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00 KB
- 2022-08-1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教育学材料汇总(一)绪论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2、教育规律: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名词解释)3、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的规律。4、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材料P15、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中作出过突出贡献的教育家及其代表作和主要观点:教育家代表作意义主要观点孔子《论语》第一部对教育有贡献的杂记柏拉图《理想国》儒家思孟学派《学记》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道而弗牵,强而弗抑,不凌节而施,长善而救其失,禁于未发,教学相长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韩愈《师说》我国第一篇论述教师职业的文章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提出普及初等教育,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教学步骤:明了、联合、系统、方法;斯宾塞《教育论》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重视实科教育梅伊曼首先提出“实验教育学”拉伊《实验教育学》出版《实验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美国出现了实用主义教学学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从做中学凯洛夫《教育学》试图以马克思观点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重视系统知识的教育卢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布鲁纳《教育过程》主张: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任何科目都能按照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提倡发现学习赞可夫《教学与发展》跳一跳,摘桃子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把教学看做一个系统6、普通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一般原理和中、小学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7、主要的研究方法的概念及其应用:(1)历史法:就是要从食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察,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历史法的步骤:搜集、对史料的鉴别、对史料进行分类。(2)调查法:了解教育情况、研究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教育调查分为: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15\n调查法的分类:观察、谈话、问卷。(3)实验法:单组实验法时间不宜太长,效果易受学生年龄和学历的增长等因素的影响。等组实验法所施加的试验因素最好是一个或两个,不宜过多。循环实验法要用统计学上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4)统计法(二)教育概述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活动的需要,而归根结底产生于生产劳动。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本质)。2、教育活动就是一种促进转化的动,社会的要求是转化的方向和归宿,它制约着教育的性质、方向和内容;受教育者的身心实际是转化的出发点和条件,它制约着教育的程度的高低、内容组织、方法运用。3、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课本P31)4、在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使教育从社会活动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形态。5、奴隶社会里,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6、儒家“学而优则仕”的主张,成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7、在欧洲封建社会里,出现了两种教育类型:教会教育(僧侣封建主)和骑士教育(世俗封建主,即贵族)。(课本P36)8、资产阶级为了适应生产上的需要,扩大了教育对象,采用了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实施了“普及教育”。9、资本主义社会下,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是德国。10、斯巴达和雅典教育的主要特点。(材料P17)11、广义的教育与狭义的教育: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无论是有组织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它包括着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看守教育、广播学校和电视学校的教育等。(三)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2、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是指人从尚待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历史上持“遗传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柏拉图。(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过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15\n2、环境对个体的发展的影响有消极和积极之分。环境决定论认为,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教育活动。历史上持“环境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洛克和华生。“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英国教育家洛克的“白板说”:儿童是“一张白纸或一块蜡,是可以随心所欲的做成任何式样的”。(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2、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3、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3*、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的促使学生身心的发展。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3、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4、终身教育。(材料P28)(四)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教育的发展要超前于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教育的周期性长,需要提前培养。教育是具有生产性的。2、《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对世界教育发展的状况做了总结: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于经济的发展。3、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政治、经济决定教育的性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伟大影响作用:1、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5\n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后来的教育要在以前教育的基础上向前发展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所谓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5、教育结构: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的组成形式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6、义务教育: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7*、教育的功能有哪些?(课本P89)(五)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2、学校是社会为现实教育目的而设立的专门教育机构,教育目的首先是学校教育的目的。3、教育目的的结构也就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教育目的一般由2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部分。4、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是受生产力制约的。教育目的也手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设施的制约。对受教育者特点的认识是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但并不说明受教育者的特点可以决定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内容。5、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6、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教育的目的在于把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7、杜威倡导“儿童”中心主义。杜威说“教育即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8、判断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否合理,最根本的是看它是否在经济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尽可能的促进人的发展。9、马克思把人类历史发展划分为三大形态:最初的社会形态(前资本主义社会),第二大形态(资本主义社会),第三阶段(共产主义社会)。10、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要求全面发展人的发展,是一种多层次多因素的发展。首先是个体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第二个层次是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包括多种因素;第三个层次是每一个因素(体、智、德、美)又由多种因素组成。具有独立个性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15\n11、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与任务:普通中小学(包括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大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大好基础。12、普通中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全面性和全体性的特点。13、基础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处于基石的地位,起着基石的作用,直接关系着现代化建设的成败。14、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1)体育(2)智育(3)德育(4)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5)劳动技术教育15、两个值得主义的倾向:片面追求升学率流生增长“唯有读书高”和“读书无用”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在对教育价值判断和选择时采取狭隘功利主义态度。我们需要从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进行理性疏导,政策调节,法律限制,其中最主要的政策调节。教育内部的问题,主要是深化教育改革,坚持教育目的,坚持基础教育的性质,遵循教育规律,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普通中小学教育是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但这种服务必须坚持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教育性质,而不是放弃或改变基础教育的性质。16、素质教育的概念: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依据《教育法》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活、活泼、主动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17、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题。(六)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根本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的状况。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又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3、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以立法形式推行义务教育是现代教育制度的重要标志之一。15\n德国是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令的国家。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日益多样化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法国于1971年制定了“使终身教育成为一项全国性的义务”的法案。瑞典是实施回归教育最显著的国家。4、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1902年,首次制定了近代学制,即壬寅学制。1904年,颁布了癸卯学制,这是中国实行近代学教育制度的开始,这个学制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于1922年颁布了壬戌学制,即“六三三制”,这个制度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5、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10月1日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新学制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劳动人民在文化教育上无权利、无地位的时代已经过去,标志着我国学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6、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7、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意义(材料P58)(七)课程1、课程: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综合及其进程和安排。广义和狭义(课本P154)2、学科:根据教学目的而划分的教学内容的各门科目。3、课程论是研究学科课程设置体系和内容结构的理论。4、学科课程主张分科教学。(最早的分科教学:孔子)亚里斯多德和夸美纽斯主张设置多方面的课程;斯宾塞学科课程论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有关科学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组成不同学科,分科进行教学。每门学科的教材要根据科学的系统性、连贯性进行编制。这一派理论的特点是:(1)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与准备。(2)重视材料的逻辑组织(3)强调训练的价值5、主张活动课程论的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他们反对分科教学,认为分科编制课程是把一堆死知识分别孤立地教给学生,主张课程的内容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要求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也可以叫儿童中心派。但是他们夸大了儿童个人的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6、形势教育论是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的,学校的任务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有迁移作用。(洛克)7、实质教育论的倡导者是斯宾塞。主张实科教育。8、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直线式课程和螺旋式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材料P65)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即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习得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9、课程改革的实质(趋势)是课程现代化。(1)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综合化15\n(2)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3)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4)重视个别差异10、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1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优化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观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12、新课程的结构: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13、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具体内容:研究型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14、研究型学习: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基本特点:以项目、课题、主题或问题为探究对象与学习载体,超越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和书本中心;是一种以研究或探究为中心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强调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情感、态度和监制关的发展;是重视学习过程而不是偏重结果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经历和体验探究或研究的过程。15、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特点: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充分考虑学生特点;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充分反映学校和社区特色;注重于综合实践活动各学习领域的融合。(八)教学1、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2、教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能独立自主地自学,“教是为了不教”15\n3、教学的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所谓智力。是指个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系统。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和思维力。(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中庸》中有关学习过程的观点: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5、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提倡“躬行”,即身体力行,初步形成了把“学”、“思”、“行”看作统一的学习过程的思想。6、昆体良在《演说术原理》中,总结了他在修辞学校长期任教培养演说家的经验,提出了“摹仿、理论、练习”三个循序递进的学习过程理论。7、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分析、综合、联想、系统、方法”。8、杜威反对材教中心、教师中心和传统的课堂教学,主张儿童活动中心,他的“五步教学法”简明的概括为: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9、当代国外教学过程理论主要的几个流派:赞可夫:以尽可能打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10、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11*、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必然联系:(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3)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必然联系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地态度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提高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4)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必然联系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与智力活动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成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必然联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洁有效的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12、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的要求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15\n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要求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教学的关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3)直观性原则的要求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与讲解相结合重视运用语言直观(4)启发性原则的概念及要求启发性原则,是指在骄傲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居的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外教育家都很重视启发教学。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是启发一词的来源;《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要求;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5)循序渐进原则的概念及要求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朱熹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夸美纽斯主张“应当循序渐进的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6)巩固性原则的概念及要求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技能,长久的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7)可接受性原则的要求墨子提出“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之而从事焉”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8)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13、教学方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实践和理论的发展而发展的。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她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15\n14、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言语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化的方法。讲授法可分讲述、讲解和讲演。基本要求如下: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注意启发讲究语言艺术(2)谈话法(3)读书指导法(4)练习法(5)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基本要求如下:作好演示前的准备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讲究演示的方法(6)实验法(7)实习作业法(8)讨论法(9)研究法15、几种主要的教学方法组合:(1)传授—接受教学传授—接受教学,是指教师通过语言传授和示范操作使学生接受、掌握系统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优缺点(课本P257)(2)问题—发现教学问题—发现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独立研究来发现、获取知识的教学。优缺点(课本P259)(3)程序教学程序教学是一种是用程序教材并以个人自学形式进行的教学。(CAI:计算机辅助教学)16、班级上课制(出现于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变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17、柏克赫斯特在道尔顿中学创建了“道尔顿制”。18、分组教学类型主要有: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能力分组:根据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来分组教学的,分组课程相同,学习年限则各不相同。作业分组:根绝学生的特点和意愿分组教学,各组学习学习年限相同,课程则各不同。19、特朗普制是劳伊德特朗普提出的。这种教学形式试图把大班、小班和个人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20、班级上课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选择题)21、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学以上课为中心环节(1)备课学期教学进度计划15\n课题计划课时计划(2)上课(如何上好一节课?上好一节课的标准?)明确教学目的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3)课后的教导工作22、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23、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我国在西周就初步建立了教育考评制度。《学记》记载“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返,谓之大成。”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评价。近代教育评价的发展是从改进主观性考试开始的。现代教学评价之父——史密斯-泰勒。24、教学评价的种类:(1)诊断性评价(2)形成性评价(3)总结性评价25、教学评价的原则和方法: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会僧的学习进步、动态发展,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能力提高,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评价应是鼓励师生、促进教学的手段,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不是整人的工具。(3)指导性原则(4)计划性原则方法:(1)观察法(2)测验法测验的质量指标: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测验的种类:论文式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情境测验标准化测验(3)调查法(4)自我评价法26、中小学的考试制度(1)考查: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书面测验(2)考试27、百分制和等级制(课本P304)(九)德育1、德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地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2、我国社会主义的学校德育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5\n道德品质教育(基础),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履行道德义务,以形成高尚的品德;政治教育,即引导学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逐步形成爱憎分明的政治态度和立场;思想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3*、德育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品德,制约他们的发展决定学校教育的性质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学记》中提出了“如欲化民,其必由学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主张。4、新时期青少年学生思想的特点(1)青少年学生思想的年龄特征青少年学生,年龄多为11——12岁到17——18岁的中学生。迅速过渡逐步涉世易于冲动(2)青少年学生思想的时代特点(课本P338)5、德育的任务是以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规范教育青少年,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地进行社会实践,逐步养成高尚的社会主义品德,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具体任务如下:(1)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和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观(2)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3)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6、德育的过程的基本规定:(1)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德育活动是儿童、青少年学生品德发展的源泉和基础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能动的实现的道德活动是促进外界的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进行道德要善于组织、知道学生的活动(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青意行的过程知,即道德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信念是知、情、意三者高度发展的合金。道德行为时衡量人们道德修养水平的的标志。(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4)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自我教育能力主要由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所构成。7、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2)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讲明道理、疏通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要、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15\n(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一分为二”看待学生长善救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马卡连柯:“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严格要求学生(5)因材施教原则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的进行教育(6)在集体中教育原则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努力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教育影响一致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互相配合作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和一致8、德育的途径:(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4)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5)班主任工作9、德育的方法德育方法是指用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培养他们的品德的方法。(1)说服说服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要求:明确目的性;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注意时机;以诚待人(2*)榜样榜样是以他们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典范示范评优要求:选好学习的榜样;及其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3)锻炼练习制度委托任务组织活动要求:坚持严格要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注意检查和坚持(4)修养学习座右铭立志自我批评独慎(这是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独慎要求一个人在无人监督的独处情况下也能自觉地、坚贞不渝的按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5)陶冶陶冶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15\n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等。要求:创设良好的情境;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6)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要求:公平、正确、合情合理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注重宣传与教育(十)教师与班主任1、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2、教师劳动的特点:(1)强烈的示范性教师主要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劳动对象,模仿是青少年学生的一个重要学习方式。(2)独特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比一般劳动的创造性更具有灵活性,主要是由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情景的复杂性所决定的。教师的教育机智也是劳动的创造性的表现。(1)空间的广延性和实践的连续性3、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材料P108)社会价值最突出的表现在教师对延续和发展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上4、教师的素养(材料P108):(1)高尚的师德教师的师德首先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上热爱教育事业必须集体体现在热爱学生上教师的道德还突出表现在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上(2)现代人的素质教师自身个性品质的现代化(3)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首先,教师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的成果。为此,教师所掌握的学科知识必须大大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其次,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创造和写作能力、具备比较广博的文化修养、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4)掌握教育科学和教育能力5、班主任的概念:班主任是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他对一个班的学生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6、班主任的作用(材料P109)7、班主任的素质:(1)高尚的思想品德(2)坚定的教育信念(3)家长的心肠(4)较强的组织能力(5)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15\n(6)善于接人待物8、班集体: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真正的班集体,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与传统。9、正式群体:在校执行、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10、非正式群体: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11、参照群体:学生个人乐意把它的目标、标准和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动机、调节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群体。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