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教育学资料 7页

  • 53.00 KB
  • 2022-08-15 发布

新版教育学资料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二、名词解释12分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人才的总要求,是培养人才的规格与标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点。3、课程——学校里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4、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5、教学——在一定教育目的下,教室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6、德育——就是培养人良好品德的教育。7、班主任——8、教学规律——教育学、教育、教育目的、教师、学生、教学、教学目标、教学规律、课程标准、课的结构、教学方法、讲授法、德育、德育原则、德育规律、德育方法、班主任等。 四、简答题20分教育观、教育目的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1、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44(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的知识传递来培养人(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2 、 教育的社会制约表现在哪几个方面52(1)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3.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受教育者内容和结构和管理体制\n(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的环境与模式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改革3、为什么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怎样落实这一战略决策?答、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意义。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就必然要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所谓教育的基础性,实质上是指人的素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教育的育人功能,教育对人的个性素质全面发展的促进,既是个人的为人立世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的发展的基础。我国有13亿人口,既是包袱,更是宝贵的资源。所以为了开发我国的人口资源,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强国,优先发展教育不能不是一个必然的战略性举措。所谓教育的先导性,是指教育的发展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引领作用。我国正处于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之中,同时又面对知识社会时代的来临。知识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作用,从而要求转变为先教育,后经济。所谓教育的全局性,是指教育的发展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具有全局性的影响。教育的功能对社会的发展来说无处不在,除了经济功能,还有政治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和社会流动功能。我们应当全面发挥教育的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坚持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4、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人们提出的形形色色的教育目的,不管他们承认不承认,实际上都是社会对其成员质量规格的客观需求他们意识中的反映,是他们所处时代的产物,这就是所谓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1)教育目的受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以此为基础的政治观点与制度的制约。\n(2)教育目的的制定要考虑受教育者身心特点,但它不影响教育的性质和方向。 5、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基本类型91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题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作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1)  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着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2)  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着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6、我国的教育目的总的精神,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未来国家、社会发展的主人。主要的基本点有:(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2)坚持全面发展(3)培养独立个性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7、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我国教育体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1)基础教育薄弱,城乡、地区、校际办学条件差距过大,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2)经济建设大量急需的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未得到应有的发展;(3)对高等教育统得过死,学校缺乏活力;(4)高等学校定位模糊,层次之间、科系之间的比例失调。我国现行学制需进行的改革:(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2)全面普及义务教育(3)继续调整中教育结构(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适度发展,不能超前发展\n8、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1)追求卓越的整体性课程目标(2)注重课程编制的时代性、基础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讲求学习方式的多样性9、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155(1)  倡导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的知识生成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2)  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性10、教学过程的特点: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既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1)间接性(2)引导性(3)简捷性11、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1)传授/接受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1、引起求知欲2、感知教材3、理解教材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6、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2)问题/探究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1、明确问题2、深入探究3、作出结论12、常用的教育原则有哪些?211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和启发性原则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n7、因材施教原则13、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3)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4)发扬教学民主14、中小学常用的教育方法有哪些?238(1)讲授法、(2)谈话法、(3)读书指导法、(4)练习法、(5)演示法、(6)实验法、(7)实习作业法、(8)讨论法、(9)研究法15、什么是谈话法,谈话者应该注意什么问题?240(1)谈话法是教室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问答、对话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获取或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方法。(2)基本要求:1、准备好问题好谈话计划;2、要善问;3、要善于启发诱导;4、要做好归纳。16、 班制上课制250(1)概念: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2)优缺点1、优点:比个别教学的效率高,一个教师同时能教几十个学生;比较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与相互帮助、相互竞争,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2、缺点:不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1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253\n(1)班级上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2)我国学校的教学仍以班级上课制为基本组织形式。优点:1、形成了一整套严格制度;2、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3、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的系统科学知识;4、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5、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缺点:不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18、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1)品德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主体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自我建构的结果。(2)个体的品德发展是在其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实现的,内部矛盾是促进品德发展的直接动力(3)个体品德的发展是品德各要素协调统一的发展(4)品德的发展是有阶段的连续发展的过程,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19、德育过程(1)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20、德育原则(1)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2)疏导原则(3)长善救失原则(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在集体中教育原则(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n21、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1)了解和研究学生1、观察;2、谈话;3、分析书面材料;4、调查研究;(2)教导学生学好功课1、注意学习目的与态度的教育;2、加强学习纪律教育;3、知道学生改进学习方法(3)组织班会活动(4)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知道课余生活(5)组织学生的劳动1、准备工作;2、组织与教育巩固总;3、总结工作(6)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1、统一校内教育者对学生的要求;2、统一学校与家庭对学生的要求(7)评定学生操作(8)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与总结22、教师劳动的特点(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2)教师劳动的示范性(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4)教师劳动的专业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