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00 KB
  • 2022-08-15 发布

教育学系2005级博士教育学原理专业课程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教育学系2005级博士教育学原理专业课程课程编号:B0101020401133课程名称:教育研究前沿课程英文名称:FrontiersinEducationResearch学分:3周学时:3总学时:60课程性质:学位基础课适用专业:教育学原理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本课程主要研讨当下世界范围内有关基础教育研究的部分前沿课题,包括:反思性教育实践,教育隐喻的价值,后现代教育哲学思潮在教育中的运用,教育与解放,现代道德教育的核心,教师发展的基本策略。本课程旨在扩大博士生的视界,提高他们发现新课题的能力。汉英双语教学,以英语为主;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学生讨论较多;教师提供前沿问题与学生自己发现前沿问题,教师提供居重。考核方式及要求:根据自己报告的前沿问题的内容写一篇论文。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研习过教育学硕士学位课程。否则,要补习相关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目、文献与资料:1.D.T.Hansen(2001),ExploringtheMoralHeartofTeaching,TeachersCollegePress,ColumbiaUniversity.2.K.F.Ostermanetal.(2004),ReflectivePracticeforEducators,CorwinPress.3.W.M.Eversetal.(2001)edited,SchoolReform,TheCriticalIssues,HooverInstitutionPress.4.S.Fletcher(2000),EducationandEmancipation,TheoryandPracticeinaNewConstellation,TeachersCollegePress,ColumbiaUniversity.5.A.Campbelletal.(2004),PractitionerResearchandProfessionalDevelopmentinEducation,PaulChapmanPublishing.6.D.J.Clandininetal.(1996),Teachers’ProfessionalKnowledgeLandscape,Teachers’CollegePress.7.H.M.Kliebard(2002),ChangingCourse,AmericanCurriculumReforminthe20thCentury,Teachers’CollegePress.8.M.Dadds(1995),PassionateEnquiryandSchoolDevelopment:AStoryaboutTeacherAction\nResearch,FalmerPress.9.N.Lyons(2002),NarrativeInquiryinPractice,Teachers’CollegePressofColumbiaUniversity.10.R.Campoy(2005),CaseStudyAnalysisintheClassroom,SagePublications.11.S.Wortham(2001),NarrativesinAction,Teachers’CollegePress.填写人熊川武审核人:叶澜课程编号:B0101020401003课程名称:当代西方教育思潮评析课程英文名称:ContemporaryWesternPhilosophiesofPrinciplesofEducation学分:3学分周学时:3总学时:60课程性质:学位专业课适用专业:教育学原理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通过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西方(以美国为主)主要教育哲学思潮为基本主张的讲解及其异同点的辨别,努力揭示“教育”的丰富内涵、研究教育问题的多种视角、以及“教育哲学”在研究教育问题方面区别于“教育理论”和“教育科学”的研究的具体作用。此外,通过对各种教育哲学思潮产生的外部(社会)条件和内部(理论)条件、及其发展进程的考察,努力把握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西方不同教育哲学思潮普遍关注的焦点,以及发展进程中表现出来的几种基本倾向,并努力揭示每一种教育哲学思潮在特定国家、特定历史时期的绝对性(被决定性、必要性、合理性),及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相对性(历史局限性),以促进教学双方的反省思考。考核方式及要求:开卷考试。递交论文。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已有一定的教育研究基础,学习过西方哲学。教材及主要参考目、文献与资料:1.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2.陆有铨著:《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3.梅逊著、陆有铨译:《西方当代教育理论》,文化教育出版社1984年。4.陈友松主编:《当代西方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5.Richardpratte,ContemporaryTheoriesofEducation,InternationalTextbookContemporary.6.HowardA.ozmon\SamuelM.craver,PhilosophicalFoundationsofEducation,MerrilPublishingCompany,1986填写人:陆有铨审核人:叶澜\n课程编号:B0101020401010课程名称:教育基本理论专题研究课程英文名称:StudiesontheBasicPrinciplesofEducation学分:3学分周学时:3总学时:60课程性质:学位专业课适用专业:教育学原理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教育基本理论专题研究》是为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开设一门研究和探讨教育原理的学位专业课程。本课程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以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两大基本问题为主线,从基本原理的层面,对教育自身的有关理论问题进行专题式研讨,以深化对教育问题的认识,丰富教育理论修养。本课程所涉及的主要专题有:(1)教育理论的发展及其功能;(2)教育:意义与价值;(3)教育系统发生与发展的内在逻辑;(4)教育的生命基础;(5)教育的社会基础;(6)教育的哲学基础;(7)教育的结构;(8)教育的功能;(9)教育的目的与价值;等。考核方式及要求:本课程要求研究生全程主动参与学习,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听取理论讲授:教师根据课程计划与教学实际需要,选择一定的专题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讲授,以厘清相关理论问题。(2)读书与笔记:学生根据课程计划和教师的要求,就某一专题的内容广泛查找资料,阅读整理,并作相应的笔记。所有笔记,全体学员相互交流,资源共享。(3)研讨与点评:研讨前,须有充分准备;在研讨过程中,提倡和鼓励学术争鸣,观点交锋;针对研讨过程中的问题,教师及时进行点评。(4)课程作业:从自身专业兴趣出发,根据教师的要求,学期结束前完成一篇课程作业。教师根据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表现、读书笔记、课程作业等方面的情况,综合评定课程成绩。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修读本课程前,研究生需修读硕士学位课程《教育原理》,熟悉中外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教材及主要参考目、文献与资料:1.Brezinka,W.,PhilosophyofEducationalKnowledge:AnIntroductiontotheFoundationsofScienceofEducation,PhilosophyofEducationandPracticalPedagogics.,trans.byBrice,J.S.&Eshelman,R.,1992.2.Christensen,J.E.(ed.),PerspectivesonEducationasEducology.UniversityPressofAmerica,Inc.,1981.3.Compayré,G.,TheHistoryofPedagogy,1918.4.Dearden,R.F.,TheoryandPracticeinEducation,1984.\n1.Durkheim,É.,EducationandSociology,1956.2.Hardie,C.D.,TruthandFallacyinEducationalTheory,1942.3.Hirst,P.H.,EducationalTheoryandItsFoundationDisciplines,1983。4.Peters,R.S.,EthicsandEducation.Scott,ForesmanandCompany,1967.5.Scheffler,Israel,TheLanguageofEducation,CharlesC.ThomaPublisher,1960.6.Soltis,J.F.,AnIntroductiontotheAnalysisofEducationalConcepts,1978.7.陈桂生:《“教育学”辨——“元教育学”的探索》,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8.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9.陈桂生:《教育学的建构》,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10.陈桂生:《教育原理》(第二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1.陈桂生:《历史的“教育学现象”透视——近代教育学史探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12.陈桂生:《学校教育原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3.陈元晖:“科学与教育学”,《教育研究》1985年第6期。14.瞿葆奎主编,丁证霖、瞿葆奎选编:《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15.瞿葆奎主编,瞿葆奎、沈剑平选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16.瞿葆奎主编,陆亚松、李一平选编:《教育学文集·课程与教材》(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17.瞿葆奎主编、施良方和唐晓杰选编:《教育学文集·智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18.瞿葆奎主编:《元教育学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1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20.施良方:《课程理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21.唐莹、瞿葆奎:“教育科学分类:问题与框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3年第2期22.吴康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23.杨深坑:《理论·诠释与实践----教育学方法论论文集》(甲辑),台北: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88年版。24.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25.[美]阿伦·奥恩斯坦、莱文·尼尔著,杨树兵等译:《教育基础》,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26.[德]O·F·博尔诺夫著,李其龙等译:《教育人类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7.[德]布雷岑卡著、李其龙译:“教育学知识的哲学——分析、批判、建议”,《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年第4期。28.[德]布列钦卡(或译布雷岑卡)著、胡劲松译:《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9.[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30.[法]米亚拉雷著,思穗、马兰译:《教育科学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31.[美]E·鲍尔著、曲跃厚译:“教育哲学的目的”,《国外社会科学》1987年第10期。32.[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33.[美]杜威著,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34.[美]古德莱德著、沈剑平译:《学校的职能》,台北: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版。35.[美]克雷明著、单中惠等译:《学校的变革》,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36.[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2003年第2版)。37.[英]怀特著,李永宏等译:《再论教育目的》,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38.[英]沛西·能著、王承绪译:《教育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39.[英]斯宾塞著,胡毅、王承绪译:《斯宾塞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40.[美]瓦克、索提斯著,许瑞文译:《课程与目的》,台北: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版。填写人:范国睿审核人:陆有铨课程编号:B0101020401011课程名称:教育名著研读\n课程英文名称:Readinggreatworksoneducation学分:3学分总学时:60课程性质:学位专业课适用专业:教育学原理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教学内容:1、杜威(JohnDewey)《民主主义与教育》及其相关著作;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3、自选当代教育类名著及有份量的教育时文。基本要求:通过自读体悟、同学交流、教师点评,努力把握名著精髓、体会名著价值、提高教育学研究必备的学术素养,拓展理论视野。考核方式及要求:写三篇读书报告并在课上交流。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教育原理、中外教育史。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1.[美]杜威(JohnDewey)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学会生存》《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3.[法]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填写人:杨小微审核人:叶澜课程编号:B0101020401017课程名称:教育研究方法论课程英文名称:MethodologyinEducationalResearch学分:3学分总学时:40学时课程性质:学位专业课适用专业:教育学原理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教学内容:1.前提——关于“教育研究方法论”自身的思考2.西方教育研究的历史演变3.20世纪中国教育研究的历史演变4.教育研究方法论体系中的哲学层5.教育研究方法论体系中的横断科学层6.教育研究方法论体系中的专门科学层7.走向终点——教育研究方法论的特殊性分析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讲课内容的基础上,阅读大量相关著作和论文,形成方法论意识,学会在方法论的层面而不是方法的层面上思考和研究问题,进而对教育研究方法论的特殊性有基本理解。考核方式及要求:开卷考试。递交论文。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已有一定的教育研究基础,对教育研究的方法有一定了解。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n1.叶澜著:《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2.叶澜著:《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3.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4.瞿葆奎主编,叶澜、施良方选编:《教育学文集·教育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5.[前苏联]阿图托夫等主编,赵维贤等译:《教育科学发展的方法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6.陈友松、邵爽秋译:《教育科学研究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7.[德]加达默尔著,夏镇平、宋建平译:《哲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8.[德]H.李凯尔特著,涂纪亮译:《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商务印书馆1991年。9.[英]亚.沃尔夫著,周昌忠译:《十八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0.安文铸:《教育科学与系统科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填写人:李政涛审核人:叶澜课程编号:B0101020401000课程名称:学校变革与发展课程英文名称:SchoolChangeandDevelopment学分:3学分周学时:3总学时:60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教育学原理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本课程要求研究生通过教师讲授、文献阅读与研讨、课堂讨论等形式,了解当前国内外学校变革与发展的宏观趋势与局部改革的具体情况,例如:学校重建运动(schoolrestructuringmovement,美国)、特许学校(charterschool)、蓝带学校(计划)(BlueRibbonSchoolProgram)、磁石学校(magnetschool)、跃进学校(acceleratedschool)、综合中学(comprehensiveschool)、学校选择(schoolchoice)、学校效能(schooleffectiveness,欧洲)、学校改进(schoolimprovement)、校本管理(school-basedmanagement,SBM)、自我管理学校(selfmanagingschool/self-governingschool,澳大利亚)、自我决定学校(self-determiningschool)、优质学校改进计划(qualityschoolimprovementproject,QSI,香港)、绩效责任制(accountabilitysystem)、公学的变革(publicschool,英国)、基础学校计划(thebasicschool,波伊尔)、基础学校联合体计划(thecoalitionofessentialschools,唐娜·伊·玛茜等)、合作型学校(cooperativeschool,戴维·W·约翰逊等)、学习型学校(learningschool、家庭学校(home-schooling)、虚拟学校(virtual\nschools)。在此基础上,选择以下专题进行研讨: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教育变革、学校变革的动力、学校变革的阻抗因素、学校变革的主体、教师与学校变革、学校变革中的校长角色、学校变革的过程、学校变革的复杂性、学校变革中的权力关系、政治、政府、政策与学校变革、市场与学校变革、非政府组织(NGOs)的作用与学校变革、社区与学校变革、学校变革与学校效能、学校的文化变革、学校的课程变革、学校的管理变革、学校变革的资源(技术)支持、学校变革的发展性评价、批判理论的学校变革观、建构主义的学校变革观、后现代主义的学校变革观、学校变革与学习型学校的构建。考核方式及要求: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就国际学校变革模式的某一专题,梳理相关问题,写出较为详细的阅读笔记;就某一专题(与第一项不得重复)写出课程论文,要求观点清晰,材料翔实,逻辑严谨,写作规范(运用APA的注释方式)。教师综合考察研究生课堂听讲、参与课堂讨论、读书笔记、课程论文等因素,评定课程成绩。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修读本课程前,研究生需修读B0101020401010《教育基本理论专题研究》,熟悉当代中外教育发展现状。教材及主要参考目、文献与资料:1.Hargreaves,D.,Schoolculture,schooleffectivenessandschoolimprovement,inSchoolEffectivenessandSchoolImprovement,Vol.6,No.1(1995):23-46.2.Hinde,E.R.,SchoolCultureandChange,httpwww.usca.eduessaysvol122004hinde.pdf3.Southworth,G.(1994),TheLearningSchool,inDibbins,P.(ed.),PromotingQualityinSchools,London:CassellPress.4.[加拿大]迈克·富兰(MichaelFullan)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ChangeForces:ProbingtheDepthsofEducationalRefor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2004年版。5.[加拿大]迈克·富兰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变革的力量:续集(ChangeForces:TheSequel)》,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6.[加拿大]迈克·富兰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变革的力量:深度变革(ChangeForceswithaVengeance)》,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7.[加拿大]迈克·富兰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学校领导的道德使命(TheMoralImperativeofSchoolLeadership)》,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8.[挪威]波·达林(PerDalin)著,范国睿主译:《理论与战略:国际视野中的学校发展(SchoolDevelopment:TheoriesandStrategies)》,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9.[英]斯蒂芬·J·鲍尔(StephenJ.Ball)著,侯定凯译:《教育改革——批判和后结构主义的视角(EducationalReform:ACriticalandPost-StructuralApproach)》(1994),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0.[加拿大]莱文(BenjaminLevin)著,项贤明、洪成文译:《教育改革:从启动到成果(ReformingEducation:FromOrganstoOutcomes)》,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11.[美]波伊尔(Boyer,E.L.)著,王晓平等译:《基础学校:一个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TheBasicSchool:ACommunityforLearning)》(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特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12.[美]唐娜·伊·玛茜(DonnaE.Muncey)、帕特里克·杰·麦奎兰(PatrickJ.McQuillan)著,白芸等译:《学校和课堂中的改革与抗拒(ReformandResistanceinSchoolsandClassrooms:AnEthnographicViewoftheCoalitionofEssentialSchools\n)》,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美]戴维·W·约翰逊(DavidW.Johnson)、罗杰·T·约翰逊(RogerT.Johnson)著,唐宗清等译:《领导合作型学校(LeadingtheCooperativeSchool)》,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2.[日]香山健一著,刘晓民译:《为了自由的教育改革:从划一主义到多样化的选择》,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3.吴清山著:《学校效能研究》,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版。4.袁振国著:《教育改革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5.卢海弘:《当代美国学校模式重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6.冯增俊、唐海海主编:《新世纪学校模式》,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7.王宗敏、张武升著:《教育改革论》,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填写人:范国睿审核人:叶澜课程编号:B0101020401001课程名称:当代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研究课程英文名称:ContemporaryIssuesonbasicEducationalReformandDevelopment学分:3周学时总学时:60课程性质:博士学位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教育学原理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教学内容:1、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理论研究;2、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相关的现场观察、调查研究、学校诊断、课题指导等实践性研究活动;3、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相关的政策咨询与评论研究。基本要求:通过现场体验、问题研讨、与实际工作者互动、承担实际课题研究任务等方式和途径,尝试将所学理论和方法用于实践研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学术研究素养。考核方式及要求:写2—3篇论文或研究报告,必要时在课上或会上交流。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1.叶澜著:《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丛书》(三卷)。2.[法]埃德加·莫兰著,陈一壮译:《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埃德加·莫兰著,陈一壮译:《复杂理论与教育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其他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相关的著作、研究报告和学术期刊论文。填写人:杨小微审核人:叶澜课程编号:B0101020401155课程名称:“理解教育”研究课程英文名称:ResearchonEducationforUnderstanding\n学分:3周学时:3总学时:60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教育学原理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理解教育”研究》是为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深入探讨“理解教育”的性质与规律性的学位专业课程。它以教育中的误解与理解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始于理解教育面世的原因,止于理解教育的培育研究。期间分别阐述:理解教育的独特性质,理解教育的理论基础,凸显理解的教育世界,理解教育的分化性理解,理解指导下的教育激励,理解教育的教学模型,理解教育强调的教育智慧。理论与实践兼及,阐释与操练并行,旨在习研者睿智善行。本课程采用理论研讨与实践锻炼的教学方式。理论研讨方面:1.专题讲授与系统讲授结合,以专题讲授为主(就教师言)。2.分散自学与集中讨论结合,以分散自学为主(就学生言)。3.读书与写作结合,以读书为主(就学生言)。实践锻炼方面:1.与导师一道指导实验学校。2.定期去中小学听课。考核方式:写作一篇相关内容的学术性文章(五千字)。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研习过教育学硕士学位课程。否则,要补习相关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目、文献与资料:1.熊川武等著:《理解教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3.(德)恩格斯·卡西尔著:《人文科学的逻辑》,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3.冯契著:《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华东师大出版社,1996。4.刘少杰著:《理解的追寻——实践理解论引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5.(美)赖斯·米尔斯著:《社会学的想象力》,三联书店,2001。6.(英)怀特著:《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7.陈友森主编:《当代西方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8.(德)伽达默尔著:《赞美理论》,见《伽达默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88。9.(法)科利尔著:《解释学与人文科学》,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10张能为著:《理解的实践——伽达默尔实践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n11.(美)杜威著:《人的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12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3.范良火著:《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4.(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5.(英)洛克著:《人类理解论》,商务印书馆,1959。16.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7.(德)哈贝马斯著:《包容他者》,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8.洪汉鼎主编:《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东方出版社,2001。19.(美)哈伯德著:《有效理解的窍门》,三联书店,1988。20.(德)胡塞尔著:《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21.殷鼎著:《理解的命运》,三联书店,1988。22.(美)博耶著:《美国的大学教育》,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23.薛华著:《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24.A.Campbell,etal.(2004),PractitionerResearchandProfessionalDevelopmentinEducation,PaulChapmanPublishing.25.A.Hickling-Hudson,TowardCommunicationPraxis:ReflectionsonthePedagogyofPauloFreireandEducationalChangeinGrenada,JournalofEducation,Vol.170(2).26.J.Smyth,DevelopingandSustainingCriticalReflectioninTeacherEducation,JournalofTeacherEducation,Vol.40(2).27.D.P.Nweton(2000),TeachingforUnderstanding,WhatItIsandHowtoDoIt,FalmerPress.28.Hans-GeorgGadamer(1999),translatedbyG.Bardenetal.,TruthandMethod(ForewordtotheSecondEdition),ChinaSocialSciencesPublishingHouse.29.K.E.Johnson,etal.(2002),Teachers’NarrativeInquiryasProfessionalDevelopment,CambridgeUniversityPress.30.M.M.Mohr,etal.(2002),TeacherResearchforBetterSchools,Teachers’CollegePressofColumbiaUniversity.31.M.Sainsbury(1992),Meaning,CommunicationandUnderstandingintheClassroom,Ashgate\nPublishingLimited.32.R.M.Thomas(1998),ConductingEducationalResearch:AComparativeView,BerginandGarvey.33.S.Gallagher(1992),HermeneuticsandEducation,StateUniversityofNewYorkPress.34.S.Fletcher(2000),EducationandEmancipation:TheoryandPracticeinaNewConstellation,TeachersCollegePressofColumbiaUniversity.填写人:熊川武审核人:叶澜\n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