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一 15页

  • 72.50 KB
  • 2022-08-15 发布

教育学原理一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教育学原理》一一、名词解释义务教育是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实施的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和免费的学校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广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和人的体质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教育者的积极主导和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实施加全面系统地影响是社会活动过程。教育具有如下特点:专门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特点;对人的影响具有全面性与系统性;教育活动具有双边性及其相互制约性;教育作用的发挥是自觉性和强制性的结合;教育效果是现实性和未来性的统一遗传素质是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的机体构造、形态、感觉器官以及神经系统的特性等。人的这些生物特性是通过遗传获得的,故称之为遗传素质。二、判断下列观点正误,并说明理由1、教育不是人类社会的独有现象,动物界中也存在。答:误。教育是社会有目的有意识的现象,动物界并不存在2、教育是决定社会发展变革的最根本力量。答:误。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在二者的关系上,是社会决定教育,而不是相反3、只有不好的教育,绝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答:误。教育固然是影响人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对人的发展决不是无能的。但人的发展受自约于诸多因素,教育不是万能的。4、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出发点也是人。答:误。教育的对象是人这是对的。但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是不对的。教育应该从社会和个人的培养是最根本的。5、教育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答:对。教育是社会现象,受制约于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在阶级社会里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6、培养人的“个性”应该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答:对。只有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前提和基础才能培养出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而以学生全面发展割裂为代价培养的个性是片面的个性。7、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别是分工的原因。、答:误。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别主要是分工的结果,不是原因8、人的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可塑性。答:对。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性的,这是教师因材施教的内在根据之一,人的遗传素质在后天的成熟过程中又是可以塑造的。\n9、人的本质是一切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答:对。任何一个正常的成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现实社会关系中,他的思想和行为都要受现有社会关系的制约和影响,他的本质也是这个现实社会关系总和的产物。10、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遗传基因”,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答:对。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通过人的培养实现促进人类社会延续发展的价值。11、教育应该求同去异,扼长补短,培养标准化的“产品”。答:误。最好的教育应该是发个性化的教育,是使每个人获得最适合他自己发展的教育。标准化的教育是对人的发展的真正的祸害。12、教育要培养人的世界视野,但不是培养“世界公民”答:对。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球村的时代,教育培养人必须要具有国际的视野,这是社会发展对人的必然要求。但在今天的时代里,还存在国与国的竞争和差别,还存在阶级和利益的冲突。教育还必须主要为本民族和本阶级服务。倡导培养“世界公民”是不正确的。1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就是说明教育是决定社会发展变革的最根本力量。答:误。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在二者的关系上,是社会决定教育,而不是相反。我们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正是反映了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和叫的重大作用。三、简答1、什么是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有什么特点?答: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符合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平等性、免费性和强制性等特点2.简要回答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地位作用。答: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主观能动性、社会环境、教育和社会实际活动等五大因素。其中,遗传因素是人发展的物质前提;主观能动性是发展人的的发展的发内在动力;社会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决定性的因素,制约人的发展起着主导性作用;社会实际活动是人发展的基本途径。各因素是不可分割的,在统一对人的发展起着作用。3、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什么?答:基本职能:促进社会延续和发展发的职能;加速个体身心社会化进程的职能;传递知识经验和创新知识的职能。4、如何认识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答: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个别特点的发展。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是人发展的内在根据之一,对遗传素质的作用不能否定。但也不能因为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可能性,就因此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把人的发展完全归因于遗传因素。遗传决定论是错误的5、简要回答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涵及其社会意义。答:涵义: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二是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社会意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n6、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答:教育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性作用。同其他因素比较,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教育是有明确目的的影响人发展的活动过程,它对人的发展方向起着制约作用;教育是有计划地全面系统影响人的过程,可以大大增强对人影响的效益性;教育是有特定的教育者负责组织的教育过程,可以使人的发展不走或少走弯路。此外,人的遗传素质的开发要靠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塑造离不开教育;对环境中各种积极和消极因素的筛选利用要依赖教育;人的各种实际活动要获得成效,必须要依靠佛教眼来培养正确的实践目的和掌握有效的实践手段。7、教育同社会环境和实践活动有何本质区别?答: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广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和人的体质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教育者的积极主导和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实施加全面系统地影响是社会活动过程。教育具有如下特点:专门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特点;对人的影响具有全面性与系统性;教育活动具有双边性及其相互制约性;教育作用的发挥是自觉性和强制性的结合;教育效果是现实性和未来性的统一。教育同社会实际活动和环境是有着根本区别的。人的实际主要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而教育则完全是培养人和改造人的活动。同时,教育也不等同于环境。环境纯粹是人发展的外部因素,而教育则包含有诸葛因素;环境对人的影响是自发的,而教育对人的影响则是自觉的。8、当代家庭教育的主要误区都有哪些?答:主要有教育观念上的误区,如家长缺少平等观念;教育方法上的误区9、什么是教育学的“个性”?如何科学地培养人的个性?答:教育学所说的个性是指个体在生理素质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主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社会和教育的的影响,在身心、才智、德行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比较稳固而持久的独特特征的总和。科学地培养人的个性,首先要清楚两种不同的个性观。一种是以牺牲人的割裂的资产积极个性观;另一种个性观是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对人的特长进行培养,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的个性观。四、论述1、论遗传、环境和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各自地位和作用。答:A、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B、环境是影响人在的重要外部条件,其中社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程度。C、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可以发塑造和调控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对人的发展具有中大的意义和价值\n2、结合你的工作实际,谈谈你学习教育科学理论的体会与收获。A、学习教育学原理有助于我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自觉惯窃方针,能让我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推动我进一步学习研究和发展具体教育学科。3、谈谈你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答:有广义的和狭义的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体质的活动,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狭义教育则主要指制度化的叫。即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教育具有以下特点:A、专门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特点B、教育对人的影响具有全面性与系统性C、教育活动的双边性及相互制约性D、教育作用的发展是自觉性和强制性的结合E、教育效果的现实性和未来性的统一。4、就“教育学是不是科学,有没有规律”,谈谈你的看法。答:教育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如何培养人的科学。培养人是有规律可循的,办教育必须按教育规律办事,着应是每一个人,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的准则。教育既有培养人的规律,也有教育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还有教育运行的管理规律等等。5、请列出影响或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2例,并就其中感兴趣的一例做深入剖析。答:地理环境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影响和制约者教育,地理环境包括社会地理位置。气候和各钟自然资源等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不同的发社会地理位置决定了教育水平的差异,如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接受信息的渠道广泛,相应的在教育方面的投资力度(如归资、校舍、设备等)则比较大,这些都将大大有助于教育水平的提高。相反在边远地区的教育,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教育很难获得与发达的沿海地区相同的“待遇”。6、试论我国基础教育中的所谓“差生”问题。A、“差生”是由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个人性格等原因造成的B、“差生”差在思想品德差、学习差。好事不做一件,坏事连篇,总之,差生的教育是教育者最头痛的一件事了,要解决“差生”的问题,我认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应联合起来。1、互相访问2、通讯联络3、召开家长会4、成立各种教育组织五、案例分析1、某镇的一所初中根据学生所交的学杂费数量对学生区别对待。学杂费250元的学生进入“普通班”,穿蓝色校服。学杂费3500元的学生进入“封闭班”\n,穿红色校服。而且,封闭班的教室里配有VCD、电视机、电风扇等设备,而普通班则没有。请结合工作实际和教育学的学习,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看法。答:我不赞成学校以校服来区分这些学生,但配备一些好的教学设备是应该的,至于为什么只有交钱多的学生能享受到,我们不谈论,只是这样做对学生,对义务教育来说影响不好。这样影响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不平衡。现在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好的老师好的教学环境,完善的教学配备给学生带来的是一个立体的、动态知识范围,而不是书本上局限的画面文字。教师通过先进的教学设备可以轻松的将知识活灵活现的展现给学。但是有钱人的学生享受到了我们不能怪他们,就好比有钱住高档宾馆,没钱住普通旅馆,作为一名老师我不希望学校存在这样的分化,更不希望学校以这样的方式来赚取学生的金钱。我们应该让孩子在平等地环境里健康成长。2、13岁少年奇奇(化名)由于在校打架等问题受到老师的处理。老师的做法是,让全班同学进行无记名投票,就“要不要奇奇继续留校读书”的问题进行表决。由于没能够通过表决,奇奇的父亲只好给孩子另外找了一所学校去上学。请结合工作实际和教育学的学习,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看法。答。在小学教学工作中打架这样的事情经常见,不知道奇奇打架的问题到底有多严重。如果不严重,老师这样做的确有些不妥,这样可能会严重的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让奇奇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老师私下找奇奇沟通谈心也许效果会好些。如果问题很严重假设:老师为什么让全班投票,也许奇奇经常欺负班里的同学,经过很多次教育也没有改观。给班里的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全因素。这样我认为老师应该把问题反映到学校主管部门,学校出面解决这个问题。是让学生留还是走应该由学校决定,让班里的学生投票这样,奇奇心理会认为自己已经成为班里的公敌,心里也许会有更大的扭曲。总之,班里公开选举三号学生,班干部等等好的方面的事情应该大力提倡,对于批评教育这种事情,毕竟针对还是一个孩子,没必要去让他承受这么大的挫折,和心理打击。《教育学原理》二一、名词解释因材施教美育“三个面向”全面教育德育教师智育教学因材施教——就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情况给予学生的差别教育,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原则。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能力的教育。三个面向——即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是当代中国的教育发展改革方针。全面教育——\n即是指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而实施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目的规定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培养人的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德育——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政治经济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施加系统影响的过程。德育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政治方向和政治态度教育)、思想教育(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教育)和品德教育(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育)等三个方面。教师——教师是受社会的委托,经过专门的培养训练,以全面培养教育人为职责的学校专职人员。智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教学——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二、判断下列观点正误,并说明理由1、德育就是道德教育的简称。错误。德育就是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政治经济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施加系统影响的过程。德育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政治方向和政治态度教育)、思想教育(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教育)和品德教育(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育)等三个方面。2、教育过程必须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正确。教师受社会委托,担负着为社会塑造新人的使命。教师是社会意志的体现者,他根据社会的意志和要求来培养人,教师是教育方针、教育计划的贯彻执行者,教师主导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和质量规格。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然处于主导地位;3、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培养学生体、音、美等方面素质的特长教育。错误。素质教育不仅仅是特长的教育。素质教育应是对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4、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地位,必然会弱化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错误。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重要方面就是要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二者并不矛盾5、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正确。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培养人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学校的其他活动都要服从和服务于教学。6、智育就是传授知识的教育。\n错误。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同德育、体育、美育等并列构成全面教育的整体;而教学是实施全面教育的基本途径,它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一起构成教育途径的整体。从二者完成的任务上看,智育只侧重于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而教学除了完成智育的任务外,还要完成其它各育的任务,教学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共同途径。1、教育上培养人的个性必须以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前提和基础。正确。只有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前提和基础才能培养学生出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而以学生全面发展割裂为代价培养的个性是片面的个性。2、教学过程就是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错误。教学过程是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3、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是政治课教师与班主任的工作。错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是全体教育的共同责任和使命。10、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制约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原因。正确。教师队伍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因此,教师的素质问题,是关涉教育事业的大问题。社会上的各种职业都有各自的素质规定,教育也是一样。对于教师而言,他不仅要具备一个现代人的共同素质,此外还必须具备教师职业所要求的特殊专业素质。11、“减负”要取得实效,就必须减少课程门类,少留或不留作业;少考或不考试错误。减负的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减负同留作业和考试并不是对立的和矛盾的。12、研究性学习是主要的学习方式,接受学习是次要的学习方式。错误。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两种,接受学习与发现探究学习。对学生而言,他的主要任务是在最短世界里继承人类文明的精华,因此接受学习才是基本学习方式。13、学校工作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错误。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14、教师教育包括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两个方面。正确。这是现代社会终身教育思潮下教师教育的两个基本方面。 15、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正确。。学教工作以教学为主,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等全面素质主要是通过各种课堂教学实现的。\n16、“班级授课制”不利于因材施教,必须取消。错误。“班级授课制”固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因材施教,但“班级授课制”同因材施教是不矛盾的,同时也是效率最高的教学组织形式。17、校长负责制的核心是校长全面负责。正确。。这是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做法。校长负责制,校长是一个学校的法人代表,向国家,向家长,向学生负责,他的责任是全面的。18、教学只是完成智育任务的基本途径错误。教学是各育的共同途径。不仅要完成智育的任务,也要完成德育、体育和美育等的任务。19、教师的劳动具有很强的创造性正确。教师的劳动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教育的对象具有能动性,他们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而是能动地参与教育过程,制约着教师的劳动。因此,这就必然决定了教师这种培养学生的劳动,不能像工人生产物质产品那样,有统一的操作规程,统一的型号,用同一个标准与模子来生产和铸造。在教育工作中没有一套可供教师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教育对象都有效的现有模式。教师既要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统一要求培养学生,又必须注意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及其个性特点,提出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创造性地完成教育任务。由此可知,教师的劳动决不是简单的周而复始的重复,也不是对他人经验的照搬,更不是只起贩运知识的“传声筒”作用,而是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创造性。三、简答1、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有哪些?相互关系如何?答: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主要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各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互相促进,又不可替代。德育是各育的方向、统帅和动力;智育是各育的知识和智力的基础;体育是各育的物质性前提条件;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也都是教育的重要构成要素,同其他三育共同促进人的发展2、简要回答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涵及其社会意义。答: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劳动技术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原理的重要内容。实施劳动技术教育,可以使学生掌握应用于现代生产的科学技术,形成劳动的基本技能;可以提高学生对劳动的认识,端正劳动态度;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机体功能,促进其身体健康。总之,劳动技术教育能使学生在德、智、体等多方面得到发展。\n重视劳动技术教育是解决当前学生缺乏劳动能力与劳动观念淡薄的现实需要。由于智育的过高地位,不仅德育、体育和美育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影响和冲击,劳动技术教育也同样被冷淡。由于社会、家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反映在学校中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青少年的劳动能力日渐萎缩,劳动观念日渐淡薄。因此重视劳动技术教育,不只是要培养他们的劳动态度、习惯及生产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继承我们优良的民族精神与美德,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这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和未来。3、简要回答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答:全面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几个部分组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各育应紧密相连,既不能或缺,又不能互相替代。体育是各育实施的物质前提,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基础;智育是各育实施的认识基础,智力支持;德育则是各育实施的方向统帅和动力源泉;美育协调各育的发展;劳动技术教育是各育的实践基础。4、教师有哪些义务?答:教师的义务有: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成长;不断提高政治业务水平。5、如何认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基本走向?答: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内容的难、繁、偏、旧和学科本位以及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现状;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强调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和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走向: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建立多维、立体式的课程结构;注重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多样化和多向互动与交流;发展弹性、多元的教学评价模式;课程管理体制重心下移,开发学校课程。 6、学生为什么必须要接受教育?答:学生接受教育首先是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的统一;社会需要其未来社会成员都是理想的能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个人也需要适应社会从而在社会中获得理想的发展;学生是未完成的社会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7、当前的教育方针是如何表述的?试分析其理论上的构成答: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完整教育方针的理论构成:反映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规定人的素质结构,确定人的培养途径,最终明确教育的培养目标。8、素质教育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答: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的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这种教育既是社会所要求的,也是人自身所需要的。四、论述1、结合我国当代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实际,论一个专业化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答:(1)、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n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要求具有优秀的思想政治素质、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热爱自已的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思想和道德情操。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不仅是教师无私奉献,忘我工作的精神动力,更制约着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与能力素质的水平和发挥程度,最终决定着整个培养人的方向和教育质量。(2)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主要反映在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宽广的文化修养方面。教师是通过系统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智力、体力和塑造各种优秀品质,达到培养人的目的。为此,教师不仅要全面准确地牢固掌握所教的专业知识,也要不断吐故纳新,跟上所教授专业的时代发展,使自己站在学术的前沿。一个称职的教师不仅要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精通所教学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应将视野放到更广泛的世界中,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科学的分化与综合的趋势。(3)教师的教育理论素质教师要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使自己的工作少走弯路,只有专业知识还远远不够,必须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教师仅具有专业知识地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懂得教育规律,掌握教学方法,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4)教育能力素质教师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成员,除具有现代人的基本能力素质外,还必须具备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特殊能力,如教师应具备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了解、分析学生的能力,选择和运用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5)教师的身体心理素质身心健康是现代教师必备的重要条件,教师劳动的繁重性、艰巨性要求教师必须有健康的身体,以保证精力充沛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现代教师应是体魄健壮的高素质的现代人,应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因为,现代生活紧张忙碌,充满竞争和压力,教师如没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健康的心理品质,不仅不能战胜挫折和困难,也无法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教师的情感因素,教师的意志力,教师的兴趣、气质、性格等是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方面。同时,良好的心理品质不仅是教育教育工作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总之,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教育工作的成败。1、试剖析当前教育实际中对教育方针的背离现象及其原因。、答: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教育中的主要问题就是对教育方针的背离,如选拔教育背离了教育的公平性,只要考高分其它的都不重要了;封闭教育,背离了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人的培养途径;对人的素质的片面培养,背离了教育方针对人的素质的全面性要求;教育实际对教育途径与人的素质结构的背离必然导致教育结果的背离。 明确当前教育中的主要问题就是对教育方针的背离。封闭教育,背离了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人的培养途径;对人的素质的片面培养,背离了教育方针对人的素质的全面性要求;教育实际对教育途径与人的素质结构的背离必然导致教育结果的背离。 3、结合“教育概论”\n课程的学习以及你的受教育经历,试论述一个合格的专业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有:一、职业道德素质1、高尚的职业道德观念2、崇高的职业道德精神3、良好的职业道德态度4、高尚的职业道德行为二、思想政治素质三、科学文化素质1、扎实地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2、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良好的文化素养3、要有文化科学发展史的知识四、教育理论素质五、教育能力素质六、身体、心理健康素质4、论合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 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  1.功利“情结”,剪不断,理还乱。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人们一方面感到知识在贬值,文凭在贬值,很难再像我们的前辈先贤那样“一心专读圣贤书”了,但是另一方面,在就业、应聘、住房、职称晋级、职务升迁、由农村进城市等等许多与个人利益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上,又总是有文凭比没文凭好,高文凭比低文凭优先。考上个名牌大学、重点大学,虽然没有了昔日那种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辉煌,但可解决工作、就业、进城等现实问题,这是真真切切的。现行的考试制度招生制度在尊重知识,选拔人才方面有无可代替的作用,但也复活了过去科举制度的某些病根。读书应试这条千百年来无数学子走过的老路,今天仍然是这样的坎坷不平,它把千千万万的中小学生从入学那天起就推入旷日持久的苦战之中。尽管名牌、重点学校招生数额已客观上决定了幸运者只是少数,但那优越的条件和诱惑力太大了,它不可抗拒地吸引着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也正因为是“独木桥”,谁都怕挤了下去,自然就只有“勤为径,苦作舟”了,即使折腾得精疲力竭又如何呢?  2.各种陈腐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与现实的功利之结扭在一起构成了千斤重压。就观念来说,主要是传统的人才观、质量观在作祟。只有上大学,当专家才是人才,才有出息;只有考分高,升学率高才是质量好,几乎成了社会衡量学生、教师、学校优劣的唯一标准。家长这么看,教师自己也这么看,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无不这么看。为了培养人们所想象的那种高人才,为了创造人们所想象的高质量,许多老师和家长拼命加大作业量,延长学习时间,星期天不休息,寒暑假没有了。  3.\n教学评估奖惩制度缺乏科学性,产生误导。家长和社会把考分高低、升学率高低作为评价学校的唯一标准;学校又把它具体化为教师评优晋级、奖惩赏罚的唯一标准。许多学校评估制度的主要内容就是在各级统考中,所教班级平均成绩超过学区平均分多少如何奖励;超过县平均分多少如何奖励;升学率达到多少如何奖励等等。这种东西一度被戴上了“引入竞争机制”、“实行量化管理”等管理科学的桂冠,显得那样的天经地义。其实,这种单一片面的评估制度,严重偏离了教学规律,直接引发了教师对学生进行考试与作业的轮番轰炸,学生不堪其苦,教师不堪其累。  4.各种创收营利行为掏空了学生的钱包,却加重了书包。搞市场经济,许多人就盯住了中学生这个“大市场”。出于营利的目的,大办各种补习班、临时班、速训班、提高班、奥林匹克班;滥编滥印各种复习资料、练习册、模拟试题等等。学生本人为了寻找应考的捷径和秘诀,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几乎只要说对考试有用的东西就买,有班就进。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种情况更助长了滥办班滥编印资料的营利行为,这样既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又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5.教材内容偏多偏难,教学方法手段落后。现行中学教材按学生身心发展的承受能力、认知水平,有些内容超前一至二个学期。有的本来是初中阶段的任务,却下放给了小学,是高中的下放给了初中,而高中学生却要完成相当一部分大学阶段的任务。部分教师素质较差,教学水平低,没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农村大部分学校教学仪器设备缺乏,教学手段落后,所教内容很难使学生当堂消化吸收,课堂欠债严重。磨刀没法,按紧死擦。只好靠大量补课和题海战术来弥补课堂教学的缺陷。一遍不行两遍,五遍不行十遍,仍然不会再罚二十遍!  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问题,又有一个现实的功利机制问题;既有学校内部教学方法、教学水平问题,又有家长、社会期望值过高等多方面的因素介入。因此,减轻中学生课业负担就像减轻农民负担一样,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综合治理,需要学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和配合。  二 减轻中学生课业负担的对策  总的说来,减轻中学生课业负担,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首先,各级政府要尽最大努力增加教育投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经济是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只有加大投入,才能培养更多更好的师资,购置更多更好的设备,装备更多更好的学校;才能实现各级各类学校资源配置方面的合理化,避免师资设备条件的过分悬殊;才能为千千万万中学生提供更多相对平等的优越的受教育机会,缓解千军万马挤名牌挤重点学校的局面,这是当务之急。它要求我们各级政府要真正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舍得花大本钱大气力办教育。  其次,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全面宣传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n的指导思想统一认识,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起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使基础教育从多年来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中解脱出来,建立起一种素质教育的新目标模式。要开导广大家长正确认识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国情。社会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也应当不拘一格。目前名牌重点学校就那么多,招生数量有限,能挤进名牌重点学校的毕竟只是少数,不管怎样,总是有大部分人要在各级各类学校锻炼成材,并不是只有进名牌重点学校才有出息。  第三,要按照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原则建立科学可行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新的评价体系要能够反映基础教育的规律、性质、特点、培养目标。坚决制止那种单纯把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与教师工资、奖金、评优挂钩。中学只负责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高中毕业即完成任务。  第四,要加强教师的进修与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优化作业设计,避免枯燥的机械重复。丰富学生课余生活,适当举办演讲、体育、音乐、美术、劳作、科普等有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能激发学生兴趣和开发学生特长的活动,寓教于乐。  第五,要对教师加强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教育,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全面关心爱护学生。对于各种违背教学规律,徒然增重学生负担的创收营利行为不能听之任之,要严肃纪律,加强管理。 五、案例分析1、某中学经过教师的精心准备和学校的大量投入,推出包括科学类、人文类和活动类三大门类的40门具有本校特色的选修课程,用“课程超市”的形式呈现在全体学生面前,让学生自主选择。在这个琳琅满目的“课程超市”里,每一位同学精心挑选,都找到了一、两门符合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课程。请结合工作实际和教育学的学习,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看法。答:在完成国家规定课程的前提下,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兴趣出发,开设出系列的选修课,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是有益处的,它符合教育的规律,应该提倡。2、某教师在对中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说“读书考大学,是为了自己,不是别人。读书增强了自己的本领,提高了自己的资本,将来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挣下大把的钱,从而有一个美好的生活。比如生活愉快,人生充实,前途美好,事业辉煌,甚至找一个漂亮的老婆,生一个聪明的儿子。”请结合工作实际和教育学的学习,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看法。答:我把这段话反复看了多遍,实在看不出错在哪里。概括起来应该是“读书就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使自己生活得更加充实、美好。”这是完全正确的,这话是带有一定的“功利”--为了增强自己的本领,提高了自己的素质,将来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从而有一个美好的个人生活……但这种“功利”有没有错呢?我认为是没有错的,读书就是为了使我们的谋生能力更强,使我们短暂的人生更加完美、充实。这是合情合理的,完全是利党、利国、利民的事情,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读书为什么要讳言“功利”呢?我们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不就是从书中获取的知识、技术“功利”来的吗?在读书的问题上,我们为什么不能实事求是一些,多要一些真诚的“平凡”,而总是喜欢去搞那些虚伪的“崇高”,虚假的“拔高”\n呢? 长期以来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针对性、实效性差的原因就在这里--我们的教育总是习惯从成人的自我感觉出发,脱离儿童少年的生理、心理成长的实际,甚至脱离现实生活实际,脱离常人的思维方式,从而违背教育规律,导致教育的低效和无效。主要表现为: 1.脱离中小学生实际的教育目标的盲目攀高。我们过去的道德教育,总是一味地拔高,对公民的道德要求超出了一般人在生活中可以达到的高度,对中小学生的教育也是超出了儿童少年可以接受和达到的程度。我们以为把口号喊得越高、越响,就越能鼓舞人、打动人;无论什么事情,越不考虑自己就越是显得高尚。同时还以为将一些选定好的高、大、全“标本”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情,不加分析地、不看具体情况地、盲目地让学生学习、模仿,以为对学生要求越高,就越能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远大理想。其实这种大人们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并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 我们知道,一个人对做某件事情的动力,首先来自于个人的真实体验和需求,而不是抽象的、冠冕堂皇的、没有具体意义的空目标。儿童认识事物,是从他熟悉的生活经验、他能理解的浅显小道理开始的,是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到远、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而不是相反。而在这件事上,强行让一个儿童去理解和接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意义,就犯了由深到浅、由远到近,由抽象到形象的错误,这种教育方法,孩子们除了必须按照老师的要求说(背)出这句话以外,是不会有实质性理解的,因此也谈不上形成真正的、持续的学习动力,也就不会如你想像的那样,“人人只要有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理想就会发愤学习”。 再说,人是应该有崇高的理想,但理想的起点应该是普通和平凡,没有普通和平凡,“崇高”就成了空中楼阁、海市蜃楼。我们教育孩子应该首先是做一个普通人,要从普通和平凡做起,培养基本的文明习惯和社会公德,要让他在成长、体验及对老师启迪的思考中逐步确立自己的理想,而不是由成人去代替孩子,或去强迫孩子树立崇高理想。对孩子要求的盲目攀高及强制,不但没能让孩子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反而使孩子在学会说大话、假话、空话、套话的同时,形成双重人格,以及在成长中面对许许多多具体的人生选择时迷失方向,这是十分有害的。 一味地向高要求,是犯了急性病,也严重脱离了孩子的实际,因为,把要求大人做到的事情强行要求儿童少年去做到;把大人中多数人都还做不到的事情,也强行要求儿童、少年现在就要做到,这是剥夺了儿童的成长权利,剥夺了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由不成熟到成熟过程的权利,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也是违反教育科学的。 2.缺乏科学方法的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当作知识技能来教学的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把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思想情感的培养与知识教学混淆起来,把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当作了知识、技能来传授,我们以为,只要把大人希望孩子达到的目标制订成概念、定理、标语口号、知识点,让学生尽快记、背、考下来,学生只要能按“标准答案”“回答正确”,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培养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工作就算大功告成,这是把教育简单化,机械化、概念化。 这种教育无视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无视走进学生的心灵,无视教育者的身教,无视受教育者主体的思考和感悟,无视教育主体的实践。似乎不用讲究教育艺术,不用启迪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不必培养和提高学生判断是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人人将标语口号、豪言壮语类的“知识点”\n能鹦鹉学舌般地复述下来,就可以解决自己一生遇到的一切纷繁复杂的问题了;我们不管他做得怎样,只要说的好听,他就是高尚的人了。这种思维逻辑既不符合教育理论,也不符合教育实践,如同你以为要求每个学生都背下“唱歌时要注意科学地呼吸、吐气,要有共鸣声,要有情感”这句话后,他们人人就都“已经成为掌握了歌唱技巧的歌唱家”一样,是荒唐、可笑的。 实践证明,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不出来的,更是“考”不出来的。正如北京教科院文喆所说:“每个人的态度与价值的选择,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逐渐习得的。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体验中认识社会生活,是每个学习主体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科学研究》2003.3)而一些人想问题,仅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缺乏看问题的基本常识,这只能说是一种对教育的无知,对科学的无知。 3.以自己或本本制订的标准作为衡量一切是非标准的霸道教育。几十年来,一些人总是习惯于机械教条地、不假思索地、一程不变地按照过去本本制订的“标准答案”来教育学生,并以这种思维来判断是非:只要不是自己既定的答案,就是别人的错。因此可以把正常人的正常思维和普通人说的常理话判定为“有不良倾向”甚至“错误”,而别人却没有辩解和说理的权利和机会。最要命的是,这些人往往掌握有制订标准的权利和对别人的“生杀”大权--认定你“有不良倾向”,可以在会上批评教育;认定你回答错误,可以在思品、政治考试中扣分或判0分;认定你思想有问题,可以在评先进中让你落选;认定你在“放毒”,可以动用行政手段处分你。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一种教育上的霸道行为,这种不平等、不公正的霸道教育,本身是不能起到教育人的作用的。 不让你明白“为什么”的道理,只告诉你、要求你“怎么样”做;不需要你心服口服,只需要你“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这样的教育,除了使人产生无奈、委屈、沮丧、压抑、烦躁、苦闷甚至愤怒的情绪外,能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和形成人的道德自律吗?既缺乏对人的尊重,又想把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情操,寄希望于行政手段、强迫命令,搞管、卡、压等霸道教育上,这对一个民族来说,是可悲的。用这样的办法,只管得了一时,却管不了一世,是很难有好的教育效果的,这已经被无数事实所证明。这种违背教育规律的东西,耗时越多、用力越大,就越是不能达到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反而是南辕北辙,越走越远。 因此,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许多类似这种由于诊断“病情”、分析“病情”的错误而导致开出“药方”的错误,最终导致“治病”的无效,甚至加重“病情”、延误“病情”,错过了对儿童少年教育的最佳时机的做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反思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