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6.13 KB
- 2022-08-1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名词解释1.广义教育一-指一有意识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包括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一切有目的的社会生活影响的总和。2.狭义教育-一是指专门通过教育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3.人的发展一-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在身心两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4.遗传素质一-是指先天继承下來的、与身俱有的生理解剖特点。5.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6.义务教育一-依照法律规泄,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7•教育方针一-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教育方针是执政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的具有全局性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制定教育政策的总依据。23、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人的全面发展一-指人的体力与智力充分发展、包括人的思想道徳、审美情趣、情感意志、个性才能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9.智育-一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的教育。10.体育一-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有效的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体力和运动能力,养成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11.智力因素一-是在人们的智慧活动中,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12.非智力因素一-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n9.教学一-是在教师的指导卜,学生主动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能力,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的学校教育活动。10.教学方法-一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的方法。11.启发式教学-一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12.教授法-一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教育的方法。常采用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等不同方式。13.课堂教学一-(班级授课制)是见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班,教师分别按规定的时间、地点,根据统一的教材和要求,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14.自我教育一-指学生自己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自己教育自己,进行学习和涵养锻炼,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15.陶冶教育法一-(情感陶冶法)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和利用各种情感和环境因素,让受教育者受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感化和熏陶的教育方法。16.教育合力---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在方向上统一要求,吋空上密切衔接,作用上形成互补、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17.观查法-一指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对研究对象进行直接考察的-种方法。18.调查法-一是研究者通过谈话、问卷、观察等特定的调查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可靠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达到掌握教育实情、解决教育问题的研究方法。19.教育评价-一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依照科学的方法程序,对教育对象、教育活动及其参与者进行评价,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20.加权定量评分法一-指对评价对象各方面的特性或其总体状况进行评分赋值,运用加权求和的公式统计评分结果,以判明其价值的评价方法。21.教师的劳动特点一最根本的特点是培育人的劳动。具体包括:劳动对象具有主动性;劳动手段具有主体性和示范性;劳动方式具有个体性和协作性;劳动时空范围具有连续性和广延性;劳动过程和效果具有周期性和后延性。22.教师的任务一贯彻教育方针,教书育人,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而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任务有:教好功课;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等。\n9.教师的政治思想素养一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勇于坚持真理、不断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具有现代价值取向和现代人思想素养。10.教师的教育思想素养一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科学的育人观;正确的学生观;现代的教学观;科学的教育质量观。1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一热爱教育,忠诚人民教育,献身人民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诲人不倦;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而不厌,刻苦钻研,虚心求进;团结协作,尊重集体,互勉互进。12.教师的知识索养一比较精深的专业知识;比较广博的文化知识;比较扎实的教育知识。四、徳育原则徳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徳育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它以个体品徳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耍求为依据,概括了徳育实践的宝贵经验,反映了徳育过程的规律性。徳育原则对组织与开展徳育,提高徳育实效具有指导意义。1.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1)含义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徳冇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点,联系学生生活,引r学生把思想政治观念和社会道徳规范的学习同参与生活实践结合起來,把提高道徳思想境界与养成道徳行为习惯结合起來,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2)基本要求①理论学习耍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切实提面学生的思想:②注重实践,培养道徳行为习惯。2.疏导原则(1)含义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徳冇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面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也被称为循循善诱原则。(2)基本要求①讲明道理、疏通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而教冇。3.长善救失原则(1)含义长善救失原则是描进行徳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冈素去克服他们品徳上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的道徳成长。(2)基本要求①“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②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③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侍。4.严格耍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1)含义严格耍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徳行耍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垂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2)基本要求①尊重和信赖学生:②严格姜求学生。\n/IM•八7—°1.因材施教原则(1)含义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2)基本要求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2.在集体中教育原则(1)含义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有赖于学生的社会交往、共同活动,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社会交往和集体活动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2)基本要求①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努力;②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③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來。3.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1)含义教育影响-•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來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整合,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徳能按教育目的的耍求发展。122/191(2)基本要求|①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教育影响一致②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③正确认识和发挥学校教育的引领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达到最佳状态。\n一、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主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1)含义科学性利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教育。(2)基本要求①保证教学的科学性;②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总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第教育;③要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例或录像:④教师要不断提岛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含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Ml学以致用,发展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价值.(2)基本要求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巫联系实际;②贾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③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3.直观性原则(1)含义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2)基本要求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④鱼视运用语言貢观。4.启发性原则(1)含义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兜自觉地裳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总识和人文情怀.启发性原则看似强调敦师的启发,实则更重引发学生的主动探兜,眠学生的领悟、融会贾通与觉醒,让学生能动地创造性地获得知识、智能与品性的全面发展.故这个原则亦可称探究性原则,或启发与探兜相结合原则,更能反映时代的精神。(2)基本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③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④发扬教学民主.5.循序渐进原则(1)含义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颇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索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2)基本要求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n①抓牛勢矛宵・解决好审占与曲占:\n(2)基本要求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②抓主婆矛盾,解决好匝点与难点: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④将系统连贯性対灵活多样性结合超来。1.巩固性原则(1)含义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垂础上牢固地裟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以便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卓有成效地运用。(2)基本要求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周: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③在扩充、改组和运川知识中积极巩固。2.发展性原则(1)含义发展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耍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但乂有一定的难度.需耍他们经过努力才能学握.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2)基本要求①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②考电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待点.&因材施教原则(1)含义因材施教原则,足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毎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2)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②采収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2.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折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脸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1)讲授法①含义讲授法足教师通过语占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并促进他们的智能与品徳发展的方法・它是教学的一种主要方法,运用其他方法,都需要配合一定的讲授。②运用教师讲授的效果与质量上要决定于学工的理解、领悟与认同。因此.教师要提高训授的质量・需要做到:a•要注意了解学生,要依据学生的年龄与个性特点、己有的知识与方法基础,结合教学的任务与内容,预构讲授的内容、方法与活动:b.要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引导.激活学生的兴趣与思考。③分类讲授法可分为讲读、讲述、讲解、讲演等几类。a.讲读.是读(教科书)与讲的结合,边读边讲,亦称串讲:b.讲述.是教师向学生描绘学习的对彖、介绍学习的材料.叙述学物产生变化的过程:c.讲解.足教师向学生对概念、原理、规律.公式等进行解释、论证:d.讲演.足教师在中学髙年级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师不仅要系统全面地描述事实,而且要通过深入分析.推理、论证来01纳、概括科学的槪念或结论.④基本要求a.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忠想性、启发性、趣味性:b.讲宛讲授的策略与方式:c.讲究语言艺术。(2)谈话法①含义谈话法亦称问答法.足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冋答.通过问答、对话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探宛.获取或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方法。\n①分类谈话法一般可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类・U.复习谈话.是根据学生已学教材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师生问答以帮助学生刼习、深化、系统化己学的知识:b.启发谈话.是通过向学生提出未解决的问題.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去思考和探取新知识.②基本要求u・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b.要善问:c・要怦于启发诱9,d•要做好归纳、小结.(1)读书指导法①含义读书指导法足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占书以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②分类读书指导法具体分为指导预习、指导复习、指导阅读参野书和指导学生自学教材等几类。a.抬导预习.要向学生提出要求.进行启发.扫除某些阅读障碍,使学生通过阅读能初步了解课文.为学新课作好准备。b.指导复习.要提出明确的任务、布買一定的作业.以便加深刈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巩囚。c.指导阅读参考书.姜精选适合的读物与内容.因人而异地提出要求.给予指导.d.指导学生自学教材.是在教师启发和辅导下.学生以自学的形式学习新课。③基本要求a.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b.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c.善于在读书中发现问題与解决问題:<1.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2)练习法①含义练习法是学生住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占反复完成•定的操作.或解决某类作业与习题.以加深理解和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②分类a.按培斥学生不同的能力分.冇冬种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际操作练习:b.按学生卓握技能的进程分•有模仿性练习■独立性练习.创造性练习.③基本要求a.提髙练习的自觉性:b.循序渐进、逐步提高:c.严格要求。(3)演示法\n(5)演示法①含义演示法是救师通过展示实物、CL观教具、丈验或播放冇关教学内容的软件、特制的课件.使学生认识泵物、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②基本耍求a.做好演示前的准备:b.使学生明硼演示的目的、嬰求与过程;c.讲完演示的方法.(6)实验法①含义实於法足在教师指&下,学生运用•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那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車物的规悻.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②分类实验法可分为探宛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10仁a.探兜性实验在进行新课时做.为学生探丸、发现和获得新经验、新知识、新方法服务:b.鲨证性实鲨在讲完新课厉做.检鲨所学原理的正确性.并加深理解.③基本耍求a.做好实验前的准备:b.明确实验的目的、燮求与做法:c.注慰实验过程中的指导:d.做好实验小结.(7)实习作业法①含义实习作业法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它在自然学科教学中不可或缺.②基本耍求a.做好实习作业的准备:b.做好实习作业的动员:c.做好实习作业过程中的指&:d.做好实习作业总结.<8)讨论法①含义讨论法楚学生在找师指9卜为解决某个问起而进行探讨.辨明其足IIN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②慕本耍求a.讨论的问題變冇吸引力;b.要禅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心发、引导:c.做好讨论小结.(9)研丸法①含义研宛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卜通过独芷的探寮.创造性地解决问題.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②基本要求a.正确选定硏兜课题;b.提供必要的条件:98/191c.让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d.循序渐进、因材施教.1、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2、数直: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n本途径。3、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4、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它具有免费性、强迫性和普及性。>5、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6、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7、学制:即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规定着一个国家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人物、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其关系的制度叫学制。(它规定了严格的①入学资格;②修业年限;③教学组织(分年级分班授课);④课程设置;⑤管理制度;⑥专职教育人员;⑦固定教学场所。)其形成在17-19世纪末,严格说是在19世纪下半期。8、“六艺”:①礼,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徳教育;②乐,包括音乐、诗歌、舞蹈教育;③射,射技教育;④御,以射箭、驾兵车为主的军事技术教育;⑤书,书写教育;⑥数,简单数量计算教育。9、教育结构:通常包括基础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10、人力资本(理论,美国舒尔茨):指的是人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木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金或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11、教育基本储量: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12、文化:广义说,文化反映的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说,反映的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而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13、学校文化: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14、组织:是两个人以上有意识的协调力量利活动的合作关系,它并非是单纯的集团,而是协力关系,这是人和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体系。15、人的发展:指受教育者个体的身心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成熟、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抚方面。16、个体的身心发展:指的是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17、身体的发展: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即机能的止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18、心理发展:指个体有规律的心理变化,包括•知识的发展、智力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19、发展关键期: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20、遗传素质(遗传):它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29、发展个性:就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地把人的差别性显示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30、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以及对自己与周围的人的关系的认识和评价。31、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①顺序性;②阶段性;③不平衡性;④互补性;⑤个别差异性。32、教育目的:指一个国家规定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规格,即对人才的总要求。(当前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徳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n接班人。)33、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吋期的政治和经济的要求,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4、培养冃标:即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35、课程日标:指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力图促进该阶段学牛•的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程度。36、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单元或一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1038、素质教育:①匚义是指发展全体国民和每一个劳动者身心最基本品质的教育活动。②狭义是指学校素质教育,即在学校教育中教育者根据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科学的调控方式使所有学生身心发展的坏境与教育过程同步中的各种因素形成最佳组合,创造岀使学生和谐健康发展的环境,从而使每一个学生自身素质由低级向高级,自由地、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创造性地完善和发展的过程。39、全面发展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实施的旨在促进人的素质结构全而、和谐、充分发展的系统教育。其构成包M:①德育、②智育、③体育、④美育、⑤劳动技术教育等。40、徳宜: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徳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41、W: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利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42、佐直: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43、MW: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44、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45、人的发展:指作为整体的个人从生命的起点状态到生命的终点的全部人生中,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身心两个方而的整体的积极变化的过程。46、儿童观:指人们对儿童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或者说是人们哲学层面上对儿童的认识。5i>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52、教育者:广义指凡是对受教育者能“传输”、“施加”任何社会文化的人都是教育者。狭义指那些确定以教书育人为社会职业的人,即教师。53、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54、教育能力: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木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55、职业的从业要求:指某一职业对从业者的资格要求,包括教育程度、道徳品质、工作能力等。56、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指教师职业在国家或民族的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表现为教师的社会身份获得、教师自治组织的建立、民主参与度、政治影响力等。57、教师职业的经济待遇:指教师所得到的物质报酬,它包括工资、奖金及医疗、保险、退休金等福利,它是教师劳动的价值表现形式之一。58、教师职业的权利:指法律赋予教师在履行职责时所享有的权利。教师享有的社会权利除一般公民权利(生存权、选举权,享受各种待遇和荣誉等)夕卜,还包括职业方面的自主\n权:①教育的权利;②专业发展权;③参与管理权等。59、师牛关系: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的态度。60、邊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在我国的具体表现形式为①课程计划、②课程标准和③教材。>1162、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的课程,它集中体现一个国家的意志,专门为培养未来的国家公民而设计,依据未来公民接受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即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性质与培养目标,制订各个领域或学科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编写教科书。它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中的主体部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63、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泄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地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64、学校课程(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対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65、必修课程:指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主耍包括基木理论、知识和技能类课程、政治理论、体育、外语类课程,以及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生产实习、实验、社会调查等。66、选修课程:指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因人而异自由选择的课程。〈它包括限定性选修课(又指定选修课)和非限定性选修课(又任意选修课)。>67、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的系统化活动。68、课程文件:是根据课程设计的原理与方法而制定出的指导教学的各种规定。〈它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个层次。〉69、课程计划:是对学校课程设置的总体安排,是对学校教育培养目标、课程的指导思想、课程设置与课程结构、课程管理方式等方面的规定,是学校必须遵照执行的文件。70、教科书:指在学科课程的范畴之中系统编制的教学用书,它集中地反映了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教育观念。〈教科书是学校教育屮最重要的教材,是教材系列的主体部分。课文乂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71、课程结构:指在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将所有课程类型或具体科目组织在一起所形成的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课程的基本形式结构为以下4种:)72、分科课稈(学科课程):是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屮选择内容组成学科并以学科的逻辑体系制定标准、编写教科书、规定教学顺序、教学周期与学时、分科教学的课程。〈它是学校课程的基本形式。>73、活动课程(经验课程):是以儿童兴趣的发展为中心,是围绕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组织的课程。74、综合课程:是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强调不同学科的相互整合。75、潜在课程(隐性课程):是广义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之中,包括物质情境、文化情境、人际情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76、课程实施: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77、教学模式: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主要由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模式目标、程序、策略、评价等因素构成。78、课程评价: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开发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n79、信度:指运用评价方法和手段所取的样本能代表所有被评行为的町靠程度。so、指评价方法和手段实际提供的所需行为证据的准确和有效程度。81、客观性:指同一评价方法和手段的使用不因评价者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评价结果。82、形成综合评判:是从整体上对被评价的对象做岀定量或定性的综合的意见。83、教学:是教育冃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85、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促进学生发展,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87、间接经验:即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书本知识、理性认识。88、直接经验:即学生亲自实践而获得的感性认识。119、教学组织形式:指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來进行激动的结构。〈有①个别教学制、②班级授课制、③分组教学制等(复式教学-班级授课的特殊形式)。>120、个别教学:是教师分别对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古中国、埃及、希腊等国大都釆用,便于因材施教。)121、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集体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牛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我国最早采用在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后在全国推广。)122、分组教学: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2种分类:①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②内部分组和外部分组。)123、复式教学:指教师在同一教室,同一课时内用不同的教材,分别对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特殊的小组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自学或做作业交替进行,动静结合是复式教学的重要特点。)124、教学策略:指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既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125、軽:①狭义的学校徳育专指道徳教育,是以构建和提升教育对彖道徳素质、人格品质为目标的教育活动。②匚义指教育者依据特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需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实施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影响,以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道德品质、法制意识和健康心理的活动。127、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要达到的预期B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128、德育内容: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徳的总和。〈我国学校徳育内容有①政治教育;②思想教育;③道徳教育;④心理健康教育。>131、心理健康教育: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132、徳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徳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133、徳育过程的结构:是徳育过程中各个要素或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n(4个基本要素:①德育的内容、②方法、③教育者及其活动、④受教育者及其活动。)134、徳育原则:根据教育目的、徳育目标和徳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徳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以下5徳育原则:①导向性原则;②疏导原则;③尊重学牛和严格要求学牛相结合原则;④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⑤因材施教原则。)135、导向原则: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136、疏导原则:指进行徳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137、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來,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徳。138、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进行徳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139、因材施教原则:进行徳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徳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徳都能等到最好的发展。140、德育的途径: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主要有:①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木途径)、②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③劳动、④共青团活动、⑤班主任工作等。〉141、徳育的方法:是为达到徳育目的在徳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①说服法、②榜样法、③锻炼法、④陶冶法、⑤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144、德育模式:是在德育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某种组合方式。<有3种:认知模式(重知);体谅模式(重情);社会模仿模式(重行)等。>145、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任何行为决断都会违背其中的一条道德规范。146、替代性学习:是认为人类不必事事经过直接反应,亲身体验强化,而只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147、班级: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活动为基础,以师生间、学生间的交往为纽带,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建立起来的社会组织系统。(班集体是班级发展的高级形式。)148、班级管理:是班级管理者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遵循班级教育管理的规律,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149、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①常规管理;②平行管理;③民主管理;④目标管理。150、班级常规管理: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151:班级半行管理: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乂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以收到更好管理效果的管理方式。(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思想)152:班级民主管理: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以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的一种管理方式。153、班级目标管理: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沱班级总体目标,然后将总体目标转化为小组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美国管理学家徳鲁克提出)154、群体意识(团体意识):是指群体中多数成员共同具有的价值观、道徳行为和工作态度等。155、口我教育能力:指受教育者把自身作为教育对象,根据社会、集体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对自己提出的一定的目标和要求,提高自我认识,实行自我监督、完善和自我发展,自觉\n主动地把社会和集体要求的道德规范在内心加以理解和体验,并通过实践转化为口己比较稳定的自觉行为的能力。156、班级建设的设计:指班主任根据学校的整体办学思想,在主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提岀的相对理想的班级模式,包括班级建设的目标、实现目标的途径、具体方法和工作程序等。157、(班主任的)领导影响力:就是一种与人交往中彫响和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包括权力性和非权力性影响力)158、班级人际关系:指班级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及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形成的心理上的关系。14159、泛指人们依据自己的需要和见解,对作为客体的人或事所客观具有的正面或反面的价值属性的判断和衡量。160、教育评价:指在系统地、科学地利全而地搜集、整理、处理和分析教育信息的基础上对教育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冃的在于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161、学牛•评价:在系统地科学地和全面地搜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学生信息的基础上,对学生在徳、智、体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目的是使学生等到全面发展。〈它是学校评价的核心。>162、相对评价:指以评价对象群体中的平均状况为基准,然后把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比较,迁出这个被评对象相对于基准的位置,或者用某种方法将被评对象排列出等级顺序的评价。<主要用于选拔性和竞赛性活动。>163、绝对评价(达标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集合之外,预先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评价对象与该客观标准进行比较,判断其达到标准程度。<如高中毕业会考、体育达标等。>164、个体内差界评价:是以被评价对象的过去为基准,与现在相比较,或者以被评对象具有的儿个方面屮的一个方面为基准,其他方面与这个方面进行比较。165、口我评价:就是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自己进行评价。166、他人评价(外部评价):是由被评价学生以外的人进行的评价。167、诊断性评价:指在某项教育活动进行之前,为使其计划更有效地实施而进行的预测性、测定性评价,或对评价对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做出鉴定。168、形成性评价:是在教育活动进行过程中实施的教育评价。〈它具有问题诊断、信息反馈、计划调节的作用。>169、总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指在教育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吋,对学生表现和变化最终结果做出的价值判断。170、定量评价:指对教育教学进行全而深入的定量分析后,在量化的基础上制定岀量化标准,按一定的量标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171、泄性评价:指不采用数学的方法,而是对评价对彖现实的状态进行特性描述和材料分析之后,确定定性的一定标准,按标准进行评价。172、静态评价:指在学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下对其进行的评价。173、动态评价:指在一定时间、空间和情境序列上,考查学生诸要素变化的结果,对其进行价值评判。174、分析评价:指预先根据评价的观点,把评价内容分解成若干项目,分别进行评价。175、综合评价:指对评价内容进行的整体性评价。176、学习评价(学力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及其学习潜力所进行的评价。177、知识测验:就是测验学生回忆或认知具体事实、规则或概念的水平。178、品德评价(思想品德评价):是以德育大纲和德育目标为主要依据,运用一切科学可行的方法和技术,系统地收集有关的资料信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诸因素做出事实分析和价值判断,促进学生的发展,并为徳育决策提供依据。\n179、发展性评价:是以促进教育活动为目的,着重于教育对象和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条件进程及策略方法的建设性评价。180、教学最优化方式体系:是教学过程中所有基本成分(任务、内容、方法、手段、形式、结果)的最优化方式的总和。181、道德认识:即知,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11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徳辨别能力。182、道徳情感:即情,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徳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183、道德意志:即意,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徳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184、道徳行为:即行,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做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185、说服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讲座、参观等。)186、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徳的方法。(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187、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188、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189、操行评语法:是在学期结朿时或学生升级、毕业时,以班主任为主,依据一定的评价指标,对学生在这一时期里的思想品徳以评语的形式进行定性描述。(即操行的定性描述评价法。)最新复习资料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2、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Z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身心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3、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彩响。4、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原因在于: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5、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的实践对象的原因是:一方面,受教育者作为发展中的人所具有的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决定了他有接受教育的必要性;另一方而,受教育者作为主客体统一的人所具有的能动性利主体性,决定了他可以成为自我改造和自我塑造的主体。\n6、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7、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双轨制学制主要存在于19世纪的欧洲国家。单轨制学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分支制学制是20世纪上半叶由前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我国近代学制的情况:1902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学制〃;1904年,我国颁布了"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我国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常所说的六三三学制,一直用到中华人民共16和国成立。J8、试述现代学校制度的发展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H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11、古代教育是适应手工生产和自然经济的教育,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利古代学校教育两个阶段12、简述原始形态的教育的共同特征:第一、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第三、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13、古代教育的共同特征是:笫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第二、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第三、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14、现代教育是适应大机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教育,分为现代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两个阶段。现代学校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其完善的主耍措施有:第一、国家建立公有制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第二、普遍实施义务教育。第三、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与古代学校教育相比,现代学校教育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二、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第三、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终身教育是由法国教育学家保罗。朗格朗提出的,掌心化社会中的终身教育具有两大基本特征:第一、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第二、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15、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①教育终身化,终身教育是与人的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②教育全民化,全民教育是指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入仓受一定程度的教育。③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④教育多元化,教育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⑤教育技术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增长率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变化。16、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1.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2.在教学内容上,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授的基本科目是〈礼〉〈书〉〈诗〉〈乐〉〈易〉〈春秋〉。3.在教学上,他强调“学而知Z〃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n重,博约结合,学以致用)等教育教学原则。17、简述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苏格拉底教学法,亦称产婆术。柏拉图是欧洲教育史上第一个有大量著作流传下来的哲学家,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里。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古罗马的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1718、英国的哲学家和自然学家培根对教育学的独立作岀了重要贡献,他于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19、捷克著名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的第一人,他对教育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二是提岀了“泛智〃思想,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三是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四是提出了学年制思想,并首次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20、卢梭的教育代表作《爱弥尔》洛克-“白板说〃传统教育学的代表-赫尔巴特现代教育理论的首要代表——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活的教育学是指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21、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是什么?①在教学上,他把哲学中的统觉观念移用过来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新教材的吋候,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②突出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兴趣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③他结合学生的心理活动,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后来,他的配套工程将其发展为五段教学法,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④他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认为教学是手段,教育是目的,二者是统一的⑤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的作用、教材的重要性和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22、杜威是20世纪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立者,是现代教育的首要代表。杜威的教育思想是:①杜威将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和改组〃。②在教育目的上,他认为教育“于其之外无目的〃,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组织的力量保证儿童的成长。③在师生关系上,他主张儿童中心。④与其教育基本观点相一致,在教学上他倡导“做中学〃,提倡活动课程,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冃的与活动的统一、智慧与探究的统一,形成了以儿童中心、活动课程、做中学为特色的教学思想。23、简述马克思主义教育学:1939年前苏联理论家凯洛夫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的《教育学》,其主要特点是重视智育在全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肯定课堂教学是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导位置。\n30、教育学在当代的新发展呈现出的一些新特点是什么?一、教育科学体系逐步形成;二、教育理论异彩纷呈,主要有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三、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的结合日益紧密。31、简述当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日益紧密。18当代教育学则是一方面进行形而上的研究,另一方面则是密切关注教育实践的发展。学者关心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对策,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实效性。当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密切的另一表现是: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对教育实践活动的反思,他们通过行动研究,将教育经验升华为教育理论,并在教育实践中发展和完善教育理论。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是:教育与生产力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要求,并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社会越发展,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也就越密切。2、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的主要体现:生产力的发展是引起社会生活一切方面发展变化的最基本的内在因素,因而也是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直接和最终的决定因素。(2).生产力水平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3、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的主要表现: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一)教育再生产劳动力。(1).教育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2.)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3)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4)教育可以使劳动力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摆脱现代分工为每个人赞成的片面性。(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三)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教育不仅通过培养劳动者实现科学技术的再生产,而且也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直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成果4、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在当代的体现:在当代,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日益密切。就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来看,最突出的是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就教育对生产力的作用来看,最突出的是教育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对经济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经历了三次革命性的突破:第一次是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的诞生与推广应用。笫二次是电视机、计算机和人造卫星的发明和应用。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即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时代,其对教育的影响是根本性的,教育开始迈向网络时代,网络教育正在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1).\n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信息技术改变着知识的数量观念,同时也在改变着知识的质量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口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义务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这是因为:一、信息技术能够满足学习者的个别需要。二、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三、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二)教育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贡献。人力资本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的。其包括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变化而进行的信息搜寻等形式。195、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首先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有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谁掌握国家政权,谁就能控制精神产品的牛产,谁就能控制学校教育。(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三)政治经济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四)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选择,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选择。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也产生积极的的作用:(一)教育实现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教育使受教育者形成适应和拥护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政治活动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二)教育为政治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材。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气度的主要途径。(三)、教育对当前的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影响,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教材、言论、文章以及他们的行为是宣传某种思想,借以影响群众,服务于一定政治经济制度的现实力量。(四)、教育可以加速民主进程,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和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总之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文化与教育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笫一、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目的的确立,除了取决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之外,还受文化的影响。第二、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的内容就是人类文化,不同吋期的文化和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的不同选择。首先,文化的发展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的不同选择。其次,不同的国家与民族的文化也使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教育内容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和一定的特色。第三、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第二、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n第三、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教育对文化的创造作用主要表现在以卜•三个方面:一是教育为社会文化的更新与发展提供大量的、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并通过他们去推动本民族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及整个社会意识的发展。二是教育如何选择文化并将选择后的文化确定为教育内容,使得文化更具有生命力。三是教育带来的文化交流,使原生文化在与异族文化的交融和优化中,激发出文化的生机和动力。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相比,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另一方面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为什么说文化本少是一种教育力量?文化本身的教育力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特定的文化构成了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屮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挥着强大的教育作用;二是一定社会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活动起着无形而又强大的影响作用。为什么说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这是因为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一方面表现为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时它与文化构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另一方面它的实践者及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如思想观念、价值倾向和行为方式,这时它又成为文化本体。为什么说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社会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这是因为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活动得以传递和深化;另一方而,文化通过教育发展得以丰富。学校文化: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华勒,他在1932年《教育社会学》中提及。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岀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坏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学校文化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三部分构成。观念文化也叫精神文化,由认知成份、情感成份、价值成份和理想成份四种基本成份构成,观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学校组织发展的精神动力。规范文化也叫制度文化,是一种确立组织机构,明确成员角色与职责,规范成员行为的文化。主要有三种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学校环境文化,二是设施文化。这三种文化构成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学校文化的特性与功能:特性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已任。4、学校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功能:学校文化具有导向、凝聚、规范的功能。教育的相对独立性:①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2: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n践。3:培养人是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4: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特殊社会实践。②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1:任何教育都具有历史继承性。2:教育要注意继承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③教育有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党的十六大报告深刻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深刻阐明了教育地位和作用。1: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花事业的关键所在。2:教育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坚持性因素。3: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4: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领域。如何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992年党的十四人指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也可称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了落实这一要求:1、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2、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3、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发展。4、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资体制。5、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6、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第3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人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这是人与其他事物的根本区别:1、人是认识和实践、社会和历史的主体。2、人是自我认识和自我改造的客体。3、人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为什么说人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这是因为一方面,当人作为主体进行认识和实践时,他同时又是一个认识和实践的客体。另一方面,当人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识和实践时,他认识到自己是主体,体现着自己的主体属性。人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要求。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人的自然性是指人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人的社会性是指人是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总之,人既具有自然性,又具有社会性,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统一的观点是科学地进行教育的出发点。教育要培养人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必须依据社会关系的需要并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同时,教育也要重视人的自然性,要按照人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人的受动性是指人的生存和发展既要受到自身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制约,又要受到社会环境的限制。人向什么方向发展,如何发展,发展的程度如何,都要受到自然和社会条件的限制。人的能动性是指人能够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发展自己。人的能动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而:主体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和预见性,主体活动的选择性,主体创造性。总之,人既具有受动性,又具有能动性,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两\n者的统一。人的受动性是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但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在于人的能动性。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观点是科学教育观的客观依据。在重视社会条件和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的基础上,还要把教育同人的自觉积极性结合起來。教育必须充分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要把学生看成教育的活动的客体,更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主体;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人的共性是指存在于人类一般特性之中,贯穿于一切历史阶段之上,使人根本有别于动物的特性。个性是单个人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的总和,它表示的是某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殊性。人的共性和个性统一的观点要求在教育上,一方面要坚持统一的教育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特长。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包括个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两个方而,这两个方而是相辅相成的。身体的发展包括肌体的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部分。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身体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的发展不仅寓于身体发展之中,而且随着身体的发展而发展。同样,认识、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征,也总是制约着身体的正常发展。因此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必须是促进人的身心的和谐发展。(1)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來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人的少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而的潜力。教育教学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英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暂吋落后或其他方面的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会达到与一•般正常学生一样的发展水平。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性。\n5、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羌异: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界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各得其所的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三、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典型观点:1、遗传决定论。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登和富国的霍尔,其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是由人的本能决定的,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此论的典型言论是:一・两遗传胜过-•吨教育。2、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其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是由后天的环境决定的。环境决定论的典型言论是“合我一打健全的儿童,一个由我支配的环境,我可以保证,无论这些儿童的祖先如何,我都榻把他们培养成为任何一种人,或者是政治家、軍事家、律师,抑或是乞丐、盗贼。〃3、二因素论。此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吴伟上和德国的施太伦,其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以上三种观点各执一词,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的作用,不仅在理论上行不通,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第二节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一、遗传素质及其作用:遗传是上一代将种系特征传递绷带下一代的活动。遗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人的发展总是要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及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的。遗传焉的特点,特别是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对人的发展有直接关系。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界提供了最初的可能。遗传素质存在着个别差异,表现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感觉器官的结构和机能等方面,这些差别是个性形成的生理基础,是人的个别差异的最初原因。3、遗传索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少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儿童的遗传索质是逐步成熟的。人刚出生时,各种身体器官的构造和机能是不完备的,它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成熟,都符合年龄解剖学规律。4、不宜夸大遗传素质作用。遗传素质仅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不是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而且遗传素质会随着环境的改变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而改变。"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就说明了这一点。当然这种改变是非常缓慢的。二、环境及其作用:所谓环境是指围绕在人们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发展发生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物质坏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其作用是: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与生俱来的遗传素质能否适时发展\n以及向什么方向发展,并不是由遗传本身决定的,而是由环境决定的。2、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在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均不同,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3、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环境对于人类的身心发展来说是外部因素,外部因素要通过内部因素才能起作用。三、学校教育及其作用: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是什么?笫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第二、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表现:第一、学校教育对人的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的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第四章教育目的1、教育日的是指国家把对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通与特殊的关系。二者的区别在于,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的要求,而培养目标则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二者的联系在于,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3、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关系:二者的关系是具体现抽象的关系,二者彼此相关,但不能相互取代。4、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方针包含教育FI的,但二者的角度不同,教育方针主要从政策的角度规定教育目的及其实现,而教育目的主要从学术的层面来表达教育的理想。5、教育目的的作用有哪些?教育目的主要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6、制订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一是两种观点(个体本位论-一社会本位论)的对立。二是确定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应是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首先,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要求;其次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7、我国制订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市发展的人。2、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一致的;3、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而发展的根源;4、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而发展提岀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5、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8、我国的教育目的具有哪些精神?1)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9、2001的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我国初中义务教育培养目标是什么?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n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徳、有文化、有纪律的i代新人。10、我国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而发展的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生产需要全而发展的新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作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11、为什么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这是因为: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12、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是什么?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1、要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2、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就是要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人才观、教育质量观和师生观°二、建立索质教育的保障机制:1、充分发挥政府作用。2、加大教育督导力度。3、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4、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三、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1、改革内部管理体制;2、提高校t和教师的素质;3、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第五章教师与学生2、简述教师的作用是什么?一、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的作用。二、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加里宁提出),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三、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3、教师的一-般角色:一是传道者、二是授业、解惑者、三是榜样、四是管理者、五是朋友4、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是什么?_•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二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三是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5、教师劳动的特点是什么?一是复杂性和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表现在,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能千\n篇一律。二是示范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是由教师的职业责任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的。三是系统性,教师劳动的系统性是由教育的系统性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决定的。总之,教师劳动的系统性要求教师具有合作意识,并发挥主导作用。教师既要发挥特长,创造性地教书育人,乂要与其他教师团结协作,共同完成育人大业。同时,教师还要发挥主导作用,协调各种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使之形成合力。6、教师的权利有哪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享有的权利有: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徳和学业成绩。4、按吋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5、对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7、教师的义务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应履行的义务是: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徳,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汁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计划。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徳、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利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8、简述的教师的道徳素养?教师的职业素养主要包括道德素养、专业素养和个性素养。在道德素养方面对中学教师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①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其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1)依法执教,严谨治教。这意味着教师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和教育目的的耍求,口觉规范口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治学态度严谨,对教学工作一丝不苟。(2)爱岗敬业,廉洁从教。这意味着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尽职尽责。②热爱学生,在热爱学生方面,教师必须做到:(1)全面关心学生。(2)尊重和信任学生。(3)严格要求学生。(4)理解和宽容学生。(5)解放和放飞学生。③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师应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必须做到:(1)善于与同事合作。(2)善于与家长和社会合作。④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一要求教师做到:(1)加强修炼。(2)言行一致9、简述教师的专业索养有哪些?一、专业知识素养,要求(1)教师要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人文科学知识、社会\n科学知识、口然科学知识和生活知识。(2)精深的学科知识,要求教师所掌握的知识达到“化〃的程度,即将学科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点,这样去向不明才能由深入浅出、游刃有余地讲课,才能吸引学生,进而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敬。(3)宽厚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教师不仅要掌握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知识,而且要自觉地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与自己的风格融为一体,形成教育和管理技巧与艺术。二、专业能力素养,要求教师(1)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的能力。(2)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能力。(3)精湛的语言能力。(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5)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6)较高的教育机智。(7)教育科研能力。10、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是什么?①要善于学习。②要恒于研究。③要勤于反思。④要勇于实践。11、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是什么?只有通过实践,人们的认识才能提高并转化行动的信念和能力,人们才能对社会作岀贡献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实践过程中应注意两方而的问题:一是要有实践的意识和勇气,及时捕•捉自己所面临的机会,也要及时将自己新颖的想法转化为实践的行动。二是耍讲究实践的方法,要对新想法进行可行性论证,确定行动方案,然后进行实践。12、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这什么说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乂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个体?答: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具有特殊性,具体表现在:第一、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海二、学生在教育的指导下学习。第三、学生的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一方面是由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决定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学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第二、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13、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主要特征是什么?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积极的心理特点主耍表现在以下方而:第一、智力发展水平较高。第二、进取心较强。第三、求知欲强,兴趣广泛。第四、思想活跃。他们的消极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自我中心。第二、依赖性强。第三、心理承受力差。第四、娇气十足。独生子女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的心理特点,为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既提供了有利条件,也增加了难度。只要教师认真把握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发挥有利因素,克服不利条件,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14、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关于师生关系,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教师中心论。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是赫尔巴特,他认为学生的成长完全仰仗教师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宰作用;另一种观点是儿童中心论,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是杜威,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成长,所以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成长,所以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都要围绕着儿童转。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教师中心论仅仅看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忽视\n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实践中很容易使教育活动脱离学生的实际,以致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儿童中心论则过分夸大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这一基本事实,结果会导致教育质量下降。15、辩证统一的师生关系是什么?笫一、教学上的授受关系: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2、学生主体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28第二、人格上的平等关系: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是与教师是平等的。2、真正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与帮助的关系;第三、社会道徳上的相互促进关系: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人〃关系。2、教师对学生的螭不仅体现在知识和智力上,而且体现在思想和人格上。笫六章课程1、我国的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2、课程概念的内涵是什么?第一,课程是指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等全面教育内容的总和。第二、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第三、课程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3、课程的分类主耍有如下几种:第一、按课程的设计形式,可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是按不同的学科划分门类,并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加以设计的课程。活动课程也叫经验课程,是从学生的活动经验为中心设计的课程。第二、按学生选择课程的口主性,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设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选修课程是指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有选择地学习的课程。第三、根据课程的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基础能力的培养,是屮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拓展型课程重点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是。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态度与能力。第四、根据课程的制订者,可以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4、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5、最早岀现〃课程〃一词的是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著作《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之中,含有引导学生继续前进并达到预期培养目标的意思。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出版了教育史上第-本课程理论专著,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1949年拉尔夫。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被公认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他认为编制课程的四个基本步骤是确圧日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和评价结果。因此泰勒的课程编制模式乂称为“目标模式〃。\n7、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课程计划是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构成。9、如何理解和执行课程标准?①认真研究和把握课程标准。②全面系统地理解课程标准。③严格执行课程标准。10、简述教科书的作用?第一、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第二、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第三、教科书是统筹教学与各种活动的根据。11、教师如何正确使用教科书?第一、整体把握教科书。第二、重点设计教科书。第三、充分利用教科书。第四、及时引进新知识。第五、适当补充乡土材料。第六、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12、简述如何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进行社会调查。第二、审查学生活动。第三、开发实施条件。第四、研究学生情况。第五、鉴别校外资源。第六、建立资源数据库。13、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计划的本身的特性。一是可传播性,即向各学校推行的程度。二是可操作性,即使用时的方便程度。三是和谐性,即与流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四是相对优越性,即相对于原有课程而言新课程的长处。第二、交流与合作。交流可以是课稈编制者与实施者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是实施者Z间的交流。第三、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第四、教师的培训。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态度,耍通过培训使教师形成新课程的理念,掌握实施新课程的方法。第五、各种外部支持。14、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计划及其实施实际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的价值判断活动,其内涵有:第一、课程评价的对彖方兴未艾是多元的。第二、课程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第三、课程评价必须对实现教育目的作出贡献。第四、课稈评价的直接意义是对被评价的课程提出质疑并为改进课程指明方向。16、新课程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建构语音的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17、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是什么?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8、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n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③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④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⑤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第七章教学1、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教师有日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徳、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活动。2、教学的含义是什么?①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为根本目的的活动。教学是通过系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掌握,促进学牛的身心发展。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②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学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作用,失去任何一方,教学活动便不存在。③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教学,作为学校进行全而发展教育的一个基木途径,具有课内、课外、班级、小组、个别化等多种形态。3、简述教学的意义是什么?①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②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③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4、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是什么?第一、引导学生常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第三、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第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利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5、早在古代,就有关于教学过程思想的萌芽,大约公元前6世纪,我国教育家孔了把学习\n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古罗马的教育家昆体良提出了"模仿、理论、练习〃的学习过程理论;19世纪初徳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第一个试图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来分析教学过程。6、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间接性与简捷性。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已知的间接知识,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2)交往性与实践性。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这种活动同时具有实践的性质。(3)教育性与发展性。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同时也是手段。(4)引导性与指导性。学生具有不成熟性,学生的认识活动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317、简述教学过程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这一规律?直接经验是就是学生通过亲口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是指他人的认识成果。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了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在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以间接经验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这是学校教育为学生精心设计的一条认识世界的捷径。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以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实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既要防止过分强调系统知识传授,又要防止过分重视学生个经验的积累。8、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两统一于教学活动中。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智力提供了前提条件。②智力发展是常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对知识的常握信赖于他们的智力的发展。常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正确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既要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而性,又要探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9、简述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徳相结合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常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关系。(1)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以学握知识为基础。(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推动了他们积极的学习知识。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互规律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正确处理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的关系,既要避免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又要避免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10、简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的规律?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主要表现在:①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具有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教师主导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n评价和纠正的作用;第二、教师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第三、教师影响着学生的个体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②学生具有主动作用,学生是人,在学习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动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受学生本人的兴趣、需要、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影响,学生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具有能动性、自觉性。第二、受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能力水平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具有独立性、创造性。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规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发挥主导作用,承担起历史赋予的培养人的使命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责任;又要承认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作用。11、教学过程的结构包括:引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19、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是什么?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主要依据是:(1)教育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的特点。(3)学生年龄特征。(4)教学条件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26、教学的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來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道尔顿制和特朗普制。28、教学工作的基木环节是什么?(一)备课,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的基本要求是: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设计教法;2、写好三9种计划:(1)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2)单元计划;(3)课时计划。(二)上课,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发展能力的关键。上好一堂课注意以下具体要求: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组织有效。5、体验积极。(三)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刘外作业是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知识的有效手段,因而布置作业与批改学生的课外作业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织部分。1、布置作业的形式。课外作业的基本形式的有: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各种口头作业答问、各种书面作业、各种实际作业。2、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布置作业要注意的问题是:第一,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第二,作业的分量要适中,难易耍适度;第三,布置作业耍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3、及时批改作业。(四)课外辅导,主要有课外辅导和个别辅导两种(五)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基本作用是调节、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本身。29、为了提高课外辅导的质量,教师耍遵循的基本要求是什么?(1)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n(2)要目的明确,采用启发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3)要注意态度,师生平等相处,共同讨论,使学生有问题可问。(4)加强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辅导效果。30、教学评价的种类有哪些?(1)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川,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水平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结朿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其目的是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情况作出鉴定。(2)根据评价对象,可分为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教师教学评价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分析和评价。学生学习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与评价。(3)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可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相对性评价是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进行评定。绝对性评价是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31、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含义与方法?(1)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是教学评价中的基本内容,它是以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行发展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2)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等。其中测验法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基本方法,测验有口试、笔试、操作测验等多种具有方法,其中笔试是考核、测定学生成绩的基本方法。衡量测验目的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果、难度与区分度。(3)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式主要有考查和考试。考查的方式主要有:口头提问、检查书而作业、书而测验等。考试一般是指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阶段性或总结性的检查与评定。考试的方法通常有:期中考试、学期考试、学年考试和毕业考试等。第八章德育1、徳育的概念:徳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徳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徳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徳育、社区徳育、学校徳育和家庭徳育。狭义的徳育则专指学校徳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施加影响,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2、德育是由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构成。这五个方面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相互区别。一方面、它们有着各自的特点内容和任务;另一方面,它们乂相互作用。政治教育是方向,思想教育是基础,道徳教育是核心,法制教育是保障,心理教育是关键。3、为什么说徳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1)学生的思想品徳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就是知、情、意、行交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知,即道徳认识;情,即道徳情感;意,即道徳意志;行,即道徳行为。这四个要素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学生品徳的发展。\n(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首先,要注意全面性。其次,要注意多端性。再次,要注意长期性和反复性。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对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教育坚持长期抓,反复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反复性,注意抓反复。4、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学生接受影响的过程是能动地吸取环境和教育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2)德育过程要善于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的活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首先要组织各种活动和交往。其次,要加强指导和引导。5、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1)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各种矛盾斗争转化的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之间构成矛盾,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往往就是各种矛盾的转化。(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的积极转化,首先,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徳结构各要素内部的矛盾,要促进他们向积极方面转化;对于学生思想品徳各个要素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要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转化。其次,协调影响学生品徳发展的外部矛盾。6、为什么说徳育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1)学生的品徳形成过程是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辨证统一过程。(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要遵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规律,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有计划地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以形成和发展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13、当前我国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是什么?第一、中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徳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徳育为先的办学思想末得到落实。第二、徳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第三,造诣内容与中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第四、知与行分离,重视道徳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教育和道徳行为的养成。第五、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14、简述我国中学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笫一、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第二、确立符合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德育目标。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徳育方式,改进徳育内容。第四、积极改进中学生思想品徳教学方法和形式。第五、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品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第六、因地制宜开发徳育工作。第九章班级管理1、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利作用是什么?(1)班主任是班级教师集体的组织者和灵魂。为了充分发挥各科教师的作用,班主任就必\n须对各科教师进行协调以形成教育合力,捉高教育效果。(2)班主任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作为教育者,他不仅以自身力量和品格去教育学生、感化学生,还要创建班集体,创建一个能对成员产生教育影响的集体。(3)班主任是保证各种影响协调一致的协调员。班主任要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者间的关系,使之成为影响学生的合力。(4)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与班级、班级与学校的纽带。2、班级管理过程包括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评价总结三个基本环节。3、如何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班集体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前进的导向和动力,班集体的奋斗目标是班主任及班级相关人员根据教育目的、学校工作计划和学生发展水平共同制订的,班集体经过努力而实现的预期发展结果。确定班级奋斗目标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要将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结合起来;笫二,要把“明天的快乐”和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第三、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学生共同商量来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第四、班集体的奋斗日标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班集体的实际情况。4、为什么培养积极分子,形成良好的集体核心?班级积极分子是开展班级活动的骨干力量,是班集体的核心,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有力助手。培养积极分子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第二、班主任应把对积极分子的使用与培养结合起来。5、如何形成良好的班风?班风是一个班级在长期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共同心理倾向和精神风貌。形成良好的班风的基本要求:笫一、确立班风FI标。有经验的班主任在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后,总是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来确立班风建设的基本思路,而后组织学生集体讨论,确立班级的班风目标。第二、培养正确舆论。班主任应通过各种形式,使学生明确是非标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第三、强化行为训练。班主任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根据一定的规章制度,严格要求学生,常抓不懈,反复训练。第四、加强榜样示范。班主任要抓好典型,树立好榜样。另外,班主任还应注意以身作则,以自身的言行来影响学生。二、简答题:1、学习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①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②掌握教育工作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③在教育理论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④教育学可为继续学习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其他学科知识提供一般的理论指导。2、教育活动的3要素:①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利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也就是学校教师。②学习者;③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3、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过程:\n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①前制度化教育;②制度化教育;③非制度化教育。4、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是什么?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逐步相互渗透;(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①层次增多;②短期大学迅速发展;③开放性招生政策和严格的选拔考试相结合;④加强大学与新兴工业的联系,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365、教育发展的过程:(1)以生产关系为根据划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的教育;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2)以教育口身发展的特征为依据分为①原始状态的教育;②古代教育;③近代教育;④现代教育四个阶段。6、原始状态(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①教育存在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之中;②教育内容简单;③教育手段和方法简陋;④教育权力平等。7、古代教育(奴隶、封建社会)的特征:①阶级性;②道统性;③专制性;④刻板性;⑤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教育的功用性价值不受重视。9、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10、近代教育的特点: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③教育的世俗化;④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11、20世纪以后教育的发展特点:①教育的终身化;②教育的全民化;③教育的民主化;④教育的多元化;⑤教育技术的现代化。12、孔了的教育思想:孔子是小国古代最伟人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并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克己复礼为仁),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仁爱。孔子继西周六艺的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新六艺)是诗、书、礼、斥、易、春秋。孔子承认先天差异,重视因材施教一“学而知之”,基木方法是启发诱导一“不愤不启,不煤不发”。强调学、思、行相结合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3、《学记》屮的教育思想:答:(1)学术地位: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它从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方血做了系统阐述。它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是世界是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2)教育思想:①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一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②提出“时教必有止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课内外相结合;③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④它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和开导式教学一“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⑤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循序渐进一“学不蹤等”。14、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有哪些?答:(1)苏格拉底(古希腊粋学家)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考的问答法著名。问答分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2)柏拉图(古希腊)对哲\n学的本体论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3)亚里士多徳(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徳,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的教育思想反映在他的《政治学》中。15、近代西方的著名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有哪些?①夸美纽斯,捷克人文主义教育家,他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萌芽和标志,这本书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做了说明。②卢梭,法国思想家教育家,他宣扬自然主义教育理想,代表作是《爱弥尔》,他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远离社会影响。③康德,德国押学家,他在柯尼斯堡大学首先把教育学做为一门学科知识讲授,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④裴斯泰洛齐,瑞士教育家,他主张教育要遵循自然,教育者对儿童施加影响,必须和儿童的本性一致,使儿童自然发展,并把这种发展引向正确的道路。⑤洛克,英国哲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他还主张绅士教育,轻视国民教育,认为绅士教育应在家庭实施。著有《教育漫话》。⑥赫尔巴特,德国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他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徳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教材、课堂3中心思想。他的《普通教育学》是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标志。⑦杜威,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现代教育学派代表,其思想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代表作《民本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⑧马卡连柯,前苏联教育家,他提出“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和思想,著有《教育诗》、《塔上旗》、《父母必读》、《关于儿童教育的演讲》等。⑨凯洛夫,前苏联教育理论家,他岀版了《教育学》,该书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⑩杨贤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吋期的教育理论家,著有《新教育大纲》、《教育史ABC》,他是最早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编写教育学著作的学者。16、近代西方的著名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有哪些?①赞科夫,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发展性教学理论”的创立者,代表作有《论小学教学》《和教师的谈话》《教学与发展》,他创立了一个区别于传统教学的新的教学体系,其核心思想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是指智力、情感、意志的全而和谐发展”。②巴班斯基,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创立者,著有《教学过程最优化(预防学生成绩有及格问题)》《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问题)》等。③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著名的教育理论家与实践家,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全面和谐发展理论”,代表作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等。④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他主张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代表作有《教育过程》《教学论》《教育过程再探》等。⑤布卢姆,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著有《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学生学习的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分册》。17、现代教育学发展的主耍特征有哪些?①教育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18、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答:①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和文化背景、文化传统彩响与制约着教育的发展;②教育的发展也对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就是教育的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C文化功能、D科学技术发展功能。19、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答:表现在两大方面(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n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③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20、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38答:表现在两方面:(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丿h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与速度;②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③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2)教育对牛产力的促进作用:①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方面来实现:A教育再生产劳动力,B教育现生产科学知识;②人力资木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对促进生产起重要作用,它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其至是首要因素。21、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培养劳动力和提高劳动牛产率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答:因为:①它能向社会提供一支能在科学上有发明、在生产技术上有创造的科学研究与设计队伍;②它能向社会提供一支能掌握和运用先进方法的技术队伍;③它能向社会提供一支具有现代水平的科学管理人员队伍;④教育还用现代经济生活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武装受教育者。(教育是将知识形态的牛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牛•产力的基本途径。)22、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答:表现在两大方而:(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①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②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③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2)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①教育能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牛产(最主要途径);②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③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德国教育家威廉.冯.洪堡创办柏林大学,并提出了著名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在中国,科学院利高等院校是承担科学研究的两大系统,尤其高校共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60%,“863高科技项目”的30%,“火炬计划”的18%。)④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23、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答:(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口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①信息技术的智能化,诸如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广泛获取知识的可能性,所以“教师讲学生听”作为基本方法必然被学生主动的“交互”式等多种信息方法所取代;②其次,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③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24、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有哪些区别?(1)网络教育可以从2个方面理解:一方面是指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中,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另一方而指在网络上构建“网络学校”,它集学校、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为一体,为学习者提供前所未有的开放的学习环境。(2)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二者的区别: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网络教育却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传统学校教育的优劣标准所依据的是常握在他人手中的“筛选制度”,而网络教育所依据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兴趣选择”;传统学校教育是较严格意义上的“年龄段教育”,而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无年龄段教育”;传统学校教育存在着时空限制,而网络教育是跨时空的教育。25、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答:①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②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26、学校文化的特性有哪些?①是一种组织文化;②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③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已任;④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27、学生文化的成因或影响因素有哪些?答: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②同伴群体的影响;③师生的交互作用④家庭社会经济地位;\n⑤社区的影响;⑥学校外部文化形态的影响。28、学牛.文化的特征有哪些?答:①具有过渡性;②具有非正式性;③具有多样性;④具有互补性。29、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有哪些?答:①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社会实践性);②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30、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3理论?[39答:(1)内发论,代表人物孟子(也是性善论),他们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所决定的;(2)外蘇论,代表人物有苟子和洛克,他们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与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者的观点,他们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索(如先天遗传的索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3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答:①顺序性;②阶段性;③不平衡性;④互补性;⑤个别差异性。32、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5因素:答:①遗传②成熟③环境④学校教育⑤个体的主观能动性。33、遗传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答:①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牛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②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③遗传在人的发展屮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但也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34、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答:①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Z分;③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35、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有哪些?答: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性作用: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修改个性的功能。36、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答:①发现人的价值;②发掘人的潜力;③发挥人的力量;④发展人的个性。37、“二才”和“四大”分别指什么?答:(1)我国古代《易传》把人、天、地并列称为“三才”;(2)老子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38、教育怎样发掘人的潜能?答:①应当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发问;②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设疑;③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他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④还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和学生一起设疑,并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逐步解释,使学生在探索新知识中有所发现与创新。39、教育怎样发展人的个性?答:①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彩响学生;②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③通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发展学生的个性。40、少年期(11、12—14、15岁,初中生)的生理发展的特征有哪些?答:①体型剧变;②身体机能迅速健全;③神经系统的发育接近成人;④性开始成熟。41、少年期(11、12—14、15岁,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的特征有哪些?\n答:(1)认识特点:①注意的稳定、转移、范围和分配都有新的迅速发展;②感知能力已比较完善;③有意识记和意义识记逐渐起主导作用,想象的创造性成分逐渐增加,富于幻想;④抽彖概括水平相应提高,理解力有所提高,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显著提高。(2)情感和意志方而的特点:①情感方而,容易动感情,行为带有冲动性,情绪不稳定,有矛盾的情感,和亲人交往逐渐减少,和同学交往增多,重友谊;②意志方面组织性、纪律性提高了,而活动的自觉性、独立性、坚持性有一定的发展,易受暗示、喜欢模仿,爱冒险。(3)自我意识方面,①自我评价能力有所提高;②成人感增强。42、青年期(14、15—17、18岁,高中生)的生理发展特点有哪些?答:①身体的发育已经基本成熟,发展速度进入相对平缓阶段;②性机能的发育基本成熟;③神经系统已经发育成熟。43、青年期(14、15—17、18岁,高中牛)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哪些?答:①认识能力有了深入的发展;②情绪、情感不仅丰富而且复杂、意志趋于成熟;③自我意识发展逐渐趋于成熟;④对异性的好感与爱慕;⑤热烈追求理想,开始探索人生意义。44、中学生的教育在应注意哪些问题?答:①学校、社会、家庭应该为中学生的疗心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②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生活要有节奏;③培养稳定而积极的情绪和情感;④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和性道德、性法制的教育;⑤重视安全教育,防止意外伤亡事故;⑥加强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⑦重视人生观教育。45、教育目的的的作用?答:①导向作用;②激励作用;③评价作用;④选择作用;⑤协调作用。46、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区别?答:(1)概念上的区别;(2)本质区别:①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属于教育政策学的范畴;教育目的是一个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②教育方针着重是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所提出的要求,教育目的着重是对人才培养规格做出的规定;③教育方针是阶级或政党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教育目的反映的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总要求,规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47、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结构有哪些?答:①国家的教育目的;②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③学校各门课程的课程目标;④教师的教学目标。48、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什么?答:2001年6月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岀:“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徳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49、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答: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②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彖的关系,所有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都要以课程为中介才能实现;③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的关系也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④目的与目标的根木区别在于,你能测量目标,但不能测量目的。50、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什么?答: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吋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①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②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③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④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⑤\n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⑥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徳、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51、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观?答:(1)人木位的价值取向:该理论盛行于18-19世纪上半叶,代表有法卢梭、瑞士裴斯泰洛齐、德康德、美马斯洛、法萨特等。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來确定,视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代表有徳国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孔徳和涂尔干等。观点与人本位相对立,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木价值,教育的一切需要都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52、对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两种价侑取向观的评价?答:历史上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两种价值取向的理论无疑都有其片面性,我们绝不能以其各自的理论主张来决定教育目的的选择,这是因为:①这两种主张虽各含一定的合理性,但对它们各自的合理性需联系具体的历史条件来进行分析;它们对当代教育目的的选择无疑会产生误导;②这两种主张都割裂了人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否定了人与社会在教育冃的中的合理性存在。它必然导致教育实践的片面性,导致教育功能的片面性,限制教育目的多方面功能的发挥。53、怎样确定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答:①在确定教育冃的的价值取向上,应当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來,把重视人的价值和重视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把人与社会发展的互依性、互动性、互利性作为社会整体教育目的的根本价值取向;②实现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实践过程中,应当把满足社会需要与满足人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僵化地把满足社会需要与满足人的需耍理解成二者在实践中“平分秋色”,应予以动态地、发展地把握。③教育价值实现的实践着眼点要落在人的发展上。人的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人的价值实现的着眼点。54、预示某些新的社会状况的教育目的有哪些?答:①走向“科学的人道主义”;②培养创造性;③培养承担社会义务的态度;④培养“完善的人”。55、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答:①根据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教育目的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②根据不同的社会制度;③根据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④耍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56、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答: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上的,它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57、Q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哪些方面?答:①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是个人智力和体力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②大工业资本主义形式阻碍了个人全面发展的实现;③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④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血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⑤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58、马克思主义关丁-个人全而发展的内涵?答:①指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②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③指人的自身的全面发展;④总之,就是个人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59、素质教育的内涵?答:①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思潮,是指向未来的一种教育;②它有广义和狭义之\n分,广义是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民族素质为冃的;狭义的则特指基础教育的一种“应然”境界;③应是充分挖掘个体潜能、培养个性的教育;④应是主体性教育、创造性教育、科学教育、生活生命教育的综合体。60、怎样全而推进素质教育?答:(1)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其要义有三:A面向全体学生;B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C让学生主动发展。)(2)应当坚持全面发展;(3)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4)要重点突出创新精神的培养:(为什么?①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②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③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61、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是什么?答:①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体力和脑力劳动者);②徳智体等方面全而发展是质量标准;③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根木特点。62、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答:徳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63、普通中学在徳育方面的要求?答:①帮助帮助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②热爱党、人民、祖国、劳动、科学;③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④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徳观念;⑤养成适应不断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64、普通中学在智育方而的要求?答:①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65、普通中学在体育方而的要求?答: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好习惯;②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③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66、普通中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答:①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即对自然、社会中存在的现实美利对艺术作品的艺术美的感受能力。②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即具有美学的基础知识具有分辨美与丑、文与野、优与劣的能力,具有区分美的程度和种类的能力。③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即能把自己独特的美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既包括艺术美和生活美的创造。形成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67、普通中学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要求?答:①通过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②结合劳动技术教育,述可以授予学生一定的商品经济知识,使学生初步懂得商品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了解当地的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国家的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收集和利用商品信息的能力。68、学生的本质属性?答:①学生是独立的人;②是正在发展中的人;③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69、学牛.享有的合法权利有哪些?答:根据《宪法》《婚姻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内容概括起来,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有A生存权、B受教育权、C受尊重权、D安全权,并且具有独立的社会地位,是权利的主体。70、当代中小学牛•发展有哪些特点?\n答:①生理发育成熟期提前;②思维活跃敏捷,但对学校学习兴趣不高;③多元价值观念社会的价值取向多元化,影响学生的职业理想和人生观;④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⑤心理问题增多(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A学习方面的困扰B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C青春期生理、心理困扰D人生发展中的烦恼)。71、《教师法》的实施时间和教师被列入专家、技术人员的时间?答:①我国于1993年10月31日颁布,1994年1月1日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教师的法律。②我国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在1986年6月21H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中,把各级各类教师列入了“专业、技术人员”这一类别。72、教师的职业角色有哪些?答:①学习者和学者;②知识的传授者;③学生心灵的培育者;④学生学习的合作者;⑤学生成长的促进者;⑥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⑦示范者;⑧学生的朋友。73、教师的职业形象包括哪些方面?答:①教师的道徳形象(这是以敬业精神为基础、以协调师牛关系为主要内容的道徳规范,是教师的最基本形彖,如为人师表、身正为范,学高为师等);②教师的文化形彖(是教师形象的核心,如“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等);③教师的人格形象(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性格、气质和兴趣等)。74、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哪些方面?答:(1)教师的学科&业素养:①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②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③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④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③具有-淀的研究能力。75、教师的价格特征?答:①优良的个性品质有:热情慷慨、善于交际、乐于助人、有责任心、有幽默感等;②不良的个性品质有:冷漠孤僻、悲观丧气、过分挑剔、无耐心、训斥学生等。76、教师职业的社会作川?答:①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②教师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教师是人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77、教师职业的权利有哪些?答:(1)…般权利:生存权、选举权、享受各种待遇和荣誉权等;(2)专业方面的权利:教育的权利;专业发展权;参与管理权等。78、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答:①教师专业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②教师专业化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③教师专业化有助于教师地位的改善。79、教师专业发展的4个阶段?答:(1)第一种说法:①专业形成阶段②成长阶段③成熟阶段④充分专业化阶段。(2)>二种说法:①求生期②巩固期③更新期④成熟期。80s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方血?答:①专业知识的发展;②专业才能的发展;③专业情意的发展。81、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及策略有哪些?答:主耍有2条途径:①入职辅导;②在职培训。82、理想的师牛关系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答:①尊师爱生,相互配合;②民主平等,和谐亲密;③共享共创,教学相长。83、影响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因素有哪些?答:①教师方而:A教师对学生的态度;B教师领导方式(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C教师的智慧;D\n教师的人格因素。②学生方面;③环境方面(A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B课堂\n组织环境)。84、如何建立良好的新型师牛关系?答:①加强师徳建设,纯化师生关系;②树立民主教育思想,尊重学生;③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④主动与学生沟通,掌握与学生交往的策略和技巧。85、课程的内涵等?答: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吋期,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使用了课程一词,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立小课程,大作工夫”等。其涵义可归纳为①课程即学科和教材;②课程即学科和活动;③课程即学习经验。86、课程的三种分类?答:(1)依据课程任务分为①基础型②拓展型③研究型。(2)依据课程制泄者或管理层次分为①国家课程②地方课程③学校/校本课稈。(3)依据课程设置要求分为①必修课程②选修课程(选修又分限定性/指定选修课和非限定性/任意选修课)。87、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1)社会发展对课程的制约:①社会经济对课程具有一定的制约;②社会政治对课程的制约作用;③社会文化对课程的制约;④科学技术对课程的制约。(2)学生的身心发展对课程的制约;(3)课程理论对课程的影响。88、制定课程冃标的依据有哪些?答:(1)对学生的研究:①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并把它与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较,确认其中存在的差距。②了解学生个体的需要;③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2)对社会的研究;(3)对学科的研究。89、课程计划的构成包括哪些方血?答:主要由课程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吋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等部分。90、我国中小学课程的科目设置主要有哪些?答:有六类:①语文、数学等基础性科目;②思想品德教育科目;③社会基础知识科目;④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科目;⑤体育、保健、艺术审美科目;⑥劳动技术教育科目。⑦另外,还有外语、计算机等工具性科目。91、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区别在哪些地方?答:①从课程目标上,不仅规定了知识方面的要求,而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②从课程内容上,改变了过去教学大纲要求过高、教学内容繁、难、偏、深、旧、窄的情况,规定了一个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最低标准”;③从教学主体上,改变过去教学大纲只关注教师教的过程,强调对课程实施特别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④从课程管理上,改变教学大纲“刚”性太强,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和教材个性化,而强调增强课程标准的“弹”性,指导性,给教师在教学屮发挥其创造性留有余地。因此新课稈改革提出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稈标准。92、课程标准的结构有哪些方面?答:①前言;②课程目标;③内容标准;④实施建议;⑤附录。93、教科书编制应遵循的内容要求?答:①从儿童生活经验岀发,激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认识;③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④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⑤有利于师生互动;⑥鼓励学生想彖和思考;⑦教科书编写要留有较大余地。94、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形式要求?答:①从学生理解程度、语言规律出发,考虑教科书的文体要求;②课文结构从多因素出\n发进行协调和配合;③注意图文并茂。95、课程结构的4种分类?答:①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②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③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木课程。96、课程实施的结构包括哪些方面?答:有七个方面:①安排课程表;②分析课程目标;③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特点;④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⑤规划教学单元和课;⑥组织教学活动;⑦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97、安排课程表应遵循哪些原则?答:①整体性原则;②迁移性原则;③生理适宜性原则。98、影响新课程方案实施的因索有哪些?答:(1)新课程计划的特征是新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耍前提;(2)教师是新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3)学校管理是新课程有效实施的必要保障:①校长自身的素质和管理风格直接影响着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性;②改革学校行政管理工作;③构建学校的支持系统。(4)校外环境支持是影响新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99、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哪几种?答:①目标评价模式;②目标游离评价模式;③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100、目标评价模式(泰勒的评价原理)的7个步骤分别是什么?答:①确定教育计划的目标;②根据行为和内容来界说每一个目标;③确定使用目标的情境;④设计呈现情境的方式;⑤设计获取记录的方式;⑥确定评定时使用的计分单位;⑦设计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手段。101、目标评价模式(泰勒的课程原理)4步骤分别是什么?答:①确定课程目标;②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③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④根据目标评价课程。102、斯塔弗尔比姆的CTPP(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4步骤是什么?答:①背景评价;②输入评价;③过程评价;④成果评价。103、课程评价的过程有哪些步骤?答:①确定评价对象;②设计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③运用评价工具广泛地收集课程系统的信息;④处理评价资料;⑤做出评价结论。104、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稈评价改革有哪些方面的特点和转变?答:它作为整个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坏节,指岀了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而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确立了构建素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三项核心任务。具体体现在以下5方面:①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化;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③强调评价标准与内容的多元化,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④强调质性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⑤强调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105>怎样理解教学的含义?答:①教学以培养全而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②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③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106、教学的意义和作用有哪些?答:①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②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③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107、教学的一般任务有哪些?\n答:①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徳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108、在普通屮小学教学屮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具体要求是哪些?答:①能促进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等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具有一个现代人所应具有的素质;②能为他们参加现代生产劳动和政治、文化生活创造必要的条件;③能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各种专门知识和从事科学研究、进行创造发明奠定初步的基础。109、对教学过程的认识的3种观点分别是什么?答:(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①把教学过程看做一种认识过程,把握了教学的根本和整体;②不仅科学地说明了事实,而且具有重大方法论意义;③要克服对教学过程的片面化理解。(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①认识的间接性;②交往性;③教育性;④有指导的认识。(3)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110、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有哪些?答: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②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结合;③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相统一;④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能动性结合。111、简述教学过程中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之间的关系?答: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①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②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112、简述常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答: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②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耍条件;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是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113、怎样处理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牛能动性的关系?答:①教师在教学过程屮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学生简洁有效地学习的必要条件;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牌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和主体能动性;③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114、教学过程的结构/中学牛认识过程的5阶段?答:①引起学习动机;②领会知识;③巩固知识;④运用知识;⑤检查知识。123、教学的基本程序包括哪些?答:①备课;②上课;③布置、批改作业;④课外辅导;⑤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124、备课时需要做好哪些工作?答:①钻研所教学科的课稈标准;②教师要熟悉和钻研本门学科的教材(包括懂、透、化三小阶段);③了解学生;④备教法。125、上课前要制定哪些教学计划?答:①教学进度计划(学期/学年计划);②课题/单元计划;③课时计划/教案。126、完整的课时计划/教案包括哪些项目?答:一般包括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数、题目、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备注。(其中教学进程又包括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的详细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方式和吋间的分配。)127、上好课的7个基本要求有哪些?答:①师生都应做好充分准备;②教学目标要明确;③教学内容必须正确;④教学原则、方法要得当;⑤教师的语言表达要清晰、生动;⑥教学过程要组织得合理而严谨;⑦气氛热烈,教学效果好。128、作业的种类有哪些?答:①预习和复习教科书的有关部分;②阅读各种课外书刊;③背诵诗歌和需耍精读的课文或单词;④熟记有关的事实、定理、定义和法则;⑤演算习题,解答问题,完成作文,\n绘制图表;⑥进行各种技能、技巧的锻炼,实验和生产制作活动及社会调查、实地测量等。129、布置作业的基本要求?答:①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并有代表性;②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③布置作业耍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时间;④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130、批改作业的方式有哪些?答:①全批改;②重点批改;③轮流批改;④当面批改等。131、课外辅导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①教师给学生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做好课外作业;②给缺课和基础差的学生补课,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③对成绩优秀和能力强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增加作业的难度,扩大知识面,满足他们的求知欲;④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态度和方法的指导。132、课外辅导时的基木要求有哪些?答:①要充分了解学生根据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辅导内容和手段;②要处理好上课与课外辅导的关系,不能因加班加点加重学生负担;③与后进生的家长密切联系,做耐心细致的辅导工作,增强他们的信心。133、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的意义和作用有哪些?答:①教师可以从中了解教学的效果和问题,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工作;②学生能从自己学习结果的反馈中,及时获得矫正的信息,进一步高速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还可以促进知识的巩固与系统化;③学校领导可以从中了解师生教与学的情况,以便推动对教学工作的改革制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④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更好地和学校配合,共同来帮助教育学生。134、学牛•学业成绩检查的方法有哪几种?答:(1)迤:①口头提问;②检查书面作业;③阶段学绩测验。(2)蚤试:①口试;②笔试(开卷/闭卷)③具体实践性考试等。135、评定学业成绩有哪些基本方法?答:①百分制记分法;②等级制记分法(如甲/优/5、4、3等)。136、个别教学的优缺点有哪些?答:(1)优点: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2)缺点:教师能教的学生数量很有限,现在一般借助于电化教育等形式实现。137、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答:①是按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同一个班的学生在年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等方面大致相同,人数固定,教师同时对全班进行集体教学,授予同样内容;②把教学内容按照学科、学年分成若干分量平衡、前后连贯而乂相应完事匀称的小部分,每一小部分叫一“课”,教师依次一课接一课的教学;③每节课都有统一的规定教学时间,按照一定的教学时间表,使各科教学交替进行,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歇。138、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答:(1)优点: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提高教学效率;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③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可扩大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源。(2)M点:①教学内容、标准、进度、程序等固定,难以充分照顾个别差异,致使有潜力的学生和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获得适合自己水平的学习机会和条件,难以真正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②过于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讲授和学习,也容易导致理论与实际的脱节。139、分组教学的优缺点?答:(1)优点:它比班级上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2)缺点:①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②在对待分组的教学上,学生、\n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的要求相矛盾;③分组后造成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一些学生容易产生骄傲,而使其他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140、复式教学的特点及组织时注意的问题?答:(1)主要特点:是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自学或做作业交替进行,动静结合是其重要特点,在此形式下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自学能力往往很强。(2)在组织吋特别注意的4点工作:①合理编班,实行高、中、低年级互相搭配,尽量避免相邻年级编在一起,以减少相互干扰;②编制课表,做好课程之间、直接教学与自学作业之间、学生活动的动与静之间的合理搭配;③培训小助手,帮助教师组织学生复习、做作业、维持课堂秩序等;④建立有序的课堂常规。141、教学策略的泄义及与教学设汁、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区别?答:(1)定义:指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既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它是为达到某种教学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2)区别/理解:①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②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它是教师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推进的措施;③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意义中要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入手和着眼,要兼顾教学目的、任务、内容、学生的善和现有的教学资源,灵活机动地采取措施,保证教学有效进行;④教学策略是一系列有计划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142、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答:①整体综合性;②可操作性;③灵活性;④层次性;⑤指向性。143、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有哪些?答:①内容型策略;②形式型策略;③方法型策略;④综合型策略。144、内容型策略2分类/途径?答:(1)结构化策略;(2)问题化策略。145、结构化策略(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学科的基本结构)运用时要考虑的几点?答:①选择那些能够深化、扩展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并能为下一步要学习的知识打下必要基础的内容重点讲深讲透;②每讲完一个新概念、新原理时,要指出它与以前学过的概念和原理的关系,并逐步把它们归进统摄水平更高的概念或原理中;③对于过分琐碎的知识,尽管其中某些细节可能是有益的,也不必花过多时间纠缠,以免干扰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学习;④经常组织复习和练习,使概念原理反复在各种问题情景中出现,从而使知识有不断强化的机会;⑤强调学习中的理解作用和提倡发现学习。146、结构化策略中的教材的排列方式有几种?答:①直线式:按照教学内容的内存逻辑顺序,将其分为儿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阶段或步骤,教学活动是一个一个阶段由浅入深进行;②分支平行式:把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平行的单元,针对这此平行单元分别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的媒体,逐一开展教学活动,最后进行总结;③螺旋式: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特点,分阶段设计教材,螺旋式地扩展和加深;④综合式:是上述三种方式的综合应用。147、问题化策略屮美国学者萨奇曼的“探究训练式”的4条原则是什么?答:①只有使学生感到疑难时都会激发他去探究;②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够意识到他们口己的思维策略,并能在意识到探究过程的基础上学会分析和改造采用的思维策略;③新的思维策略可以直接教给学生,并且新的思维策略为学牛原有的策略有增补作用;④一切知识都具有尝试性,永远正确的答案是没有的。148、探究训练式的5个阶段是什么?答:①给学生提供疑难情景,让学生体验获取新知识的历程;②是收集资料,让学生确认\n证实与情景有关的物体、事件和诸条件的状态、本质或同一性;③是实验;④形成解释;⑤分析探究的类型。153、徳育的功能(意义)与作用?答:①德育的社会作用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而;②德育影响个体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的发展;③德育具有个体之享用功能。154、制定徳育日标的4个依据分別是?答:①吋代与社会发展需要;②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③尺族文化及道徳传统;④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155、我国中小学的德育H标总要求是什么?答: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徳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我国中小学的徳育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和具有社会公徳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來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156、初中阶段徳育目标的基本要求?答:(1)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热爱祖国、家乡;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懂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木路线的主要内容;初步具有惜时守信、讲求效益等思想观念;有基木的民主与法制观念;立志为四化国家而学习;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树立为人民服务思想,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和陋习。(2)道徳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尊重、关心他人,爱护、帮助他人。热爱班集体和学校荣誉。积极参加劳动,初步养成劳动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3)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而的基木要求:养成诚实正直、积极向上、自尊自强的品质,具有初步的分辨是非等能力。157、我国学校徳育中政治教育的定义和内容主要有哪些?答:主要是按照特定国家的政治观和社会对公民的一般要求,对公民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和法制教育以及社会行为规范教育。主耍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木理论教育、阶级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现阶段主要学习邓小平理论、国家的政策法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15&我国学校德育小思想教育的宦义和内容主要有哪些?答:指有关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而的教育,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等。159、我国学校徳育中道徳教育的左义和内容主要有哪些?答: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塑造培养,包括有关道德知识学习、传统美德教育、审美及情操教育、社会公德及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情感、信念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等。160、我国学校德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和内容主要有哪些?答:生义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内容有3方面:A学习辅导;B生活辅导;C择业指导。161、德育过程的结构包括哪些基本要素?答:(1)教育者:凡是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个人和团体都是教育者;(2)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3)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考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4)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162、徳育过程的4个矛盾?答: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②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③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④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163、德育过程的4个规律分别是什么?\n答:①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②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徳规律;③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④学生思想品徳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164、学牛思想品德(道徳)的4个基本要素?答:①知,即道德认识;②情,道德情感;③意,道德意志;④行,道德行为。165、贯彻德育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答:①导向性原则:A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B徳育目标必须符合新吋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C要把徳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②疏导原则:A讲明道理,疏导理想;B因势利导,循循善诱;C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③尊重学生和严格耍求学生相结合原则:A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B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宽严适度;C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④教育的•致性与连贯性原ffl:A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B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C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系统地进行;⑤因材施教原则:A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利内心世界;B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进行教育;C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166、徳育的基本途径有哪些?答:①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②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③劳动;④共青团活动;⑤班主任工作。167、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有哪些?答:①说服法②榜样法③锻炼法④陶冶法⑤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16&说服法的儿点要求?答:①明确目的性;②富有知识性、趣味性;③注意时机;④以诚待人。169、榜样法的几点要求?答:①选好学习的榜样;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③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170、锻炼法的几点要求?答:①坚持严格要求;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③注意检查和坚持。171、陶冶法的几点要求?答:①创设良好的情境;②与启发说服相结合;③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172、运用奖励与处分的几点耍求?答:①公平、正确、合情合理;②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③注重宣传与教育。173、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徳育模式有哪些?答: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3种:(1)认知模式(rh瑞士皮亚杰提出,美国科尔伯格深化)对我国德育的启示:①科尔伯格对于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理论界定未必合乎我国情,但研究方法和结果总的说是可信的,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发展;②发展性原则在我国学校的知识教学中已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但在德育上还没有更多的研究和展开;③我国学校在系统传授道德知识方面颇有心得,而在提高学生道德思维能力方面缺少行之有效的办法,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2)体谅模式(由英国学校徳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所创),启示:①如果把“学会关心”视为学校德育的重要方面,那么这个总教育目的应当分解成层层推进的目标体系;②目标体系应当通过一套精心设计的、内容逼真的、包含人际-社会问题情境的教材体现出来;③应当与各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使用,大量使用有助于提高学生人际意识的社会意识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3)社会模仿模式(由美国班杜拉创立),启示:①对我们加强道德知识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有较大的启迪作用;②强调自我效能感,注重个体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努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强化。\n174、社会体系的3个特征?答:①包括两人或两个以上人群的交互作用;②各个行动者处于一个“社会情境”中;③各行动者有共同的目标、规范、相互依存的一致行为。175、班级组织的发展历程?答:(1)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文艺复兴暑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班级授课制萌芽于16世纪西欧一些国家,17世纪在乌克兰兄弟会学校开始广泛兴起;(2)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此后在欧洲学校推广。(3)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雏形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19世纪初废科举、兴学校之后,全国普遍釆用。176、班级管理的功能?答:①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②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③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177、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答:①常规管理;②平行管理(该理论源于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教育思想);③民主管理;④目标管理。178、班级常规管理要抓好哪些工作坏节?答:①拟定细则;②宣传教育;③检查评比;④总结奖惩。179、班级平行筲理要抓好哪些工作环节?答:①首先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和管理功能;②其次通过转化个别学生,以促进班集体的管理利发展。180、班级民主管理要抓好哪些工作环节?答:①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班级全程管理;②建立班级民主生活和管理制度。181、班级目标管理要抓好哪些工作环节?答:(1)班级目标管理的制定:①符合社会要求;②符合学校任务;③符合主、客观条件。(2)班级冃标管理的实施:①组织工作;②指导工作(方式:集体/个别指导);③协调工作;④激励工作。182、当前班级管理小存在哪些问题?答:(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话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民主化程度较低。183、征对当前班级筲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答: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具体方法如下:①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②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③训练学生口我管理班级的能力(即变班干部终身制为班干部轮换制)。184、班集体(形成)的基本特征?答:①共同的目标;②有一个团结的有威信的领导核心;③有为集体成员所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④良好的人际关系。185、良好师生关系的具体表现有哪些?答:①师生之间互敬互爱,师生关系融洽、亲切、轻松,彼此互相信任;②同学之间彼此互爱互助,共同关心班集体,共同为实现班级的目标而奋斗,珍惜、爱护集体荣誉;③小群体之间保持友谊,既互相帮助、合作,又互相竞争、促进。186、班集体有哪些教育作用?答:①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②有利于培养学牛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③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主要表现在:A良好的班集体能够在班级目标的确定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B在班集体的活动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C班集体可以通过总结评价工作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n187、形成和培养班集体的重要意义?答;①形成和培养班集体是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②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需要;③是形成良好校风的重要内容。188、怎样形成和培养班集体(及相应注意事项)?答:(1)确定集体一致认同的奋斗冃标:应注意①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结合一致;②外在目标与内在目标结合一致;③班级目标与个体目标结合一致。(2)建立•个有威信的班集体领导核心:应注意①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班干部,形成班集体的领导核心;②要教育班干部提高自身素质,以加强自身的号召力和影响力;③衽民主科学管理。(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应注意①强化学校各项规章制度;②班主任要努力使这些规章制度为大部分学生所接受;③要使学生坚信,符合规范的行为会得到集体的奖赏,违背规范的行为要受到集体的处罚。(4)组织形式金榜的教育活动:应注意①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②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展开;③在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血蛍养正确的班级舆论和良好的班风。189、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答:①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②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③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190、班主任的领导影响力有几种?应如何运用?答:(1)jW:A权力性影响力;B非权力性影响力。(2)运川时应①正确运用权力性影响力;②充分发挥非权力性影响力。191、班主任的领导方式有儿种?答:①权威式;②民主式;③放任式。192、班主任运用民主管理方式应注意哪些?答:①确立科学合理的班级目标;②建立健全班级管理结构和监督机制;③民主选举班委会,并实行班干部轮换制;④民主评优。193、班级中人际交往的类型有哪些?答:(1)以社会角色区分:①学生间的交往;②师生间的交往;③教师间的交往。(2)以双方的数量区分:①个体与个体的交往;②个体与群体间的交往;③群体与群体间的交往。194、班主任怎样对学生的交往进行指导?答:①要把学生作为交往的主体;②设计内容充实、频率高的交往结构;③要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建立相互间充满信任的关系。195、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和方法有哪些?答:(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196、班上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有哪些?答:①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体,如个人经历、身体状况、个性特征、学习态度、人际关系、兴趣爱好和习惯特点等;②了解和研究学生群体:班级风气、舆论倾向、不同层次学生的结构、同学间的关系、班级中的非止式群体、学生干部的情况等。197、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方法?答:①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来了解学生;②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从各个方面了解学生,包括谈话、问卷、座谈等;③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198、班上任怎样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答:①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②协助和指导班级团队活动;③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199、学生评价的功能有哪些?答;①导向功能;②反馈功能;③鉴定功能;④激励功能。200、学生评价的6种分类方式?\n答(1)按评价基准划分:①相对评价;②绝对评价;③个体内差异评价;(2)按参与主体分:①自我评价;②他人评价;(3)按评价功能划分:①诊断性评价;②形成性评价;③总结性评价;(4)按评价对彖的度量方式分:①定量评价;②定性评价;(5)按评价对彖的存在状态分:①静态评价;②动态评价;(6)按评价考查的范阖分:①分析评价;②综合评价。201、相对评价的特点是?答:①适应性强,应用面广;②能反映个体的差异。202、口我评价的优点是?答:①有利于全面收集信息,形成准确的判断;②有利于学生改进自己的学习。203、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区别?答:①形成性评价在每个教学单元结束时都要进行,是经常性的,终结性评价是在整个教学或其中重要部分结束时才进行,如期中、期末进行;②形成性评价的主耍目的不是为学生提供证明,而是致力于引导学生掌握他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并试图发现学生错误的起因,从而采取因材施教的补救措施;而终结性评价主要目的是评定学生成绩,为学生具有某种能力或资格作证明;③形成性评价的内容一般限制在一个教学单元的范围内,而终结性评价内容涵盖一门学科,对学生能力的概括水平高于形成性评价。204、学习评价包插哪些方面?答:①认知领域的学习评价;②技能领域的学习评价;③情感领域的学习评价。205、认知领域的学习评价有哪些目标?答:①知识的测验评价;②理解力的测验评价;③解决问题能力的测验评价。206、技能领域的评价具有哪些重要作用?答:①注重实际的应用,使学与用更紧密地联系起来;②促进学生手脑并用,既有利于知识的常握与巩固,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对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与质疑的精神、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有积极作用;③情景比较直观,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和动机。207、实施动作技能评价应注重哪些问题?答:①要重视形成性评价;②要重视克服评价的主观性;③适宜采用等级性评价;④动作技能评价标准的制定应符合中小学的实际情况。208、情感领域的学习评价应注意哪些问题?答:①学生情感学习的评价一般采用观察法、问卷法;②应尊重学生的学习情感表现;③应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权。209、品德评价的意义?答:①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措施;②是促进德育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手段;③有利于激励先进、鞭策后进。210、品德评价有哪些方法?答:①操行评语法;②等第法;③加减评分法;④评等评分评语综合测评法;⑤模糊综合测评法。211、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有哪些方面?答:①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②评价与教学过程并行;③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④评价内容综合化;⑤评价方式多样化;⑥评价主体互动化;⑦评价过程动态化。212、发展性评价的功能?答:①反馈调节的功能;②展示激励的功能;③反思总结的功能;④记录成长的功能。213、发展性评价的6大原则?答:①发展性原则;②激励性原则;③合作性原则;④整体性原则;⑤量化与质性相结合原则;⑥多元化原则。\n214、怎样建立促进学生全而发展的评价体系?答:①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②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③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④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215、多元智能理论(美国哈佛发展心理学学家加德纳)对教育评价产生了哪些影响?答:①直接影响了教师的“学生观”;②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智能观”;③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216、改进学牛评价的策略有哪些?答:①树立新的智能观和学生观;②改革课程内容,为学生智能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③倡导运用情境化学习评价方法;④设计适应各科教学的多元智能评价方案;⑤向学生呈现评价结果,使他们可以了解到自己各种智能发展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