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00 KB
- 2022-08-1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教育学》》学习笔记1、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2、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3、 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不同?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因此,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错误。4、 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不同?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5、 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等。6、 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历史法的研究步骤:①是史料的搜集②对史料的鉴别③\n对史料进行分类运用历史法研究教育问题时要注意:①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应当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思想等联系起,全面地去进行考察与分析。②要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结合起来③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7、 调查法的工作步骤:①要确定好调查的目的②选择适当的调查对象③拟定调查提纲④计划好调查的步骤和方法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经常采用的有:观察、谈话、问卷8、 实验法:一般是自然实验法即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实验,不是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可以叫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控制一定条件,所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实验法一般分为以下三种: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 第一章第一章 教育的概念1、 教育质的规定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2、\n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教育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发展,成为社会所要求的人。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所必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从这意义上说,教育是人类永恒范畴,与人类共始终。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就越来越显著,教育是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因为动物活动不管多复杂也只是一种程序化了的动作反射,动物既不会制造工具、也不会自觉地改造自然,更没有用语言来传授经验。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既要体现社会的要求又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它是一个统一的活动过程。总之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区别其特点就是在于它是培养人的活动。3、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着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4 \n现代的学校教育与古代的学校教育的主要区别?现代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发生着密切联系,越来越紧密结合,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大为增加,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是培养政治上所需要的人才,而且还担负着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而是逐渐走上大众化,具有民主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渐普及,成人教育日趋发展,班级授课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被广泛地采用,学校教育不再受围墙的限制,走向多种形式的办学,并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5、教育的概念: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第一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1、 影响人的发展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2、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①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这些自然条件,人的发展就无法实现② 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素质有一个发展过程,它表现在人的身体的各种器官的构造及其机能的发展变化上,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可能与限制,制约着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③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人的遗传素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状态、感觉器官方面也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④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n3、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不过人的社会实践是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离开人的实距,单纯的客观环境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和成就。4、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①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②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③ 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5、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外因,况且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也只有通过学生身心的活动才能起作用。所以说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到决定于他自身的态度,决定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付出的精力。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富,人的主观能动性将逐渐增强,人能有目的地去发展自身。这表现在对周围环境的事物,能作出有选择的反应,能自觉地作出抉择,控制自己的行为,还表现为自身的发展预定出目标,并为实现自定的目标,自觉地进行奋斗,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的高度体现。总之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6、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必须做到如下几点:\n①教育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②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③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总之,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地提高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第三章(后面8、9、12点不是很重要)第三章 教育与社发展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①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A、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要求教育要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提供所需要的人才。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C、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总是受生产关系的影响的,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但它不能单独地决定教育的发展,生产力是与生产关系同时作用于教育的) ②\n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A、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B、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的手段。如果没有教育,前一辈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就无法被后一代人所掌握,科学知识也就无从得到继承和发展,所以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的重要手段。C、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伟大影响作用。A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B、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C、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其他社会意识形式,不仅影响着教育思想,而且也构成为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不能离开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观念、文学、科学、艺术等而架空地存在。而其他社会意识的传播也必须依靠教育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① 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这是教育所独有的特点。(如启发教学、循序渐近、因材施教等许多教学、教育的原则和方法,都不会因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变化而被否定,它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是相对独立)② \n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凭空产生。但它一经产生便具有了相对独立性,有了自己独立的发展道路,后来的教育要在以前的教育基础上向前发展,后来的教育发展与以往的教育有渊源的关系,都带有自已发展历程中的烙印,也就是说教育是具有历史继承性的。③ 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往往落后于存在,教育的思想和内容也往往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另一种情况是由于认识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预见到教育发展的方向,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下,也可能出现新的教育思想。1、 \n为什么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不培养足够数量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没有基础,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则需要依靠教育。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所以无论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来看还是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来看,教育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应置于突出的战略地位,我们应以战略的眼光看教育,要认识到今日的教育,就是明日的生产,就是明日的社会发展。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所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 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的改革从宏观方面的几点看法:① 明确教育的战略方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② 改革不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教育思想。③ 作好教育事业发展规划。④ 进行合理的教育投资⑤ 调整教育结构⑥ 改革教育的管理体制,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3、 制定教育总体规划的基本论据和方法①要根据人口的调查和预测。②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③要根据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全民与集体企业单位所能提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条件④要因地制宜,不应强调划一4、 怎样作好在教育上的投资兀?p>下面是预测教育投资的基本方法:①根据教育事业的规划,在确保最基本的办学条件下,计算出所需要的教育经费②要根据我国的历史经验和参照外国的经验③教育经费的增长应高于国民收入的增长\n⑤考虑到物价的浮动10、教育结构: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的组织形式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11、义务教育: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12、教育领导管理体制的改革: ①转变教育行政部门职能,政事分开,简政放权。 ②学校的管理应实行校长负责制 ③在改革教育的领导管理体制时,必须注意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水平第四章 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2、教育目的的结构: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教育目的一般有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是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部分)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3、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n不同社会、不现国家的教育目的都各不相同,有的还有本质差别。这是为什么呢,这主要是因为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是由人提出的,属于意识范畴,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人提出教育目的是有其现实的社会根源,它的内容是客观的。教育目的是来自客观世界,来自现实社会。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所面临的要解决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是一定社会的现实的人,他们不能自由选择社会生活条件,只能把现实的社会生活条件当作他们活动的舞台,这就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必然为社会历史客观进程所制约,所以说教育目的不是超社会,超历史的,而是有其现实的本原的。人们提出形形色色的教育目的,不管他们承认不承认,实际上者是社会对其成员质量规格的客观需求在他们意识中的反映,是他们所处时代的产物,这也就是所谓的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4、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5、试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论。 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这种观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在他们看来,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稳量。社会本位论者相反,他们主张教育目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和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1、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n① 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② 要求全面发展。(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③ 具有独立个性2、 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独立个性的关系?对个性自由发展的看法。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也就是说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培养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就是说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体、智、德、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即个性的全面发展。而独立个性即全面发展的个性。二者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互不排斥。全面发展不能不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过程,不能不是个人的个性形成过程,独立个性是全面发展的独立个性,所说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同向的个性化,所说的自由发展是与社会同向的自由发展。我们并不先赞成与社会利益、社会秩序背道而驰,为所欲为的个性。对于损害社会利益和破坏社会秩序的极端自私自利的个性化或自由发展,必须加以教育、约束,使其回到教育目的所要求的轨道上来。9、普通中学学生应当有什么样的素质结构? \n普通中学学生应当在体、智、德、美、劳诸方面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没有重大的缺陷,则是合理。应当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保持并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就个人来说,基本素质的发展和兴趣特长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所以学生既有比较完善的基本素质,又能充分发展其所长,形成丰富而独特的个性。10、两种妨碍教育目的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一种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这种倾向主要表现A、基础教育搞成升学教育、应考教育,驱使广大学生为争夺高学历而奋斗,脱离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B、把精力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放松或忽视了多数学生的培养。C、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置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于不顾,忽视甚至取消体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单纯抓智育。D。把学生封闭在狭窄的生活空间里,除了苦读还是苦读,为分数拼命。二是流生增长倾向。从小学到大学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流生现象日益普遍,流生数量日益增多。第四章,最主要还是要看书。因为这章好容量出灵活要发挥的题目。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学制建立依据是什么?①学制的建立,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②学制的建立又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① 学制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② 学制的建立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③ 学制的建立还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3、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①\n加强学前教育及其小学教育的衔接。这种既不把幼儿教育小学化,又重视即将入学的獐适应小学教育和教学的新起点,从生理、心里方面做好准备的做法,对我国是有借鉴意义的。②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①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4、在经济发达的国家,高等教育的结构和类型正在发生变化,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①层次增多。不仅有两年制的短期大学也有四年制的本科,而且有二到三年的研究生院等。 ②短期大学迅速发展。 ③开放性的招生政策和严格的选拔考试相结合,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④加强大学与新兴工业的联系,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5、我国新学制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 ①明确地和充分地保障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机会,体现教育为工农服务的方针。 ②新学制明确规定了各类技术学校和专门学院在学制中的地位,保证了各种人才的培养,体现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 ③保证了一切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都有受革命的政治教育的机会。6、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如何解决? \n普及义务教育是学校教育系统的基础,提高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保证,是现代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因为我国城乡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所以我国的普及教育也不平衡。有的地区已实现普及有的地方还在积极普及。我们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必须从普及小学教育做起,一定要在普及小学教育的基础上普及初中,严格按照教育规律和特点办事,不能操之过急。必须加强教师的培养,造就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改进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管理,增加教育经费,这样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才有可靠的保证,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同时还要努力发展幼儿教育,发燕尾服盲、聋哑、残疾和弱智儿童的教育。第六章课程 \n(重要章节)、课程:简单说是指课业及其进程而言。用在教育上,指学校的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2、学科:是根据教学目的而划分的教学内容的各门科目,但有时也会和狭义的课程混用。3、教材:是各门学频木咛迥谌荨?p>4、课程论:是研究学校课程设置体系和内容结构的理论。5、教学计划:是课程安排的具体形式。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6、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7、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8、学科课程论、活动课程论、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特点和缺点: \n学科课程论主张分科教学。它的特点为: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和准备;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强调训练的价值。缺点:是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活动课程论是要求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特点: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认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缺点:夸大了儿童个人的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结果只能使学生学到一些片断、零碎的知识,降低了教学质量。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特点和缺点:形式教育论是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这种主张看到了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性和学科的智力训练作用,但片面强调古典学科,忽视了学科和教材的实用性,曲解了智力发展与知识掌握的关系,使学校脱离生活,因而是片面的。实质教育论正相反,主张学校应开设现代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天文、化学、商业、法律等具有实用意义的所谓实质学科,这种理论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性质,忽视了发展智力,因而也是片面的。总之学科课程论注重课程教材的逻辑组织,可以保证生掌握各门学科的系统知识,较好地认识客观世界,但是活动课程论也不能完全否定,课程的编订也必须注意儿童的需要,兴趣与心理规律,重视课程教材的心理组织,考虑知识的综合性。我国长期以来是采用学科课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也不妨试用一些活动课程。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把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人为地割裂开来则都是错误的,必须把二者统一于系统的科学知识基础之上。9、当代国外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 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说就是课程现代化的问题。总的趋势就是课程的现代化。具体表现为:① 重视课程内容的现论化、综合化。② 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③ 重视智力开发与习能力的培养④ 重视个别差异10、我国课程编订的原则: ①符合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校的培养目标。 ②适合各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③适合教学的认识规律 ④要有统一性、相对的完整性和一定的灵活性。11、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12、我国中小学教学计划的改革过程: ①建国时期,中小学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改革上,改革了理的课程与教材,制订了新的中小学教学计划,改编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而改变了旧的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充更新了基础知识,提高了科学性。②在1958年的“教育革命”中,由于片面强调劳动和参加社会实践,消弱了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教学,导致教学计划混乱,教学质量严重下降。③\n1961年后,中央对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强调学校以教学为主,明确规定了教学与劳动的时间。④在1996年开始的“文化革命”中,学校教学遭到践踏,标榜阶级斗争是主课,并以生产劳动和狭隘的实用知识取代各科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的科学,大大降低教学质量,贻误了一代人的健康成长。⑤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随着教育工作中的拨乱反正的进行,教学改革又重新蓬勃开展起来。⑥1981年,我国又公面了一套新的教学计划,修正了过去的缺点,并陆续发面了一些适当降低要求的灵活性措施。13、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的制订所表现的特点: ①整体性②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③全面性14、教学大纲的结构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说明部分;本文部分;其它.15、教科学和视听教材的意义和作用: 教科书一般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难、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构成。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16、教材编的基本原则:①在内容上要做到科学性、思想性、用性的统一②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③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第七章 \n教学(上)*重点1、什么是教学?教学、教育与智育、教学与自学有何区别与联系?教学: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教学与智育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智育,即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但不能把两者等同。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流动等才能全面实现,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作用。教学还与学生在教学中的自学相紧密联系。教学由教与两方面组成,其中,学既包括学生在教师的直接教授下的学习,也包括学生为配合教师上课而进行的预习、独立作业等自学活动,而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能独立自主地自学。但是教学与学生在教学之外独立进行的自学有严格的区别,后者是学生独立自主进行的学习,根本不同于教学中的预习、复习和作业。教学不包括这种学生自主进行的自学。2、教学的意义: ①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②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教学的任务: ①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n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③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基础知识:是指构成各门科学的基本事实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等及其系统。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和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教学过程理论。 德国教育学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五段论教学法)---“传统教育”:注意运用心理学于教学,重视系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领导作用,加强了课堂了教学并使上课规范化,这都使教学得到改进、质量得到提高。但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传统的教学理论与做法日益暴露出严重的弊病。它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忽视学生个人经验和能力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实际,把课堂教学变成千篇一律的五个阶段(分析、综合、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过程)僵化格式,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的改进。 \n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现代教育”: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个人的探索活动进行学习,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确实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在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个人的能力。这些积极的方面,符合工业生产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所以这种活动教学很难组织好,要求儿童事事经过实践获知识,违反了生学习的特点,忽视了教师和教材的作用,因而使学生学不到系统的科学知识,导致教学质量的降低。6、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为代表的教学理论:他提出了知觉具体事物,理解事物的特点、关系或联系,形成概念,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实践运用等六个环节的教学过程。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地解释教学过程,揭示学生认识的特点,概括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提出并阐明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他确实在新的理论基础上发扬了传统教学论的优点,纠正了实用主义教育忽视系统知识偏向,显著提高了学校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水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但由于过于强调学习书本知识、教师主导作用和课堂教学,尽管也提到要领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发展他们的智力,实际上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认识不足,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所忽视,对发展他们的智力、能力强调不够,暴露出类似“传统教育”的一些弊病,这就不能不影响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7、赞科夫的教学过程理论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科夫,他进行的“教学与发展”实验,“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其中的一般发展不等同于智力发展,它包括了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在教学过程理论方面,他主张教学应推动发展前进。指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他的实验成绩是显著的,但在理论上除提出教学应推动发展和高难度、高速度、以理论为主导、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等著名教学原则外,对教学过程的结构则未作明确的论述。8、布鲁纳的教学过程理论 \n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他关心的是教育质量与智育目标,主张搞好中学课程设计,编写出“既重视内容范围,又重视结构体系的教材。”发扬了杜威教学理论中的积极因素,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发现、探索活动掌握知识,但和杜威不同,重视科学知识,重视发挥教师的作用,主张在发现与讲述“两者之间取得恰当的平衡”。他认为,教学过程应依据于儿童的智力发展过程,认为学习包括三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第一个是新知识的获得,第二个是转换,第三个是评价。他的教学过程理论与杜威的相比,有较大的改进,提出了许多秀宝贵的见解。但他的学科结构理论很难掌握,教学内容现代化的要求过高,对发现法的作用也估计过头,片面强调了教学过程的智力目标,所以他的理论很难被教育工作付诸实践。9、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理论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他以系统论研究教学过程,较全面、具体地阐述了教学的实际进程。这有助于教师最优地制定教学方案和组织教学过程以获得最佳效果,但是,他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过于繁琐,要为广大教师掌握与推广,尚需作很大的改进。10、认识教学过程关键在于:弄清教学过程的性质,弄清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的相互关系。下面是我国当前对教学过程的认识:①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要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所制约,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即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②\n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总之,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自觉地调节自己的志趣和情感,循序渐进地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促进学生智力、体力和社会主义品德、审美情趣的发展,并为学生奠定科学世界观的基础。11、教学过程的规律表现在哪些方面,掌握教学过程规律对教学工作有何意义?教学过程的规律主要表现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阶段上和教学过程内部一些因素之间的必然联系上。掌握这些规律有助于阐明教学的基本原理,能够指导我们比较科学地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12、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这些阶段之间联系得很紧密,从一个阶段到另一阶段转化得极快,每个阶段的功能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所以我们在动用是要注意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注意阶段之间的 内在联系不要割裂,每个阶段的功能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13、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必然联系: ①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 ②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 ③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必然联系 ④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必然联系 ⑤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必然联系14、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有何联系? 直接经验: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 \n间接经验: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此外还包括以各种现代技术形式表现的知识与信息。两者之间必然联系:①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②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③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15、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①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②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③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16、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之间有何联系,由知识转化为思想有何条件? ①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 ②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提高。 ③\n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学生掌握了知识并不定能够提高思想,因为由知识转化为思想还有一个态度问题、情感问题,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只是听听而已、态度消极、漠然置之,那么他们掌握的知识很难转化为他们的观点,因此要使教学中传授的知识能给学生以深刻的思想影响,不仅要使学生深刻领悟知识,而且要善于引导和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社会意义产生积极的态度,在思想深处产生共鸣,受到熏陶与感染,形成自己的善恶观念、爱憎情感和价值追求。只有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和情感吸取知识,科学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观点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观点、信念,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思想修养。17、智力活动非智力活动的必然联系。 非智力活动:主要是指在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的活动。 智力活动:主要指为认识事物、掌握知识进行的观察、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心理因素。 ①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 ②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成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教务。18、怎样处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②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③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19、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各有何合理因素与片面性? \n形式教育论认为的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知识的传授则是无关紧要的。实质教育论认为的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到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需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显然,两派的主张都是片面的,都把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人为地割裂开来了。形式教育论者虽然强调了对学生智力加以训练的必要,但是他们看不到智力的发展依靠于知识的掌握,离开基本科学知识的掌握去进行思维形式的训练,其效果是不好的。实质教育论者虽然强调了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必要,但是他们看不到认识能力发展与知识掌握的区别,以为掌握了知识也就是自然地发展了智力,实质上忽视了智力的发展。如在今天的教学中出现的“双基”教学,就是认为双基教学抓好了,学生的智力就自然地发展了,这也是片面的。第七章是重点,基本上每年都出了题。教育管理学要等我理我这科才去理的。因为我也是边背边理,而且我要上班时间才理专业的。第八章教学(中)*重点*1、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2、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 人们一般都是根据教学过程的规律来阐述教学原则。但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很复杂,根据一条规律可以提出好几个教学原则。有的原则也能反映好条规律。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人们对教学规律的认识也在深化,因而对教学原则的研究也将进一步深入发展,不断改进、充实和完善。3、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主要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8、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这世界观教育。 贯彻科学性和思想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①保证教学的科学性。②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③\n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9、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10、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11、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n④发扬教学民主。12、循序渐进原则: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又称系统性原则.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13、巩固性原则: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③\n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巩固原则是否意味着呆读死书?巩固掌握知识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顺利进行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熟练地运用知识的条件,要使学生的学习有坚实的基础,提高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必须要求学生牢固而熟练的掌握知识。把知识的巩固和呆读死记混为一谈,以为提倡巩固性不利于理解知识和发展能力,这是非常错误的。没有知识的巩固就没有知识的积累,就无法进行复杂的创造性的思维,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我们反对死记硬背,但要求学生记住基本的知识。14、可接受性原则: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贯彻可接受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②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15、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学生的身心发展各有其特点,尤其在智力才能方面更有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擅长,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扬长避短,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上各种有用的和杰出的人才。每个教师有职责去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因材施教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为国家更好地培养人才。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针对学生的特眯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16、为何中外古今教育家都重视启发教学? \n启发性原则反同、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能动认识过程,没有教师的旨导,学生的认识就不可能高效和迅捷。但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掌握知识要靠他们的观察、思考和操作,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包办代替。如果轻率地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或代他们烷成,那么轻则造成学生的依赖性,影响他们的独立思考和作业能力的发展,重则使他们失去学习上的自信心,成为害怕困难的懒汉,低能人。所以教学要重视启发,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学生自身的聪明才智把学习搞好。17、为何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首先是被科学知识本身的严密系统性决定的,其次还由于学生认识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深化的过程。只有循序渐进,才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系统的知识,发展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18、什么是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组合?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的个别智力活动或操作活动。 教学方法组合是指在一定教学学思想指导下,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特点的教学活动的模式。 教学方法是一连串的有目的活动,它能独立完成某项教学任务,而教学方式只被运用于方法,并为完教学方法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服务,它本身不能独立完成一项教学任务。19、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在教学中应当怎样去选择教学方法?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n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统一考虑。万能的方法是没有的,只依赖于一二种方法进行教学无疑是有缺陷的。20、传授-接受教学与问题-发现教学各有何长处与局限? 传授-接受教学的优点: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个人的积极性,能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系统循序渐进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能在单位时间内培养更多的学生以提高教学的功效,能使学生简捷有效地掌握知识。 缺点:不易正确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因缺乏教学民主、启发诱导而强迫命令,压抑学生的主动性,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而易脱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往往教师讲的多而学生活动少,注意面向集体而忽视个别指导,不能使每个学生能很好理解与掌握,容易出现注入式教学和学生死记硬背。 问题-发现教学的优点:从问题入手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行独立研究需要学生自己去计划和探索,有助于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获得的知识,理解得更深,记得更牢,由于多半采取个人或小组形式进行,也便于因材施教。 缺点:主要是因重视学生独立作业难免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主要靠自己探索获取知识则所学知识费时过多,若无高水平的教师及时指导,学生的独立研究也易产生盲目性,失去自觉的主动性、积极性。第九章 \n教学(下)重点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2、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道尔顿制、分组教学制、特朗普制。3、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道尔顿制、分组教学制的特点 个别教学制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缺点:一个教师所能教的生数量是很有限的。 班级上课制(一种集体教学形式)的优点:在于它比个别教学的效率高,一个教师同时能教几十个学生,比较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缺点:注重集体化、同步化、标准化,长于向学生集体教学,而拙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 道尔顿制特点:在于重视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在良好的条件下,在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缺点:如果没有教师的系统讲解,学生往往在摸索中白白浪费了时间而无多大收获,学不到系统的知识,要求有较好的教学设施与条件。 分组教学制的优点:在于它比班级上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缺点:很难科学地鉴别生的能力和水平,在对待分组教学粘,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和学校的要求相矛盾,分组后造成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快班的学生容易产生骄傲,使普通班、慢班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 \n特朗普制的特点:试图把大班、小班和个人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实行大班上课,小班研究,个别教学,这种教学形式尚在实验学校中实验。、为什么班级上课仍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这是因为它具有其他教学形式无法取代的优眯,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上仍能起主要的作用。它的主要特点与功能:①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②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③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知识。④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5、什么是课的类型和结构?掌握课的类型和结构对教学有何意义? 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一般分类为两种,一种根据教学的任务来分的:传授新知识课、巩固知识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检查知识课。一种是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来分的: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掌握课的类型和结构对教学有重要意义,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掌握课的结构有助于掌握每一种课的性能与操作过程,以便发挥各种课在教学中的作用。6、教学有哪些辅助形式?它与上课有何关系? 萄У母ㄖ问接校鹤饕怠⒉喂邸⒔沧⒏ǖ嫉取=萄Цㄖ问揭怨獭⒓由詈筒钩淇翁媒萄У闹叮植股峡卧谡展搜霰鸩钜臁⒔幸虿姆攀┙谭矫嬷蛔恪?p>7、学生在课外进行独立作业在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①教师在上课中授予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只有通过学生独立作业、经过他们独立思考与操作才能被他们消化、掌握和巩固。 ②通过作业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 ③\n课外作业便于对学生因材施教,对成绩优异者和有特殊兴趣与专长的生,可以多指定一些作业与参考书以发展他们志趣、个性与专长。8、组织与指导学生的课外作业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①作业的内容、数量应决定于教学的需要 ②作业的形式与内容要多样化,各作业题的难度要依次增加。 ③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确有困难时才可以求助教师家长同学。④对作业必须认真批改。9、辅导在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①能具体解决学生的疑难,使学习能顺利进行和完成。 ②便于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给成绩优异者以特殊指导,给掉队者以补课。 ③可以发现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补救和改进。10、参观按其与课堂教学的配合情况可分为三种: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11、备课有何重要意义?教师应当怎样备课?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后教导和评价)中的第一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不决条件,备好了课为以下环节做了必要的准备工作,有利于下面环节的工作,对整个教学任务做到了准备,能助于完成教学任务。备好课必须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12、为何说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课? \n教学中主要是靠上课来向学生传授知识,在上课的四个环节中其它三个环节是上课的准备和补充环节,只有上好课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上好一节课必须要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遵循教学规律,全面贯彻教学原则,善于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此外还要注意以下要求:①明确教学目的。②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④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⑤组织好教学活动。⑥布置好课外作业13、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 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进行课程评价。14、现代教育评价的特点:它是促进学生发展和达到教育和教学目标为中心的评价,不仅重视测理学生的知识,而且重视测量学生的智能与品德,不仅重视总结性评价,而且重视形成性评价不仅由评价者作评价,而且注意自我评价的作用,不仅用于评价学生的学习,而且用于评价课程、教师教学和教育的各个方面。15、教学评价的意义:①对学校来说,可以记载和积累生学习情况的资料,期向家长报告他们子女的成绩,并作为学生升留级和能否毕业的依据。 ②对教师来说,可以及时了解生的学习情况和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分析自己教学的优缺眯,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③对学生来说,可以及时得到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明确自己学习中的长处与不足,以扬长补短。④对领导来说,可以了解每个教师、每个班的教学情况,便于发现问题与总经验以改进教学。①\n地家长来说可以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及其变化,以便配合学校进行教育。总之教学评价最重要的作用在于运用它来探明、调节、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本身的功能。16、教学评价的种类:①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②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及时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总评也称终结性评价。 相对性评价:是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也称常模参照性评价。 绝对性评价: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学生成绩进行评定。也称目标参照性评价。、教学评价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指导性原则、计划性原则。 教学评价的方法:观察法、测验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18进行测验要注意哪些测验的质量指标? 测验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难度与区分度。 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可靠程度。效度是指测验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难度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区分度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1、测验的种类:论文式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情境测验和标准化测验。 \n论文式测验能有效测定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但也有很多缺点,主要是阅卷任务重,评分缺乏客观性,易受评卷者主观因素影响,故也称主观性测验客观性测验的优点是取样广泛,命题的知识覆盖面大,答案明确,不易受评卷人主观态度影响,能有效地测出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但编制测验试卷任务繁重,难于测定受试者的能力。 问题情境测验的优点在于能够测定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操作能力,但其知识覆盖面窄。 标准化测验的特点是试卷大量采用客观性试题,题型多样,知识覆盖面大,试题明确科学,测试的实施必须按明确规定的“测验指导”去做,评分按严格的评分标准进行,对分数的解释也必须一致,并报告其常模。20、教学目标在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帕拥奈ㄒ槐曛荆窖б党杉ㄆ兰凼抵噬暇褪桥卸涎难б凳欠翊锏交蛟诤沃殖潭壬洗锏搅私萄勘甑囊蟆v挥懈菽勘杲衅兰郏拍芤佳б瞪唇萄勘昀锤慕啊⑻岣咦约海拍艽俳锏胶统鼋萄勘甑囊螅晌细窕蛴胖嗜瞬拧?p>21、有效的评价有赖于制定科学而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个教学目标应有什么样的结构和内容呢? 在结构上科学的教学目标即评价目标应当包括知识、智能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了解教学目标的科学结构有助于教学评价向着正确方向发展。在内容上,教学目标的要求应当逐步具体化,首先要落实到学科上,其次要落实到单元、课题上最后要落实到课时上。22、评教的意义: \n评教:是对教师教学的质量分析和评价。它对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评教,可以使教师个人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教学的长处与不足,可以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切磋与学习,可以使学校领导深入第一线,了解教学的情况、经验与问题,这都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水平和改进教学。23、评教的要求:评教除了应遵循客观性、发展性、指导和计划性等一般教学评价的原则外还须注意下面的要求:① 着重分析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不是评价他的专业水平。② 根据学生的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③ 注意教学的系统性与完整性。24、教学的几种水平?从教学效果的质上看可分为三个水平:记忆水平\n、理解水平、探索水平。25、评教的方法:分析法、记分法、第十章电化教学1、电化教学: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学信息,以实现教学的优化就是电化教学。2、电化教学的基本任务: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品德。3、电化教学过程与一般教学过程的主区别是:一般教学过程系统是人一人系统。电化教学过程系统是人一机一人系统。一般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媒体。电化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虽然也是这三者,但其中的教师可以有两种:普通教师和屏幕教师。在电化教学过程的媒中,必须有教学机器参与。有没有教学机器参与这是电化教学过程和一般教学过程的根本区别。4、电化教学的功能和作用: 电化教学的基本功能有两个:①它能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事物、现象、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 ②它能提供代替的经验,使抽象概念半具体化,具体事物半抽象化,从而使教学、学习变得容易。 电化教学的作用:①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电化教学能促进学生知能发展,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质量,电化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动机,为学生学好功课提供有利条件,电化教学对生知能发展的每个环节,感知、理解、记忆、应用等都能起到有益的影响,电化教学还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水平。 ②增进教学效率。③扩大教学规模。④促进教学改革:实现教学思想上的两个转变,从单纯的重视教,转变为既重视教又重视学;从单纯的重视传授知识,转变为既视传授知识又重视能力培养。5、当前,电化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①各种电教学工具日益自动化、微型化。 ②电化教学的运用,日益多媒化、综合化。 ③电子计算机日益广泛地应用于教学。① 卫星传播教学将日益发展。 \n教育心理学,传播学和信息论、系统论等对电化教学的理论建设,将日益发挥积极作用,使电教理论更完整、更科学。6、教学媒体:是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电化教学媒体分类有:光学媒体、音响媒、声像媒、综合媒体。7、电教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主要用图像和声音表达教学内容,用电声、电光电磁、电控等技术,进行制作与重放的一种音像教材。 目前在我国主要是指四片两带一盘即幻灯片,投影片,电影片,程序片,录间带,录像带,视盘。8、编制电教教材,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经济性。9、电化教学的一般模式①教师主要借助电教媒体,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是师生进行交互反馈。这种模式一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它的特点是面授与电授紧密结合。对教师的要求主要是,选择恰当的媒体和运用正确的方法。 ②学生直接向电教媒体学习,电教媒体对学生的反应作出反馈。这种模式一般是在使用程序教学机学习和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时采用。它的特点主要是电授、不需要教师作中介。对教师的要求主要是编制和提供数量足的优秀的成套程序教材。对学生的要求是要有高度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精神和掌握使用教学机器的技能。③学生向电教媒体学习,通过教师作出反馈。这种模式一般是在自学辅导和远距离教学时采用。它的特点是电授、函授、面授相结合,现在广播大学就是用这咱模式,这种模式除了要有足够数量的合格教材外还要注意多种渠道,及时获取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的内容,改进教学。10、电化教学的方法:①\n课堂播放教学法:演播法、插播法 ②远距离播放教学法:现场直播法、录制播放法① 程序教学法。④微型教学法。② 机器考查成绩法:课堂应答分析器考查法、声像记录分析法、计算机考查法。第十一章 德育(上)1、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2、 德育与智育的区别?智育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掌握知识、发展认识能力,致力于分清真假,解决科学真理观问题。德育也要以认识为基础,但它主要引导学生掌握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发燕尾服他们分辨善恶的能力以解决道德价值观问题。3、德育的功能:①培养学生的品德,制约他们的发展方向。 ②决定学校教育的性质。③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4、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 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年龄特征,一是时代特点。年龄特征是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时代特点则是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思想特点。① \n青少年学生思想的齡特征:青少年他们的身心正处在急剧的发展、变化和趋向成熟时期,他们的知识增长迅猛,智力提高很快,他们的思想发展有显著特点,思想迅速过渡,青少年处于由童年向成人急剧发展的时期,他们的品德具有过渡性:思想逐步涉世,青少年学生随着身心的急剧发燕尾服、趋向成熟,义往的迅速扩大,社会化的加速,逐步涉猎人世;易于冲动,青少年精旺盛,认识敏锐,对事敏感,易动感情而难于自控、自律,他们的思想情感,具有冲动性。② 青少年学生思想的时代特点:要求振兴中华,但急于求成;愿为现代化建设作贡献,但不善于作符合实际的选择;注重求知,但不注意全面发展;思想活跃、参与意识强,但缺乏组织纪律观念;追求美好生活,但缺乏艰苦创业精神。5、德育的任务:①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和形成社会主义和菜产主义的道德观。 ②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③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6、德育的内容: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我们要注重德育的现实性。这就是说,现阶段的学校德育要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商品经济和按劳分配等需要,应当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德育,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是对青少年学生的基本地要求,应当教育学生普遍遵循、切实做到,并养成相应的品德。二是我们也要讲德育的理想性。这就是说,我们的德育也要注重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前进的历史运动,认真宣传、提倡共产主义的理想和精神,鼓励先进青年去自勉、力行和为之奋斗。总之前者是现实的、基础的、要求普遍遵循的,后者则是理想的、提高的,鼓励先进分子去力行的。\n7、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理想与革命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民主、纪律与法制教育、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正确人生观与科学世界观教育。8、为什么要强调向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要点是什么? 爱国主义是人民在祖国土地上长期生活、劳动和奋斗中形成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或热爱态度。爱国主义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巨大内聚力,是全国人民和青少年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品德。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小培养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增强国家和民族的意识,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发扬国际主义、维护世界和平。9、革命理想与革命传统教育的要点: ①激励学生有个人的理想和追求。 ②进行正确诱导、提高学生分辩正确理想与错误打算的能力。③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10、怎样进行集体主教育?怎样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集体主义教育的要点:①关心热爱集体,成为集体的积极一员。②用集体主义精神来调节言行。 ③养成尊重群众的观 \n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关系,从来都是道德的基本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历史上不同的阶级持有不同的道德原则和态度。剥削阶级总是奉行利已主义,把个人利益摆在第一位,使社会的他们的利益服从于个人的利益。无产阶级与剥削阶级的道德原则有根本的区别,要求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把集体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持集体主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就无视个人利益、个人价值,相反它要鼓励人们发气魄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既要维护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也要调动个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第十11、为何要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怎么进行劳动教育? 劳动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是人类的幸福之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劳动在社会建设和个人发展中的价值已大大提高,人们期望通过劳动来发展个人的才智,施展个人的抱负,达到个人实现,为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和科学发明作出贡献。然而在和平环境和幸福生活中成长的年轻一代,尤其是独生子女,有的被父母娇生惯养,劳动观念和习惯较差,这种状况下更需要注意加强劳动教育。 进行劳动教育的要点: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新风尚,勤奋学习、为参加现代化建设作好准备,爱护公菜财物和劳动成果。12、为什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教育和人生观教育?进行这种教育的要点是什么? \n人道主义和文明行为这些道德是人类共有的基本美德,既是人类自身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道德基础,也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条件和标志,特别是人道主义,是一种重要的公德,它主张尊重人、信赖人,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平等与互助,重视人的价值和地们,强调发扬人性。在社会主义社会,只有建立和发展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新型关系,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才能得到真正发扬。而对人道主义和基本公德教育则有所忽视,这便导致了青少年的基本道德素养的显著下降,不文明和冷漠的行为增多,不少学生要本不知道要讲人道主义,这种状况的存在要求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 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的要点: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培养文明行为,养成良好的品质。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人生观的不同将直接影响人们产生不同的思想和行为,制约着他们选择各自不同的人生方向与道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对每个人都十分重要,对刚走向社会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尤其重要。为了给少年指明人生的正确方向和道路,端正对世界、对社会发展的看法,我们必须组织他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向他们进行正确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教育。 正确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教育的要点:提高理论修养,为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打好基础,随时端正对人生的认识和态度,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眯、方法看问题。13、民主、纪律与法制教育要点:①培养民主思想和参与意识。②提高对纪律的认识、加强纪律性。 ③掌握法律常识、严格遵纪守法。14、对学生进德育应当怎样来选择和编排德育的内容? 一般来说,学校德育内容的编排可以采取两种方式:①阶段性编排:它以学期或季度为单位,根据这一阶段的形势发展和学生品德表现情况,有针对性、重点地编排这一段德育内容。阶段性编排能紧密配合形势发展的需要,针对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地安排,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内容不太全面、系统和连贯,缺乏长远的计划,往往容易跟着形势或学生中存在问题转。 ②\n系统的编排:对整个初中高中学生的德育内容作整体考虑。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能使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具有稳定的内容和一定的要求,也便于教师积累经验,但其内容往往与形势发展需要配合不紧,与学生的思想状况脱节,缺乏针对性,较难收立竿见影之效。二章德育(下)1、德育的过程: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的品德的过程。2、德育过程与品德发展过程的联系。 它们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两者是有区别的。教师组织与领导的德育过程只是学生品德发展的一个外在重要条件,而不是学生的品德发展过程本身。品德的发展过程是学生自身的心理品质的发展过程,它有自己的规律。这些品德发展的规律不是德育过程的规律,只是进行德育的依据。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他们主体的选择、吸取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他们的品德。什么是德育过程? ①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②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③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 ④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1、 \n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知即道德认识,人的品德的形成离不开认识,一定的品德总是以一定的道德认识为必要条件。不能进行正常的认识的人是不可能形成品德。一个人的道德认识水平总是制约着他的修养水平,所以说德育过程常常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开始。\n情即道德情感,情感在品德形成与发展中有重要作用,道德情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推动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发展为道德信念,如果缺乏相应的情感即使有了某种道德认识也将停留在口头上。在德育过程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能排除各种干扰和障碍,使决定采取的道德行为顽强地坚持下去。在德育过程中,要注意培养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使他们有顽强的毅力。这有助于学生坚持道德认识,深化道德情感,调节道德行为,以形成他们的信行即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人的品德的一个重要的外部表现,一个人的道德只有通过道德行为才能表明,因而道德行为是衡量人们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在人们的品德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只有在履行道德规范的活动中,人们才能深化道德认识和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增强道德信念,从而使自己的品德得到发展、道德能力得到提高。在德育过程要特别着重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培养。品德结构中的知、情、意、行等因素,各有自己的特点与作用,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进,推动品德的发展在进德育时要注意全面性和针对性。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又由知情意行等四个因素构成,所以德育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4、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按性质划分表现在哪些方面?应当怎样解决? ①认识性质的矛盾,是由于学生缺乏道德知识、经验而呈出认识上的差距或产生的错误思想、行为与道德要求的矛盾。解决这种矛盾,需要向他们反复讲解道德规范,提高他们的理论修养、认识水平。 ②能力性质的矛盾,是由于青少年学生道德能力不强、未能履行道德要求而出差错产生的矛盾。对于这种矛盾必须引导学生注意总结生活经验和加强道德的实际锻炼,通过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和道德修养能力来解决。 ③思想性质的矛盾,是由于学生沾染上或已形成某些不良的思想与习气,因而不能遵循或根本不愿遵循道德规范犯了错误而产生的矛盾。对这种矛盾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引导他们认识自己思想与行为上的问题与错误的性质,严重程度与危害性,使他们积极而认真地进行思想斗争、自我反省,找出错误根源,悔悟自新,并督促他们努力改下错误,这样才能解决矛盾。5、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在德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道德活动,培养他们的知、情、意、行和促进他们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都有赖于培养和发挥学生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能力。 \n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有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注意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才能转化,德育才能进行得更顺利、更有效。另一方面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又是学生品德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德育的任务就在于把青少年学生从缺乏道德经验与能力、依赖性较强的孩子逐步培养成为具有自我教育能力、能独立自主地待人接物的社会成员。所以说德育过程也是提高学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6、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的关系? 自我教育能力主要由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所构成。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没有自我评价就不可能有自我教育。一个人只有能够认识和评价自已的思想与行为时,他才能进行自我教育,他愈能正确评价自己、分析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进步与不足,就愈能明确自我教育的目标与要求,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7、为什么说在德育活动过程中,学生是能动地吸取教育影响的? 青少年学生在吸取社会和教育影响的活动中,不仅是被影响、被教育的对象,而且是能动地吸取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主体,因为他们逐渐已有自己的生活经验、价值观念和思想倾向,都有自己的考虑和倾向,都需经过自己的内部思想、情感活动,然后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也就是说,外界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活动,才能被他们所理解、选择和吸取,成为他们自己的观点、需要和追求,这样社会影响才能转化为学生个人的品德。8、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概括了德育的宝贵经验,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 \n我国学校的德育原则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疏导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想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在集体中进行教育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9、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言行一致。 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①理论学习要结合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 ②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10、为什么德育要遵循疏导原则?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道德认识迅猛发展时期,他们对社会生活有所认识,但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看问题容易简单片面,然而只要他们的认识一提高,改起来也快,故进行德育要注意正面教育、说服诱导,提高思想认识,况且青少年学生单纯、热情、耿直,敢想也说,他们的思想认识总是要表现出来的,就像河水奔流一样,要堵是堵不住的,就只能疏导、引导,只能说明不能压服。在疏导中也要注意一些要求:讲明道理,疏通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11、什么是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12、为什么德育既要尊重学生又要严格要求学生? \n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依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人们都具有自觉能性、自尊心和荣誉感,只有受到尊重与信赖,他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青少年学生尤其这样,他们单纯、热情、积极向上,如果得到师长的尊重、信赖与鼓励,他们将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努力提高个人的品德。这样对他们的德育就事半功倍。但是在尊重信赖学生的同时也要严格要求学生,这咱严格要求应当是正确的、简明的、有计划的和严格的。也就是说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丝毫不能放松教育,不能因其事小或因其年轻而原谅、姑息,要注意防微杜渐、从小培养好。对学生的要求一旦提出,就要坚持不渝地引导和督导学生做到,这样才能形成学生的良好品拢比唬细褚缶偷庇胱鹬匮芎玫亟岷掀鹄矗馐窃诮械掠匣竦贸晒σ桓鲋匾跫?p>13、因材施教原则: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集中教育原则:指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要求发展。14、德育有哪些途径和方法?各种方法之间联系和怎样发挥德育方法的整体功能? \n我国中小学德育的途径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与少先队活动、班主任工作。 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一般方法有: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以及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等。 德育的各种方法各有特点与作用,每一种方法都是进行德育所不可缺少的,但又不是万能的,它们之间相互补充、配合,构成了德育方法的完整系统。青少年学生品德的培养,不可能通过个别方法来实现,必定是科学地综合运用全部德育方法的结果。所以教师要熟悉全部德育方法,善于创造性地运用。15、为什么说服法是一个基本的方法?仅仅强调说服行不行? 说明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要求学生遵守道德规范、养成道德行为,首先要提高认识、启发自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就需要运用说服的方法来讲清道理,使学生明白,认识,只有学生的认识提高了,认识到道德的必要性,才能自觉去履行,我们学校是社会主义的学校,要反学生培养成为自觉的建设者,尤其要注重说服。说服的应用很广,无论运用哪种德育方法,都离不开提高学生的认识,都需要结合运用说服的方法,但是仅仅强调或运用说服的方法是不行的。16、怎样才能发挥榜样的作用? 榜样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①选好学习的榜样。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③引导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17、锻炼包括哪几种?如何加强学生的道德锻炼? \n锻炼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锻炼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 ①坚持严格要求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③注意检查和坚持18、修养法在德育中有何作用?怎样引导学生进行修养? 修养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 学生品德的提高是一个能动的发展过程,它的成效同学生个人能否自觉主动进行道德修养紧密相关,学生的年龄愈大,他们个人进行的道德修养在自身品德发展中的作用也愈大,所以德育不得不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提高他们的修养能力,如果没有道德的修养,个人的进步就是不可能的 指导修养时要注意:①培养学生自我修养的兴趣与自觉性。②指导学生掌握修养的标准。③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第十三章 美育1、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眯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美育的功能:在于引导受教育者的审美活动,满足他们的审美需要,促进他们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形体美,增进他们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使他们为维护和创造美好的事物而作出不懈的努力。2、美育对学生智、德、体各方面的发展的促进作用: ①美育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精神。 ②美育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品德的教育功能。 ③\n美育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美发展,具有提高形体美的健康性和艺术性的价值。 ④美育有助于学生劳动观点的树立、技能的形成,具有技术美学的价值总之。美育具有不可取代的特殊教育功能,它与其它各育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个性和才能全面和谐发展的完美的人,是美育的目的。3、美育的基本任务: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 ②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③发展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4、美育过程:是教师依据人的审美心理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审美活动,形成和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过程,是运用人类的审美经验和美的规律,影响学生的感官和心理,培养审美意识、发展审美能力的过程。①通过审美感知,形成审美感受,为鉴赏美和创造美奠定基础。②通过美的鉴赏活动,理解美的本质特征,发展审美判断力。③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发展创造美的能力。5、美育的原则:是按照美和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所必须遵循的要求。形象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创造性原6、贯彻创造性原则要注意的要求:①特别注意美的创造力的培养。②鼓励学生审美创造意向。③要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的技能技巧。④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活环境。7、美育的途径和方法:①\n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文化艺术活动进行美育。科学文化知识教学是学校美育的重要途径,艺术的形式有:音乐、舞蹈、美术、文学、戏剧、电影和电视。②通过大自然进行美育。首先欣赏大自然的美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欣赏自然美可以开阔视野,增加知识,陶冶情操,砥砺品行。利用大自然进行美育首先要掌握自然美的特征和学生的审美特点,再者要启发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理解欣赏自然美的“比德”、“畅神”审美观念。③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美育。 在日常活中进行美育的方式很多,主要通过A利用家庭环境进行美育。B组织学生参加美化学校环境的活动。C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美。第十四章 体育1、体育:广义的体育:包括身体锻炼的教育和卫生保健教育两个方面。 狭义的体育:指身体锻炼或体育运动的教育而言。2、体育的意义:①体育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 青少年身体只是营养好而缺乏体育锻炼并不能导致发育正常、身体健壮,经常的体育锻炼所以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就在于身体锻炼的每一项动作都表现为肌肉动作,并增加骨骼、韧带的负荷量,可以改善神经系统对各个器官的调节作用,提高神经活动的灵活性和均衡性。 ②体育与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密切联系的。 \n青少年学生体质强健,精力充沛,才能为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才能有利于学习任务的完成。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是一种脑力劳动,它主要依靠大脑高级神经中枢来进行的。在学习一段时间以后参加一定的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使经过脑力劳动已经疲劳的神经细胞得到休息,消除大脑的紧张状态,而且坚持锻炼还能促进神经系统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使大脑更加健康和灵活。通过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使学生身体健壮,而且以使学生具有优美的体形,符合韵律的动作,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审美观点。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了体质,也为进行劳动技术教育提供了身体的条件。3、体育的任务:①增强学生的体质是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 ②使学生逐步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技巧 ③通过体育,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集体、遵守革命纪律、勇敢顽强、努力进取、朝气蓬勃的革命精神1、 体育的内容:田径运动、体操、球类、游戏、军事体育活动、游戏、武术。2 体育的组织形式:体育课、早操和早锻炼、课间活动和课间操、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各种运动队、体育运动竞赛。3、 体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和卫生保健的知识、技能,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全面地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不断增强学生体质的过程。在体育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关系:①\n体育过程是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促进学生体质的增强是学校体育必须完成的特殊任务,同时,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服从总的教育目的。二者的结合应该建立在体育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的基础上。使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体育的全过程之中,而促进学生思想觉悟提高的同时,更好地完成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②体育过程是使学生掌握体育理论与参加体育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体育运动和卫生保健知识的掌握并不能直接导致体质的增强,而必须从知识的掌握过渡到身体的锻炼,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二者的结合是体育过程的客观规律,二者的结合表现在体育运动的技能、技巧及卫生的行为、习惯和形成,都必须建立在传授体育知识的基础上,而体育知识的传授必须落实到组织学生进行长期的体育实践锻炼,传授体育理论固然必不可少,而进行实践锻炼就更为更要。① 体育过程是促进身体生长发育与指导运动锻炼相结合的过程。体育过程应该是身体的生长发育与运动锻炼密切联系,互相促进的过程,正常的生长发育是进行运动锻炼的前提条件,又是运动锻炼的结果。二者必须结合,不可偏废。②体育过程是加强身体锻炼与利用、创造一定的外部环境相结合的过程。单纯的体育锻炼而无有利的外部环境的配合,也不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而利用和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则会更有效地保证体育运动的开展,因而身体的锻炼与外部环境的结合是体育过程的客观要求。7、体育的基本要求:①坚持体育锻炼和全面性。体育锻炼的全面性即指锻炼使身体各器官和各系统的功能水平得到全面的发展。②坚持体育锻炼的经常性。体育锻炼必须持之以恒,长期不断。 ③\n坚持体育坚持锻炼的循序渐进。体育锻炼的循序渐进,一方面是指运动量的安排应该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规律和学生的体力情况由小渐大。另一方面,为了使学生掌握一个动作或一项运动技术,应该注意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④适应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个体差异。 除上述各项要求外,还应该贯彻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精神,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学校体育还必须贯彻执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8、学生卫生的意义和任务:做好卫生保健工作,防治疾病,改变对身体有害的外部环境因素,才能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不仅可以为体育运动的正常开展创造条件,而且会直接影响到学校整个教育计划的完成。卫生保健工作的情况如何,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对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是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卫生保健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学生健康,增强体质。9、学校卫生工作的主要内容(教师应如何关心学生的健康、做好卫生保健工作?):①向生进行卫生知识的教育。②宣传爱国卫生运动的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③建立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注意劳逸结合。④采取措施,搞好教学卫生、劳动卫生和运动卫生。③ 改善校舍和教学设备,使其符合卫生要求。④ 定期对生进行体格检查,加强疾病防治的工作。第十五章劳动技术教育1、 劳动技术教育的概念: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主要部门中适应面较广的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2、 \n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普通学为什么必须进行劳动技术教育?):普通学校实施劳动技术教育,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巩固、发展和提高具有深远的意义,①学校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是促进普通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中学培养的学生,只有少量的能够升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而绝大多数的学生毕业后要参加工农业和第三产业部门的劳动。在普通中学里实施劳动技术教育,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术知识和生产劳动的基本技能。这不仅有利于他们的在升入高一级学校后能更好地掌握其他科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那些不能升学的毕业生有所准备。②学校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需要。在普通学校中进行劳动技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科学知识与实际生产劳动联系起来,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③学校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创造物质财富,增加劳动收益。学校中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除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公益劳动和服务性的义务劳动外,主要的还是让学生参加工农方面的生产性劳动,经验证明,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和其他劳动,能创造物质产品,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④学校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是促进学生职业定向的需要。他们熟悉各种形式劳动的内容,培养他们自觉的职业意识,促进他们对某种职业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学生了解一些职业的社会意义,这些工作都有利于学生职业意识的增长和促进学生的职业定向。3、 \n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工农业生产劳动、第三产业劳动(指的是工业、农业和建筑业以外的各式各样的服务性行业的劳动)、社会公益劳动和家务劳动是一种直接为学校和社会公益事业服务不计报酬的义务劳动。)4、 我国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任务:①使学生了解一些工农业生产的基础知识。②使学生掌握一些第三产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③使学生掌握使用一般的简单的劳动生产工具的技能。④使学生具备一些工农业和第三产业的科学管理知识。⑤培养生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并使他们具有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⑦向学生的进行职业定向教育。5、 劳动技术教育的原则:实践原则、创造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效益性原则、安全性原则。6、 劳动技术教育途径和方法:①自然科学课程的教学。在自然科学课程的教学中进行劳动技术教育的要求是,讲授的科学技术原理要紧密联系工农业生产的实际,以便使学生正确理解生产原理、科学技术在现代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其主要方法有得用直观教具和生产现场讲授劳动生产技术原理;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实验、实习和实践作业来验证所学的生产技术原理;指导学生把书本上所学到的生产技术原理,运用于生产劳动实践中去;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科学技术原理,在校办工厂和农场开展科学实验活动。②\n劳动技术课。是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主要途径。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或通用的职业技术的基础知识作基本技能。通过劳动技术课的教学,使学生树立人民群从是生产劳动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形成以诚实的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价值观信念和竞争意识,养成艰苦奋斗,勇于创新、遵守纪律、关心集体、爱护劳动工具、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通过劳动技术课的教学,要求初中学生初步掌握一些从事服务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一些工农业生产的基础知识,学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具有生活自理的能力。要求高中学生学会一些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基础知识,掌握某些使用、保养、维修生活和生产工具的技能,了解一些工农业生产科学管理知识。③组织参加各种形式的劳动。7、劳动技术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①劳动技术课的组织形式,可以采用课堂教学、现场教学、也可埃普索姆用生产实习形式。 ②劳动技术教学应以劳动实践为主,要创造条件办实习工厂和农场,作为学生实习的基础。 ③注意选择与其他学科联系密切的内容、农村中学的劳动技术课可以和职业技术教育结合,特别注意要使学生获得适应面较广的共同基础知识。 ④高年级要逐步扩大技术性教育的内容。⑤劳动技术课的内容很广泛,应该依据学校的实际条件,按照学生的年龄、性别等特点和知识水平,选择他们力所能及和易收效益的劳动项目试行,谨防流于形式。⑥\n要建立、健全劳动技术课的考勤、考核制度,根据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效果、掌握知识和技能和情况评定成绩,计入学生成绩册,并作为升级、升学和评定三好学生的依据之一。8、劳动技术教育的各种形式的劳动:校办工厂和农场的劳动、社会劳动、勤工俭学活动、校内公益劳动和家务劳动。9、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必须遵循以下要求: ①要有一定的经济收益,但不能着眼于“向钱看“而应重视教育效益。 ②要考虑教学大纲和品德教育大纲的要求,制订全面的蒜苗勤工俭学活动计划,有准备、有组织的进行。 ③按照自愿原则,但应尽可能组织多数学生参加。④依据条件和可能,式开设一些项目,以便学生选择参加。⑤勤工俭学的收益,要按照“多劳多得“原则,尽量多的分给学生,除掉消耗和折旧费外,不作过多积累,积累资金要尽量用于扩大再生产。9、劳动技术教育的过程的理解? 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包括劳动技术教学和劳动技术操作两个方面,在劳动技术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获得劳动技术知识原理为目的;在劳动技术操作过程,却以学生掌握劳动技能为目的。 劳动技术教学和劳动技术操作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而不能分割的统一体。 劳动技术教学(知识作原理) 劳动技术操作(技能和习惯这个程式表明:①劳动技术知识、原理与劳动技能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不能机械地分开。②劳动技术教学和劳动技术操作在教育过程中是相互促进的。③劳动技术教育过程,既可以由劳动技术教学开始,通过技术操作获得技能而结束,也可以由劳动技术操作开始,以达到劳动技术知识、原理的巩固和加深而告终。\n劳动技术教育有起点,中转运动,终点,呈现一定的连连续性、序列性和阶段性。 (A)理解技术知识---联系操作---巩固知识 学习动机/ ﹨ 检评 \(B)进行实际操作---联系知识---巩固技能∕由于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包括技术教学和实际操作两个方面,而又以劳动实践为主,所以就由(A)和(B)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的程序,来完成劳动技术知识劳动技能训练的教育任务。这个程序的简要说明:①以学习动机为起点,以检查评定为终点。 ②就程序(A)来说,理解技术知识,是这个程序的中心环节和主要目的,联系操作,就是把所讲授的劳动生产技术原理,引向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知识和一般教学中所做的那样,可采用各种巩固所学知识。 ③就程序(B)来说,进行实际操作,主要着重于劳动技术的实际操作和劳动工具的使用,这是程序(B)的中心五一节,也是整个劳动技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