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课后习题 7页

  • 56.50 KB
  • 2022-08-15 发布

教育学课后习题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章1我国并且也是世界最早的一步教育专著是《学记》2古罗马昆体良的教育著作《雄辩术原理》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著作是《教育漫话》4《普通教育学》的作者是赫尔巴特5《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作者是杜威6提出结构教学理论和发现法的教育家是布鲁纳7主张文化陶冶的教育学流派是文化教育学派8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的科学9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教育学研究10独立形态的教育学是以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为开端的11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新教育大纲》,作者是杨贤江12《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作者是霍姆林斯基13杜威的现代教育论主张以儿童为中心,教育方法是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足以产生问题的材料、学生产生问题和假设、设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亲自动手做、验证假设14班级授课制的提出者是1520世纪教育学的主要流派有德国的实验教育学、德国的文化教育学、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系统科学的教育学、批判教育学和制度教育学16阐述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著作是《教育构成》17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提出者是18孔子的教育思想有那些19夸美纽斯的主要教育观点是什么20杜威的主要教育观点是什么21《学记》阐述了那些教育思想22孟子的道德教育方法是什么第二章1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219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洛倡导的教育起源论被称为生物起源论3美国孟禄所倡导的教育起源论被称为心理起源论4古希腊雅典教育比较傲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多方面发展教育5古希腊斯巴达教育比较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军事体育教育6古代社会的教育是是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7学校最早出现于中国8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社会是奴隶社会9教育历史划分的三种尺度是生产力尺度、生产关系尺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尺度10按照生产力的标准可以把教育历史分为古代教育、现代教育,而按照生产关系的尺度可以把教育历史分为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社会主义社会教育11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12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13现代学校教育包括两种国家形态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以及两种历史形态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n14当代我国教育是从新中国建立后至今的教育开始,其历史定位是现代教育范畴15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16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17原始形态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8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有哪些19今后我国教育发展的任务是什么20现代学校教育特征有哪些21理论联系实际阐述如何实现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战略第三章1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利的因素主要是政治制度3世界上不同名族的教育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传统与特点,这主要是因为教育4教育对政治发展起推动或者阻碍作用5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政治制度6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根据、动因、尺度和归宿7教育具有科教兴国功能和创新科学技术功能8决定教育社会性质的因素是政治制度9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传递—保存文化、传播—交流文化、选择—提升文化和创造—更新文化方面10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处于优先发展战略地位111995年我国政府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12简述教育的社会制约行的含义13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对教育的作用分别有哪些14教育对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作用分别有哪些15教育现代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16试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7科学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对教育有哪些影响18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19如何落实教育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第四章1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起生理前提作用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环境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4根据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要做到因材施教5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6在人的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7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地进行,这是遵循人的发展的顺序性8人的发展的内因是主观能动性9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社会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10人的发展具有是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和互补性1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12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素质、环境和主观能动性13在人的发展动力观方面主要有内发论、外铄论和多因素互作用论\n14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15根据人的发展的顺序性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16根据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根据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要因材施教17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的是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学校教育18教育工作要因材施教,主要是因为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主要是因为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的顺序性19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特征20简述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21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那些方面22简析遗传决定论23简析教育万能论24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有哪些25为什么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需要那些条件26如何把握人的发展中内外因的辩证关系第五章1首次在中央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是在19952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逐步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目标3主张“教育无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杜威4古希腊主张教育应由奴隶主国家主板的著名哲学家是柏拉图5素质教育思想中提出要以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为重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61985,邓小平同志在《把教育工作认真地抓起来》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7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志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81995年,《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生产劳动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9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的培养10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教师培养和培训重点11教育目的的宗教本位论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的宗教人士1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3马克思认为旧式分工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14素质教育的基本含义是什么15《教育法》第五条是如何表述我国的教育目的的?16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对教育目的的表述中共同点是什么17《教育规划纲要》中是如何表述我国教育目的的18试剖析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第六章1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2所谓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n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3《教师法》规定: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由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4学生在学校受教育的过程中所享受有的主要的权利,可归纳为受教育权、人身权和财产权三项基本权利5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教师权利的有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7学校不得聘用曾经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担任工作人员8对有特异体质、特定疾病和异常心理状态的学生,应当特别关注和照顾等9什么是义务教育?产生的原因是什么?10终身教育的思想内容是什么11简述我国教师的基本权利和应当履行的义务12教师资格条件有哪些13《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各有哪些?14教育法律规范的种类包括哪些?简单解释每项含义第六章1教师的劳动本质上是精神生产的劳动2教师应在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系统中发挥协调和主导作用,使各种教育因素形成合力,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这指的是协调员的角色3教师的劳动手段具有主体性4未成年公民是指年龄未满18周岁的人5少年期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11、12~14、156教师职业专业化始于18世纪7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8教师必须掌握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首先要学好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育学9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经历准备期、适应期、发展期和创造期四个阶段10教育专业能力具体包括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11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12学生具有差异性,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因材施教13师生关系包括教育关系、道德关系和心理关系14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尊师爱生、民主平等和教育相长15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即使教育的客体,有事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16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17中小学教师在学科专业知识方面有哪些要求18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要求有哪些19教师应该扮演那些角色20教师为什么和如何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21学生的本质特点包括哪些内容?教师如何看待和对待?22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什么23如何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第七章1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构成一门学科的课程是综合课程\n2率先提出综合课程主张的是怀特海3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内容形成的综合课程叫做广域课程4“隐性课程”一词最早是由杰克逊5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时课程计划6从课程管理制度角度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国家、地方和学校;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学科、综合和活动;按学生学习选择的自由度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必修和选修;按课程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课程可分为显性和隐性7综合课程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融合课程、广域课程和综合课程8隐性课程的特点主要有影响方式上的无意识性空间的广泛性内容的全面性9课程计划主要由目标、结构和实施与评价等部分组成10学科课程标准一般由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等构成11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性主要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生成性12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和信息技术教育13课程改革的一般趋势有个性化、选择化、综合性和管理的多级性14简述课程的作用15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6学科课程的特点有哪些17活动课程的特点有哪些18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和内容19试述现代课程改革的一般趋势20试述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第八章1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2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理解教材3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做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的知识,这种方式是实践活动法4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按照一定的条件作用于一定的对象,使学生亲自看到所学对象的某些变化过程的方法是演示法5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一般认为是在清朝末年1862年6《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7在近代教育史上,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智力或思维,而传授知识无关紧要的理论被称为形势教育理论8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证明,学校工作必须做到以教学为主9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主张是开而佛达10《学记》中的“学不等”所体现的是循序渐进原则11教师备课要写出三种计划,这三种计划是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1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和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其中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13教学中的直观手段一般分为语言直观、动作直观、表情直观14教学方法中讲授法的具体方式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15“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巩固性原则\n1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17教学的中心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形成18教育史上,着重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着重传授对实际生活有用的只是19教学的任务是什么20教学过程有哪些特点21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22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原则23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24上好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25作业布置与批改的要求有哪些26试论述基本的教学方法——讲授法27试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28试述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29试述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30试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31试述教学的启发性原则32试述教学的因材施教原则第九章1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教育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其实施顺序是是具体情况,可有多种选择3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陶冶教育法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孔子的这句名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5我国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6中小学德育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是教学7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目标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的水平水平之间的矛盾8一般来说,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四个组成部分9中小学德育的具体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10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11“春风化雨”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陶冶法;教师才用画“小红花”、插“小红旗”等方式来鼓励学生的德育方法是评价法12陶冶教育的方式主要有环境、人格感化和艺术陶冶三种13知,指道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两方面14中小学德育的具体任务有哪些15简述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具体内容16德育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可循17中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有哪些18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哪些19德育的主要原则有哪些第十章1班主任是全面负责一个班团队工作的教师\n2中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是1862年3了解和研究学生基本的方法是4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是确立了班集体的奋斗目标5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多协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听取每个学生的意见,设施班级管理的民主与自主原则6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7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8班主任通过分析学生成绩单、操行评语以及学生的作文、日记等材料,来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是书面材料分析法9班级体的要素有共同的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共同生活的标准和一定的心理气氛10班主任在开展集体教育的同时,要做好个别教育工作,要把教育和教育结合起来11班集体形成的条件有哪些12班主任的素质应该有哪些13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主要方法有哪些14班主任如何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15班主任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16试述班级管理的主要原则17简述班级常规管理的内容和要求18学校基本的组织机构有哪些19简述班级活动的意义20如何管理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第十一章1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中,研究对象问题2访谈法是教育研究中的下列哪一层次研究方法3研究中资料的手机在研究整个过程中进行4有目的、有计划和系统地了解桀骜与教学现状,以加强对其客观认识的研究是调查研究5行动研究的最红目的是改进实践6问卷法适用于下列哪种情况一个年级的学生7中小学教育科研是指为了改进围绕某一主题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钻研和探索活动8中小学教学研究是关于中小学教学工作的研究,简称教研9课题选择的原则是教育性、实践性、可行性、适宜性、伦理性10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育学经验进行回顾和反思进行的研究会是经验研究11通过口头或书面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研究室叙事研究12从一个总体中选取一部分作为被研究者的过程叫做抽样调查法总体又被称为全体,抽取的那一部分叫做样本13把研究内容设计成若干个具体问题,编成书面试卷,交给所选择的人员进行书面回答,从而收集和分析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是问卷法14访谈法的三个方面特征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通过访谈进行;目的是为了研究15什么是中小学校本研究16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验过程是什么17行动研究的步骤是什么18观察法的使用要求是什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