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1.50 KB
- 2022-08-1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教育学总复习\n知识结构绪论教育学第一章教育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第五章教育目的第六章课程第七章教学第八章班主任工作\n绪论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萌芽阶段、(二)独立形态阶段(三)科学教育学形成。(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n第一章教育一、教育的概念二、教育的基本要素三、教育的发展\n(一)教育的定义: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n二、教育的基本要素一、教育者————主导作用二、学习者———主体地位三、教育措施———媒介的作用\n三、教育的发展一、原始的教育形态(原始性)1、教育同生产生活相融合,教育内容主要为生产和生活经验。2、教育手段单一、仅仅限于口耳相传。3、教育权力平等,教育目的一致。\n二、古代教育的特点:第一、等级性。第二、工具性。第三、专制性。第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n三、近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事务在国家事务中具有重要地位,公共教育事业受到政府的重视。2、国家实施初等义务教育。3、中等职业教育获得发展。4、新型大学纷纷建立,高等教育职能发生变化。5、学校教育朝着制度化、系统化方向发展。\n四、现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形态发生重大变化。2、大力加强基础教育,不断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3、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和结合,职业教育多层次的发展。4、精英化高等教育与大众化高等教育同时推进。5、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6、终身教育体系在逐步构建。\n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节教育与诸社会现象的关系第二节教育的相对独立性\n第一节教育与诸社会现象的关系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n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n(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n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具有培养劳动力的功能。2、教育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3、教育具有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n二、教育与政治制度的关系(一)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二)教育对政治制度具有反作用\n(一)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n(二)教育对政治制度反作用1、教育通过培养政治人才服务于一定社会的政治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化。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服务于一定的政治。\n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n(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基础作用(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制约作用(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导作用(四)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作用————动力作用第一节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n第二节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顺序性——循序渐进2.阶段性——分段实施3.不平衡性——抓住关键期教育4.互补性——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品质5.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n第四章教师\n一、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一)教师职业的性质《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对教师概念进行了全面、科学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n二、教师的作用1、教师对社会的作用: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是人类智慧的使者。2、教师对学生个体的作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全面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传道、授业、解惑”)\n1、创造性2、复杂性3、示范性4、长期性三、教师劳动的特点\n四、教师的素质1.师德素质(1)忠诚于教育事业(2)热爱全体学生(3)以身作则,为人师表\n2.知识素质(1)精深的专业基础知识(2)广博的文化修养(3)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n3.能力素质(1)教师的教学能力(2)了解学生的能力(3)语言表达能力(4)组织管理能力(5)教育机智(6)自学和科研的能力\n第二节学生一、学生的本质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2、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3、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n第三节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概念二、建立现代的新型师生关系\n一、师生关系概念所谓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对学生身心发展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对教育活动及其效果具有重要作用。\n(二)如何建立现代新型的师生关系1.改变教育观念,学会尊重和欣赏学生2.发扬教学民主,树立为学生服务思想3.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4.提高业务水平,加强自身修养,树立自己的威信\n第五章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1、教育目的的含义广义: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指一个国家为教育确定的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是社会通过教育过程要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它所期望的结果或达到的标准。\n二、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第六章课程一、课程的定义狭义: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所有学科的总合,它主要体现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课程资源之中。广义:指按一定的培养目标,在学校安排和教师指导下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的一切活动。\n二、课程的表现形式1、课程计划2、课程标准3.课程资源\n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n2.课程结构→体现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n3.课程内容→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综合性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n4.学习方式→提倡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n5.课程评价→树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观即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n6.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n第七章教学\n第一节教学的意义与任务一、教学的概念二、教学的意义三、教学的任务\n一、教学的概念1、教学的含义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n二、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传承人类文明的基本手段。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n三、教学的任务(一)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三)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n第二节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一)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三)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相结合(四)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五)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n第三节教学原则(一)科学性、思想性统一原则(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三)直观性原则(四)启发性原则(五)循序渐进的原则(六)巩固性原则(七)因材施教的原则\n(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1.含义: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教育。2.依据: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根本要求。3.贯彻要求:(1)确保教学的科学性;(2)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3)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n(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含义: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2.依据:教学以间接经验为主的规律3.贯彻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n(三)直观性原则1.含义: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2.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3.贯彻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n(四)启发性原则1.含义: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依据: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规律3.贯彻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n(五)循序渐进原则1.含义: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又称系统性原则.2.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3.贯彻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n(六)巩固性原则1.含义: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长久的保持在记忆里,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2.依据: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3.贯彻要求:(1)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n(七)因材施教原则1.含义: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2.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也是我国教育目的的要求。3.贯彻要求:(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n第四节教学方法一、教学方法概述二、中小学常用教学方法\n一、教学方法概述(一)含义:教学方法是指师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手段,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n二、中小学常用教学方法(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二)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n(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读书指导法\n(二)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1、演示法2、参观法\n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1、练习法2、实验法3、实习作业法\n第五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n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一、备课二、上课三、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四、课外辅导五、学业成绩的考核与评定\n一、备课(一)意义教师课前的准备,是教师对教学的策划工作。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先决条件。一堂课的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认真备课和善于备课。\n(二)如何备课1.钻研教材(备教材)2.了解学生(备对象)3.考虑教法(备方法)\n(三)备课的种类:1、学期备课——学期教学进度计划2、课题备课——课题(单元)计划3、课时备课——课时计划(教案)\n二、上课上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师上好课的基本要求1.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恰当4.表达清晰5.组织严密6.积极性高7.教书与育人相结合\n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一、教学组织形式概述二、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n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含义: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n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活动课时制、分组教学、道尔顿制和特朗普制等。\n祝大家考试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