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1.50 KB
- 2022-08-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章 总论一、判断题:1、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各个方面。2、在统计调查过程中所采用的大量观察法,是必须对研究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调查。3、在全国工业普查中,全国工业企业数是统计总体,每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4、总体单位是标志的承担者,标志是依附于总体单位的。5、当对品质标志的标志表现所对应的单位进行总计时就形成统计指标。6、因为统计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的,所以数量标志就是统计指标。7、统计指标及其数值可以作为总体。8、所有的统计指标和可变的数量标志都是变量。二、填空题:1、“统计”一词的含义是 、 和 。它们之间的关系 是统计工作的成果, 和统计工作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 。3、标志是说明 特征的,分 标志和品质标志两种,前者的具体表现是 ,后者的具体表现是 。4、当我们要研究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时,全部工业企业就构成 ,而每一个工业企业则是 。 5、工人的年龄、工资、工龄属于 标志,而工人的性别、民族、工种属于 标志。 6、设备台数、工人人数属于 变量,而身高、年龄、体重属于 变量。7、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是 、 、综合指标法。8、要了解某一个企业的产品生产情况,总体是 ,总体单位是 。9、性别是 标志,标志表现则具体为 。10、在人口总体中,总体单位是 ,“文化程度”是总体单位的 标志。三、单项选择题:1、统计总体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 A、同质性、广泛性、社会性 B、同质性、大量性、变异性 C、同质性、综合性、大量性2、研究某市工业企业生产设备使用状况,那么,统计总体为( ) A、该市全部工业企业 B、该市每一个工业企业 C、该市全部工业企业每一台设备 D、该市工业企业的全部生产设备3、某组五名学生的考试得分分别为:60、70、80、85、90,这五个数字是:( ) A、指标 B、标志 C、变量值 D、变量4、要了解某班40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则总体单位是:( ) A、40个学生 B、每一个学生的成绩 C、每一个学生 D、40个学生的学习成绩5、数量指标的表现形式为:( ) A、相对数 B、绝对数 C、平均数6、某学生某门课考试成绩为80分,则成绩是:( ) A、品质标志 B、变量 C、变量值 D、标志值7、某店有50名职工,把他们的工资加起来除以50,这是:( ) A、对50个变量求平均 B、对50个变量值求平均 C、对50个标志求平均 D、对50个指标求平均8、某市全部商店作为总体,每一个商店为总体单位,则该市全部商品零售额是:( ) A、品质标志 B、质量指标 C、数量指标 D、变量值\n9、了解某地区工业企业职工情况,下面哪个是统计指标( )A、该地区所有职工的工资水平 B、该地区工业企业职工的文化程度C、该地区工业企业职工的工资总额 D、该地区职工所从事的工种10、统计工作的过程不包括( )A、统计调查 B、统计分布 C、统计整理 D、统计分析四、多项选择题:1、要研究某局所属30个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则:( ) A、总体是某局 B、总体是某局所属30个企业 C、总体是30个企业全部职工 D、总体是30个企业全部职工的工资 E、总体单位是每一个企业 F、总体单位是每一名职工2、下列指标中哪些是质量指标:( ) A、工人劳动生产率 B、设备利用率 C、新产品数量 D、单位产品工时消耗量 E、废品量 F、利润额3、下列变量中哪些是连续变量:( ) A、身高 B、人数 C、体重 D、年龄 E、设备台数 F、企业数4、以某市工业企业为总体则下列各项中哪些是指标:( ) A、某市某厂职工人数 B、全市工业企业总产值 C、全市工业企业职工平均工资 D、全市工业企业数5、要了解某地区全部成年人口的就业情况,那么( )A、全部成年人是研究的总体 B、成年人口总数是统计指标C、成年人口变业率是统计标志 D、“职业”是每个人的特征,是数量标志E、某人职业是“教师”,这里的“教师”是标志表现6、国家统计系统的功能或统计的职能是( )A、信息职能 B、咨询职能 C、监督职能 D、决策职能 E、协调职能7、在工业普查中( )A、工业企业总数是统计总体 B、每一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 C、固定资产总额是统计指标 D、机器台数是连续变量 E、职工人数是离散变量8、下列各项中属于统计指标的有( )A、2009年全国人均总产值 B、某台机床使用年限 C、某市年供水量 D、某地区原煤生产量 E、某学员平均成绩 第二章 统计设计和统计调查一、判断题:1、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是根据调查结果所得的资料是否全面来划分的。2、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一致。3、我国的人口普查每十年进行一次,因此它是一种连续调查方法。4、调查时间就是进行调查工作所需要的时间。5、在统计调查中标志的承担者是调查单位。6、重点调查中的重点单位是根据当前的工作重点来确定的。7、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中最有科学根据的调查方法,因此它适用于完成任何调查任务。8、重点调查中的重点单位是标志值较大的单位。二、填空题:1、统计调查按其组织形式分可分为 和 。2、调查表一般有 和 两种形式。\n3、若要调查某地区工业企业职工的生活状况,调查单位是 ,填报单位是 。4、典型调查中的典型单位是 选取的,抽样调查中的样本单位是 选取的。5、通过调查几个主要的产棉区来了解棉花的生长情况,这种调查方法属于 调查。6、人口普查中的调查单位是 ,填报单位是 。7、抽样调查属于 调查,但其调查目的是要达到对 特征的认识。8、统计调查按调查对象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可分为 和 。三、单项选择题: 1、统计调查是进行资料整理和分析的( )。 A、基础环节 B、中间环节 C、最终环节 D、关键环节2、调查几个铁路枢纽,就可以了解我国铁路货运量的基本情况和问题,这种调查属于( )。 A、普查 B、重点调查 C、典型调查 D、抽样调查3、某市工业企业2009年生产经营成果年报呈报时间规定在2010年1月31日,则调查期限为( )。 A、一日 B、一个月 C、一年 D、一年零一个月4、重点调查中的重点单位是指( )。 A、标志总量在总体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单位 B、具有典型意义或代表性的单位 C、那些具有反映事物属性差异的品质标志的单位 D、能用以推算总体标志总量的单位5、对全市工业企业职工的生活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是( )。A、该市每一个工业企业 B、该市全部工业企业的职工C、该市全部工业企业 D、该市工业企业每一名职工6、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 ) A、企业设备调查 B、人口普查 C、农村耕地调查 D、工业企业现状调查7、对一批商品进行质量检查,最适宜采用的调查方法是( )。A、全面调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调查 D、重点调查8、抽样调查与重点调查的主要区别是( )A、作用不同 B、选取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 C、灵活程度不同 D、组织方式不同四、多项选择题:1、我国统计调查的方法有( )A、统计报表 B、普查 C、抽样调查 D、重点调查 E、典型调查2、下面对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的陈述中,正确的是( )A、两者都是非全面调查 B、两者选取单位都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C、两者选取单位都按随机原则 D、两者选取单位都按非随机原则E、两者都用以推算总体数量特征3、普查是一种( )A、专门组织的调查 B、一次性调查 C、经常性调查 D、非全面调查 E、全面调查4、在工业设备普查中( )A、工业企业是调查对象 B、工业企业的全部设备是调查对象 C、每台设备是填报单位D、每台设备是调查单位 E、每个工业企业是填报单位5、下列情况下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不一致的是( )A、工业企业生产设备调查 B、人口普查 C、工业企业现状调查 D、农产量调查 E、城市零售商店销售情况调查6、下列情况的统计调查,哪些属于连续性调查( )A、商店的商品库存量 B、运输部门的客运周转量 C、企业发生的工伤事故次数D、学校年底在校生人数 E、某地区年出生人数7、重点调查的特点包括( )A、重点单位的数目占总体单位总数的比重很小B、重点单位可以随着所调查的标志的改变而改变C、其主要目的是要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D、重点单位的标志值总量占总体标志总量的绝大比重\nE、有时也可用来推算总体指标值8、典型调查的含义包括( )A、有意识地选择调查单位 B、事先对调查对象有所了解 C、调查少数具有代表性的单位D、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 E、为特定的目的专门组织的调查 第三章 统计整理一、判断题1、通过统计分组,使同一组内的各单位性质相同,不同组的单位性质相异。2、汇总前对调查资料的审核主要包括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系统性和完整性。3、汇总前对调查资料的审核中,及时性是审核的重点。4、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确定组数和组距。5、一般地说,统计分组只有一种方法,即按选择分组标志多少的不同分组。二、单项选择题1、统计分组的结果表现为( )A、组内同质性,组间差异性 B、组内差异性,组间同质性C、组内差异性,组间差异性 D、组内同质性,组间同质性2、下面属于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有( )A、企业按职工人数分组 B、企业按工业总产值分组C、企业按经济类型分组 D、企业按资金占用额分组3、下面属于按数量标志分组的有( )A、工人按政治面貌分组 B、工人按工龄分组C、工人按性别分组 D、工人按文化程度分组4、变量数列中各组变量值在决定总体数量大小时所起的作用( )A、与次数或比率大小无关 B、与次数或比率大小有关C、与次数大小无关,与比率大小有关 D、与次数大小有关与比率大小无关5、变量数列中各组频率的总和应该( )A、小于100% B、大于100% C、等于100% D、不等于100%6、组距式变量数列的全距等于( )A、最高组的上限与最低组的上限之差 B、最高组的下取与最低组的下限之差C、最高组的下限与最低组的上限之差 D、最高组的上限与最低组的下限之差\n7在编制等距数列时,如果全距等于56,组数为6,为统计运算方便,组距取( )A、9.3 B、9 C、6 D、108、按连续变量分组,第一组为75以下,第二组为75—85,第三组为85—95,第四组为95以上,则数据( )A、75在第一组 B、85在第二组 C、85在第三组 D、95在第三组9、按连续变量分组,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2000,已知相邻组的组中值为1750,则末组组中值为( )A、2500 B、2250 C、2100 D、220010、将次数分布数列分为品质分布数列和变量分布数列的依据是( )A、分组的方法 B、分组的组限和组距离 C、分组的形式 D、分组标志的特征三、多项选择题1、对统计调查所搜集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是因为这些原始资料是( )A、零碎的 B、系统的 C、分散的 D、具体的 E、概括的2、统计整理的基本步骤是( )A、确定整理的目的 B、设计和编制整理方案 C、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D、进行统计分组和汇总 E、编制统计表,显示整理结果3、统计分组的关键是( )A、正确地计算组距和组中值 B、正确地选择分组标志 C、按数量标志分组D、运用统计体系分组 E、正确划分各组界限4、构成次数分布数列的两要素是( )A、各组名称或各组变量值 B、组距 C、各组单位数 D、组数 E、指标数值5、在组距数列中,影响各组次数分布的主要因素在( )A、组数 B、变量值的大小 C、组限 D、总体单位数的多少 E、组距6、对连续变量编制次数分布数列( )A、只能用组距式分 B、相邻组的组限必须重合 C、组距可相等也可不相等D、首尾两组一定得采用开口组限 E、首尾两组一定得采用闭口组限四、填空题1、统计整理在整个统计工作中起着 的作用,它既是统计调查的 ,又是统计分析的 。2、正确制定 是保证统计整理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第一步。3、 是统计分组的依据,是划分组别的标准。4、次数分布数列根据分组标志特征的不同,可分为 和 两种。5、变量数列是 分组所形成的次数分布数列。6、组限是组距式变量数列中表示 的变量值,其中下限是指 的变量值,上限是指 的变量值。7、划分连续型变量的组限时,相邻组的组限必须 。8、组距式变量数列的组数多少与组距大小成 变化。五、计算题1、某班44各学生的统计学原理考试成绩如下:学号考分学号考分学号考分学号考分123456787076787871816674121314151617181965716876728083722324252627282930936868938772828334353637383940419554778076496567\n91011706281202122939487313233808485424344666966试根据以上资料进行分组汇总,编制反映该班学生学习成绩的统计表。具体要求:(1) 按学习成绩分组,分为不及格(60以下)、及格(60—70)、中(70—80)、良(80—90)和优(90以上)五个组。(2) 汇总各组学生人数、比率和平均成绩。2、有27名工人看管机器台数如下:5、4、2、4、3、4、3、4、4、2、4、3、4、3、2、6、4、4、2、2、3、4、5、3、2、4、3试编制分配数列。 3、某年某市24家工业企业的资料如下:企业编号经济类型企业规模职工人数全年总产值(万元)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国有国有国有国有国有国有集体集体集体国有集体集体集体国有集体国有国有国有集体集体集体集体集体国有中中中小中小小小小中中小小中小小大大小小小小小小3200850024003008001608065120100018004001309002704605600470030028016020014090350011000220020074012035308012002000250942100300220300002800035030020017097100试根据上述资料按经济类型和企业规模进行简单和复合分组,计算各组的企业数、职工人数、和总产值,并编制统计表。 \n \n 第四章 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一、判断题:1、总量指标按其说明总体内容不同,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2、总量指标按其采用计量单位不同,分为实物指标、价值指标和劳动指标。3、相对指标实际上是两个有联系的指标数值之比,所以它们之间必须是同质的。4、由于相对指标是两个有联系的指标数值之比,所以只有无名数一种表现形式。5、计划完成情况相对指标是计划任务数除以实际完成数来计算的。二、单项选择题:1、总量指标按其说明总体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 )。A、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B、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C、总体总量指标和标志总量指标 D、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2、两个有关数值对比,若分母的数值比分子的数值小得多,则常用的相对数形式是( )A、成数 B、倍数 C、系数 D、百分数3、下列指标属于时期指标的是( )A、商品销售额 B、商品库存额 C、职工人数 D、商品库存量4、将不同空间条件下同类指标进行对比所得的综合指标称为( )A、动态相对数 B、结构相对数 C、比例相对数 D、比较相对数5、下列指标属于比例相对指标的是( )A、工人出勤率 B、每百元产值的利税额 C、净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 D、农轻重的比例关系6、结构相对指标是( )A、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比 B、实际数与计划数之比 C、总体部分数值与总体全部数值之比 D、甲单位水平与乙单位水平之比7、计划规定商品销售额较去年增长3%,实际增长5%,则商品销售额计划完成程度的算式为( )A、5%÷3% B、105%÷103% C、3%÷5% D、103%÷105%8、某地区2009年底有1000万人口,零售商店数有5万个,则商业网点密度的正指标为( )A、5个/千人 B、0.2千人/个 C、200个/人 D、0.2个/千人三、多项选择题:1、总量指标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 )A、对社会经济现象总体认识的起点 B、实行社会管理的依据之一 C、没有任何误差的统计指标 D、计算相对指标的基础 E、计算平均指标的基础2、总量指标按其采用计量单位不同可分为( )A、时期指标 B、实物指标 C、总体总量指标 D、劳动量指标 E、价值指标3、“商品库存额”属于( )A、总量指标 B相对指标 C、时期指标 D、时点指标 E、数量指标4、下列指标中属于总量指标的有( )A、人口数 B、粮食产量 C、牲畜存栏数 D、油料播种面积 E、物资库存量5、相对指标的数值表现形式有( )A、比例数 B、无名数 C、结构数 D、抽样数 E、有名数6、检查长期计划执行情况常使用的方法有( )A、平均法 B、水平法 C、综合法 D、累计法 E、比例法7、比较相对指标是用于( )A、不同国家、地区和单位之间的比较 B、先进水平和后进水平或平均水平的比较\nC、不同时间状态下的比较 D、实际水平与标准水平或平均水平的比较E、不同空间条件下的比较8、下列指标中,属于强度相对指标的有( )A、人均国民收入 B、人口密度 C、人均粮食产量 D、商品流通费率 E、每百元资金实现的利税额四、计算题:1、某企业2008年甲产品的单位成本为800元,计划规定2009年成本降低4.5%,实际降低5%。试计算:(1)甲产品2009年单位成本的计划数与实际数;(2)甲产品2009年降低成本计划完成程度指标。2、某企业2008年B产品产量为1000台,计划规定2009年产量增长5%,实际增长6%,试计算:(1)2009年B产品产量计划数与实际数;(2)2009年B产品产量计划完成程度指标。3、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按五年计划规定最后一年产量应达到100万吨。计划执行情况如下:年份 指标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上半年下半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产量(万吨)7882444523.52424.525252626.527.5试计算:(1)该产品计划完成程度指标;(2)该企业提前多少时间完成了五年计划的指标。4、某企业2005年-2009年计划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为2500万元,实际实际执行情况如下表: 年份指标20052006200720082009一季二季三季四季基本建设投资(万元)480508600612120180250150试计算(1)该企业2005年-2009年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完成程度;(2)该企业提前多少时间完成了五年计划规定的指标.5、某厂两个车间生产同一种产品,其产量及成本资料如下: 2008年2009年单位成本(元)产量(台)单位成本(元)产量(台)甲车间乙车间6007001200180060070024001600合计66030006404000要求:(1)计算产量结构相对指标;(2)各车间单位成本不变,而全厂单位成本却下降,原因何在?6、某企业2009年产品销售量计划为上年的108%,2008—2009年动态相对指标为114%,试确定2009年产品销售计划完成程度。7、某企业产值计划完成了102%,比上期提高了5%,试计算计划规定比上期增长多少?8、甲、乙两地区的国民收入使用情况如下: 甲地区乙地区2008年2009年2008年2009年国民收入消 费241.73152.04284.97193.49323.69214.41372.20258.15\n积 累 89.69 91.48109.28114.05试计算:(1)国民收入的使用构成;(2)两个地区各项指标对比的比较相对数;(3)积累与消费之间对比的比例相对数;(4)2009年与2008年各项指标对比的动态相对数 \n 第五章 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一、判断题:1、平均数反映了总体分布的集中趋势,它是总体分布的重要特征值。2、当各组的单位数相等时,各组单位数所占比重相等,权数的作用相等,加权算术平均数就不等于简单算术平均数。3、平均数与次数和的乘积等于变量与次数乘积的总和。4、所有变量值与平均数离差之和为最大。5、各变量值的次数相同时,众数不存在。6、标志变异指标说明变量的集中趋势。7、标准差是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8、标准差的实质与平均差基本相同,也是各个标志值对其算术平均数的平均距离。二、单项选择题:1、平均指标是指同类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 )A、复杂的总体数量的总和水平 B、总体内各单位数量差异程度的相对水平C、可比的总体数量的相对水平 D、总体内各单位数量差异抽象化的代表水平2、平均数反映了总体( )A、分布的集中趋势 B、分布的离中趋势 C、分布的变动趋势 D、分布的可比程度\n3、加权平均数的大小受各组( )A、次数的影响最大 B、标志值的影响最大 C、权数的影响最大 D、标志和次数的共同影响4、在同一变量数列中,当标志值比较大,而次数多时,计算出来的平均数( )A、接近标志值小的一方 B、接近标志值大的一方 C、接近次数少的一方 D、接近哪方无法判断5、标志变异指标说明变量的( )A、变动趋势 B、集中趋势 C、离中趋势 D、一般趋势6、标准差指标数值越小,则反映变量值( )A、越分散,平均数代表性越低 B、越集中,平均数代表性越高C、越分散,平均数代表性越高 D、越集中,平均数代表性越低7、下列标志变异指标中易受极端值影响的是( )A、全距 B、平均差 C、标准差 D、标准差系数8、标志变异指标中的标准差是各标志值对算术平均数的( )A、离差平方的平均数 B、离差平均数的平方根 C、离差平方平均数的平方根 D、离差平均数平方的平方根9、已知两个总体平均数不等,但标准差相等,则( )A、平均数大,代表性大 B、平均数小,代表性大 C、平均数大,代表性小 D、以上都对三、多项选择题:1、平均指标的显著特点是( )A、某一数量标志在总体单位之间的数量差异抽象化 B、总体指标值的数量差异抽象化 C、总体内各单位的品质标志差异抽象化 D、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的代表值E、异质总体的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抽象化2、简单算术平均数所以简单是因为( )A、所依以计算的资料已分组 B、各变量值的次数为1 C、各变量值的频率不等D、所依以计算的资料未分组 E、各变量值的次数分布不同3、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大小( )A、受各组次数多少的影响 B、受各组标志值大小的影响 C、受各组标志值和次数的共同影响 D、不受各组标志值的影响 E、与各组次数分布多少无关4、正确运用平均指标应遵循的原则是( )A、必须注意所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同质性 B、必须注意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C、必须注意用分配数列补充说明平均数 D、平均指标要与变异指标结合运用 E、必须注意一般与个别相结合,把平均数和典型事例结合起来5、标志变异指标可以说明( )A、分配数列中变量值的离中趋势 B、分配数列中各标志值的变动范围 C、分配数列中各标志值的离散程度 D、总体单位标志值的分布特征 E、分配数列中各标志值的集中趋势6、标志变异指标的主要作用是( )A、衡量平均数代表性的大小 B、反映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节奏性和均衡性C、可以反映总体单位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D、科学地确定必要的抽样单位的因素 E、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某总体的变动趋势7、在比较不同企业的同种产品平均质量水平的稳定性时宜采用( )A、全距 B、标准差 C、递增率 D、环比速度 E、离散系数8、下列标志变异指标中用有名数表示的是( )A、标准差系数 B、全距 C、平均差 D、标准差 E、离散系数四、填空题:1、平均数反映了总体分布的 ,它是总体分布的重要特征值。2、各标志值的次数多少对平均数的大小的影响具有 的作用,故又称次数为 。\n3、根据平均指标的确定方法和依据资料不同主要有算术平均数、 、几何平均数、 和中位数。4、所有变量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之和等于 。5、众数和中位数不是根据全部标志值计算的,而是根据 确定的。6、标志变异指标是反映统计数列中以 为中心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 。7、平均差是各标志值对其算术平均数的 的平均数。8、某种产品的合格率为95%,废品率为5%,则该种产品的平均合格率为 ,其标准差为 。五、计算题:1、某厂400名工人工资资料如下:按月工资分组(元)职工人数(人)450~550550~650650~750750~850850~950601001406040合计400试根据上述资料计算该厂职工平均工资和标准差.2、某县去年年粮食产量资料如下: 按亩产量分组(公斤/亩)播种面积比重200以下200—250250—400400以上0.050.350.400.20试根据上表资料计算该县粮食作物平均每亩产量。3、某企业360名工人生产某种产品的资料如下:工人按日产量分组(件)工人数七月份八月份20以下20—3030—4040—5050—6060以上30781089042121830721209030合计360360试计算七、八月份平均每人日产量,并简要说明八月份比七月份平均每人日产量变化的原因。4、某地区抽样调查职工家庭收入资料如下:按平均每人月收入分组(元)职工户数100—200200—300300—400400—500500—600600—700610203040240\n700—800800—9006020试根据上述资料计算职工家庭平均每人月收入,并依下限公式计算确定中位数和众数。5、某工业局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标准差为512天,标准差系数为8.4%。试求该工业局全员劳动生产率水平。6、某机械厂铸造车间生产900吨铸件,合格品810吨,试求平均合格率、标准差及标准差系数。7、某工厂生产一批零件共10万件,为了解这批产品的质量,采取不重复抽样的方法抽取1000件进行检查,其结果如下:使用寿命(小时)零件数(件)700以下700—800800—900900—10001000—12001200以上106023045019060合计1000 根据质量标准,使用寿命800小时及以上者为合格品。试计算平均合格率、标准差及标准差系数。 \n \n 第六章 动态数列一、单项选择题:1、 下面四个动态数列中,属于时点数列的是( ) A、历年招生人数动态数列 B、历年增加在校生人数动态数列C、历年在校生人数动态数列 D、历年毕业生人数动态数列2、工人劳动生产率动态数列属于( )A、绝对数动态数列 B、相对数动态数列 C、静态平均数动态数列 D、序时平均数动态数列3、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其产量年年增加5万吨,则该产品产量的环比增长速度( ) A、年年下降 B、年年增长 C、年年保持不变 D、无法做结论4、若各年环比增长速度保持不变,则各年增长量( )A、逐年增加 B、逐年减少 C、保持不变 D、无法做结论5、虽有现象各期的环比增长速度,但无法计算现象的( )A、各期定基增长速度 B、各期环比发展速度C、各期发展水平 D、平均增长速度6、某地区粮食产量的环比增长速度2008年为3%,2009年为5%,则2008—2009年该地区粮食产量共增长了( )A、2% B、8% C、8.15% D、15%二、多项选择题:1、一个动态数列的基本要素包括( )A、变量 B、次数 C、现象所属的时间 D、反映现象的统计指标数值 E、现象所属的地点2、按统计指标表现的形式看,动态数列可分为如下几种:( )A、总量指标动态数列 B、相对指标动态数列 C、平均指标动态数列D、时期指标动态数列 E、时点指标动态数列3、为保证动态数列中指标各数值的可比性,在编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A、总体范围应一致 B、指标的经济内容应相同 C、时期数列的时期长短应一致D、时点数列的间隔必须相等 E、指标的计算方法、计算价格和计量单位应一致4、相对数动态数列中的相对数,可以是( )A、计划完成相对数 B、结构相对数 C、比较相对数 D、强度相对数 E、动态相对数5、下列平均指标属于序时平均数的有( )A、平均发展水平B、平均增长量 C、平均递减量D、平均发展速度E、平均增长速度三、填空题:1、时期数列的时期,是指数列中每个指标数值反映现象 。2、静态平均数所平均的,是总体各单位某一标志值的差异,而序时平均数所平均的是 的差异。3、使用年距增长量和年距增长速度分析问题,可排除 的影响。4、同一动态数列各期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 。5、平均发展速度是现象各期 的平均数。四、计算题:1、某自行车车库4月1日有自行车320辆,4月6日调出70辆,4月18日进货120辆,4月26日调出80辆,直至月末再未发生变动。问该车库4月份平均库存自行车多少辆? 2、某企业2009年定额流动资金占有的统计资料如下:\n月份1234561012月末定额流动资金(万元)298300354311280290330368注:2008年末定额流动资金为320万元。根据上表资料分别计算该企业定额流动资金上半年平均占有额、下半年平均占有额和全年平均占有额。3、某商店2009年上半年各月销售计划及其计划完成程度如下表:月份123456计划销售额(万元)45.040.046.050.055.060.0计划完成程度(%)104.098.095.0102.0106.0101.0计算该商店2009年上半年平均每月销售计划的完成程度。4、某工厂2009年下半年各月末工人数及其比重资料如下表:月份6789101112月末工人数(人)550580560565600590590工人占全部职工人数的比重(%)80.086.081.080.090.087.085.0计算该厂2009年下半年工人的平均人数及工人占全部职工人数的平均比重。5、某商店有下表资料:月份3456商品销售额(万元)165.0198.0177.0216.9月末销售员人数(人)210240232250根据上表资料计算:(1) 第二季度该商店平均每月商品销售额;(2) 第二季度平均售货员人数;(3) 第二季度平均每名售货员销售额;(4) 4、5、6各月份的平均每售货员销售额;(5) 第二季度平均每月每售货员销售额;6、某水泥厂2004—2009年水泥产量如下表。计算出表中各动态分析指标各年的数值,并填入表内的相应格中。年份200420052006200720082009水泥产量(万吨)58068581990010101160增长量(万吨)逐期— 累计— 发展速度(%)环比— 定基100 增长速度(%)环比— 定基— 增长1%绝对值(万吨)— 7、某地区2008年国民收入12亿元,如果以后平均每年递增8.1%,则经过多少年以后该地区国民收入可达60亿元? 8、根据动态分析指标之间的关系,推算出下表空格的数值,并填入表中。 年份产值(万元)与上年比较增长量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增长1%绝对值\n(万元)(%)(%)(万元)2005 ————2006 105.0 1.22007 14.0 2008 15.0 2009170.0 9、根据动态分析指标之间的关系,推算出下表空格的数值,并填入表中。年份20052006200720082009增长速度(%)环比20 25 24定基 50 125 10、某工厂的工业总产值2006年比2005年增长7%,2007年比2006年增长10.5%,2008年比2007年增长7.8%,2009年比2008年增长14.6%;要求以1997年为基期计算2006—2009年该工厂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11、某企业产品的单位成本2006年比2005年降低2%,2007年比2006年降低5%,2008年比2007年降低3%,2009年比2008年降低1.5%,试以2005年为基期,计算2006—2009年该企业单位成本总的降低速度和平均降低速度。 \n \n 第七章 统计指数一、单项选择题:1、根据指数化指标性质不同指数可分为( )A、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B、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 C、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D、简单指数和加权指数2、综合指数法是计算总指数的( )A、唯一的方法 B、最科学的方法 C、基本方法之一 D、最不理想的方法3、某厂生产费用今年比去年增长50%,产量比去年增长25%,则单位成本比去年上升( )A、25% B、37.5% C、20% D、12.5%4、某机关的职工工资水平今年比去年提高了5%,职工人数增加了2%,则该企业工资总额增长了( )A、10% B、7.1% C、7% D、11%5、某商店商品销售额报告期和基期相同,报告期商品价格比基期提高了10%,那么报告期商品销售量比基期( )A、提高了10% B、减少了9% C、增长了5% D、上升了11%6、单位成本报告期比基期下降8%,产量增加8%,在这种条件下,生产总费用( )A、增加了 B、减少了 C、没有变化 D、难以确定二、填空题:1、指数从其计算的总体范围来划分,可以分为 和 两种;指数按其所表明的指标性质不同,分为 指数和 指数。\n2、总指数的计算形式有 指数和 指数。3、编制数量指标指数时,一般以 指标为同度量因素;编制质量指标指数时,一般以 指标为同度量因素。4、某种商品的价格今年比去年上涨10%,销售额下降5%,则该商品销售量增减百分比为 。三、计算题:1、某市几种主要副食品价格和销售量的资料如下: 基期计算期零售价(元/公斤)销售量(万吨)零售价(元/公斤)销售量(万吨)蔬菜猪肉鲜蛋水产品2.117916.55.004.461.201.152.317.89.218.05.205.521.151.30 试计算:(1)各商品零售价的个体指数;(2)四种商品物价总指数;(3)由于每种商品和全部商品价格变动使该市居民增加支出的金额。2、某工业企业生产A、B两种产品,基期和报告期的产量、单位成本和出厂价格资料如下:产品产量(件)单位成本(元/件)出厂价格(元/件)基期报告期基期报告期基期报告期AB200050002200600010.56.010.05.512.06.212.56.0试计算:(1)以单位成本为同度量因素的产量总指数;(2)以出厂价格为同度量因素的产量总指数;(3)单位成本总指数;(4)出厂价格总指数。3、某商店三种商品销售资料如下:商品名称计量单位销售量价格(元)2008年2009年2008年2009年甲乙丙公斤件袋300200140036020016000.420.300.200.450.360.28试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分析该商店2009年比2008年三种商品销售额的增长情况,并分析其中由于销售量及价格变动的影响。4、某企业生产甲、乙、丙三种产品,2008年产量分别比2007年增长2%、5%、8%,2007年的产值分别为5000万元,12000万元,24000万元,问2008年三种产品产量比2007年增长多少?由于产量增加而增加的产值是多少?5、某商店销售的三种商品2008年价格分别是2007年的106%、94%、110%,三种商品2008年销售额分别是80000万元,25000万元,14000万元。问三种商品物价总指数是多少?价格变化对销售额影响如何? \n \n 第八章 抽样调查一、判断题:1、抽样推断是利用全体中的一部份进行推断,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误差。1、 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是抽样单位数目的多少,与总体被研究标志变异程度大小无关。2、 在抽样推断中区间估计可以根据样本资料推断所有的总体标志总量和具有某种属性的总体单位数。3、 不知道总体方差或标准差时无法计算抽样误差。4、 在抽样推断中,作为推断对象的总体和作为观察对象的样本都是确定的、唯一的。5、 样本容量指从一个总体中可能抽取的样本个数。6、 抽样误差是由于抽样的偶然因素而产生的误差,这种误差既可以避免也可以控制其大小。7、 抽样平均误差总是小于抽样极限误差。二、单项选择题:1、抽样调查的主要目的是( )A、用样本指标来推算总体指标 B、对调查单位作深入研究 C、计算和控制抽样误差 D、广泛运用数学方法2、抽样调查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A、准确性原则 B、随机性原则 C、可靠性原则 D、灵活性原则3、反映抽样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的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的指标是( )A、抽样平均误差 B、抽样误差系数 C、概率度 D、抽样极限误差4、抽样误差是指( )A、调查中所产生的登记性误差 B、调查中所产生的系统性误差 C、随机抽样而产生的代表性误差 D、由于违反了随机抽样原则而产生的误差5、对某单位职工的文化程度进行抽样调查,得知其中80%的人是高中毕业,抽样平均误差为2%。当概率为95.45%时,该单位职工中具有高文化程度的比重是( )A、等于78% B、大于84% C、在76%—84%之间 D、小于76%6、假定一个拥有一亿人口的大国和百万人口的小国居民年龄变异程度相同,现在各自用重复抽样方法抽取本国的1%人口计算平均年龄,则平均年龄抽样平均误差( )A、不能确定 B、两者相等 C、前者比后者大 D、前者比后者小7、在一定的抽样平均误差条件下( )A、扩大极限误差范围,可以提高推断的的可靠程度 B、扩大极限误差范围会降低推断的可靠程度C、缩小极限误差范围可以提高推断的可靠程度D、缩小极限误差范围不改变推断的可靠程度8、对两个工厂工人工资做纯随机不重复抽样调查,调查的工人数一样,两工厂工资方差一样,但第二个工厂工人数多一倍,则抽样平均误差( )A、第一个工厂大 B、第二个工厂大 C、两个工厂一样大 D、不能做结论9、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抽样估计的可靠程度其精确程度将( )\nA、保持不变 B、随之扩大 C、随之缩小 D、无法确定10、事先将总体各单位按某一标志排列,然后依排列顺序和按相同的间隔来抽选调查单位的抽样称为( )A、简单随机抽样 B、类型抽样 C、等距抽样 D、整群抽样11、连续生产的电子管厂,产品质量检验是这样安排的,在一天中,每隔一小时抽取5分钟的产品进行检验,这是( )A、简单随机抽样 B、类型抽样 C、等距抽样 D、整群抽样12、根据调查资料,某企业工人生产定额平均完成105%,抽样平均误差为1%,概率为95.45%时,可以确定生产定额平均完成百分比( )A、大于107% B、不大于103%和不小于107% C、在103%—107%之间 D、小于103%三、填空题:1、抽样推断主要包括两项内容,即 和 。2、根据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或标志属性计算的,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综合指标称为 。统计量是根据 的标志值或标志属性计算的综合指标。3、根据抽样方式不同,抽样方法有 和 两种。4、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主要有: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 、抽样的组织形式和 。5、抽样误差是由于抽样的 而产生的误差,这种误差不可避免,但可以 。6、抽样估计的方法有 和 两种。7、在重复抽样的条件下,抽样平均误差与 成反比,与 成正比。8、常用的抽样组织形式有 、 、 和 等四种。四、计算题:1.某钢铁厂生产某种钢管,现从该厂某月生产的500根产品中抽取一个容量为100根的样本。已知一级品率为60%,试求样本一级品率的抽样平均误差。2.某工厂有1500个工人,用简单随机重复抽样的方法抽出50个工人作为样本,调查其工资水平,资料如下:月平均工资(元)524534540550560580600660工人数(人)469108643要求:(1)计算样本平均数和抽样平均误差(2)以95.45%的可靠性估计该厂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和工资总额的区间。3.对一批成品按不重复方法抽选200件,其中废品8件,又知道抽样单位数是成品量的1/20。当概率为95.45%时,可否认为这一批产品的废品率不超过5%?4.采用简单随机重复抽样的方法在2000件产品中抽查200件,其中合格品190件,要求:(1)计算样本合格品率及其抽样平均误差;(2)以95.45%的概率保证程度对该批产品合格品率和合格品数量进行区间估计;(3)如果极限误差为2.31%,则其概率保证程度是多少?5.假定某统计总体有5000个总体单位,其被研究标志的方差为400,若要求抽样极限误差不超过3,概率保证程度为95.45%,试问采用不重复抽样应抽取多少样本单位?6.调查一批机械零件合格率。根据过去的资料,合格品率曾有过99%、97%、和95%三种情况,现在要求误差不超过1%,要求估计的把握程度为95%,问需要抽查多少个零件?7.从某厂生产的一批灯泡中随机重复抽取100只,检查结果是:100只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为1000小时,标准差为15小时。要求:(1)试以95.45%的概率保证程度推断该批灯泡平均使用寿命的区间;(2)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如果将抽样极限误差减少到原来的1/2,应抽取多少只灯泡进行检查? \n \n 第九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一、判断题:1、 根据结果标志对因素标志的不同反映,可以反现象总体数量上的依存关系划分为函数关系和相关关系。2、 正相关指的就是因素标志和结果标志的数量变动方向都是上升的。3、 相关系数是测定变量之间相关密切程度的唯一方法。4、 只有当相关系数接近于+1时,才能说明两变量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关系。5、 若变量X的值减少时变量Y的值也减少,说明变量X与Y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6、 回归系数b和相关系数都可用来判断现象之间相关的密切程度。7、 若直线回归方程Y=170-2.5X,则变量X和Y之间存在负的相关关系。8、 在任何相关条件下,都可以用相关系数说明变量之间相关的密切程度。二、单项选择题:1、当自变量的数值确定后,因变量的数值也随之完全确定,这种关系属于( )A、相关关系 B、函数关系 C、回归关系 D、随机关系\n2、测定变量之间相关密切程度的代表性指标是( )A、估计标准误 B、两个变量的协方差 C、相关系数 D、两个变量的标准差3、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越低,则相关系数的数值( )A、越小 B、越接近于0 C、越接近于-1 D、越接近于14、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商品销售额和销售量之间存在着( )A、不完全的依存关系 B、不完全的随机关系 C、完全的随机关系 D、完全的依存关系5、下列哪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高( )A、商品销售额和商品销售量的相关系数是0.9; B、商品销售额与商业利润率的相关系数是0.84;C、平均流通费用率与商业利润率的相关系数是-0.94;D、商品销售价格与销售量的相关系数是-0.916、回归分析中的两个变量( )A、都是随机的 B、关系是对等的 C、一个是自变量,一个是因变量D、都是给定的7、每一吨铸铁成本(元)倚铸件废品率(%)变动的回归方程为:Y=56+8X,这意味着( )A、废品率每增加1%,成本每吨增加64元 B、废品率每增加1%,成本每吨增加8%C、废品率每增加1%,成本每吨增加8元 D、如果废品率增加1%,则每吨成本为56元8、某校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习时间的关系进行测定,建立了考试成绩倚学习时间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180-5X,该方程明显有错,错误在于( )A、a值的计算有误,b值是对的 B、b值的计算有误,a值是对的C、a值和b值的计算都有误 D、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搞错了三、填空题:1、现象之间的相关关系按相关的程度分有 相关; 相关和 相关;按相关的方向分有 相关和 相关;按相关的形式分有 相关和 相关;按影响因素的多少分有 相关和 相关。2、完全相关即是 相关,其相关系数为 。3、相关系数是在 相关条件下用来说明两个变量相关 的统计分析指标。4、当变量X值增加,变量Y值也增加,这是 相关关系;当变量X值减少,变量Y值也减少,这是 相关关系。5、计算相关系数的两个变量都是 变量,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是 。6、已知X变量的标准差为2,因变量的标准差为5,两变量的相关系数为0.8,则回归系数为 。四、计算题:1、有10个同类企业的生产性固定资产年平均价值和工业增加值资料如下:企业编号生产性固定资产价值(元)工业增加值(万元)123456789103189102004094155023141210102212255241019638815913928605151612191624合计65259801根据资料:(1)计算相关系数,说明两变量相关的方向和程度;(2)编制直线回归方程,指出方程参数的经济意义;\n(3)估计生产性固定资产(自变量)为1100万元时,工业增加值(因变量)的可能值。2、检查五位同学统计学的学习时间与成绩分数如下表所示:学习时数(小时)学习成绩(分)46710134060507090根据资料:(1) 建立学习成绩倚学习时间的直线回归方程;(2) 计算出学习时数与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3、根据某地区历年人均收入(元)与商品销售额(万元)资料计算的有关数据如下:(X代表人均收入,Y代表销售额)N=9 ∑x=546 ∑y=260 =34362 ∑xy=16918计算:(1)建立以商品销售额为因变量的直线回归方程,并解释回归系数和含义; (2)若下年人均收入为400元,试推算该年商品销售额。4、某地经回归分析,其每亩地施肥量(X)和每亩粮食产量(Y)的回归方程为:Y=500+10.5X,试解释式中回归系数和经济含义,若每年亩最高施肥量为40斤,最低施肥量为20斤,问每亩粮食产量的范围为多少?5、根据某企业产品销售额(万元)和销售利润率(%)资料计算出如下数据:n=7 ∑x=1890 ∑y=31.1 =535500 =174.15 ∑xy=9318要求:(1)确定以利润率为因变量的直线回归方程;(2)解释式中回归系数的经济含义;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