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00 KB
- 2022-08-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城镇人口高等教育回报率的家庭效益•研究问题关于城镇居民高等教育毕业生走向就业后的年收入与家庭因素尤其是父母亲的教育状况Z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的研究问题。本文研究主体为接受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主要研究两个概念Z间的关系,即收入状况与父母亲教育状况。二.文献综述当今社会,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教育对个人收入的增加越来越被看成具有显著地位的要素。更可能地将教育视作是一种投资行为,教育冋报率或收益率越来越得到众多学者的研究。在社会学研究领域,对于父母亲的收入状况对子女的收入状况的影响以及父母亲的受教育状况对子女的收入状况的影响的研究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已有相当一部分。研究屮国教育明瑟收益率的文献己经很多了,许多学者都关注了男女教育收益率的差别,并利用统计数据有力地支持了各自的结论。然而对于教育回报率或教育效益受父母亲的教育状况却比较少见,尤其是对高等教育毕业生的研究。而且还控制在城镇居民内,以往对教育收益率的研究的对象都包含了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而本文主要为探讨城镇高等教育毕业生年收入受父母亲教育程度的影响。(-)明瑟收益率与内部收益率对于教育收益率的研究,在国际上通用的私人教育收益率两种进行计量研究分析。I国内国际上,对明瑟收益率研究的学者较多,其主要包括不同教育程度的明瑟收益率、不同性别的明瑟收益率、不同所有制单位的明瑟收益率等方而。其均涉及'明瑟收益$(MencerianRateofReturn)是指教育边际收益率,主要是它反映了受教育者由于多受一年教育而增加的收入;而另外一种则是指内部收益率(InternalRateofReturn),说的就是受教育者因受教育而支付的成本的贴现值与获得的收益的贴现值相等时的贴现率,是私人教育投资回报的度量,与工程或金融投资收益率相似。\n到相关的数学等式。在本文屮,主要探讨的是与明瑟收益率有重要关系的高等毕业生年收入。九年义务教育执行的社会背景下,以及高等教育收费统一化等因素使得高等教育毕业生的教育成本人致所差无几,而影响其教育回报率的关键在于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年收入状况。也即是本文研究假设问题的解释变量。高等教育毕业生年收入的增长是教育回报率真正提高的重要因素。(-)教育回报率的异质性运用CHIP2002中的数据,用Roy模型对教育回报率的异质性进行观察,在进行能力偏差能力偏差的校正Z后,得到的结论是低收入家庭子女的收益和收益率明显低于中高收入家庭子女。彳论文还提出,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们都相信,低收入家庭的教育投资由于信贷约朿的存在而受到抑制,因此他们的教育投入低于最优水平,其子女的教育收益率应该远远高于高收入家庭子女的教育收益率(BeckerandTomes,1986)O而外国有学者认为:超低收入与超高收入家庭子女的教育收益率高于其他中层次收入家庭的子女。'此外,还有国外学者从多位老师对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冋忆与学生现实中的发展统计分析出低收入家庭在高等教育环境下会更上进更努力,综合考虑其他一些因索得到的结论是低收入家庭的高等毕业生的教育收益率高于其他收入群体的教育收益率。但是这样的判断没有考虑教育、能力以及收入在代际间的传递,因此与现实中贫困学生的高等教育结果并不完全一致。“而在此论文屮,并没有严格意义上对高等\n教育毕业生的教育回报率与其父母亲教育程度Z间进行回归分析,而主要是通过对影响高等教育毕业生的教育回报率的重要因索即年收入状况取代教育回报率的解释变量的位置,最后来进行对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年收入状况与其父母亲教育程度Z间的回归分析与解释。%1.研究假设关于城镇人口高等教育毕业生收入与其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有相关关系。并11呈现随着父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教育收益率越高的关系。并1L,以此修正前人对于高等教育收入与其父母亲的职业种类或性质因果相关的假设论证。即其存在内生性问题,并1L父母亲受教育程度即为其内生性变量。%1.数据本文主要采用的是CGSS2003,此数据是2003年度的调查是中国综合社会调查项冃的第一期,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和香港科技人学调查研究中心和共同主持。屮国人民人学方而由李路路教授担•任主持人,香港科技人学方而出边燕杰教授担•任主持人。此次调查只包括城镇,共涉及了125个县级单位,559个居委会,5900名被访者,收回有效数据5894条。此数据较为全面得记录了城镇居民各方而的信息,而不足Z处在于仅限于城镇居民,了解城镇人口生活各方面有关系信息,对于农村人口并没有介入。%1.研究分析木次研究的因变量为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年收入,为连续变量中的定比变量。而纳入的□变量为父亲教育程度与母亲的教育程度,为离散变量中的定序变量。高等教育毕业生年收入可能会受代际转移的影响,而父母亲的教育程度却是重要的因素。\n对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年收入与父母亲的教育程度进行OLS回归分析,分析变量Z间是否相关及其相关程度。接下来,对父母亲教育程度的残差值进行检验,即对其进行hettest检验,若存在异方差性问题,这需要进一步处理,直接用“稳健标准误+OLS”回归。在最后,输出结果部分,还做了个关于高等教育毕业生与父亲教育程度和与母亲教育程度的一个嵌套模型检验,本着最简约原则,决定最后选取什么样的模型。%1.结果与结果解释关于高等教育毕业生年收入与其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的相关关系的模型建立为一下等式:其中Y表示年收入,a、b分别为自变量X,X?即父亲的受教育程度与母亲的受教育程度的回归系数。Y=aXi+bX2+①Y=cXi+②Y=dX2+③对因变量与口变量进行OLS分析,pvO.O5,证明其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也就是说,在因变量与自变量Z间存在相关关系。表1对于子女、父母亲受教育程度这个分类变量的编码以及所表示的意义如下所示:编码子女、父母亲教育程度・2不适合■1无填答/不填答示,0不知道/说不清1未受过1E式教育2小学3初中4高中5职高、技校6中专7大专(非全日制)8大专(全口制)9本科(非全日制)10本科(全日制)11研究生以上在选取哪个模型的问题上,对模型①②③进行嵌套模型检验,得到的p<0.05,即推翻原假设,选择模型③。如表4所其中包括了对这三个模型的比较分析,包括对本文的二级研究问题,即高等教育毕业生年收入与父母亲单位或职业性质的关系。但最后通过Hausman内生性检验,得到的结论是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年收入与其父母的单位或职业性质Z间的相关关系存在内生性问题,这个内生性变量为父母亲的教育程度。当p<0.05下,在控制母亲受教育程度不变的情况下,父亲的受教育程度每增加一个单位,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年收入增加540元,标准误为2.77o而同样,在控制父亲的受教育程度不变的\n12私塾位,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年收入增加721元,情况下,母亲的教育程度每增加一个单标准误为3.54.表2父亲教育程度的频数与频率表表3母亲教育程度的频数与频率表父亲教育程度Freq.PercentCum.母亲教育程度FrepPercentCum不适合10.160.16不适合50.780.78无填答/不回答81.251.41无填答/不回答30.241.02不知道/说不清40.632.03不知道/说不清20631.2432.26未受过正式教育8112.6614.69未受过正式教育14020.8453」0小学13621.2535.94小学12619.6662.76初中14021.8857.81初中517.9670.72高中8312.9770.78高中71.0971.81职高、技校30.4771.25职高、技校385.9377.74中专416.4177.66中专111.7279.46人专(非全日制)264.0681.72人专(非全日制182.8182.37人专(全日制)253.9185.63大专(全日制)30.4782.84本科(非全日制)50.7886.41本科(非全日制243.7486.58本科(全日制)426.5692.97本科(全日制)61.7489.32研究生以上50.7893.75研究生以上91.9094.22私塾396.25100.00私塾375.78100.00Total640100.00Total640100,00表4嵌套模型检验结果(1)incyear(2)incyear(3)incyear(4)incyear(5)incyear(6)incyearm_edu889.7***721.0*721.0*721.0*c(3.54)(2.57)(2.57)(2.57)f^educ540.0**293.6**293.6**293.6*(2.77)(1.36)(1.36)(1.36)m_unit3339.6**(3.01)f_unitr-1156.9*Kcons16683.8"♦16690.9"♦16058.2**♦16058.2**♦16058.2"♦18404.9***(20.54)(18.46)(17.20)(17.20)(17.20)(21.24)N641641641641641641tstatisticsinparentheses“<0.05,p<0.01,p<0.001\n%1.结论与讨论本文旨在探讨高等教育毕业生年收入与其父母亲的教育程度有很人相关关系。并且得到的结论是高等教育毕业生的教育收益率受父母教育程度的影响,且Z间具有显著相关关系。表明收入多少的取得存在一定的代际转移的性质。与前人关于对低收入家庭的人学生子女的教育收益率相比,不仅仅局限在家庭收入这个层面,还深入探讨了其与父母亲的教育程度与职业性质,最后得出的结果是,其收入与父母亲的职业性质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但以父母亲的教育程度为丁具变量,却发现其存在内生性问题的。也更一步加深了本文探讨受父母亲的教育程度的影响实乃更为根本的一个因素。旨在揭示社会事实,以更好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完善社会分配制,以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完善相关社会政策,促进社会群体,尤其是父母亲为低教育程度的群体提高教育收益率,缩小社会差距,以更好地促进全社会成员为社会主义事业谋取福祉。促使我们用一个新的角度看待教育,从前学者总是认为高等教育的好处就在于它有益于降低自身落入到低收入群体这样弱势群体中去。'然而,此文旨在将教育视为一种投资,而不考虑其它人生人格成长等其它因素的情况下。从成本和收入两个层面去看待,来看待教育的意义。此论文主要从微观角度来看影响个人教育收益率的现实问题,然而从宏观上,屮国有学者就认为如果说国际教育经济学界己有的人量的研究结杲可以证明在市场经济国家,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可以为个人带来更高收入的假设是成立的,那么中国教育收益率,特别是高等教育收益率低下的现象,可以用來证实在缺乏劳动力市场的情况下,人力资本理论屮教育和收入Z间的关系难以得到充分的体现。6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人众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学者仍然关注非主流教育经济学流派(如筛选理论、过度教育等)对收益率的影响,国家的公共管理政策(如转移支付、税收制度等)对收益率的影响。将会思考学生贷款制度的完善与教育收益率的关系等,特别是学生贷款的偿还负担与个人未來收益等问题。Hawley&Rosenhotz,1991《DifferentialAssociationsinaNationalProbabilitySample(TheMIDUSStudy)》:thereasonthathighereducationislinkedtoreducedperipheralinflammationisbecauseitreducestheriskforlowincomestatuso&石才良,冯静2006,02月《高等教育收益率:理论、证据与述评》7沈华.沈红:《我国教育个人收益率研究的冋顾与展望》2004.05月关于此论文所用的数据的样本偏差问题,需要进一步进行反思。数据工作由中国人民人学社会学系和香港科技人学调查研究中心和共同主持。中国人民人学方面由李路路教授担任主持人,香港科技人学方面由边燕杰教授担任主持人。此次调只包括城镇,并11其中涉及的方面很广泛。而此文所要用到的数据变量不过六个。相\n比Z下,所提供的数据可能就会不太精确,1L在筛选过程,只有不到一半的样本符合此研究的研究对象,即高等教育毕业生。在一定意义上,降低了此研究的无偏性与有效性。所以,在数据上的处理还有待后来的商榷与发展。参考文献:[lJBonnieKlimes-Dougan,JoseA.Lopez,PerryNelson,andHowardAdelman:《TwoStudiesofLowIncomeParents1InvolvementinSchooling》1996.[2]JuliaC.Torquati,HelenH・Raikes,CatherineA.Huddleston-Casas,amesA.Bovaird,BeatriceA・Harris:《Familyincome,parenteducation,andperceivedconstraintsaspredictorsofobservedprogramqualityandparentratedprogramquality》1987・[3]Hawley&Rosenhotz,:《DifferentialAssociationsinaNationalProbabilitySample(TheMIDUSStudy)》1991.[4]袁成、张磊:《对低收入家庭子女收益的观察》2006[5]石才良,冯静《高等教育收益率:理论、证据与述评》2006.02月[6]沈华、沈红:《我国教育个人收益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004.05月2袁成、张磊:《对低收入家庭子女收益的观察》2006,此项研究得到了2006年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n/国家助学贷款的可持续性与公平性研究(EFA060202)的资助。此论文旨在表现人学生教育收益率在低收入与高收入Z间的比较,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对教育回报率进行相关回归的分析,对其影响因索并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探讨。3BonnieKlimes-Dougan,JoseA.Lopez,PerryNelson,andHowardAdelman1996《TwoStudiesofLowIncomeParents1*34InvolvementinSchooling》Thesestudieshaveshownthatchildrenatthelowestandhighestincomelevelstendtoaccessbetterqualitycarethan\nmiddle-incomechildren,presumablybecauselow-incomechildrenaretargetedbyearlyinterventionprogramssuchasHeadStartwhichtendtobeofbetterqualitythancommunity-basedchildcare,andhigher-incomeparentsareabletobuythebestavailablecareinthemarket□4JuliaC.Torquati,HelenH.Raikes,CatherineA.Huddleston-Casas,amesA.Bovaird,BeatriceA.Harris1987《Familyincome,parenteducation,andperceivedconstraintsaspredictorsofobservedprogramqualityandparentratedprogramquality》:reportedthatteachersincommunity-basedcentersservingpredominantlylow-incomechildrenweremoredetachedandharshandlesssensitivethanteachersincentersservingpoorerormore-affluentchildren,andthatqualityofcareincentersservingupper-incomechildrenwasthemostconsistentlypositiveintermsofcaregivinganddevelopmentallyappropriateactiv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