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简答.分析 9页

  • 74.50 KB
  • 2022-08-15 发布

教育学简答.分析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高教与政治的关系:主要体现为高等教育受政权性质、政治体制及政治纲领的制约,同时又通过发挥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而服务于政治。政治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高教的政治功能:1、对手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2、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民主问题是教育与政治间的核心。高教与经济的关系: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同时并进,并促进经济发展,两者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经济发展对高教的决定作用:一、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1、首先经济的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上的保证2、经济的发展也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要求3、一定时期经济的发展现状,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经济收入和消费水平,而个人或家庭的支付能力又抑制或激发人们对高教的需求。二、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教体制的变革三、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教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四、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教的结构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一、高教促进经济增长二、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整1、高教层次结构影响着专门人才技术结构的形成2、高教科类结构影响着专门人才岗位类型和专业结构3、高教的地区结构影响着专门人才的区域分布三、高教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高教的发展和科学知识的增长、技术的进步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科学技术作为外在条件影响和制约着高教的发展水平,而高教通过内部的知识传递、积累和创造,技术成果的发明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对高教的影响:1、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内容的影响2科学技术对高等和教育手段的影响高教的科技功能:1、高教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在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2、高教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的功能高教与文化的关系:人类文化同教育有着内在的联系,文化的要素构成构成了教育的内容,教育是传递文化的途径,正在借助于教育,文化才得以延续和发展。文化与教育的这种联系,一方面反映了文化是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又通过其特定的文化功能反作用于社会。文化对高教的影响:1、文化影响着高教的内容2、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教的实施3、文化传统影响着高教特色的形成高教的文化功能:1、高教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2、高教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首先,文化是社会精神生产的产物,而高校是社会上从事神经生产的重要部门之一。其次,高教是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的主要领域,通过相互交流,高教可以发挥其吸收、融合各种文化的功能。再次,高校通过提供文化素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现实文化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新文化的能力,以推动文化的更新。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明确地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提出大学的基本任务是:1、把学生培养生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2、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3、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是只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政治及生活方面的问题。社会服务的基本途径包括:1、传播知识、推广技术、提供信息。2、专家服务。《莫里尔法案》的颁布:首先,打破了美国高校封闭的体制,大学也向工农子女、中产阶级子女打开了大门,大学与社会之间建立起了更为密切的联系,高校为社会服务生为第三个职能。其次,在学术性科目之外确立了应用科学研究及农业、工艺学科在大学中的地位,农学院、工程学院成为大学的有机成部分,大学向更加综合化、多科化方向发展。再次,开创了联邦政府资助高校的先例,同时试州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拨款制度化,推动了州立大学的发展。从大学职能看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与为社会服务三者的关系一、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效的基本职能二、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效的重要职能三、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直接为社会服务包括: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设备开放服务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n: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2、教育的培养目标3、实施的途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的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求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多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教育目的性质:1、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2、教育目的又具有客观性高等教育的目的:是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活动中的体现,它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高等教育目的作用:1、具有导向作用2、具有调控作用3、具有评价作用4、具有激励作用。高校学生的培养目标:1、具有头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自愿自觉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2、通过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参加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逐步树立武昌街机的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辩证唯物主义,提高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觉悟3、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尽可能了解本专业范围内科学的新发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熟练地运用外国语言阅读专业书刊4、具有健全的体魄。制定培养目标应确定的关系:1、德与才的关系2、身与心的关系3、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和教育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要点:马克思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创立了人的全民发展的学说,认为考察人的发展应当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作为出发点,首先,从人作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劳动力来考察人的发展,应当是人的体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其次,从人作为一定社会中的成员考察人的发展,应当是对人的道德和情趣有所要求,高尚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再次,人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离不开具体的生活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1、德育2、智育3、体育4、美育智育对社会文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1、将人类的知识、智力成果代代相传,得以延续2、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3、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体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1、体育是促进高校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增强体力和脑力劳动能力的必要措施。2、体育是高校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手段。3、体育也是高校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保证。全面发展的实施途径:1、教学工作2、科学研究3、社会实践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源自古希腊时期。个人本位高等教育:从个人需要、个人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枪挑是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需要服务。社会本位高等教育: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飞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社会本位说与个人本位说:1、从不同的社会背景角度来考察不同的价值选择,揭示各自的由来和各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质2、两种价值选择都有其合理型,同时也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3、在现实社会背景下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间的协调与整合。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通才教育特征:1、传授的只是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2、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专才教育特征:1、专才教育只要是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来进行的,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代替性2、教育内容与社会生产及生活需要之间有明显而直接的针对性,偏重应用3、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融合:1、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与转贷教育相互结合的道路。2、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与专才教育相结合3、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提出要求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由美国—马丁特洛提出。英才高等教育\n阶段体现了传统高等教育特征,注重少数治国人才和专家的培养。教育内容主要是博雅教育,注重人文精神熏陶,致力于统治才能的培养,而面向劳动者的教育往往是底层系的职业教育。大众教育阶段反映了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高级人才数量需求的扩大,也是高等教育民主化的结果,他枪挑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人才培养,关注人才的数量。高等教育由英才教育阶段向大众阶段的转变1、世界及我们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趋势2、英才阶段向大众化转变的两种模式(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日本大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我们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1、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应当加快发展速度2、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3、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4、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平等与效率高校教育平等:一、高校教育平等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复合体:(1、进入高校的机会平等2、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平等3、受高等教育的结果平等)二、高等教育平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高等教育的效率:内部效率、外部效率(1、是否浪费,浪费必然造成效率低下2、学生学习成绩是否理想,学生学习升级不理想则必然造成低效率3、学生所学是否有用)平等和效率的关系:1、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的干范畴2、平等与效率又是一对统一的范畴。处理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政策取向:“效率为先,兼顾平等”首先,要改革办学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允许社会团体、私人办学,才去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各方面教育资源。其次,要实现高等教育适当分层分流,这有利于高校成分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再次,国家应采取具体措施对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位于帮助,以尽量避免“马太效应”,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平等。高校的学制学制建立的依据:1、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2、学制的简历要瘦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3、学制的建立要适应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学制的特征:1、单一公理系统,单一管理部门2、单一公理系统,多种管理部门3、多种公理系统,多种管理部门4、私立和公理系统,多重管理部门。学校层次特征:1、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2、大学和专门学院3、研究生院。高等学校层次特征:1、高等专科学校2、大学和专门学院3、研究生院。成人高等学学校基本类型:1、职工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2、广播电视大学3、函授学院和普通高校的函授部4、普通高等学校的夜大学5、其他学位制度学位制度的一些问题:首先,目前我们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需求渐不相协调,硕士、博士学位的授权学科、专业存在口径偏窄,基础学科和传统学科的比例过大,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应用学科所占比重过小等问题。其次,研究生学位以学术性学位为主,有重学轻术之嫌,社会迫切需要的应用型专业学位还明显不足。再次学位管理中评估制度不够健全,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远未能得以发挥。今后改革提出“立足国内、适度发展、优化结构、相对集中、推进改革、提高质量”招生制度的类型:1、统一的入学考试形式2、由高校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的形式3、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的形式。统考的优点及不足:优点显而易见,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录取,有助于保证入学新生的质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平等的原则,而且有利于制止高校招生的不正之风,不足之处很多,如一考定终身难免出现随机性和偶然性;文理分科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高考作为指挥棒引发高中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的素质结构不尽合理;高考科目过多,学生压力太大,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等等。1997全面“收费并轨”统一收费。招生制度的改革以及改革方向:1、在招生手段上实行高中会考和统考相结合的制度2、实行多渠道招生制度(定向生、保送生、委培生、自费生)1、继续进行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怎加灵活性,扩大招生规模2、完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建立和完善奖学金、贷学金制度,勤工俭学3、对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逐步扩大招生自主权。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1、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理顺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2、涨幅将从政策、法规角度进一步明确自身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角度地位3、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市场红的地位和作用的加强4、加强毕业生就业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n教师任聘制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应遵循的原则:1、系统原则2、整体效应原则3、最低岗位数量原则4、动态性原则。教师任聘制度的改革重点和方向:1、在保证学校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实行固定和流动的教师编制相结合,以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2、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机制来优化教师的资源配置3、适当下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权,建立科学的高校评聘工作的评价和监督制度4、教师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是实行教师任聘制度的先决条件,成立高校教师权益的仲裁机构已势在必行,在涉及解聘或缓聘等事务时,要体现学术管理中专家团体的权威性特点。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1、中央集权行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2、权利分散型3、集权与分权结合型。宏观管理体制改革首先,为满足地方社会发展需要,跳动地方办学积极性,转换政府职能,实行高等教育管理权力的下放,扩大省级部门对当地高校的统筹权。其次,建立一个广泛的社会参与的高等教育管理运行机制,推动我们高等教育的合理、健康发展。再次,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的活力,提高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高教法》的颁布,使办学自主权得到法律的保障。高等学校管理体制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1、欧洲大陆模式2、美国模式3、英国模式高校管理体制的特点《高教法》明确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该特点:确定校长作为高校行政领导的地位,校长受国家委托,在党委的领导下全权负责学校的管理工作。校长在代表国家依法行使高校自己办学权。高校领导体制的特点:1、实行到位领导,体现民主集中制2、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执行官,全权负责行政事务3、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领导体制改革趋势在强调高校行政管理,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的同时,应适当地注重学术管理里和行政的分离,要从体制上进一步提高目前高校中学术委员会机构的地位,加强其学术决策职能。目的在于建立由高校党委、行政系统和学术系统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相互协调和相互约制的机制。高校行政管理系统1、我国高校校级行政管理机构及其职能2、系级…。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和改革方向1、要进一步掉正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机构,适当实行权力中心的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的能力。2、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人员,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制度建设,实行规范化的管理;同时,要转变校机关职能,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实行规范化的管理。3、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包括职称评定与职务聘任、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及考核等人事制度的改革,努力建立富有竞争和活力特征的高校人事制度。4、是想高校后勤的社会化,转变后勤部门的刑侦管理职能,实行后勤服务部门的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使之成为独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高等教育结构理论结构和功能的关系1、结构和功能从内部联系、外部关系两方面反映了高等教育系统的特性。2、他们是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没有架构的功能是不存在的,反之,也不存在没有功能的结构。3、结果和功能虽然联系紧密,但不存在必然的一一对应关系。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1、经济因素2、文化、传统因素3、科学、技术因素4、教育因素教育结构的状况和特点分析1、层次结构(称水平结构,由教育程度和水平高低划分层次)2、科类、专业结构(由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3、形式结构(公立与私立,函授、夜大、广播电视大学)4、能及结构(设研究生院、本科教育与专科学校)5、地区结构(梯度结构模式与中心城市模式)教育结构的调整结构改革两种趋势1、一体化模式2、多样化模式结构改革的启示1、各类型机构要保持自己的特色2、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3、建立相应的转学机制影响宏观结构调整的因素1、学术因素2、体质因素、3、区域发展水的因素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一、必须以社会需要为主发电,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二、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根据“面向地方、专科为主、注重应用、综合发展”的方针。\n高校的教师地位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他不仅承担培养人才的任务,还对国家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产生重要影响。作用1、高校教师通过继承、椽笔、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2、高校教师通过社会服务,直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任务1、培养高级人才,即教书育人2、开展科学研究3、为社会服务。劳动特点1、复杂性2、创造性3、个体性和群体性教师的培养和提高1、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2、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3、加强教师职业教育教师的结构1、职务结构2、学历结构3、年龄结构4、专业结构结构的优化1、完善教师聘任制2、利用政策手段引导教师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间合理流动3、克服高校教师“近亲繁殖”现象。高校的学生心理发展一、认识活动的发展(1、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二、情感的发展(丰富多彩、社会化;强度大,不稳定,两极性表现;表现形式间接化,持续时间长)三、自我意识发展(理想自我、先是自我分化导致自我矛盾;自我意识能力要求和能力增强;自我意识社会化程度提高)四、个性倾向的发展(兴趣广泛而稳定;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逐步完善;远大动机逐步确立;理想与信念逐步稳固)五、个性心理的发展(气质和性格逐渐完善和稳定具有良好品质和理智情感,注意消极因素,预防心理疾病)社会特征1、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2、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3、群体成员的互动性4、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不同学习阶段一、新生阶段(踌躇满志,但缺乏远大理想;新的思维方式正在形成中,但没脱离中学时代的习惯和意识;思想单纯,可塑性较大;渴望温暖和友谊;要求自由和民主,缺乏自治和自立能力)二、二、三年级阶段(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不稳定性;思想活跃,性却爱好广泛;独立能力和自我意识增强;层次差别日益明显;希望获得爱情体验)三、高年级阶段(思想较为成熟,自主支配意识强;工作、生活的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关注毕业分配)高校的师生关系主要表现形式1、社会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关系2、心理学意义上3、伦理学意义上主要特点1、在社会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关系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角色,主体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2、在心理学、伦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在知识活动中希望进行平等交流,并建立融洽的情感关系。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1、加强师生间的理解和沟通2、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权威,以学识、品行和才能来影响学生3、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的不同观点。专业设置与专业调整专业的形成1、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2、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密切相关3、专业的缘起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有密切联系。专业设置的原则与指导思想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4、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广5、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教训1、教育既为经济的发展服务,同时教育的发展有应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特别是专业的设置与调整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2、“条块分割”的体制导致专业发展的盲目性,造成了某些专业的重复建设。3、偏重数量发展,导致质量下降。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基本要求1、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公民个人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2、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和趋势,更新、搞糟原有专业,积极扶植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兴专业3、符合高级人才成长的规律,以利用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应保持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市场..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具体做法1、拓宽专业面,变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和职业转移能力2、改变专业培养方式3、在规划学校专业建设时,要避免出现几种倾向:1、一哄而上,盲目追求大而全;2、缺乏社会需求预测,盲目扩大招生数量。人才素质、培养目标和规格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n1、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和到的风貌2、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优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3、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现代意识4、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原则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与国家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相一致2、培养目标个规格要与社会需要相一致3、培养要求应与个人的发展相一致4、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国际性教学过程教学过程1、是教师和血红色呢个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2、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系统地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3、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教学任务1、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2、促进学生能力发展3、培养学生正确的是假管、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地位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作用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有关内容本身的逻辑出发,系统地、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可以最有效地影响学生的发展。大学生学习特点分析1、独立性增强2、学习自主性增强3、学习探索性增强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1、高校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是由认识主体-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化的过渡性所决定的。2、也是由大学教学的对象-教学内容发生了变化,即由人类已经探索的知识体系向探知人类尚未认识的未知领域过度。教学原则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二、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三、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要主动加以引导,进行有效的组织2、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3、激励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事业心和进取心。)四、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知识与能力的辩证关系及要注意的几方面知识累积与能力的发展存在密切的联系,能力是在对一定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形成的,丰富的知识“养料”为开展创造性思维提供必要的条件,要做到知识积累与促进能力发展相促进。1、教学中注意是学生的全部认识能力能积极地调动起来,使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都处于积极的状态2、要充分挖掘知识的智力因素,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3、经常组织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促进学生独立获得知识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评价他人的能力4、改变目前的考试方法,要注意考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兼顾学生自学、动手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根据因材施教教师应做到的:1、在教学制度上要提供更多的选修课程,让学生选择,发挥各自的特长;在学科与专业方向等方面给个体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2、坚决按照大纲的要求和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3、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形成有个性特智力结构。4、利用选修课程,开拓学生的视野5、帮助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应做到:1、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根据本门学科的特点,通过学习、试验等教学环节适当安排学生参加必要的实践活动。2、注意把各种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是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成为运用和检验理论学习,加深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以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原则体系最优化: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整个教学过程每一环节的改进,在体系上必须充分考虑教学过程的全面任务、全部成员和全过程,5条原则相互补充妥善安排、灵活运用才能有最有效果。课程体系一个专业所设置课程的组合,构成了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结构1、普通课程、专业课程、职业课程以及跨学科课程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3、理论性与实践性课程4、大、中、小课程5、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课程体系的优化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按知识结构设计课程,要体现加强基础理论,突出主干学科和一定的知识面,按能力架构设计课程,要注意培养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试验研究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组成\n1、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2、课程设置3、主要教学活动4、时间分配5、学年编制(简称校历)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程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编制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原则)1、明确的目的性2、前沿性3、思想性4、启迪性5、教学适用性。课程建设和一系列教学环节是组成教学计划的主体。意义1、建立各门课程的规范2、从整体上认识课程建设与其他工作的相互联系3、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化4、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建立合理、适当的教学质量标准。内容1、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2、课程教学设施包括实验设施的建设3、课程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与装备4、课程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要求1、教学大纲要富有特尔2、教材要合适3、教学资料要完整4、考核手段要科学5、有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6、拥有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设施。教学组织活动1、个别教学制(最早出现原始社会)2、班级授课制(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大教学论》中做系统阐述)不可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1、教学活动展开的小规模化2、教学活动展开的时间间隔上的短学程化3、教学活动的场所呈非课程化和多样化。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1、课程教学(备课、上课、课后总结和布置作业)2、实验课教学(实验课准备、组织与课程控制、实验报告的撰写、实验课总结)3、毕业设计(1、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的目的2、毕业设计的一般过程与要求3、撰写毕业论文的步骤与方法4、教师指导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的原则)教学管理制度分学年制与学分制学年制特点:1、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2、容易管理,有利于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学分制特点:1、允许学生选修课程,以求在专业的不同主攻方向上得到发展2、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开出选修课,较快反映新的研究成果3、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并有利于学科之间的渗透和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完善学分制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的最大优点在于灵活性强,但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散乱及出现教学秩序混乱、教学资源浪费等现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有利于加强专门人才培养的计划性,但随着社会经济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学年制刚性有余、柔性不足的弊端日益显露,很对弊端,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实验,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实行学分制的意义1、有利于功效的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2、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思想的转变3、有利于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4、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方法1、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2、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3、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结合教学方法分类1、讲授法2、讨论法3、自学指导法.教学方法的改革发展1、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2、由教给学生知识香教会学生学习、发展转变3、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现代教育技术包括学习者、学习资源、教育开发职能、教育管理职能。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1、对教育决策的影响2、对教学模式的影响3、对高等教育、高校教学发展的影响。传统教学媒体:光学媒体、音响媒体、声响媒体、综合媒体现代教学媒体是以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测量和评价教学评价分为办学水平、专业水平、课程评价、学生学业评价和教师评价。学生学业评价1、确定和表述代考课程的教学目标2、编审试题3、建立试题题库4、实施考试,取得信息5、阅卷评分6、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对策教师教学评价包括教学素质、思想、内容、方法和环节的安排,以及教学的实际效果。高校科学研究的地位和作用1、教学与科研结合是高教发展的客观要求2、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3、科研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4、科研室发展新学科的基础5、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高校科研的特点:1、高校多门类、多层次的学科结构,有利于科学技术领域的相互渗透,宜进行重大、综合性强的研究课题2、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学术思想活跃,研究后备力量充足3、高校的开展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4、信息资源丰富,信息系统发达,能比较快地掌握和集中各种有关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和经济建设对科技需求的信息5、重重视教育科学的研究是高校科研的特的之一。高校科研应遵循的原则\n1、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2、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关系的原则3、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4、遵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5、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6、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则大学生科研指导1、结合日常的教学活动进行的科研指导2、结合学生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科研指导科研程序和方法一、科研准备阶段(选题、申请课题)二、科学实验阶段,三研究成果评审、报奖和推广应用:(一)科研成果的审核(包括理论性成果、应用性成果3、发展性成果4、阶段性成果5、教学研究成果6、科学专著和较高水平的教科书)(二)研究成果的评审和鉴定(三)研究生果的登记、申报和报奖(四)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教育科学研究意义用教育理论装备自己,可以知道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可以减少在实际教学上的探索时间。内容1、研究教学内容2、研究教学方法方法论原则1、理论联系实际2、注意理论层次感3、加强综合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特征:1、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2、有定向选择的内容3、通过实现参与的方式实施4、与高校其他教学环节具有互补并进的效果。培养人过程中的作用1、促进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拓展2、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3、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4、提高大学生修养,完善个性品质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活动的关系1、目的的统一性2、活动的主体有差别3、所获知识的层次不同4、知识获得的环境有差别社会实践活动与科研活动的关系1、目的与结果的总体一致性2、活动对象有差别3、活动方式有差别4、活动环境有差别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与形式社会实践活动的类别1、教学计划内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计划外社会实践活动2、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与费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3、专业实践活动与非专业实践活动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1、军事训练2、专业实习3、生产劳动4、社会调差5、智力扶贫6、参观考察社会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1、确定活动内容和场所2、编制活动计划(活动目标、参加人员、过程安排、预算活动经费)3、组织活动过程4、评估与总结社会实践组织原则1、坚持教育效益为主,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的原则2、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原则3、系统化、分层进行的原则4、因地制宜、勤俭节约的原则。正确处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关系1、出人才与出成果的关系2、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科研的关系3、学生自主性与教师指导的关系4、深入性与广泛性的关系5、集体活动与个体活动的关系思想教育特点1、鲜明的阶级性2、广泛的群众性3、很强的实践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总是依据一定时期党的指导思想、工作路线、方针和政策而确定的,以一定时期高教的总目标和总任务为出发点,并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相适应。根本目的在于提高青少年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任务首先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为主,确保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其次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启发和教育学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再次调动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地位和作用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体现2、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3、是培养学生既有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重要保证。思想教育的过程和内容过程1、教育者对大学生是施加影响的过程2、促进学生死相矛盾运动和转化的过程3、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断运动、发展、深化的过程内容一、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1、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2、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世界观教育3、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教育4、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5、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1、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形势任务教育2、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教育3、劳动态度和纪律教育4、革命传统教育)三、新生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1、新生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n包括理想与成才教育、政治方向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观念教育)2、二、三年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世界关于人生观教育、道德观、审美观与恋爱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与国情教育、政治修养教育)3、高年级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社会观教育、职业道德与作风教育、毕业分配教育)思想教育原则、方法和途径原则1、方向性原则2、疏导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教育与之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5、统一要求与个性化结合原则方法1、调差研究法(选题和制定计划;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实地调查;完成调研报告;评价与总结)2、说理启迪发(说理不说教,以理服人;说理不压服,要便于接受;启迪不硬灌,结合学生切实经验)3、情感交流法(善于了解学生的情感特点;善于排除情感交流的障碍;防止情感交流的片面性)4、榜样教育法(所选择的榜样具有先进性;善于发现和发挥榜样的模范作用;要发挥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5、参观访问法(对典型事物进行实地观察,对典型人物进行采访帮助学生来哦接社会、扩大视野、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途径1、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学、思想品德课教学)2、教职员工的“三育人”3、党、团、学生会组织活动4、校园文化5、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1、精神性2、创造性3、复杂性4、长期艰巨性队伍的建设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思想建设(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地想和业务素质,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组织建设(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选拔;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得培养和提高)3、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措施(强化学科研究;完善管理体系;优化队伍结构;讲究量才使用;政策落实到位;改革工作方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