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育学1-11章 145页

  • 1.04 MB
  • 2022-08-15 发布

[教育学]教育学1-11章

  • 14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总复习名鼎教育讲师:景娜娜\n22021/8/27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教育学教育的产生发展与学校教育的出现教育思想的产生与教育学的发展\n32021/8/27一、教育、教育学的涵义1、教育:有意识的以影响人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广义教育)P8由专门教育机构承担,由专门教职人员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狭义教育)P92、教育学: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它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的规律。P15\n42021/8/27二、教育的产生发展与学校教育的出现1、教育的产生:P15-16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2、教育的发展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3、学校教育的出现(原因、条件、标志)P18-20学校教育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形态,导致了教师职业的出现,奠定了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基础。\n52021/8/27三、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1、古代教育思想的产生中国:孔子、墨子、《学记》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西方近代教育思想与教育学的建立发展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萌芽P26卢梭:自然主义教育家,教育要适应自然、儿童中心、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实用主义。P27裴斯泰洛奇:教育要遵循自然,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去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教育要做到德智体一体化,教育者的首要职责是塑造完整、富有个性的人。洛克:白板说、绅士教育\n62021/8/27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学科正式诞生。(传统教育学)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P28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学诞生。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儿童中心主义P30三、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续)\n72021/8/27三、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续)3、西方当代教育学的发展(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与教育学结合(2)凯洛夫提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编写《教育学》(3)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使教育学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n82021/8/27第二章人、社会、教育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n92021/8/27一、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总的来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有矛盾性又有一致性。1、矛盾性:人认识、适应、改造社会的现有力量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未来趋势对人的素质要求之间的差异。P34矛盾性表现:(1)社会发展方向力图规定人的发展方向。(2)社会发展水平制约人的发展水平(人的发展水平往往落后社会发展水平)。(3)社会的结构制约人才的结构。(4)在发展的需要与可能性上,社会与人存在着不一致。(5)社会发展状况和特点影响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特点。P35\n102021/8/27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续)2、一致性:人与社会的发展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相互决定。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发展是人发展的结果。人的社会实践是二者互动的中介。一致性表现(1)社会发展决定人的发展(社会历史条件是怎样的,人的发展状态大体就是怎样的).(2)人的发展也决定社会的发展(人有主观能动性,人也在改变环境,社会历史是人发展的结果,随人的发展而发展)\n112021/8/27二、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存在矛盾,而解决这种矛盾最有效的途径在于教育,教育在调和人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方面起着中介转化的作用。1、教育的中介转化地位:教育能够有目的、有选择、有规范地把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要求转化为人的素质,把人的素质提高到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水平上,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互相促进转化。P382、教育的基本着眼点:人和人的发展。只有把人的发展提高到社会发展要求的水平上才能促进矛盾的解决。P39\n122021/8/273、学校教育与人的发展P39(1)人的发展:个体在全部人生过程中在生理和心理方面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2)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3)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4)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先天性素质(遗传、成熟)、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个体活动(主观能动性)P39教育与人的发展(续)\n132021/8/27教育与人的发展(续)(5)学校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主导作用)A.引导、培养、塑造功能B.加速个体发展的功能C.即时价值和延时价值(6)学校教育的制约性P49内部: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基础性的实现程度。教师专业化水平。教师是否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外部:社会影响与学校教育影响一致性程度。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n142021/8/271、教育的社会功能:P49--58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2、教育各社会功能的联系与特点:P59-61联系:有机整体(互相依存,互惠互利),又有矛盾(对教育功能期望不同,希望发生功能的方面不同)特点:间接性、隐含性、潜在性、迟效性、超前性三、教育与社会的发展\n152021/8/27四、教育的制约性(社会和人的制约)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P65--72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文化:学校文化、校园文化、学生文化2、教育的人的制约性:人的身心发展规律P73--75\n162021/8/27第三章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教育规律教育原则教育艺术的特点\n172021/8/27一、教育规律1、教育规律:教育系统在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要素之间、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P812、教育规律的类型:教育结构规律、教育功能规律、教育发展规律P87\n182021/8/27教育规律与教育活动1、关于教育规律与教育活动关系:P90唯意志论、宿命论2、按教育规律办事:不意味教育主体在教育规律面前无能为力,而是要求教育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科学地认识和利用规律。P91(1)认识教育规律: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向实践学习,向同行学习,向教育对象学习。(2)利用教育规律:创造条件使规律实现;多种教育规律协同发生作用;利用规律去加速或延缓活动进程;教育规律理论指导实践\n192021/8/27二、教育原则1、教育原则:人们在总结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育的根本性准则。P952、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人道性原则、个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民主性原则\n202021/8/27三、教育艺术1、教育艺术的特点:情感性、双边性、创造性、审美性P1052、教育的口头言语艺术特点:语流清晰畅达;词句准确简练、规范;逻辑性强;语气变化有致、情绪饱满丰富,但不夸张;P108\n212021/8/27第四章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概念、层次、作用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n222021/8/27一、教育目的概念1、教育目的: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和规定。它以观念和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P1162、广义教育目的: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各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3、狭义的教育目的: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n232021/8/27教育目的的层次、意义、作用和制约因素1、教育目的的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2、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一切教育工作有指导意义。P1163、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激励、评价4、教育目的的制约因素:受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制约;受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制约。5、教育目的的特点: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n242021/8/27二、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1、教育方针: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它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总的方向。(教育目的是它的核心和基本内容)P1172、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3、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它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具体化。\n252021/8/27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学目标与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n262021/8/27三、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1、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人们的教育理想。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我国教育目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素质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发展,最根本的是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P124\n272021/8/27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内容:P122(1)人的发展与人的活动是一致的。(2)旧分工是造成人片面发展的根源。(3)机器大生产提供了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有条件的(自由时间是重要条件,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人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5)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之人的全面发展理论\n282021/8/27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之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P126-1271、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强调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组织教育活动。(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卢梭“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2、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强调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组织教育活动。(柏拉图“教育按照国家需要来造就人”;荀子“人本恶,需要以礼仪教化”)\n292021/8/27四、20世纪的教育目的观1、人文主义:教育目的应该以人为中心和以人精神的完善和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特点:追求永恒化、理想化、人性化。P1302、科学主义:(功利主义)教育目的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科学为中心。特点: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适应性和社会功利性;重视科学教育。P1343、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P138\n302021/8/27五、我国的教育目的理论与实践1、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P1412、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基本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培养劳动者;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P1423、我国教育目的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片面追求升学率(原因、解决途径)P142-143\n312021/8/27六、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1、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提倡全面发展和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2、素质教育具体来说体现在五育:德智体美劳德育、智育(重点关注)P1443、五育之间的关系:相对独立但有内在联系,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地位存在不平衡性。P146\n322021/8/27第五章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概念、核心、目的教育改革理论教育改革趋势\n332021/8/27一、教育改革概念、根本目的、核心1、教育改革:改变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或革除陈旧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对教育除旧布新的一种社会性活动。2、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使教育更好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提高教学质量3、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n342021/8/27二、教育改革理论1、教育改革的理论范性:帕斯通:均衡范性、矛盾范性P1532、教育改革的理论: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P156人力资本理论:核心是人力资本,它是指人所拥有的如知识、技能及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是未来薪金和偿付的源泉。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这些因素是人力投资,特别是教育投资的结果。\n352021/8/27人力资本理论的评价(双重效应)1、正面:(1)促进人力资本优化(2)是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使教改朝着适应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向发展(3)促进国家和经济界对教改的干预(4)投资和效应的研究规定了教改的重点(5)为国际机构对发展中国家教育援助提供了依据。2、负面(1)过分强调教育的经济价值,未能科学说明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2)教育经济功能过分夸大,其他功能遭到漠视,教育目标极为功利。(3)过分夸大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使政府超越现实需要扩大教育规模,导致教育供大于求。\n362021/8/27教育改革目的不仅局限于对现代教育制度的修补,还要从整体上改变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创造出适合个体、社会、国家和全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新教育。三、教育改革的趋势\n第六章教师√第一节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特点第二节教师的权利、义务和价值第三节教师的素质\n第一节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特点一、教师职业和专业发展(一)教师职业产生和发展历程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近代学制“癸卯学制”的颁布实施,使师范教育明确成为学制的一部分,并有了初级师范学堂和高级师范学堂之分。1897年创办的南洋公学师范院和1902年清朝的《钦定学堂章程》提出京师大学专设师范馆,标志着我国师范教育的开始。\n西方拉萨尔在法国创办世界第一所教师培训机构,德国也在1684年首办教师讲习所——师范教育的兴起标志着教师职业专业化开始。392021/8/27\n第六章教师√欧美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便实行了教师资格制度,对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提出了入职要求和进行选择、确认,标志着教师职业的专业水平大大提高。2000年,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将我国的职业归并为八大类,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一类,被定义为“从事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n(二)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教师专业化概念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被提出。概念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一个职业,并且得到社会承认的发展结果和教育从业人员成为专业人员的过程。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标准:一是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二是保证教师专业地位和智能发挥的客观环境。412021/8/27\n第六章教师√1994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5年《教师资格条例》(三)教师的专业发展概念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职业发展要求,逐步缩小与社会期望的差距,成为合格的教育人员的过程。舒尔曼学科教学法教师专业发展包括:1、专业精神的发展2、专业知识的发展3、专业技能的发展二、教师劳动的特点(一)示范性(二)创造性(三)系统性(四)学习性\n第六章教师√第二节教师的权利、义务和价值一、教师的社会地位(一)专业地位(二)经济地位(三)政治地位(四)职业声望二、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一)教师的权利概念教师的权利是以公民的基本权利为基础,围绕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依法行使的权利和享有的利益。\n第六章教师√权利内容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的带薪休假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n第六章教师√(二)教师的义务概念教师的义务是指教师依法应尽的责任。义务内容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n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462021/8/27\n第六章教师√三、教师劳动的价值(一)社会价值(二)个人价值\n第三节教师的素质一、教师的角色形象(一)教师角色的构成学习的组织者、学习的引导者、课程的开发者、教育的研究者(二)教师的角色期望角色期望是指社会群体成员对在社会系统中占有某一位置的人应有行为方式的期待。教师的角色期望大体分为三个方面,即社会的期望、学生的期望和教师的自我期望。482021/8/27\n第六章教师√(三)教师的角色协调角色协调分为社会协调和教师自我协调两方面,社会协调是主要的。二、现代教师的基本素质和修养(一)教师的基本素质专业精神、师德修养、业务素质(宽厚的知识、熟练的教育教学技能、鲜明的人格影响力)(二)教师的前瞻性素质1、教育家的意识2、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3、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4、健康的心理素质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6、法律意识\n真题连接一、我国教师职务的任职条件一般包括()。A.具备各级各类相应教师的资格B.有道德,有纪律,为人师表,教书育人C.有相应的教育教学水平,能全面熟练履行现职务职责D.有合格的学历学位及规定的工作年限要求E.身体健康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简答)\n真题链接1、国家对教师任职有明确规定的标准;2、教师既要有学术知识,还要有师范能力;3、国家对教师有职业道德的要求;4、国家有对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和内容措施;5、国家有对教师资格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6、教师的专业要不断持续的发展;7、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专业知识和满足自身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三、联系实际论述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论述题)\n第七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一、概念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在这个总体中除了学校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外,还有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全部课外活动,以及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教师和学生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校园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一书出版,标志着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的诞生。\n二、课程的类型与结构(一)几种主要的课程类型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4、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二)课程设置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532021/8/27\n第七章课程三、影响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二)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三)基础与创新的关系(四)分化与综合的关系(五)结果与过程的关系四、课程的现代化(一)课程观念的现代化(二)课程内容的现代化(三)课程实施的现代化(四)课程评价的现代化1、评价对象不唯一2、评价技术量化与质性相结合3、评价手段多样4、评价主体多元\n第七章课程第二节课程编制含义课程编制主要解决如何选择材料、如何按一定的顺序把这些材料组织成合理的结构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问题。一般来说,课程编制有两层含义:第一,它是一门技术,包括确定课程目标、拟定课程形式和结构、选择与组织内容、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的方法和技术;第二,它是一套完整的实践过程,包括确定课程目标、拟定课程形式与结构、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等不同的阶段和环节。\n一、几种课程编制模式课程编制模式即以一定的课程理论和思想为指导的编制课程的过程结构。(一)目标模式▲博比特、泰勒目标模式把确定课程目标当做编制课程的关键。泰勒的目标编制模式围绕四个问题展开562021/8/27\n第七章课程(二)过程模式英国斯滕豪斯过程模式的基本观点四点过程模式把课程编制过程视为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过程,它看重的是编制过程的研究性质,因而没有固定的程式。评价(三)探究模式施瓦布运作方式:实践-准实践-择宜\n(四)批判模式阿普尔(五)情境模式英国斯基尔贝克课程是由经验构成的,而经验又包含内在价值,反映特定的文化结构。五个组成部分582021/8/27\n第七章课程二、课程编制的原则与方法(一)课程编制的各种原则体系1、史密斯课程编制的五大准则系统知识准则、历久尚存准则、生活效用准则、兴趣需要准则、社会发展准则2、克尔的课程编制三原理一是统合,二是反复,三是系统3、伊藤信隆的课程编制五原则互补性原则、准备性原则、教育转换原则、价值统一原则、法规依据原则4、课程专家会议论课程编制的原则囊括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可行性原则\n第七章课程(二)课程编制方法1、主观法2、客观法3、经验法4、活动分析法5、实验法三、我国中小学的课程编制(一)我国中小学课程编制的组织(二)我国中小学课程编制的三个层次1、制定课程计划2、制定课程标准3、编制教材教科书的构成部分:目录、本文、作业、图表与附录\n第七章课程(三)当前我国中小学课程编制面临的主要问题1、加强基础与更新内容2、怎样处理普通中学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3、关于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4、关于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n真题链接泰勒模式(名词解释)泰勒模式是课程编制模式中一种最典型的目标模式。它围绕如下四个问题展开: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第二,如何选择可能有助于达到这些目标的学习经验?第三,如何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学习经验?第四,如何评价学习经验的有效性?在提出这四个基本问题的过程中,泰勒确定了课程编制的四个要点、四个步骤或阶段:四个要点是目标、选择经验、课程组织、评估;四个步骤或阶段是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n第八章教学理论*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概念在广义上,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在狭义上,我们所说的教学,是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一)教学的地位教学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地位(二)教学的基本作用1、授受基础知识2、形成基本技能3、发展基本能力4、促进个性健康发展\n第八章教学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八个范畴言语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n第八章教学理论*三、现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向从重心转移的角度看,当代教学观念的变革主要体现为以下六大走向:(一)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二)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三)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四)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五)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六)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n第八章教学理论*第二节教学系统一、教学系统的概念教学系统,实质上是由相互作用着的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等空间结构性要素和目标、活动与评价等时间进程性要素构成的特殊复合体。(一)教学系统的特性1、独特的要素2、组合型特征3、独特的结构与功能4、表现的多样性(二)教学系统的要素1、教师2、学生3、内容4、环境\n第八章教学理论*二、教师中心说概念代表人物赫尔巴特基本观点三、学生中心说概念代表人物杜威基本观点四、学科中心说古德莱德、施瓦布、菲尼克斯基本观点\n第八章教学理论*第三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活动的时间流程。它的指称有几个层面:一是指一节课为时间单位、从开始上课到下课的教学过程;二是指为完成一个教学单元或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课题的教学任务,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教学过程;三是指在一个教育阶段里,比如小学期间、初中期间等,从入学到毕业的教学过程;四是指贯穿在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中的教学过程;五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教学过程。\n二、教学过程的动力(一)教学过程动力的实质教学过程的动力,也就是教学动力,是由教学内外部各种相关因素产生的,促使教学主体从事教学活动,推动教学过程周而复始的运行和发展,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无数分力融汇而成的合力。692021/8/27\n第八章教学理论*人们对教学动力问题有不同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五种:一是教学存在动力论;二是教学内部矛盾论;三是学习动机论;四是教学系统动力结构论;五是教学认识动力论。(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认识或学习任务或其他任务与学生的知识和心理的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n第八章教学理论*三、教学过程的结构概念教学过程结构是指教学过程内部各组成阶段或组成环节及其在时间方面有机联系或相互作用的方式或顺序。(一)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结构的探讨孔子学、思、行荀子闻、见、知、行西方昆体良提出三个递进的学习阶段:模仿、接受理论的指导、练习。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杜威疑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n20世纪上半叶凯洛夫提出了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个教学阶段我国教育学界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722021/8/27\n第八章教学理论*(二)教学过程的环节1、明确教学目标2、激发学习动机3、感知教学材料4、理解教学材料5、巩固知识经验6、运用知识经验7、测评教学效果\n四、教学过程的本质(一)认识说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二)特殊认识说(三)儿童发展说(四)双边活动说(五)多质说或复合说(六)认识-实践说(七)认识-发展说(八)审美过程说742021/8/27\n第八章教学理论*第四节教学设计与开发一、教学设计与开发概述(一)基本概念教学设计与开发,实质就是通过多种途径的创造与开发,将选自文化的教育内容转化为学习经验的形态,其基本价值取向是满足人类学习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的需要,其最终目的是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成果。(二)心理学基础\n第八章教学理论*(三)基本途径现代媒体的设计与开发现代环境的设计与开发现代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发二、媒体设计与开发原理(一)知识的学习(二)经验的学习(三)价值的学习\n三、环境设计与开发原理 四、教学活动设计与开发原理(一)物-物互动原理(二)物-人互动原理(三)人-人互动原理(四)个体与自身互动原理772021/8/27\n第八章教学理论*第五节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概述(一)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环境、教学媒体以及教学评价等均起指导作用。教学原则是借助于一定的教学规则来实现的。教学规则是教学原则的组成部分和具体细节,每个教学原则都包含一系列的教学规则。\n(二)制定教学原则的依据1、教学原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2、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3、教学原则受到教学目标的制约792021/8/27\n第八章教学理论*(三)教学原则研究的现状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概念要求(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概念要求(三)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原则(四)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n(五)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六)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七)理解性与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八)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812021/8/27\n真题链接1、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__________的矛盾。(填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认识和学习任务或其他任务与学生的知识和心理的现有发展水平之间2、教学过程一般分为_,_,,_四个发展阶段。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3、学校咨询与辅导一般可分为_,_,问题预防与发展指导三种。缺陷矫正早期干预\n第九章教学实施第一节教学方法第二节教学策略与学习方式第三节教学评价第四节教学组织形式\n第九章教学实施第一节教学方法一、概念教学方法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它包含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方法。\n二、教学方法的分类(一)形态分类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主要有演示法和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主要有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852021/8/27\n第九章教学实施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主要有陶冶法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主要有发现法(二)行为主义分类美国学者拉斯卡1、呈现方法2、实践方法3、发现方法4、强化方法\n(三)主体性分类1、提示型教学方法包括示范、呈示、展示、口述等2、自主型教学方法3、共同解决型教学方法教学对话、课堂讨论872021/8/27\n第九章教学实施(四)层次分类1、操作性教学方法2、原理性教学方法3、技术性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方法时主要考虑的依据有:1、教学的具体目标和任务2、教学内容特点3、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4、教师自身的素养5、教学方法本身的特性6、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教学环境、教学设备条件等\n第九章教学实施第二节教学策略与学习方式一、教学策略概述广义的教学策略是指在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定的教学条件,灵活机动的选择与组合相关的内容、媒体、评价技术、方法和各种手段等,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的原理、原则和方式。狭义的教学策略主要指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序安排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n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育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具有直观性、完整性、稳定性,甚至还有一定的封闭性。教学方式,指的是教学过程中专门活动组织开展的方法、结构及其特性等相统一的特殊形式,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授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及其相互关系902021/8/27\n第九章教学实施(二)教学策略的类型教学策略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三个显著的基本特征。广义的教学策略可以分为学习策略、教授策略和教学策略二、学习策略(一)学习策略的内涵(二)学习策略的教学1、学习策略的教学原则特定性、生成性、有效的监控、个人效能感2、学习策略的教学方式:通用学习策略的教学、学科学习策略的教学、交叉式学习策略的教学\n第九章教学实施三、教授策略包括(一)呈现技巧主要有设置导入、解释行为、结尾和讲座(二)内容转化策略主要有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等(三)指导行为策略练习指导、阅读指导、活动指导等\n(四)教学管理策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提高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亦即提高集体活动中教师处理个别学生问题的能力,以及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和敢于挑战的能力;二是提高教师创造、运用组织策略的能力;三是提高预防学生问题行为发生的能力。(五)课堂强化技术言语强化、非言语强化、替代性强化932021/8/27\n第九章教学实施四、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一)课堂教学互动策略1、支持性互动策略2、课堂交流策略主要有两类:发问技巧和讨论策略(二)课外教学互动策略1、调和策略2、人际交往策略\n第九章教学实施五、学习方式(一)概念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二)掌握学习1、掌握学习的组成第一,自定学习步子。第二,选择性教学。第三,形成性评价2、掌握学习的基本程序第一、单元目标的设计。第二、实施前测验。第三、基本教学。第四、形成性评价。第五、矫正学习。第六、形成性评价2.\n第九章教学实施(三)合作学习√1、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小组奖励、个人责任感、均等的成功机会2、合作学习的一般形式学生小组学习、花锯式策略、集体调查研究3、典型的合作学习课最典型的合作学习课有四个组成部分:内容的呈现;学习小组中的学生讨论和技巧练习;评价个别学生的掌握情况;小组认可和奖励。\n第九章教学实施第三节教学评价一般而言,教学评价是一种在收集必要的教学事实信息基础上,依据一定标准对教学系统的整体或局部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教学评价的功能主要有1、检查2、反馈3、激励4、研究5、定向6、管理教学评价非常复杂,必须遵循发展性、科学性、客观性和学习化四个基本原则。\n第九章教学实施(二)教学评价的类型教学评价的对象至少有五个方面: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教师教授质量、学生学业成就、教学系统和教学评价,其中学生学业成就是核心,教师教授质量和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是重点。1、他评价与自评价2、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与个体内差异评价3、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n二、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一)课程材料评价方法例如专家判断法、观察法、实验法与调查法(二)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方法1、学科成就测验2、日常考查3、专门调查与心理测量992021/8/27\n第九章教学实施(三)教师教授质量评价方法比较常用的有:1、综合量表评价法2、分析法3、调查法第四节教学组织形式一、教学组织形式概述概念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分类\n第九章教学实施二、现代流行的教学组织形式(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大致有三种:1、全班上课2、班内分组教学3、班内个别教学(二)辅助的教学组织形式1、课外教学2、现场教学(三)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复式教学\n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一)备课1、备课的内容钻研教学材料、了解学生、设计教学样式、拟定教学计划2、备课的种类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1022021/8/27\n第九章教学实施3、课的类型与结构4、教案编写(二)上课注意基本要求: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教学组织严密、教学效果优异(三)课外作业的布置、指导与批改课外作业分为口头作业、书面作业与实践作业等三种(四)课外辅导(五)考查与考试及成绩评定五个环节\n真题链接1.驾驶执照考试、体育达标测验都属于( )。A.诊断性测验B.安置性测验C.常模参照性测验D.标准参照性测验2。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不定项选择)A思想品德教育工作B教学工作C校外活动D教师的培养工作3.课的类型是根据(  )来确定的。(不定项)A教学目的B课的具体任务C学科特点D教学内容\n真题链接4.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不定项)A电化教学B复式教学C课堂教学D现场教学5.形成性评价(名词解释)6.发现学习模式是_____提出的.(布鲁纳)280597882\n第十章德育▲第一节德育与现代德育观一、概念德育即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具体说来,它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n二、德育的功能(一)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1、制约个体社会化与个性化的方向2、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3、激发和调节个体的智能发展4、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1072021/8/27\n第十章德育▲(二)德育对教育的导向功能(三)德育对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功能1、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培养合格公民2、传播和倡导为社会稳定和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意识、观念与舆论三、德育与公民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一)德育与公民教育公民教育的概念:一般来说,指的是培育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明达公民的各种教育活动的综合体。狭义理解则是专门的公民学科。(二)德育与个性心理品质教育\n第十章德育▲四、德育价值的重现与几种现代德育观(一)德育价值的重现背景(二)现代社会应当确立的几种德育观念1、德育实体观2、德育双重价值观3、德育主体观4、全方位德育观\n第十章德育▲第二节德育的目标与内容一、德育目标的含义与特点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人的思想品德素质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是预期的德育结果。特点:社会性、层次性、参照性二、德育目标的基本表述学校德育目标总的方针宪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三、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集体主义教育\n第十章德育▲劳动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人生观与世界观教育品格和文明行为教育四、德育课程的编制(一)德育课程的含义与分类(二)德育课程的总体编制\n第十章德育▲第三节德育过程及其组织一、德育过程概述(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为目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交往与互动的教育活动过程。(二)德育过程的结构与矛盾(三)德育过程是促进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和社会思想道德个体化统一的过程\n第十章德育▲二、德育过程的组织注意以下几点(一)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组织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二)激发受教育者的心里内部矛盾,发挥他们的道德主体性,促进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三)增进各个层级、各个方面教育力量的联系与沟通,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保持教育影响的连贯性、一致性、长期性和长效性\n三、德育方法(一)德育方法的概念(二)德育方法的分类第一层次,作为指导思想的方法,是组织德育活动时必须遵循的一些基本准则和要求,即通常所说的德育原则第二层次,作为德育方法总和的方法,即以某种标准或特性,对一系列具体的德育方法、程序、策略等进行概括而成的一类方法,如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品德评价法、自我教育法等1142021/8/27\n第十章德育▲第三层次,作为具体操作技能的方法,是以一定的方法论思想为指导,以某一类方法的基本精神为其操作准则,具有一定的工作策略和操作程序,如运用事实进行说服的教育方式、运用奖励来控制行为的策略等。(三)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1、说服法2、角色扮演法3、情境体验法4、合作学习法5、榜样示范法6、实际锻炼法7、品德评价法8、修养指导法\n第十章德育▲(四)德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注意几个基本准则\n第十章德育▲第四节国外德育思想与流派简介一、苏联的主要德育思想四个阶段:1917年至20世纪30年代初为第一阶段,主要研究社会主义德育实施问题和对社会主义德育经验进行总结,探索期,以马卡连柯为代表;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到50年代后期,是德育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时期,凯洛夫代表从5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德育理论得到新的发展,以苏霍姆林斯基为代表8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第四阶段,主要体现为合作教育学的教育思想\n第十章德育▲(一)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二)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n二、当代西方重要的德育思想与流派(一)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德育思想√皮亚杰科尔伯格三个水平六个阶段1、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发展道德判断和明辨是非的能力2、道德判断发展分三水平六阶段3、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4、两种基本的德育实践模式新苏格拉底德育模式、新柏拉图德育模式1192021/8/27\n第十章德育▲(二)道德教育的情感模式体谅模式(三)社会学习论的德育思想班杜拉、沃尔特斯米切尔、洛塔尔(四)价值澄清学派的德育思想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拉斯、柯申鲍姆、哈明、西蒙等(五)品格教育运动及其基本主张\n真题链接1.德育目标(名词解释)2.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  )(单选)A.教育者,受教育者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C.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德育方法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n3.“学会关心”是下列哪些德育模式所强调的(  )(单)A.认知模式B.体谅模式C.价值澄清模式D.社会模仿模式1222021/8/27\n真题链接4.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应注意()  (单)A.发挥德育的教育性  B.注重个体的享用性C.尊重学习个体的主体性  D.强调德育的外在强制性知识拓展学校申诉制度:是指作为学校法律关系主体的个体及教育行政相对人,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向相应的国家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或重新处理的制度。蔡元培曾经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n第十一章班主任工作第一节班级与班主任一、班级及其功能(一)班级的含义所谓班,指的是按照一定年龄、学业程度、师生比例所分编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学生群体,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班的划分往往与学年、学籍相联系,因而通常被称为班级。(二)班级的产生与发展宋代的三舍法、元明清时代的六斋法最早使用班级一词的是伊拉斯谟最早从理论上设计班级组织的是夸美纽斯\n第十一章班主任工作(三)班级的功能1、归属功能2、社会化功能3、个性化功能4、选择功能5、保护功能二、班主任的职责√(一)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全面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三)组织和指导各类班级活动的开展(四)协调和整合校内外的各种教育力量三、班主任的角色转变从管理者角色向指导者角色转变\n第十一章班主任工作第二节班级群体的发展与教育一、班级群体的发展班级群体发展水平的程度体现:1、共同的群体意识2、一定的群体规范3、被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目标4、群体成员之间自主交往与互动的程度班级群体的几种发展水平: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合作群体、集体\n第十一章班主任工作二、班集体的培养√(一)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二)建立和健全班级组织机构、规范(三)确立班级群体的共同目标(四)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三、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教育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引导与教育四、班级人际冲突的预防与协调\n第十一章班主任工作第三节班级个别指导一、班级教育与个别指导(一)班级个别指导的一般原理班主任、德育处、共青团与少先队组织遵循一般的教育原则,如方向性、激励性、发展性等,还要遵循个别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如尊重原则、真诚原则、理解原则、差异原则、保密原则等。\n(二)班级个别指导对班主任的要求第一,养成关爱、公正诸品质,建立关爱-公正的教育模式。第二,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主体互动,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第三,把握人际沟通与互动的基本技能与方法,提高指导工作的艺术性。细心观察、耐心倾听、及时反馈、设身处地1292021/8/27\n第十一章班主任工作二、学业不良及其指导原因:个人自身、教学过程、个体心智方面、外在环境对策:第一,激活学习动机。第二,消除厌学情绪。第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四,改进学生评价方式。第五,改善班级环境。\n第十一章班主任工作三、品行不良的预防与矫治按照性质分,品行不良分为过失型、品德不良型、攻击型和压抑型矫治措施:第一,了解情况。第二,分析原因。第三,采取策略。第四,反馈调节。第五,巩固强化。\n第十一章班主任工作第四节班级学生评价一、学生评价及其发展方向发展趋势:第一,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第二,注重质性评价甚于量性评价。第三,重视过程评价甚于结果评价。 第四,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注重学生的参与性。第五,强调多元评价。第六,鼓励评价中的合作行为。\n二、班级学生评价的主要策略(一)操行评定概念(二)成长记录袋概念类型:过程型、目标型、展示型、评估型1332021/8/27\n真题链接1.班级组织结构以班主任——班长——组长——学生的形式建制的属于()  (单)A.直线式  B.职能式  C.螺旋式  D.直线职能式学生集体有哪些教育作用?联系工作实际谈谈班主任如何组织与培养学生集体?(论述)\n真题链接班级作为最主要的学生集体,具有归属、社会化、个性化、选择、保护等作用。班主任开展班级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实现班级群体由松散群体向班集体的跨越,使班级成为每个学生愉快生活、健康发展的园地。(一)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二)建立和健全班级组织机构、规范。(三)确立班级群体的共同目标。(四)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n知识拓展1、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指校内有关教学及其他一切活动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形态。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2、学校咨询与辅导学校咨询与辅导是建立在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氛围的基础上的,以帮助和引导人们以更有效的方式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和生活中的问题为目的的教学服务活动。3.义务教育制度最基本的三个特征是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4.班主任确立班级目标要注意(渐进)、有恒和多样.\n知识拓展5.社区教育:指的是以一定地域为界,学校与社区具有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并且双向服务,互惠互利,学校服务于社区,社区依赖于学校,旨在促进社区经济、文化和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组织体制。社区教育这一概念在国际上正式确立和广泛运用,是在二战后,我国则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n6.教育合力(可做简答教育合力的含义):是指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力量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沟通,统一教育方向,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使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一体化,以提高教育活动实效。1382021/8/27\n知识拓展7.家庭教育具有哪些作用?(1)家庭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奠基教育。(2)家庭教育可以起到影响和调整学校教育的效应(3)家庭教育使儿童受到始终如一的道德熏陶。\n知识拓展8.家庭教育应贯彻哪些基本要求?(1)环境和谐。家庭教育成功的前提是家庭成员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爱护。要注重建立融洽的家庭人际关系,加强家庭文化建设,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以利于孩子成长。(2)方法科学。父母应自觉学习有关家庭教育的知识技能,掌握家庭教育的规律和方法,不断改进家庭教育。(3)以身作则。父母要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以此去教育和影响孩子。\n(4)爱严相济。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处理好感情与理智的关系,把对孩子的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只有做到爱严结合,才能促成教育合力,促使孩子顺利成长。(5)要求一致。家长要统一意见,对孩子的要求必须一致,对孩子提出合理一致的要求,使孩子顺利成长。(6)全面关心。家长应全面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注重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1412021/8/27\n相关教育法律法规1.《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2.《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学生每天学习时间(包括自习),中学生不超过8小时,小学生不超过6小时。3.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3年内不得再参加教师资格考试。4.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施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n5.教师与学生之间有哪些法律关系?(1)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2)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3)保护和被保护的关系。(4)互相尊重的平等关系。1432021/8/27\n相关法律法规6.学校具有哪些法定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情况提供便利。(5)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6)依法接受监督。\n本次课程结束,谢谢景娜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