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78 KB
  • 2022-08-15 发布

浙师大《教育学》11教育学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墩育”的词源: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上施下效。育,养了使作善也。教育: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培养,包括粘神上的和肌体上的。二、教育的层次:①教育是一种影响活动②教育是人与人Z间的一种影响活动③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一种有意识的粘神影响活动④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向善的粘神影响活动⑤教育是使人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⑥教育是以一种在道徳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的活动⑦教育发生在学校中并以教与学为外在农达形式⑧教育有时候特指思想品徳教育.三、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本质特征: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2.教育的定义:(1)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徳的一切活动。(2)狭义的,即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LI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丿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四、教育起源论(一)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英国教育家沛西.能主要观点: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的基础;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力暈。(二)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者孟禄(行为主义)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丁-人类的无意识模仿(三)劳动起源论代衣人物:苏联教育学者(康斯坦丁诺夫、凯洛夫等)和我国(曹孚、壬天一)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丁•人类开始制造工具的时候,是在劳动过程屮形成的。五、教育的本质(-)工具论:认为教育是作为人类牛存的一种工具而存在的。代衣人物:柏拉图、凯兴斯坦纳(徳国)、孔了(中国的教师之父,9.28诞辰)、康有为、梁启超等。(1)教育是政治斗争的工具,(2)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工具:舒尔茨、斯宾斯人力资木理论:教育——劳动生产率——工资筛选假设理论:教育——筛选——工资(3)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工具:巴格莱(美国)、赫钦斯美国巴格莱主张教育应该传递文化要素。美国赫钦斯等:教育的本质在于将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化(古典名著)传递给下一代。(二)木体论:教育的木质在于焕发人的木性,培养人的肆裁,完善人的个性,使Z成为完人。(1)效法自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培养善人。(2)人性的四归——人文主义者的思想:和谐发展,培养全人。(卢梭自然教育论)卢梭是自然教育Z父(3)让教育为个人而存在——存在主义的观点:教育要维护个人的自由,帮助个人进行自我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他人即地狱!(三)平等论:把教育看成是走向社会平等的一个比较现实的途径,通过一定的教育必将导致人们取得经济或社会地位的平等。代表人物:法卢梭,“美国公共教育之父”贺拉斯.曼(1)“学而优则仕”一小国的传统(2)“社会机器的平衡论”贺拉斯.曼(3)通过“社会契约”消除不平等,教育培养“自然人”——一种有能力签订合约的自食其力的独立自主的人卢梭\n(四)成层论:教育不能实现社会平等,但为不同社会背景的人提供了-•架梯了,维护了固有的社会阶层并使之适度合法化。主耍代表有三种理论:1.经济再生产理论(S.鲍尔斯和H.金蒂斯):(1)教育是社会的一部分,因而不能独立于社会之外来了解;相反它被社会基本的经济和社会制度朿缚着。(2)教育本身是不平等的,不平等的教育当然不可能成为人们通向平等的入口。(3)教育不能实现社会平等,反而使已有的社会不平等合法化。2.文化市场论(R.柯林斯):学校实际上是不同身份团体间利益争夺的一•个场所。教育就是教授特殊身份文化的过程。身份团体:指分亨共同文化的社团。教育述是寻求职业的途径。雇佣者通过教育选择已经接受了主导文化的人:对于那些要进入管理阶层的新成员,教育就是使他们具有精英文化;对低层的雇员来说,教育使他们只有尊敬主导文化的态度,并且尊敬执行这种文化的英才。3.社会资源分配说(天野郁夫)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定义: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一)中国教育学思想渊源:孔了教育实践:兴办私学,广收门徒,从事古文献整理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育冃的:“学而优则仕”;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科目: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教学原则:“不愤不启,不悄不发”主要贡献: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人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捉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i£《学记》: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战国后期的作品。(二)西方”1.孕育期:苏格拉底“产婆术”;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上多徳《政治学》。2.诞生期:(1)捷克的夸美纽斯:近代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把一切知识教给所有的人的艺术豐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2)英国的洛克,《教育漫话》,绅士教育体系(3)卢梭的《爱弥儿》(4)瑞士的裴斯泰洛齐,《林哈徳与葛笃徳》,“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5)康徳首先在大学教授教育学。(6)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道徳教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提出教学的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3.发展期:教育学的理论流派:(一)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育学》主要观点:(I)强调思辨的教育学(2)运用实验心理学研究成果(3)教育实验三阶段:提\n假设一定计划一结果运川(4)教育实验在学校实践中进行(5)定量研究缺点:过于量化,不能够涵盖教育学问题(二)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普朗格:《教育与文化》;利特:《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主要观点:(1)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二文化丿力史(2)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过程是历史文化过程(3)教育研究应用理解与解释的方法(4)教育冃的是促进“社会的个体化”,用“陶冶”、“唤醒”的方法特点:(1)在反对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的慕础上建立(2)实践性不足,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3)忽略教育中的客观事实(三)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现代教育学Z父)《经验与教育》:克们屈《设计教学法》基本观点:(与传统教育学相比较)(1)教育即生活,教育过程与生活合一(2)教育即学心个体经验的不断增长(3)学校即社会(4)以学工的经验为中心组织课堂,而非学科知识体系(5)师生关系是以儿萤为中心(6)教学应该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缺点:忽略系统知识的学习,忽略教师主导作用(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基本观点:(1)教育受社会政治经济等客观条件的影响(2)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受制丁•社会劳动的方式与性质(3)教育的冃的是促使学牛个体全而发展(4)现代教育过程应与生产劳动相结合(5)教育只有相对独立性(6)方法论基础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缺点:容易造成简单化和机械化(五)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鲍尔斯、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布丿也迪尔《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阿普尔《教育与权力》;吉鲁《批判教育学、国家与文化斗争》基本观点:(1)当代资本主义学校教育具有“不公平、不公止”性(2)教育的阶级性(3)人们已经丧失对教冇阶级性的“意识”(4)崇尚对人类意识的“解放”(5)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重点考察教育生活中的利益关系问题缺点:有“破”无“立”(六)元教育学德国著名教育学者布雷岑卡提出是用于分析和检验教育理论的逻辑.第二章教育与社会一、教育与社会发展理论(一)教育万能论——教育是立国之本代表人物:柏拉图;洛克的“口板论”;爱尔维修主要观点:1•教育是改造社会的最重要手段之一;2.教育是人发展的决疋I人I索。(二)教育独立论代表人物:蔡元培;胡适主要观点:1•教育要超脱丁•各派政党;2.教育要超脱于教会;3.教育由教育家主办;4.学校应有自治权和学术自由。(三)人力资本理论主要代表人物:舒尔茨主要观点:1•教育不单是一种消费活动,也是一种投资活动,八有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的经济效益。2.人力资本体现在人身上,表现为知识、技能、经验和熟练程度等。(四)筛选假设理论\n主要代表人物:边克尔•斯宾寒主要观点:1•教育是一•种筛选装置,教育的主要经济价值就是筛选;2.受教育水平是筛选的主要依据,受教育程度和工资水平挂钩。二、教育与社会发展(一)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制约简答,辨析1.政治对教育的制约:制约教育冃的的制定;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制度;制约受教育的机会与权力;制约教育的内容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经济水平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经济结构制约教育结构:经济发展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经济发展制约教育内容与手段。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文化观念制约教育观念;文化类型影响教育冃标;文化木体影响教育内容;文化传统制约教育活动的方式。4.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人口数量,波动,结构,流动,分布对教冇的制约。(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冇的政治功能:维护社会稳泄;促进社会政治变革;2.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处有完成劳动力的补会再生产的功能;教育真有知识再生产的功能:教育有更新知识与社会生产技术的功能。3.教育的文化功能:传递-保存文化;传播-丰富文化;选择-提升文化;创造-更新文化。三、教育与社会发展屮的问题1•全球化与教育:全球化是一个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全球化过程。全球化与教育价值观(以人为木);全球化与教育内容(可持续发展);全球化与教育体制:分级办学、分级管理2信息补会与教育变革.确心终身学习理念;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迪立多元评价系统1.多元文化与教育:教育思维方式改变;教育民卞化发展;教育模式多元化;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2.知识经济与教育:借导知识的价值;鼓励创新榕神;结介科技的力虽;培育再学习的能力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发展概述1、人的发展涵义:⑴发展是指爭物连续不断地山低级向高级、山旧质到新质的冇规律的变化运动过程。(2)人的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金部人生屮,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血的整体的积极的变化过程。二、人的发展的主要理论(一)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第一阶段是感知运动阶段(约0-2岁):这一时期的智力活动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的反射动作,分辨不出自身与环境的区别,处于一片混沌的状态。第二阶段是前运算阶段(约2-7岁):这一时期肆力的表现形式逐渐由感知和动作为屮心转化为以思想和语言为屮心,以日益复杂的方式运用符号的能力得到发展。这一阶段的特点:思维不守恒性,不可逆性,非逻辑性,自我屮心。\n第三阶段为具体运算阶段(约7〜12岁):在这一阶段开始对具体事物进行思考,智力活动逐渐摆脱了实际动作的影响,会对全体或部分进行分类和组合,逻辑判断和推理的能力有了初步发展,还能解决所谓守恒问题等。第四阶段为形式运算阶段(约12岁■成人期):形式运算是指一种抽彖的逻辑思维,它可以只关注外在的逻辑形式而毫不涉及具体的内容,能从观察中引出假设,能想象真是的以及假设的事件,演绎或归纳出关丁•周围世界的原则。(二)解力发展理论(美国加徳纳的多元科力理论)言语,数学逻辑,音乐,空间,身体运动,自我认识,人际关系,认识自然的智能(三)需要层次理论(美国马斯洛)材料分析,论述1、生理需要(基本地位)2、安全需要(希望免于灾难和未来有保障)3、归用和爱的需要(社交需要。包括人际交往,获得友谊和爱等)4、尊重需要(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5.认知需要6.审美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完成和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充分发挥潜能,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四)人的全而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全面,充分,自由,统一三、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简答(一)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联系不断的发展过程。人的发展不仅连续且具有一定顺序性。教育中,一定要遵循发展的顺序性,否则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还将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二)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文化教育学派,卢梭:“把儿童看成是儿童,把成人看成是承认。”婴儿期(出生・3)、幼儿期(3-6,7)、童年期(6,7-11,12)、少年期(-14,15)>青年期(-30,35)、中年期(-55,60)、老年期(-死亡)(三)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身心的每--发展阶段是不均衡的,主要表现为:1、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不平衡,有的阶段快,有的阶段慢;2、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平衡(四)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不同人在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是不同的(五)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一)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与人的身心发展可能2、遗传素质与人的个性差异3、遗传素质与人的发展阶段和过程4、遗传素质不能决定人的最终发展遗传对儿童发展的影响:1.是儿童个体发育发展的牛物学基础2.规定了儿童个体发展的内涵和进程3.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二)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1、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2、环境与人的发展差界3、环境与人的发展方向与水平4、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环境是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社会环境:政治,经济,文化家庭环境:1.家庭的客观因素:地位,经济,受教育水平,结构等。2.家长的期望。3.家长的教养方式。(三)个体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作用(努力,意志,理想)1、人的主观能动性与人的发展2、实践活动与人的发展3、个体因素在人的发展屮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n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校风,教师,同学)\n(一)学校教育的内涵第一,学校教育具有I」的性。第二,学校教育具有专业性。第三,学校教育只有系统性。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基础性。学校的作用:1•学校教厅是特殊的社会环境,能根据预定的冃的和|'|身的规律对儿童实施系统的教育影响。2.学校可以为儿童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学习环境。3.学校能积极主动地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直接施加彩响。4.学校是促进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二)学校教育与个体个性化1、个体个性化的概念:个体个性化是指个体尊重差异性的求异过程,它反映的不是对社会的适应,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变革和创造,因而个性化的核心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形成。2、个体个性化的过程:儿童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3、学校教育在个体个性化中的作用:(1)学校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提升;(2)学校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3)学校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三)学校教育与个体社会化1、个体社会化的概念:指人类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学习知识,技能和各种社会规范,是个体行为符合社会耍求,掌握社会生活的本领,进而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充当适当的社会角色,发展和完善个人的过程。历史性,能动性,终身性。2、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儿童少年期社会化,青年期社会化,成年期社会化,老年期社会化3、学校教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1)学校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2)学校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3)学校教育培养个体职业和身份的社会化第四章教育冃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广义:指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积极变化或结杲。在一定社会屮,凡是参与或关心教育活动的人,如教师、家长、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对受教育者都会有各自的期望.狭义:指一个国家为教育确定的培养人才的质虽规格和标准,是社会通过教育过程耍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它所期槊的结果或达到的标准。这种教育冃的是社会的总体上的教育冃的,它可能是宙某个人(如教育家、政治家等)提出、倡导而得到社会承认的,也可能是山国家机关制定推行的,它对个人的教育I」的起着指导、调节、统摄作用。教育方针的结构应当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教育性质和教育方向;教育口的;实现教育口的的基木途径和根木原则。二、教育口的的层次1•教育冃的:国家的或理想家理想的.总要求2.培养冃标:各级各类学校的。特殊要求3.课程的或教学的口标:具体要求培养冃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或培养人的具体质量规格。教学口标是指在教育和教学的过程中,教育者在完成某一个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任务时希槊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三、教育口的的结构\n指教育口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1、对受教育者的身心索质作岀规定;2、对受教育者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四、教育口的的意义(简答)教育冃的是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具体表现:1、控制教育对象的发展方向2、对教学活动起指导和支配作用3、有利于端正教育思想,促进教育改革五、教育口的的确立依据(简答):1•教育口的要反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2.教育冃的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3.教育H的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杜威:教育无口的论:育除了儿童的生长外,无其他口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发表的《学会生存》一书屮对传统教育冃的观进行透视检讨。六、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耍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1)、个人本位论: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教育应以个人需要为本;强调儿童个性。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奇,康徳,赫钦斯(2)、社会本位论:观点:教育应根据社会需要来制定口的;个人的一切发展都依赖于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口的在于使年轻-•代系统化。代表人物:赫尔巴特(德),涂尔干(法),柏拉图,孔德孔徳认为:“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因为,不管从哪方血看,我们个人的—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辨析,选择)用卢梭的观点反驳。(3).人文主义目的观:观点:教育的木质和根本冃的是为了培养人性。教育要注重人的价值和自我完善。代表人物:阿徳勒,马斯洛,亚里士多徳(4).科学主义目的观:(案例分析,选择)观点:知识就是力量,科学的作用在于认识,掌握和利用自然规律,教育所培养的额人才一个适应社会生产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代表人物:弗兰西斯,培根,密尔,斯宾塞(英):科学知识最有力量。1985年的教育冃的:有理想、有道徳、有文化、有纪律,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一一四有、两精神七、我国教育口的的基本特征(简答题):(1)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2)坚持社会主义方向(3)培养“劳动者”(4)坚持徳智体美全面发展(5)注重提高全民族索质A.普通屮小学实现教育目的的对策-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普通中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全血性、全体性的特点。1.人的素质的涵义、分类与结构人的索质——是指以人的先天生理特征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身体和心理方面相对稳定而巩固的特征。分类与结构:自然素质即生理素质,社会素质,心理素质。2.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1)端止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2)进行教育整体改革(3)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估制度(4)改革考试制度(5)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3.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1)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2)索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具体落实和深化(3)全面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容或途径(4)素质教育是全而发展教育的冃标或落实第五章学校的产牛与发展第一节学校的产生\n一.学校的概念\n1.学校应具备的条件:(1).有组织机构和章程;(2)•有合格的教师;(3).冇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4).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來源。2.学校的性质:规范性,公益性3.中国古代最早的学校:庠4.学校的特殊性:(1)有专门的规格要求;(2)有专门的人员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3)有相应的教学媒介、教育手段、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与活动方式等等;(4)基本功能是利用一定的教育教学设施和选定的环境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传授知识,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二学校产生的条件(辨析:有了人就有了学校)(1)生产力的发展(剩余劳动财富);(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3)文字的创造和知识的积累;(4)国家机器的产生三、学校的岀现(一)学校的萌芽1•“青年之家”——人类最早的儿童公共教育机构2.宣教广场——明堂3.养老机构:庠(后來特指乡学)(二)最早的学校1.世界上最早的学校约出现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2•我国最初的学校出现在夏代。第二节学校的发展-、中西方学校的发展(一)我国学校的发展1.夏:校、序、庠2.商3•周:学在官府国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乡学4.春秋:私学兴起,学在四夷5.汉:官私并存官学:中央官学:太学、鸿都门学,四姓小候学;地方官学:学(郡国);校(县、道);痒(乡)序(聚)私学:启蒙阶段;专经的预备阶段;专经的研修阶段6.唐:官学完备:多种形式办学;教师管理完善;学牛管理上有升学、退学规定,也有考试和作息规定。7.宋:官学繁荣,私学书院盛行(1)官学中,+•安石创立“三舍法”,考核和科举结合外舍生,内舍生,上舍生(2)私学:书院兴盛,理学兴起。(3)书院的特点:接受教育的H的主要是完善自我;注重教学与研究结合,形成自由争鸣的学风;注重学生自修和教师指导的结合,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注重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和谐的人文环境相结合。(4)书院最早出现在北宋。&元明清:官学、书院渐衰官学与科举紧密结合,明淸八股取丄私学:私塾,义学,专馆(二)西方学校的发展1.斯巴达军事学校\n教育口的:培养勇猛善战的军人\n教育内容:军事训练1.雅典的学校教育口的: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教育内容:博雅教育2.基怦教学校教育口的:培养对上帝虔诚、忠于教权的教士教育内容:七艺教育者:僧侣3.城帀学校教育冃的:培养手工业者和商人教育内容:读写算、文法、修辞、儿何等城市学校类型:拉丁文法学校,行会学校,女了学校4.中世纪大学1108年巴黎人学神学院创立;1137年萨莱诺人学医学院成立1158年波隆那大学法学院成立;1168年牛津大学成立1209年剑桥大学成立5.人文主义学校:文艺复兴,中等教育方面。6.文科中学利实科中学(1)文科中学:古典课程,普通教育(2)实科中学:1708年,徳国席勒姆创立第一所实科中学,讲授实科知识,具有职业教育性质。7.师范学校:1695年,弗朗克(师范教育之父)创立第一所师范院校,成为德国师范教育先驱;8.幼儿机构:1837年,徳国福禄贝尔创立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二、学制(一)学制类型1.双轨制:贵族制和平民制。2.单轨制3.分支制(二)我国学制的沿革(选择)我国近代学校的诞生以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设立为标,忐。京师大学堂是我国第一所大学。1.壬寅学制2.癸卯学制:1904年,三段六级(9-5-6),张百熙等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笫一部由国家颁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系统。3.壬子癸丑学制:1912,蔡元培中国近代第二部学制,小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坐高教育行政机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4.壬戌学制:1922年,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学制。5•我国现行的学制:1951年开始建立第三节学校的变革一、学校阶段的变革(1)幼儿园纳入学制体系(2)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二、学校类型的变革(1)职业技术教育的勃兴(2)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第六章教师专业及其发展一.教师专业化发展:\n1966年,联介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丁•教师地位的建议》屮指出:“应把教师职业作为专门职业來看待”。一.现代的教师角色定位(理想老师的素养)1.传道授业者;2.研究者;3.管理者;4.引导者;5.协作者;6.课程开发者;7.心理医生二.教师劳动的特点(简答,选择)\n1•示范性:2•复杂性;3•协作性:4•创造性;5•长期性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1•教师的专业知识:(1).广聘的科学文化知识:(2)•精深的学科知识:(3).扎实的教育学2.教亦的专业技能1994年,国家教委师范司印发了《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人纲(试行)》,规定教师必须拿握:(1)•教学设计能力;(2).应用教学媒体的能力;(3)•课堂教学技能;(4).组织、指导学科课外活动技能;(5)•教学研究技能3.教师的专业情意(理想教师的素养):(1).教师的专业理想;(2).专业情操(3).专业性向(4).专业自我二.教师专业发展取向(选择)(1).理智取向;(2).实践——反思取向;(3).生态取向三.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选择)(1)•基丁•合作的教师专业发展(2)•基丁•反思(3)•基丁•研究四.教师拥有的权利(简答,论述,案例分析)(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价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有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的带薪休假;(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其他方式的培训。A.教师的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主进行宪法所确定的慕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徳、文化、科技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徳、智力、体力等全血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仝的行为或侵犯学/合法权益的行为,批判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得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九.提高教师专业地位的措施1•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法律制度;2.建立和完善各种教师专业组织;3.积极推进教师教育改革第七章学生及其成长1.学生的木质属性(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2)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3)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2•学生的时代特征(简答):(1)身体素质得到改善,生理成熟期提前;(2)注重个人发展,追求自我完善;(3)平等意识增强,具有宽容精神;(4)喜欢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学习方式;(5)•心理问题增多;(6)•传播媒介的不良影响加大。1.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1)顺序性和阶段性(2)稳定性和可变性(3)不均衡性(4)个别差界性(5)整体统一性2.两种对立的学生发展观(简答,选择)(1)“外塑论”学生发展:以洛克(英)和赫尔巴特(徳)为代表。这一观点突出教师的作用,强调教师的权威,否定学生的主管能动性,把学生视为接受外来影响的客体。(2)“内发论”学工发展观:以卢梭、杜威为代表。这一观点突出了学匸的内因作用而否定或贬低外因的作用。把学生看成是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主体,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中心。5•学4:群体的类别:(1)根据群体构成的丿京则和方式,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2)根据群体成员相互作用和接触的方式,可分为虚假群体和宾实群体。(3)根据群体发展的水平,可分为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合作群体、集体、小集团。\n6•学生群体的作用:(一)学生群体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1)学生群体是教育的对象;(2)\n学生群体又是教育的主体。(二)学生群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1).班级群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2)学牛同辈群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3)参照群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4)学牛群体凝聚力对学主个体的影响。7•良好师牛关系的意义:(1)良好的师牛关系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2)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威信;(3)有助于师生心理健康发展:(4)有助于优化校园文化。&师生关系的特点:(1)尊师爱生,尺主平等;(2).相互启发,合作对话;(3).相互促进,共同成长9.师生关系的类型:(1)社会关系:代际关系,政治关系,授受关系,道德关系,法律关系。(2)教育关系:从教育过程的主体作用來说,教师和学牛是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从教育作为—•种组织来说,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在学校、班级等社群中,构成组织和被组织关系。从教育活动的展开來说,教师和学牛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和交往关系。(3)心理关系:认知关系是基础;情感关系。(4)伦理关系10.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1).树立止确的师生观;(2)了解和研究学生:(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主动与学牛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第十章徳育理论与实践1.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心理上施加影响,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德育即政治教育?德育即思想教育?德育即道德教育?(辨析)2.政治教育:是指形成学生一定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用正确的道德规范调节社会关系和个人关系的品质的教育活动。3.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2)加强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3)德育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保证。4•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等因素构成。(选择)5•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道徳认识、道徳情感、道徳意志、道徳行为(简称知、情、意、行)四个基木因素构成的。(2)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3)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动力。(4)徳育过程是长期积累和发展的过程。6.德育的7个原则:(1)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2).行知统一(3)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4)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5)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和结合(6)•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7.德育的途径:(1)直接的道德教学:通过专门的道德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与道德理论。(2)间接的道德教育:各科教学,学生集体组织的活动,学校环境。&教育的方法:(1)说服教育: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方法。"讲解与报告b谈话c讨论d参观访问与调查。(2)榜样示范:教育者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学生,促进其形成优良品徳的方法。青少年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有了生动具体的形象作为榜样,便容易具体地领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容易受到感染,容易跟着学,跟着迄。a伟人的典范b教师的示范c学生的样板。(3)情感陶冶:教育者有目的地利用原有环境或者创设一定的情境,对受教育者通过耳濡目染,使心灵受到感化的一种方\n法。a人格感化b环境陶冶c艺术陶冶。(4)实践锻炼:教育者组织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a执行制度b委任任务c组织活动。(5)自我教育: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受教育者为形成良好思想而向自己提出任务,进行自觉地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方法。a自我认识b自我体验c自我控制。(6)•品德评价:通过对学牛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思想品德给沖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引导他们不断上进,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预防和克服不良品德滋长的方法。a表演与奖励b批评与惩罚c操作评定。9•德育模式:认知性道徳发展模式,体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学习,集体教育模式1.认知性道徳发展模式:(1)代表人物:皮亚杰(瑞士)和科尔伯格(美国)。(2)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徳判断水平:A道徳判断内容:是对道徳问题所作的“该”或“不该”、“对”或“不对”的冋答。B道德判断形式:指的是判断的理由以及说明理由过程中所包含的推理方式,这反应个体的道徳判断水平。(如海因兹两难)(3)个体的道徳判断处于不断发展Z中(三种水平六个阶段):A前习俗水平: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以工眞理性的相对主义为疋向;B习俗水平:以人与人之间和谐一“好孩子”定向;以法律与秩序为定向;C后习俗水平: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定向;以普通的伦理原则定向。(4)际反对灌输,提侶发展儿童的道徳思维“容器观”一“主体观”;学校道德教育应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实施;道德教育应适应学生现有的道德发展水平;道徳教育应对隐性课程予以关注。11•徳育的方法和策略:(1)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徳判断水平;(2)运用道徳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3)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徳推理方式;(4)引导学生在比较小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徳推理方式更为合理的方式;(5)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徳判断付诸行动。12.体谅模式:(1)代表人物:麦克菲尔(英国)。(2)概念:该模式假定与人友好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它以一系列的人际与社会情境问题胖学工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引导学生洋会关心,涕会体谅。(3)特点:把道徳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4)在学校中的实践:设身处地,证明规则,付诸行动。13.两大模式中可见当代学校徳育发展趙势:(1)学校徳育重心从道徳知识系统授受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转向培养适应当代价值多元特点的道德判断和道德敏感性。(2)从自接的道德教学转向间接的道徳教育。(3)从封闭的学科性教材转向开放的悄境性教材,为吸纳教育过程的当事人的个人经验和体会留有余地。(4)从教师的教导、说服、劝戒为主转向学生的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创作为主,从方法上保证学生主动参与学校徳育。14.价值澄清模式(三个阶段七个步骤):(1)选择:I'lrtl的选择:从不同的途径屮选择;经过考虑后才选择。(2)珍视:重视与珍惜自己的选择:公开表示自己的选择。(3)行动:根据自己的选择采取行动;重复实施。15.社会学习模式:(1)代表人物:班杜拉。(2)主要手段:榜样示范.15.集体教育模式:(1)代表人物:马卡连柯(苏联)。(2)主要方式:集体教育。(3)基本对象:集体。(4)任务:培养集体主义者。(5)原则:平行教育影响原则,前景教育原则,尊重与要求向结合原则。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