归于一纲。这一过程正好像一棵树,这个树就称为系统树。5、现代达尔文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什么?(1)古生物学证明大进化过程并非“匀速”、“渐变”的,而是“快速进化”与“进化停滞”相间的。(2)大进化与分子进化都显示出相当大的随机性,自然选择并非总是进化的主因素。(3)遗传学的深入研究揭示出遗传系统本身具有某种进化功能,进化过程中可能有内因的“驱动”和“导向”。6、隔离在新种形成过程中有何作用?隔离是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从一个种分化出新的种,实际上是从种内的连续性发展到种间的间断性,这个从“连续”到“不连续”的关键,就是要有隔离,隔离是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按其性质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空间性的地理隔离。另一类是遗传性的生殖隔离,这两类隔离在物种形成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地理隔离常常是生殖隔离的前提,而生殖隔离则是地理隔离的结果。7、说明生命起源的大致历程怎样?而目前已知的最早的生命痕迹大约生存在距今34亿年前。20世纪20年代,生物化学家奥巴林(A.L.0parin)和霍尔丹(J.B.Haldane)提出了地球生命化学进化假说,认为最初的原始生命乃是由原始地球上的非生命物质通过化学作用,逐步由简单到复杂,经过一个极漫长的自然演化过程而形成的。这个化学进化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由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2、由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生物大分子物质33\n3、多分子体系的形成与原始细胞的诞生4、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进化,多细胞植物的进化一般可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1).藻类植物时代2).蕨类植物时代3).裸子植物时代4).被子植物时代多细胞动物的进化一般可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多细胞无脊椎动物时代和脊椎动物时代。8、人类的发展经过了那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人类发展的基本阶段:有的学者将人类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早期猿人阶段包括更新世早期前一段时间内已能制造工具的各种类型,大约生存于距今300多万年到150万年前。这一阶段的人类已具有人的基本特点,但带有许多原始性。他们不仅能直立行走而且能制造简单的砾石工具。其中,生活在距今约180万年的“能人”,其外貌很象猿、但脑量达680毫升,比现代猿大,其牙齿的构造和排列方式等和人接近,肢骨也与现代人相似,但身材矮小,高约1.2—1.3米。他们已会建立简单的防风所。此外,还有被宰杀的动物遗骸,表明他们已能狩猎。(2)、晚期猿人阶段包括更新世早期后一段时间内和更新世中期原先称作猿人或直立人的一切类型,大约生存于距今200或150万年到20—30万年前。猿人的身体形态已有明显的进步性,其身体象人,脑颅象猿但脑量较大、在915—1225毫升之间,最大的已进入现代人脑量的变异范围。此外,其直立行走的姿势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在文化上,已能制造较进步的旧石器,并已开始用火。(3)、早期智人(或古人)阶段包括更新世中期后一段时间和更新世晚期前一段时间内的人类,大约生存在距今10--20万年到5万年前。早期智人由于久经劳动的磨练,其体质形态已发生很大变化。他们已逐渐脱离猿的性质,而和现代人很接近。石器的类型都较规整固定,其用途已有明显分工。(4)、晚期智人(或新人)阶段包括更新世晚期后一段时间直到现代的人类,大约出现于4—5万年前。这时人类的进化出现了明显的加速,在形态上已经非常象现代人。在文化上,晚期智人已有雕刻与绘画的艺术并出现了装饰品。他们不仅有加工精细的石器和骨器,还会制造骨针缝制衣服,并能把兽牙、石珠和鱼骨进行穿孔做成装饰品。已知利用地形或设立陷阱捕捉大兽。他们还能摩擦生火,并会用大兽皮修建简单的房屋,也有埋葬死者的习俗,原始宗教已经产生,这个时期已进入母系氏族社会。在晚期智人阶段,现代人种已经初步分化和形成,并分布到世界各地。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