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6.76 KB
- 2022-08-1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大中小)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二.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血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韭制度化教育的过程。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在19I比纪下半期基本形成。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消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的学制产生T1902年的《饮定学堂章程》,乂称壬寅学制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乂称癸卯制。非制度化教冇思潮:伊里奇的非学校化观念。构建学习化社会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注意记忆方法:六条是按时间顺序从学前到出国留学的)(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冇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冇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三.教育发展的过程1.古代教育(注意运川“否定之否定规律”来理解)在奴隶社会初期皇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到西周建立了取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由六门课组成。礼、乐.射.御.Ik数。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显学。私学的发展成了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汉武帝以后,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文化思想定于i尊。附唐以后实行的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即《书九《易九《诗》.《礼》、《春秋》)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主要依据。明代以后,Ao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淸代光绪三十一年(1905),政府下令“废科举.兴学堂b.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被浓缩为《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书经》《诗经》《易经》《礼记》古代印度: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为教育的宝要内容,僧侣是惟一的教师。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以憎为师J“以(书)吏为师''便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古希腊的两大教育体系:古代雅典教冇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古代斯巴达式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强悍的军人,强调军式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徳灌输"2.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略)3.近代教育(1500-1900年)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落及提供了物质基近代教育特征:(1)m家重视教m公立教冇崛起。(教育国家化)(2)初等义务教育的曹遍实施。(初等教育义务化)(3)教育的lit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教育法律化)4.201比纪以后的教育(全民终身多元现代民主)二战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待点:a.教育的终身化b.教育的全民化c.教育的民主化d•教育的多元化c.教育的现代化(简答)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疗现象.教冇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填空)一.历史上的教育思想(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孔子:教育思想集中在《论语》中。(选择,填空)孔子主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教无类”“克己复礼”“不愤不启,不怖不发”。墨家的三知,“亲知,闻知,说知”战过后期,《学记》系统的阐发了教育的作川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川,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吐界教育思想遗产。《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学记》主张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学不遐(la)等”,即循序渐进。(二)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问答法:第一步成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亚里士多徳的思想反映在他的苦作《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徳注重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年龄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一)教育学的建立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法国的卢梭强调教育的口然性,他的宣扬口然主义教育理想的作品《爱弥尔》(1762)康徳认为“人是惟一需耍教育的动物”。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口板,观念和知识都来口后天。(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规范教冇学的建立通常是以赫尔巴特的《普通教疗学》为*小/iL>o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徳。1835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教育学讲授提纲》,第一个提出耍使教冇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贡献在丁•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棊础上,把道徳教冇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可以说是萸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在教学上形成了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农人物。杜威作为现代教育学的代农人物,其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他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在做中学”。他强调儿童在教疗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竜中心主义著称,针对赫尔巴特的三中心提出新的三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以9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教育学》,在我国产生巫大影响縮主耍特点是重视智育的\n地位和作用。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冇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记忆:人民的舆论力量)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总之,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冇乂对-•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蹈响,但教行对政治经济的变革不起决定作川。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若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人、知识)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川宝要通过两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重点)2.人力资本理论(相对与物质资本)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做的“人力资木投资”的讲演,被成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宪章”。人力资木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信息技术与教育(两个观念,一个平台)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捉供了平台八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经历了三次革命性的突破: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的诞生;第二次是电视机、计算机和人造卫星的发明与应川;第三次是信息技术革命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标第四节教育与文化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1.教育是-•种特殊的文化现象2.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二、学校文化(两学:学校与学生)1.学校文化界说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貝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有决定作川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2.学校文化的特征a.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b・学校文化是一•种鉴合性较强的文化c.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的传统为己任d•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校园文化可分为:学校的物质文化.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和学校的粘:神或观念文化。学校的粘:神文化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粘神文化的统一体。三.学生文化学生文化的特征:1.过渡性2.非正式性3.多样性4.互补性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第一节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人身心发展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像驰的方面变化的过私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内发论者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丁身的也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代表人物:孟子、威尔逊、格塞尔2.外砾论(考点)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处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般注重教育的作用。代表人物:洛克、华生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内外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索,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阶段不平衡,互补差异性)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索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学校教育是-•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遗传索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二.成熟的意义(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一理解即可格塞尔的双生了爬楼梯的实验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说明超前训练没有必要)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三性)a.环境对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可能性)b.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两面性)c.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川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人具有宝观能动性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也是错误的。(主观能动性)四.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在人的身心发展中有主导作用。学校对个体的特殊功能表现在: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木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件的功能。教育不是力能的,教育既不能超越它所遗存的社会条件,去发挥它的作川,也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去任意决定人的发展。五.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第三节教育对人的地位的提升(四个发)一.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二.教育对人的潜能的发掘三.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四.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第四节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填空选择)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n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初中生:13、14-16、17岁,处在少年时期,心理学家将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里断乳期”,总:味着这一时期儿童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信赖,农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身心状态的剧变、内心lit界的发现、口我总识的觉醒、独立桔神的加强,是少年期农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持征。这是人生过程中由也纯对外部生动形象的吐界探究到关注内部梏神I比星变化的转折时期。2.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初中教冇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为“帮助少年起E"。二、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理想”和“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填空选择)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意义和作用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冇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冇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扌旨导意义、教育目侖的作用: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川。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川。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教育目的(国家)一培养目标(学校)一教学目标(教师)2.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培养II标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普通与持殊的关系°教育II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互相不能取代。第二节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填空选择)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血发展相对而言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方法。(劳动技术教育)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1999年6丿J,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索质教育的决定九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意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徳索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2.我们要求学生在徳智体美等方面全血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创造粘神和实践能力。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内涵:(两全,个性,创新精神)1.索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索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3・索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索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粘:神为重点的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徳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为什么说索质教育必须以培养创新粘:神为重点?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冇与传统教冇的根木区別所在。第五章学生与老师第一节学生一、学生的本质属性首先,学生是人,具有人的本质属性。不同于其他的物可以任意摆布,不能以对待物的方式对待学生。其次,学生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未定型到定型的不断发展的人"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a.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b.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川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的作川。学生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也具有主观能动性。二.学生的社会地位1.对学生社会地位的传统认识长期以来,学生没有被看作是有个体的独立存在的人,他们在社会上处丁•从属和依附的地位。2.学生社会地位的保障(1)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1989年II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楷神。儿童的身份和法律地位的基木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匝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原则;无歧视原则。(2)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齐项社会权利。我国有关法律中规定的未成年学生的宝要权利,概括起来有:人身权、受教育权。第二节教师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1.职业的性质(1).教师职业是-•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使学生适应社会)2.教师职业的特点(传道授业解惑,管理示范,朋友研究)(I)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考角色(5)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班教师的职业条件,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所教学科)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条件。(I)粘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教育理论知识)(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三.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优良与不良的个性品质第三节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师生关系: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2.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徳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第六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填空选择)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人纲和教科书二.课程的分类\n课程类世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1.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根据课程任务,可以分为基础型课程(注垂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拓展性课程(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研究型课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研究型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山学生自己來作,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2•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问答题:学校课程以及开发形式:所谓学校课程实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木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其H的在于尽可能的满足各社区学校学生Z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因而具冇一定的适应性和参与性。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学校课程的开发可分为新编、改编、选择和单项活动设计等。第二节课程目标一.课程H标与教冇H的、培养H标.教学H标的关系教育H的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培养H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课程目标特点:具有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教学H标是课程H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木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屮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二.课程H标的依据课程H标的依据主要有三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第三节课程设计一.什么是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一个有H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二.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计大科)1•教学计划(课程设计)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我国义务教冇的教冇计划具有三个基木特征:一是强制性、二是普遍性、三是基础性。教学计划的构成:课程设置是教学计划的核心。开设哪些科H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我国中小学的科H设置:六类(一品二术三基)2.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构成:说明部分、文木部分。3.教科书设计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彳了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教材。教科书的编写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基础性,适用性,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衔接性(科学思想基础,适用顺序衔接)第四节课程实施一.课程实施的概念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H标的基木途径。二、课程实施的结构1•安排课程表(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原则)1•分析教学任务2•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3•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4•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第五节课程评价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是以目标为屮心而展开的评价模式H标评价模式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四个步骤:a确定课程H标b根据H标选择课程内容C组织课程内容d评价课程2.H标游离评价模式该模式是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H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來的。主张把评价的匝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來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该模式包括四个步骤:a.背景评价b.输入评价c.过程评价d.成果评价第七章教学(上)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进行索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的统一活动。二.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徳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三.教学的一般任务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徳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第二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填空选择)孔子学-思-行的统一过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重点说明学习过程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之上。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的教学论。徳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统觉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新IU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19II上纪末美国实用生义教育家杜威“从做中学”,以新的知识观和知识形成观作为教学理论的基础。20|1上纪40年代前苏联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种认识过程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实质:1.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是-•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宝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认识的间接性2.认识的交往性3.认识的教育性4•有领导的认识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1•简介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学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三、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包括:\n1.引起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往往与兴趣、求知欲和责任感联系在一起)2.领会知识(教学的中心坏节,包括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一、教学原则概念:是根据一定的教学H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木准则。《学记》中总结“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藏息相辅”''预”,“时”,“孙”,“摩”,“长善救失”都属于教学原则的范围。2.我国屮学教学原则及运用(理因直,循巩启)1•直观性原则夸美纽斯说凡是需要知道的爭物,都要通过事物木身來进行教学。乌申斯基指出儿童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來进行思维的1.启发性原则孔子“不愤不启,不怖不发”,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垂视启发“产婆术”a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b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c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d发扬教学民主3•巩同性原则孔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乌川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a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b重视组织各种复习c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1.循序渐进原则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学记》“学不蹤等”“不陵节而施”,“朵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朱悪“循序而渐进,熟读而和思”,夸美纽斯主张“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乌川斯基、布鲁纳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a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b注意主耍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C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5•因材施教原则朱熹概括孔子的“孔子施教,各因其材”a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b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古希腊智者■派裴斯泰洛奇重视“知识与知识的应川”二、教学方法中学帘川的教学方法(讲谈练,实讨演)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讲授法分讲述、讲解、讲演三种,要求:&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b.注意启发C.讲究语言艺术谈话法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要求a.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b.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c.要善于启发诱导d.做好归纳,小结讨论法要求:&问题耍有吸引力b・善丁•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C.做好讨论小结演示法练习法按培养能力分:各种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际操作练习按学生学握技能技巧的进程分为:模仿性练习、独立性练习.创造性练习要求:a•使学生明确目的13・粘选练习材料C.严格耍求实验法第八章教学(下)第一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木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査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一.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备课:包括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乩学期教学进度计划b•课题计划c•课时计划一个完整的课时计划,一般包JS以下项H: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题教学H的、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备注。二、上课1.课的类型和结构(1)课的类世: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类型,一般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根据教学方法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2)课的结构:课的基木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受学科特点、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对象等因素制约一般來说,构成课的基木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口头回答,黑板演算,检查课外作业),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采取提问,垂点复述,练习等方法),布置课外作业等。(考点)2.上好课的具体要求:(1)H标明确(2)重点突出(32)内容正确(4)方法得当(5)表达清晰(6)组织严密(7)课堂气氛热烈三、作业检查与批改四、课外辅导五、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测验的效度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测验的区分度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1.评价是指根据测验分数,观察和报告对被测验者的行为,作业的优缺点或价值作出判断第二节教学组织形式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和道尔顿制。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班级授课制是随着大机器生产的发展而出现的。17世纪初,在先进的乌克兰兄弟会学校中兴起了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1632年,捷克著名教冇家夸梅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故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做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广泛推行班级授课制直到现在班级授课制仍然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木组织形式。分组教学制一般可分为两类:外部分组(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和内部分组(两类分组的区别:外部分组打破了传统按年龄编班的做法)第三节教学策略(填空选择)一、什么是教学策略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a.综合性b.可操作性c.灵活性二、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可按教学策略的构成因索区分a.内容型策略两条途径结构化策略(直线式,分支平行式,螺旋式,综合式)和问题化策略b.形式型策略c.方法型策略以教学方法和技术为屮心的策略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n初高中阶段徳育目标的要求1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木要求2道徳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3个性心理索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木要求徳育内容1.政治教育2.思想教(是有关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3.道徳教育(社会公徳是维护正常人际关系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标志)4.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a.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b.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c.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辅导。第二节德育过程一、徳育过程0勺概念徳育过程是教育者冷口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丁-徳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进使受教冇者道徳认识、道徳情感、道徳意志和道徳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过程。二、徳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1.徳育过程的结构徳育过程是教育者、受教冇者、徳育内容、徳育方法卩q个要素组成的。2.徳育过程的矛盾徳育过程的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徳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徳水平之间的矛盾。二彳取育i寸秤的厠律1.2臺的知、惜、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a.知、惜、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徳的四个基本要素。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徳规律学生的思想品徳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教冇者应把组织活动和交往看做徳育过程的基础。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徳冇过程也是教育和口我教育的统-过程。1.学生思想品徳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第三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一、德育原则:1.概念:根据教冇目的、徳育II标和徳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2.我国中学徳育的基本原则a.导向性原则(理想性和方向性)要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徳育目标符合要求,要把徳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b.疏导原则要求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要求: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提出要求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认真执行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要求:要统-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统-社会各方面的教冇影响;对学生进行徳育要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因材施教原耍求: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有的放欠进行教疗;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二、徳育的途径我国徳育的途径主要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H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徳育的基木途径。三、徳育的方法概念「为达到徳育目的在徳育过程中采川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川的活动方式的总和。2.徳育的基本方法:a.说服法b.榜样法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若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榜样法应该注意:a选好学习的榜样b激起学生对榜样的仰慕之情C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C.锻炼法锻炼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锻炼法应该注意:a坚持严格要求b调动学生的主动性c注意检查和坚持a.陶冶法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徳的方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使用陶冶法要注意以下耍求:创设良好的情境;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C.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注意:a公平,正确,合惜合理b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c注重宣传和教育第四节德育模式当代最具影响的徳育模式有认知模式(重知).体谅模式(重情).社会模仿模式(重行人一.认知模式由皮亚杰提出,科尔们格深化道徳发展论科尔伯格的道徳发展理论确切地说是道徳判断发展理论,道徳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徳判断水平,个体的道徳判断形式处丁•不断发展之中,道徳发展是学习结果,道徳的发展有赖丁•个体的道徳口主性,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徳判断力的发展道徳教育论旨在促进道徳判断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致件,该模式强调道徳教冇的I丨的,首先在促进学生的道徳判断不断向更高水平和阶段发展,其次在丁•促进学生道徳判断与行为的-•致性。道徳教育奉行发展性原则。道徳教育奉行发展性原则A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徳判断发展水平;B运川道徳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C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徳推理方式;D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口动接受比口己原有的道徳推理方式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E鼓励学生把口己的道徳判断付诸行动认知模式要求引入性提问和深入提问二.体谅模式为英国学校徳育学家彼得.麦克菲尔和他的同事所创,把道徳情感的培养置丁•中心地位,该理论的特征:三.社会模仿模式美国的班杜拉创立,该模式吸取了认知发展论的某些观点,与行为主义的合理内核相结合,创立了心的认知-行为主义学说第十章班级管理第一节班级管理的蕭义一、班级概念:班级是-•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17|1上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奠定了班级纽织的理论基础19世纪初,英国学校出现“导生制”,这对班级纽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最早的班级组织形式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n文馆二、班级管理班级管理的功能:(简答)a.有助于实现教学H标,提高学习效率b.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c.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第二节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1.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彳了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2.平行管理马卡连柯是指班主任级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彩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氏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來的管理方式。3.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贵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4.H标管理徳鲁克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屮心的管理,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第三节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第四节班集体的形成一、班集体的教育价值1.班集体的基本特征a.明确的共同H标b.—定的组织结构c.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d.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融的氛围2.班集体的教冇作用a.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b.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c.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冇能力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H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冇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第五节班主任与班级管理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权威的;民主的;放任的二、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方法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个人,群体关系,学习和生活环境)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怎么协调:a.充分发挥木班任课教师的作用b.协调和指导班级团队活动c.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教冇力量培养和组织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屮心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