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2.54 KB
  • 2022-08-15 发布

[教育学]教育学复习题完整版

  • 5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1.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2.产生教育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是(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3.关于教育起源的问题,历来存在分歧,前苏联教育界一直坚持(教育起源于劳动)。4.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5.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一部分人有可能脱离生产劳动,当语言的发展到了文字的出现后,便出现了(学校)。6.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是(学校的出现)。7.古代社会学校教育的各种服务中,占中心地位的是(为社会统治阶级政治服务)。8.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这是一种(非形式化教育)。9.制度化教育的典型特征是(学制的建立)。10.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是在(二战以后)。11.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这是(义务教育)。12.提出了年限不等的普及义务教育目标的占世界国家总数的近(三分之一)。13.在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以(升学为主)。14.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教学内容的教育是(职业教育)。15.根据历史记载,中国有了最早学校教育的形态是在(夏朝)16.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是在(春秋战国)。17.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是在(西周以后)。18.西周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教育)。19.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默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是(汉武帝)。20.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是由于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21.宋代以后,成为国学的是(程朱理学)。22.明代以后,考科举的固定格式是(八股文)。23.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开学堂是在(1905年)。24.古代印度婆罗门教把人分成四种等级,其中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的是(首陀罗种姓)。25.“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教育的一大特征出现在古代(埃及)。26.古埃及设置多的学校是(文士学校)。27.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这种教育方式出现在(古代雅典)。28.欧美国家资产阶级政府逐渐认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建立了公共教育系统发生在(19世纪以后)。29.提出教育贯穿人的一生的终身教育思想出现于(20世纪)。30.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31.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32.孔子学说的核心和他认为的最高道德标准是(仁)。33.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之”三种途才的是我国古代(墨家)。34.战国后期,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的是(《学记》)35.按照朱熹对孔子的“不愤不启,不徘不发。”的解释,“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就是(徘)。36.《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其中主张的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就是(道而弗牵)。37.认为“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摹本和影子,人类要想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非常重要的就是通过教育,帮助未来的统治者获得真知以“洞察”理想的世界。这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思想)。38.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的第一人是(亚里士多德)。39.最早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的教育学家是(夸美纽斯)。40.认为根据社会要求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教育,让儿童在自然中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越是好教育,这是(卢梭的观点)。41.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这就是英国哲学家洛克著名的(白板说)。42.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43.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一般被认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44.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的是(赫尔巴特)。45.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的是(杜威)。46.杜威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其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47.我国国内学者开始撰写教育学科方面的著作,表现出由介绍.翻译转向以评述为主.联系中国教育实际来著述的特点,这发生于(20世纪)。48.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其主要特点是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49.提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夕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普通高中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要多样化。”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发表于(1993年)。50.确立“深化教育改革,建立起教育新体制的基本框架,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并确定到2010年在全面实现“两基”\n目标其内容来源于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二.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2.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广义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3.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是产生教育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语言_的形成则是教育产生的另一个重要社会条件。4.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回答,历来存在分歧。在西方有“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苏联教育界一直坚持“教育起源于劳动”的观点。5.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6.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一部分人有可能脱离生产劳动,当语言的发展到了文字的出现后,便出现了学校。7.学校的出现是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自此以后,教育就有专门化的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两种形态。8.古代社会中学校教育为社会统治阶级政治服务的功能占中心地位,具体体现在学校教育的目的.内容.对象.方法等各个方面。9.从形式上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过程。(2001年试题)10.非形式化教育是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1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12.学校教育制度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受到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受到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13.二战以前,学前教育很少被纳人国家教育体系。14.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15.在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教育。16.在中等教育中,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17.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渐发生了变化。18.根据历史记载,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成。19.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政教合一的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20.西周以后,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21.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2.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23.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作为学校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24.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不仅社会思想受到钳制,而且在形式上的创造性也被扼制。25.公元1905年,科举制度再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开学堂。26.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27.在古印度婆罗门教的教条是教育的指导思想,其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其僧侣是唯一的教师。28.古代埃及,文士精通文字,能写善书,执掌治事权限,比较受到尊重,“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29.“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30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31.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32.古罗马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神学和七义,盲目服从圣书和僧侣教师的权威,学习方法是背诵。33.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征是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以及刻板性。34.古代学校教育中,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唯一被认可的思想,天道.神道与人道往往合一,实质上都服从于治人之道35.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性反对神性,以科学理性反对蒙昧主义,以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专制,以平等反对等级观念,重视现实生活。36.在近代,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37.与公立教育的发展相应,教育逐渐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38.第一次工业革命,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39.西方教育发展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有法律的明确规定,教育的每次重要进展或重大变革,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和提供保证。40.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了教育贯穿人的一生的终身教育思想。41.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成人教育或职业教育是片面的。42.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43.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44.教育多元化包括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n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元化和人的个性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45.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46.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47.孔子认为“有教无类”,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言论记录《论语》里。48.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49.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50.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51.在教学方面,《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其实是指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就是《学记》强调的“开而弗达”52.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三步,第一步叫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53.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54.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的教育观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有大量反映。55.提出“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口号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56.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想的作品是《爱弥尔》57.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的口号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58.进行了多次产生世界影响的教育试验,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是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59.英国哲学家洛克一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另一方面,他的主张又是“绅士教育”,认为绅士教育是最重要的,轻视国民教育。60.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但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地构建教育学体系的是赫尔巴特61.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62.赫尔巴特强调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纪律和管理是教育的主要手段。63.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其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在体系上与《普通教育学》也大不相同。64.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65.杜威认为教育应使学校中知识的获得和在共同生活的环境中所进行的活动和作业联系起来,这构成了实用主义课程论和方法论的核心。66.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学作为教育研究唯一理论形态的格局开始被打破,导致教育分支学科大量出现,从研究内容看,从教育学中第一个分化出来的是教学领域。67.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68.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3年2月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指导90年代乃至21世纪初教育的改革与发展。69.教育部于1998年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到2010年,在全面实现“两基”目标的基础上,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等目标。70.为实现的“六大工程”《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目标而在《纲要》中提出中,首当其冲就是“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和“跨世纪园丁工程”。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一.1.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人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其基本决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2.我国现阶段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1986年)。3.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的是(政治经济制度)。4.教育受到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反过来,它对政治经济制度也产生积极的影响,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是(培养人才)。5.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因此,教育对民主具有(促进作用)。6.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力水平)。7.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力水平)。8.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出现在(第三次工业革命)。9.19世纪中叶,根据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行业要求,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课程理论,对欧洲教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英国教育思想家是(柯尔伯格)。10.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表现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同时,教育还再生产(科学技术)。11.承担着生产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使命的载体是(教育)。12.科学技术的积累和继承要实现,其主要途径是(教育)。13.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14.人力资本投资除了包括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而进行的信息搜寻等形式外,还应包括(学校教育)。15\n.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出教育对(国民收人)增长的贡献。16.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17.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18.科学能否对教育发生影响,关键在于科学因素能否进人(教育过程)。19.据统计,美国大学担负了全国基础研究的60%,应用研究的巧写;联邦德国的大学承担了全国基础研究的75%;在中国,全国共有800多所高校承担有科研任务。这说明教育具有(科学研究功能)。20.知识的急速增长要求人们学会学习,(能力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方法教育比结论教育更重要。21.新技术革命使得传统工业的标准化.规格化转向非标准化和多样化,培养目标(个性化)更加受到关注。22.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知识的创造和传播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使人类进人知识经济时代,由此要求教育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3.包括文学.艺术.语言.宗教等的特征,更表现为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配特征。这些内容属于(精神文化)。24.在文化的诸因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价值观)。25.文字出现以后,文化的承传除了口耳相传外,更依赖于文字记载和(有系统的教育)26.教育对文化的改造表现为两种形式,即选择文化和(整理文化)。27.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与他的生活经历.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遥种经历和环境渗透着文化传统中(价值取向)的巨大影响。28.“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观念反映在教育价值观上,属于(重功名)的价值取向。29.《礼记》中说:“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涕,夫义,妇听,七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从价值取向的角度看,不论是孝还是忠,都表现为一种建立在血缘和等级基础上的(服从关系)。30.组织的层次和形态.规章制度以及角色规范等内容应该属于校园文化中的(组织制度文化)。31.校园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二.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一个国家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社会的伦理道德观,直接受到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4.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而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5.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6.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7.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8.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一开始就和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联系在一起。9.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与一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要求。10.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11.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12.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通过两条道路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13.教育承担着生产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使命。14.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通过创新和发明新的科学技术而发挥其扩大科学技术再生产的功能。15.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是舒尔茨16.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而进行的信息搜寻等形式。17·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基本储量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总额。18.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出教育水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3%。19.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又是探索真理的认识动,还是一种社会建制即某种共同的规范和独特的精神气质。20·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21.科学的发展不但对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领教育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22.科学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还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23.科学要渗透到教育活动的所有环节中去,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种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24.科学以理论形态进人教育领域,影响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育能力,影响教育的内容。25.科学以物质实体和操作程序的方式进人教育领域,引起教育的物质资的更新,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26.科学以方法.手段的形式进入教育领域,引起教育方法.手段更新。27.早先,科学研究活动只是少数人的智力游戏活动,是为了好奇心的满足17.18世纪以后,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出现了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这被为“科学的体制化”28.知识的急速增长要求人们学会学习,能力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方法教育比结论教育更重要。29.\n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知识的创造和传播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使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30.教育对整个文化起着保存.传承.改造.创新的作用。31.从形态上,可以把文化分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32.在文化的诸因素中,价值观处于核心的地位。33.文字出现之前,文化主要依赖同代人和上下代人之间的口耳相传而获得手递和保存;文字出现以后,文化的承传除了口耳相传外,更依赖于文字记录和有系统的教育34.教育对文化的改造表现为选择文化和整理文化两种形式。35.现代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主要通过对教师的选择.对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来实现。36.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之所以具有整理文化的功能,首先是因为它本身具有整理文化的需要37.价值取向是文化的核心内容,对人的思想.态度.行为倾向等具有统领作用和整合作用。38.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有三个明显的方面需要改变,即在认知上具有重传编与权威的取向;在人事上具有重功名的取向;在道德上具有重“忠孝”的取向。39.校园文化是社会的一种亚文化,可分为校园的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课程活动文化等,其中,学校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一.1.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个体身心的发展,个性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教育)。2.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是其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3.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具有规划自己的未来和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的能力。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4.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孟子)。5.认为人的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6.下列中外历史名人中,坚持外砾论的有(洛克)。7.提出给他一打健康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的代表人物是(华生)8.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9.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就是(发展关键期).10.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是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11.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规律是遵循身心发展的(顺序性)。12.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这些说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13.皮亚杰有关发生认识论的研究,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14.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特点的教育是遵循身心发展的(阶段性)。15.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这就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16.父母.教师培养孩子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依据身心发展的(互补性)。17.因材施教是遵循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18.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这就是(遗传).19.格塞尔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说明了(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20.由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与个体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等因素组成的环境可称之为(社会环境)。21.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这是学校活动中(主体)的特殊性。22.认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并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是(维果茨基)。23.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24.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这就是(人的价值)。25.当具备了某种条件时,往往能够得到超常发挥的是人的(潜能)。26.人能创造和使用工具以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实现和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能认识自己和改造自己,以发展和完善人自身。这主要是因为人具有(精神的力量)。27.发展人的个性是教育的理想,就我国学校教育的多数情况来说,更加重视的是(共同性)28.在人生过程中,个体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是(少年期)。29.儿童在少年期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因此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机期”或(“心理断乳期”)。30少年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初中教育在个体发展阶段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总的说来,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31.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是(青年期)。32.“未来”成为最重要的概念,存在于个体成长发展的哪个时期(青年期)。二.1.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2.个体的人身心发展状态又是教育行为的依据,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3.个体身心发展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n4.个体的人只有参与社会实践,才能生存和发展。5.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6.孟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7.现代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8.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9.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10.外砾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11我国战国时代性恶论代表人物是荀子。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13.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14.在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即内因和外因通过实践对个体身心发展起综合作用。15.在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更后,强调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16.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就是所谓发展关键期17.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认识发生论的研究,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发展的特征。18.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19.互补性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20.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够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这说明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21.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22.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不仅是由于个人的先天素质.内在机能的差异造成的,它还受到环境及发展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识的水平.自主选择的方向的影响。23.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24.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5.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26.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27.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28.若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9.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30.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1.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这是学校活动中主体的特殊性。32.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33.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34.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35.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36.所谓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37.潜能是人足以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38.人的力量既有身体的力量,更有精神的力量。人的精神力量的发展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39.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40.发展个性,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把人的差别性表现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自主性和独特性,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41·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机期”或“心理断乳期",意谓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倾向。42.身心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43.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44.初中阶段是培养初中生直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45.在个体发展中,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46.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在青年的理想中,最诱人的是事业.友谊.爱情和人生价值的实现。47.高中阶段是中学期间学习负担最重的时期,也是青年体质增强的时期。48.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使学生学会对今后人生道路作出正确选择的重要条件。49.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这是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特殊任务石50.从认识方面看,高中生可能出现两类极端问题,一类是过分欣赏自我和苛求社会;另一类是心理失衡,在认识上把社会理想化,对自己缺乏信心。51.在价值观上,青年也存在两种极端表现,一种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另一种是看不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只求生存适应,不求发展创造。\n第四章教育目的一.1.国家和社会教育机构.学生的家长和亲友.教师等,都对新一代寄予这样那样的期望,这些期望都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教育目的)。2.教育目的对(所有学校)具有指导意思。3.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4.教育活动的归宿是(教育目的的实现)。5.只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要求指的是(培养目标)。6.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这就是(教学目标)。7.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和抽象的关系)。8.出于近代科学和资本主义兴起对科学知识的需要,提倡培养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是(培根)。9.提出了“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坚,盖世界观其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教育为根本”教育目的的是民国第一人教育总长(蔡元培)。10.教育目的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最终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的是(政治经济制度)。11.在许多发达国家,当经济增长加快.民主意识高涨.需要提高全民教育素质时,反映在教育目的上就是强调教育平等化和(价值多元化)。12.当国家竞争加剧,强调各方面尤其是科技实力时,就会强调教育质量,反映在教育目的上,就是强调(英才教育)和培养国家精神。13.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属于对普通中学生(智育方面要求)。14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宇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德多样性,具有国际视野,指的是对普通中学生(德育方面要求)。15.具有美学的基础知识,懂得各种类型美的特性与形态的丰富性,领悟美所表达的意蕴和意境,从而达到“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并使人格和性情得到陶冶,这属于(鉴赏美)。16.按照美的规律对自己劳动条件和劳动产品进行设计和加工;对居室.日用品.服饰等方面按照美的观念做出选择与合理的配置属于(创造美)。二.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2.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的意义,决定了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与教学方法的运用。3.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4.教育目的的确定受教育价值观的支配,也与社会的发展水平与需要相关。5.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工作总方针,但它不能代替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还有各自的具体工作方针,这便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层次性。6.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也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7.教育目的是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8.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普通和特殊的关系。我们掌握了制定教育目的的原理,就可以把这些原理用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9.课程目标是课程计划中各个学习领域和这些领域之下的一些具体的科目所规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应达到的要求(或标准)。10.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和抽象的关系。它们彼此相关,但互相不能取代。11.学校教育目的的层次可以分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12.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13教育目的具有社会制约性,受制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受制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特征。14.一个国家教育目的的制定往往有自己的轻重缓急,往往把社会对教育最迫切的要求与教育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之间的矛盾,作为制定教育目的的中心问题。15.我国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16.199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7.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18.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19.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教育。2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21.美育的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22.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23.劳动及时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24.在教育实践中,应坚持使学生在体.智.德.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防止和克服重此轻彼.顾此失彼的片面性,坚持\n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第五章教师与学生一.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系统是以(人的集合)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系统。2.要研究教育系统,要研究教育系统中的人的活动,首先必须研究(师生之间)的关系。3.我国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和代码》中,教师被列在(专业技术人员)这一大类。4.不同职业的性质,使不同职业人员扮演的角色.承担的职责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5.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这些活动中,教师扮演着(管理者角色)。6.(夸美纽斯)曾揭示教师示范者角色的特点,并指出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7.我们说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首先是说教育工作者需要有(学科专业素养)。8.专业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而且包括一定的(科研能力)。9.教育有两个最基本的功能,即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促进人自身的发展)。10.既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教育的社会功能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是(人的发展)。11.区别一名普通的教师和优秀的教师的真正标志是(是否能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充分机会)。12.确定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的是联合国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13.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或其它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遗弃虐待未成年人。”这就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青少年(生存的权利)。14.我国法律规定:“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明确作出此规定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16.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应该结成(授受关系)。17.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18.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应该是(相互促进关系)。二.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系统是以人的集合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系统。在诸种要素中,教师和学生是其最基本的要素。2.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3.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4.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和代码》中,教师被列在专业技术人员这一大类。5.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6.韩愈在《师说》中关于教师职能的一句名言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揭示了教师授业解惑者的角色。7.低年级的学生倾向于把教师看做是父母的化身,高年级的学生则往往视教师为朋友。8.我们说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首先是说教育工作者需要有学科专业素养。9.教师的专业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而且包括一定的科研能力。10.教育具有两个最基本的功能,即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促进人自身的发展。11.人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教育的社会功能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12.人的多方面的发展固然是重要的和基本的,但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富有特点的个性的发展。13.我们强调教师应该吃透两头,即充分理解教材和充分认识学生。14.推动个体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动力,是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15.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学生的发展性与学生的不成熟性,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16.由于学生知识较少,经验贫乏,独立能力不强,加上受教师权威的影响,学生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即一种盲目信任教师的特点。17.从法制的角度讲,青少年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他们不仅享有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而且受到社会的特别保护。18.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提出了维护儿童权利的基本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19.青少年是社会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包括生存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和安全的权利。20.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21.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22.师生关系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应该结成授受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第六章课程一.1.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通常称为(广义课程)。2.既是制约学校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学校课程发展变化的重要动力的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状况)。3.既是人类已有社会实践的结晶,也是人类继续从事社会实践的起点的是(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4.\n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或能力得到发展,这是(形式教育论的观点)。5.认为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经验的积累和联系,这是(实质教育论的观点)。6.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强调课程和教材的实质性内容,这属于(实质教育论)。7.提倡活动课程.经验课程的是(儿童中心论)。8.17世纪,基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理念而提出的设置百科全书式的课程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9.主张教育要为完满的生活作准备,提倡学习实用的科学知识,围绕完满生活的五个方面来组织和安排课程的代表人物是(斯宾塞)。10.强调教师系统讲授的是(学科课程)。11.使相同或相近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连贯起来,形成逐步递进,内容连续的逻辑系列,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递,指的是(学科课程)。12.活动课程作为一种课程类型,形成于20实际初,其代表人物是(杜威)。13.活动课程的概念是针对什么课程提出来的(学科课程)。14.有利于解决有限的学习时间与人类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矛盾的是(综合课程)。15.现在在初中开设的“历史与社会”.“科学”.“艺术”等属于(综合课程)。16.围绕人类基本活动来确定各年级学习内容的课程是(核心课程)。17.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性养成,是(活动课程)。18.中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可看做是最早的(学科课程)。19.学校中还存在着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但又无法控制的教育因素,可以称之为(潜在课程)。20.课程计划中并不作出硬性规定,是否修习,可根据地方.学校或学生的需要来确定。这种课程是(选修课程)。21.课程计划中的中心问题是(开设哪些学科)。22.2001年6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纲要(试行)》颁布,标志着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开始。23.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纲要(试行)》,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课程标准)。24.属于课程标准的基本部分的是(内容标准)。25.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的是(教科书)。26.教科书不同于其他如何书籍的基本特点是其内容的(基础性)。27.教科书的编写要同时兼顾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28.在20世纪60年代的课程改革运动中,提出“范例教学”思想的代表人物是(根舍因)。29.各国课程改革首要关注点是(提高基础学力)。30.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是(课程结构综合化)。二.1.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2.广义的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内教学,还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3.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三种形态:即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4.制约课程发展的因素有许多,但总体来说,社会.学科和学生是制约学校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5.特定时代的教学内容如何,总是与这一时代的人类文化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关的。6.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是西方近代关于普通教育阶段学校设置课程和编写教材的两种对立的教育理论。7.主张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或能力得到发展的理论被称为形式教育论。8.形式教育论只相信理智的可靠,而实质教育论则认为只有感觉经验是实实在在的东西。9.在课程上,形式教育论强调古典语言.文学和古代历史.数学.逻辑学等学科的教学。10.形式教育论的哲学基础是唯理论,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11.学科中心论的出发点是学科本身,学科中心论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目标。12.儿童中心论出发点是儿童,强调从儿童的直接经验出发,按个体经验发展的逻辑来组织课程,强调儿童通过活动来获得知识经验。13.20世纪50年代以来,课程理论的发展开始超越以往二元对立的状况,出现了多元化的格局。14.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的类型越来越多和丰富,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是学校课程的基本类型。15.学科课程由来已久,我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等,可看做是最早的学科课程。16.17世纪,夸美纽斯基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理想,提出要设置“百科全书式”的课程。17.学科课程其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在教学中容易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及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18.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19.活动课程作为一种课程类型,形成于20世纪初,其代表人物为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20.打破传统的的从一门科学中选取特定内容构成课程的做法,根据一定的目的,从相邻相近的几门科学中选取内容并将这些内容相互融合,构成课程,就是综合课程。21.综合课程也被称作广域课程或大范围课程,这种课程的开设既是现代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认识和把握科学知识基础的需要。22.“潜在课程”也称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其本质在于不可控制性。23.关于潜在课程研究的萌芽时期,在杜威所讲的“附带学习”.克伯屈的“附学习”和“副学习”中就已有所涉及。24.课程类型,从课程管理的角度来看,还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25.课程计划是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n是课程的总体设计或总体规划。26.开设哪些学科是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27.20世纪80年代以来,课程改革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改革的中心。28.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纲要(试行)》颁布,标志着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开始。29.课程标准时课程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3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31.课程标准的结构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前言部分.课程目标部分.内容标准部分和课程实施建议部分。32.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33.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34.教科书的编写要同时兼顾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35.教科书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36.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进行了规模较大的课程改革运动,如美国20世纪60年代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论”思想和以“新三艺”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前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西德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思想等,都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思路。37.各国课程改革都强调创造性与开放思维的培养,认为教育应该培养胸襟开阔.能够站在全球化视野考察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公民。38.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39.现代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将定位于未来社会人才的素质结构,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统一实现。40.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改变课程的管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第七章教学理论一.1.认为教学是训练人先天具有的官能的过程,即促进人的内在官能显现.成长和完善的活动。这属于(“形式教育”学派)。2.在教学论的争论中,主张教学是一种理性活动的属于(“科学主义”学派)。3.强调教学活动是间接经验的习俗,提出这一观点的是(人本主义)。4.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5.教学作为一种活动,一个过程,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6.(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7.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8.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的要求就是(教学任务)。9.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能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技能)。10.技能分为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两种。技能通过多次操作,可以发展为(技巧)。11.智力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核心是(思维力)。12.身体的正常发育成长与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能力即(体力)。13.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总得看法和态度,科学的世界观的形成,必须建立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14.教学在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原因在于,教学始终具有(教育性)。1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于《礼记·中庸》。16.提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的著名教育家是(夸美纽斯)。17.认为知识来源于有自我意识的主体或主体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的展开,人的头脑像一台电影放映机,儿童是带着一个内在的胶卷库来到世界的,这属于(唯理论)。18.(赫尔巴特)提出学生掌握系统的书本知识的认识发展形式的程序阶段是:明了—联想—系统—方法。19.认为教育就是对经验的不断改造,一切均来自经验,“行”先于“知”,提出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持这种观点的是(杜威)。20.在我国,长期通行的看法是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2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知识,并在教学中间接认识世界。这就是(认识的间接性)。22.教学活动是一种社会性交往活动,是发生在师生间(学生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具有鲜明的社会性。23.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率先明确提出该观点的是(赫尔巴特)。24.区别一般认识过程,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25.教育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联系,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指导作用。这就是(教学规律)。26.人类在文明史的演进历程中所积累起来的人类一切经验,主要体现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文化成果,是个人通过交往等活动获得的前人.别人的经验。这就是(间接经验)。27.学生学习间接经验的基础是(直接经验)。28.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的(智力水平)的高低。29.教师必须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30.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教师主导下逐步确立的。学生这个主体从依赖性向独立性发展,正是(教师主导)的结果。31.\n借助提供结构化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操作与思考而获得知识的方式,这是(探究式学习)。32.教学的中心环节是(领会知识)。33.往往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一定是一个独立的环节的是(巩固知识)。34.研究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是(使教学达到艺术水平)。35.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在教学中应(启发性教学)。36.教学内容的安排既要有系统性和连贯性,同时又要保持一定的难度和速度,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这主要体现(循序渐进和促进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的要求。37.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的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指的是(教学策略)。38.构建教学策略应遵循的理论思路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通过交往促进(学生发展)。39.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现代教学策略的(核心问题)。40.体现教学过程中科学实践观与主体能动性统一的学习方式是(参与性学习)。二.1.关于什么是教学,在近代教学论发展历程中出现三次论争,主要有:“形式教育”学派和“实质教育”学派的论争。“主知主义”学派和“行动主义”学派的论争,“科学主义”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的论争。2.“科学主义”学派主张教学是一种理性活动,而“人本主义”学派则认为教学是一种情意活动,是人性的表达。3.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教学的结果主要表现为概念和原理的习得,行为方式的养成,道德和审美价值观念的获得,心理和生理机能的提升等。4.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学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作用,失去任何一方,教学活动便不存在。5.教学,作为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具有课内.课外.班级.小组.个别化等多种形态。6.教学是解决个体经验和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之间矛盾的强有力的工具之一。7.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使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应坚持以教学为主,但是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结合。8.教学任务的决定,要受教育目的.学生年龄特征.学科的科学特性以及教学的时空条件等因素制约。9.教学所传授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是指形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10.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能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技能分为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两种。11.基本技能,则是指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见的技能,是最基本的学习工具。12.智力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13.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认知能力。14.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态度,科学的世界观的形成,必须建立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15.教学在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原因在于教学始终具有教育性。16.现代教学论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17.教学过程的理论是教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教学过程的核心问题是教学认识的方式问题。18.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丰富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得统一过程。19.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感觉逐渐逼近事物,进而形成认识。20.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学生掌握系统的书本知识的认识发展形式的程序阶段是:明了—联想—系统—方法。21.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主张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因此教学过程应分为:情景—问题—观察—解决—应用。22.教学过程首先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是教师教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教学过程包括教师教与学生学这两个既有区别又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的活动。23.教学过程其内部发展的动力是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24.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和有领导的认识。25.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知识,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26.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发生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基本方式,也是社会群体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27.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来的观点。28.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教材或精神客体的中介,掌握科学认识方法,以最经济的途径认识现实世界并改造主观世界,发展自身的活动过程。29.教学规律,指教育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联系,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指导作用。30.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31.有别于人类实践活动中直接经验的活动方式,教学实践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备模拟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等。32.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包括一般认识能力和特殊能力。33.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4.目前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5.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一直是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36.\n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教师主导下逐步确立的。学生这个主体从依赖性向独立性发展,正是教师主导的结果。37.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8.教学过程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式,且呈现多样综合的特点。39.按照学生认识活动的方式,存在着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两种基本形态。40.探究式学习,是借助提供结构化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操作与思考而获得知识的方式。41.课堂教学过程一般由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等几个阶段组成。42.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43.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理论具体化和教学经验概括化的中介,提供一种相对稳定的和具有范式意义的教学结构。44.古往今来,许多教育家对教学原则进行了各自的概括,其中孔子提出启发式原则,布鲁纳.赞可夫提出发展性教学原则。45.教学中的生活实际有三个方面内涵:一是教学规定的与实践相关的活动性作业;二是学生本身的实际;三是社会实际。46.促进学生发展,要正确处理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47.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合全班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又要注意个别差异。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特长的原则被称为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48.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独立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原则被称为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49.“教学策略”原是教学系统论.教育工艺学术语之一,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的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50.在现代教育意义下得教学策略,指在一定教学观指导下,教师根据一定的情境,合理处理教学各因素关系而采取的工作方式。51.构建教学策略应遵循的理论思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通过交往促进学生发展。52.现代教学策略实施的核心问题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53.合作学习,提倡形成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第八章教学工作的方法,组织形式与评价一.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方法就是(教学方法)。2.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是(讲授法)。3.教师向学生系统而全面地描述事实,通过分析.论证来归纳和概括科学的结构的过程的教学方法是(讲演)。4.在上课前,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准备好谈话的问题和顺序以及如何从一个问题引出和过渡到另一个问题,这是哪种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谈话法)。5.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这是(讨论法)。6.读书指导法属于(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7.参观法属于(以直接感知为主)教学方法。8.教师演示各种实物,运用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是(演示法)。9.教学方法的特点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和真实性,指的是(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10.通过练习.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巩固和完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方法,这是(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1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与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这是(实验法)。12.对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促进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都具有重要作用的教学方法是(实习作业法)。13.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是(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14.现代教学提倡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来选择和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15.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研究,确定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的是(夸美纽斯)。16.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的理论,使班级授课这个组织形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的著名教育家是(凯洛夫)。17.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制最早始于(清末)。18.教师以教年龄大的学生为主,而后由他们中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年幼的或学习差的学生,这是(贝尔—兰喀斯特制)。19.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地教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这是(道尔顿制)。20.以重视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为显著特点的教学组织形式是(道尔顿制)。21.课程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按照学科,通过个别教学进行;一部分通过团体活动进行,这是(文纳特卡制)。22.分组教学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23.特朗普制又称为“灵活的课程表”,提出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以大约(20分钟)为计算课时的单位。24.道尔顿制得创立者是(柏克赫斯特)。25.试图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这是(特朗普制)。26.(分组教学)\n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它比班级授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27.采取两名或两名以上的教师合作施教,根据他们的能力和特长组成“互补性”的结构,通过分工协作,在教学工作中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共同负责一个班或几个平行班的教学工作,这是(小队教学)。28.在班级教学中,学生群体的组织形式有三种,即合作的.竞争的和不相干的,这是(合作学习理论)。29.当前,在我国和其他许多国家的教学实践中,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教学)。30.把课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这是根据(教学任务)来划分。31.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这就是(课的结构)。32.(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33.教师钻研教材有一个深化的过程,一般要经过“懂”.“透”和(“化”)三个阶段。34.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就是(教学评价)。35.教学评价的结果,不仅可以为教师判定教学状况提供大量的反馈信息,而且也可以为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好坏优劣提供直接的反馈信息。这说明教学评价具有(提供反馈信息)的功能。36.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指的是(相对性评价)。37.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的不同,可以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38.通过所谓的摸底考试,从而查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情况以及学习上的优缺点,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这实际上是(诊断性评价)。39.教学评价应在指出教师和学生的长处.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意见,使被评价者能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前进,指的是(指导性原则)。40.具有甄选性强的特点,因而可以作为选拔人才.分类排队的依据,这是(相对性评价)的特点。二.1.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方法。2.在教学工作中,根据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和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可以把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和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3.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4.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讲授法可以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5.讲解是教师向学生对概念.原理.规律.公式等进行解释和论证的过程。6.谈话法又叫问答法,是教师和学生以口头语言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7.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谈话,都应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开展不同形式的谈话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发挥谈话法作用的关键所在。8.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9.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来获得知识.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方法。10.读书指导法主要包括指导学生预习.复习.阅读参考书.自学教材。11.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和组织教学性参观等,引导学生利用各种器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法。1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和真实性。13.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14.参观法能够打破课堂和教科书的束缚,使教学与实际生活.生产密切地联系起来,扩大学生的视野,在接触社会中受到教育。15.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通过练习.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巩固和完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方法。16.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17.练习法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18.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与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19.实习作业法对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促进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都具有重要作用。20.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21.发现教学.探究教学和问题教学都属于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22.教学组织形式主要研究教师是如何把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教学活动.如何分配教学时间.如何利用教学空间等问题。23.在教学活动中,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方法的运用.课程的开设等,都必须凭借和运用一定的组织形式来落实。24.在古代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被统治阶级垄断,受教育的人数不多,学校教育普遍采用个别教授形式。2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理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班级授课得以进一步完善而基本定型。26.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始于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于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27.贝尔—兰喀斯特制又称为“导生制”,产生于18世纪末19\n世纪初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过渡的时期,其创始人是英国一位名叫贝尔的牧师和一位叫兰喀斯特的教师。28.道尔顿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重视学生的自学和独立作业,在良好的条件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29.贝尔—兰喀斯特制仍然以班级为基础,但教师并不是直接面向全班学生,而只是面向一部分学生——“导生”。30.在文纳特卡制中,课程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按照学科进行,通过个别教学进行;另一部分通过团体活动进行。31.所谓分组教学,是指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若干水平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一般有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32.外部分组是彻底打破传统的年龄编组,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的差别进行分组教学。33.特朗普制又称为“灵活的课程表”,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由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创立。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试图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34.小队教学又称“协同教学”,是对教师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的一项尝试,旨在发掘教师个人的特殊才能,提高他们的教学效果。35.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对合作学习展开了广泛的探讨。试图将社会学.团体动力学的合作原理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从而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条件。36.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在班级教学中,学生群体的组织形式有三种,即合作的.竞争的和不相干的。37.所谓班级教学,是指根据年龄或学习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38.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一般的分类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教学的任务来划分;另一种是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来划分。39.课的分类,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的数量,可以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40.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互相关系,称为课的结构。41.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42.若从教学工作的主要方面——教师教得方面分析,上课的基本程序和步骤包括:备课.上课.布置课外作业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评。43.教师备课的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考虑教法。44.一堂好课的基本特征是: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组织得好和积极性高。45.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评一般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测评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46.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47.教学评价的功能主要表现在: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方向.检验教学效果。48.根据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的不同,教学评价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49.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的不同,教学评价可以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50.客观性是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贯彻客观性原则,要做到评价标准客观.评价方法客观和评价态度客观。第九章德育一.1.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2.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这是德育目标。3.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德育目标。4.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接受德育影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和对其他德育对象产生影响时,他成为德育主体5.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这是德育内容6.德育过程中的各要素,通过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活动而发生一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促使受教育者的品德发生预期变化的矛盾运动过程。其中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7.人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是道德认识8.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是道德行为9.德育过程的基础是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10.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这是德育原则11.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是陶冶教育法12.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给予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这是品德评价法13.即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校德育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形式是教学14.现代德育的本性和存在形式是变革性15.自1983年以来,我国德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提出了多种观点和模式,研制了大.中.小学德育大纲,并具体运用螺旋循环说进行了实验16.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的尊重一个人,这是马卡连柯的基本教育原则17.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集体主义教育)18.认为劳动如果“没有与其并行的政治的和社会的教育,就不会有教育的好处,会成为不起作用的一种过程”这是马卡连柯的观点19.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衡量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及其品行中思想和行为一致.言论和行动一致的主要标志,道德发展的最高目标是道德信念\n20.提出“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思想的是(苏霍姆林斯基)21.教育社会学的创始人涂尔干的德育思想集中体现在<道德教育论>一书中22.涂尔干认为,德性的要素包括纪律精神.牺牲精神和意志自由23.杜威有关道德原理和道德教育的专著很多,其中比较集中地探讨道德教育问题的是《教育中的道德原理》24.杜威认为价值来源于经验,因而价值是相对的,学校道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社会利益为标准25.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道德生长26.杜威主张道德教育应首先将儿童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进行27.十分重视宗教教育,强调培养宗教情感是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的是杜威28.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是由于社会学习和榜样的影响造成的,提出这一观点的学者是班杜拉29.提出人的抗拒诱惑能力可以通过榜样的影响作用而加以学习和改变的代表人物是沃尔斯特30.社会学习论者的研究表明,受到奖励或指责的榜样对儿童具有“替代强化”作用,直接影响到儿童诱惑的抗拒31.成人和同伴言行不一样的榜样对儿童不良行为有重要影响作用,通过实验提出这一观点的是米切尔32.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和教育问题,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及其道德教育模式的是(柯尔伯格)33.柯尔伯格认为,一切文化中儿童的道德发展都经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固有顺序。其中人际间的协调或好孩子的定向阶段属于第三阶段34.倡导“道德两难法”,这是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思想。二.1.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因此,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总称2.德育是各个社会公有的社会.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3.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德育具有继承性4.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5.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6.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首先规范)的总和。7.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8.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是人们对待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态度9.道德是调整(人我.群我.物我)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它通过善恶评价.社会舆论.人们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来维持10.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11.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基本要素组成。12.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包括直接和间接的个体教育者和群体教育者13.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即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14.(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15.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以及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是人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16.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17.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作出的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外部表现18.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培养品德行为习惯)。19.学生品德是在教育性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和发展的20.学生品德是在其品德内部矛盾斗争中形成发展的21.德育原则对制度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22.主体品德内部矛盾是(受教育者反映当前德育要求产生的品德发展新需要)与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23.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24.说理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传道,使学生明理晓道,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25.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是德育的陶冶教育法26.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给予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27.教学即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校德育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形式28.我国新时期德育的任务是提高全国各族人民思想道德素养水平,提高整个民族的精神文明程度29.德育的开放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向国内社会开放),二是(向国际社会开放)30.1986和199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决议中提出:思想道德建设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n结合起来,团结和引导亿万人民群众积极向上,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31.近20年来,我国相继提出了德育基本内容序列化安排的结构迁移说.阶段连续说和螺旋循环说三种观点和模式,并具体运用其中螺旋循环说研制出各级学校德育大纲或刚要32.我国新时期德育的若干特点是:社会主义方向性;全民性和民主性;变革性和开放性33.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的尊重一个人,这是马卡连柯的基本教育原则34.集体主义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体教育体系简单说就是“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35.“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而这影响必定同时应当是给予集体的一种影响”,这就是马卡连柯提出的平行教育影响36.马卡连柯指出,劳动教育即人的劳动品质的培养37.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道德信念的形成和培养过程中,知识有重要的作用,但“没有感情,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38.和马卡连柯一样,苏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视集体教育,所不同的是,他主张集体和个人的和谐一致,在集体中也要进行个别教育和个别对待39.“合作教育学”的核心思想是强调教育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个性民主化,主张教学.教育过程应建立在师生合作的新型关系上。40.涂尔干认为,德性的要素包括纪律精神.牺牲精神和意志自由41.杜威认为人的行为的善恶是从“实用”标准评价出来的,能满足人的愿望.需要和兴趣的就是有道德价值的42.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道德生长43.杜威提出的道德教育几方面内容是: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和勇于负责的精神,与人合作的态度,新个人主义44.杜威主张通过学校生活和各科教学进行道德教育,认为学校生活.教材.教法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三位一体45.社会学习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初,其主要代表人物班杜拉46.社会学习论者研究儿童道德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模仿学习.抗拒诱惑和言行一致等方面。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实验法47.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法”)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发展和教育问题,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及其道德教育模式.48.柯尔伯格认为,一切文化中儿童的道德发展都经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固有顺序,三个水平依次是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第十章学校班级与课外活动一.1.(班级)是学校系统的细胞,是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且稳定的基层组织。2.班级活动是指以建设和发展班集体为主要目的的活动3.班会.晨会属于日常性班级活动4.在班级活动中,自我教育的重点在班集体层次上5.班主任教育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日常的班级活动)6.班级建设的起始阶段重点在建创7.课外活动的项目形式方式参加人数等不受学校教育计划.教学大纲的限制,内容丰富形式灵活,这说明课外活动具有灵活性8.课外活动的主体是学生9.在学校经常出现的报告和讲座,各种集会和比赛以及社会公益活动,这些课外活动属于群众性活动10.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小组活动)11.不仅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特点,而且是课外活动基础的是个别活动二.1.(班级)是学校系统的细胞,是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且稳定的基层组织。2.班级集体有利于学生群体意识的形成和良好个性的发展3.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基本标准是(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和(形成分工明确.互相配合的学生干部队伍)。4.班级活动可分为日常性班级活动和(阶段性班级活动)。5.班会形式的选择主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与班会内容及主题的适应性另一方面是考虑活动形式对学生的吸引力和为学生提供的积极参与面6.值勤活动有两种,一种是班级内部值勤;另一种是班级派出成员担任学校性的值勤任务7.阶段性班级活动主要有工作型和竞赛型两种8.班主任为组织管理而开展班级活动时,最重要的是要树立使班级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的思想。9.班主任的教育主要是围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展开的。自我教育包括三个方面: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学生集体的自我教育和集体成员间的自我教育。10.班主任组织管理班级时,班集体最初建设的重点是(建立班级常规制度)。11.课外活动具有灵活性.综合性.实践性和(自主性)特点。12.1986年公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初稿)》中,一次把课外活动正式列入总计划。13.课外活动的内容,应根据教育方针.培养目标,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校内外实际来确定。14.学科活动是多种多样的科学文化学习活动,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15.学校的课外活动,一般分为三种形式,即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16.课外活动小组以自愿结合为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的具体条件而组成,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经常性活动。17.课外活动的内容应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n教育学名词解释1.广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一定的影响,促使他们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2.形式化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也相对规范化。3.非形式化教育: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4.学制:也称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5.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6.普通教育: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7.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头识和技能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教育。8.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一体化,青少年教育年成人教育一体化,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是片面的。9.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的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10.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首先指教育机会均等,其次指师生关系民主化,再次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白机会。11.教育世俗化:与公立教育发展相适应,教育逐渐从宗教中分离出来,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宗教.政党不得干预教育,教育目标和内容等向世俗化方向发展。12.教育多元化:包括教育思想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样化和人的个性化在教育上的反映。13.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14.苏格拉底产婆术:即助产术,即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正如苏格拉底自己所说,他自己虽然无知,但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好像其母亲声助产婆一样,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够帮助新生命诞生。15.自然教育思想:夸美纽斯.卢梭.康德等均强调教育的自然性,对教育的自然性思想作新的解释,并使之哲学化,认为教育的根本属性在于充分发挥人的自然秉赋。16.洛克“白板说”:英国著名哲学家洛克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正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17.人力资本理论: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是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以及其他类似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18.教育资本储藏量: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通过教育资本储量的测定,可以分析一个国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19.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又是探索真理的认识活动,还是一种社会建制即某种共同的规范和独特的精神气质。20.技术:是根据生产实践或科学原理发展而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它还物化在生产工具.设备中,体现在对生产程序的策划.规定上。21.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和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而进行的信息搜寻等形式,所有这些方面的投资都或多或少改善和提高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品质,;从而提高生产力,增加金钱和精神收益。22.校园文化:是社会的一种亚文化,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它可细分为物质文化.\n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课程活动文化等。23.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24.内发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25.外砾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26.主体实践论:把个体积极投入实践的活动,看做是内因与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汇合点,也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的.现实的力量。这称为“主体实践论”,即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来自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27.发展关键期(发展最佳期):是心理学家根据个体身心发展不平衡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又称发展最佳期。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效果,错过了这一时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28.成熟:人的某种先天素质的发展过程。29.最近发展区: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30.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3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3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33.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们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34.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35.遗传: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36.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37.个性发展(发展个性):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把人的差别性表现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38.环境:指在个体生活当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39.身心发展年龄特征:是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40.教育目的:广义: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41.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也因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的。42.课程目标:是课程计划中各个学习领域和这些领域之下的一些具体的科目所规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应达到的要求。43.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44.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教育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和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教育目的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万古不变的教育目的是没有的。45.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健康的知识.\n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46.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47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质,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教育。48.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49.感受美:指的是人对自然.社会中存在的现实美,对艺术作品的艺术美的感受能力。50.创造美:个体把自己独特的美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就是对美的创造。51.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的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的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52..教师职业特点: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具体包括: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的角色.管理者的角色.示范者的角色.父母与朋友的角色.研究者的角色。53.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54.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55.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通常指广义;即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56.学科中心论:学科中心论的出发点是学科本身。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目标。57.儿童中心论:儿童中心论的出发点是儿童。主张按照儿童的需要.兴趣.能力及经验来设计课程,提倡活动课程.经验课程。58.学科课程:就是分别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从课程体系出发,整体安排它们的顺序.授课时数及期限。59.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60.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是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类课程,它打破传统的从一门科学中选取特定内容构成课程的做法,根据一定的目的,从相邻相近的几门科学中选取内容并将这些内容相互融合,构成课程。61.核心课程:是围绕人类基本活动来确定中心学习内容的一种课程。62.潜在课程:也称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潜在课程”中的“课程”并非实指,只是借用“课程”一词,来说明学校中还存在着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但又无法控制的教育因素。63.必修课程:是课程计划中规定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64.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及学习方式上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65.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66.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67.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与学生学得统一活动。68.教学任务:是受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的,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种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69.基础知识:是指形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70.基本技能: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见的技能,是最基本的学习工具,如阅读.写作.计算.问题解决,以及理.化.生学科的实验技能等。技能通过多次操作,可以发展为技巧。71.智力:一般指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n72.体力:主要指身体的正常发育成长与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能力。73.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74.认识的间接性: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书本知识间接地认识世界,认识的基本方式是“掌握”,是一种简约的经过提炼了的认识过程。75.教学规律:是指教学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联系,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指导作用。76.探究式学习:是借助提供结构化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操作与思考而获得知识的方式。77.教学模式: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模型。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具体化和教学经验概括化的中介。78.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79.循序渐进和促进发展相结合原则:指教学既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及学科知识演进顺序进行,又要尽可能地促进学生发展,正确处理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80.教学策略:原是教学系统论.教育工艺学术语之一,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的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在现代,指在一定教学观指导下,老师根据一定的情境,合理处理教学各因素关系而采取的工作方式。81.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方法。82.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以及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83.教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84.谈话法:又叫问答法,是教师和学生以口头语言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85.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86.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来获得知识.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方法。87.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和组织教学性参观等,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法。88.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方法。89.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展览馆.大自然和其他社会场所,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和研究而获得知识的方法。90.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通过练习.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巩固和完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方法。91.练习法: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92.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与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93.实习作业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的场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或其他实践活动,以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方法。9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95.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96.贝尔——兰喀斯特制:又称为“导生制”,具体做法是:教师以教年龄大的学生为主,而后由他们中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年幼的或学习差的学生。实际上是一种“转授式”的教学组织形式。97.道尔顿制:1920年,美国的柏克赫斯特在萨诸塞州的道尔顿中学创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n98.文纳特卡制:1919年,美国人华虚朋在芝加哥文纳特卡镇公立中学实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课程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按照学科进行,由学生个人自学读.写.算和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另一部分通过音乐.艺术.运动.集会以及开办商店.组织自治会等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社会意识”。前者通过个别教学进行;后者通过团体活动进行。99.分组教学:是指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若干水平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100.特朗普制:又称为“灵活的课程表”,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由特朗普创立。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试图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101.小队教学:又称“协同教学”,是对教师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的一项尝试,旨在发掘教师个人的特殊才能,提高他们的教学效果。特点是采取两名或两名以上的教师合作施教,根据他们的能力和特长组成“互补性”的结构,通过分工协作,在教学工作中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共同负责一个班或几个平行班的教学工作。102.班级教学:是指根据年龄或学习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103.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104.教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105.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106.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107.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称为终结性评价。108.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109.绝对性评价:又称为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目的。110.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111..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112.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113.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德育内容总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因不同国家社会性质.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而各显特色。)114.理想:是人们对未来事物.生活或目标的想象.向往和追求。115.道德是调整人我.群我.物我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它通过善恶评价.社会舆论.人们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来维持。道德教育就是传授这类行为规范和准则,形成人们一定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教育116.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117.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以及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118.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它伴随品格认识而产生发展并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119.道德意志: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120.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作出的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外部表现\n121.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122.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123.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124.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125.品德评价法: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给予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126.德育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127.前景教育原则: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德育教育思想。就是通过经常在集体和集体成员面前呈现美好的“明天的快乐”的前景,推动集体不断向前运动.发展,永远保持生气勃勃的旺盛的力量。128.平行教育原则:又称“平行影响原则”,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德育教育思想。其基本要求是,对学生个体进行的教育,要通过学生集体并影响学生集体;对学生集体进行的教育,同时要成为对集体每个成员的教育。129.道德内化:就是由道德价值观.道德规范转化为道德行为习惯,这是从“纪律”发展到“自主”的过程即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130.道德两难法:柯尔伯格在明确区分道德与非道德.确定了道德冲突在人们作出道德决定中的作用的基础上,采用“道德两难法”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发展和教育问题。“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便有效的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为代表的道德认知发展学派提倡的一种德育方法。具体做法是:设计道德两难故事,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表明对两难问题的立场,并为自己的立场辩护;在讨论和交流中,激发学生道德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检验自身道德推理的充分性,努力理解并接纳比自己稍高一阶段的道德理由和道德思维方式,从而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发展131.说理教育法:通过语言说理传道,使学生明理晓道,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132.实际锻炼法: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133.品德修养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品德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134.班级:班级是学校系统的细胞,是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且稳定的基层组织。135.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学科教学活动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136.人的潜能:是人足以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教育学判断题1.教育就是指学校教育。答:错。就教育的最一般意义而言,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守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但作为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广义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龙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2.从古至今,为社会统治阶级政治服务是学校教育的唯一职能。答:错。古代社会中学校教育为社会统治阶级政治服务的功能占中心地位,体现在学校教育的目的.内容.对象.方法等各个方面。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尤其是18一19世纪期间,随着大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或中地位的确立和资产阶级政权的巩固,社会要求学校教育为社会物质生产服务,为科学文化的普及与发展服务,相形之下,教育为政治服务的功能则变得隐蔽起来。这些变化明显地表现在普及义务教育制的实现及近代学制的形成上。\n3.学校教育制度只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答:错。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问的关系。学校教育制度不仅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还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受到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受到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4.义务教育已经在世界各国完全普及。答:错。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自19世纪中叶,一些欧美国家颁布了初等教育的义务教育法以后,义务教育逐步成为国际潮流,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文明的标志之一,现代世界上有近三分之一的国家提出了年限不等的普及义务教育目标。5.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日趋分化。答:错。在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二战以前世界各国普遍推行双轨制教育制度,两种教育相互隔离,二战以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趋势。6.二战以后,教育的国际交流得到加强。答:对。在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下,国际性教育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具体表现为人才的全球性流动._竞争与合作,教育机构的跨国设立,国际网络教育兴起以及国际学分.学位的互认等,一个世界性的各国教育相互渗透.高度融合的大趋势正在出现。7.根据历史记载,中国直到西周才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成。答:错。根据历史记载,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8.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毫无积极意义。答:错。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它对于改变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严格等级制度起了积极的作用,为广大的中小地主阶级弟子进官为吏开辟了道路,但也加强了对知识分子的思想和人格的限制。9.终身教育主要是指成人教育。答:错。把人的一生分为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的观念已经陈旧了,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新的知识和信息不断增加,人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受教育,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于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了教育贯穿人的一生的终身教育思想。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成人教育或职业教育都是片面的。10.教育的民主化就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和师生关系的民主化。答:错。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11.教育的多元化就是指教育思想的多元化。答:错。教育的多元化包括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它是社冷生活多元化和人的个性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12“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的是启发式教学。答:正确。这是《学记》中在教学方法方面的启发式教育学主张。即主张引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灰心;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这些规则和方法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认识水平。13.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就是指人要在大自然中接受教育。-答:错。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自然性首先指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赋予人的自然本性是一样的,人应受到同样的教育;其次是说人与自然遵循同样的法则,三是提出了“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口号,拓展了教育的知识范围,也提出了教育普及的理想。14.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仅仅是对教育方法的批判。答:错。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不仅是对方法的批判,而且是对整个教育的批判,是对教育目标的外砾性的批判。他认为,这种外砾的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无思考的余地,限制了人的思维,受教育者不需要也不可能有自由思考.主动创造的空间,只能使用机械的注入法,学生消极地对教师所教的东西作出反应,成为教师和教科书的奴隶。15.迄今为止,教育学仍然是教育研究唯一理论形态。答:错。19世纪末20\n世纪初,教育学作为教育研究唯一理论形态的格局开始被打破,导致教育分支学科大量出现,从不同角度研究教育现象的教育学科群逐渐形成。从研究内容看,从教育学中第一个分化出来的是教学领域,包括课程理论.学科教学论及相关的教育心理学;第二个领域是教育管理,在现代工业管理制度和管理理论的启发下,学校管理学.教育行政学应运而生;第三个领域是教育研究,包括研究方法的一般系统化研究和分别研究。从研究角度看,形成了教育史学,教育社会学,比较教育学,教育哲学等。从研究价值来看,这些学科群又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层面。16.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活跃与繁荣时期。答:正确。20世纪80年代是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发展最快.学术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教育学科与教育研究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是我国教育学研究历程中学术思想解放和研究方法及方法论意识的觉醒期。这一时期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活跃与繁荣有如下主要表现:一是教育研究课题拓展,二是研究方法的更新,三是新学科的增长。17.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答:正确。一个国家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社会的伦理道德观,直接受到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学校教育所培养人才的政治.道德面貌同样反映了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国家的这种要求通过制定教育目的,规定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以及相应的考试评价手段来实现。18.学校教育还直接为政治经济服务,参加具体的政治运动,执行具体的政治任务。答:错。虽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对学校有影响和制约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忽视自身的办学规律,更不是说学校要放弃学校教育任务直接为政治经济服务,参加具体的政治运动,执行具体的政治任务,学校教育只有遵循教育规律才能为政治经济服务,通过培养人才来为政治经济服务。19.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是制造舆论。答:错。教育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任何一种政治经济制度,要想得到维持.巩固和发展,都需要接班人,而这些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进入现阶段社会,社会生活日益复杂,科学文化高度发展,势必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人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科学文化水平,这就必然越来越依靠专门化的学校教育,国家各级政治集团的核心人物的学历层次和多方面的素质都将随之而提高,它意味着教育的影响亦相对增强。20.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而与一个国家的教育无关。答:’错。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的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就越能增强人民的权利意识,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政策,推动政治的改革和进步,我们要不断推进我国民主化的进程,就不可忽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21.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答:正确。学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学校中的教师和学生的言论.教材.文章及他们的行为,是宣传某种思想,形成某种舆论.服务于一定政治经济的现实力量。反动的阶级利用教育来宣传反动的思想.观点,为维护反动的政治服务,革命的阶级利用教育宣传革命的思想.传播科学真理,制造革命舆论,以影响群众,为革命的政治服务。22.教育的规模.速度与生产力水平同步发展。答:错。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但两者并不是同步发展,教育本身的发展还会受到社会其他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文化等影响,在一定条件下这些因素还起着特别大的作用。2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答:正确。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适应,教育结构也将随之出现变化。否则,就会出现教育结构.比例等失调的问题,或者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要求,或者出现人才过剩的现象。2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答:正确。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未的进步,促进知识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促进人们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平的不寿进步,由此,促进学校的课程结构与内容不断发展更新。世界各国许多的重大教育改革都是以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为核心的。而每次重大的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都反映了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水平和新要求。同样,学校的物质设备.\n教学实验仪器等都是一定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发展水平。25.教育对经济具有推动作用,但教育与劳动力毫无关系。答:错。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再生产劳动力。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担当再生产劳动力的重任。劳动者基本劳动素质的优劣,技术人员科技文化水平的高低,管理人员管理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所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所以说教育承担着生产人的劳动能力,教育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26.教育是再生产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答:正确。首先,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知识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任何科学技术都是人类不断积累.继承和创造的结果,而科学技术的积累和继承主要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其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和发明新的科学技术发挥其扩大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能力是比较集中的,对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作出特别的贡献。27.人力资本就是指人本身,同时人力资本还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唯一要素。答:错。人力资本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它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对促进生产起重要作用。并且与物质资本相比,在经济活动中是更活跃.更具发展特性的因素,在现代经济中,常常是更具关键性的因素。但土地.劳动.资本在现代经济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28.教育仅仅是一种消费事业.福利事业,而不具有生产性。答:错。由于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再生产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提高生产效率和增加社会财富起着重要作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具有生产性,而不是一种消费事业.福利事业。29.科学能够自动地对教育发生影响。答:错。科学并不能自动地对教育发生影响。科学能否对教育发生影响,关键在于科学因素能否进入教育过程。科学以理论形态进入教育领域,影响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教育能力,影响教育的内容;科学以物质实体和操作程序的方式进入教育领域,引起教育物质资料的更新,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30.科学的发展推动教育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水平,教育只能被动接受。答:错。科学的发展推动教育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水平;同时,教育也对科学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对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教育对科学创造的成果经过合理的加工和编排,传授给更多的人。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从事着直接的科研工作,这在高校里尤为突出。31.新科技革命为培养目标个性化提供了更为充分的条件。答:正确。新技术革命使得传统工业的标准化.规格化转向非标准化和多样化。为实现根据人的自然本性发展人的个性的教育理想,提供了更充分的条件。培养目标个性化更加受到关注。32.受新科技革命的影响,教育更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答:正确。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知识的创造和传播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使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它要求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应对世界的变化,由此要求教育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33.文化越是发达,其承传越依赖于系统的教育。答:正确。人类文化的承传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文字出现之前,文化主要依赖同代人和上下代人之间的口耳相传而获得传递和保存;第二阶段,文字出现以后,文化的承传除了口耳相传外,更依赖于文字记载和有系统的教育;第三阶段,人类通过包括教育在内的多种途径承传文化,教育的重心已转移到帮助人们掌握浩瀚文化海洋中的最基本的要素,和选取.使用.储存和创造文化的基本手段.基本方法。由于这些手段和方法越来越复杂和精细,文化的承传就将越来越依赖于系统的教育。34.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提出过“当仁不让于师”,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柳宗元主张“以师为友,以友为师,师生平等”。因此,中国历史上师生关系的主流是师生平等。答:错。在中国历史上孔子虽然提出过“当仁不让于师”,历史上许多思想家.\n文学家都有师生平等的思想火花。但真正支配中国师生关系的观念是师道尊严,即在教育与教学中无原则地服从教师的权威。在教学中,强调教师教的过程和作用,忽视学的过程和作用;在思想教育方面,习惯于“教导”,而不习惯于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其后果是,由于长期处于被动的地位,我国的学生很多具有自信不足,主动性.独立性.自觉性和进取性不足的弱点,而这些特点是现代非常需要的品质。35.个体的发展是在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条件下,个体能动实践的结果。答:正确。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等,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的发展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意义。36.外砾论者一般不重视教育的价值。答:错。外砾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由于外标论者一般强调外部力量的作用,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对教育改造人的本性,形成社会所需求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都持积极乐观钓态度。37.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许多身残志坚的人,凭借顽强的意志取得惊人成就,这说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存在互补性。答:正确。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各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那些身残志坚的人就是明显的例证。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和坚强的意志,那么,就是不很严重的疾病或磨难也会把他击倒。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现的,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38.孔子提出“因材施教”一直为后人接受和继承,这正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答:错。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第二个方面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因材施教”是指根据受教育者不同情况,施以不同的教育,这正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需要说明的是,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不仅是由于个人的先天素质.内在机能的差异造成的,它还受到环境及发展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识的水平.自主选择的方向的影响。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好因材施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39.遗传决定了人的未来,一个遗传素质优良的儿童一定会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答:错。遗传素质并不会直接转变为个体的知识和才干,如果离开了后夫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成为现实。但一个先天察赋优异的儿童,如果后天得到良好的教育,在某些方面发展得更快.更好是完全可能的。我们不承认遗传对人的发展影响的客观存在是不行的,我们需要关心的是怎样创造条件使先天素质优良的儿童能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如果过度夸大遗传素质作用会陷入遗传决定论。40.孟母择邻和我们当前流行的择校是一回事。答:错。孟母择邻充分说明了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而择校则是由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人们为了获得优秀教育资源而出现的一种现象。(1)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人生活在大环境和小环境中,这些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并不相同,对个体发展的意义也不一样,因而不同环境中的人发展有很大区别。虽然对个体而言,大环境不能够改变,但对于小环境,人却有力量加以改变,孟母择邻就是为了改变孟子成长的小环境。(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在同一环境中,各种因素作用的方向.力量的大小是不相同的。对于教育者来说,分析.综合利用环境因素的积极作用,抵制消极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工作。孟母择邻就是为了避免消极因素,利用积极因素来促进孟子成长。(3)至于当前流行的择校,则是由于我国长期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人们为了获取优秀教育资源,接受更好的教育而出现的一种现象,随着教育资源的调整,会逐步消失。41.我们既要注意大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但更要注意小环境的影响。答:正确。若按照环境范围划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在同一个国家或地域内,人们的大环境通常相差不大,但小环境却千差万别。我们很难改变大环境,但小环境却随个体自身的活动和选择而改变。小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更为直接,所以教育者应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小环境上。但由于社会的变化不断加快,大环境对人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影响也不容忽视。\n4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的发挥是无条件的。答:错。学校对个体发展特殊功能的发挥,不是没有条件的,它要求学校按照教育规律办事,保证自身良好外,还要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影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此外还需要儿童自身发育正常,教育才能发挥其作用。43.随着网络的盛行,人们足不出户也可以接受教育,因此让孩子在学校上学与在家自学是一样的。答:错。(1)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这是学校活动中主体的特殊性。(2)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学校弥漫着科学.文化和道德规范的气息。这些构成了学校教育环境的特殊性。(3)从个体活动的角度来看,学校中的个体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区别在于有教师的指导,活动的结果还要接受检查。(4)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5)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6)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产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因此学校教育有其特殊性,现阶段不易被其他教育模式取代。4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人迟早会被知识和技术所奴役,人的价值将荡然无存。答:错。所谓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的尊严有受到生产流水线.电脑程序.科学管理程序奴役的危险。但是人类社会可以通过教育不断提高人们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个体的独特尊严。教育不仅要教给人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教会人们驾驭知识技能,要教会人们怀疑知识技能。应该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是为人所用的,而不应该由知识反过来奴役人。只要人类充分发挥教育功能,人就不会被知识和技术所奴役。45.少年期是一个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答:正确。少年期是一个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身心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这些个体自身的变化同时也改变了少年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包括与成人的关系。他不再愿意做被动的适应者.服从者.模仿者.执行者,而是力求成为生活中主动的探索者.发现者与选择者。这是人生过程中由单纯对外部生动形象的世界探究到关注内部精神世界变化的转折时期。46.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答:正确。少年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初中教育在个体发展阶段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教育必须与对人生似懂非懂.渴求自主.力求摆脱成人的少年打交道,如果没有正确的少年观,没有高度的教育艺术与机智,要出色地完成教育任务是困难的。总的说来,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47.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答:正确。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决定了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与教学方法的运用.无一不受教育目的的制约。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48.教育目的具有主观性和理想性,所以不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答:错。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便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决定了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与教学方法的运用.无一不受教育目的的制约。但教育目的具有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同时,教育目的的制约受制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受制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水平,故不同国家.不同社会.不同地区的教育目的是不尽相同的。49.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构成了学校教育的层次结构\n答:正确。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总方针,但它不能代替各级各类学校对培养的人的特出要求,这便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教育目的是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二者之间是普通与特殊的关系。课程目标是课程计划中各个学习领域和这些领域之下的一些具体科目所规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达到的要求。教育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和抽象的关系.它们彼此相关.但互相不能取代.共同构成学校教育的层次结构。50.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教育目的是共同的答:错。教育目的具有时代性.历史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教育目的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教育目的受制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受制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特征,故不同国家.不同社会.不同地区的教育目的不尽相同,一个国家教育目的的制定往往有自己的轻重缓急,往往把社会对教育的最迫切的要求与教育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之间的矛盾,作为制定教育目的的中心问题。51.体育的任务就是要增强学生的体质答:错。体育的任务不仅要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还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顽强的意志力,促进他们身体的正常发展和机能的成熟,增强他们的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提高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52.智育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答:错。智育的任务不仅要教学生文化知识,而且要发展他们的智力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在教会学生学习系统的文化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等。53.美育就是艺术教育答:错。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美育并不等于艺术教育,也不是美学的学习,它的内容是比美学和艺术教育学习要广泛得多。美育工作主要有这样的三个方面内容: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54.劳动技术教育就是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答:错。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的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是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55.教育提倡体.智.德.美.劳全面发展就是平均发展。答:错。体.智.徳.美.劳五育既是相互独立又是相互联系的,他们的关系具有在活动中相互渗透的特征,再教育实践中,应坚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便得到发展,防止和克服重此轻彼.顾此失彼的片面性,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但是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真正的全面发展是指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学生可以而且应当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保持并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从而形成丰富而独特的个性。56.教师的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答:对。个体从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是在学习人类经验,消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实现的。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年轻一代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规范他们的行为品格.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把社会的要求内化为个体的心理素质,实现个体的社会化。57.由于教师工作领域较为狭小,因此教师角色具有单一性。答:错。角色是个人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中履行一定社会职责的行为模式。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同时扮演许多角色,但职业角色是相对单一的。不同职业的性质,使不同职业人员扮演的角色.承担的职责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而教师正是由于其工作较为特殊,其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说来,教师职业的角色有: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管理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父母与朋友的角色和研究者角色。58.教师只要熟悉自己所教内容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有高深的学问。答:错。教师需要有学科专业素养。对于教师来说,对所教内容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要能够把所教的内容放在更为广的学术背景上,这样才能全面理解所教内容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取其左右而逢其源。另一方面,科学知识的发展是很快的,几年前是“高深”的知识,几年后已经是平常的知识了。59.有人说只要具有学科专业素养就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答:错。教师是一门专门职业,\n首先是说教育工作者需要有学科专业素养,学科专业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而且包括一定的科研能力。但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还应具有教育专业的素养;再次,教师还需要有一些与教师职业有关的特殊要求,如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等。60.教师具有学科专业素养就是指学好专业知识。答:错。学科专业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而且包括一定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是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重视科研的教师,才能不停留于照本宣科,在教学过程中灌注进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的科研以教育科研为主,并与自己的教育实践改进密切相关。61.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成为现实的发展。答:错。学生发展的可能性能否成为现实,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其中需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推动个体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动力,是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因此,。没有活动,没有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也就没有个体的发展。客观环境的刺激,诸如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要求.学校各方面的生活,能否产生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结果,与教师.学校如何安排.组织学生的各种活动有极大的关系。62.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答:正确。1.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从道义上讲,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从法制的角度讲,青少年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他们不仅享受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而且受到社会的特别保护。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正是维护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是:(1)儿童利益最佳原则(2)尊重儿童尊严原则(3)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4)无歧视原则2.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青少年是社会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我国有关法律规定,青少年学生享有基本权利包括:(1)生存的权利(2)受教育的权利(3)受尊重的权利(4)安全的权利63.有人说师生关系就是一种知识授受关系。答:错。从教育内容的教学上这一角度来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二者结成授受关系。但在人格上二者又是平等的关系,现在师生关系是以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师生关系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是人和人的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64.教学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答:正确。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要培养主动发展的人,就必须充分调动个体的主动性。不能想象,消极被动的教育能够培养出主动发展的人。另一方面,个体身心的发展的并不是简单地由外在因素话施加影响的结果,而是教师.家庭.社会等外在因素通过学生内在因素起作用的结果;没有个体主动积极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内化,就没有真实意义上的教学存在。65.教师指导学生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答:错。教师指导学生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是要促成学生能够不再依赖于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而不是永远牵着他们的手。社会是在不断变化的,学习的标准.道德的标准.价值的取向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整个世界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多元化。我们不可能期望在学校里教授的东西能使学生受用终生。我们要认可而且要鼓励学生,善于根据变化着的实际情况有所判断.有所选择.有所发挥。66.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的对待学生。答:正确。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他们虽然知之甚少,尚未成熟,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不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独立的社会地位,就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型师生关系。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意义上的严格要求和民主的师生关系,不仅师生和谐,而且学习效率高。现在的师生关系是以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又看到学生是处在成熟.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正确指导。67.教师的职业是出卖知识的职业,师生关系是推销员和顾客的关系。答:错。这种观点把教育活动与师生关系理解得太简单.太肤浅了。从教学的角度看,师生关系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的互动关系。从社会学的角色看,师生关系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是人和人的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互动关系。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的.人格的影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68.课程就是我们常说的德.智.体全面教育内容的总和。答:错。课程包含以下具体含义:它首先是指\n某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其次,它不仅包括学科的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最后,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的安排顺序和课程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69.一定时代课程的发展与其人类文化及科技发展无关。答:错。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既是人类已有社会实践的结晶,也是人类继续从事社会实践的起点。学校教育必须将人类已有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发展纳入学校课程:。也就是说,特定时代的教学内容的如何,总是与这一时代的人类文化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关的。这在现代社会尤显突出。70.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二者并没有较大的分歧。答:错。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是西方近代关于普通教育阶段学校设置课程和编写教材的两种对立的教育理论。二者的根本分歧主要反应在:(1)偏重知识还是偏重能力。形式教育论者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实质教育论者则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2)哲学认识论上是唯理论或经验论。形式教育论只相信理智的可靠,而实质教育论者则认为只有感觉经验是实实在在的东西。(3)心理学理论基础上是官能心理学或联想心理学。形式教育论强调心智的练习及其迁移是发展官能的惟一途径,而实质教育论者则认为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经验的积累和联系。71.有人说我国推行的活动课程就是杜威主张的活动课程。答:错。我国课程计划中增设“活动课”。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中进一步将其明确为“综合实践活动”。这样一种型态的课程与杜威所主张的活动课程既有一定的渊源,也有较大差别。它并不反对学科课程,主张以学生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科课程的不足。72.综合课程就是多门学科的相加。答:错。综合课程打破传统的从一门科学中选取特定内容构成课程的做法,根据一定的目的,从相邻相近的几门科学中选取内容并将这些内容相互融合,构成课程。综合课程并不是简单地将几门学科拼凑到一起,若不能真正体现综合,就会变成“凑合”,就不能体现综合课程的优势。73.核心课程是一种已经非常完善的课程。答:错。核心课程是一种围绕人类基本活动来确定中心学习内容的一种课程。例如:1~2年级学习周围的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所在社区;3~4年级学习较广的环境,由县.省到国家;9~10年级学习社会经济;11~12年级作参加社会生活的准备。核心课程在兼顾学生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在增强学科间的联系方面,在结合学生的兴趣.需要以及认识特点方面,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如何保障学生获得深入.系统的知识,还有待研究。74.潜在课程并不是真正的课程。答:正确。潜在课程,也叫“隐性课程”。“课程”并非实指,只是借用“课程”一词来说明学校中还存在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但又无法控制的教育因素。它们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行为规范.情感等发生影响的全部信息的总和及其动态传递方式。它在学校情境中以内隐的方式存在。75.课程计划就是对教学作出全面安排。答:错。课程计划不仅对教学作出全面安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也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76.课程标准就是课程计划。答:错。课程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设计或总体规划,具体包括: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而课程标准就是课程计划得分学科展开,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一般由前言部分.课程目标部分.内容标准部分和和课程实施建议部分组成。77.学校课程中的学科就是科学。答:错。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科是某门科学中的基础性内容,也是学生发展成长中必须学习的内容,是经过教育学加工以后的产物,具有教育功能。而科学则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它不仅在叙述范围及性质上与学科不同,在叙述的程序上也不一样,科学是从一般理论的结构和原理出发,而学科则多是从具体事物和现象的描述开始,然后转向关系.定义.规律的揭示。78.教科书唯一的作用就是方便教师教学。答:错。教科书的作用有:(1)根据教学计划(课程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将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和呈现,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n(2)教科书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确定本学科的主要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验活动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对各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做出统筹安排。(3)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4)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79.教学就是教师教的活动。答:错。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失去了其中任何一方,教学活动便不存在。80.教学就是人们常说的智育。答:错。教学与智育是两个相互关联又有区别的概念。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教学是智育的基本途径,但教学还可以促进德育.体育等全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不是仅仅完成智育。智育不仅仅通过教学来完成,还可通过其他途径来完成,如家庭.社会活动.课外活动等。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作用。81.严格意义上的教学就是指课堂的上课活动。答:错。教学,作为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具有课内.课外.班级.小组.个别化等多种形态。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课前准备.上课.作业练习.辅导评定等都属于教学活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学既可以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各种直接交往活动进行,也可通过印刷物.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网络等远距离教学手段开展。教学作为一种活动.一个过程,是共性和多样性的统一。82.教学是社会历史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答:正确。教学作为一种组织起来传递人类知识经验的活动,能简捷地将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使他们在短时间内达到人类认识发展的一般水平。通过教学,不仅促进个体实现社会化的进程,而且使人类文化一代代继承发展。因此,教学是社会历史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83.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相结合。答:正确。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应坚持教学为主,但是对学生的培养不仅要通过教学,而且要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各种形式。所以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相结合,必须与生活实践加强联系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应妥善地安排教学与其他活动,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全面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84.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授知识。答:错。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是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掌握,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85.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具有教育性”。答:正确。教学认识的教育性,(1)表现在教学过程所传授的各门学科知识,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教育。(2)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具有潜在的教育性。(3)教师教学的责任感.价值观.思想作风.言行举止以及校园环境.人际关系的性质等对学生发展也有重要影响。86.学生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主的。答:错。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首先在学习内容上,学习的内容是经过系统选择.精心加工,简化和典型化的人类文明经验的精华。其次,在认识方式上同样表现出间接性。学生主要是通过“读书”“接受”现成的知识,然后再去“应用”和“证明”,这是一条认识的捷径,可以避免人类曾经经历过的曲折和失败,使学生能用最短的时间掌握大量的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认识客观世界,继续开拓新的认识领域。\n87.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实践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方式相同。答:错。两者的获得方式是不相同的,教学中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等,选择的经验材料是经过改造的.少量的,且能充分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88.任何一种知识教学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答:错。学生的智力不仅与他们所掌握的知识量的性质.难度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他们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和运用知识的创造态度紧密相关。(1)学生掌握的必须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迁移,使知识转化为能力。(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和发现,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和认知策略去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3)教师要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只有这样,知识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89.教学活动,既是科学活动,同时也是人文艺术活动。答:正确。科学性表现为理性方面,学生不仅获得有关科学的概念,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培养科学态度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人文性表现在非理性方面,群体间的社会交往,环境的潜性影响,使学生形成对周围世界和对自己的一种积极而理智的.富有情感.探索.超越意识和行为方式。学生对教材的掌握,不仅通过系统严谨的逻辑思维方式,也通过形象感受.情感体验的方式,即不仅“知道了”,并能“宣传”,才算认识;而“体验到了”,可以“意会”,也是认识。教学过程既是遵循科学规律进行的活动,又是富于情感和技术创造的活动。90.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老师的作用并不重要。答:错。教师在教学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教师是对教学工作全面负责的人,他代表社会并依据教育规律与人的发展规律来具体设计教学的目标.内容.形式和方法,组织实施教学过程,评估学生学习的结果。教师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91.教学过程与人类认识过程的同一过程。答:错。教学过程是学生个体的特殊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认识的有领导。92.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方法。答:错。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的某一主题,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模型。而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教学模式比教学方法更加稳定和系统,而具有理论化。93.现代教学策略追求的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知识。答:错。改革课程实施中存在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问题,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94.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答:对。教学方法通常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等等,但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的和任务。(2)教学过程的规律和教学原则。(3)本门学科的具体教学内容。(4)各种教学方法的功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5)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可接受水平,包括生理.心理和认知等方面。(6)教师本身的素养,包括业务水平.实际经验.个性特点。(7)学校与地方可能提供的条件,包括社会条件.自然环境.物质设备等。(8)教学的时限,包括规定的课时与可利用的时间等。要把教学方法结合以上因素来恰当地选择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95.上好一堂课的标准就是看是否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答:错。上好一堂课的标准不仅要看是否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而且还要做到教学目的明确.讲授内容正确.教学方法恰当.课堂组织得好.师生积极性高。96.教学的组织形式因人而异,不受其他条件的制约。答:错。教学组织形式是在人类教学实践的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演变的,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依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教学内容.\n教学手段等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受到以下条件和因素的制约:一是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二是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三是课程的结构及其复杂程度;四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教学手段和设备提供的可能性。上述条件和因素的变革,必然导致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变化,并产生与当时的历史条件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97.分组教学克服了班级授课制得缺陷,是一种非常完美的教学组织形式。答:错。所谓分组教学,是指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若干水平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分组教学是对班级授课制的改革和完善,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它比班级授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但是,它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的要求相矛盾;三是分组后造成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快班的学生容易产生骄傲,使普通班.慢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98.班级教学缺乏真正的集体性。答:正确。在班级教学中,每个学生独自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虽然向许多学生同样施教,而每个学生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掌握。每个学生分别地对教师负责,学生与学生之间并无分工合作,彼此不承担任何责任,无必然的依存关系。99.教学评价仅仅是指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答:错。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要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质量。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看,既要评价知识.技能和智力等认识领域,又要评价态度.习惯.兴趣.意志.品德及个性形成等情感领域;从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看,既要评价教师的教学修养.教学技能,又要评价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课堂教学质量,因为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多地是直接由课堂教学质量决定的。100.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基本环节。答:正确。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它在教学工作中发挥着多方面的功能,从整体上调节.控制着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着教学活动向预定的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该目标。教学评价的功能主要表现在:(1)诊断教学问题;(2)提供反馈信息;(3)调控教学方法;(4)检验教学效果。101.绝对性评价又称为目标参照性评价。答:正确。绝对性评价又称为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目的。绝对性评价可以衡量学生的实际水平,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它关心的是学生掌握了什么.能做什么或没掌握什么.不能做什么,宜用于升级考试.毕业考试和合格考试;它的缺点是不适用于甄选人才。102.贯彻客观性教学评价原则,就是指评价标准客观,不带随意性。答:错。贯彻客观性原则,首先要做到评价标准客观,不带随意性;其次要做到评价方法客观,不带偶然性;再次要做到评价态度客观,不带主观性。只有这样,才能如实地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业水平,使他们心悦诚服,调动起积极性,才能作为指导改进教学工作的依103.德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答:错。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因此,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和,而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代名词104.德育只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不具有继承性。答:错。德育是各个社会公有的社会.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德育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性。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105.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答:正确。青少年儿童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发展时期,他们思想单纯.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接受各种思想道德影响。因此,必须运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增强抵制错误思想道德影响的能力,引导他们沿着社会主义要求的方向发展,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否则就可能误入迷途。106.德育过程就是品德形成的过程。\n答:错。德育过程和品德形成过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从区别来说,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依据学生特点,以适当的方式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将相应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品德,不断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品德形成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一过程实现的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多种因素。107.德育方法仅指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答:错。德育方法是为了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教育者借助于一定的德育方法将德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借助于一定的德育方法来学习.修养.内化德育内容而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品德。108.德育过程从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开始的。答:错。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循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选择任何一种开端,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109.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不同于社交活动。答:正确。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具有特殊的性质:首先,它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其次,它是德育实践中的活动和交往,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再次,它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110.人的品德一旦形成,将不再改变。答:错。学生的品德是在其品德内部矛盾斗争中形成发展的,它是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任何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和不良的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人的品德是在它的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和不断的变动性的矛盾运动中形成发展的。随着人的发展,社会对他的要求也就不断提高,社会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原有的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品德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又有进一步发展提高的必要。111.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唯一途径答:错,教学不仅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校德育最基本,最经常和最有效的形式。通过教学实施德育主要是通过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实现的各科教材中都包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只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就能在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社会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但是,学校还可以通过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课外.校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校会.周会.晨会和时事政策学习以及班主任工作开展德育教育。112.德育的全民性是指德育的对象包括全体人民。答:错。德育的全民性包括:第一,德育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权利.义务和责任。第二,德育的对象包括全国人民.全体社会成员。第三,德育的任务是提高各族人民思想道德素养水平,提高整个民族的精神文明程度。德育的全民性和民主性是密切关联的。我国新时期德育应该坚持和努力实现民主化。113.德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但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所以我国德育仅对国内社会开放,不能对国际社会开放。答:错。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德育是社会的一部分,也应该成为开放性的系统,而不能脱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活环境和当今世界的发展变化。德育的开放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向国内社会开放;二是向国际社会开放。德育开放性的实质是使德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沟通起来,与改革开放的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与国际社会联系起来,从中吸取营养,以使德育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并使德育自身充满生机和活力,得到发展。114.传统德育教育中“强灌”的方法还是有坚持的必要答:错。新时期的德育改革,在内容和方法上要加强科学化和民主化建设,以便使德育基本内容的确立和安排真正符合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发展要求,符合人的品德发展规律和实际,切实克服和防止压服.“强灌”.损害人的尊严和抹杀人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的做法。115.在集体教育思想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和马卡连柯是完全一样的答:错。集体主义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他的集体教育体系简单地说就是“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他认为集体应该有共同的目的.组织机构.自觉纪律.正确舆论.优良传统和行为。它分析了儿童集体形成的阶段,提出了前景教育原则和平行教育影响原则。苏霍姆林斯基和马卡连柯一样,非常重视集体教育,所不同的是,他主张的是集体和个人的和谐一致,在集体中也要进行个别教育和个别对待。\n116.进行德育教育完全是政治课教师的事。答:错。各科教材中都包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各科教师都应该充分发掘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在传授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社会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学生良好的品德。117.班级集体有利于学生群体意识的形成和良好个性的发展。答:正确。作为学生活动和交往的基本场所,良好的班级既能发挥群体的规范和实现群体意志的作用,同时又为班级群体中每个成员的主动发展提供重要条件。正是通过班级集体活动和学生群体间的交往,使学生不仅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发展自己的志趣和爱好,而且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学习做人之道,从而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的形成。118.班级集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答:正确。班级集体是学生自己的集体,有它的组织机构,每个学生在所归属的一定班级中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活动.工作和角色。在班级集体中,有共同的目标.明确的职责分工,有统一的规章制度.权利和义务。要求班级中的一个成员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地制定集体活动计划,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和活动,锻炼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119.一个良好班集体的基本标准是看班级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答:错误。一个良好的班级体的基本标准是:(1)有共同的奋斗目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健全的班级体应有明确的奋斗目标。(2)形成分工明确.互相配合的学生干部队伍。学生干部队伍在班主任指导下完成自己承担的工作任务。他们做好带头作用,使集体及其成员都呈现出蓬勃向上的趋势。120.工作型的阶段性班级活动要达到提高集体的教育效果,关键是班主任和少数学生干部把工作做好。答:错误。工作型的阶段性活动要产生建设和发展集体的教育效果,必须注意:(1)它不是只有班主任和少数学生干部参与,而是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2)它需要班级成员不仅对共同的计划.目标.决定等认同,而且明确完成这些任务对个人来说,有什么价值,自己应该做什么。(3)注意相关活动之间的连贯性。(4)每一阶段的活动有重点,有新意,并能体现在经常性的班级活动中。121.竞赛型的阶段性班级活动要促进集体形成和发展则必须在竞赛中取胜。答:错误。竞赛型的阶段性班级活动要想起到促进集体形成和发展的作用,必需做到:(1)把取胜作为参赛的目的之一,但不是唯一的,不能要求每一次.每一项比赛都获得全面取胜,但可以要求每一次比赛都有胜利的目标,要求夺得一些项目的优胜成绩。(2)使更多的人有参赛的机会。(3)结合参赛的准备和实践,提高参赛者的心理素质。(4)通过参赛带动班级的日常活动。(5)在增强班级与集体荣誉感时,还要注意处理好班与班之间.校与校大集体之间的关系。122.课外活动与学科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一回事。答:错。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学科教学活动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课外活动在教育内容及结构方式上区别于以学科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它不以课程中的学科为单位,内容不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限制,有其独特的范围和性质。123.课外活动就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在学校教育中是无足轻重的。答:错误。课外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它的任务在于根据自己的特点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余生活,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积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课外活动主要作用是:(1)充实学生的生活,开拓学生的眼界,密切学生和社会的联系(2)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3)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索意识和创造才能。124.课外活动应由教师来组织。答:错误。课外活动是学生自己的活动,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在教师指导帮助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参加,由学生自己制定安排活动计划.选择活动内容和方式,由学生自己来进行活动的组织管理。在课外活动中教师起指导.辅导作用,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独立自主性。125.人的身心发展只需要学校教育而无需社会实践。答:错。人是社会的人,人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的。个体的人只有参与社会实践,才能生存和发展。认识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性,可以使我们不仅重视学校教育的任务是促进人的社会化,重视学校教育活动的社会意义,加强学校与社会实践的联系,而且重视每个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n教育学论述题1.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答:现代教育特别是二战以后的教育制度呈现出一些共同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二战以后各国政府普遍加强了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很多国家将学前教育纳入国家教育系统,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19世纪中叶以后,义务教育逐步成为国际潮流,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文明的标志之一,现在世界上有近三分之一的国家提出了年限不等的普及义务教育目标。(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二战以前,世界各国普遍推行双轨制教育制度,两种教育相互隔离,二战以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4)高等教育类型日益多样化。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型”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渐发生变化,在形式上.内容上.入学目的和考试评价方法上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特点。(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国际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各国的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是什么?答:东西方的教育虽然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存在许多差异,但都反映了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在教育上具体表现为:(1)阶级性。统治阶级享有教育的特权,贵族与平民.主人与仆人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奴隶则被剥夺了受教育的叔利。(2)道统性。天道.神道与人道往往合一,实质上要服从于治人之道。(3)专制性。道统的威严通过教师.牧师的威严,通过招生考试以及教学纪律的威严予以保证。(4)象征性。能不能受教育和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的象征。(5)刻板性。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刻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3.近代教育的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答:近代社会,教育的变化特别表现在:(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19世纪以后,资产阶级政府逐渐认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建立了公共教育系统。(2)教育的世俗化。教育逐渐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教育的目标.内容等向世俗化方向发展。(3)初等教育的普遍实施。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器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其提供了物质基础。(4)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教育的每次重要进展或重大变革,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和提供保证。4.简单比较夸美纽斯.卢梭.寒德.裴斯泰洛齐在“自然教育”思想上的不同点。答:他们都强调“自然教育”,但到具体的内容与方式又有所不同,表现在:(1)夸美纽斯自然性首先是指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赋予人的自然本性是一样的,人应受到同样的教育,其次是说人与自然遵循同样的法则,教育可从自然的法则中找到教育法则,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2)卢梭对自然性的强调到了使之与现代文明对立的程度,他所理解的自然,是指不为社会和环境所歪曲,不受世俗和偏见支配的人性,强调让儿童在自然中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3)康德认为人的所有自然察赋都有待于发展才能生存,“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发展人的自然察赋。(4)裴斯泰洛齐进行了多次产生世界性影响的教育试验,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主张教育要遵循自然,使儿童自然发展。5.简述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并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经验谈谈对自己的启发。答: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言论记录《论语》里。他的教育教学思想主要表现在:(1)孔子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2)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并且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强调忠孝和仁爱,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3)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4\n)孔子很强调学习与思维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结合自己教育教学经历,谈谈孔子教学思想理念对自己的启发,可以结合孔子言论和自己的亲身经历,要求有理有据,有自己的观点。6.《学记》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并谈谈其中的思想对我们现代教育改革的启示。答: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其具体教育思想体现在:(1)《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2)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教育考试制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3)提出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4)在教学方面,主张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灰心;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结合我们当前的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化建设.教育体制建设.教育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等诸多方面的改革来谈谈《学记》中的教师观.教育观.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对我们教育改革的启示。7.凯洛夫《教育学》的优缺点是什么,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谈谈在我们当前的教育教学中,如何加以改进和灵活运用。答: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主编了当时被认为是最具有权威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优点:(1)重视教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学校的首要任务是授予学生知识,形成学生的技能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人生观。(2)肯定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3)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缺点:(1)国家行政领导与学校的关系上,忽视了学校的自主性。(2)在学校与教师的关系上,忽视了教师的自主性。(3)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4)过于强调了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的统一性.严肃性,忽视了灵活性和不断变革的必要性。结合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经验和当前教育教学改革,论述如何在坚持传统的教育观.教学观精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和形势的变化,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更好的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8.论述杜威的教育思想,并试举一两个具体的事例,谈谈杜威教育思想对自己的启示。答: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著有《民主义与教育》一书。(1)对教育本质的论述①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教育即生活。②由于生活是一个发展过程.生长过程,所以教育即生长。③生活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人要适应环境就需要不断改进或改造经验,所以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④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题中学习。⑤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思维,握解决问题方法。(2)对传统教育的批判①不仅是对方法的批判,而且是对整个教育目的的批判,是对教育目的的外性批判。②反对灌输,主张培养个性,反对外部纪律,主张自由活动;反对向教科书教师学习,主张从经验中学习,主张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自己探索,得出结论,到发展。③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最重要的思想是教育为民主社会创造条件思想。结合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谈谈杜威某些观点对自己在教育教学方的启发或者给予的思索。9.论述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答: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掌握了国家政权,谁就能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其政治经济葡皇决定的。(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4)政治经济制度对学校教育影响制约,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忽视自身的办学氯律,更不是说学校要放弃教学任务直接为政治经济服务。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通过培养人才可以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和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总之,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这种影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变得越来越重要。\n10.论述教育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答: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培养的各种规格.类型的劳动力的数量,制约着教育普及的程度。(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等的变革,与此相适应,教育结构随之出现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学校课程结构与内容不断地发展更新,也大大提高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水平。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通过两条道路实现:(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承担着再生产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使命。(2)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精辟地说明了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具有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教育则是第一生产力的工作母机,是再生产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和途焦;首先,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知识而发挥其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其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和发明新的科学技术发挥其扩大科学技术再生产的功能。11.谈谈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答:(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可能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其次表现为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领教育沿着科学的轨道前进。具体地说,科学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①科学技术能改变教育者的观念。②科学技术能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③科学技术可以渗透到教育的所有环节中去,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名种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2)可能的影响转化为现实的影响。①科学技术以理论形态进入教育领域,影响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参育能力,影响教育的内容。②科学技术以物质实体和操作程序的方式进入教育领域,引起教育的物质资刹的更新,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③科学技术以方法.手段的形式进入教育,引起教育方法.手段的更新。12.新科技革命对教育提出了哪些挑战?试联系实际加以说明。答:新科技革命对教育提出了巨大挑战,提供了教育迈向一个新阶段的机遇,深刻改变着人们关于教育的旧有观念。(1)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的急剧增长要求人们学会学习,能力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方法教育比结论教育更重要。(2)教学形式个别化。由于新型教育技术的广泛采用,传递教学内容的途径将发生重大改变。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能够确保学生在方便的时候和方便的地点进行学习。例如,现在的远程教育.各种网校的发展建设都体现了教学形式个别化。(3)培养目标个性化更加受到关注。新技术革命使得传统工业的标准化.规格化转向非标准化和多样化。这为根据人的自然本性发展人的个性的教育思想,提供了更充分的条件。例如,现在的各种特色学校的出现和各种特长班的举办,强调办出学校的特色,培养学生的特长。(4)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便利人们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它要求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应对世界的变化。由此要求教育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的“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创新经济”,依靠创新的知识密集型企业日益发达,美国微软公司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世界各知名公司都设置研发机构,吸引高技术人才,提高创新能力,从而赢得市场。13.教育的文化功能有哪些?答: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为对文化起着承传.改造和创新。(1)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是传递人类文化特别是人类文化精华的重要手段或工具。随着“知识爆炸”时代的到来和深入,文化的承传就越来越依靠系统的教育。(2)教育对文化的改造表现为选择文化和整理文化两种形式。①现代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主要是通过对教师的选择和对教育方式的选择来实现。这种选择主要包括:第一,选择社会的主流要素和基本精神;第二,选择能有效促进学生多方面得到发展的基本文化要素;第三,选择有利于科技进步.生产发畏竞生活质量提高的实际应用效率较高的文化要素。②教育对文化的整理。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之所以具有整理文化的功能,首先是夏为它本身具有整理文化的需要,文化只有经过教育的整理,才易于被年青一代理解和接受。其次是因为教育者具有整理文化的能力。(3)教育具有文化创新的功能。新的教育思想.学说和方式方法是世界总体文之中创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现代教育为文化的不断更新发展提供大量的具有创适活力的人;现代教育的许多活动已与科技发明.文化更新融为一体。14.我国传统价值观中的消极因素对今天的教育有哪些影响?答: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传统价值取向有三个方面需要明显改变:认知上有重传统与权威的价值取向,人事上有重功名的取向,道德上有重“忠孝”的取向。(1)重传统.\n重权威的价值取向对教育过程和师生关系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孔子虽然提出过“当仁不让于师”,但真正支配中国师生关系的观念是师道尊严,即在教育与教学中无原则地服从教师的权威。在教学中,强调教师的过程和作用,忽视学生的过程和作用;在思想教育方面,习惯于“教导”,而不习惯于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在班级管理上,习惯于发号施令和监督处罚,而不习惯于引导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自我管理。由于长期处于被动的地位,我国的学生很多具有自信心不足,主动性.独立性.自觉性和进取性不足的弱点,而这些特点是现时代非常需要的品质。(2)重功名的价值取向对中国当代教育价值观和教育质量观的影响。在教育价值观上,把能否培养出“当官的’,.“出名的’,人作为评价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在教育质量观上,把能否培养出少数尖子生和考取高等院校人数的多少看做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结果造成的消极影响是,片面强调智育,忽视德.体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在智育中,片面强调书本知识,忽视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忽视兴趣.情感.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片面强调少数尖子生的培养,而忽视面向全体学生与教育质量的普遍提高。(3)重“忠孝”的价值取向对当代中国学生观的影响。“忠孝”.“服从”价值取向影响对学生的态度,影响着学生观的形成。在多数约教师和家长的眼中,顺从.听话.老实,一直被看成是好学生的重要标志。而那些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敢于发表反对意见的学生,往往被视为不好的学生。15.简述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观。答:(l)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2)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是有决定性的意义。(3)我们把实践.把个体积极投入实践的活动,看做是内因和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汇合点,也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的.现实的力量。根据这样的观点,教育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怎样提高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教育活动自然受到特别的重视。16.概括人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实践要求。答:(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人的身心的不同发展期的现象要求教育要及时施教,特别要抓住发展关键期。(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有一定的顺序,这要求教育工作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点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要求教育工作要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特点的教育。(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以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方面。互补性要求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角度看,首先表现在男女性别的差异,其次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性特征对做好因材施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17.试论述教育者如何利用环境使个体健康发展。答: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人生活在不同的小环境中,这些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并不相同,对个体发展的意义也不相同,因而不同环境中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区别。但个体对环境的作用也不是消极的,处在同一环境中的个体,其发展水平也不会完全相同。个体对环境持积极态度,就会挖掘环境中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因素,克服消极的阻力,从而扩大发展的天地。所以教育者不仅要注意为受教育者的发展提供较有利的条件,更要培养受教育者认识.利用和超越环境的意识和能力。(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在同一环境中,各种因素作用的方向.力量的大小是不相同的。对于教育者来说,分析.综合利用环境的积极作用,抵制消极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工作,教育者需研究如何既保持校园小环境的有利条件,又积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的有利教育力量。18.怎样理解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答: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有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从个体活动角度看,学校中的个体活动有老师的指导,活动的结果要接受检查。(1\n)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学校对个体的要求或期望有体质.思想道德.知识能力等多方面,并提出一系列规范。学校根据这些要求,有意识地去规范学校的工作,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促使学生达到规范的目标。(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目标明确.时间相对集中,有专人指导并进行专门组织的教育活动,如果学校教育能正确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加速作用将更明显,更富有成效。(3)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具有基础性和普遍性,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求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这对人的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的意义。(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在开发特殊才能方面,学校教育有助于个体特殊才能的发现与表现。在个性发展方面,因为学校教师和领导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素养,健有助于他们发现学生个性独特性的价值,并尊重和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尚时,学生在群体中的生活也有助于每人从其他人的身上吸取闪光点,丰富自己的个性。19.教育对人类地位提升的促进作用。答:教育使得人离动物的距离越来越远,使得人的价值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使得人的个性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1)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所谓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在人类历史上,人的价值并不是一开始就能被发现和认识的,直到资本主义早期才开始听到关于人的价值的呼唤。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教育更有责任不断提高人们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植,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个体的独特尊严。(2)教育对人的潜能的发掘。任何人生来都具有一定的潜能,甚至是巨大的潜能。潜能是人足以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但人的潜能很少能自动表现出来,人的潜能的充分实现,必须通过教育.通过学习才能实现。(3)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人的力量既有身体的力量,更有精神的力量。但人的根本力量,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具有精神力量。人的精神力量的发展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教育不仅需要分别培养和发展人的身体之力和精神之力,而且要力图使人的身心发展得到和谐,尽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4)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发展个性,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把人的差别性表现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自主性和独特性,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发展人的个性是教育的理想。20.简述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答:(1)总的说来,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2)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3)在情意方面,应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初中生自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21.分析教育目的对于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答: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1)教育目的对于一切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决定了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与教学方法的应用,无一不受教育目的的制约。(2)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3)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工作的总方针,但教育目的既受教育价值观的支配,也与社会发展水平与需要相关。22.试论教育目的的层次答:(1)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工作总方针,但他不能代替各类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还有各自的具体工作方针,这便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即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2)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教育目的是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对象提出的,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通与特殊的关系。(3)课程目标是课程计划中各个学习领域和这些领域之下的一些具体科目所规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达到的要求。\n(4)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个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和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共同构成学校教育的层次结构。23.试简述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答:(1)教学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有鲜明的阶级性。教育目的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2)历史事实已证明,教育目的受制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受制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特征,故不同国家.不同社会.不同地区的教育目的是不尽相同的。(3)一个国家教育目的的制定往往有自己的轻重缓急,往往把社会对教育的最迫切的要求与教育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之间的矛盾,作为制定教育目的的中心问题。24.概括新中国历史上教育目的的不同表述的基本精神答:新中国关于教育目的的不同表述既反映了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同时也体现了时代的发展。(1)我们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坚持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素质与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教育目的的要求培养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便的全面发展,要求在脑力与体力两个方面的协调发展。(3)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25.论述体.智.德.美.劳“五育”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答:(1)“五育”中的每一育中斗包含了对人的智力.情感意志和行为的要求,区别只在于强调的侧重面和具体内容上。也就是说,“五育”各自任务的实现在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上,有相通之处。同时,“五育”之间还存在这互为目的和手段的关系。(2)从实践角度看,“五育”各自的任务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关联性。任何一种活动的参与者都需付出自己的身心力量,二活动也对参与者身心产生多方便的影响。“五育”之间既是相互独立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的关系具有在活动中相互渗透的特征。(3)在“五育”中,体育是基础,德育.智育.美育处于同一个层次上,为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精神力量的发展服务,劳动技术教育也是人作为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教育。(4)在教育实践中,应坚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防止和克服重此轻彼.顾此失彼的片面性,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26.论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基本条件。答:(1)教育工作者需要有学科专业素养。教师需要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教师的专业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而且包括一定的科研能力。(2)教育工作者需要有教育专业的素养。教育有两个最基本的功能,即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促进人自身的发展。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多方面,过分强调了教育某一方面的功能,而忽视了教育的其他功能,实际上是削弱甚至歪曲了教育的功能。人的多方面的发展固然是重要的和多方面的,但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富有特点的个性的发展。能不能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机会和良好的氛围,是区别普通教师和优秀教师的真正标志。(3)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与教师职业有关的特殊要求。比如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语言:首先是要求准确.明了.有逻辑性;其次是要求富有感情,有感染力;再次要求是富有个性,能够体现出一名教师的独特风采。27.怎样理解“学生的发展”?答:(1)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既有政治素质.道德修养的发展,也有知识水平.心智能力的发展;既有精神素质的发展,也有身体素质的发展。为了某种单一的目标,而忽视甚至抑制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是一种短视行为。(2)学生的发展是个性的发展。个人的本质意义是体现在他的与众不同的个性之中,能不能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充分的机会和良好的氛围,是区别一名普通教师和优秀教师的真正标志。学校应成为促进每个学生的特点.优势更加明显的场所,而不是把不同的人变成相同的人的场所。(3)学生的发展,不仅指当下的发展,更是指学生未来的.终身的发展;是学生未来的适应能力.继续学习能力.接受挑战并改造环境的能力的发展。这就不仅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心理上发展规律有深刻的了解,对所教学科逻辑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要求能将这两者完美地统一于自己的教育实践之中。要能够使学生掌握知识成为只是更好地发展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28.怎样认识学生的本质属性?答:(1\n)学生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学生时代,从入小学到中学毕业,是一个人一生中生理上和心理上发展都非常迅速的时期,是个体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型到比较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的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在这一段时期,他们的身心发展能否得到满足,能否得到积极.良好的教育,对于他们的发展将产生极大的影响。(2)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学生的发展性与学生的不成熟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正因为不成熟,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也正因为学生的不成熟性,学校和教师才大有可为,教师要巧妙地利用学生的这种依赖性和向师性,但根本上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自立的发展意识与能力,发展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29.论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答:(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的关系。①从教师与学生的社会角色规定意义上看。在知识上,教师是较多者,学生是较少者;在智力上,教师是较发达者,学生是较不发达者;在社会经验上,老师是较丰富者,学生是欠丰富者,老师较之于学生具有明显的优势。教师的任务是发挥这种优势,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发民智力,丰富社会经验。②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人,没有个体主动积极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内化,就没有真实意义上的教学存在。③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是要促成学生能够不再依赖于教师,学会自主学习.判断和选择。(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①学生的人格是独立的。学生虽然知之甚少,尚未成熟,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②改革传统师生关系的必要性。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单通道的授受关系。在管理上则是“我讲你听”的专制型关系,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的被动性和消极态度,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建立在有利于学生发展意义上的严格要求和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在这种关系下,不仅师生关系和谐,而且学习效率高。现代的师生关系是以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又看到学生是处在半成熟.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正确指导。(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①师生关系在道德上是互动的。从教学角度看,师生关系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的互动关系。从社会学的角色看,师生关系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是人和人的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互动关系。②教师不仅要成为“经师”.而且要成为“人师”。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的,人格的影响。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人,对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有着巨大的又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30.简要分析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答:制约课程发展的因素有许多,但总体来看,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一是社会发展水平,二是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三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也就是说,社会.学科及学生是制约学校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课程的内部因素也制约着课程的发展。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特定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状况等是制约学校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学校课程发生变化的重要动力。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既是人类已有社会实践的结晶,也是人类继续从事社会实践的起点。学校教育必须将人类已有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发展纳入学校课程。也就是说,特定时代的教学内容的如何,总是与这一时代的人类文化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关的。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课程是直接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课程除要符合社会发展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之外,还必须符合学生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是制约课程的重要因素之一。4.课程本身的发展历史,以及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理论,也对课程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31.试分析学科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的理论得失。答:学科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各执一端,相互独立,是两种截然相反或者说针锋相对的课程理论。学科中心论的出发点是学科本身,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n基本技能为目标。学科中心论关心的是知识的传递,强调知识的系统而相对忽视儿童的兴趣及儿童的心理发展逻辑。儿童中心论的出发点是儿童,强调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顺应和满足儿童自然发展的需要,应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要求来确定课程;强调从儿童的直接经验出发,按个体经验发展的逻辑来组织课程,强调儿童通过活动来获得知识经验。儿童中心论能够满足儿童的需要,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知识本身的系统性。32.学科课程的基本特点及其优缺点有哪些?答:学科课程的基本特点是:(1)分科设置;(2)课程内容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选择和安排,重视学科内容的内在联系;(3)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学科课程的优点是:(1)使相同或相近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连贯起来,形成逐步递进.内容连续的逻辑系列,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递。(2)所授知识.技能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3)便于教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科课程的缺点是(1)课程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2)在教学中容易忽视学生的兴趣及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3)可能会压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3.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纲要(试行)》颁布,标志着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开始,课程计划的变化有哪些?答: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前,我国的课程计划是小学.中学(初中和高中)分段编写的。1986年之后,高中课程计划单独编写,小学及初中(即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则统一安排。2.设置了综合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鼓励学校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3.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4.为地方和学校开发课程留有空间,鼓励地方和学校开发相应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34.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答:1.根据本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在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性主要体现为对确定知识的正确表达;思想性就是要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基础性是教科书不同于其他任何书籍的基本特点。当然,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加强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并适当渗透先进的科学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4.教科书的编写要同时兼顾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一般要符合以下两项要求:(1)以学科逻辑系统为主,力求照顾到学生心理特点;(2)直线排列和逻辑排列相结合。5.教科书编写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以保证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和连续性。35.国外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及其特点是什么?答:(1)基本理念是:①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为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提高儿童的基础学力仍然是各国课程改革首要的关注点。读.算能力和信息素养等是未来公民所不可缺的,基础学力是儿童适应未来社会的前提,是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身的完善与发展的基础。使儿童具备基础学力是课程改革首要的目标。②信息素养的养成。为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适应信息化社会,儿童应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养成成为各国课程改革的另一热点。③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全球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具备开放性思维与创新精神,需要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交流。因此,各国课程改革都强调创造性开放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认为教育应该培养能够站在全球化视野考察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公民。在这方面,外语教学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热点。此外,跨文化的理解与世界大同意识也是开放的时代所必需的。课程改革也强调跨文化意识。④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各国课程改革普遍注重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儿童价值观提培养和道德教育。⑤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尊重儿童经验,教育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发展学习修改是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关注点。(2)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反映在课程设计中,便具体体现为以下特点:1.重视课程的整体功能。现代课程,超越了智力本位的课程观,强调通过课程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完整性目标,将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和谐发展作为课程实施的宗旨,从而实现知识与智力的统一.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主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统一。2.强调加强基础。围绕提高公民基本素质和基本学习能力,要求加强基础。对学科的知识加以精选,使其具有基础性.范例性,并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要求扩大理论知识的比重,克服传统学科课程学科间缺乏联系的问题,体现综合性;要求课程中充实现代科\n学的成果,删除陈旧的内容,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3.重视智力开发.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各国都十分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才能和创造性。通过课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自学能力,并尽量让学生观察.动手,手脑并用,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4.重视个别差异。各国课程设置都表现出较大的弹性,便于教师充分发挥创造性,便于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需要。5.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6.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加强国际交流相辅相成。36.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哪些?答: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现代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将定位于未来社会人才的素质结构。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统一实现。基础教育应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开拓创造性,不仅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而且要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并为接受终身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2.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类型结构单一的状况,设置多样化的课程类型,除学科课程外,还开设了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同时,给予选修课程及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更大的空间。3.在课程内容上,改变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的状况,既要体现内容的基础性,又要及时反映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既要精简内容,又要增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等。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改变长期以来将接受学习的方式单一化.绝对化,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在教学中,教师能够以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教学中能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的管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改变过去国家集中管理课程的状况,赋予地方和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6.改善课程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的和全面的评价,鼓励在教学中采用多种评价手段,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评价,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有效手段。37.近年来,我国学者对教学的本质的探讨形成了哪些不同的观点?答: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什么是教学,教学的本质是什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这一观点既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哲学基础,又在事实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将教学作为文化传承过程,认为个体如何掌握人类总体文明成果,主要是一个认识过程,是主体能动反映世界.改造自身的过程。二是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这种观点认为教学是一种交往活动,师生间.学生间的交往,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对话和理解的活动,是一种师生共享知识.精神.智慧和意义的过程。三是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这种观点将教学的本质看成是人的存在形式和生活形式,以培养完满人格为目标,引导人去体验生活,理解世界.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38.教学的主要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教学的主要作用是:(一)教学是解决个体经验和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之间矛盾的强有力工具之一。教学,作为一种专门组织起来传递人类知识经验的活动,能简捷地将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使他们在短时间内达到人类认识发展的一般水平。通过教学,不仅促进个体实现社会化的进程,而且使人类文化一代代继承发展。因此,教学是社会历史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二)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教学的作用直接地.具体地表现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它使个体的认识突破时空局限及个体直接经验的局限,扩大了他们的认识范围,赢得了认识的速度;(2)使个体的身心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在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实现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和谐发展。(三)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应该坚持以教学为主,但是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结合。必须与生活实践加强联系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应妥善地安排教学与其他活动,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全面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39.试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答:教学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学的一般任务如下:\n(一)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所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是指形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它是组成一门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揭示了学科研究对象的本质及发生变化的规律性,反映了科学文化的现代水平。基本技能,则是指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是最基本的学习工具,(二)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认识能力;不仅发展学生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体力,注意教学卫生,保护学生视力,增强学生体质,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有规律.有节奏地学习与生活。特别是要通过发展性教学,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推理.证明.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要求。(三)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基础。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态度,科学的世界观的形成,必须建立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青少年的品德.审美情趣和世界观正处在急速发展和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学在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四)现代教学论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教学,激励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不仅使他们有现代科技文化知识,而且有自觉能动性.独立自主性和开拓创新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40.如何理解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教育性。答:(1)教学认识的教育性,首先表现在教学过程所传授的各门学科知识,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在使学生获得一定知识.能力的同时,综合学科自身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形成相应的对自然.社会,对人类自身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2)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具有潜在的教育性。被动接受.机械摹仿只会使学生养成盲从的态度和性格,只有当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时,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才能得到很好的提升。(3)教师教学的责任感.价值观.思想作风.言行举止以及校园环境.人际关系的性质等对学生发展也有重要影响。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形成或改变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正是在认识中追求与实现着学生的知.情.行.意的协调发展,追求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结合的人格的养成。41.论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答: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智力提供了广阔的领域。掌握知识的过程必然要求学生积极进行认识.思考和判断等心智活动,只有在心智操作的活动中才能发展认识能力。(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认识能力具有普遍的迁移价值,它不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质量,推动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促使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获得完全的知识。(3)掌握知识与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知识与智力相互转化,一般说来应注意以下条件:第一,传授学生的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中。第三,教师要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42.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哪些?答: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能动性具体表现在:(1)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学生对外部信息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2)受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独立性.创造性。43.怎样才能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答:(1)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2)在师生交往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3)教师要善于体验或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产生积极体验的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4)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5)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同时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n44.试论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区别。答:按照学生认识活动的方式,存在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两种基本形态。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主要区别如下:(1)接受式学习是借助语言获得知识的方式,而探究式学习是借助提供结构化材料,指导学习进行操作与思考而获得知识的方式。(2)接受式学习以掌握科学知识为基本任务;探究式学习以增进学习者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3)接受式学习是认识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探究式学习以解决问题为主题。(4)接受式学习中学生认识活动具有指导性.可控性;探究式学习中表现出更多的学生的自主选择,教学的非主导性。(5)接受式学习中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式学习中关注探究性认识过程。45.试论我国中小学的教育原则。答:在我国,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建立了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这一原则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符合科学要求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进行教学,并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要求正确处理教学中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处理好理论知识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加强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三)循序渐进与促进发展相结合原则。这一原则是指教学既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及学科知识演进顺序进行,又要尽可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正确处理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可能发展水平之间关系。(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这一原则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独立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五)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合全班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又要注意个别差异,以便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特长。以上原则反映和解决的矛盾各有侧重,但在教学实践中都不是单独起作用,而是彼此密切联系.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46.在教学中怎样贯彻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答:贯彻这一原则应注意:(1)教学的科学性。教学的科学性要求教学内容反映客观规律和当代最新科学成就,传授科学正确的知识.规范和技能技巧,交流健康.积极的情感,教学方法要遵循教育科学的基本原理,概念的表述正确,引用的事实可靠,论证要严谨。结合教材,要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态度,教会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及验证理论的科学方法。(2)教学的思想性。教学的思想性要求教师从科学知识内在的思想性出发,将其中蕴涵的世界观.方法论.历史观.价值观.情感.伦理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因素挖掘出来,并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加以审查;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要自觉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并以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修养影响学生。47.用教学原则的有关原理说明怎样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答: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即把握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贯彻这一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1)建立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发扬教学民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3)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自学和独立工作的能力。(4)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48.怎样才能既面向学生大多数,又能区别对待?答:这需要贯彻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合全班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又要注意个别差异,以便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特长。贯彻这一原则要求:(1)充分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教师要多方面.整体地和用发展的眼光来了解和研究学生,把握同龄学生存在的共性与个性,从而为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提供基础。(2)采用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使面向学生大多数与区别对待相结合。(3)正确对待个别差异,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49.怎样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答:学生主动参与是在教学环境条件下的一种特殊的活动,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要特别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以排除影响学生主动参与的不利因素。(1)教师讲授与学生接受的关系,文化知识的传递与文化知识的选择.应用.创新的关系。(2)整体推进与个别化关系,既要保证班级整体教学的高质量.高水平,又要适应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分层分类指导和推进,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3)\n学生参与中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形成学习共同体以产生整体效应。参与学习,既要注意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境性.过程性.差异性和群体性,还要注意学生参与的目的性.实效性,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参与时间和体验的机会。对社会生活中的事实现象,注意在教学中寻找新的视角和切人点,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启迪科学思维,并揭示事实现象的本质。50.科学教育策略实施过程应体现出对哪些问题的关注?答:(1)选择性学习.学生作为能动的学习主体,在以下三方面表现出个别差异上较强的选择性。一是学生能根据学习的需要,有效地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二是具有捕捉信息.敏锐感受和理解信息的能力;三是面对大量的信息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分类.整理.加工和改造。(2)参与性学习。学生作为认识发展的主体的主动参与,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科学实践观与主体能动性的统一。学生主体参与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要特别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教师讲授与学生接受的关系;二是整体推进与个别化关系;三是学生参与中合作与竞争的关系。(3)自主性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性学习,是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构建,体悟科学方法,而不是复制知识的过程。(4)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社会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构建学习主体的过程。在充分尊重人格的基础上,通过多样.丰富的交往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和谐的教育环境,而且使教学活动成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通过学习,在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51.如何在学生中开展合作学习?答:合作学习,提倡形成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首先,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应有一定的难度,问题应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小组学习活动的激情以及发挥学习共同体的创造性。第二,处理好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第三,每个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质量是合作学习实效性基础。第四,注意适时引进竞争机制及激励性评价,使小组间通过竞争共同得到提高的同时,个人及小组群体分享成功的快乐。第五,小组研讨的民主性.超越性是保证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关键。小组研讨的民主性,表现在充分尊重与众不同的思路和独到的见解,吸纳与众不同的观点;小组研讨的超越性,则体现在作为学习的共同体所表现出的独创性.创造性。52.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是什么?怎样实施?有何要求?答: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发现教学.探究教学和问题教学都属于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比较复杂的课题或独立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发展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缺点是:花费时间较多,不经济,而且需要学生具有相当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思维发展水平;同时,还需要有逻辑较为严密的教材和素质较高的教师。基本步骤和过程是:(1)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要解决或研究的课题。(2)学生利用有关材料,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各种可能的假设和答案。(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假设,学生如果有不同观点,可以展开争辩。(4)对结论作出补充.修改和总结。基本要求是:(1)正确选择探究课题。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实际,来正确选择探究的问题。问题应有一定的难度和研究价值,需要学生运用已学的多方面的知识,提出假设,并经过多次尝试才能解决。(2)创设进行探究的良好情境。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除了在活动场所.教学仪器和设备.图书资料.教学时间等方面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外,还需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创设一种互尊互爱.好学深思.奋发向上的环境和氛围。(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在探究活动中,应以学生为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锻炼提高。教师只有在必要时才能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和引导。(4)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一般要从半独立探究逐步过渡到独立探究,从对单一问题的探究到复杂问题的探究,从参与局部的探究过度到全过程的探究。53.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答:现代教学提倡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来选择和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一般说来,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的和任务;(2)教学过程的规律和教学原则;(3)本门学科的具体教学内容;(4)各种教学方法的功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5)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可接受水平,包括生理.心理和认知等方面;(6)教师本身的素养,包括业务水平.实际经验.个性特点;(7)学校与地方可能提供的条件,包括社会条件.自然环境.物质设备等;(8)教学的时限,包括规定的课时与可利用的时间等。\n54.试论合作学习。答: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在班级教学中,学生群体的组织形式有三种:即合作的.竞争的和不相干的。他们通过实验研究提出,群体合作分组结构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主要特征,只有这样结构才能起到学生群体间积极相互作用的效果,从而改善教学工作的整体效益。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1)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之间展开公平的竞争创造了条件。(2)任务分割,结果整合。小组成员在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上有很强的相互依赖性,各小组分担课题,然后全班汇总,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资源共享。(3)个人计算成绩,小组合计总分。在合作学习中,每个人都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去独立完成任务,为小组作出应有的贡献。那些学业较差的学生将在其他同学的帮助和个人努力下,不再拉后腿。(4)公平竞赛,合理比较。在合作学习中,取消常模参照评价,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将优等生与优等生一起分组测验,差生与差生一起分组测验。各测验组每个成员的表现与原属合作小组团体部分挂钩,优生组第一名与差生组第一名均为各自原来的小组赢得相同的积分点数。这种各人在原来起点进行合理竞争.公平评价其贡献的做法,最终导致了每个学生无一例外地受到激励。(5)分配角色,分享领导。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分别指定协调员.读题员.记录员.操作员.计算员.报告员等,在不同学习任务中,角色可能轮流互换,这样既保证了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分工明确,秩序井然,又能使个人的特长得以充分的利用和彼此协调。55.如何评价我国目前的班级教学?答:我国目前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教学,它具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无法取代的优点,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上起着主导作用。(1)基本特征:所谓班级教学,是指根据年龄或学习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其具有下列基本特点:第一,以“班”为人员单位;第二,以“课时”为单位;第三,以“课”为活动单位。(2)班级教学的优点:①它能够大规模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②它能够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③它能够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④有利于学校合理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并加强教学管理,从而赢得教学的高速度;⑤在班集体中学习,能实现师生互动,从而增加信息来源或教育影响源;⑥它在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从而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3)班级教学的局限性:①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②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④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⑤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⑥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⑦缺乏真正的集体性。56.试论述上好一堂课的基本程序和步骤?答: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要上好课,课前教师必须备课,学生也要作相应的准备或预习;为了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成果,还应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作业;此外,还必须适时进行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评,以推动和改进教学工作。若从教学工作的主要方面——教师教的方面分析,上课的基本程序和步骤包括:备课.上课.布置课外作业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评。(1)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只有备好课才有可能上好课。教师在备课时,一般需要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上课前,教师还应要求学生为上课作一定的准备。它包括:复习有关知识,收集有关素材,阅读制定的参考书,对教材进行预习。(2)上课。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般而言,上好一堂课,应力求做到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组织得好.积极性高。(3)布置课外作业。布置课外作业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使学生进一步消化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独立应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布置课外作业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作业内容应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选题要有代表性,难度要适中。第二,作业应与教科书的内容有逻辑联系,但不应是教科书中的例题或材料的照搬。第三,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积极进行创造性思维。第四,作业应尽量与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力求理论联系实际。第五,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水平,给优生和差生分别布置分量.难度各异的作业,并给予必要的指导.提示和帮助。(4\n)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评。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评是诊断学生学习状况.改进教师教学工作.调控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也是下一个课题或单元备课的基础。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评一般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测评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57.何谓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贯彻教学评价的原则?答:教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教学评价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诊断教学问题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目标确定得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得当,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否讲清,也可以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已经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从而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措施,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2)提供反馈信息教学评价的结果,不仅可以为教师判定教学状况提供大量的反馈信息,而且也可以为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好坏优劣提供直接的反馈信息。(3)调控教学方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往往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标准,从而左右学生学习的方向.学习的重点以及学习时间的分配;教师的教学方向.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确定,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也要受到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约。(4)检验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预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这些都必须通过教学评价加以检查和验证。教学评价的原则有:(1)客观性原则客观性是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贯彻客观性原则,首先要做到评价标准客观,不带随意性;其次要做到评价方法客观,不带偶然性;再次要做到评价态度客观,不带主观性。只有这样,才能如实地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业水平。(2)发展性原则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动态发展,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能力提高,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3)整体性原则贯彻整体性原则,一是要评价标准全面;二是把握主次,分清轻重;三是要把分数评价.等级评价和语言评价结合起来,以求全面地准确地接近客观实际。(4)指导性原则一是要明确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在于帮助师生改进学习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二是要信息反馈及时;三是要重视形成性评价,起到及时矫正的作用;四是分析指导要切合实际,发扬优势.克服不足。58.简述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的联系与区别。答:从联系来说,德育过程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的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品德教育因素的影响;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形成发展过程,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罢了。从区别来说,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依据学生特点,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一过程实现的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多种因素。59.阐述活动和交往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答:(1)学生品德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和表现出来并接受其检验的,形成一定品德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社会活动和交往,参与社会新生活的创造,因此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2)活动和交往的性质.内容.方式不同,对人的品德影响的性质和作用也不同。(3)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是:首先,它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其次,它是德育实践中的活动和交往,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再次,它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60.为什么说教学是德育实践的基本途径?答:(1)教学不仅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校德育最基本,最经常和最有效的形式。通过教学实施德育主要是通过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实现的各科教材中都包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只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就能在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社会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2)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师的榜样作用等都具有教育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义务心,养成他们勤奋刻苦学习的习惯和严谨的治学态度。\n61.联系实际谈一谈班主任怎样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答: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任务。班主任要做好学生德育工作必须做到:(1)全面深入地了解研究学生,尊重信任学生。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每个学生的德育水平都不相同,所以对不同的学生,对他的德育教育要从知.情.意.行不同方面人手。在实际德育教育中,如果不尊重学生,对学生进行惩罚式德育教育,学生从内心更加不接受.不认可道德教育,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教师做德育工作时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学生才能没有逆反心理,心悦诚服地接受。(2)争取其他任课教师.团队组织.社会有关方面和学生家长的配合,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有时在学校进行了一天的道德教育,但学生一出校门受社会不良影响,立刻就把学校的德育教育的效果化为乌有。所以德育教育必须社会方方面面力量要一致,坚持德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才能保住德育教育成果。(3)班主任特别要精心组织培养健全的班集体,并通过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当集体中有学生犯了错误,要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教育这个学生,同时也要用这个学生所犯的错误来教育集体,这样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4)班主任要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在实际德育教育中,要根据学生个人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和个性特点.内心世界进行不同的教育,同时也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教育,如对初一学生和高三学生进行德育的重点.方法就不尽相同。62.联系实际谈一谈德育的开放性。答:(1)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德育是社会的一部分,它也应该成为开放性的系统,而不能脱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活环境和当今世界的发展变化。(2)德育只有形成开放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能保证德育的发展。(3)德育的开放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向国内社会开往,二是向国际社会开放。(4)德育开放性的实质是使德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沟通起来,与改革开放的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与国际社会联系起来,从中吸取营养,以使德育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并使德育自身充满生机和活力,得到发展.提高和完善。(5)由于德育是开放性的,在我们德育中要敢于借鉴古代.当代,特别是现代西方在陶冶人品德方面一些优秀的做法,拿来为我所用。同时在德育内容上,要注意联系时代,联系当代社会实际.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从多方面进行教育。63.论述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答:(1)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的尊重一个人,这是马卡连柯的基本教育原则。他认为,在德育工作中首先要尊重儿童,善于发扬他们的优点和长处。(2)集体教育的思想。集体主义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它的集体教育体系简单说就是“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他分析了儿童集体形成的阶段,提出了前景教育原则和平行教育影响原则。(3)劳动教育的思想。马卡连柯指出,劳动教育即人的劳动品质的培养。他重视劳动对于体力.智力发展的意义,强调劳动教育应和生产教育相结合。(4)纪律教育的思想。马卡连柯的纪律教育是与集体教育.劳动教育密切联系的。他认为,纪律是到达集体目的的最好方式,纪律可以美化集体。在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时,教育谈话和教育者的以身作则是重要的方法,同时又要正确合理使用惩罚和奖励。64.论述涂尔干的德育思想。答:(1)个体品德社会化和道德内化过程。他认为教育对促进人的社会化有特殊的作用。他认为德性由纪律精神.牺牲精神.意志自由三要素组成。道德内化就是由道德价值观.道德规范转化为道德行为习惯,这是从“纪律”发展到“自主”的过程,即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2)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首先是要根据儿童习惯性和暗示接受性的心理特征进行教育;其次是启发自觉,要求适当,切忌苛求和压制;再次是奖惩结合,切忌体罚;最后是学校教育力量要协调统一。65.谈一谈杜威的德育思想。答:在他的《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一书中专论道德教育。认为道德教育是解决社会问题.增进人们幸福的决定因素。(1)道德价值论。杜威认为,价值来源于经验,价值是相对的。学校教育的价值只能以社会利益为标准。认为人的行为的善恶是从“实用”标准评价出来的。(2)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他提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道德生长,认为个人善和社会善是紧密联系的,是可以互相促进的。(3)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他认为“德行之数目无穷”,道德教育应首先将儿童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进行。他主张在尊重儿童道德人格的基础上进行道德教育。他提出的道德教育内容是: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和勇于负责的精神.与人合作的态度.新个人主义.宗教教育。(4)学校道德教育的方法。认为学校生活.教材.教法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三位一体,学校不必专门开设道德教育课程,而主要通过学校生活来进行。道德教育就采用适合儿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方法,用探究.商量和讨论的方法代替强制和灌输。\n66.阐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思想。答:班杜拉提倡社会学习论。社会学习论关于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是:儿童道德行为通过社会学习即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可以获得和改变;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和榜样强化等是影响儿童道德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和方法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学习论者研究儿童道德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模仿学习.抗拒诱惑和言行一致等方面。(1)关于模仿学习,他得出结论认为: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是从模仿他人的行为模式中得来的。榜样影响作用高于赞扬强化作用,说明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是由于社会学习和榜样的影响造成的。(2)关于抗拒诱惑,他得出的结论是:人的抗拒诱惑能力可以通过榜样的影响作用而加以学习和改变。奖励或指责的榜样具有一种“替代强化”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到儿童对诱惑的抗拒。(3)关于言行一致,他得出的结论是:成人和同伴言行不一的榜样对儿童品德形成发展有重要的影响。67.阐述柯尔伯格的德育思想。答:柯尔伯格吸取了杜威的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说和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说的思想,在明确区分道德和非道德.确定了道德冲突在人们作出道德决定中的作用的基础上,采用“道德两难法”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发展和教育问题,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及道德教育模式。(1)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他认为,一切文化中儿童的道德发展都经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固有顺序。首先是前世俗水平。它包括: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的快乐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其次是世俗水平。它包括:第三阶段,人际间的协调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第四阶段,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最后是后世俗水平。它包括:第五阶段,民主地承认法律的道德定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2)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思想。他依据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提出以下一些道德教育观点。第一,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第二,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循序渐进地进行道德教育。第三,强调社会环境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巨大刺激作用。第四,倡导“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反对把学生单纯当做“德性的口袋”,化的强行往这个口袋里装填灌输道德概念。68.德育的基本方法有哪些?答:1.说理教育法:通过语言说理传道,使学生明理晓道,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2.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3.陶冶教育法:它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4.实际锻炼法: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锻炼的方式主要是学习活动.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文体科技活动。5.品德修养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品德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6.品德评价法: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69.为什么要组建班集体?答:这是由学校班集体的性质和特点决定,建设和发展学生班级集体,并使之成为教育的主体,将发展重要的教育作用。第一,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班集体建设发展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培养人才的数量及质量。充分发挥班级的教育功能,对于实现学校教育目标有重要的意义。第二,班级集体建设有利于学生群体意识的形成和良好个性的发展。作为学生活动和交往的基本场所,良好班级既能发挥群体的规范和实现群体意志的作用,同时又为班级集体中每个成员的主动发展提供重要的条件。使学生不仅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发展自己的志趣和爱好,而且学会交往合作,学会做人之道。第三,班集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班级集体中,有共同的目标.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有统一的规章制度.权利和义务。要求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地制定集体活动计划,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和活动,锻炼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70.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如何管理班级?答:(1)班主任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组织好班级活动。①班主任为组织管理而开展班级活动时,最重要的是要树立使班级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的思想。②班主任对学生的信任与尊重是自主活动能否开展起来的首要条件,班主任只有信任学生才会给学生机会,只有尊重学生,才会发现学生的积极面并加以指导。③班主任的教育主要是围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展开的。这里的自我教育包括三个方面: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n学生集体的自我教育和集体成员间的自我教育。在班级活动中,自我教育的重点在班集体层次上,班主任应当为班集体寻找发展的新目标,提出实现目标的方案和措施。(2)班主任的教育行为和班级组织管理①建立班级常规制度,把“建制”的过程作为最初班集体建设的重点,有了制度,班级以最初个体的简单集合变为对每个成员具有一些最基本要求的共同体。②班主任教育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日常的班级活动,这会产生一种真正强有力的.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③班主任要负起协调各种教育力量的责任,其中包括班级中任课教师的配合,争取家长等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和关心,协调学生集体内部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各种组织的关系,以及学生集体与成人等各方面的关系。④班主任应及时把握班集体及其活动开展的状况,不断积累集体形成与发展的档案。此外,班主任还应不断积累自己工作的有关材料。这些材料将使班主任对自己的工作有清醒的.科学的认识,并提高到自觉的程度。71.联系实际谈一谈怎样开展好课外活动答:(1)活动要有明确的中心目标,认真设计安排好每一次活动。(2)活动内容应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3)充分发展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参与活动和获得成功的机会。为了充分体现课外活动自主性的特点,首先,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兴趣和爱好的一般倾向,而且要掌握学生的个别差异;不仅要组织好学术型.科学型.艺术型的学生及相应的活动,而且要关注那些没有突出才能的学生,要善于发现和培养他们某一方面的兴趣,并安排欣赏性.收藏性.实用性.服务性的活动小组,吸收他们参加。其次,教师要注意指导方式,处理好课外活动中特殊的师生关系。课外活动中,教师重在启发.咨询.建议讨论和答疑,活动过程中的巡视和个别指导,活动结果的评价,共同制定活动计划等,而不是包办代替。最后,活动小组应有一些大家讨论制定的简明.合理.可行的制度,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并积极参与课外活动的组织管理,不断提高活动的质量,保证活动有高的出席率和不流于形式。总之,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从学生实际水平和能力出发,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使参加活动的每个成员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发展。(以上也可出题为:教师如何在课外活动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性。)(4)要积极争取各种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帮助。充分调动校内校外各方面力量,相互协作,使学生在多方面的协同关怀下健康成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