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课堂笔记 10页

  • 169.00 KB
  • 2022-08-15 发布

教育学课堂笔记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绪论学会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一、教育学:(P3)类型:概念要求:实记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二、教育学科体系(三个维度)(P6)类型:选择要求:看教育学科体系的变化,它由情境线索、理论线索、技术操作线索三个维度组成。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重点了解第三节)一、教育质的规定(如何理解教育):(P12)类型:选择要求:多看(一)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二)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三)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单选)二、教育的概念:(P13)类型:概念要求:实记性质:重点教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三、教育的基本要素:(P15)类型:多选要求:多看(一)教育者(二)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受教育者的积极活动是好的教育效果的必要条件(三)教育影响教育影响可以分解为: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方式方法、教育环境五种成份。四、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P15)类型:选择(多选)要求:了解(一)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二)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三)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五、教育的发展:(P19)类型:概念要求:实记教育的发展:教育是在劳动基础上,在人、社会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教育的产生离不开社会和人的形成。六、远古教育与古代教育的区别:(P19)类型:选择或简答要求:理解记忆(一)远古教育方面:1、非独立性;2、贫乏性;3、无阶级性;(二)古代教育方面:1、教育具有独立活动领域;2、教育内容丰富充实;3、教育具有阶段性、等级性、狭隘性;4、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七、我国教育比较重要的几个时期:(P23)类型:选择要求:了解(一)1957年,毛泽东在国务院会议上提出了我国教育方针;(二)1958年,国家第一次正式提出教育的目的;(三)1982年,中国宪法中有了对教育目的的规定;(四)1995年,单独立法。八、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P25)类型:单选要求:了解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单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单选)2、鲜明地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3、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九、教育目的(P26)类型:概念要求:实记(一)教育目的:(实记)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二)基本组成部分:(了解)1、对培养何种社会成员(角色)的规定;2、对教育对象形成何种素质结构的规定。(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选择)1、个人本位论;由人的本性、本能决定教育目的2、社会本位论。由社会的需要决定的教育目的十、教育目标及目标体系(P29)类型:概念+多选(简答)要求:实记+理解记忆(一)教育目标:(实记)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的具体化。(二)教育目标体系:\n1、第一层次是教育目的<远期、理想目标>;2、第二层次是教育目标<远期、理想目标>;3、第三层次是课程目标<中期、中程目标>;4、第四层次是单元目标<近期目标>(行动目标)。十一、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P33)类型:论述要求:理解记忆(一)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P34)类型:简答要求:理解记忆1、遗传的因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2、环境因素。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3、教育因素。教育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4、个体主观能动性因素。个体主观能动生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二)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规律:(P37)类型:简答要求:理解记忆1、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循序渐进;2、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出阶段性,要抓最近发展区;3、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抓关键期;4、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因材施教。(三)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内容:(P40)了解1、政治社会化;2、道德社会化;3、性别角色化。十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P45)类型:选择+论述要求:了解+理解记忆(一)教育对物质产生的作用:(P48)选择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和生产中所必须的各种人员“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加速现代社会物质生产技术更新的有利因素。(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P49)论述1、政治对教育的作用:理解记忆1)政治通过一定的组织手段对教育实现控制;2)政治对教育作用的第二种手段是通过政府、政党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3)政治对教育的作用的第三种手段是法律。4)政治对教育作用的另一常用手段就是直接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以影响其政治立场、观点和态度。2、教育对政治的作用:(P50)理解记忆1)通过教育,宣传一定的政治观点、理论、方针、路线,造成舆论。2)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政治活动;3)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4)通过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三)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P50)类型:论述题要求:理解记忆1、文化对教育的作用:1)影响学校教育内容;2)影响学校教育手段、方法和组织形式;3)影响教育地位;4)影响教育目的;5)影响教育文化背景。2、教育对文化的作用:1)教育是文化延续和更新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2)教育对文化的第二个作用是对文化的普及。3)教育还具有交流、整合不同类型文化的作用。(四)教育与科技的关系:(P52)看一下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可能的影响;2)可能的影响转化为现实的影响;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教育对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教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的研究功能;4)教育使科学成果得到扩大的可能。十三、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P60)类型:多选要求:知道有5点(一)商品性;(二)生产性;(三)科学性;(四)民主性;(五)发展性。\n第一章教师——了解自己一、对教师的基本要求:(P69)类型:论述要求:理解记忆(一)概念:受社会委托,在教育机构中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影响的专门人员。(二)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对教育的情感要求)论述理解记忆1、理解学生;2、与学生和谐相处。有效的教学取决于有效的交往。3、积极的自我意识。4、教育的期待。(三)教育的知识结构(对教育知识的要求):(P81)1、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2、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3、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四)教师的能力结构(P82)1、教育预见能力;2、教育传导能力。教育传导能力的核心是语言能力。3、教育过程的控制的能力1)对学生的控制;2)对自己的控制;3)对情境的控制;二、教师的角色:(P85)类型:概念要求:理解记忆(一)教师的“教员”角色:教员角色是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最突出角色,其角色主要功能是对学生进行授业、传道、解惑、和评定学业。(二)教师的“研究者”角色:(选择)教师的研究者角色是新时期对教师角色的重要补充。三、教师劳动的特点:(P108)类型:多选要求:理解(一)特殊的复杂性:1、工作对象复杂;2、工作任务复杂;3、工作过程复杂。(二)强烈的示范性1、教育活动的特点;2、学习活动的特点;3、教学过程的特点;(三)独特的创造性: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所决定;2、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内容的运用选择和处理上;3、教育机智上;第二章透视教育对象一、学生的本质属性(P125)类型:简答要求:理解记忆(一)学生是人(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为什么)(P129)简答1、学生具有与成年人不同的身心特点;2、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3、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三)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四)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为什么)(P131)简答1、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3、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着主体地位的作用。(六)学生的社会地位二、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一)初中生生理发展特点:初中生处于生理发展的“激变期”(二)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1、初中学生感知力和观察能力明显提高;2、初中学生记忆力的发展是人生记忆“高峰”的前奏;3、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n(一)未成年人开始犯错误的高峰年龄期是12—15岁,把这一年龄期称为“危险期”。一、师生间的关系:(P149)类型:论述题要求:理解记忆(一)正确认识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表现)(P151)1、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是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产生的关系。2、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情感是人际关系的主要调节器。3、师生之间组织关系;4、师生之间心理关系;5、教师与学生的非正式关系。(二)促进和影响师生关系的发展(师生关系的改善)(P161)1、我国师生关系的有4种形态;1)对立型;2)依赖型;3)自由放任型;4)民主型。2、我们希望师生关系发展成为民主型;3、民主型师生关系的特点:1)师生之间有相互接纳的态度;2)师生之间情感关系比较和谐;3)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积极双向交流;4)师生之间教与学效果良好。4、教师的人格形态会影响师生关系的发展(P163)柏恩将教师的人格划分三种态形:父母态、成人态和儿童态。不同人格态形的影响:父母(P)态,往往具有权威和优越感,这种老师引导的人际关系会是对立型;成人(A)态,则有客观和理智,这种老师引导师生关系向民主型发展;儿童(C)态,常常像婴儿那样冲动,表现为服从和任人摆布,这种引导师生关系向自由放任型发展。5、教师的人际知觉影响师生关系的发展:(P165)传统教育只强调教师的权威,忽视学生的主动精神。而现代教育建立民主的、平等的、合作的师生关系。第一章了望教育环境一、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好的学校能出好的学生)(P173)(一)校园文化建设:(P175)校风:(这176)类型:概念要求:实记校风:是校内大多数人的一种习惯势力,可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课堂内的环境:(二)微观环境的影响:(P178)1、同伴影响;2、花盆效应;3、教师的期待效应。二、家庭教育的影响——首席教师:(P182)类型:简答要求:理解记忆(一)家庭教育的功能:(P182)类型:简答要求:理解记忆1、教导基本生活技能;2、教导社会规范,形成道德情操;3、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和志趣;4、培养社会角色;5、形成个人性格特征、个人对社会适应的动力。(二)家庭教育的特点(P184)类型:简答要求:理解记忆1、影响具有先主性;2、控制方式具有多维性;3、交往接触的密切性;4、教育和生活的统一性;5、了解和影响的深刻性。(三)家庭因素对教育的影响(P187)类型:简答要求:理解记忆1、期望值;2、非智力因素;3、家长职业;4、家长文化水平;5、家庭经济状况;6、家庭结构;7、家庭气氛。(四)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P190)类型:简答要求:理解记忆1、父母的表率;\n2、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3、父母的文化修养;4、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三、社区在发展教育中的功能(P196)类型:多选要求:了解(一)服务功能;(二)教育功能;(三)宣传功能;(四)经济功能;(五)协调功能。四、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结合的重要性(P199)类型:简答要求:理解记忆(一)时空上的紧密衔接;(二)方向上的高度一致;(三)教育的有效性;五、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方式:(P202)家长会是学校与家庭联系的主要方式。第一章课程结构一、课程:(P214)课程:类型:概念要求:实记课程: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进程。二、课程要素的演化:(P215)类型:选择要求:熟悉(一)中国古代学校的课程要素——道德经验要素为重点;(二)夸美纽斯学校课程要素——智慧要素为主;(三)斯宾塞的课程要素——强调个人发展的需要;(四)杜威的课程要素——直接经验。三、我国中小学现代课程的要素(P217)类型:多选要求:了解(一)认知经验;(二)道德经验;(三)审美经验;(四)健身经验。四、课程的结构:(一)工具类课程——语、数、外;(二)必修课:(P219)类型:概念要求:实记必修课: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三)选修课:(P220)类型:概念要求:实记选修课:为了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修习的课程。五、课程的基本类型:(P221)几个概念(一)学科课程(分科课程或显性课程)(P221)概念要求:实记1、学科课程(分科课程或显性课程):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他们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2、学科课程最早由孔子提出,西方最早提出的是亚里士多德。(二)活动课程(P223)1、活动课程的概念类型:概念要求:实记活动课程:相对于系统学科知识而言,侧生于学生直接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2、活动课程的倡导者——美国杜威和克伯屈;(三)隐性课程:(P225)1、隐性课程:类型:概念要求:实记隐性课程(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2、隐性课程的提出者——杰克森;3、隐性课程的特点(P227)类型:多选要求:了解记忆1)潜在性;2)非预期性;3)多样性。4、隐性课程的功能:(P227)类型:多选、简答要求:理解记忆1)陶冶功能(德);2)育美功能(美);3)益智功能(智);4)健体功能(体)。六、中小学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P230)类型:多选要求:理解(一)知识;(二)技能;(三)能力;\n(一)情意。一、我国的课程改革的趋势(P235)以下两个小点经常考重点看(一)课程现代化的基本特点(P235)类型:论述要求:理解记忆只答以下几点就行1、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综合化;2、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3、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发展;4、重视个别差异;5、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实施综合技术教育;6、重视课程内涵,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加强对国际化的了解与交流。(二)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P236)类型:论述要求:理解记忆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未来基础教育的课程,将以主体教育理论作为基础,克服要么过分强调个性发展而忽略应承担的责任,要么过分强调社会要求而忽略个性发展;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2、课程设计与编制结构化。课程结构化体现在两个层面:首先是学校课程设置的整体结构;其次是学科的知识结构3、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未来的基础教育的课程形式,通过必修课与选取修课程,文化、知识课程与技术操作课程与综合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协调与结合构建具有弹性的课程结构体系。4、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中,多方面、多层次地体现科学与人文教育的结合。二、教学计划与教材教学大纲:(P240)类型:概念要求:实记(一)教学计划:1、教学计划:课程安排的具体形式。它指的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2、教学计划内容的组成部分:(选择)1)学科设置;2)学科顺序;3)课时分配:4)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二)教学大纲:(P242)教学大纲:1、教学大纲: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组成部分:1)说明部分;2)本文部分;3)其他三、教材:(P243)了解教科书(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四、教学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P251)类型:简答要求:理解记忆(一)教学目标;(二)教学策略,教学媒体;(三)教学评价。五、教学设计的特征:类型:简答要求:根据教学基本要素来展开回答六、教学设计步骤:类型:简答要求:根据教学基本要素来展开回答第一章课堂教学一、课堂教学(P258)类型:概念要求:实记课堂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目的、循序渐进地以掌握教材为主的一种教育活动。二、教学过程(教学活动的展开)(P258)(一)教学过程的要素:(P263)类型:选择要求:掌握两个要素1、引起学生注意——教学过程中的首要因素;2、提供教材内容——教学过程的核心。(二)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P264)类型:简答、选择要求:理解记忆1、传授知识;2、形成技能;3、培养智能;4、发展个性。(三)教学过程的规律(P267)类型:论述要求:理解记忆1、教学认识过程简约性的规律(P267)类型:论述要求:理解记忆1)教学认识过程是人类的认识过程。它必须遵循人类认识的基本路线,掌握直接经验;2)教学认识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要能在学校中、课堂上对人类几千年的知识和经验要有所了解,就必须进行间接经验的学习,完成知识、技能的积累。\n1)教学认识过程是一个高效的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结合的学习过程。2)要发挥简约性的效果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避免两种错误倾向:只重视直接经验的学习,只重视间接经验的学习。2、教和学相互依存的规律:(P268)类型:论述要求:理解记忆1、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教学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P268)类型:论述要求:理解记忆1)发展的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身体方面的发展,包括身体健康与个部分功能;二是智力方面的发展;三是非智力的发展。2)教学受制于学生的发展水平:(1)教学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循序渐进;(2)教学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抓最近时期;(3)教学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抓关键时期;(4)教学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因材施教。3)教学与发展可以相互促进。一、教学原则(P270)类型:概念、选择、简答及论述要求:理解、记忆(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指教学时要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学以会用,学以致用。(二)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指:教学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教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授予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三)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事物的表象达到对事物的理解与认识。(四)因材施教的原则:1、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教学时,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法,依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2、因材施教最早是由孔子进行的。(五)循序渐进的原则:1、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掌握知识的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2、《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就是指导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六)巩固性原则:1、巩固性原则:指教学进要求学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技能,并能长久保持。2、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及乌申斯基的醉汉拉货车就是指的巩固性原则。(七)启发性的原则:1、启发性的原则: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自已发现和掌握知识的教学原则。2、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排不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成”以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就是指启发性的原则。(八)可接受性原则:1、可接受性原则:教学的相关方法、内容以及进度都能让学生接受,并适合学生。2、墨子提出的“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就是指可接受性原则。二、教学方法(P279)(一)教学方法的概念:(P279)类型:概念要求:实记教学方法: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二)教学方法的种类:(P281)1、讲授法:类型:理解概念、多选1)讲授法:也叫口述教学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2)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多选)2谈话法:也叫“回答法”或“提问法”,师生通过相互提问、回答的教学方法。3、讨论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了解某些问题教学指导学生展开讨论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4、读书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或围绕阅读材料进行的教学方法。5、演示法:展示实物、图片等进行示范性实施让学生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6、参观法:(多选)1)参观法:组织学生到指定场所进行观察,接触以便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2)参观法按教学任务分: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按照学科分:生产性参观、自然和科学生参观、历史文学性参观。7、练习法:在教师指导下反复多次完成某些动作或活动方式的教学法。8、实验实习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操作仪器设备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9、发现法(P288)实记发现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10、情境教学法:(P288)实记情境教学法: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类似真实的活动情境之中,利用其中的教育的因素综合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方法。三、教学方法选择的衡量标准:(P289)类型:简答要求:理解记忆(一)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学大纲的规定,是否采用了现代化设备;(这一点也是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二)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n(一)分析教师用什么方法解决妨碍、干扰教与学的智力问题和情趣问题。(二)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给学生带来满足感。(三)维持课堂纪律是实施教学方法的重要前提。一、教学方法实施的步骤:(P292)类型:多选要求:理解(一)引起动机;(二)呈现教材;(三)举例说明;(四)归纳概括;(五)布置作业。二、现代教学技术的方法:(P293)(一)课堂播放教学法:1、演播法;2、插播法;(二)远距离播放教学法:1、现场直播法;2、录像播放法;三、教学策略的分类:(P295)单选了解看一下(一)先行组织者策略1、提出者:奥苏贝尔提出;2、步骤:准备预备性材料、设想学习过程、显现预备性材料和新材料、从预备性材料中抽象出新信息;运用活动强化。(二)概念形成策略1、提出者:布鲁纳2、分类:选择性策略与接受性策略;3、步骤:呈现实例、确认概念、强化练习、发展思维技巧;(三)认知发展策略1、提出者:皮亚杰;2、运用原则:儿童从实践中获得知识;教育活动以儿童为中心;教学须是个别化;社会交往起重要作用。四、课堂管理的原则:(P298)(一)了解学生的需要;教学要了解学生心理需要,是课堂管理的心理依据;(二)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思想共鸣的过程。(三)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四)建立教室常规教室常规是保证教学能顺利进行的行为准则。五、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P300)多选,了解一下就行(一)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二)学生定型期望;(三)班集体的特点;(四)教师的行为方式。十一、教学的组织形式:(P307)(一)班级上课:(P307)类型:概念+选择要求:实记1、班级上课: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2、班级上课萌芽于16世纪西欧,兴起于17世纪乌克兰兄弟学校,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总结形成。3、中国采用班级上课是在清代同治元年的京师同文馆。4、道尔顿制——主要让学生自学;5、特朗普——大班上课,小班研究,个别教学;(二)班级上课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特点、功能)(P310)简答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的质量;2、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3、便于系统的传授各科知识;4、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三)课的类型和结构:(P310)类型:多选要求:理解1、新授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或复习,提出新课的目的、内容要点与学习要求、讲授新课、小结,布置作业;2、综合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与复习,提出教学目的并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十二、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P312)类型:多选要求:了解(一)作业(二)辅导(三)讲座\n(一)参观十三、教学运行的基本环节(P315)类型:多选要求:理解记忆备课、上课、课后辅导、评价第一章教会学生学习一、学习的类型:(P320)类型:多选要求:理解(一)知识的学习;(二)技能和熟练的学习;(三)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学习;(四)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二、学习的过程:(P320)类型:多选要求:理解(一)知识的学习过程:1、选择阶段2、领会阶段;3、保持阶段;4、应用阶段。(二)技能的学习过程:1、定向2、分解3、定位4、熟练(三)能力的学习过程:1、杜威的能力学习阶段:提出疑问;分析;假设;评断;结论2、加涅的能力学习阶段:提出问题;明确问题;形成假设;检验假设(四)品德学习的过程: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意志;4、道德行动。三、学习活动方式的组织(学习管理)(P327)类型:论述要求:理解记忆大点,小点自己展开(一)反映学习活动的整体性;1、要保证学习活动的完整性和系统性;2、要使学习活动既有多样性,又有综合性;3、一般心理活动与学科心理活动的统一;4、学习活动的程序性与连续性。(二)学习活动总量的合理确定和分配;1、学习活动总量是指学生平均用于主干活动和辅助活动的时间及所完成的全部学习量。2、学习活动总量的分配要依据一定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可能。1)要保证必要的休息和娱乐时间;2)合理分配主干活动与辅助活动时间;3)合理设计各文化基础学科的作业量;4)合理安排劳动量与体育运动量(三)劳逸安排的节奏性要做到劳逸结合,脑力活动与体力活动交互。四、学习方法指导的目标:(P332)类型:简答要求:理解记忆(一)学习条件的最优化;(二)学习过程的最优化;(三)逐步形成自学能力。五、学习方法指导的基本要求:(P333)类型:简答要求:理解记忆(一)学习方法指导要有整体观(二)把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与研究学生结合起来;(三)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如何激发)可答心理学学习动力的激发(四)学习方法的指导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六、学习方法指导的过程:(P335)类型:简答要求:理解记忆(一)了解学情;(二)制定计划,做好准备;(三)实施指导;(四)反馈控制七、学习方法指导的途径和方式:(P335)(一)途径:1、教师的指导;\n2、学生之间的交流;3、家长或其他人员进行;(二)方式:1、系统传授式;2、专题讲座式;3、学科渗透式;4、学习诊断式;5、经验交流式;第一章教会学生做人一、素质教育:(P346)类型:概念要求:实记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教育者以符合规律的教育措施,对新一代素质按现代化需要实现开发、完善、提高和再创造的过程。二、素质教育的特点:(P346)类型:多选要求:理解(一)整体性(二)基础性(三)内化性(四)综合性三、素质教育目标:(P347)类型:选择要求:理解(一)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在受教育者的整个素质结构中占据着统治的或统帅的地位。(一)道德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是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最重要的条件,是会做人的根本。四、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P354)类型;论述要求:理解记忆道德品质的形成一般是从知开始,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发展顺序进行的。但这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经常发生变动,即品德的培养可以以任何一个环节开端着手进行。(一)提高道德认识:道德认识也叫道德观念,是品德的基础。提高道德的认识可以从两个途径来进行。1、道德知识的掌握;2、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简答)1)从他律到自律;2)从客观效果到内在动机;3)从他人到自己;4)从片面到全面。(二)丰富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是个人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之一。(三)锻炼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的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它在道德认识转化成道德行为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四)训练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他是品德形成的标志。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训练道德行为。1、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2、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最后,我们还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来促进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五、德育原则:(P362)类型:选择、简答要求:理解(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二)疏导原则;(三)发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四)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五)因材施教原则;(六)在集体中教育原则(七)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六、学生教育的方法:(P373)类型:选择要求:理解(一)说服教育:教育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二)榜样和示范(三)锻炼(四)修养(五)陶冶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六)评价:奖励、惩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