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00 KB
  • 2022-08-15 发布

同等学力教育学统考资料__教育学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4、试论述班级授课制的优势和不足。(罗马帝国时期昆体良最早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的思想,萌芽于16世纪西欧的一些国家,17世纪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授课制从理论上作了系统的总结。)班级授课制是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形式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把学生按年龄、程度编成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1)、班级授课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a、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固定的班级,人数固定,教师同时对整个班集体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b、把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的小部分,即“课”,一课接着一课地进行教学。c、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而固定的单位时间里进行。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2)、班级授课制的优点:班级授课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其优势在于:a、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经济、有效,大面积地培养人才。b、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班级授课制把个别教学变为集体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c、有利于严格管理教学,使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3)、班级授课制也存在难以克服的、比较明显的缺点。a、过分强调整齐划一,过于标准化、同步化、模式化,容易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特性,不易发挥学生的全部潜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发挥他们的个性、才能。b、过分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容易忽视学生的自主活动和交往,教学与生活脱节。16、简述加强和改善德育工作的意义。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加强和改善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1)、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是社会道德建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德育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社会的道德状况。(2)、德育工作是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需要。(3)、德育工作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在:a、它们共同服务于教育目的,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丰富个性的形成;b、德育工作为其他各育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方向;c、德育与其他各育之间相互渗透,相辅相成。17、影响德育目标制定的因素有哪些?德育目标具体指希望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的道德素质的规格要求或质量标准,它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德育实践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德育目标具有历史性、社会性、价值性等特征。影响或制约德育目标制定的因素主要有:(1)、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道德状况和道德要求;(2)、各个民族特有的道德文化;(3)、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的规律;(4)、一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德育传统;(5)、目标制定者的教育价值观和德育价值观。18、简述我国德育工作原则。我国德育工作中行之有效的德育原则包括: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知、情、意、信、行相统一的原则;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统一的原则;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德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续性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课堂教学、榜样示范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5、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德育工作中存在哪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当前,德育工作中存在不少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1)、德育工作中严重的功利主义倾向;(2)、德育过程中严重的知识主义倾向;(3)、德育管理中严重的主观主义倾向;(4)、德育研究中严重的经验主义倾向;(5)、德育评价过程中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这些问题大量、反复出现大大降低了德育工作的效果,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要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在思想观念上,教育者要切实认识和理解德育在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真正地落实“\n德育为首”,要像抓智育抓升学那样抓德育;(2)、在知识基础上,教育者要加强德育研究,特别是要加强对一些新的道德现象和道德问题的研究,从根本上克服单纯依靠上级行政指示或个别经验总结的做法,推动德育工作的科学化;(3)、建立合理的德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4)、提高广大教育者自身的道德素质,充分发挥教师在德育过程中的榜样示范作用,建设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小环境;(5)、在德育目标上,重视学生道德情感、道德信念的培养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重视德育目标的层次化、系列化;(6)、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3、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围绕着社会再生产中劳动力的再生产这一核心内容展开的。具体表现在:(1)、教育受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方式决定着劳动力的规格,进而也决定着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规格。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学校的结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教育经费的支付能力成为决定教育事业发展速度和规模的主要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对教育事业的需求程度。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沿革。d、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革。(2)、教育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a、教育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b、教育实现着知识的再生产和知识创新。教育作为实现知识再生产的重要途径,有着自己的重要特点:第一,它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科学知识的传播与普及,先进技术的推广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第二,它是一种高效率的再生产。因为教育的有效组织形式和方法,缩短了再生产科学知识所需要的时间。教育在生产新的知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突出表现为科学创新、知识创新。4、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1)、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教育传递文化,培养创造文化的“文化人”;同时,教育将人类的精神文化财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使文化得以保存。(2)、传播---丰富文化的功能。教育是传播---交流文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文化交流双方自我超越,丰富了文化;文化交流与教育日益发展,相互补足。(3)、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教育摈弃文化糟粕,发扬文化精华;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意味着价值的取舍与认知意向的转变,并且是为了文化自身的发展与进步。(4)、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教育是文化结构中的一个能动的要素。教育立足于前面所述功能,创造并更新文化。6、简述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所谓教育目的,就是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观念地存在着的教育活动过程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或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培养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格。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教育任务的确定、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全部教育活动过程的组织都起着指导作用。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主要有:(1)、物质生产水平a、物质生产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绝对条件和永恒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b、生产力是人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一定的生产力总是要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对劳动者的培养提出要求。(2)、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对教育目的起着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3)、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a、为了使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达到预期的结果,教育目的制定者不能不考虑个体身心发展的可能性。b、教育目的是一个体系,以总的教育目的为核心,不论哪一层次的教育目的,都必须充分考虑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4)、现代教育目的的若干特点\na、现代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目的的制定产生直接的影响。b、经济科学、管理科学、法律科学等方面人才的培养也开始成为现代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c、现代社会,人们自身发展的需要也影响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此影响,在目的指向上,现代教育表现为更重视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重视个人多方面的发展需求。d、现代社会中的教育活动,已经与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紧紧联系在一起,与个体的全面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各国充分意识到教育目的的重要意义,教育目的的制定和实施已经走向了国家化的道路。8、概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结构。(1)、我国教育目的的两个组成部分:对培养具有何种社会价值的社会成员作出规定;对所培养的人应具备的身心素质及其相互关系作出规定。(2)、教育目的的两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我国教育目的的两个组成部分基本上统一地表达了对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其中关于培养受教育者应具有的社会价值的规定对受教育者的发展起着定向的作用;而对受教育者身心素质的规定则反映了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内容和水平。二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统一地规定了我国当前历史条件下的个体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因此是缺一不可的。(3)、我国教育目的的规定性a、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是我国教育方针一直坚持的一个基本点。b、全面发展是对受教育者素质结构的一种基本规定,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思想的和文化的等几方面。以上几个方面都是社会主义人才素质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们的发展各具特点,同时又相互联系,起着一种互动的作用。这些要素综合构成了个体的完整的素质结构。c、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目的规定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人类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培养人的经验的抽象和概括。五育各有自己的特殊任务、内容和方法,对人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21、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1)、教育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每一个社会中教育的发展水平是该社会诸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这些方面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2)、社会诸方面对教育的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是不平衡的,并循着一定的趋向变化。具体来说,社会诸方面对教育作用变化的趋势是:社会政治的民主化程度越高,教育的阶级性越隐蔽或趋于消灭;社会物质生产水平越高,教育的生产性越鲜明;社会科学文化发展水平越高,教育的科学性越强。(3)、教育对社会的反作用与社会发展水平成正相关,越是现代化的社会,越是进步的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越大,教育对社会的反作用也越大。现代社会,教育处于战略发展的重点位置,同时教育也由更多地为继承、传递、保存过去服务转向更多地为变革现实及未来社会的发展创造条件。5、简述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和特征。教学模式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既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一种系统概括。(1)、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a、教育哲学。教育哲学不但影响教学模式中结构、程序和方法的确立,而且控制着教学模式运动的方向,反映出对教学目标、教学与发展、人类知识和个体认识等哲学问题的基本主张。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基本主张对教学模式的确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b、教学期望。它是教师对教学效果的预期和对学生行为的一般要求。教学期望应符合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学期望常常是人们在设计教学模式时处理结构、安排程序、选择方法的依据。c、支持系统。它是教学所需的物质条件,包括教室、教具、教材、教法手段、场地设备等因素。d、程序。教学模式的程序指具体的教学步骤或阶段,它是教学情境、内容、方式等在一定时空中的优化组合。e、操作要领。只有明确教学模式的操作要领,才可使模式真正具有可模仿性和操作性。(2)、教学模式的特征a、简略性。简略性是以一定程度的抽象性为条件的,它使模式高于实践,为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服务。b、针对性。任何教学模式都有明确的应用目的或中心领域,而且有具体应用条件和范围。c、操作性。教学模式具有安排具体教学活动的指南以及限定这些活动的要求和准则。d、发展性。教学模式随着教学实践、教学观念和理论的变化而不断发展。13、试述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n狭义的课程定义:课程是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教学设计方案,是一整套以教学计划的具体形式存在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广义的课程定义:课程既包括教学计划、大纲及教材所阐明和安排的信息,也包括潜在或隐性的内容,即由学校生活质量、教师态度、教学活动和道德背景等所传递的内容。更广义的课程定义:除了通常的理解之外,根据终身教育的思想,课程既包括校内教育(即正规教育)和校外教育(非正规教育)的内容,也包括非正式的教育内容,或称“平行教育”的内容。影响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有:(1)、社会的要求社会的经济、政治、科学技术、认知方式、文化传统等对课程的发展会产生特定的作用,其中经济的发展对课程的影响起着主要的作用。(2)、科学的发展科学发展对课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科学发展的水平影响着课程的选择、组织及其存在形式的性质和特征,影响着课程设计者的课程观;b、科学领域中各门学科分类发展状况决定着学校课程分类的基本面貌;c、各门科学的新发现、新发展对课程方向、内容、范围、分量、进程、结构和形式等的发展变化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3)、个人发展的需要a、个体认识活动、价值定向活动、操作活动、社会交往活动、审美活动、体力活动等六个方面的共同需要构成了个体经验的基本内容,是课程中相对稳定的因素。b、由于个体之间在能力、兴趣、爱好和需要方面存在差异性,在设计共同需要的课程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同时,学校课程体系还应开设各种形式的选修课程,以满足不同个体发展的特殊需要。7、概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要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要点主要有:(1)、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产物。(2)、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涵义a、生产劳动过程中工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能够适应不同的劳动需求,把不同的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b、自由时间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人的发展领域包括了两个方面: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劳动时间创造了人类才能发展所必需的物质方面,而自由时间“就是财富本身”。自由时间也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3)、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社会条件a、市场的扩大和交往的普遍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b、大工业的发展使自由时间增多,从而为个人全面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c、大工业的发展使新的产业不断兴起,劳动变换加速,从而要求人必须全面发展。(4)、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同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是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个人的唯一方法。未来教育的特征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0、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基本观点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第二,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第三,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第四,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第五,在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现代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第六,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5、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哪些?(1)、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不仅整个身心发展表现出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也是如此。\n(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在同一时期,其身心的不同方面发展也是不均衡的。(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同一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在身心发展阶段、发展顺序和每一阶段变化过程及速度等方面大体上是相同的,具有稳定性。另一方面,由于环境、教育或其他条件的不同,同一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其发展水平又是有差异的,具有可变性。(4)、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由于遗传、环境及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即使在同一年龄阶段,不同个体之间身心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有可能存在着个别差异。3、试论述师生关系的性质及其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功能实现的基石,理想的师生关系是良好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当然要素。师生关系是一类内容很复杂的关系,可以从不同层次对它进行考察。师生关系具有多种具体表现形式。如工作关系、人际关系、代际关系、组织关系、心理关系等等。所有这些关系处在不同的层次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共同组成了师生关系。(1)、工作关系。良好工作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直接受制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技能、思想品德和人格力量等。(2)、人际关系。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建立良好工作关系的前提。良好的人际关系易于使学生模仿教师的思想行为和接受教师的暗示,有助于学生形成某种行为准则,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发挥较大的作用。(3)、组织关系。在良好的师生组织关系中,学生作为独立自主的、有人格尊严的人,积极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旦形成就会发挥十分显著和独特的作用。具体表现在:(1)、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师生关系本身既是人与人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更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人而存在和发展的独特方式,具有无可比拟的教育力量。(2)、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威信。教师威信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却深深扎根于良好的师生关系之中。(3)、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校、班级产生温馨和谐的气氛,奋发向上的生机,既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利于完善人格的形成。1、实用主义教育学、文化教育学观点述评。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克伯屈等人,代表性著作有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其基本观点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继续不断的增长;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中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为基础,是美国资本主义精神的教育学表达,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不足之处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校的特质。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基本观点是:第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第二,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第三,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第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以培养完整的人格;第五,培养完整的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和“唤醒”,建构对话的师生关系。文化教育学深刻影响了德国乃至世界20世纪的教育学的发展,在教育的本质等问题上给人以许多启发,不足之处是思辨气息很浓,在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上很难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2、简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现代教育是指从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到共产主义完全实现这一历史时期的、致力于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概括有以下几点:(1)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和理论从理想走向实践,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以往教育的首要的基本的特征。\n(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意义日益扩大,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和加强;(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从分离走向统一;(4)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公正和教育机会均等成为教育决策和教育行为的基本准则;(5)教育的技术手段日益更新,教育的时空空前地拓展,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制度的弹性和开放性不断提高;(6)教育地位不断提升,教育功能不断增强,教育事业成为兴国之本;(7)教育不断变革,现代教育从目标到课程、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结构体系等,都需要不断革新;(8)教育的理论自觉性不断提高,经验主义、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日益被克服;(9)教育科学事业不断发展,为现代教育的改革提供知识和理论的基础;(10)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化,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11)教育的终身化,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为此,必须建立一个一体化的、更加灵活的、满足不同类型和层次学习者学习需要的新的教育体制。9、请从纵向和横向的角度对近百年来现代学制的变革进行分析。(1)、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和单轨学制的方向发展。随着义务教育的上延,教育机会均等原则的实施,双轨学制从小学开始向上逐步并轨。(2)、从横向学校阶段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a、把幼儿教育阶段列入学制系统;b、小学教育已成为普通文化科学基础教育的初级阶段;c、延长初中学制,成为科学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d、高中是现代学制的产物;e、职业教育已有移向高中后的明显趋势,当代职业教育具有多样化的特征;f、现代社会、现代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了高等教育结构的变化。(3)、现代学制已由学校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变为终身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a、“回归教育”、“终身教育”、“成人教育”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函授教育、业余教育等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使得新的学制形式具有开放性、不脱产性以及与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等特点;b、现代教育的施教机构的发展趋向:第一层次,由双轨学制→分支型学制→单轨学制;第二层次,由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包括学校教育机构和非学校教育机构)→终身教育制度。10、请谈谈你对我国学制改革的看法。(1)、幼儿教育学制不宜改动,发展也应量力而行。(2)、义务教育学制分段应多样化。(3)、中等教育应实行多样化和综合化。(4)、高等教育学制应逐步向多层次、多类型的方向发展。(5)、大力发展成人教育。11、简述古代学校与现代学校的区别。现代学校是随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产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现代学校的形成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途径。现代学校的类型比古代学校更加多样化。现代学校与古代学校的主要区别表现在:(1)、古代学校是不系统、不连贯的,现代学校是有系统的、相互衔接的;(2)、古代学校的教育内容以人文为主,轻视自然,现代学校的教育内容则面向实际,以各种实用科学和自然科学为主;(3)、古代学校以个别教学为主,没有学期、年级的概念,现代学校以班级教学为主,建立了学期、年级的概念;(4)、古代学校是面向少数人和特权阶层的,现代学校是面向大众的,是一种公共资源,具有公益性;(5)古代学校与社会生产劳动相脱离,现代学校与生产劳动关系密切;(6)古代学校强调师道尊严,现代学校提倡师生平等。12、现代学校危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总体来看,现代学校危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学校教育人文意义的失落。(2)、面对社会利益的日益多元化,如何保持自己的公共性质,如何保持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公正的理想的问题成为摆在现代学校面前的大问题。\n(3)、由于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使得各国办学差距很大,严重地挑战现代教育的公正理念,并带来一系列难以解决的社会后果。(4)、随着学校投资渠道的多样化,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学校类型越来越多,原有的学校教育制度需要重新界定。(5)、现代学校在知识传播渠道日益多样化的今天面临新的挑战,教师传统权威的基础受到严重动摇,学校在诸多社会建制中的实际地位逐步下降。(6)、在文化多元日趋明显、文化隔阂与文化冲突日益严重、文化帝国主义日趋猖獗的情况下,现代学校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功能很难界定。(7)、“科层制”的现代学校管理模式,很难调动学生与教师主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降低了学校生活的活力。14、简述学生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能力的发展离不开知识和经验;知识不等于认识能力,知识的多少并不标志能力发展的高低。从知识的掌握到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不仅与掌握知识多少有关,还与所掌握的知识内容和用以掌握知识的方法有密切的关系。发展认识能力同样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它是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感知教学内容;理解教学内容;复习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理解知识和巩固知识是运用知识;但是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不等于形成了运用知识的技能;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培养他们的基本技能和技巧。19、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形式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纵贯整个中世纪,主要代表人物是洛克和裴斯泰洛齐。主要观点是: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各种官能或能力;形式学科(如希腊文、拉丁文、数学、逻辑等)或古典人文课程最有发展价值;教学原则、方法以学生心理官能的内在发展秩序为依据。实质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在中世纪受压制,形成于18世纪,兴盛于19世纪,20世纪初衰落,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主要观点是:教育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与生活相关的广泛知识内容;与人类的世俗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质学科(如物理、化学、天文、地理、法律)或实科课程最有价值;教学原则与方法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是愉快的和有效的。22、简述学生集体的组织与培养学生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集体作为一种教育的主体可以加速个体的认识过程,发展学生的智力。集体对学生个性品德的形成具有全面作用。学生集体之所以有着重要而丰富的教育因素,首先是因为集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和组织;其次是因为集体的共同目标有着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再次是因为在集体中往往存在该集体所特有的心理氛围。学生集体的组织和培养:a、提出共同的、恰当的奋斗目标,以便统一学生的意志和行动,推动学生集体的形成、巩固和发展。b、选择和培养班干部,建立学生集体的领导核心,组织全体学生有效地形成集体。c、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正确的集体舆论包含着巨大的教育力量。d、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学生集体是在全体学生参加共同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也只有在集体活动中才能体现出集体精神。组织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论述为什么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当前应当如何进行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是指围绕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知识符号、建筑风格等的集合体。学校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学校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学校文化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学校文化是具有明确教育目的的文化。学校文化具有以下功能:(1)、学校文化本身具有直接和巨大的教育意义,优良的学校文化可以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2)、学校文化既可以直接成为教育教学的要素,为学生所学习所吸纳,又可以作为隐性课程,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3)、作为一种亚文化,学校文化还可以为主流文化提供新的文化要素,促进社会整体文化的变迁;(4)、不同的学校文化是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相互区别的一个表征,是“特色学校”的一个显著标志。因此,必须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各级各类学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和长期的任务。当前进行良好学校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n(1)、要高度重视学校文化的教育价值,特别是人格陶冶价值,不要仅仅把学校文化定位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上。(2)、整理与继承优良的学校文化传统,使之在未来发扬光大。(3)、突出学校文化的时代特征,使学校文化与时代主流文化精神趋于一致。(4)、加强对学校文化的研究,既包括对学校文化的事实性研究,也包括对学校文化价值性分析和策略性探索,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知识基础和有效策略。(5)、充分发挥各种文化主体的主体性,尊重他们的文化身份,激活他们的文化创造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校文化的创造者。(6)、给予学校中“文化处境不利”的人群以真诚的关心和帮助,预防、克服文化歧视和文化伤害,使他们重获文化自尊。1、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试分析实现教育主导作用的条件。人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制约,概括起来主要有遗传、环境和教育。(1)、遗传遗传是指人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以及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特别是脑机能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条件。a、不同个体在遗传素质上存在客观差异。遗传素质不仅影响人的智力,也影响人的个性特征。b、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限于提供物质的前提,提供发展的可能性,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c、反对形形色色的遗传决定论。遗传决定论完全用生物学的观点分析人的发展,否定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贬低教育的巨大作用,是极其片面和有害的。(2)、环境环境即围绕在人们周围,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a、环境影响人,主要是通过社会环境实现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文明的整体水平。一般来说可以把人看作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b、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虽然是经常的和广泛的,但在大部分情况下是自发的、分散的和偶然的。c、反对环境决定论。人并不是被动地、消极地接受环境的影响。人不但能够正确认识外部世界,还能主动地改造世界,人可以通过改造环境来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3)、教育人的发展是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实现的,其中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a、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保证了人的发展方向,从根本上消除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自发性和盲目性。b、教育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活动。教师的职责和工作特点保证了青少年发展的正确方向。c、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是最需要受教育也最适宜受教育的时期。青少年时期正是长知识、长身体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成长有赖于正确教育的引导。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主导的。实现教育主导作用的前提条件有:a、人的可教育性。即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能力。人之所以有可教育性,主要在于人具有可塑性,而人的可塑性表现为人的感觉器官和心理机能是“未特定化”的。人的“未特定化”是人的可塑性的前提,而可塑性又是人的可教育性的前提。b、人对教育的需要性。这是因为:人是“合群的动物”,作为个体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个体的儿童期是未成熟的时期,教育能够帮助儿童达到成熟,完成社会化的过程。个体获得生存能力需要教育,要成为一个社会认可的人,更需要教育。不仅人类个体需要教育,人类社会亦需要教育,以维系它的延续与发展。23、试评析泰勒、加涅、布鲁姆的课程目标理论。a、在课程设计中,一定的目标往往包含着一定的手段,反之亦然。先确定目标,后确定手段,按照严格的顺序,直线式地设计课程的方式未免以偏概全。b、这种研究把目标假设为一致的东西,根本没有考虑课程设计者的观点、思想、价值观对课程目标的影响。\nc、许多重要的教育效果,如理解力、鉴赏力和知识等,不能完满地转换成可测量的或可清楚地观察到的行为;教学是一种不断发展的活动,具有它自己不断变化的目标,预先规定目标,势必降低教师或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因此,课程目标不可能具有全面的、可靠的、实在的意义。d、人文和艺术学科的教学更珍视个人的独创性和创造力,预先规定目标,势必引起它的反应形式的格式化和艺术形式的标准化,违背这些学科的准绳。e、在实践中,教师要完全按照课程目标的要求去做是很困难的。过分专注于课程目标会导致教师忽视那些不能严密表述的较难把握的教育目标。教育学基础综合  为了使即将备考2011年教育学专业的同学们信心十足的应对全国统考,根据各科目的考试侧重、分值,给予广大考生行之有效的全方位备考方案。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教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的测试考生掌握教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教育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录取,确保硕士研究生的质量。  注Ⅰ考查目标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注Ⅱ考试内容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2)考试内容结构  必答题270分  教育学原理100分  中外教育史100分  教育心理学60分  教育研究方法70分  必选题30分为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容。  教育学全国统考已经历时三年,教育学的统考的出题模式、出题风格、出题重点都已经基本成型,2010年教育学统考大纲与2009年相比,没有任何变化,但我们不难发现,教育学统考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出题越来越灵活,越来越与教育实际相结合。新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体现出注重基础知识、考查实践能力、联系现实生活、体现时代气息等特点,为此给教育学统考的广大学生一些复习建议,祝大家考出理想的成绩。2010教育学统考大纲解读及复习策略  2010年教育学统考大纲在大家的翘首企盼中终于新鲜出炉了,我们为您解析新大纲,为您的考研之路指点迷津。  一、《2010年教育学考研大纲》无变化\n  与2009年的教育学考研大纲相比,2010年的新大纲在考查目标、考试时间、答题方式和试卷内容结构、试卷题型结构方面都没有变化。教育学学科统考的科目不变,同样是四科: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与去年相比,各个科目的分值也没有变化,教育学原理和教育史都各占约100分,是考核的重点。题型仍然包括单项选择题、分析题、简答题和分析论述题四种。单项选择题侧重于考查考生对于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关于辨析题,考生更应该重视提高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辨析题的关键在于审题,找到问题的题眼,然后把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逐步地进行分析;同时,分析过程中要注意全面性和语言的逻辑性。简答题仍占75分,但其重要性不可忽视。因为从之前三年教育学统考简答题的设置来看,考核的内容都比较基础,考查的都是考试大纲中的基本理论知识,所以,提醒大家:简答题部分是非常重要的得分点;对于分析论述题,考生要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论述过程中注意全面、逻辑地进行阐述。  二、知此知彼,厚积薄发  既然今年的大纲无知识的变化,我们就要从历年的教育学试卷的分析中发现其中的“变”与“不变”,从过去的真题中发现命题规律。对比分析07、08和09年三年统考的教育学试卷,我们发现,“不变”的是对四门学科所包含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考查。因此,建议同学们一定要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系统掌握,牢固把握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变”的方面主要表现在对于考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提高、命题形式更加灵活等方面。从三年的考试内容和命题形式的特点来看,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例如,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分析教育教学中某个问题,针对某个选题能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写出研究设计等等。因此,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适当了解些教育热点、教育现象,增加对教育问题和教育事业的关注,增进对教育现实的理解。  三、专业课复习应对策略  首先,从单门学科来看,在复习过程中同学们要注意逐步形成各学科系统的理论知识框架,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网”。但知识体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积累和较强的归纳总结能力。因此,同学们首先要把相关的参考书看上两到三遍,从整体上把握每门学科的整体框架结构,而不要急于背诵考试大纲上的知识点。有的学科参考书有很多本,我们的建议是,以一至两本参考书为主,再把其他书上的要点补充进来。  关于知识框架,举个例子来说,关于教育学原理这个学科,同学们在复习中要逐渐形成一本“谱”:教育学原理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教育学学科的发展以及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主要包括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发展阶段、教育的概念、教育的功能以及教育的本质和起源等问题;第二部分,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主要包括教育的基本社会功能、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学校教育的作用;第三大部分是关于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教育目的的理论、我国的教育目的、现代教育制度改革等;第四部分主要是关于课程和教学,这个部分是重点中的重点;第五部分重点掌握德育和师生关系,德育过程、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以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  其次,从教育学四个考核学科的整体来看,四个部分的内容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要真正理解教育学,要在专业课中取得高分,就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四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各学科的内容之间有很多的相通点,如果能相互融合起来,就能触类旁通,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如果深入理解了《教育心理学》中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道德发展理论等部分的知识,就能加深对于《教育学原理》中德育过程的规律的认识。把握了“德育过程的规律”之后,再来理解《教育心理学》第九部分中关于道德认知、情感、行为的形成与培养就易如反掌了。因此,要杜绝“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复习方式,而要从整体上系统地把握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理论。  四、复习建议\n  1、制定复习计划。虽然每个同学的复习进度不一样,但务必制定一个从此刻开始的长期复习计划,比如,专业课还要复习几遍?具体到每个月来说,复习要达到什么程度等等。教育学中教育学原理和教育史两个部分的分值所占比重非常大,时间方面一定要注意按比例分配。除了专业课之外,还有政治和英语,一定要合理分配各个科目复习的时间。  2、吃透考试大纲,培养分析、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在全面理解参考教材的基础上,要对照大纲,一个知识点接一个知识点地吃透教育学大纲。此外,随着考试灵活性的逐年增强,同学们要有意识地让自己运用教育基本理论去分析教育中的实际问题,评价教育事件,提高自己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4、树立宽广的教育情怀和深厚的人文关怀。对于教育热点问题、教育政策、法规的出台、重大的教育事件等,同学们要适当予以关注,了解当前国内和国际教育教学的形势等。  一、考试预测与复习建议:  1.重基础。基本原理、基本概念永远是考试的重点,复习时要吃透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内涵,这样回答起问题来才能够灵活变通。若对原理理解不够透彻,只是僵硬的回答课本上的知识点是很难得高分的。近三年的教育学统考一直贯彻着考查基础知识的理念,每年的真题中都会有大量题目是对教育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考查,考察的理论相同但可能考察的角度不同。希望同学们重视基础,把基础打扎实。  2.重真题。真题数量虽少,但真题直接体现着考试的思路和考试的重点。同学们一定要重视对真题的深刻分析,了解真题考察的知识点以及考察的角度,能够做到举一反三。此外,统考题型已经有3年真题了,3年真题中还未涵盖的大纲内容是同学们复习应当提起重视的。  3.重实际。随着统考考试的成熟,考试的难度较前两年有所增加,考查的灵活性也加强了,今年的教育学考试真题仍然会有相当的灵活性,因此提醒广大考生在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够多关注一些教育的实际问题和教育的热点问题,比如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多元文化教育等,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像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复习,更要注意联系实际,能自己亲自操作的要尽量亲自操作,如果没有条件可以假象一些问题在头脑中进行思考和整理。  4.重融通。在教育学统考复习时要注意几门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这样不但会增强记忆的效果,而且会培养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辨析能力。如在复习教育心理学时,可以联系着教育学原理和教育史的知识进行理解记忆。理解了知识的体系和结构,一些具体、细致的知识点可以通过理论逻辑推理出来。教育学统考春季启动方案  2011年的研究生考试复习已经开始。春季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的复习主要以夯实基础为目标。统考与其他研究生考试科目相比,有着一定的难度,因为自从研究生考试改革以来,统考不再有指定的复习书目。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统考专业考生考试的难度。就此,谈一谈教育学统考在春季应如何开始复习,希望给同学们以启发和参考。  建议这一阶段的复习遵循以下原则:  一、扎实基础  研究生考试既是对考生本科阶段所学内容的检验,又是对是否具有从事进一步专业研究的潜能的考察。因此大纲中明确规定考核目标为大学本科阶段所学的本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熟练地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考生在春季复习的近三个月里,要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n  考生在结合大纲复习书本知识时,要本着稳打稳抓的复习原则,可以放慢速度但是一定要保证复习质量。知识掌握务必要扎实、熟练,不能似是而非。大纲规定考核题型多,题量大,时间短,考生只有具备扎实熟练的基础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所有题目。  二、教育学考研参考书目  1、教育学原理  王道俊、王汉澜著:《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004年重印  黄济、王策三著:《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1996年重印  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004年重印  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十二院校版,《教育学原理》  2、教育史  王炳照等著:《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吴式颖著:《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叶澜著:《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裴娣娜著:《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袁振国著:《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教育心理学  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教育部考试中心出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6、书名: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解析(2010年版)  出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巨瑛梅,尹力 主编  三、全面复习  第一遍复习要尽量全面,但是众多的知识点中,也应该根据考纲,对知识点有所侧重。以教育心理学第五至八部分的理论阐述为例,在复习中,要把握这一部分知识的精华和热点,因为历年这部分考察点的出现率较高,因而考生要加大力度复习。  每个人的思维习惯与复习方法都不同,这就决定了复习计划不必千篇一律。以下内容是我对教育学全年复习的一些建议,仅供大家参考。建议大家进行三轮复习:  第一轮重视基础知识体系的建构,建议把书本上的知识纲要化。我仍以教育专业教育心理学为例:  教育心理学的绪论部分可以总结成: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四个方面。\n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两大任务:教育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指导  三大功能:描述与测量(方法);解释与说明(理论);预测与控制(实践)  (三)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当然,以上我只是以绪论部分为例,简单的举例说明怎样使知识纲要化、系统化。大家在构建知识体系图的时候,应该比我上面的例子再详细一些。要考虑到章节之间的关系,以这个关系为线,归纳成体系。这样,你才会记得更加扎实。  第二轮复习,由于复习的内容再次重复,因此在这轮复习中,方法和策略更显重要。这里为大家介绍几种复习方法:  1、考纲法:结合第一阶段复习构画出的知识体系,并对照考纲进行提问复习,同时应特别关注09年考纲与08年考纲的不同之处,调整复习重点,弥补第一轮复习的不足。  2、概念法: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第二轮复习时尤其要注意澄清模糊的概念,比较类似事件的相同与不同点。如: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如何区分等。  3、复习题法:可以借助课后的复习题,进行搜索式复习,若发现不会的问题可以增强复习紧迫感,也使复习更有侧重点和针对性。使用复习题法,要注意复习题的质量和针对性,不然会因为复习题的偏差误解了考试的方向。  为了使自己在第二轮复习中不厌倦,除了在复习方法上进行调整以外,还应该在科目的复习顺序上进行调整。例如,教育心理学在理解上比教育学和中外教育史略有难度,所以在第一轮的复习中,复习科目的顺序可以是: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这样可以保障分值大的科目的复习效果。当进入第二轮复习时,可以把教育心理学的复习放在前面,这样可以在第一轮刚看过的基础上立即开始重复复习,这样做的目的是更有助于强化你的复习效果。当然你也可以根据个人复习的实际水平和情况进行调整。例如,把后面的复习时间留给分值更大的科目。  第三轮的复习主要是为了临场应战,所以要抓住主要知识点进行复习,不可贪多贪全,建议你最好对照考纲中的知识点进行筛选,在复习“收网”时,侧重重点进行复习。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的考试已经结束了,广大考生最关注的问题可能就是今年考题的特点。万学海文集合考研专业课教研中心和名师辅导团队在第一时间对今年教育学统考的考试情况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让大家知己知彼。参加2010年考试的考生可以及时了解对比自己的考试情况,准备参加2011年考试的考生可以及时了解考试动向,为今后的复习做好准备。  一、2010年教育学统考的基本情况  1.试卷内容结构  (1)必答题为270分,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教育学原理约100分中外教育史约100分教育心理学约40分教育研究方法约30分  (2)必选题为30分,考生必须在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第I道题考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第II道题考查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容。  2.试卷题型结构\n  单项选择题: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辨析题: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3.主观题分布情况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辨析3*15分2*15分01*15分0简答5*15分1*15分2*15分1*15分1*15分分析论述3*30分1*30分1*30分1*30分(选做)1*30分(选做)总分值75分60分30分(必做)30分(选做)15分(必做)30分(选做) 4.考试特点  今年考试难度和去年相比稳中有升,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五门科目的题目比例也大致符合大纲要求。考试严格按照大纲要求出题,没有超纲题目。注重考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原则和强调联系实际的思路没有改变。  具体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首先,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今年,辨析题和简答题考察的都是基本知识,分析论述题考察的也是基本知识的应用,选择题更是对一个一个具体知识点的考察。其次,突出对能力的考察,强调理论运用,即用理论去解释、分析现实问题的倾向明显。今年,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和教育学原理的分析论述题都是材料分析题,用理论解释分析所出现的现象,理论与实际的关联性较强。  需要注意的是,今年教育学原理的分析论述题是通过一系列图表考察考生的分析总结能力,这种考察形式比较新颖,以前还没有出现过。2010年教育学考研初试已经结束,也许刚刚经历了考试洗礼的同学们并没有立即休息放松,而是急切的想要知晓整体学生初试的答题情况,因为所有的学生在这个时候,都会觉得心里没有底儿。  2010年教育学考研初试已经结束,也许刚刚经历了考试洗礼的同学们并没有立即休息放松,而是急切的想要知晓整体学生初试的答题情况,因为所有的学生在这个时候,都会觉得心里没有底儿。没有关系,万学海文考研在这里通过精心的回访及调查,对初试总的情况已有所了解。在这里为大家进行专业的解析。希望能够让大家知己知彼。  1.考试题型与分值  通过对比2010年教育学考研真题与2009年教育学考研真题,我们可以看出,在考试的题型和分值上,今年的考题没有任何变化,依然是单项选择题、辨析题、简答题和分析论述题。分值的分布也没有变化。  2.命题特点分析:  通过分析2010年考研真题,我们发现,真题依然是根据教育学考研大纲,并未有超出考纲或偏离考纲的题目。  (1)选择题:\n  选择题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察,如选择题12题,考察的就是教育学原理中对于学生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对考生的要求是能够回忆学生的义务的内容,属于识记层次。选择题29题考察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主要特点,只要考生能理解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本道题就比较简单,本题属于理解层次。选择题45题则更类似一道常识类题目,考察调查问卷在教育研究报告中的位置,多数考生都有亲自做研究报告或阅读研究报告的经历,故此题比较简单。综合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教育学考研选择题依然是以基础为主,但考察范围较广,因此建议考生在以后复习时要全面,不可存有侥幸心理。  (2)辨析题与简答题:  本次2010年教育学考研真题中,三道辨析题,分别考察了教育学原理中的教学和课程的定义,以及教育心理学的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可以看出这三个知识点都是教育学复习中比较核心的考点。简答题五道题目中,依然是各个基础课程都有所涉及,学校教育对于学生的主导作用,杨贤江、赫尔巴特及奥苏伯尔的某些教育思想,及教育研究中教育研究假设的分类及表述要求,都是各基础课程中的重要考点,并不存在偏题、怪题,题目本身也仅仅是要求学生能够识记大纲和教材中的相关观点,并无太多需要学生提升或发挥的成分。海文专业课教研中心在暑期强化班和冲刺班的讲义中,对本部分的所有题目都做了详细解析,如50题中杨贤江“全人生指导”的目标和内容,在万学海文暑期强化班中国教育史讲义24页中就有详细解析。  (3)分析论述题  分析论述题是2010年教育学考研真题的一大亮点,3道题目既关注到了当下的教育热点,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又以灵活的考试形式,考察了学生对于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如54题通过表格的形式,向考生呈现了一系列数据,要求学生从这一系列数据出发,融合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和社会关系理论两大考点,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表述,体现了教育学统考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和灵活运用能力的要求。  初试已经结束,很多考生都很关注即将在3、4月份进行的专业课复试,对于专业课复试,海文专业课教研中心在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向广大考生提出以下建议:  1.要摆正自己的心态。随着各招生院校,尤其是一些名校越来越重视复试,复试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对于复试,过分地紧张或满不在乎,完全不去复习,都是有问题的。希望大家能以一个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复试,摆正自己的心态。  2.搞清楚复试的形式和内容。复试由研招单位自行命题,自行考核。目前多数学校采取的复试形式一般包括专业课笔试、综合素质面试和英语口语听力测试。  准备专业课笔试和综合素质面试,大家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搜集资料:主要应包括目标硕士点所有导师的研究方向、导师给研究生开设的课程、目标硕士点历年专业课真题等。各位考生可以通过网络、师兄师姐去搜集这些资料,当然也可以求助于海文。进行这一步骤,可以帮助各位考生熟悉所报专业的情况,包括研究现状以及最新进展情况、所报考导师的研究侧重点和主要观点等确定该院校的复试风格,以便在准备时有的放矢。  (2)阅读复试参考书目:各研招单位一般会制定复试参考书目,考生可以通过阅读这些复试书目,形成对目标专业框架、结构和逻辑关系的清楚认知,尤其要指出的是由于我们的研究生复试多是以论述题的形式出现,论述题不仅考察考生对某一基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考察考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有没有形成对某一问题形成自己的思考逻辑。因此,在阅读参考书目的时候,单纯地阅读时不够的,更多的是要思考,把书上的知识转换成自己的观点。  (3)整理论文、扩展知识面:综合素质面试,更为看重学生的综合能力,主要考查考生书本之外的能力、思维的逻辑性和综合素质,包括考生的知识积累及发展潜力,尤其是科研能力。因此学生可以在复试前将自己以前发表的文章,所写的课程论文做一下整理和修改,增加自己再复试中胜出的筹码。同时,建议考生建议考生可多看一些权威的教育类期刊和网站,如中国教育报、教育研究与实验、北大教育评论等,了解本领域内最近发生的大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