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PPT 85页

  • 98.50 KB
  • 2022-08-15 发布

教育学基础PPT

  • 8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教育学基础教材:十二院校联合编写出版:教育科学出版社主讲:黄伟\n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认识教育一、教育概念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作为一种活动教育的词源西方:引出,从潜在转化为现在(实在)中国:教、学\n教育的定义1。从社会角度:广义的,凡是能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身心的活动;狭义的,学校教育,指教育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思想品德教育2。从个体的角度:成功的学习。\n本教材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个体的社会化社会的个性化实践性耦合过程\n美国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Scheffler)《教育的语言》一书探讨了三种定义的方式,即“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所谓规定性定义即作者自己所创制的定义,其内涵在作者的某种话语情境中始终是同一的,也就是说,不管其他人是如何定义某个词的,我就是这么定义的,并且我将始终在我定义的意义上来使用这个词。所谓描述性定义是指对被定义对象的适当描述或对如何使用定义对象的适当说明。所谓纲领性定义是一种有关定义对象应该是什么的办公室。谢弗勒有关定义方式的区分为我们研究纷繁多样的教育定义提供了一个逻辑视角。但事实上,任何一个“教育”的定义往往同时具备“规定性”“描述性”和“纲领性”,凸显了“教育”定义的复杂性、多样性和歧义性。\n二、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学习者的特征有四个:。  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教育影响: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n三、教育形态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大致有三个:一是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二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三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从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出发,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出发,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以及建立于其上的产业技术和社会形态,我们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n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一、教育起源神话起源生物起源沛西·能在1923年不列颠协会教育科学组大会上以《人民的教育》为题说,“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心理起源美国教育家孟禄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劳动起源\n二、教育的历史发展农业社会的教育特征:第一、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第三、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第三、教育的等级性。\n工业社会的教育第一,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第三,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第四,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n信息社会的教育第一,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学校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职业预备的需要,而且也要满足人们人文关怀的需要;学校的类型进一步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多样化学习需要。第二,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教育的政治性、文化性将继教育的生产性 之后备受关注。第三,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非常明显。第四,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n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前教育学时期17世纪以前)(一)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未形成系统的理性认识。(二)成果主要体现在一些哲学家、思想家的哲学和思想著作中中国:《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大学》、《师说》等:西方:柏拉图《理想国》、昆体良《雄辩术原理》等\n二、    教育学的创立(17世纪到19世纪末) (一)    主客观条件:有三个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密切关系;与一些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也分不开(二)创立标志:对象(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研究领域);概念和范畴(形成了专门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体系);方法(科学的研究方法);结果(产生了一些重要教育家和他们的一些专门的教育学箸作);组织机构(出现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n(三)英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归纳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提出。捷克夸美纽斯《大教育学》——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书中,1、他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2、提出了系统的学科教育思想3、不仅指出了教育应该怎么办,而且努力为教育措施寻找理论依据。德康德《康德论教育》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德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不仅论述了教育学的独特性,还明确地提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心理学和哲学。创办了第一个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实验学校此外,还有洛克的《教育漫画》、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卢梭《爱弥尔》\n三、教育学的发展(19世纪末以来)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学派别和重要的教育学著作(一)实验教育学(二)文化教育学(三)实用主义教育学(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五)批判教育学以上我们可以发现,1、教育总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反映着具体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求。2、不同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学传统和风格。3、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n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n第四节教育学的价值一、超越日常教育经验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三、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n第二章教育功能(重点)第一节教育功能的概述一、教育功能的含义(基础)教育功能——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内部外部教育功能不是主观的期望,而是客观的结果。二、教育功能的类型(基础)(一)从作用对象看,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个体功能(本体功能或固有功能)社会功能(工具功能或派生功能)(二)从作用方向看,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三)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显性教育功能指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符合的结果。隐性教育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n。(四)多纬度的复合分类1、把性质和形式结合起来划分正向显性功能;正向隐性功能;负向显性功能;负向隐性功能2、把对象和性质结合起来划分(采用)教育对人的正向功能;教育对社会的正向功能;教育对人的负向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n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功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正向功能)(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个体社会化是什么?——影响它的因素(主要是学校)——教育对其功能1、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社会化(思想上)2、促进个体行为社会化(行为上)3、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角色上)\n(二)教育促进社会个体化的功能1、促进人的主题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自主性)2、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独特性)3、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创造性)\n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正向功能)(一)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是成“才”的教育,是成“人”的教育1、通过个体社会化,个体可以获得未来社会生活或职业生活中相应的角色和意识,在进入社会生活时能尽快地适应新环境。2、传授“何以为生”的本领,教学生“学会生存”手段和工具。\n(二)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1、人的成长必须接受教育。教育教人“成为人”。2、受教育过程是一个通过促进个体发展不断追求自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知识的传授,促进人的知情意、德智体全面发展,从而造就了自由人。一个人受到的教育越多,就越能体现自己的意志自由。\n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负向功能)1、标准化的教学束缚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2、过重的学业负担,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3、学校管理模式,对学生管得过宽、过严,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和创造性培养。因此,应克服和矫正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其关键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n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对其他社会子系统的作用)一、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对人的作用)人口质量是现代生产发展和经济起飞的关键因素;我国的民族素质还比较低。1、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根本途径。因为人口质量主要体现在人的科学技术水平、文化修养和思想觉悟、道德水平等精神因素,教育作为促进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活动,其直接的效果就是提高人口质量。2、义务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n二、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对文化的作用)(一)传递、保存文化1、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2、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二)活化文化由存储形态的文化转变为现实活跃形态的文化(三)选择文化标准:统治阶级的需要选择主流文化;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选择系统的、科学的、基本的文化。(四)批判文化是选择功能的深化,还具有改造功能。(五)交流、融合文化(因为文化具有地域性)1、通过教育的交流活动2、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对文化进行选择、改造,促进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六)更新与创造文化1、教育对文化选择、批判、融合、构建新的文化特质和体系,使文化得到不断更新发展。2、教育要创造一种新的文化:直接途径(直接生产新的文化)和间接途径(创造性人才的培养)\n三、教育促进经济发展:对经济的作用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因素)。(一)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1、普通教育的作用2、职业和专业教育的作用(二)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1、在生产新的科学技术教育的高效传播、加工改造2、生产新的科学技术教育将一般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n四、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对政治的作用1、传播科学,使公民具有民主观念2、教育民主化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民主的教育加速政治民主化。\n五、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教育在工业文明中促使人类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在后工业文明中,促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n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一)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教育对社会出现总体的负向功能(二)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总体上是正向的,但也由于某中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了局部的负向功能。这是人为的结果,是教育的内部和外部的异常条件所造成的正向功能的受阻和障碍。\n第四节教育功能的实现一、教育功能的形成(一)教育功能取向的确立由社会发展的期待和个体发展的期待形成教育功能取向。有两种情况: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和谐一致;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相冲突、对立。从而出现了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n(二)教育功能行为的发生指可能导致产生一定功能结果的所以教育行动。要受到社会和教育系统自身的制约。(三)教育功能直接结果的产生有两个过程:1、社会各要素的直接影响与改变过程:形成了教育社会功能的结果2、对受教育者的影响过程:形成了受教育者的文化特性,培养了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我国以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相统一为功能取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二、教育功能的释放包括两个环节:产品(人才产品和文化产品)的输入;产品的利用。受到外部社会因素和教育产品本身的影响,因此要提高释放效益,一要提高教育产品自身素质,二要创造良好外部环境。\n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注重提高全民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行培养各级各类人才\n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思想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对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指导1新的方法论指导2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n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n四、教育目的实现的理性把握(一)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二)要确立和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确立全面发展教育观的必要性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n第四章 教育制度\n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一、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含义: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特点: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n二、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一)政治(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阶级性)(二)经济(经济发展为教育制度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相应的客观需要。)(三)文化(1)教育活动既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又承担着一定的文化功能,如文化选择、传承、整合与创造等。(2)不同的文化类型必然会影响到教育的类型,影响到教育制度。\n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原始时代没分离出来没产生古代阶级社会:第一次分离简单的学校系统古代教育制度(没有严格的程度划分/年限规定/类型少/层次简单,只有蒙学和大学,没有中学。)现代社会:第二次分离现代学校现代教育制度1(教育内容:科学性及其与生产劳动密切联系的性质/学校规模:群众性和普及性/学校结构:多种类型和多种层次)2教育制度系统性和完善性当代社会:发展变化庞大的体系终身教育制度1.以现代学校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为主体,包括幼儿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校外儿童/成人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2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n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一、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一)大学和高等教育(二)中学(三)小学(四)初级中学(五)职业中学(六)高级中学(七)短期大学和大学(八)幼儿教育机构(九)研究生教育机构(十)成人教育机构\n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现代学制主要由两种结构构成:一是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二是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 不同类型的学制只不过是学校的系统性和阶段性的不同组合。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 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双轨学制,由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单 轨学制。原来的西欧学制属前者,美国的学制属后者。介于这二者之间的学制结构,属中 间型,叫分支型学制。苏联的学制是最早出现的这种分支型学制。\n(一)双轨学制(二)单轨学制(三)分支型学制\n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一)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二)从横向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n第三节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二、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n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第一节  教师一、教师职业(一)教师的概念及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二)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与地位1、教师职业的作用:社会作用,个体作用2、教师职业的地位:政治、经济、法律、专业地位\n3、教师职业的从业标准(三)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2、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创造性职业\n二、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一)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内涵1、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2、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1)专业理想的建立(2)专业知识的拓展(3)专业能力的发展(4)专业自我的形成\n(二)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成长的连续性阶段性\n(三)教师专业性发展的途径1、师范教育2、新教师的入职辅导3、在职培训4、自我教育5、教师专业发展学校\n三、现代教师的专业素质、职业角色与形象(一)现代教师的专业素质专业素质概念1、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2、合理的专业知识3、复合型的专业能力4、崇高的专业道德5、强健的身体素质6、健康的心理素质\n(二)现代教师的专业角色教师的职业角色概念1、学习者和学者2、知识的传授者3、学生心灵的培育者4、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5、学生学习的榜样6、学生朋友\n(三)现代教师的职业形象教师职业形象概念1、教师的道德形象2、教师的文化形象3、教师的人格形象\n二、学生一、学生的本质特点(一)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二)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三)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n二、学生的地位(一)学生的社会地位(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n三、学生的发展(一)学生发展的含义(二)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和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均衡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三)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n生理成熟期提前思维活跃,但学习兴趣不高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心理问题增多\n第三节  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二)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三)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n二、师生关系的类型(一)以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二)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关系(三)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的的心理关系\n三、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一)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教师方面学生方面环境方面\n(二)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尊师爱生,相互配合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共享共创,教学相长\n(三)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n美国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所确定的成功教师的五项标准是:成功教师对学生及其学习尽职尽责;成功教师懂得其所教学科及如何向学生传授该学科知识;成功教师对监督和管理的学生负责;成功教师系统地思考其实践并从经验中总结学习;成功教师是学习共同体成员。\n思考与练习为什么说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其专业性表现何在?采访一位优秀教师,并写出一篇有说服力的成长分析报告\n第六章 课 程学习要点: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手段或工具,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课程改革仅是教育改革中最关键和敏感的部分,同时也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本章简要介绍了几型的课程定义和课程理论流派,全面概述了课程组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类型、实施、课程评价),详细论述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国家课程与本课程,最后还分析了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以及世界和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n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一、课程的含义(一)课程即教学科目(二)课程即学习经验(三)课程即文化再生产(四)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n二、课程理论流派(一)经验主义课程论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四)存在主义课程论(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n第二节 课程的组织一、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的特征整体性。各级各类的课程目标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彼   此孤立的。阶段性。课程目标是一个多层次和全方位的系统,如小学课程目标、初中课程目标、高中课程目标。持续性。高年级课程目标是低年级课程目标的延续和深化。层次性。课程目标可以逐步分解为总目标和从属目标。递进性。低年级课程目标是高年级课程目标的基础,没有低年级课程目标的实现,就难以达到高年级的课程目标。时间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目标会有相应的调整。\n(二)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筛选法参照法\n二、课程内容(一)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结构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执行\n(二)教材教材的编排教材的作用\n三、课程类型(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二)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三)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n四、课程评价(一)学生学业的评价与课程本身的评价(二)课程评价、学业评价和测量(三)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四)科学一实证主义课程评价观与人文一自然主义课程评价观\n第三节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一)政治因素与课程变革(二)经济因素与课程变革(三)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四)科技革新与课程变革(五)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n第七章  课堂教学第一节    教学与教学理论 一、教学及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一)教学的含义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教学的功能\n(二)教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古代教学思想精华近代教学思想精华当代“教学”的新观念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n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一)教学理论的一般概述教学理论的概念 教学理论与相关概念的关系教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脉络\n(二)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教学理论情感教学理论\n三、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与方法(一)教学目标设计含义步骤表述(二)教学内容设计含义分类\n(三)教学时间设计内容(四)教学措施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结构(五)教学评价设计两个取向\n二、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策略陈述性知识教学策略程序性知识教学策略策略性知识教学策略\n三、几种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讲授对话指导\n第九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第二节班级管理的内容班级教学管理班级活动管理\n第三节班主任工作角色作用建设班级与管理策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