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生的案例 8页

  • 44.50 KB
  • 2022-08-15 发布

教育学生的案例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教育学生的案例案例一          一张奖状的威力   案例背景:哲学家詹姆士精辟地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热情、向上的一年级小学生更是如此。作为教师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各班总有几个学生既不勤奋上进,又不惹事生非,对班级一切活动既不反对抗议,又不踊跃参加;虽然学业平平,却不名落孙山。一般情况下,既得不到老师的表扬,也得不到老师的批评,是一些容易被老师忽视“遗忘”的学生。   案例描述:一天,放学路队刚走到学校门口,还没等队长发出解散的口令,只见郭浩宇同学就像一只小鸟飞快地跑到奶奶面前,小手举着奖状,大声对奶奶说:“您看,老师表扬我了,还发给我一张奖状!”年迈的奶奶被小孙子的举动摆弄得不知如何是好。走到我跟前,激动地说:“我代表全家人谢谢老师,让您费心了!”我忙对老人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都为孩子的进步高兴,回去后,请您帮助小孙子把奖状放进《我的成长脚印》里。奖状是孩子入学后第一份荣誉的记录。”望着一老一小远去的背影,我眼前浮现出两个月前的情景。也就是在我刚接到一年级(1)班几天后,我便决定去几位表现不太好的学生家家访。第一次去郭浩宇家家访,他给我留下了两组难忘的镜头:其一,老师如约到至门前敲门后,他迅速开了门以后跑进爸爸妈妈的房间里,在大床上蹦跳着,显得特别兴奋。其二,他一会儿抱来一大堆书让我看;一会儿给我开饮料;一会儿又把他的画拿出来让我欣赏,再是又嚷着要看动画片。这一系列的动作,几次间断了大人的谈话,家人连哄带吓也未止住。不过,一个待人热情而且顽皮好动的形象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记忆中。临走,奶奶道出了苦衷:“孩子的父母工作很忙,他的爸爸是一家工地的卡车司机,妈妈也是一位忙碌的火车乘务员。现在我离休了,有时间为儿女尽点力,好支持他们的工作,可这小孙子又……”多么和善的一位老人!她又多么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给予更多的理解与支持呀!我决定对郭浩宇严格要求,耐心教育好他。\n  之后,我对这个特别的学生就多了几分关注,也确实在他身上发现了不少问题:课堂上,他随便动同桌的东西;科任老师反映他上课时随便下座位;数学课上从椅子上出溜到地上;值日生多次批评他在楼道里猛跑;甚至有一次跟英语老师动起手来……我通过电话与郭浩宇的妈妈取得了联系。了解到郭浩宇从小就喜欢手工制作的特长,听说他一做起手工,就忘了一切,可踏实了。我找到了一把钥匙。  \n又一天,郭浩宇吃过午饭,我主动走到他的身边,坐了下来。他以为我要批评他,一双水汪汪的眼睛望着我,泪水流了出来。我没有问他哭的原因,而是拿出剪子、纸,请他做手工。这一招还真灵!不一会儿,小青蛙、小船、小手枪就在他的手中诞生了。我很高兴,表示要拜他为师,跟他学手工。他也很高兴地收我当徒弟。接着,我送给他一份《小学生守则》,一条一条地读给他听,并要求他回家后在奶奶的帮助下,尽快地记住这10条内容。他高兴地答应了我。最后,我告诉他:现在你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学生就要养成遵守学校制度、纪律的习惯。没有规矩哪能成方圆呢?要学会用小学生守则来约束自己,这样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听了我的话,他天真地说:“谢谢您,我一定给您争光!”我忙说:“你应该给所有关心爱护你的人争光,给一(1)班争光,同时也要给自己争光!相信你能成为有志向的人,好吗?”他向我深深地鞠躬,再次表示谢意。班会上,我把郭浩宇的优点及喜欢做手工制作的特长介绍给大家,号召大家课后也可以找他学手工。并找他的同座位,多帮助他改掉坏毛病,大家一起努力为他的进步搭桥。下课了,大家和他一起做游戏;上课时,只要他有小动作,同桌用手示意一下,他马上集中注意力听讲;吃过午饭,同学们和他一起学做手工;有时他还把自己的图书拿来和同学们一起阅读。同时,我和各科老师取得联系,注意他的表现,给予他极大的关心。桥搭起来了,我把他的手工作品,拿到班上展览,同学们为他热烈地鼓掌。我又通过电话,把他的进步告诉他家里人,让他们在家里也多鼓励、表扬郭浩宇的进步,少提以前“调皮捣蛋”之类的话语。昔日顽皮的郭浩宇变了:谁的水壶盖打不开了,准是他第一个上前帮忙;见到地上有纸屑,他马上捡起来;任课老师一致反映他上课注意听讲,积极发言,进步十分明显。他得到了更多人的喜欢。当郭浩宇受到表扬,双手接过奖状时,又一次向老师和同学们鞠躬,泪水又一次不争气地流了出来,又是哭又是笑。  案例分析:奖状虽小,却记载着郭浩宇点点滴滴的进步,寄托着大家对他的希望。教师的赞美是阳光,是空气,是水,更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教师的赞美是一座桥,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河;教师的赞美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教师的赞美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有效途径之一,协调各种教育力量,牵线搭桥,使学生的成长处在一种积极健康、良性循环状态之中。而且,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应该更多地告诉他“应该怎样做”,因为这是孩子人生道路的新起点。所以,教师的赞美越多,学生就越显得活泼可爱,学习的劲头就越足。\n《水的浮力》教案教学目标及要求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了解水的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智能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主要是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本课中学生要初步学会做说明水有浮力的实验)3、非智能目标:通过本课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知识、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进一步树立学好自然的信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以及问题探索的意识,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重难点分析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设定,我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自主探索,实验操作,让学生知道: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教学难点确定为:认识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受到水的浮力。教学思路设计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开放式教学法,具体分为三个部分。①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画面,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人人参与,积极动脑动手,给每个学生都提供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学有所得。②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在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概括的学习活动中,得出“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这一科学的结论;③通过归纳总结和大量的应用实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2、从学的方面来说,分为两个部分。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一系列的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动脑、动手,运用自然知识和生活经验,去研究问题,探索新知,得出实验的结论。课前准备教具准备:包括实验器材和CAI课件等演示性教具。学具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泡沫塑料、充了气的气球、弹簧秤、钩码。教具和学具的使用,以其直观、形象、科学等特性,对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灵活掌握所学知识,启迪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以及突破教学重难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本节自然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观图激趣,质疑引入”,第二个部分是“操作实验,发现规律”,第三个部分是“总结谈话,激发信心”。(一)第一个部分是“观图激趣,质疑引入”教师首先出示“潜水艇在水中航行”的多媒体画面,并指导学生仔细观察。\n师叙述:同学们请看,画面中的潜水艇在大海中乘风破浪,你看它一会儿在水面上航行,一会儿又潜入了水中,多威武,多有趣呀!同学们,请想一想,潜水艇为什么能够在大海上航行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本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利用直观的多媒体画面,结合教师的解说,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良好欲望,并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为参与后面的学习活动作了一定的铺垫。(二)第二个部分是“操作实验,发现规律”本部分是本节自然课的重点,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指导学生认识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1)师讲述(用多媒体出示相关内容):同学们,在我们每组的实验桌上都有一块泡沫塑料和一个充了气的气球,请分别把它们放入水槽中,用手向下按一按,再抬一抬手,反复几次,手有什么感觉?每个同学都来试一试。(2)接下来让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检查。(3)分组实验完毕,组织学生讨论并汇报实验结果。①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②用手按浮在水上的泡沫塑料和气球,有什么相同的感觉?(学生会说,泡沫塑料和充了气的气球会浮在水面上;用手按一按,再抬一抬手,反复几次,手会感到有一种力等等。)③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以上实验说明什么?(在这里,学生会说,泡沫塑料和充了气的气球在水中会受到一种向上的力。)(4)接下来教师小结:以上实验说明,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用多媒体出示并板书课题“水的浮力”。)教师随即在黑板上板书: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分组实验,让学生知道,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并引出课题。第二个环节:指导学生认识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1)教师演示并叙述:同学们,老师将一个钩码放入水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放入水中的钩码是沉还是浮?(学生会说钩码会沉下去。)(2)接着,老师组织学生讨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不是受到水的浮力?你是怎样想的?(用多媒体出示)(有的学生说会,有的学生说不会)(3)钩码在水中究竟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呢?请同学们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水槽、弹簧秤、钩码),自己设计一个实验,研究下沉的物体究竟是不是受到了水的浮力?研究时,请注意:①如果钩码受到水的浮力,会看到什么现象?②如果钩码没受到水的浮力,结果会怎样?(用多媒体出示)\n接下来,我对学生要做的实验进行说明并且示范操作:在学生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这样来做这个实验。即将钩码挂在弹簧秤的小钩上,观察此时弹簧秤的刻度是多少,并记录下来;再将弹簧秤上的钩码没入水中,看一看此时弹簧秤的刻度又是多少,并作好记录;然后将两次记录的结果进行比较,看是否发生了变化,是怎样变化的。通过实验,可以看到,后一次记录的结果变小了,说明钩码在水中受到一种向上的力,把钩码往上托,使得弹簧秤的刻度变小了。这种力是一种什么力呢?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因此,就可以得出实验的结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当然,学生在实验操作的活动中,还会有其它的实验方法,在这里,不再一一说明。只要他们的实验方法可行,能得出实验的结论即可。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4)接下来让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5)学生分组实验完毕,抽生汇报实验过程及其结果。①你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②在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③实验结果是怎样的?④通过实验,你得到一个什么结论?(在这里,先让学生说一说,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老师小结: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用多媒体出示并板书)(6)实验小结:通过实验1和实验2,我们已经知道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也就是说: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用多媒体出示并板书)。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自己提出设想,自己设计实验,自主探索,自己叙述实验的过程,得出实验的结论。这符合当代开放式的、学生主动去探索的教学思想。在本部分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动手动脑、合作学习的教学意图。第三个环节:指导学生认识水的浮力的应用(1)谈话:同学们,水的浮力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请看多媒体课件“水的浮力的应用”。(2)请同学们观察、讨论:①图中是什么物体?②它们是不是利用了水的浮力?利用水的浮力做什么?③在生产和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水的浮力?(3)抽学生说后教师小结。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在学生得出实验结论后,让学生说出水的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水的浮力这一现象的理解。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三)第三个部分是“总结谈话,激发信心”1、教师总结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自主操作、自主实验,我们已经知道: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水的浮力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我们要充分运用水的这一特性,使其为我们的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2、教师布置作业:在新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老师要为大家布置一个作业,请大家课后自己思考:既然各种物体在水中都能受到水的浮力,为什么有的沉有的浮?看谁最聪明,能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用多媒体出示思考题)本部分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谈话,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好自然、用好自然的信心,使学生能更加投入地参加到平时的自然课的学习活动中去。八、板书设计水的浮力一、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二、水的浮力的应用。\n《大教育论》读后感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苦,这是我从教以来常常看见老师们的学校生活。为何会如此呢?学校教育难道就是这种状态?我寻思着要去探寻学校教育存在的真正意义。学校的产生是从班级制的产生开始的,班级制教学是三百年前的一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原名:考门斯基)最早提出并实施的。追根溯源,我想到了夸美纽斯的相关著作,也许那儿能发现学校教育存在的真正意义。到校图书室,看见了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书中迎面扑来的是一种宗教气息,但真理并不因为宗教而失去它的光泽。大教育论开篇的阐明就明确的告诉我们它的目的:“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省略中的话是给基督教社会的,其实也是给世界的,但我还是不打出它的原句来。学校应该是师生快乐学习、生活的栖息地,是一口活泼的源泉引出川流不息的溪流,再将这些溪流汇成江河。教育需要理念,教育需要勤奋,但是理念比勤奋更重要。方向不正确,南辕北辙,越勤奋就偏离目标。我们为何教?我们怎样教?这正是我们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还是请不要马上走进学校。我惭愧不能大篇幅的阐述《大教育论》里面的金玉良言,其实只有自己去看才会有感觉,我写的只是我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与《大教育论》给我的智慧,我说说自己对学校教育的看法。学生需要的是什么?德、智、体、美、劳。德为首当其冲,德为外在的和内在的;德是行动更是心灵的内需。教师是教书育人,说明教师有把没有教育过的孩子进行教育的职责。孩子们一来到学校,其实都是满怀憧憬的。他们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知道。问题是每个孩子的好奇对象不一样,可是学校往往是一刀切的教学,家长和教师都是一致往分数看。于是悲剧接踵而至,“差生”自然就产生了。“差生”是不是一无是处的学生呢?不是!就像夸美纽斯告诉我们的那样“石头是给我们当作建造房屋、塔宇、墙壁和栋梁等材料用的;但是它们在没有被凿好,没有被我们放在它们所应放的位置以前,它们是没有用处的。注定给人做装饰品的珍珠与宝石,必须加以雕凿与琢磨。五金是在日常生活中最有用处的,它们得有人去采掘、提炼、熔化,并加以各种方式去锻造,去锤打。在此以前,它们的用处还不如普通的泥土。……”“动物的基本特性是生命与动作,它们看去好象是自己自足的了,但是假如你要按照合于它们的用途去用它们,那就还要加以训练。比如,马是天生合于作战用途去用它们,牛是合于拖物用的,驴是合于负重用的,犬是合于守护与狩猎用的,鹰是合于捕鸟用的;但是在我们训练它们,使它们习惯于它们的工作以前,它们都没有多少用处。”所以,对于任何一位孩子来说,肯定有他们的长处,“天生我材必有用。”\n我们要细心、耐心的去发现每一个个性内在潜在的活力,这样才能让他们的优点在别人面前显现出来。一棍子打死是绝对不行的,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们有问题,而是教师自身的观念有问题。人的身体生成是要劳动的;但是我们知道,人生来只有学习劳动的能量。他要受到教导,才会坐,才会站,才会走,才会用他的手。有些例证告诉我们,凡是从小被野兽攫去,在野兽群中长大的人,他们的智力都没有超过野兽的水准,他们如果不是重新回到了人类的社会,他们用舌、用手、用脚的能力也不会超过野兽所能的。比如:“大约在1540年的时候,有一个叫哈西阿的村落,坐落在一座森林当中,村里有个三岁的孩子,由于父母的疏忽丢失了。过了几年,乡里人看见一只奇怪的动物和豺狼在一起奔跑,它和豺狼的形状不同,有四只脚,可是有一副人类的面孔。这传说到处一散布,地方官叫农人们设法捉住它,带到他的跟前去。农人们照办了,最后,那动物送到了卡塞尔方伯那里。到了堡邸以后,它躲在凳子下,凶狠地望着追赶的人,骇人地咆哮着。方伯给他受教育,让他不断和人相处,受了这种影响,他的野蛮习惯才逐渐变文明;”我们的教学就在于发现和挖掘孩子们潜在的内涵,唤醒他们的心智,给与他们阳光和雨露,让他们自由的成长,您只要适当的去浇一点水,但不是很多。书中写道“哲学家把人叫做小宇宙或宇宙的缩影型,因为人在黑暗中包括了一切广布在大宇宙中的因素;”这句话的真实性是已在别处表明了的。所以,把来到世上的人的理比做一颗种子或一粒谷米是很正当的,植物或树木实际已经存在种子里面,虽则它的形象实际上看不出来。这是很明显的,因为种子如果种子地下,它便会向下生出根牙,向上长出嫩枝,嫩枝凭着它们的天生的力量,日后便可长成枝柯与树枝,垂着绿荫,点缀着花儿与果实。这些做法就像柳宗元所写的《种树郭橐驼传》所表述的道理,教育学生更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要顺应每位学生的自我发展,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本舒、培平、土故、筑密”是学生能得到健康的发展。“知道你自己,更因该知道你的学生。”教师不能不了解每个得学生的发展因素,“抓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的行为是绝不可出现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的。从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从“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去看待教育,从爱迪生、爱因斯坦、舟舟的身上去思考教育,那么我们的教育肯定会快乐的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