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6.29 KB
- 2022-08-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统计学》试题库知识点一:统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二、是非题1、统计学和统计工作的研究对象是完全一致的。(Ⅹ)2、运用大量观察法,必须对研究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观察调查。(√)3、统计学是对统计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4、一般而言,指标总是依附在总体上,而总体单位则是标志的直接承担者。(√)5、数量指标是由数量标志汇总来的,质量指标是由品质标志汇总来的。(Ⅹ)6、某同学计算机考试成绩80分,这是统计指标值。(Ⅹ)7、统计资料就是统计调查中获得的各种数据。(Ⅹ)8、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的,而标志则不能用数值表示。(Ⅹ)9、质量指标是反映工作质量等内容的,所以一般不能用数值来表示。(Ⅹ)10、总体和总体单位可能随着研究目的的变化而相互转化。(√)11、女性是品质标志。(Ⅹ)12、以绝对数形式表示的指标都是数量指标,以相对数或平均数表示的指标都是质量指标。(√)13、构成统计总体的条件是各单位的差异性。(Ⅹ)14、变异是指各种标志或各种指标之间的名称的差异。(Ⅹ)三、单项选择题1、统计认识过程是()\nA、从质到量B、从量到质C、从质到量,再到质和量的结合D、从总体到个体2、某班5名同学的某门课的成绩分别为60、70、75、80、85,这5个数是()A、指标B、标志C、变量D、变量值3、调查某市职工家庭的生活状况时,统计总体是()A、该市全部职工家庭B、该市每个职工家庭C、该市全部职工D、该市职工家庭户数4、调查某班50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则总体单位是()A、该班50名学生B、该班每一名学生C、该班50名学生的学习情况D、该班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5、构成统计总体的基础和前提是()A、综合性B、同质性C、大量性D、变异性6、统计学研究对象的最基本特征是()A、总体性B、数量性C、具体性D、社会性7、某企业职工张三的月工资额为500元,则“工资”是()A、品质标志B、数量标志C、数量指标D、质量指标8、象“性别”、“年龄”这样的概念,可能用来()A、表示总体特征B、表示个体特征C、作为标志使用D、作为指标使用9、调查某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学生“一天中用于学习的时间”是()A、标志B、指标C、变异D、变量10、一个统计总体()A、只能有一个标志B、只能有一个指标\nC、可以有多个标志D、可以有多个指标11、统计对总体数量的认识是()A、从总体到单位B、从单位到总体C、从定量到定性D、以上都对12、变量是可变的()A、品质标志B、数量标志C、数量标志和指标D、质量指标13、研究某企业职工文化程度时,职工总人数是()A、数量标志B、数量指标C、变量D、质量指标14、某银行的某年末的储蓄存款余额()A、一定是统计指标B、一定是数量标志C、可能是统计指标,也可能是数量标志D、既不是统计指标,也不是数量标志15、年龄是()A、变量值B、离散型变量C、连续型变量D、连续型变量,但在应用中常作为离散型变量处理知识点二:统计调查二、是非题1、一般而言,全面调查的结果更全面、准确,所以得到普遍应用。(Ⅹ)2、统计调查中的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是一致的。(Ⅹ)3、统计报表一般属于经常性的全面调查。(√)4、统计报表中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基层单位的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和基础的内部报表。(√)\n5、由于直接观察法能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而在进行大规模调查时,应采用这种方法。(Ⅹ)6、在非全面调查中,最完善、最有计量科学依据的方法是抽样调查。(√)7、单一表能容纳较多的标志,因而能把许多单位的资料填列于一张表中,这有利于比较和分析。(Ⅹ)8、典型调查中典型单位的选取可以不遵循随机原则。(√)9、当调查项目较多时,应采用一览表。(Ⅹ)10、对统计总体中的全部单位进行调查称为普查。(√)11、调查对象是调查项目的承担者。(Ⅹ)三、单项选择题1、通过调查大庆、胜利等几大主要油田来了解我国石油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方式属于()A、普查B、典型调查C、重点调查D、抽样调查2、了解某企业的期末在制品数量,由调查人员亲自到现场观察计数,这种收集资料的方式属于()。A、采访法B、直接观察法C、大量观察法D、报告法3、我国目前收集统计资料的主要形式是()A、全面调查B、普查C、抽样调查D、统计报表4、统计调查收集的资料主要是指()A、原始资料B、总体资料C、数字资料D、初次整理过的资料5、统计调查方案的首要问题是()A、调查经费的落实B、调查组织工作\nC、调查任务和目的的确定D、调查对象的确定6、在现实生活中使用最为广泛的非全面调查方式是()A、普查B、重点调查C、抽样调查D、典型调查7、作为一个调查单位()A、只能有一个标志B、可以有多个标志C、只能有一个指标D、可以有多个指标8、()是统计工作的根本准则,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A、及时性B、完整性C、连续性D、真实性9、某种年报制度规定在次年1月31日前上报,则调查期限为()A、1个月B、1年C、1年零1个月D、2个月10、普查规定的标准时间是()A、登记时限B、时点现象的所属时间C、时期现象的所属时间D、以上都对11、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不同,统计调查可以分为()A、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B、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C、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D、普查和抽样调查12、经常性调查与一次性调查的划分标准是()A、调查对象包括的单位是否完全B、最后取得的资料是否全面C、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D、调查工作是否经常进行13、调查时间是指()A、资料所属的时间B、调查工作起止的时间C、规定提交资料的时间D、开始进行调查的时间14、重点调查中的重点单位是指()A、这些单位是工作的重点B\n、在某方面作出成绩的单位C、某一数量标志值在总体中占比重大的单位D、典型单位15、典型调查中的典型单位是()A、工作做得好的单位B、工作中出现问题最多的单位C、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单位D、具有代表性的少数单位知识点三:统计整理二、是非题1、按一个标志进行的分组是简单分组,按多个标志进行的分组是复合分组。(Ⅹ)2、手工汇总中的折叠法简便易行,省时省力,但一旦出错需从头返工。(√)3、手工汇总中的点线法只能汇总单位数,不能汇总标志值。(√)4、统计表中如果不存在某项数字时,应用符号“—”表示。(√)5、统计分组的首要问题就是正确划分各组的界限。(Ⅹ)6、在编制变量数列时,若资料有特大或特小的极端数值,则宜采用开口组表示。(√)7、连续型变量只能作组距式分组,且组限只能是重叠组限表示法。(√)8、所谓“上限不在内”原则,是指当某单位的标志值恰好等于某组上限时,就把该单位归入该组。(Ⅹ)9、次数分布有两种表现方法,一种是用表格表示,另一种是用图表示。(Ⅹ)10、统计整理就是对统计资料进行汇总、加工处理。(Ⅹ)11、能够对总体进行分组,是由于统计总体中各单位所具有的差异性决定的。(Ⅹ)\n三、单项选择题1、统计分组的依据是()A、标志B、指标C、标志值D、变量值2、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A、正确选择分组标志B、正确划分各组界限C、正确确定组数和组限D、正确选择分布数列种类3、在全距一定的情况下,组距的大小与组数的多少成()A、正比B、反比C、无比例关系D、有时成正比有时成反比4、简单分组与复合分组的区别在于()A、总体的复杂程度不同B、组数多少不同C、选择分组标志的性质不同D、选择的分组标志的数量不同5、等距分组适合于()A、一切变量B、变量变动比较均匀的情况C、呈急剧升降变动的变量D、按一定比率变动的变量6、确定连续型变量的组限时,相邻的组限一般要求()A、不重叠B、重叠C、不等D、重叠或不重叠7、简单表与分组表的区别在于()A、主词是否分组B、宾词是否分组C、分组标志的多少D、分组标志是否重叠8、统计表的横行标题表示各组的名称,一般应写在统计表的()A、上方B、左方C、右方D、均可以9、在统计汇总时,如果只要求计算各组分配的单位数,可采用()A、过录法B、划记法C、折叠法D、卡片法\n10、在填写统计表时,当发生某项不应有数字时,用()符号表示A、OB、XC、—D、...11、按某一标志分组的结果表现为()A、组内同质性,组间同质性B、组内同质性,组间差异性C、组间差异性,组间同质性D、组间差异性,组间差异性12、累计次数或累计频率中的“向上累计”是指()A、将各组变量值由小到大依次相加B、将各组次数或频率由小到大依次相加C、将各组次数或频率从变量值最低的一组向最高的一组依次相加D、将各组次数或频率从变量值最高的一组向最低的一组依次相加13、要准确地反映异距数列的实际分布情况,应采用()A、次数B、累计频率C、频率D、次数密度14、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200,又知其邻组的组中值为170,末组的组中值为()。A、260B、215C、230D、185知识点四:统计综合指标二、是非题1、同一总体中时期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期长短成有关,时点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点间隔长短没有直接关系。(√)2、A、B、C三个企业产量计划完成程度分别为95%、100%、105%,则这三个企业产量计划平均完成程度为100%。(Ⅹ)3、强度相对指标是又两个不同质的指标对比得到的,其计量单位用复名数表示。(Ⅹ)\n4、如果两个变量数列的标准差相等,则它们的平均数的代表性也一定相同。(Ⅹ)5、平均差与标准差都表示各标志值对其算术平均数的平均离差。(√)6、直接用标准差比较两个平均数代表性大小的前提条件是两个被比较的平均数相等。(√)7、根据组距数列计算的算术平均数只是一个近似值。(√)8、当变量值的连乘积等于总比率或总速度时,宜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平均数。(√)9、当变量数列的单位数不多或单位数虽多但无明显集中趋势时,则不宜计算众数。(√)10、算术平均数易受极大值影响,而调和平均数易受极小值影响。(√)三、单项选择题1、某企业计划规定本年产值比上年增长4%,实际增长6%,则该企业产值计划完成程度为()A、150%B、101.9%C、66.7%D、无法计算2、在出生婴儿中,男性占53%,女性占47%,这是()A、比例相对指标B、强度相对指标C、比较相对指标D、结构相对指标3、在加权算术平均数中,如果各个变量值都扩大3倍,而频数都减少为原来的三分之一,则平均数()A、不变B、减少了C、扩大3倍D、不能确定4、平均差与标准差的主要区别在于()A、计算条件不同B、指标意义不同\nC、数学处理方法不同D、计算结果不同5、若两数列平均水平不同,在比较两数列离散程度时,应采用()A、全距B、平均差C、标准差D、标准差系数6、某班学生50名,男女生各占一半,该班学生性别成数的方差为()A、0.25B、0.5C、1D、57、将粮食产量与人口数相比得到的人均粮食产量指标是()A、统计平均数B、结构相对数C、比较相对数D、强度相对数8、各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和为()A、零B、最大值C、最小值D、平均值9、由组距数列确定众数时,如果众数组的两个邻组的次数相等,则()A、众数为0B、众数组的组中值就是众数C、众数组的上限就是众数D、众数组各单位变量值的平均数为众数10、不能全面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变异程度的标志变异指标是()A、全距B、平均差C、标准差D、标准差系数11、在标志变异指标中,能相对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变异程度的指标是()A、平均差B、标准差C、全距D、离散系数12、甲、乙两生产小组人均月工资分别为420元和537元,其方差均为80元,则两小组人均工资的代表性()\nA、甲大于乙B、甲等于乙C、甲小于乙D、难以判断13、平均指标中最常用的是()A、算术平均数B、调和平均数C几何平均数D、位置平均数14、标志变异指标中最常用的是()A、全距B、平均差C、标准差D、离散系数15、已知5个水果商店苹果的单价和销售额,要求计算这5个商店苹果的平均单价,应采用()A、简单算术平均法B、加权算术平均法C、加权调和平均法D、几何平均法16、比较相对指标是()A、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上对比B、同类现象在不同时间上对比C、同一现象的部分与总体的对比D、有联系的不同现象的相互对比17、正确计算和应用相对指标的前提条件是()A、正确选择对比基础B、严格保持分子、分母的可比性C、相对指标应与总量指标结合应用D、分子、分母必须同类18、由组距数列确定众数,如果众数组前一组和后一组次数相等,则众数值()A、偏向上限B、偏向下限C、为零D、等于组中值19、标志变异指标中最容易受极端值影响的是()A、极差B、平均差C、标准差D、标准差系数20、简单算术平均数作为加权算术平均数特例的条件是()\nA、各组权数相等B、各组权数不相等C、各组标志值相等D、各组标志值不相等21、各标志值加上(或减去)某一常数后计算的平均数()A、与原平均数相等B、等于0C、等于原平均数加上(或减去)该常数D、与原平均数无关22、平均差与标准差计算公式中的平均数是()A、算术平均数B、调和平均数C、几何平均数D、都可以23、已知总体平均数为15,各标志值平方的平均数为250,则方差为()A、5B、25C、125D、22524、下列指标中用无名数表示的是()A、平均数B、全距C、标准差D、离散系数25、已知某局12个企业的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计算该局职工的平均工资时应采用()。A、简单算术平均法B、加权算术平均法C、加权调和平均法D、几何平均法知识点五:时间数列和动态分析二、是非题1、将总体系列不同的综合指标排列起来就构成时间数列。(Ⅹ)2、用几何法计算的平均发展速度的大小,与中间各期水平的大小无关。(Ⅹ)3、编制时点数列,各项指标的间隔长短必须保持一致。(Ⅹ)\n4、用水平法计算的平均速度,实质上只反映了现象首末水平的变化。(Ⅹ)5、对于同一资料,按水平法和方程法计算的平均发展速度是相等的。(Ⅹ)6、用方程法计算的平均发展速度的大小取决于各期发展水平总和的大小。(√)7、半数平均法的数学依据是变量的实际值与理论值的离差平方和为最小。(Ⅹ)8、通过时间数列前后各时间上指标值的对比,可以反映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规律。(√)9、时期数列中每个指标值的大小和它所对应时期的长短有直接关系。(√)10、时点数列中各个时点的指标值可以相加。(Ⅹ)11、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时期内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12、间隔相等的间断时点数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采用“首尾折半简单算术平均法”(√)13、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长期趋势是根本的因素,反映现象的变动趋势。(√)14、采用偶数项移动平均时必须进行两次移动平均。(√)15、用半数平均法修匀时间数列时,如果所给时间数列为奇数项,则可把时间数列的第一项删去。(√)三、单项选择题1、对时间数列进行动态分析的基础是()A、发展水平B、发展速度C、平均发展水平D、增长速度\n2、序时平均数又称作()A、平均发展速度B、平均发展水平C、平均增长速度D、静态平均数3、现有5年各个季度的资料,用四项移动平均对其进行修匀,则修匀后的时间数列项数为()A、12项B、16项C、17项D、18项4、最基本的时间数列是()A、绝对数时间数列B、相对数时间数列C、平均数时间数列D、时点数列5、历年的物资库存额时间数列是()A、时期数列B、时点数列C、动态数列D、相对数动态数列6、由间隔不等的时点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以()为权数A、时期长度B、时点长度C、间隔长度D、指标值项数7、计算动态分析指标的基础指标是()A、总量指标B、相对指标C、平均指标D、发展水平8、用移动平均法修匀时间数列时,在确定平均的项数时()A、必须考虑现象有无周期性变动B、不必须考虑现象有无周期性变动C、可以考虑也可以不考虑周期性变动D、平均的项数必须是奇数9、时间数列中,每个指标值可以相加的是()A、相对数时间数列B、时期数列\nC、平均数时间数列D、时点数列10、一般平均数与序时平均数的共同点是()A、两者都是反映现象的一般水平B、都可消除现象在时间上波动的影响C、都是反映同一总体的一般水平D、共同反映同质总体在不同时间上的一般水平11、已知各期环比增长速度为7.1%、3.4%、3.6%、5.3%,则定基增长速度是()A、7.1%*3.4%*3.6%*5.3%B、(7.1%*3.4%*3.6%*5.3%)-1C、107.1%*103.4%*103.6%*105.3%D、(107.1%*103.4%*103.6%*105.3%)-112、平均增长速度是()A、环比增长速度的算术平均数B、总增长速度的算术平均数C、环比发展速度的算术平均数D、平均发展速度减100%13、时间数列中的平均发展速度是()A、各时期环比发展速度的调和平均数B、各时期环比发展速度的算术平均数C、各时期定基发展速度的调和平均数D、各时期环比发展速度的几何平均数14已知各时期环比发展速度和时期数,便能计算出()A、平均发展速度B、平均发展水平C、各期定基发展速度D、各期逐期增长量15、半数平均法适用于()A、呈直线趋势的现象B、呈二次曲线趋势的现象C、呈指数曲线趋势的现象D、三次曲线趋势的现象\n16、用最小平方法配合直线趋势,如果y=a+bx中b为正值,则这条直线呈()A、下降趋势B、上升趋势C、不升不降D、无法确定17、用最小平方法配合直线趋势,如果y=a+bx中b为负值,则这条直线呈()A、下降趋势B、上升趋势C、不升不降D、无法确定18、如果时间数列的逐期增长量大致相等,则适宜配合()A、直线模型B、抛物线模型C、曲线模型D、指数曲线模型19、累计增长量等于()A、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差B、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差C、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基期水平之差D、逐期增长量之差20、增长1%的绝对值是()A、增长量与增长速度之比B、逐期增长量与定基增长速度之比C、增长量与发展速度之比D、前期水平除以100知识点六:统计指数二、是非题1、广义指数就是各种相对数。(√)2、总指数就是加权指数。(Ⅹ)3、编制综合指数的关键问题是同度量因素及其时期的选择。(√)4、编制平均数指数,实质上就是计算个体指数的平均数。(√)5、如果物价上涨10%,则现在100元钱只值原来的90元了。(Ⅹ)6\n、总指数可分为质量指标指数和数量指标指数,而个体指数不能这样分。(Ⅹ)7、在我国统计实践中,零售物价指数的编制是采用固定加权平均法。(√)8、总指数能说明不可相加现象总变动的情况。(√)9、综合指数中同度量元素的时期是可以选择的。(√)10、质量指标指数是反映总体内涵变动情况的相对数。(√)11、因素分析的目的就是要测定现象总变动中各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12、对于多因素分析要使用连锁替代法。(√)13、工资总额增长10%,平均工资下降5%,则职工人数应增长15%。(Ⅹ)14、平均指标指数实际上就是综合指数的变形。(Ⅹ)15、综合指数可以同时研究几个因素的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Ⅹ)16、综合指数是根据全面资料计算的,平均数指数是根据非全面资料计算的。(√)三、单项选择题1、总指数的基本形式是()A、个体指数B、综合指数C、算术平均数指数D、调和平均数指数2、统计指数按其所反映的指标性质不同可分为()A、个体指数和总指数B、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C、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D、算术平均数指数和调和平均数指数3、数量指标指数的同度量因素一般是()A、基期质量指标B、报告期质量指标C、基期数量指标D、报告期数量指标\n4、质量指标指数的同度量因素一般是()A、基期质量指标B、报告期质量指标C、基期数量指标D、报告期数量指标5、统计指数是一种反映现象变动的()A、绝对数B、相对数C、平均数D、序时平均数6、副食品类商品价格上涨10%,销售量增长20%,则副食品类商品销售总额增长()A、30%B、32%C、2%D、10%7、如果物价上升10%,则现在的1元钱()A、只是原来的0.09元B、与原来的1元钱等价C、无法与过去进行比较D、只是原来的0.91元8、某企业2003年比2002年产量增长了10%,产值增长了20%,则产品的价格提高了()A、10%B、30%C、100%D、9.09%9、某厂2003年产品单位成本比去年提高了6%,产品产量指数为96%,则该厂总成本()A、提高了1.76%B、提高了1.9%C、下降了4%D、下降了6.8%10、反映多个项目或变量的综合变动的相对数是()A、数量指数B、质量指数C、个体指数D、综合指数11、反映物量变动水平的指数是()A、数量指标指数B、综合指数C、个体指数D、质量指标指数12、下列是数量指标指数的有()A、产品产量指数B、商品销售额指数C、价格指数D\n、产品成本指数13、商品销售额的增加额为400元,由于销售量增加使销售额增加410元,由于价格()A、增长使销售额增加10元B、增长使销售额增加205元C、降低使销售额减少10元D、降低使销售额减少205元14、某城市商业银行贷款增加25%,利率提高20%,则利息额增加()A、45%B、50%C、5%D、12。5%15、狭义的指数是指()A、动态指数B、总指数C、定基指数D、个体指数16、根据个体指数和报告期总量指标计算的总指数是()A、综合指数B、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C、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D、可变构成指数17、编制质量指标指数时,同度量因素一般固定在()A、基期B、报告期C、都可以D、视具体情况而定18、我国零售物价指数的编制是采用()方法A、个体指数B、综合指数C、平均数指数D、固定权数平均数指数19、为了反映职工工资水平的变动程度,应计算平均工资()A、可变构成指数B、结构影响指数C、固定组成指数D、都不是20、平均指标指数是()A、平均数指数B、个体指数的平均数C、由两个平均指标对比形成的指数D、两个总量指标对比形成的指数\n21、算术平均数指数是()A、对个体数量指标指数进行平均B、对个体质量指标指数进行平均C、对个体数量指标进行平均D、对个体质量指标进行平均知识点七:相关与回归分析二、是非题1、判断现象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必须计算相关系数。(Ⅹ)2、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一样,所分析的两个变量一定都是随机变量。(Ⅹ)3、当直线相关系数R=0时,说明变量之间不存在任何相关关系。(Ⅹ)4、回归系数b的符号与相关系数r的符号一般相同,但有时也不同。(Ⅹ)5、相关系数越大,说明相关程度越高;相关系数越小,说明相关程度越低。(Ⅹ)6、回归分析中计算的估计标准误就是因变量的标准差。(√)7、现象之间确实存在着的关系值固定的依存关系是相关关系。(Ⅹ)8、按变量之间的相关强度不同,相关关系可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Ⅹ)9、计算相关系数时,应首先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Ⅹ)10、相关系数是直线相关条件下说明两个现象之间相关密切程度的统计分析指标。(√)11、相关与回归分析是在定性分析基础上进行的定量分析。(√)12、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中b大于0\n,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三、单项选择题1、相关关系是()A、现象间客观存在的依存关系B、现象间的一种非确定性的数量关系C、现象间的一种确定性的数量关系D、现象间存在的函数关系2、当自变量x的值增加,因变量y的值也随之增加,两变量之间存在着()A、曲线相关B、正相关C、负相关D、无相关3、当自变量x的值增加,因变量y的值也随之减少,两变量之间存在着()A、曲线相关B、正相关C、负相关D、无相关4、相关系数r的取值范围是()A、从0到1B、从-1到0C、从-1到1D、无范围限制5、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相比,对变量的性质要求是不同的,回归分析中要求()A、自变量是给定的,因变量是随机的B、两个变量都是随机的C、两个变量都是非随机的D、因变量是给定的,自变量是随机的6、一般来说,当居民收入减少时,居民储蓄存款也会相应减少,二者之间的关系是()A、负相关B、正相关C、零相关D曲线相关7、配合回归方程比较合理的方法是()A、移动平均法B、半数平均法C、散点法D、最小平方法8、价格愈低,商品需求量愈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nA、复相关B、不相关C、正相关D、负相关9、判断现象之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方法是()A、作定性分析B、制作相关图C、计算相关系数D、计算回归系数10、配合直线回归方程比较合理的方法是()A、散点图法B、半数平均法C、移动平均法D、最小平方法11、已知某产品产量与生产成本有直线关系,在这条直线上,当产量为1000件时,其生产成本为50000元,其中不随产量变化的成本为12000元,则成本总额对产量的回归方程是()A、Y=12000+38XB、Y=50000+12000XC、Y=38000+12XD、Y=12000+50000X12、相关图又称()A、散布表B、折线图C、散点图D、曲线图13、工人的出勤率与产品合格率之间的相关系数如果等于0.85,可以断定两者是()A、显著相关B、高度相关C、正相关D、负相关14、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一个重要区别是()A、前者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程度,后者研究变量间的变动关系,并用方程式表示B、前者研究变量之间的变动关系,后者研究变量间的密切程度C、两者都研究变量间的变动关系D、两者都不研究变量间的变动关系15、当所有观测值都落在回归直线上,则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A、1B、-1C、+1或-1D、大于-1,小于+1\n16、一元线性回归方程y=a+bx中,b表示()A、自变量x每增加一个单位,因变量y增加的数量B、自变量x每增加一个单位,因变量y平均增加或减少的数量C、自变量x每减少一个单位,因变量y减少的数量D、自变量x每减少一个单位,因变量y增加的数量知识点八:抽样推断二、是非题1、由于总体指标是唯一的,所以样本指标也是唯一的。(Ⅹ)2、抽样误差是抽样法本身所固有的,但可以尽量避免。(Ⅹ)3、有意选择样本单位所造成的误差不是抽样误差。(√)4、抽样调查不仅存在抽样误差,而且也存在登记误差。(√)5、抽样平均误差实际上是所有可能出现的样本平均数的方差。(Ⅹ)6、随机原则并不排除人的主观意识的作用。(Ⅹ)7、对于无限总体,不能进行全面调查,只能使用抽样推断。(√)8、重复简单随机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小于不重复简单随机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Ⅹ)9、抽样误差的产生是由于破坏了抽样的随机原则而造成的。(Ⅹ)10、抽样极限误差可能小于、大于或等于抽样平均误差。(√)11、点估计是用样本的统计量直接估计和代表总体参数。(√)三、单项选择题1、抽样调查的主要目的是()A、了解现象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变化趋势B、对调查单位作深入具体的研究C、用样本指标对总体综合数量特征作出具有一定可靠程度的推断估计\nD、为计划和决策提供详细生动的资料2、从总体中选取样本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A、可靠性B、随机性C、代表性D、准确性和及时性3、样本指标()A、都是随机变量B、都不是随机变量C、有些是随机变量有些不是随机变量D、既是随机变量又是非随机变量4、能够事先加以计算和控制的误差是()A、登记性误差B、代表性误差C、系统性误差D、抽样误差5、抽样误差是指()A、调查中所产生的登记性误差B、调查中所产生的系统性误差C、随机性的代表性误差D、计算过程中产生的误差6、抽样误差()A、既可以避免,也可以控制B、既不可以避免,也不可以控制C、可以避免,但不可以控制D、不能避免,但可以控制7、重复抽样条件下的抽样平均误差与不重复抽样条件下的相比()A、前者总是大于后者B、前者总是小于后者C、两者总是相等D、不能确定大小8、全及总体是唯一确定的,样本()A、也唯一B、有无数个C、不唯一D、有有限个9、抽样调查中,无法消除的误差是()A、随机误差B、责任性误差C、登记性误差D、系统性误差\n10、在重复简单随机抽样中,抽样平均误差要减少1/3,则样本单位数就要扩大到()A、4倍B、2倍C、3倍D、9倍11、点估计()A、不考虑抽样误差及可靠程度B、考虑抽样误差及可靠程度C、适用于推断的准确度要求高的情况D、无需考虑无偏性、有效性、一致性12、相对而言,用样本指标去推断相应的全及指标,点估计的可靠性比区间估计的()A、高B、低C、基本相同D、时高时低13、区间估计的置信度是指()A、概率度B、概率保证程度C、抽样允许误差的大小D、抽样平均误差的大小14、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重复抽样所需的样本单位数比不重复抽样()A、多B、少C、相等D、难以判断计算题部分:知识点四:统计综合指标1、某局所属企业某年下半年产值资料如下:\n试通过计算填写表中空缺2、现有某市国内生产总值资料如下,通过计算填写表中空缺。(单位:亿元)实际比重计划实际计划完成百(%)分数(%)国内生产总值GDP2800310031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0100110第二产业增加值106011001115第三产业增加值1650190019503、企业职工的工资资料如下:按月工资分组(元)职工人数(人)各组人数所占比重(%)500以下10010500—60025025600—70030030700—80020020800以上15015合计1000100要求:(1)计算该企业职工平均工资(2)计算标准差(3)计算方差4、甲、乙两企业工人有关资料如下:\n按年龄分组甲企业职工人数(人)乙企业各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25以下120525——353403535——452003545以上10025合计800100要求:(1)比较哪个企业职工年龄偏高(2)比较哪个企业职工平均年龄更具代表性5、某年某月某企业按工人劳动生产率分组资料如下:按工人劳动生产率分组(件/人)生产班数产量(件)50——6010825060——707650070——805525080——902255090以上11520合计2524070试计算该企业工人平均劳动生产率6、某企业生产产品需要依次经过四道工序,加工一批300件产品的资料如下:工序1234投入件数300296294294产品合格品件数296294294290要求:计算各道工序的平均合格率\n7、甲、乙两企业工人有关资料如下:按工资分组甲企业职工人数(人)乙企业各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1000以下14041000—2000320302000—3000240363000以上10030合计800100要求:(1)比较哪个企业职工工资偏高(2)比较哪个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更具代表性8、某银行某省分行所属20个支行的储蓄存款计划完成程度资料如下:按计划完成程度分组(%)支行数(个)计划储蓄额(亿元)100以下25100——105830105——110524110——120312120以上29合计2080试计算该银行在该省分行系统的储蓄存款平均计划完成程度9、某银行发行三种不同颜色的债券,其资料如下:债券种类面值(千元)年利率(%)发行量(万张)蓝色21050黑色514150绿色101640\n试计算该行发行的全部债券的年平均利率10、甲、乙两钢铁生产企业某月上旬的钢材供货量资料如下:1日2日3日4日5日6日7日8日9日10日甲企业26262828293030302726乙企业15151718191918161617试比较甲、乙两企业该月上旬钢材供货的均衡性11、某校甲、乙两班学生的统计学原理考试成绩分组情况如下:按成绩分组(分)学生人数甲班乙班60以下2460——706870——80211780——90161290以上59合计5050要求:(1)计算各班学生的平均成绩(2)通过计算说明哪个班学生平均成绩的代表性强12、某公司所属40个企业资金利润及有关资料如下表:资金利润率(%)企业数企业资金(万元)\n-5-011900-121012012-161450016-255800合计401510求平均利润率。13、设甲乙两公司进行招员考试,甲公司用百分制记分,乙公司用五分制记分,有关资料如下表所示:甲公司乙公司百分制组别参考人数(人)五分制组别参考人数60以下41560-701521270-801031680-901141390-1009510合计49合计56问哪一个公司招员考试的成绩比较整齐?(用标准差)知识点五:时间数列及动态分析1、计算并填写表中空缺年份产值与上年比较的动态指标定基发展速度\n(%)(万元)增长量(万元)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增长1%的绝对值(万元)1998320199912200010520016.12002200384.31、某市革命生产总值1996—2001年资料如下:年份199619971998199920002001国民生产总值(万元)5057637082100试计算该市“九五”时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递增率2、某储蓄所1996—2001年年末存款余额资料如下:年份199619971998199920002001合计存款余额(百万元)2302362412462522571464要求:(1)用最小平方法建立直线趋势方程(2)预测2004年存款余额将达到多少4、1997—2002年某企业职工人数和非生产人数资料如下:年份199719981999200020012001年末职工人数200020202025204020352045\n年末非生产人数362358341347333333试计算该企业1997—2002年非生产人员占全部职工人数的平均比重5、企业第一季度各月某产品的单位成本资料如下:月份一月二月三月产品总成本(元)225001200025500产品产量(件)180012002000单位成本(元)12.5010.0012.75要求:根据上述资料计算该企业这种产品第一季度单位产品成本6、某年上半年某市副食品公司商品销售额资料如下:月份计划销售额(万元)实际销售额(万元)148060024905523470462450049455206126540706要求:(1)根据资料计算各月计划完成情况(2)计算上半年平均计划完成程度7、某地历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工业增加值资料如下:年份2000200120022003\n国内生产总值5060569062006620其中:工业增加值3720420046005000要求:(1)根据资料计算各年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计算四年平均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8、某厂某年各月产量资料如下:(单位:万件)月份123456789101112产量640620650630610630640610630700650690要求:(1)采用三项移动平均法测定长期趋势(2)用最小平方法配合直线趋势方程9、通过计算填写表中空缺产值(万元)与上年比较年份增长量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增长1%的(万元)(%)(%)绝对值199810019991020001062001820021310、某商店1998—2004年的销售额资料如下:年份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销售额(万元)230236245250257263270要求:根据以上资料用最小平方法配合直线趋势方程,并据此预测该商店2005年的销售额。11、试通过计算填写表中所缺的环比动态指标:\n年份生产总值(亿元)环比动态指标增长量(亿元)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增长1%绝对值(亿元)199950200011020011102002920032004342.82005107200620074504.2200820知识点六:统计指数1、某针织厂三种产品的产量和价格资料如下:产品名称计量单位产量出厂价格(元)基期报告期基期报告期甲万条2025108\n乙万张15182021丙万副101255要求:(1)计算每种产品的产量和出厂价格个体指数(2)编制产量总指数、计算由于产量变动而增减的产值(3)编制出厂价格总指数,计算由于价格变动而增减的产值1、某商店三种商品的销售额和价格资料如下:商品名称计量单位销售额(万元)个体价格指数(%)基期报告期甲米80090095乙件9001200110丙块850900106(1)计算物价总指数(2)计算销售量总指数(3)对总销售额的变动进行因素分析2、某商店三种商品价格及吸收量资料如下:商品名称计量单位价格(元)销售量基期报告期基期报告期皮鞋双10012030004000大衣件24030013002400羊毛衫件9010040004800计算:(1)销售额的总变动指数(2)三种商品价格及销售量的综合变动指数(3)由于价格提高和销售量的增加各使销售额增加多少?\n1、某企业总产值及产量增长速度资料如下:产品名称总产值(万元)产量增长(%)基期报告期甲12015010乙2002105丙40044020根据上述资料计算:(1)产量总指数(2)物价总指数(3)由于物价变动所引起的总产值的增加或减少额2、某商店出售三种商品,其资料如下:商品名称计量单位销售额(万元)价格今年比去年升降的百分比去年今年甲台2022+10乙件7072-4丙米5049-2合计—140143—试计算:(1)价格总指数以及由于价格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2)销售量总指数以及由于销售量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3、某企业有以下资料:去年今年职工人数(人)100120职工月平均工资(元)560620试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分析该企业职工的工资总额变动及其因素影响。\n1、某商店出售三种商品,资料如下:商品名称计量单位销售量今年比去年增减百分比去年销售额所占比重(%)甲台-2030乙公斤020丙件+1050试计算销售量总指数8、某商店出售三种商品,资料如下:商品计量单位价格今年是去年的百分比(%)今年销售所占比重(%)甲箱9036乙台10016丙吨12048试计算价格总指数9、某企业有关资料如下:项目去年今年净产值(万元)4879.2职工人数(人)200220人均总产值(万元/人)1.21.5净产值率(%)2024试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分析净产值变动受职工人数、人均总产值和净产值率的影响。10、某银行的职工人数和平均工资资料如下:\n按职称分组平均工资(元)职工人数(人)基期报告期基期报告期初级经济师900950150154中级经济师9601020240300高级经济师10201060210240试用因素分析法对该行职工的平均工资的变动进行分析11、某工业企业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基期和报告期的产量、单位产品成本和出厂价格资料如下:产品产量(件)单位成本(元/件)出厂价格(元/件)基期报告期基期报告期基期报告期甲乙30006000320070000.77.08.06.510.08.211.58.0试计算:(1)以单位成本为同度量因素的产量总指数;(2)单位成本总指数;(3)对总成本进行两因素分析。知识点七:相关与回归分析1、下列是七个企业的相关资料:(单位:万元)企业编号1234567\n生产性固定资产价值320200400420500320910总产值5206408209009306101120要求:(1)建立以年总产值为因变量的直线回归方程(2)估计生产性固定资产价值为1200万元时,总产值为多少?2、某企业产品产量与单位成本资料如下:月份123456产量(千件)22.53544单位成本(元/件)757372686970要求:(1)建立直线回归方程,并指出产量每增加2000件,单位成本平均下降多少元?(2)假设产量为8000件,单位成本为多少元?3、某市1994—2003年历年的货币收入和消费支出资料如下:年份货币收入(亿元)消费支出(亿元)199410919951110199612111997131219981413199914132000161520011816\n2002201720032118要求:(1)判断货币收入与消费支出之间相关关系的形式(2)建立以货币收入为自变量的直线回归方程4、六个地区某种商品的销售量与价格资料如下:地区编号销售量(万件)价格(元/件)127323723471437354696568要求:(1)建立销售量对价格的直线回归方程,并指出单价每下降1元,该商品销售量增加多少?(2)计算该直线方程的估计标准误5、七台同中机床的使用年限与维修费用资料如下:机床编号1234567使用年限(年)2344556维修费用(元)40545264607080要求:(1)建立直线回归方程,表明机床的使用年限与维修费用的关系(2)估计当机床使用年限为6年时,维修费用平均为多少?(3)计算估计标准误,对建立的方程进行评价6、设某地区居民1995—2000年人均收入销售额资料如下:\n年份199519961997199819992000人均收入(元)200024003000320035004000销售额(百万元)101115141720要求:(1)判断人均收入与商品销售额之间的相关关系形式(2)用最小平方法建立直线回归方程(3)当人均收入为5000元时,预计销售额为多少?7、某地1998年~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额资料如下:(单位:亿元)年份199819992000200120022003固定资产投资额450628805100411651331试用最小二乘法拟合趋势直线,说明直线方程中b的经济意义,并预测2006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额。8、为研究学习时间长短对某门功课学习成绩的影响,现随机抽取10个学生,得到如下资料:学习时数40506065708085859095成绩(分)40606570757580858590(1)问学习时间长短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如何?(2)求出两者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指出学习时数为100学时时,成绩的平均数。知识点八抽样推断1、某地区种植小麦4000亩,随机抽取200亩进行实割实测,测得结果如下:平均亩产量为300公斤,抽样总体的标准差为6公斤。试在94.45%的概率保证下,估计小麦的平均亩产量和总产量的可能范围。\n3、对某种产品的质量进行抽样调查,抽取200件检验,发现有6件废品,试在95.45%的概率保证下估计这种产品的合格率。4、为了了解某地区职工家庭的收入情况,随机抽取300户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收入水平(元)家庭数2000元以下402000——4000804000——60001206000以上60合计300根据以上资料,在99.73的概率保证下,推算该地区职工家庭平均收入的可能范围。5、某灯泡长对某种灯泡进行抽样检验测定其平均寿命,抽查了50只灯泡,测得平均寿命为3600小时,标准差为10小时。要求:(1)在68.27%的概率保证下推算这批灯泡的平均寿命。(2)如果要使抽样极限误差缩小为原来的一半,概率仍为68.27%,应抽取多少只灯泡才能满足要求?6、某制鞋厂生产的一批旅游鞋,按1%的比例进行抽样调查,总共抽查500双,结果如下:耐穿时间(天)双数300以下30300——35070350——400300400——45060450以上40\n合计500在95.45%的概率保证下,试求:(1)这批旅游鞋的平均耐穿时间的可能范围(2)如果耐穿时间在350天以上才算合格,求这批旅游鞋合格率的可能范围。3、某地种植农作物6000亩,按照随机抽样,调查了300亩。调查结果如下:平均亩产量为650公斤,标准差为15公斤,概率为0.9545。根据上述资料,试求:(1)利用点估计,推算农作物的总产量(2)全部农作物的平均亩产量(3)利用区间估计,求这6000亩农作物的总产量的可能范围。7、采用简单随机重复抽样的方法,在1000件产品抽查100件,其中合格品90件,要求:(1)计算合格品率及其抽样平均误差。(5分)(2)以95.45%的概率保证程度(Z=2)对合格品率和合格品数量进行区间估计。(5分)(3)如果极限误差为3.32%,则其概率保证程度临界值是多少?(5分)\n参考答案知识点一:统计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二、是非题1、F2.T3.T4.T5.F6.F7.F8.F9.F10.T11.F12.T13.F14.F三、单项选择题1.C2。D3。A4。B5。B6。B7。B8。C9。A10。D11。B12.C13。B14。C知识点二统计调查\n二、是非题1.F2。F3。T4。T5。F6。T7。F8。T9。F10。T11。F三、单项选择题1.C2。B3。D4。A5。C6。C7。B8。D9。A10.B11。B12。C13。A14。C15。D知识点三统计整理二、是非题1.F2。T3。T4。F5。F6。T7。T8.F9。F10。F11。F12。F三、单项选择题1.A2。A3。B4。D5。B6。B7。A8.B9。B10。C11。B12。C知识点四统计综合指标二、是非题1.T2。F3。F4。F5。T6。T7。T8。T9。T10。T三、单项选择题\n1.B2。D3。C4。C5。D6。A7。D8。C9。B10.A11。D12。A13。A14。C15。D16。A17。B18。D19.B20。A21。C22、A23。B24。D知识点五时间数列和动态分析二、是非题1.F2。F3。F4。F5。F6。T7。F8。T9.T10。F11。T12。T13。T14。T15。T三、单项选择题1.A2。C3。B4。A5。B6。C7。D8。A9。B10.A11。D12。D13。D14。D15。A16。B17。A18。A19.C20。D知识点六统计指数二、是非题1.T2。F3。T4。T5。F6。F7。T8。T9。T\n10.T11。T12。T13。F14。F15。F16。T三、单项选择题1.B2。B3。A4。B5。B6。D7。D8。A9。D10.A11。A12。C13。B14。B15。C16。B17。D18。C19.C20。A知识点七相关与回归分析二、是非题1.F2。F3。F4。F5。F6。T7。F8。F9。F10.T11。T12。T三、单项选择题1.B2。B3。C4。C5。A6。B7。D8。C9。C10.D11。D12。A13。C14。A15。A16。C17。B知识点八抽样推断二、是非题1.F2。F3。T4。T5。F6。F7。T8。F\n9.F10。T11。T三、单项选择题1.C2。B3。A4。D5。C6。D7。D8。D9.A10。D11。A12。A13。B14。A15。A计算题部分答案知识点四:统计综合指标1、企业第三季度实际产值(万元)第四季度第四季度计划实际计划完成(%)为上季的产值比重产值比重(%)(万元)(%)(万元)(%)甲1001202014022.95116.67140乙1501803018029.51100.00120丙2503005029047.4496.67116合计500600100610101.67122\n100.002上年本年动态相对数(%)实际比重计划实际计划完成百(%)分数(%)国内生产总值GDP28001100.0031003175102.42113.3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03.21100110110.00122.22第二产业增加值106037.8611001115101.36105.19第三产业增加值165058.9319001950102.63118.183、(1)平均工资=655元(2)标准差=120.3元(3)方差=144754、(1)甲、乙两企业的平均年龄分别为34元、38元,乙企业职工年龄偏高(2)甲、乙两企业的平均差系数分别为22.35%、19.47%,所以乙企业职工的平均年龄更具代表性5、该企业工人平均劳动生产率为67.6件/人6、各道工序的平均合格率为7、(1)甲、乙两企业的平均工资分别为1875元、2420元,所以乙企业职工工资偏高\n(2)甲、乙两企业的平均差系数分别为41.6%、36.6%,所以乙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更具代表性8、平均计划完成程度为108.09%9、全部债券的年平均利率为14.32%10、甲、乙两企业的平均差系数分别为5%、7%,所以甲企业供货的均衡性好。11、(1)甲、乙两班的平均成绩分别为78.2分、77.8分(2)甲、乙两班的平均差系数分别为9.8%、12.3%,所以甲半的平均成绩的代表性强知识点五:时间数列和动态分析1、年份产值与上年比较的动态指标定基发展速度(%)(万元)增长量(万元)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增长1%的绝对值(万元)1998320—————199933212103.753.753.2103.75200034917105.05.03.3108.94200137021106.16.13.5115.53200243060116.316.33.7134.3820034388101.91.94.3136.882、年平均递增率=-1\n3、(1)y=243.7+2.69t(2)2004年存款余额将达到273.29百万元4、非生产人员占全部职工人数的平均比重=17.02%5、第一季度单位产品成本为12元/件6、(1)1—6月各月的计划完成程度分别为125%、112.65%、98.30%、98.8%、117.69%、130.74%(2)上半年平均计划完成程度为114.2%7、(1)2000——、2003年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73.5%、73.8%、74.2%、75.5%(2)平均比重=74.33%8、(1)月份123456789101112产量640620650630610630640610630700650690三项平均—637633630623627627627647660680—(2)y=64.17+2.06t9、\n产值(万元)与上年比较年份增长量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增长1%的(万元)(%)(%)绝对值1998100————1999110101101012000117710661.12001126910881.2200213913110101.310、y=250.14+6.64t,据此预测2005年销售额为276.7万元知识点六:统计指数1、(1)甲、乙、丙的个体产量指数分别为80%、105%、100%甲、乙、丙的个体价格指数分别为125%、120%、120%(2)产量总指数=121.82%、由于产量变动增加的产值为120万元(3)价格总指数=95.22%,由于价格变动减少的产值为32万元2、(1)物价总指数=103.90%(2)销量总指数=113.23%(3)总销售额总共增加450万元,其中由于物价变化增加113万元,由于销量变化增加337万元3、(1)销售额指数=172.84%(2)销量指数=144.8%,价格指数=119.3%(3)由于价格提高使销售额增加272000元,由于销量增加使销售额增加436000元4、(1)产量总指数=114.17%(2)物价总指数=97.32%\n(3)由于物价变动所引起的总产值的减少额为22万元5、(1)物价总指数=98.6%,由于物价变动使销售额减少2万元(2)销售量总指数=103.57%,由于销售量的变动使销售额增长5万元6、工资总额指数为132.86%,工资总额增长18400元其中,由于职工人数指数为120%,由于职工人数变动是工资总额增长11200元;平均工资指数为110.71%,由于平均工资的变动是工资总额增加7200元。7、销售量总指数为99%8、价格总指数为106%9、净产值指数=165%,增长31.2万元其中,职工人数指数=110%,由于职工人数变动使净产值增长4.8万元;人均总产值指数=125%,引起于人均总产值的变动是净产值增长7.2万元;净产值率指数=120%,由于净产值率的变动使净产值增长13.2万元。10、平均工资指数=105.41%,总平均工资增长52.3元固定组成指数=105.26%,由于各组工资水平的变动使平均工资增长50.86元;结构影响指数=100.15%,由于各组人数的变动使平均工资增长1.44元。\n知识点八:相关与回归分析1、(1)y=441.01+0.799x(2)当固定资产价值为1200万元时,总产值为1399。81万元2、(1)y=79.1-2.32x(2)产量为8000件时,单位成本为60。54元/件3、(1)两者之间是正相关关系(2)y=1.67+0.787x4、(1)y=25-o.303x(2)估计标准误为0。605、(1)y=23.4+8.84x(2)当事业年限胃年时,维修费用平均为76元6、(1)两者之间是正相关关系(2)y=-0.6+0.005x(3)当人均收入为5000元时,预计销售额为24。4百万元7、y=897+88.8t,b表示固定资产投资额平均每年增长88。8亿元预计2006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874亿元8、(1)两者之间是正相关关系(2)y=-15.98+0.785x知识点九:抽样推断1、平均产量的可能范围为(299.15,300.85)总产量的可能范围为(1196600,1200600)2、这种产品的合格率的可能范围为(94.6%,99.4%)\n3、该地区职工家庭平均收入的可能范围为(4049,4617)4、(1)在68.27%的概率保证下这批灯泡的平均寿命的可能范围为(3598.586,3601.414)(2)应抽200只才能满足要求5、(1)这批旅游鞋的平均耐穿时间的可能范围为(372,380)(2)这批旅游鞋的合格率的可能范围为(76.4%,83.6%)6、(1)点估计方法下,总产量为390万公斤(2)平均亩产量的可能范围为(648.27,651.73)(3)总产量的可能范围为(3889620,3910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