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育学论文 9页

  • 74.04 KB
  • 2022-08-15 发布

[教育学]教育学论文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试析农村学校教师激励探析培训地区松原地区班级松原班学号147姓名李雪⑧\n论文关键词:农村教师 激励 措施  论文摘要:实施有效激励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我们应从农村实际状况出发,根据农村教师的需要、目标期望、个性等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同时注意激励中的持久性、全体性及容易出现的陷阶等。·支持中文、英文免费在线翻译·支持网页翻译,在输入框输入网页地址即可·提供一键清空、复制功能、支持双语对照查看,使您体验更加流畅⑧\n  一、问题的提出—激励的必需性    在现代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和冲击下,教师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正在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更新原有的管理理念,运用现代科学的管理理念,采用现代激励理论和方法才能有效激励教师,真正调动他们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克服不良现象的影响,使学校充满生机和活力。特别是地处偏远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更需要进行有效激励,让他们能在相对落后的农村勤于工作,乐于工作。    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一般都地处偏远地区,交通不便,生活水平低下;教师的工作环境较差,住房条件有限,无住房公积金;工资水平低于城市;升迁的机会少,信息量不及城市;很少娱乐消遣,生活方式单调等。这种境况导致的结果有:一是大量师范毕业生或想从事教师行业的人员不愿到农村任教;二是大量农村优秀教师“人往高处走”—向城镇转移,结果城市教师越来越“欧洲水平”而农村教师越来越“非洲水平”,形成“漏斗效应”;三是一些不能向城镇转移又不愿留在农村的教师就通过考研、考公务员等途径“跳槽”;四是留在农村的教师也是自安天命,消极应战,职业倦怠心理严重。因此,教育管理者要及时考虑采取什么样的措施留住教师、调动教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教师队伍保障。  二、问题的解决—激励措施    激励就其词义上看,就是指激发鼓励的意思。在管理心理学⑧\n中的激励含义,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激励也可以说是调动积极性的过程。教师的激励就是以管理心理学公认的激励理论为指导,结合教师职业特点,通过对教师的需要、愿望、动机等心理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寻求激发和调动教师积极性的策略、途径和方式。下面从关注农村教师的需要、制定有效目标和掌握农村教师个性等方面,结合现代先进的激励理论。制定有效措施对农村教师实施激励。  (一)根据摇要进行滋助    1.安全需要    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整个劳务市场进一步紧缩。教师这一“铁饭碗”职业也正在受到冲击,许多教师特别是具有潜在劣势的农村教师也开始感到不安。另外,一些农村学校自身经费不足,农村教师工资相对较少、无住房公积金等许多因素的存在,致使许多农村教师的基本住房都不能解决,整天为住房而奔波的教师在农村教师队伍中屡见不鲜。不能“安居”谈何“乐业”!一些农村教师整天焦虑不安,缺乏安全感。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安全需要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如果这些需要不能满足,人就很难去满足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作为学校管理者或教育行政部门应多关注他们的职业稳定与住房等与安全相关的因素,让他们在安全可靠的环境中安心工作。在具体化操作方面学校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有明确的教师职业发展规划方案,给那些安于、乐于教师行业的教师以信心和希望;同时也要出台有关教师的住房政策,让教师有房住、住好房,从而最终消除教师在工作卜的安全压力,安心工作。    教师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崇高的职业,社会、学生与家长给了教师过多的角色期待。而考试⑧\n这一指挥棒仍起着重要作用,人们在评价教师时总是以其学生在考试中的表现为基准。这些都给了教师过多的、本不应该有的压力,一些农村教师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因此深感不安。所以社会与学校教育管理者都应转变对教师角色的认知,不要给教师扣上过重的精神帽子,让教师在一个安全自由的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2.人际关系需要  农村学校里,教师生活圈子较小,社会交往面狭窄;农村生活又没有城市丰富,在此境况下教师容易出现人际生活疲劳,因此满足他们的人际关系需要就显得十分必要。奥尔德弗的ERG理论把人际关系需要看作人的第二需要,认为人有维持重要的、有意义的且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的愿望。因此学校管理者要根据农村教师生活的实际情况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师集体活动。加强教师间的交流;让教师自由地表达愤怒和敌意,但同时与他人又有亲近的、温暖的关系;让他们感觉不到寂寞。他们尊重别人,同时也得到别人应有的尊重,让每一位教师都有一种归属感,使教师们在一种和谐氛围中积极工作。同时管理者要亲自关注所有教师关注的问题,肯定他们的要求,恰当地提问以了解他们的想法;可以与教师每天进行一些非正式的讨论以了解他们需要做什么,以融洽管理者与老师之间关系。    3.自尊需要⑧\n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的民主意识越来越强,农村教师也不例外。目前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学校管理中应有自己的自主性。以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看,人的尊重需要,主要是指自尊,还包括他人的认可和尊敬,这对人的最终自我实现起重要作用。因此学校管理者要多方面积极关注教师的自尊需要,如注意发挥教代会的作用,使教师有机会参与学校重大决策和工作计划的制定;经常与教师沟通情况,交流思想,从而激发教师在工作上与学校患难与共的积极态度,让他们意识到学校不仅需要管理者管理,更需要教师们参与管理,他们有权也有资格决定学校未来的发展;在适当时候要给教师晋升的机会;对工作突出的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奖励等。特别是在制定和执行新的政策规章的时候,要充分注意教师的意见,在与社会人员、家长、上级教育行政人员谈话时要给教师特别的表扬,让他们明白自己是组织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使教师心情舒畅、情绪高昂地投人教育教学工作中。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二)设定目标进行激励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生活的圈子相对于城市来说比较小,升迁机会少,发展目标较为模糊。爱德华·洛克的目标设定理论认为目标是个体有意识地尽力去做的事,它引导人的注意和行为;明确的、有挑战性的目标可以调动精力,使人们付出更大的和持久的努力。当物质的和精神的激励不起效用时,学校管理者就应该考虑用目标激励的方法,给教师明确的可发展渠道,向他们提出挑战性的目标,使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看到发展希望,这样教师才会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更大的努力,勤于工作。目标的实现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潜能不断发挥的过程,这对那些成就动机强的教师更具有激励作用。⑧\n  为教师订立目标,要兼顾教师本人的愿望和学校的整体目标,让教师在不偏离学校总体的目标的前提下制订个人目标,实现个人目标与学校目标的统一;目标要求不能太高,要符合农村教师的实际情况,让教师感觉到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达到;同时要注意目标的价值,目标是教师想要获得的,对教师本人有一定的价值;目标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必须是教师在自己努力奋斗,充分发挥才智和创造力的前提下才能获得的。通过一个个目标的激励,让教师不断地看到希望。当目标没能实现的时候,管理者应及时地进行思想教育,不要让挫折感支配教师的情绪而影响教学工作。管理者还应注意另一方面,在制定学校目标时让教师积极参与,这也会提高教师的工作成就感,提高工作绩效。  (三)依据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滋励  心理学认为人的个性,是指在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的总和,也就是指一个人的性格、能力、兴趣、气质等心理状态的总和。每个人都有着与他人不同特点的个性。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特点又是可以改变的。管理者要善于了解和掌握人的心理变化的规律⑧\n,针对不同人的心理状态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做好人的思想转化工作,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受社会生活条件作用的影响是很大的。地处农村生活环境中的教师的个性心理与城市中的教师是有区别的,特别是在兴趣、性格方面差异较大。而校内每个教师的个性也是不同的。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应从总体卜把握农村教师的心理特点,掌握激励的有效方法,还要深入教师生活中经常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性格、兴趣爱好等,进行有效的有的放矢的激励;对不同性格,气质类型和年龄的教师实施不同的激励方法。  三、问题的反思—激励的有效性    对农村教师的激励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教育管理者我们要不断反思我们的激励理论与措施,全方位关注激励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制定出来的激励措施能达到预期目标,激励才是有效的。    (一)激励的持续性    当教师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管理者不要认为这样就万事大吉了。教师的工作动机是不断变化的,激励方式只是暂时的,激励要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管理者不能因循守旧,要与时俱进,掌握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不同需要与愿望等进行激励。一个好的管理者不是一时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而是让教师总有积极性,总是充满激情地工作。    (二)激励的团体性    教师激励的基本目的是为了调动教师积极性,改善教育教学工作质量,加速实现学校预定的办学目标。而学校的教学目标的实现不是某一位或某几位教师就能完成的,所以对教师的激励不是某一两个教师的积极性调动的问题,也不是将教师作为一个个孤立的个体来考虑他们每一个人的积极性调动问题,而是要在学校组织整体背景之下考虑如何追求一种教师群体激励的效应。教师激励的重点不在于个体激励,而在于群体激励,全员激励。    (三)激励不当的负面效应⑧\n    要警惕激励中的诸多陷阱。有相当多的学校把优秀教师从教学第一线提拔出来,让其担任学校各部门的管理者,中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睛变为现代的“教而优则仕”。很多校长认为这样做可以实现学校的“内行领导”,又能够起到激励作用,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彼得原理告诉我们,事实可能要比这一初衷复杂得多。另外在一些学校中领导由于过度看重激励而在实施激励过程中出现了平均主义,结果是激励不成反而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甚至引起教师内部的不和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