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4.50 KB
  • 2022-08-15 发布

《教育学原理》教育与教育学

  • 6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教育学辅导\n主要学习内容第一讲教育与教育学第二讲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三讲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四讲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第五讲学校教育制度第六讲教师和学生第七讲课程第八讲教学第九讲德育与班主任工作第十讲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第十一讲教师的教育研究第十二讲学生评价\n学习要求与建议1、增强主动性,自觉学习。2、带着问题,联系实际。3、善于总结,优化知识体系。4、加强交流,增进合作。\n本章主要内容:一、教育与教育学的概念二、教育学的历史发展三、教育实践的历史发展四、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第一讲教育与教育学\n重点:教育的基本概念与教育学学科发展历程考点:教育的概念、学科发展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思想、不同形态教育的主要特征、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等\n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什么是教育?\n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n西方:education(英)Educareéducation(法)Erzichung(德)词的首字母e含有“由……出来”之义,ducare为“引”之义。因此,educare即指引导儿童把潜藏于心灵中的固有能力发挥出来。\n词源上中西方关于教育的异同共同点: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不同点:教育方式和教育价值不同\n符合逻辑意义的定义:广义的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教育大辞典》:泛指影响人们的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美利坚百科全书》: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n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培养人或促进人的发展的活动。这是教育之所以为教育的根本依据,是对教育在事实上是什么的判断。\n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大辞典》: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美]耐勒:教育就是通过各级学校、成人教育机构和其他有组织的媒介,有意地把上一代的文化遗产和所积累起来的知识、价值和技能传给下一代的过程。\n相对于广义教育,学校教育的显著特征在于其专门性、制度性、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持续性。\n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3、二者的缺陷。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n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教育学基础》认为: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实践性耦合过程动力性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n二、教育的要素关于教育要素的几种代表性观点:三要素说(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四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物资)五要素、七要素等\n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n学习者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2、学习者的特征。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n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1)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2)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上述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n三、教育的形态1、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非学校化社会——起源与20世纪70年代激进主义教育改革思潮,倡导者是美国的伊里奇。他打出了“非学校化社会”的旗帜,认为近代以来人类所建立起来的以组织化、制度化和仪式化为主要特征的学校体系,在总体上具有压制性、同质性和破坏性,妨碍了真正的学习和教育,降低了人类自我成长的责任心。因此,应彻底颠覆制度化的现代学校教育以及建立于其上的学校化社会,代之以自主学习的“教育网络”,以及建立于其上的人人平等、自律自助、愉快交往的“非学校化社会”。\n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要充分地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每一种教育形态的有时与长处,最终形成“教育合力”3、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根据社会性质)\n4、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注意三方面:首先要把握它们所处时代的生产力、经济状态以及上层建筑的特征。农业社会的教育不等于“农业教育”,前者是基本的教育形态,后者是专门的教育类型。三种形态的教育,是建立在前一种形态教育基础上的,彼此是一种历史的连续性。\n第二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起源1、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主要观点:“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根本错误: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养育行为之间质的差别,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n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相应的、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待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不可避免的行为。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n2.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孟禄主要观点:原始社会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模仿既是最初的教育形式和手段,也是教育的本质。评价:离生物起源说不远,这种无意识模仿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但进步的是,认为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n3.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前苏联和我国一些教育家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劳动。教育产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都来自于人的劳动。4.其他教育起源学说\n二、教育的历史发展(一)农业社会的教育1、农业社会的基本特征2、农业社会的教育特征a、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b、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c、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n(二)工业社会的教育1、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2、工业社会的教育特征(与农业社会的教育特征对应着记忆)a、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b、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c、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d、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n(三)信息社会的教育1、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2、信息社会的教育特征a、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学校类型、市场化b、教育的国际化和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c、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解释,生产性——政治性、文化性d、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学龄阶段——人的一生;青少年——所以社会成员。\n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n教育学的历史演进孕育—萌发阶段创立阶段发展阶段\n(一)教育学孕育—萌发阶段时间跨度: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方的古希腊城邦时期——公元十七世纪初叶。该阶段可划分为两个小的时期:孕育时期和萌发时期\n1、孕育时期没有专门的教育家或教育思想家。如中国的孔子、孟子、墨子等,又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没有专门的教育著作。孔子的弟子们所写的《论语》和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论及教育最多的两本著作。孔子柏拉图\n2、萌发时期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教育著作:中国古代的《学记》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古罗马帝国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n《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它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师的地位、作用和师生关系,教育内容及其开设顺序,并总结了教育成败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一些教学原则和方法,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长善而救其失\n3、这一时期有关教育的文字和著作,具有下述几个特点:其一,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未形成系统的理性认识。其二,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成果主要体现在一些哲学家、思想家的哲学和思想著作中其三,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对后来教育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n(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主客观条件:有三个1、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2、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密切关系3、与一些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也分不开创立标志:五个对象;概念和范畴;方法;结果;组织机构。\n1623年,培根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倡导“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采用班级授课制度,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得知识。夸美纽斯\n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基本奠定了教育学的基本体系和内容,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独立探索的开始。1693年,洛克《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白板说”是典型的教育决定论1762年,卢梭《爱弥儿》表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倡导儿童中心的观念。\n德国的康德于1776年首先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此后,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在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体系。赫尔巴特\n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试图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的目的论即“培养人的完美德性”,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的方法论。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以统觉心理学为基础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后被他的学生发展成为著名的“五段教学法”\n这一阶段之所以被称为教育学的独立学科阶段,是因为:第一,提出了“教育学”概念;第二,有建立“教育学”的明确目的;最后,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n(三)教育学发展阶段从十九世纪中叶起,人们开始从三个维度研究教育:一个维度是应用相关学科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众多学科的视角和方法研究教育。另一个维度则是把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在纵向和横向上把教育划分为不同层次与种类的教育。第三个维度是把教育学系列问题如德育论、教学论、美育、课程论等加以分离与拓展。\n1、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英国斯宾塞的《教育论》。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者,他重视实科教育,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斯宾塞\n德国教育家拉伊1903年出版的《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美国的杜威1916年出版《民本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理念,构建了儿童(活动)中心的现代教育新体系。杜威\n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对教育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的《教育诗》,提出了“平行影响”原则。\n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于1939年出版。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凯洛夫\n中国以1901年王国维翻译日本立花铣三郎的《教育学》为起点,逐步开始了编写自己的教育学,先后出版了一些比较好的教育著作。如孟宪承的《教育概论》,吴俊升的《教育哲学大纲》,钱亦石的《现代教育原理》等。\n2、此阶段教育学科的特点:第一,研究视野开阔。打破了以前就教育论教育的封闭状态。其二,开创了教育研究的诸多新领域。其三,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学流派。\n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科的深化、整合是沿两条路线开展的。一条路线是整合各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研究成果。另一条路径是深入研究众多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之间的关系和联系。\n1、这一阶段较为著名的教育著作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出版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1963年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出版了《教育过程》,提出“结构教学论”。布卢姆布鲁纳\n1975年,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出版了《教学与发展》,提出了“发展教学论”。此前,德国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1970年的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1972年,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巴班斯基出版了《教学过程最优化》。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教育理论\n2、特点教育学科群深化、整合尚在初始阶段,远未完成。因此,目前我们还无法概括出这一阶段的特点。\n1、教育总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反映着具体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求。2、不同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学传统和风格。3、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n当代教育学发展趋势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扩大。2、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和研究范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进一步分化和综合。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加强教育学的元理论研究。\n第四节教育学的价值一、超越日常教育经验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三、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n关于教育学研究的方法教育学研究的目的是揭示教育规律、阐释教育理论及其应用。百余年来,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学研究总体上是在定量的方法与定性研究的方法之间摇摆。教育学研究的类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n具体的研究方法1、教育观察法2、文献法3、调查法4、教育实验法5、比较法6、个案研究法\n考核要点理解教育的狭义定义、综合定义、要素了解教育起源和信息社会教育的特征了解教育学发展各阶段的特点、理解各时期教育思想家及著作掌握20世纪80年代世界教育改革的特点、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n本章复习思考题:1、结合接受教育的实际,谈谈对“教育”概念的理解?2、简述教育学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点、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3、谈谈不同教育起源学说的理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