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50 KB
- 2022-08-1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教育学》学习资料★教师角色转变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一)教师角色的新定位1、作为信息整合者的教师2、作为创意设计者的教师3、作为文化相对论者的教师4、作为知识批判性分析者的教师5、作为终身学习者的教师6、作为教学智慧创造者的教师(二)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趋势1>动力机制:由外推走向内发2、角色定位:由模糊走向清晰3、内容聚焦:由知识走向智慧4、组织形式:由个体走向团队★什么是智慧、教育智慧?在社会生活中,智慧是个体生命活力的象征,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下,在知识、经验习得的基础上,在知性、理性、情感、实践等多个层面上生发,在教育过程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它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聪明,甚至也不只是心理学概念中的智商,它是每个个体安身立命、直面生活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智慧不能象知识一样直接传授,但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经由教育的悉心呵护而不断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因此,教育在人的智慧发展特别是人的早期智慧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n如同智慧之于个体一样,教育智慧之于教育,同样体现为教育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表现为教育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表现为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作为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教育智慧是应当渗透、内化于包括学校教育活动及教育目的、教育价值、教育过程、教育环境、教育管理在内的教育的一切方面的。★经典教育名著选读:一、约翰•阿摩司•夸美纽斯代表作:《语学入门》、《母育学校》、《大教学论》、《论天赋才能的培养》、《泛智学校》《大教学论》的主要内容:论教育适应自然;论教学原则;论学制和班级授课制;论教学内容和教科书夸美纽斯的主要观点:他认为,所有的人都可以受教育,都有发展的天赋;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有知识、有道德、有信仰的人,为来世作好准备。由此出发,他批判了当时学校的种种弊端。在他看来,世上万物都有一种秩序,即\n规律,人及人类的教育活动都属于自然的一部分,因而也有其自然的规律;教育必须适应自然规律。在夸美纽斯看来,童年是受教育的大好时期。学校教育应分成学前、初等、中等、高等四个阶段进行;要把学校的时间、科目和方法巧妙地加以安排,使之符合自然秩序,获得预期的效果。夸美纽斯强调指出,教育除了要适应其本身的自然规律以外,还要合乎儿童身心发展的天性,适合儿童的年龄和性格特征,照顾儿童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差异。挎美纽斯的教育原则:(一)直观性原则夸美纽斯主张尽可能地用感官去认识外部世界;实际观察是首要的,文字的学习是第二位的。他认为,经过直观而获得的知识是最可靠的,也最易于理解和记忆,因此,直观性原则是教学的一条“金科玉律”。教学应当从实际事物的观察开始;在不能进行直接观察的时候,应当使用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夸美纽斯还详细提出了直观性教学的一些具体要求。(二)系统性原则夸美纽斯认为,秩序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的一切活动之中,教学必须循序渐进,系统进行。他主张教学科目的安排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从已知到未知;教学要遵守严格的时间,不能随意打乱计划;教学要系统连贯。(三)自觉性原则夸美纽斯反对强迫儿童学习,认为这样做是违反自然的。他主张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该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地、自觉地进行学习。为此,学校要向学生传授实际有用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使教学富有吸引力;学校要美化环境,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乐于上学。(四)巩固性原则夸美纽斯认为,知识的掌握不仅在于领会,而且在于巩固和运用。他要求,首先要理解知识,因为理解是记忆的前提,只有理解了的知识才能记忆;其次要反复练习,加深记忆。夸美纽斯反对死记硬背,反对把记忆当作唯一的教学方法。根据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夸美纽斯将人从出生到成年分成四个时期,与此相适应,儿童应进入四种学校接受教育,即母育学校、国语学校、拉丁文学校和大学,它们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学校制度。这种前后衔接的全民教育体系是夸美纽斯对世界教育发展的一大贡献。\n夸美纽斯认为,所有的儿童都可以教育成人,因此儿童应不分贫富、性别,全部入校学习。他要求实行学年制,所有学校应在一年的同一时间开学,同时放假;每年招生一次,秋季开学;年终要实行考试,同年级学生同时升级;学校应制定工作计划,按年、月、日、时安排工作。与此同时,夸美纽斯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即班级授课制。根据这种制度,学生被组织成班级,每个班又分成几个小组;一名教师向全班授课,一个教师可同时教几百个学生;学生组长协助教师维持课堂纪律。对夸美纽斯的评价:夸美纽斯对教育的贡献是巨大的。提出了一套比较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为近代西方教育理论的发展\n奠定了基础。《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的诞生;主张实行全民的普及教育,并为此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统一的学校教育制度,为后来资本主义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坚持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要求教育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学的客观规律;提出了教学应该遵循的几大原则,这在西方教育史上还是首次,至今仍具有重大意义。他所创立的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更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为后人广泛采用,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他所编写的教科书流传各地,成为儿童喜爱的读物。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受其时代所限,也有一定的片面性。例如,他过分夸大了直观教学的作用。他一方面主张学习实际有用的知识,另一方面又加强了神学的教学,宗教色彩十分浓厚。尽管如此,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仍然闪耀着不朽的光芒,在近代教育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二、约翰•杜威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学校与社会》、《明日的学校》《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学校即社会;教育无目的论;“从做中学”的教学论思想:道德教育论杜威的主要观点:杜威认为人是社会性动物,教育是实现有效联系和交际的渠道。教育的职能是延续社会生命。不管正规教育还是非正规教育,实际上都在进行经验的改造。由于改造经验必须与生活密切结合,因此杜威简明扼要地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0杜威认为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了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杜威还十分重视儿童这一环节,强调发展的重要性。杜威提出从儿童的现实生活中进行教育,调动其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杜威提出改变教育的重心,围绕儿童组织一切教育措施。把教育看作生活、生长、经验改造的过程,就能使儿童在活用中活学各种知识,因此获得的知识就能帮助人们适应不断前进的社会,并能保证人类永远进步。杜威视教育为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学校,把参加现实生活作为媒介,把教师传授知识的课堂改造为儿\n童活动的园地和生活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投入活动,在活动中学习,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学校即社会”,但学校决不是成人社会的翻版。杜威指出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理想的学校是对成人社会进行了删繁就简、去粗取精。杜威的芝加哥实验学校便是它的范例。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城”,这是循序渐进的积极发展过程,教育目的就存在于这种过程中。他认为教育是为了更丰富、更完美的教育,不能有任何外加于生活和教育的目的。他认为生长和生活是无止境的,因而也无最后目的;儿童和青少年在生长和生活的过程中,在扩充、提高、更新、重组的过程中逐步成长为并最终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这就是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其实,在杜威心目中教育是有目的的,即“民主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他的教育无目的论是为了纠正脱离儿童而由成人决定教育目的的旧教育,并非根本放弃教育目的。杜威以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理论为基础,提出“从做中学”的教学论思想。杜威认为学生从教师口中被动听来的知识不是真正的知识,教学不应直接注入知识,而应诱导儿童全身心地参加活动,\n在活动中以迂回的方式无意识地获取经验和知识。杜威提出要充分利用儿童的游戏本能,让他们以活动为媒介间接学到知识。“从做中学”强调的是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并依附于儿童的现实生活。教学要为儿童设想,以儿童心理为根据。杜威认为,从广义上说道德就是教育。他的德育论是以实用主义道德论为基础的,否认客观的永恒道德,把实效作为衡量善恶的标准。在实施德育方面,杜威首先主张通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主张把学校布置成现实的社会环境,让学生生活于其中并学习与人相处之道,形成良好的习惯和态度,从生活经验中掌握有关善恶的知识,从而就能知善而行善。其次,杜威认为应结合智育进行德育。最后,杜威还很重视教育方法的教育作用,把学校的现实生活、教材和方法称为学校德育的三位一体。对杜威的评价: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改造了美国的旧教育,建立了新教育,他被称为“创立美国教育学的首要人物”,其影响遍及世界各国,功绩是巨大的。但由于杜威的教育理论过分强调以儿童为中心,轻视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曾导致学校教育知识质量的下降,其理论因此而受到批评。杜威是20世纪美国影响最大、争议最多的教育家。三、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代表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一)关于教学一一教育的统一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教育性教学(或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指出这一原则要求世界观教育、道德教育也必须在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来进行。反对把教育看成与学习和教养相隔绝的东西,他说:“训练和教\n养能够形成各种世界观吗?考虑一个人在教学过程所见到、所理解、所思考的东西,能够对他的心灵实施教育吗?”可见,他是教学、教育和教养的统一论者。(二)关于教学一发展的统一首先,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师生通过教学有效地传授和获取知识,认为只有掌握知识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其次,他坚决反对那种只给知识,不重视发展智力的教学。他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课力求生动、形象、有趣、反对’了輝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并用分数去鼓励他们,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取得成绩的快乐。(三)关于“两套教学大纲”的论述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忠实执行国家制订的教学大纲,但不能过于机械,心目中同时装有“第二大纲”,借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开阔视野,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他要求教师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吃透教材。教师高深的学识是吸引学生热爱学习,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n对苏霍姆林斯基的评价:苏霍姆林斯基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教育活动中,一边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一边坚持教育科学研究。一生写下了41本教育专著,600多篇教育论文和1200多篇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苏霍姆林斯基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泰斗”。他的书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被列为世界上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经验与理论著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在他一生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既当校长,又当普通教师;既教课,又当班主任;既做具体工作,又搞科学研究。这就使得他能从学校工作的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全面地观察、了解研究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种现象和问题,避免理论与实践的片面性,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将其提升到理性的高度,逐步形成自己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苏霍姆林斯基伟大、光辉的一生给后人的最大启示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应该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教育实际工作者除了搞好日常工作之外,也时刻不应忘记肩负的理论研究的使命。真正的教育家是教育理论家与教育实践家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