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6 MB
- 2022-08-1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大总结之答题技巧篇\n(一)选择题选择题分为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属于客观性试题,是试卷中的必考题型,具有概念性、科学性、灵活性等特点。考查的内容往往是识记性质的,要求考生从4或5个答案中选择正确的选项,这类试题一般知识覆盖面广、迷惑性强,表面看似容易,但若不注意审题,特别容易失分。这部分试题比较简单,在考试的过程中不应花费大量的时间,但是选择题所占分数较高,是考生得分的关键,不能在这部分失分过多。\n单选答题技巧一、几乎没有连续选项二、每个选项至少出现两次多选答题技巧一、至少有一道题目、但不超过两道题目全选二、选三项或四项的居多\n(二)填空题填空题也是识记性质的,主要考查考生记忆知识的牢固程度。填空题要求所填入的内容一定要准确、简练。在这一部分考生没有选项可选,没有蒙混过关的可能,考生不仅要知道答案是什么,还要能准确地写出来,错字、别字不能得分。所以,考生一定要仔细检查,不要做无用功。遇到不会做的题目,不要花费太多时间,毕竟这一题目所占的分数不多,可以把剩下的时间集中到大题上去。\n(三)判断改错所出题目全部有错误,所以题目名称名不副实,实质还是为填空题,但是此类题目因为有错误答案,有时可以作为正确答案的提示。著名学者古莱德、施瓦布和菲尼克斯等人提出并建构起了“学生中心说”学科中心说\n(三)简答题这种题目一般来说不应答得过长,只要把主要知识点写上,稍作展开即可,但应该注意的是,知识点一定要回答全面.因为这种题型一般是按照知识点来计分的,这就要求考生对某个问题大概包含几个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另外,答题时一定要注意条理清楚、字迹工整,最好用序号标明,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做此类题的时候一定要控制好时间,不能无限制地拖延,毕竟后面还有更大分值的论述题。对自己暂时回忆不起来的内容可先跳过去,等论述题答完之后再返回来作答。\n(四)论述题论述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题目比较灵活,不局限于书本知识,也没有标准答案。答题时不仅要思路清晰,而且要全面展开,先把理论讲清楚,再联系实际作相应的陈述。考生在答这类题的时候一定要有理有据,抓住关键的知识点展开论述,抓住了知识点也就抓住了得分点。同样,此题也可用序号标明知识点,并要注意把核心句子放在段首。如果题目要求联系实际,一定要结合本人或学校的工作实践经验,把它们作为阐述观点的材料,观点和材料要统一,语言要精练。\n答题的顺序依个人习惯而定,只要能保证在150分钟内答完全部试题即可。如果遇到不太熟悉的题目,一定要冷静思考。即使有不会的题目也要作答,而且要借此显示自己的知识面和知识积累程度,无论如何,不能出现漏题现象。\n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大总结之重点章节篇\n第一章一般考试为三分左右,主要为单选、多选,和判断题目,考试内容主要集中在第二节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部分。本章为最不重要章节之一。\n第二章本章分值大概为20分左右,占试卷总分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之间,为本书最重要章节之一重点主要集中在第二节和第三节和第四节。\n第三章本章分值为十分左右,考点主要分布在第二节,其中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尤为重要,几乎每年一道简答。也为本书的重点章节之一\n第四章本章分值分布为5分左右,主要以小题形式出现,本章要注意第五节“五育”每年必出题,本章涉及的考题比较简单,一般均为送分题,很少需要死记硬背,所以一定要全部把握住。第五章本章每年出题为1到2分,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本部分,常以填空或是判断题目出现,本章也为最不重要章节之一。\n第六章本章分值为十五分左右,考点分布本章各节,是考点最为分散的一章,所以备考难度稍大,但是本章知识较好理解,理解的基础上识记,进度相对于其他重点章节较快,几乎每年一道简答或论述。也为本书的重点章节之一\n第七章本章分值为五分左右,考点主要分布在第一节的课程类型与结构、第二节的我国中小学的课程编制内,多为小题出现。第八章本章分值为五分左右,考点分布教学系统和教学原则部分,多以小题出现,但是偶尔会出大题\n第九章本章分值为六分左右,考点分布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部分,多以小题出现,但是偶尔会出大题。\n第十章本章分值为十二分左右,考点分布本章各节,也是考点比较分散的一章,所以备考难度稍大,但是本章知识较好理解,理解的基础上识记,进度相对于其他重点章节较快,几乎每年一道简答。也为本书的重点章节之一\n第十一章一般考试为三分左右,主要为单选、多选和填空。本章也是为最不重要章节之一。\n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大总结之重点知识篇\n第二章人·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原因(44-47)(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4)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5)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n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P49劳动力再生产包括5种情况:(1)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2)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化为专门性的劳动者(3)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4)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5)把单维度的劳动者改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n教育的文化功能(P56-59)(1)、教育能够传承文化三种主要表现形式,即传递、保存和活化。(1)教育可以传递和保存文化;(2)教育可以活化文化。(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改造文化是指在原有文化要素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取舍、调整和再组合。主要是通过选择文化和整理文化来实现的。(3)、教育能够创造、更新文化主要表现在:(1)通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来发挥其文化创造功能;(2)通过创造新的文化来发挥其文化创造功能。\n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P65-67(1)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一般来说,生产力与教育规模和速度成正比的。(2)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即培养什么样的人。(3)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结构教育结构即教育机构总体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及组合方式。(4)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教育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n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性(P73-75)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按次序发展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人的身心发展所具有的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发展重点和发展特征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所具有的在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时间的早迟上的不均衡的特性。\n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对教育的制约人的身心发展所具有的相互补偿的特性。5.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对教育的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所具有的相互牵连、相互制约的特性。6.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是指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具有的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n教育的相对独立性(P76-79)【选择、简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2、教育的存在具有必然性3、教育具有自身质的规定性:培养人4、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它的发展是渐进的5、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n第三章教育规律教育原则教育艺术\n名词解释一、教育规律P80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二、教育原则P95所谓教育原则,是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整个教育的根本性准则。\n三、人道性原则P95教育的人道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珍重学生的生命、学生的幸福,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利,使教育过程和教育目的充满仁爱、人道精神和生命的意义。四、教育的个性原则P97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独立性和自主性,并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个性。五、创造性原则主要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n六、教育的活动性原则P101教育的活动性原则是指通过教育活动并在教育活动中去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和获得主动发展。七、所谓教育艺术P104是教育者在长期艰苦的教育实践中,在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并通过比较完美的教育双边活动,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稳定、综合地表现出来的具有创造性和感染力的教育个性特点和美感。\n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P95(选择、改错、简答、论述)我们试图有选择地提出若干条教育原则:人道性原则个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民主性原则\n(一)人道性原则P95教育的人道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珍重学生的生命、学生的幸福,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利,使教育过程和教育目的充满仁爱、人道精神和生命的意义。提出人道性原则的依据:根据现代教育理应具有的人道精神而提出的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内在要求是培养学生人道主义精神的需要\n贯彻教育的人道性原则的基本要求(5点)1、满足学生作为人的正常而合理的需要。2、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3、创造旨在培养人性的留有余地的学校生活4、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人道精神。5、向学生提出严格而合理的要求。\n(二)个性原则P97教育的个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独立性和自主性,并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个性。个性原则提出的主要依据有两点:第一,学生之间有千变万化的身心差异。第二,培养学生个性的需要。\n贯彻教育的个性原则的基本要求(4点)P97-981、端正对个性的认识。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3、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4、培养学生的特长。\n(三)创造性原则P99主要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提出创造性原则的依据:创造性原则提出的依据主要有两点:一是未来社会是以创新为重要标志的社会。二是未来教育正越来越成为创新教育。\n贯彻教育的创造性原则的要求(7点)1.培养学生强烈的好奇心2.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4.鼓励多样性和个性5.鼓励学生全面发展6.给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表现其创造力的机会7.给学生传授一定的创造学知识\n(四)活动性原则P101教育的活动性原则,教育的活动性原则是指通过教育活动并在教育活动中去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和获得主动发展。提出活动性原则的依据:第一,活动是人的生命的基本形式。活动既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形式,也是人的发展的基本前提。第二,活动是教育过程的基础。教育过程总是由一系列教育活动所构成的,在教育过程中,人的思想品德、知识、智力、能力等总是在一定教育活动中得以形成和发展,并通过活动得以表现。\n贯彻教育的活动性原则的要求(5点)(1)联系实际问题和通过实际活动实施教育。(2)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深层内在的教育活动。(3)多让学生自主活动。(4)加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碰撞。(5)提高教师的组织才能。\n第四章教育目的\n名词解释一、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即以人为中心和以人自身精神上的完善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目的观。二、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即以社会性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科学为中心的功利性教育目的观\n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P12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如下。(1)人的发展是与人的活动相一致的。(2)旧分工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3)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可能。(4)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5)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6)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n当前我国教育目的实践中存在的问题(143,理解)二(一)片面追求升学率,表现在:一是只注重少数学生的发展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二是,注重学生的个别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素质的全面提高。(二)原因分析: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与人们对于教育资源的巨大需求之间的矛盾,社会选拔竞争与利益分配机制之间的矛盾。还有传统文化,教育,用人制度,教育结构,高考制度,教育评价等问题。(三)对策:首先,有赖于社会的发展。其次,深化教育体制改革。1、建立灵活的教育体制;2、加强新课程改革;3、推进高考制度的改革;4、推进中等教育改革;5、合理配置教育资源。\n第六章教师\n名词解释一、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职业发展需要,逐步缩小与社会期望的差距,成为合格的教育专业人员的过程。二、教师角色p205是指教师在社会大舞台上由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的行为模式,不仅意味着充当教师的人应完成的有关行为,而且意味着社会对他们所抱的期望,不仅是教师社会群体的基础,也是教师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n教师专业发展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简答]P194A.专业精神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精神是指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员所具备的教育理念、乐业敬业及努力奉献风范和精神。B.专业知识的发展专业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最起码的条件。C.专业技能的发展教师专业技能是都是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条件。\n教师的权利(六大权利)[简答]P202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nB.教师的义务(六大义务)[简答]P202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n教师的职业理念a.对教育的社会功能及意义的认识b.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关系的理解c.对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基本特征的认识d.对教育规律和教育、教学的原则的把握e.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征对教育教学的制约性的了解f.对教师工作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的理解g.对教育的献身精神\n第七章课程\n名词解释一、课程218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在这个总体中除了学校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外,还有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全部课外活动,以及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教师和学生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校园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二、课程结构的均衡性221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体系、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应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课程结构应包括各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以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科目,同时通过课时比例调整,使其保持适当的比重关系。\n课程的现代化包含的内容p231(一)课程观念的现代化(二)课程内容的现代化(三)课程实施的现代化(四)课程评价的现代化课程评价的现代化1、不能只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对象,还应包括学校领导、教师对课程的领导、组织、课程研制的成效。2、评价技术不应只量化,而是量化与非量化的结合。3、评价手段既应有考试、测验,也要有“非考试性”的测验。4、评价主体应多元化,不应只限于教育行政部门、课程专家、教师,还应包括学生及家长,并加强他们之间的互动。\n课程编制的方法(P241)1、主观法:按照某个人或某个集团的主观意志或理论来决定设置什么学科、组织什么活动,选择什么教材等问题的编制方法。2、客观法:指用一些客观的方法(如调查、统计等),研究实际生活的需要,从实用角度出发选择课程内容的方法。3、经验法:根据对已有的课程、教材使用的经验教训,得出某种结论、认识和原则来确定课程内容的方法。4、活动分析法:要求课程编制者首先对广泛的人类经验进行分析,发现当代人类社会所需要的特定的能力、态度、习惯和知识等,并以此确立教育目标和课程内容。5、实验法(现代社会课程编制中普遍使用的方法):根据一定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提出一种假设,设计出一定的课程;拿到一定学校、班级去试行,并有比较对照的学校、班级;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取得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获得相应结论,或肯定或否定或修改已有的课程。\n我国对课程标准和各种教材的编写的要求第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第二,理论联系实际。第三,基础性。第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五,注意形式上的特殊要求。\n(三)当前我国中小学课程编制面临的主要问题(P244-246)1、加强基础与更新内容2、怎样处理普通中学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3、关于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4、关于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n第八章教学理论\n名词解释一、教学P262广义上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但在狭义上,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二、教学系统P267实质上是由相互作用着的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等空间结构性要素和目标、活动与评价等时间进程性要素构成的特殊复合体。\n教师中心说又称为教师中心论、教师中心主义,是一种主张教师在教学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教学理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赫尔巴特。学生中心说又称为儿童中心论、儿童中心主义,是在批判传统教育理论的过程中,针对教师中心说而提出来的。它是一种主张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认为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教学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教学理论。学科中心说又称科目中心说它主张,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能幸福生活的公民,教育的根本职能是创新文化,教学促进甚至创造儿童的智力发展,教学必须重视学科结构、直觉思维和发现学习,科学逻辑与心理逻辑统一于学科逻辑。\n教学过程274实质上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活动的时间流程;教学过程的结构是指教学过程内部各组成阶段或组成环节及其在时间方面有机联系或相互作用的方式或顺序。教学过程结构,实质是时间结构,是指教学活动的展开和进行的时间流程或逻辑历程。教学设计与开发p283实质就是通过多种途径的创造性设计与开发,将选自文化的教育内容转化为学习经验的形态,其基本价值取向是满足人类学习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的需要,其最终目的是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成果。\n教学原则P291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环境、教学媒体以及教学评价等均起指导作用。\n现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向P265(一)教师学生(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教法学法(四)认知发展(五)结果过程(六)继承创新\n教学过程的环节P278现代教学过程应该包括七个基本环节: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动机——感知教学材料——理解教学材料——巩固知识经验——运用知识经验——测评教学效果。\n我国中小学常用教学原则如下:(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三)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四)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五)直观性和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六)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七)理解性和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八)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n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这一原则是指,教学既要授予学生以文化科学知识,又要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及正确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教育。在教学中应用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为:(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内在的科学性和思想性;(3)注意科学性与思想性的自然有机结合;(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n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导,并联系实际去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在教学中应用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为:(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利用必要的乡土教材或补充教学材料。\n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这一原则指的是,在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重视培养其能力,既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又要使其增长智慧和才能。在教学中应用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为:(1)教学重视“双基”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发展学生的能力;(2)明确各门学科发展能力的具体任务;(3)要进行启发式教学和提倡探究式学习。\n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这一原则指的是,在教学中既要从社会的需要出发,面向全体学生,保证统一的规格;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承认个别差异,区别对待不同学生。在教学中应用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为:(1)教学要有统一的基本要求;(2)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3)采取有效措施使有特长和有突出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4)热情关爱和帮助后进生转变和提高\n第九章教学实施\n名词解释一、教学方法P300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它包涵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方法。二、教学策略P308是指在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以后,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定的教学条件,灵活机动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内容、媒体、评价技术、组织形式、方法和各种手段等,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的原理、原则和方式。在这里,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和使用既有教师的参与,又有学生的介入,真正体现教和学的统一。\n三、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育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具有直观性、完整性、稳定性,甚至还有一定的封闭性。四、教学方式指的是教学过程中专门活动组织开展的方法、结构及其特性等相统一的特殊形式,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授方式、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及其相互关系。教学方式可以分为简单方式和混合方式。五、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它既可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学习策略是以学生为行为主体而选择的有效学习的技能、技巧和方法。\n六、教学评价P322一般而言,教学评价是一种在收集必要的教学事实信息的基础上,依据一定标准对教学系统的整体或局部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七、教学组织形式P331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内含着特殊的师生互动、特殊的时空安排、教学因素的特殊组合等。\n最典型的合作学习课有四个组成部分:[简答]P322(1)内容的呈现。(2)学习小组中的学生讨论和技巧练习。(3)评价个别学生的掌握情况。(4)小组认可和奖励。\n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简答]P336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指教师常规性的、周期性的和最基本的教学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指导与批改,课外辅导,考查与考试及成绩评定等。(一)备课1.备课的内容备课的基本工作内容包括钻研教学材料、了解学生、设计教学样式和编写教学计划等四个方面。2.备课的种类备课可分为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3.课的类型与结构划分课的类型一般有两种标准,一是以课内采用的基本教学方法为划分依据,可分为观察课、讲授课、讨论课、实验课等。二是以一堂课完成任务的多少为依据,可以把课分成单一课和综合课\n4.教案编写按形式分为条目式教案和表格式教案,按篇幅分为详细教案和简要教案。要上好课就要遵循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简答]P341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恰当4.教学组织严密5.教学效果优异\n第十章 德育\n名词解释一、德育目标P356是教育目标在人的思想品德素质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是预期的德育结果。二、德育过程P363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为目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交往与互动的教育活动过程。\n三、德育方法教育者借以表达教育要求或意向、传授或呈现德育内容所依赖的工具、载体,诸如语言、榜样、情境、环境与氛围、纪律和规则、奖励和惩罚等归为德育手段,而将在德育过程中为了完成德育任务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方法四、修养指导法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受教育者主动地为自己提出目标,自觉采取措施,实现思想转化和进行行为控制,从而使自己逐步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n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P3481、制约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方向;2、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3、激发和调节个体的智能发展;4、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n德育过程的组织[简答]P365遵循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考虑到德育活动的特点,在组织德育过程、制订和实施德育方案时应当充分注意以下几点。(一)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组织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二)激发受教育者的心理内部矛盾,发挥他们的道德主体性,促进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三)增进各个层级、各个方面教育力量的联系与沟通,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保持教育影响的连贯性、一致性、长期性和长效性\n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1.说服法2.角色扮演法3.情境体验法4.合作学习法5.榜样示范法6.实际锻炼法7.品德评价法8.修养指导法\n3.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P376科尔伯格提出了下列几点意见:第一,不能通过直接的教导进行道德教育。第二,必须随时了解人们所达到的发展阶段,根据其发展阶段的特点循循诱导地促进他们的道德发展。第三,不能以教育者的权威从外面向人们灌输道德观念。第四,不能忽视社会环境对人们道德发展的巨大作用。\n培训课程全部结束祝广大考生顺利通过考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