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97 KB
- 2022-08-1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教育学模块一、教育学及其发展(只考选择题,看看就好)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屮国古代的教冇思想。孔了是屮国古代最伟人的教冇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冇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墨翟以兼爱非攻为教,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同吋述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道家根据道法口然的哲学,主张回归口然,复归人的本性,一•切任英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文献。2.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西方的第一部教育著作是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乂称《雄辩术原理》)。柏拉图的教冇思想集中体现在《理想国》;亚里斯多徳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徳,就是教冇的最高目的。(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1.英国哲学家培根作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实验的归纳法,为教育洋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來。2.捷克著名教冇家夸美纽斯强调教冇的白然性,写了《人教学论》,它的出版是教冇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扌不,忐O3.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但彼现存的环境和教育破坏了,假如能为人造就新的、适合人性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人类就能在更高阶段回归自然。让儿童在自然中顺其自然的发展才是好的教育。4.徳国哲学家康徳认为,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发展才能生存,“人是唯一需要教冇的动物”,教冇的任务根本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5.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口的在于按照口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应该是有机的,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一体化。教育者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性特征的人。6.近代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有差别,由于教冇。他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同时主张绅士教育。7.赫尔巴特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教育的最高冃的是道徳和性格的完善。8.杜威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牛•活,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改造。(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马克思主义教冇学的建立,即成为教冇学的科学化发展阶段。代表性著作有: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冇与民主制度》、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四)当代教育学理论的发展二、教育及其发展(理解就好)1.教冇的内涵:广义的教冇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心健康,促进思想品徳的行程和发展的各种活动,除了包含学校教育外,还包含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需求,有F1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身心朝着期望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2.教育的发展:根据社会主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教育的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历史形态,即原始社会的教冇、古代社会的教冇与现代教冇。(详细版教育及其发展)(一)教育含义及本质属性1.教育的含义: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牛活经验的\n一种途径。“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屮的“得犬下英才而教之,三乐也”。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它包括学校教冇、家庭教冇和社会教冇。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冇冃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身心朝着期望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口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具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屈性。(二)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起源:①神话起源说——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宋朝朱熹也持这种观点。②生物起源说一一是教育学史上笫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它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的,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托利尔诺与英国教育家佩西•能。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养育行为Z间的质的差别,因而使教育的起源生物学化。③心理起源说——美国心理学家孟禄在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屮儿童对成年人的i种无意识模仿。“心理起源说”把人类有意识的教育混同与无意识模仿,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牛.物学化,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因而也是不科学的。④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2.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教育具冇非独立性;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原始性;(2)古代社会的教育——指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①古代中国:乩学校萌芽。夏代已有学校的设宜,一类是设于国都“序”,一类是设于乡里的“校”;商代学校名称有“大学”“小学”“庠”“序”等;商代人学叫瞽宗。b.西周教育。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其显著特征是“学在官府”(学术官守);六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礼、乐、射、御、书、数c・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冲破“学在官府”的限制,儒墨两家影响最大。d.两汉时期的教育。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思想专制文教政策。e.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冇。立国了学,与太学并列,建立祁国学校制度(北魏献文帝下令建立,被认为是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设置专门的学校(南宋文帝下令开设四馆:儒学馆、玄学馆、文学馆、史学馆);选士制度:九品中正制f.隋唐时期的教育。采収重振儒术,三教(儒道佛)并重的文教政策;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组成了中央官学的主干。g.宋、元、明、清时期的教冇。宋代产生程朱理学,经元到清发展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时期的基木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②古代印度——把人分为四个等级,按高下依次为:婆罗门即僧侣(统治者),刹帝利即武士(军事贵族),吠舍即农民和从事工商业的平民,首陀罗即奴隶。教育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分为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③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是古埃及教冇的一人特征④古代希腊、罗马——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古代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教育冃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古代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具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⑤中世纪的西欧——西欧进入封建社会示,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冇体系,即教会教冇和骑士教冇。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n(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而且各科都贯穿神学。①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冇——人文主义教冇改革(在教育日标上:反对僧侣主义教冇,提出身心和人格和谐发展;在培养对象上:扩人教育对象,反对体罚学牛和侮辱儿童,强调尊重、爱护儿童;在教育内容±:反对“神学”之风,提倡人文之学;在教学方法上:破除经院学风,提倡新的教学方法。)(3)近现代社会的教育①近代社会教育。a.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国家化)b.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义务化)c.教育的世俗化(有些国家规定政党、宗教不得干预学校教育)d.教冇的法制化(重视教冇立法,依法治教)②现代社会教育a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b.教育的公共性、F1趋普及性和多样化c.教育的科学化水平FI益提高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如下:a.教育的终身化(保罗・朗格朗是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者和倡导者)b.教育的全民化c.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机会的均等;师牛关系的民主化;教育方式、内容等的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d.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全球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具有科学性。四、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冇的性质。(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冇体制(6)教育相对独立与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冇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3)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但对政治制度不起决定作用(-)教育与生产力水平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冇的发展规摸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课程的内容、方法和手段(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n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3)通过自身的运营,直接推动经济增长\n(三)教育与科学技术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与制约(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2.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冇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和利用(四)教育与文化1.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1)文化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冇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五、教育与个体发展(-)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朵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变化过程,他是个体的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1・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虽主要来源于人自身的内在盂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外部条件只能影响其内在的固有发展节律,而不能改变节律。完全否认后天学习、经验在其中的作用,导致了以生理发展曲解心理发展。代表人物包括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格赛尔、霍尔等。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霍尔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冇”,他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个体心理发展由种系发展决定(复演说)2.外铮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外在力量的影响决定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和形式。根本错误在于否认心理反映的能动性,因而是-•种机械主义的发展观。代表人物包扌舌荀子、洛克、华生等。(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牛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多种因索综合作用的结呆。实践证明,人的身心发展是山先天遗传、后天社会影响、主体在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的交互作用的统一。(三)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蜃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教冇工作必须遵循这个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等顺\n序,逐渐的前进,不能拔苗助长、凌节而施。(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论也证明了这一点。)1.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血临曹不同的发展任务。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人的牛理和心理两方面就会出现某些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即年龄特征。(这个规律决定了教冇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避免把儿童和青少年的教冇“成人化”)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摘个桃”。2.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心理学家根据这个规律提出了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伴期的概念,即指人的某些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期,它也叫敏感期、最佳期)3.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技能Z间。这启示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现的,培养学牛自信和努力的胡质是教育工作的总要内容。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首先表现为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如有些人“少年得志”,有些人“人器晚成”;其次也表现在不同儿童的不同方而的发展也存在着弟异;另外,个别差异也表现在酬体间,如男女性别的差异。启示我们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索,冇的放矢地选择适宜、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手段,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四)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1.遗传(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但不决定人的发展(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Z—(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及阶段(格赛尔通过双生子爬梯实验证明了他的“成熟势力说”)2.环境(1)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2)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Z分(4)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过程。(5)环境不能决定个体身心发展3.教育(学校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有即时的价值,而且有延时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4.个体主观能动性(1)个体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2)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活动表现出来的,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3)个体主观能动性対个体身心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总之,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索是多方面的。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捉,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而教冇作为特殊的环境对身心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个体因素是身心发展的内因和动力,这些因素彼此关联,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促进人的身心发展)\n六、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教育目的。指教冇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冇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虽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方面的要求。(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的内容)2.教育目的功能(1)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功能。教育F1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它对教育社会性质、人才培养、课程选择及其建设、教师教学方向都有定向作用(2)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功能。教育目的实质上是人们的一种价值选择和追求,激励人们为了实现口己所追求的价值而付出各种努力(3)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是检查和评价教育实践活动效果的衡量尺度和根木标准(4)指导功能。体现在指导行政部门制定有关方针政策上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主张教冇目的的提出应当根据受教冇者的木性,而不是从社会需要出发。教育的根木忖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应当以教育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代表人物有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马利坦、赫钦斯、奈勒、马斯洛、萨特等。它在提升人的价值地位方血有积极意义,但极易导致极端个人主义,带片面性P61(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主张教冇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盂要;教育冃的就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代表人物有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徳、巴格莱等。这个理论容易导致人的工具化、去个性化、超强社会化,带有片面性(3)个人与社会统整的价值取向。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二者都重要,教冇的根木价值是既满足个人需要又满足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部分1.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提高全体公民素质,增强人的体质,发展人的个性,使受教冇者在徳、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1)徳育。教育者按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徳转化成为个体的思想意思和道徳晶质的教育(2)智育。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与学习冇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3)体育。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促进人身心发展的培育人、塑造人的过程(4)美育。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的形象化形式打动学生情感,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5)劳动技术教冇。引导学生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念和习惯的教冇(三)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n1.要求学生在徳、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和谐发展2.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3.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4.适应时代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七、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等。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教冇制度的核心与主体,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冇制度是实质,是国家通过立法做出规定建立起来的。2.学校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1)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2)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3)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4)受木国学制发展的历史的制约和国外学制的影响(5)受人口发展状况的影响3.学制的发展学制随着学校的产生而产生。古代学制一近、现代学制一当代学制(双轨制、分枝型、单轨制)(♦教冇制度未来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人众化和类型日益多样化5、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6、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7、学历教育为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京师同文馆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所外国语学校,被视为中国近代新式学校的发端,是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的标志。)1•旧中国的学制沿革(1)壬寅学制(1902):是以H本的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虽然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2)癸卯学制(1903):又称《奏定学堂章程》,1903年清政府颁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经公布并且在我国实施的现代学制。是中国实行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特点:学制包含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体系。学习年限长,总共二十五六年。不许男女同校。以H本的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反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3)壬了癸丑学制(1912):1912、1913年蔡元培任屮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冇总长时,颁布“壬了癸丑学制”。该学制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而的要求,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特点:确定了女子的受教育权利,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制度。缩短了普通教育年限3・4年。改学堂为学\n校,废除了尊孔读经,収消了进丄岀身奖励,废除了科举制度的束缚。在实业教育外,增加了初等和中等补习教育。)(4)壬戍学制(1922):1922年11月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冇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木,参照美国的“六三三制”颁布《学校系统改革令》,又称壬戌学制。这个学制从小学到人学比癸卯学制缩短了5年,为16年,并在小学实行四二分段,这一改革对当时的社会发展I•分冇利,后虽儿经修改,但都没冇重大变动,一直沿用到建国初期。(特点:小学年限缩短,3年改为2年,中学年限延长,中学由4年改为初、高中各3年。加强了职业、师范教育。废止大学预科,高中毕业可直接升入大学。大学采用选科制。)2.新中国的学制沿革(1)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10月1日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新学制的系统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小等教育;高等教育。在全面的普通文化知识教育的基础上给学生以高级的专门教育。各级的政治学校和政治训练班。实施革命的政治教育。(2)1958年的学制改革1958年以后,许多地区开展了学制改革的试验,如提早入学年龄,进行了六岁儿童入学的试验;为了缩短年限,进行了中小学十年一•贯制的试验;为了提高程度,进行了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了贯彻“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采取了多种形式办学,创办了农业屮学、半工半读学校,进一步发展了业余学校,全国出现了三类主要的学校。(3)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①教育体制改革的口的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②实行九年义务教育③屮等教育改革主要是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④高等教冇改范主要是改革高考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人高校办学自主权⑤对学校实行分级管理,加强指导,保证改革顺利进行(4)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5)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终身教育”(6)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7)教育部《2003—2007年教冇振兴行动计划》3.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及其类型(1)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结构从层次上來看,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层次;从类别结构上看,分为基础教冇、职业技术教冇、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冇五人类。(2)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总体上是单轨学制,随着对有文化的劳动者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单轨学制必然向分支型学制转换。1.我国当前学制的改革2010年,通过《屮长期规划》,根据这一规划,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冇人为木(根木要求)、改革创新(强人动力)、促进公平(基木教冇政策)、提高质量(核心任务)《规划》提出,坚持以人为木,全面实施索质教育是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FI标是培养徳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梢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血发展。\n八、教师与学生(-)教师的职业角色(★新增重点看)1传道者角色:教师负有传递社会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2授业、解惑者角色:教师把社会经验和知识经验技能传授给学牛,并帮助他们解决汗习屮的困惑。3示范者角色:教师的言行是学生最好的榜样。4管理者角色:教师是学校教冇的纽织者和管理者。5刖友角色:教师与学生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以刖友的身份去帮助指导他们学习。6研究者角色:教师要能应变不断变化的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不断学习和反思。(二)教师劳动的特点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①教育冃的的全面性(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②教育任务的多样性(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训练学生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等)③劳动对象的差并性(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①因材就教(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②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③“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够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的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机鏗可以用四个词语概括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劳动对象具有复杂性;劳动的任务和内容具有复杂性,既要教书,又要冇人;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1)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劳动时问的连续性)(2)教师劳动的广延性(空间的广延性)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1)教师劳动的长期性(人才培养周期长,教育影响的迟效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2)教师劳动的间接性(教师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的劳动价值)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1)教师劳动的主体性(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2)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三)教师的专业素养1•教师的素养(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指教师在具职业牛活屮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來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主要包括:热爱教育事业,忠于教冇,敬业乐业;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团结协作、关心集体;以身作则、为人师表。)①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依法执教、严谨治教;爱岗敬业,廉洁从教)②对待学生:热爱学生(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做好教育工作的丽提)P95③对待集体:团结协作(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弘扬正气,摒弃陋习。)④对待自己:为人师表(高度自觉,自我监控;身教重于言教)(2)教师的知识素养①政治理论修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统领教育教学,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有匸确的政治方向)\n①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b.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c.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脉络;d.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②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知识要“专”,要“博”;这是知识E【益渗透,学生全而发展,教师教书冇人的需要)③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及各科教材教法是教师首先耍掌握的最为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此外,教师还要掌握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在以上教师知识结构屮,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主要解决教师“教什么”的问题;必备教冇科学知识是教师的“条件性知识”,主要解决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即“怎么教”的问题)④丰富的实践知识(3)教师的能力素养①语言表达能力Q.准确、简练、具有科学性;b.清晰、流畅,具有逻辑性;c.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d.语言和肢体语言的巧妙结合)②教育教学能力(制定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材;组织课堂教学;纽织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力量)③管理组织能力(确定合理H标和计划的能力;引导学生的能力)④口我调控利口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教学反思;调整口己适应变化的能力(4)职业心理健康①高尚的师徳②愉悦的情感③良好的人际关系④健康的人格2.教师的专业发展(1)概念: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知识、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思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它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以及最终体现在于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①专业理想的建立②教师的专业人格③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④专业能力的提高(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最突岀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⑤专业自我的形成⑥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完善(这是教师&业活动的动力:基础)(3)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P102“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认论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①“非关注”阶段(这是进入正式教师教冇之前的阶段,形成“前科学”的教冇教学知识、观念,彩响长久)②“虚拟关注”阶段(职前接受教师教育阶段,包括实习期)③“牛存关注”阶段(该阶段突出特点:“骤变与适应”)④“任务关注”阶段(开始着重发展口己的专业知识和一般教学知识)⑤“自我更新关注”阶段(4)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①职前教育\n①入职培训②在职培训③自我教育(5)教师专业化的实现①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打保障(加强教师教育;制定法律法规)②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善于学习;恒于研究;勤于反思;勇于实践)\n(四)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1・强调教师角色转变(1)从教师为学生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即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牛人生的引路人)(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丿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2.强调教师行为的转变(1)在対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为了每一位学牛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五)学生的特点1.学生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1)自觉性,也称主动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最慕本的表现(2)独立性,也称自主性,这是自觉性进一步发展的表现(3)创造性,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从以下四点来理解)(1)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2)学生具冇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3)学生具有发展的需要(4)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4•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六)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①学牛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②学牛具有巨人的发展潜能;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屮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①学生是完整的人;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③学牛与成人之间存在看巨人的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Z外,不依赖于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②学牛是学习的主体;③学生是责权主体4•学生是生活世界中的人;学生是文化中的人;学生是时代中的人(六)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1•师生关系的内容(1)师生在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2)师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徳上是札I互促进的关系\n2.师生关系的意义(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3)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校园文化3.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提高教师自身的索质(5)发扬教育民主(6)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7)正确处理师生矛盾(8)提高法制意识,布偶胡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学牛方面也应作出相应的努力: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老师;)4.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包扌舌三层含义:教师的教可以促进淫生•的学;教师可以向学牛学习;学生可以超越教师)(4)心理和容(指教师与学生集体之间、学生个人之间,在心理上彼此协调一致,并相互接纳,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表现为师生关系密切、情感融洽、平等合作)九、课程(一)课程及其意义、课程类型、制约课程的因素1.课程现实意义上,我们一般把课程定义为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1)课程即教学科目(2)课程即学习经验(3)课程即教学的目标或计划(4)课程即“教学科目+学校活动及其进程和安排”(课程即活动或进程)(5)课程即文化再生产(6)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2.课程的意义(1)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2)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3)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4)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5)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1.课程类型(1)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2)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休来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n(3)根据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可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4)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5)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6)根据课程的呈现方式或者说影响学生的方式,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7)根据课程的稳定性,可分为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1.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需要、知识、儿童)(1)社会需求:这里所谓社会需求是社会结构,它包括政治经济发展,社会意识形态,文明传统等因素(2)科学知识的进步:人类积累的科学知识是课程的重要资源,课程内容是从人类积累的科学知识中,依据一定的标准精选出来的,体现人类科学知识的基本要素和精华(3)儿童身心的发展:课程是要学生掌握并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所以课程改革就必须是学生能够接受的,适合学牛身心发展的(二)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1.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P138(1)在国家层面,它标志着公民素养有了明确的质量标准(2)在学校教育层面上,他标志看索质教育的落实有了根本依托(3)在教材层面上,它标志着教科书走向多元化有了可能(4)在教学层面上,它标志着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确立冇了保障2.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1)前言。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阐述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与本标准的设计思路(2)课程目标。按照教育方式以及索质教育的要求,从知识和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阐述木门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教与学段目标(3)内容标准。根据上述课程目标,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来阐述目标(4)实施建议。教与学的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建议及教材的编写建议(5)附录(术语解释)。对标准中出现的一些重要术语进行解释与说明,使使用者能更好的理解与实施标准(三)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1.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2)高屮以分科课程为主(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冇、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2.新课程结构的特征《基础教冇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它们既是木次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乂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某本特征(1)均衡性:指学校课程体系小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2)综合性: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这是课程结构综合性的集中体现;增设综合实践活动。(3)选择性: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提出(四)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1.课程资源:有狭义和广义Z分。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婆素来源;广义的课程资源包括形成课程的百接要素來源(素材性课程资源)和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条件性课程资源)。教材\n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纽成部分。\n1.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1)进行社会调查(2)审查学生活动(3)研究学生情况(4)鉴别和利川校外资源(5)建立资源信息库(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应特别关注一下儿课程资源:教材、教师、学生、教学过程)九、教学(-)教学的意义与任务1・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社会经验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利手段(2)教学是进行全血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牛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坏节(3)教学是学校教冇的屮心工作:学校教冇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学校教冇必须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2.教学的基本任务(1)传授和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智能、创造才能和体力(3)陶冶学仝的思想品德和美感,奠定学牛•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规律1.教学过程的本质(一般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木要索)(1)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①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②认识方式的简捷性和高效性③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④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⑤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3)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2.教学过程的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a学生与学习间接经验为主;b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个人直接经验为基础;c教学中要组织学生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学发展性规律)。a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能力的发展乂是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b只有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的发展他们的能力(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教育性规律)。学握知识是提高思、想觉悟的基础;b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学中;c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牛主体作用和统一的规律。a学生的学以教师的教为主导,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n作用;b教师的教以学生•的学为基础,应充分发挥学牛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c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教学相长(三)教学原则及其运用1.教学原则含义: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H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木准则。2.教学原则及其运用(1)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_的原则——这也是知识的思想性、教注的教育性规律的反应①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②发掘教材的思、想性,并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③教师耍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体现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学生的“第三次学习”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3)直观性原则P159(实物直观:实物、标本、实习、实验、教学性参观;模像直观: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录像带等;言语肓观:教师形象化的语言描述)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②直观教具的演示和现场的观察要少教师的言语指导结合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4)启发性原则P160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学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牛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⑤发扬教学民主,建立和谐的师牛关系(5)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①处理好教学活动顺序,学科知识逻辑顺序和学生心理发展顺序Z间的关系②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③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④教学必须市浅入深、市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6)巩固性原则①使学生透彻的理解所学的知识,在理解的知识上巩固②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③通过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來巩固知识(7)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①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②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③教师耍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8)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为了应对突飞猛进的社会发展的挑战,现代教学则注重促进儿童的发展,因而改称发展性原则更能反映其实质)①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②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吋代特点\n9•教学最优化原则\n(四)教学方法及其运用根据指导思、想不同,各种教学方法归纳并为两大类:注入式和启发式,这是两种根木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1.语言性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直接向学生系统连贯地传授知识的方法;耍求:a讲授的内容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b讲授的过程要具冇渐进性扼要性;c讲授的方式要多样、灵活;d讲授的语言要精练准确;e运川讲授法教学,要配合适当的板书;f要善于在讲授之前和讲授过程屮,设计或寻找“先行组织者”(2)谈话法。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师生间的问答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包括启发性谈话、检查性谈话、总结性谈话、讨论性谈话。(3)读书指导法。通过阅读教科卩、参考[!;和课外读物以获取知识、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和方法。要求:a指导掌握阅读教科书的科学方法;b指导学牛善于阅读参考书;c指导学生写好各种形式的读书笔记2.直观性教学方法(1)演示法——通过陈列实物、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而使学生在观察中获取知识的方法①演示前,教师要明确演示的目的和关键,选择好演示的教育②演示时,教师要结合讲授进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演示必须精确可靠、操作规范③演示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到的结果以及各种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对比、归纳、综合得出正确结论(2)参观法(现场教学法)——组织学生到校外一定场所进行直接观察、访问、调查而获得知识或经验的方法,包括感知性观察、并行性观察、验证性观察、总结性观察①参观前,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做好参观准备工作,选择参观的项目和地点,规定参观的步骤,确定参观的计划,事先向学生说明参观时的要求和注意事项②参观吋,教师要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做好必要记录,也可以请有关人员进行讲解或指导③参观结朿后,教师要组织学牛•讨论参观的收获,及时进行小结,引导学生把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形成体会或报告3.实践性教学方法(1)练习法——学生根据教师的布置和指导,通过课堂及课外作业,有意识的反复完成某一活动,借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①使学牛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提高寻牛练习的&觉性②科学合理的组织学生练习③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④练习Z后,教师要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总结(2)实验法——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预定的要求,利用特定的设备,采用特定的方法进行独立操作,并在观察研究中获取直接经验,培养技能技巧的方法①实验要有计划,实验前,教师要把学生进行分组并提出要求②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巡视指导③实验结束后,教师耍对实验进行总结并指导学生写出实验报告(3)实习法——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学要求,在校内外一定场所从事实际工作,在实践中综合运用理论\n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①实习法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的、有计划地进行②实习中要做好操作示范,把握实习进程,及时杳缺补漏③实习结束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出实习报告或体会,并进行评阅和评定1.研究性教学方法: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1)发现法:是指教师在教师指导卜对所提出的课题和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要求:①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探究发现的课题和过程;②严密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活动;③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发现的良好情境(2)讨论法:全班或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看法和见解,从而进行相互V习的i种方法。①讨论前,教师应提出有吸引力的讨论题H,并明确讨论的具体耍求,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②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联系实际,自由发表意见,并让每个学生都冇发言机会③讨论结束吋,教师耍进行小结,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五)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教师教学工作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杏与评定五个环节1・备课——备课是教师教好课的前提,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1)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也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①钻研教材:钻研教材是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具体可包括研读课程标准(教学大纲)、钻研教科书和阅读教学参考资料。②了解学主:a.了解学牛的知识基础;b.了解学生的能力基础;c.了解学牛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d.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③设计教法(2)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2.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1)课的类型与结构①课的类型: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单一课和综合课;②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2)上好课的具体要求①教学目标明确②教学内容准确③教学结构合理④教学方法适当⑤讲究教学艺术⑥板书有序⑦充分发挥学牛的主体性3.作业的布置与反馈(1)作业的意义:加深和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巩固,帮助学生掌握札I关的技能、技巧;通过作业的布置、检查和批改,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知识或技能方面的缺陷并加以纠正,同时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作11!评价并提出进一步学习的建议。(2)作业的形式:阅读作业、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作业(3)布置作业的基本要求①作业的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②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盂求\n①分量耍适当,难易耍适度②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的时间③作业反馈清晰、及时④作业要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⑤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含有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因素⑥尽屋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2.课外辅导的实施要求①从辅导対象实际出发,确定辅导内容和措施②明确辅导只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不能讲主要精力放在辅导上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1)意义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②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③有利于学校领导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④有利于家长了解口己的子女学习情况⑤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教育方针政策和选拔人才提供依据(2)学业成绩检查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考查和考试两种方法來进行。(3)学业成绩检查的基本要求①学业成绩检杳要坚持科学性、有效性和可靠性原则②学业成绩检查的内容应力求全面,使其既能反映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乂能反映出学生的认知结构的情况③学业成绩检查的方法要灵活多样(4)学业成绩评定的基本要求①客观公正,必须严格遵循评定标准②方向明确,要向学生指出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的方向,这是评定学牛学业成绩的主要目的③鼓励学生创浙,在评定中,不仅要看答案,而且要看思路,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六)教学组织形式1.概念:教学纽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屮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表现为教学活动的组织结构,即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织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2.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概要:八种教学组织形式可划分为个别化教学、集体教学和综合教学三类,其中,个别教学、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开放课堂基本可划归为个别化教学一类;班级上课、分组教学、导牛制可划归为集体教学一类;特朗普制则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化教学虽然能弥补集体教学的不足,但也只能作为集体教学的补充;班级授课作为集体教学的代表,虽然是当前及今后较长时期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但必须随吋代发展而变革。教学组织形式发展趋势是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川,今后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是融合了个别教学及集体教7优点的综合性的教沖纽织形式;采用多元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3.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1)概念:班级授课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它是指把学牛按年龄、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教学班,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按照固定的课程表分科进行集体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2)产生与发展\n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做了阐述,为班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后来,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家提出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论(即明了、联想/联合、系统、方法),班级授课得以逐步完善而基本定型。最后,以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为代表,提出课的类型和结构的概念,是班级授课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我国,最早采川班级授课制的是清政府于1862年设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班级授课制是与现代化人生产相适应的集体教学模式)(3)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点①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②按课教学③按时授课(4)班级授课制的优点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人而积培养人才②冇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④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⑤有利于学牛徳、智、体多方面的发展⑥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5)班级授课制的不足之处①过丁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理论和实际的脱丹,不利丁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②难以满足学牛个性化的学习需要,班级授课制中,无论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只能适应部分学生③在班级授课制屮,课堂成为学住生活的基本空间,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沖生的交往受到限制④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盂要⑤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6)班级授课制的改革:为了克服课堂教学自身的缺陷,充分发挥其优势,世界各国都纷纷致力于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同时,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教学纽织形式与之配合,如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封闭式的课堂与开放式课堂相结合,人班教学、小组教学与独立学习相结合,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相结合等。(七)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1.注重学习者的全面发展★★★(1)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反映的是学科内部“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2)认知与情意的统一。①扩大了对教学内涵的理解;②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身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是附属的,而是具有独立意义的;③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3)关注学科与关注人的统一①关注每一位学生②关注学生的悄绪生活和情感体验③关注学牛的道德牛活和人格养成2.倡导师生间的交往互动(1)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2)教为学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但两者又相互关联、密不可分(3)师牛交往具有以下特点:a本质属性是主体间性:教师学牛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人格上完全平等;b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恵性:强调二者之间的信息交流;c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牛\n学”的机械相加:学生需心态的开放,教师需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1)需要注意的问题:"对话不是简单的问答,应该是彼此敞开精神世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B对话并非越多越好,对话的滥用会导致形式主义C对话的目的并不是要达成一致,而是彼此理解和珍视差异,师牛之间的思想碰撞是对话的主旋律\n1.鼓励课堂教学的生成与开放(1)从哲学角度:教育需要尊重保护人的开放性和创造性,因为认识创造性的发展个体(2)从教学主体性角度:教学的开放意味着要向学生和教师开放。把学生看做参少的生命个体、成人教师工作的首创楷神,给教师发挥的空间(3)从课程资源角度:从书本屮解放出来,加强书本与主活世界的联系,主活世界是书本世界的基础(4)从教学途径角度:要创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自我解读,感受学成的独特见解(5)从教学的口的看:开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生成。课堂教学应该关注成长屮的人的整个生命,让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和生命感悟(6)从牛成的内容看:课堂既有显性主成,也有隐性主成。十、教育评价(-)教育评价及其作用1.教育评价概念教冇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冇价值观或教冇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2.教育评价的作用(1)激励作川;明确教育口标,知道教师的期望,激发学牛的学习动机(2)调节作用;(3)诊断作用(4)管理作用(5)发展作用(二)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和方法1・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一定要理解)(1)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根据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不同作用来分)(2)和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界评价(根据评价标准不同划分)(3)实证化评价与人文式评价(4)定量评价、定性评价(5)自我评价、同伴评价(6)以活动为对象的评价、以人员为对彖的评价、以管理为对彖的评价、以区域教育为对象的评价2.方法(1)客观题评价法与主观题评价法(2)表现性测验评价法(3)评定量表评价法(4)行为检核表评价法(5)同伴评定法与轶事记录评价法(6)成长记录评价法(三)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1.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n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是发展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理念)(1)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实现发展功能(2)要求主体和内容多元化,提侶评价标准的差异性(3)重视与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的情景化方法,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4)注重对过程进行评价,实现终结性评价为形成性评价的有机结合1.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1)现代教育评价强调创设适合并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2)现代交易评价由关注总结性目的向关注评价的形成性目的发展(3)现代教育评价的评价主体由一元向多元发展,评价对象由被动等待向主动参与发展(4)现代教育评价的评价方法向综合、多层级、全方位方向发展2.现代教育评价的改革重点(1)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①耍转变“升学率”论学校办学质量的传统观念,将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发展和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相结②要建立以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社区共同参•学校评价制度,共同加强对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等方面的监控(2)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①改革考试的方式方法,把考试和评价有机结合起来。②要改革单一量化的评价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质性评价方法③耍建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3)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①要改革唯学牛考试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以学牛为全面发展的水平來评价教师工作业绩的个方法②要改革仅关注教师教的过程的教学评价范式,建立以学生学的过程为主的教学评价范式③要加强教师的口我评价,强化教师在口我教育和口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师口我监控•反思能力的提高(4)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①应该认识评价与考试的区别,解决以考试代评价的问题,彻底改变把评价简单地等同于考试,过分夸人考试地位和“唯分数论”的不良现象②新课程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③在考试内容和方式方血,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十一、思想品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德育及其意义1.德育概念:狭义的德育仅指道德品质教育;广义的德育是和対于智育、体育而言,是思想晶徳、政治教育与道徳教育的总称,包括社会徳育、社区徳育、学校徳育和家庭徳育等形式。(泛指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徳冇规律,对受教冇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彩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徳殆质的活动。)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徳形成发展的规律为需要,有FI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対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徳的活动。2.德育的意义(1)徳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徳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n(3)徳育是实现我国教育ri的的基础和重要保证(4)徳冇是培养具有道徳发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证;(4)徳冇的实施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德育的目标与内容1.目标:德育目标是通过徳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徳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徳直旦撷遑徳宣工作_的_岀发点丄_它不仅决定了徳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徳冇工作的基木过程。2.德育内容(1)爱国主义教育(2)理想教育(3)集体主义教冇(4)劳动教育(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徳教育(6)白觉纪律性教育(7)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8)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冇(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徳育过程是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徳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3.徳冇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而教冇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四)德育原则及其运用1.导向性原则(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德育冃标必须结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2.疏导原则(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和激励为主,坚持止面教育3.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上要尽量多地要求: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匿个人”。爱是严的基础,严是爱的体现,只冇把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2)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止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耍求耍认真执行,督促学生切实做到4.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1)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多方面的教冇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2)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徳育网络(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n(3)保持徳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保证対学生影响的连续性、系统性,使学牛的思想品徳得以循序渐进地持续发展(对学牛进行徳育要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5・因材施教原则(1)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2)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3)注意学生的个別差界,因材施教6・知性统一原则(1)加强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徳认识水平(2)纟R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屮加深学生认识,增强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对学生的评价和耍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4)倡导学生善待生命,以真诚的思考、言说和行为积极影响周围的人(5)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7.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平行教育原则——马卡连柯)(1)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2)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3)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增强集体的生机和活力,将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统一起來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1)教育者要以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和了解学生,客观的评价学生的优缺点(2)教育者耍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屮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能力,启发他们自觉的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五)德育的方法及其运用P2161.说服法;要求:a明确目的性;b富冇知识性、趣味性;c注意时机;d以诚待人2.榜样法;a选好学习的榜样;b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Z情:c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3.锻炼法;a坚持严格要求;b调动学生的主动性;c注意检查和坚持4.陶冶法;a创设良好的情境;b与启发说服相结合;c引导学生参与情景创设5.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a公平、正确、合情合理;b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c注重宣传与教冇6.品德评价法7心理咨询法8.生活指导法(六)德育的途径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实施德育的基木途径2.课外活动为校外活动——重要途径3.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社会生产劳动、社会宣传和服务活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考察等)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5.班主任工作(七)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包括班级目标的建设、实现目标的途径、具体方法和工作程序)班级口标对班级建设的作用:a对于获得学牛对班级发展的认同感;b引导班级发展方向、协调班级成员的行为;c激发班级成为努力进取的动机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n1.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协调者2.班主任是学生全血发展的指导者3.・班主任是联系班级屮各任课教师的纽带\n(八)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方法:分析书面材料法、观察法、谈话法、调查法、档案法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工作的中心工作(1)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与学牛一起制定班级目标是班主任创建班集体的首耍工作)(2)建立班级的核心队伍、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3)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4)协调班级人际关系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1)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川(2)协助和指导班级团队活动(3)争取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4.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1)平时注意对班主任工作资料的积累(2)注意做阶段小结5・重视个别教育,做好转化工作(1)先进生的教育工作,要严格要求,防止自满;不断激励,弥补挫折;消除嫉妒,公平竞争;发挥优势,全班进步(2)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要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1.班会活动的组织——主题班会是班级活动的主要形式(1)确定主题;精心准备;具体实施;效果深化(2)主题不能过杂;要冇的放矢;班主任要做好“导演”而不是“演员”2.偶发事件的处理(1)了解情况,掌握分寸(2)控制情感,沉着冷静(3)因势利导,重在教冇十三、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及其意义、任务1.课外活动的概念:课外活动是对在教学人纲范阳以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各种教冇活动的总称。它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hl的的必要途径,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创造能力、开拓精神、审美悄趣、道德行为等个性特征的和谐发展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2.课外活动的意义★★★(1)扩人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2)发挥创造性,锻炼各种能力(3)适应学生多种需耍,愉悦身心,增进健康(4)陶冶情操,培养思想品徳(5)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不可缺少的途径,课外活动可以发展受教育者的体力、审美能力、劳动能力;(6)可以使教育者能从中及早地发现人才,促进人才的早期培养;(7)是使受教育者善于利用闲暇时间的一种冇效方式;(8)是培养良好公民的一种手段。3.课外活动的任务*\n(1)巩固、扩人和加深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得的基础知识、基木技能,形成和发展学生在科技、文艺、体冇、劳动等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促进学生在活动屮创造性地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从屮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进行思想品徳教育,培养高尚的情操和文明行为。(3)丰富梢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总之,要通过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徳、钢、体儿方面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二)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1.课外活动的内容(1)科技活动;(2)学科活动;(3)文体活动;(4)课外阅读活动;(5)游戏活动;(6)社会活动;(7)主题活动;(8)劳动工艺活动2.课外活动的形式(1)群众性活动——集会活动、竞赛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公益劳动、主题系列活动等(2)小组活动——学科小组、劳动技能小组、艺术小组、体育小组(3)个别活动(三)课外活动的组织1.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2)要考虑学主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符合学牛的年龄特征(3)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4)注意发挥学生集体和个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5)注重学生的平衡发展,兼顾全面发展与特殊能力的养成(6)重视游戏和自由活动2.课外活动的组织与领导(1)学校直接组织的课外活动(2)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课外活动(3)校外教育机构组织与领导的教育活动(4)家庭配合学校进行的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