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00 KB
- 2022-08-1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名词解释:一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担负着培养各种专门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二2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学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4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它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职业层次需要决定的。5高校德育是全面发展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高校学生施加影响,使他们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6高校智育是以系统的科学理论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教育。7高校体育是以运动为基本手段,传授学生以体育运动的知识、技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运动能力,并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身体健康的活动。8高校美育是通过有关的艺术课程和课外各种艺术活动,或者是渗透于其他学科教学活动之中,以及利用自然环境与校园环境,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情感与能力,完善审美心理结构的活动。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2.教育的培养目标3.实施的途径。1995.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我国教育方针作规定。1999年提出素质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早就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接班人。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教育目的的性质:1.一种教育理想2.具有客观性我国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高等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1.具有导向作用。2.具有调控作用3.具有评价作用4.具有激励作用。全面发展教育的方向和动力:德育。核心:智育。基础:体育。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1.基本途径:教学工作2.科研3.社会实践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智体美三9个人本位高等教育价值观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关心个人价值,关心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生活的完美幸福、健全的人格等,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普通教育。10社会本位高等教育价值观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强调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人社会的产物,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人,个体社会化、公民品德、政治品质是其主要内容。11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12专才教育\n是指培养比较狭窄专业人才的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涉及某一学科、专业的系统化知识,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门技能的训练。13英才高等教育是博雅教育,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致力于统治才能的培养,为了培养治国的精英,而面向劳动者的教育往往是低层次的职业教育。14大众高等教育反映了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高级人才数量需求的扩大,也是高等教育民主化的结果,强调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人才培养、关注人才的数量。15高等教育平等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复合体,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均等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平等受高等教育的结果平等,同时是一个法发展的概念。16高等教育的效率分为内部效率和外部效率,内部效率是指某一教育系统用尽量减少浪费和提高教学治理的方法所培养学生的数量;外部效率指一般教育同职业教育的关系,以及学校同就业机会的关系,即学校和教师能为学生将来就业相关问题。四17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彼此之间的关系18研究生教育是建立在相当于大学本科基础上的更高层次学位教育,各国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在根植于传统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学制特征。19学位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学术水平高低的一种标准。学位制度是国家和高校为保证学位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学术衡量标准和严格的学位授予程序,对达到相应学术水平的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20高校的收费制度国家本着成本分担的原则,由高等教育的受益者承担部分培养费用,毕业生自主择业。21高校教师的聘任制度是指根据教学和科研任务的需要,高校设立何种工作岗位,采取何种方式聘任教师,并规定受聘者应具备哪些条件、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的制度。22职务是与教师的工作任务、职责范围相对应的工作岗位。学制建立的影响因素:1.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2.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3.适应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四种基本类型:1.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代表:意大利,基本只有国立大学一种形式)2.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所有高校由中央政府举办,但资金却来自政府不同的部门)3.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主要出现在实行联邦制的国家)4.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代表:日本和美国)我国高等学校系统的基本层次是:大学和专门学院学位制度:国家和高校为保证学位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学术衡量标准和学位授予程序,对达到相应学术水平的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德国教育家洪堡突破了中世纪以来的法、神、医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模式。美国的学位层次:副学士(协士)、学士、硕士、博士日本:学士、硕士、博士英国:学士(分优等学位和普通学位)、硕士、博士(包括哲学博士和高级博士)德国\n:本科教育质量高,不存在硕士教育阶段,有博士学位。法国:学士、硕士、博士。但第一阶段不授学位,第二阶段授学士或硕士,第三阶段授予专门博士或工程博士。我国现代学位制度最早形成于民国时期。各国普通高等学校层次特征:1.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2.大学和专门学院3.研究生院我国高等学校学制的特征:以多重公立系统为主(即大多高校由各省(市、区)举办和管理,部分由教育部负责),私立系统处于逐步形成之中。高等教育部门体现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我国目前学位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0各国的招生制度有以下几种类型:1.统一的入学考试形式2.由高校单独组织的入学考试的形式3.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的形式4.推荐入学五.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的职责、权限的划分等。2.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是指高等教育由国家举办,高等教育管理的权利主要集中在中央政府,由中央政府通过一定的计划、法律、行政命令、拨款和监督等手段来直接调节高等教育活动的管理体制。3.权利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指高等教育的决策权利主要在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来独立行使高等教育决策、立法、财政拨款等职能的管理体制。4.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是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或政府与高等教育部门共同承担高等教育管理职能的管理体制。5.办学体制是办学者的法律地位、办学者在办学过程中所拥有的权利、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的管理制度体系。6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指高校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机构,它在不受其他组织或个人非法干扰和阻碍的前提下,依法行使教育决策、教育活动组织的权力。7美国高校董事会多由政府官员、企业首脑、社会名流等组成,它负责制定政策,审批设备购置、财政预算、选拔和委任校长等。8我国高校的领导体制主要反映的是在高等学校举办者、办学者两者之间的权力和职责关系,党委和行政部门间的关系,以及高校行政系统和学术系统之间的关系等一些基本关系范畴,它是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9.高校后勤的社会化转变后勤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实行后勤服务部门的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使之成为独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六.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致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部分。11.层次结构又称水平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12科类专业结构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12个学科门类的学位。13.形式结构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公立与私立)(全日制与函授)14.能级结构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211大学、学院、专科)。15地区结构\n指高等教育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而高校在各地的数量分布状况,不同形式的高校分布,不同等级高校的分布,不同专业点的分布等构成高等教育的整体布局。宏观结构包括:层次(研、本、专)、形式、能级(研本专)、地域(梯度和中心城市)、管理体制微观结构包括:学科专业、课程、教材、队伍结构等。世界教育结构两种趋势:一。一体化趋势提倡一体化模式的主要理由:1.减少机构间的质量等级差距。2.能有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3.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4.把学术教育思想和职业教育思想结合起来。5.为科研提供广阔的基础。6.可以控制学生成绩差异。7.有利于学生重新选择学习机会。二。多样化模式对我国高教结构改革的若干启示:1.各种类型的机构保持自己的特色。2.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3.建立相应的转学机制。影响高教宏观结构调整的因素:1.学术。2.体制。3.各区域发展水平。我国高校大致可分为三个能级:1.研究生院,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和科研兼顾的重点院校。2.以本科教育为主的本科院校。3.以培养应用性、技艺性为主的专科院校。我国的高教形式结构:全日制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并举的局面正在我国形成。在我国较为突出的模式:1.梯度结构模式。2.中心城市模式七。高校教师是高等学校的教育者,他们既是某一学科的专家,优势教育教学工作的承担者。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高校教师不仅承担培养人才的任务,而且还对国家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产生重要影响。15.高校教师的任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开展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16.高校教师的职务结构是指教师队伍内部助教、教师、副教授和教授等各级职务的比例状况。17.高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认识活动的发展特征;情感发展特征;自我意识发展特征;个性倾向性的发展特征;个性心理的发展特征。18.社会意义高校师生之间关系主要表现为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建立的一种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这以关系是由高等教育的客观条件所决定的,高校教师和学生各自的身份、任务、职责,注定了两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工作关系。良好的关系表现:课堂活跃,双向沟通。19.心理学上师生关系包括高校师生间的认知关系、高校师生间的情感关系等。良好关系表现:教师、学生相互主动接近;教师学生相互真诚对待;面临矛盾和困难,主动寻求帮助。高校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n1.通过继承、传播、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2.通过社会服务直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1.复杂性2.创造性3.个体性与群体性高校教师的培养:1.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2.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3.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学术带头人应具备的素质:1.学术造诣深,理论基础雄厚。2.治学态度严谨。3.较强的科研管理和组织领导能力。4.具有团结协作精神。高校教师的结构:1.职务2.学历3.年龄4.专业高校教师结构的优化:1.完善教师聘任制。2.合理布局,引导教师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间合理流动。3。克服近亲繁殖现象。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1.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2.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3.群体成员的互动性。4.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八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专业,即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广义指专门职业,尤指需要经过高等专门化教育后方能从事的复杂劳动的职业。21.人才素质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具有优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具有现代意识;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22.培养目标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要与国家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一致;培养目标和规格要与社会需要相一致;与个人的发展相一致;国际性。九教学是高等学校实施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静态而言是由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媒介(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构成的系统。动态来说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事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24.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特定的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过程;是学生以所知为基础,知、情、意、行结合,德智体美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26.教学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学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高等教学原则是根据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目的,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高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27.中间过渡性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教育内容,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的渠道,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双向活动所经历的渠道的总称。十.课程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个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课程指在学校教育中对实现教育目的发生作用的一切文化与经验、活动。29.最优化的课程体系是从目标出发调整各方面的比例,并以最后是否达到目标要求作为衡量的标准。确定课程掌握度的两条基本准则:1.知识的重要性。2.知识的综合相关度。30.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31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n根据教学计划,规定每个学时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和基本技能,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32.教材也称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它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业书籍,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33.课程建设内容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课程教学设施的建设;课程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与装备;课程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即教学大纲、进度表等教学文件的制定,讲课、答疑、辅导、实验、课程设计等环节的组织实施。十一教学组织形式简称教学形式是指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活动的诸要素如何组织和表现出来,即在教学中如何控制教学活动的规模,安排教学活动的时间和利用教学活动的场所。35.个别教学制是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传授与指导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36.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由专职机构的专职人员最担吏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系统性社会活动。37班级教学制是将学生按照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面对由一定数量学生组成的班级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38备课是对所讲授内容加以深刻理解,并对讲授内容的结构进行安排和设计课堂教学的方案。专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广泛阅读;了解学生。39.实验课教学是由学校安排一定的课时和实验课教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或其他手段,进行独立操作,人为地引起食物或现象的变化,从观察这些食物或现象的变化过程来获取新知识或验证已学知识。40.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学校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基本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结,对教学起着检查、巩固和提高的作用。41学年制,是按学年或学期排定的课程进度进行教学,以学年规定学生达到水平的教学制度。42学分制是指衡量某一种教学过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作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计算学生学习进城或学习分量的一种方法、手段或尺度。43教学方法是在教学中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44.讲授法是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达、讲解、讲演等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也成为课堂讲授法。45.讨论法是指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辨明是非或获得新的结论为目的,把学生组织起来,激发思维,各抒己见以取得共识和交流,分享不同见解的教学方法。46.自学指导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学教材和参考资料,以及进行试验并通过思考和研究而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一种方法。47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将计算机用作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与计算机交互作用,既可以用来呈现教学信息,又可以用来收集学生的反应信息,并对学生的反应信息进行诊断和评价,根据诊断的结果及时提供反馈信息,对学生进行指导48网络教育是指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教育模式。网络教学就是将教学内容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处理,制作并进行远程传输的过程。49网络大学是指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具有远程开放教育与虚拟学校的特征,实现一系列高等教育功能的一种高等教育形式。50教学评价是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51\n教学测量是一种判断事实的活动,它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如是地描述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水平。52学生学业评价是对学生个体学业进展和行为变化的评价。考试,测验常用手段。十二科研-生产联合体是指以大学为核心,以研究机构为依托,以高新技术开发为主要内容的智力密集型新兴科技产业试验区,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54.科研遵循的原则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关系的原则;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则。55选题从事科研的教师,必须熟悉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和方向,并遵循国家公布的科研项目指南,从中选取科研题目;或者以合同的方式,承担以解决社会机构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为目的研究课题。56项目指南使申请者了解基金会的资助方针、范围,学科政策,历年资助情况,开展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的规定和做法,以指导申请,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分散,把科研力量组织到四化建设最重要的方向上来。57.科学研究是从已有的经验、知识和为获得一定的研究结果而进行实验所得的数据中,寻找物质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因此,科学试验阶段是科学研究最重要的阶段。58.理论性成果是指阐明自然现象、特性或规律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的科技成果。59.应用性成果指解决某一科学技术问题,具有一定创造性、先进性和使用价值的科技成果。60研究成果的推广其一是将所获得的应用成果推广到国民经济的有关部门、有关行业,使之在建设中发挥作用其二将所有的研究成果,特别是理论成果推广于本学科教学中,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实现教材更新,有的可写成专著,进行学术传播和交流。61.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用教育理论装备自己,可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可以在实际教学上的探索时间。十三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实现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是高等学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63.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是与社会行政社区或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供大学生持续稳定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制度化和有效性提供了保障,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65.非基地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泛指那些没有固定的活动基地,而根据实践活动主题临时确定或变换地点、场所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66.军事训练是指高等学校为了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军事知识、军事技能而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其接受相应的学习与操练的过程。内容包括学习军事知识、操练军事技术、体验营地生活、参观军事设施等。68专业实习是指高校组织大学生结合专业学习,到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接受基本技能训练,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的活动过程。69.生产劳动是指组织大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其劳动观念和劳动纪律,使之掌握一些基本的生产技能,加强与工农群众的联系。70社会调查,\n是大学生出于兴趣或依据社会的需要,有目的地针对某一社会问题进行周密系统的调查研究,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的一种活动形式。71智力扶贫是大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服务于贫困地区的活动形式。72参观考察车间工地、历史遗迹、博物馆、科技馆、革命圣地、旅游景点,也可以是对某地域的风俗习惯、自然风貌等方面的考察。开阔大学生的眼界、增长见识等方面有明显的作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人为工作对象,做人得思想转化工作。是一种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和有意识的活动,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人、塑造人的意识观念的教育活动。7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青年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75.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以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为基础,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促使其形成培养目标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过程。7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任务和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思想发展特点及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而确定的。77.疏导性原则包括疏通与引导两方面,一方面要广开言路,让受教育者畅所欲言;另一方面,对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言论加以积极的引导。78.调查研究法是指收集事实、数据、占有材料、熟悉情况,并从现象中寻求本质,从经验中推导出理论的方法。79.说理启迪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教育对象,以理服人的教育方法。80情感交流法是通过情感交流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在相互信赖、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将正确的认识转化为自觉行动的教育方法。81.榜样教育法育是用他人的良好行为作为榜样来启发,激励青年学生的方法通过将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和准则的具体化和人格化来起作用,用具体的人或事来感染学生。82.参观访问法指利用社会大课堂,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对典型的事物进行实地观察,对典型的人物进行采访,从而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扩大视野。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83人力资本是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人力资本是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教职员工的“三育人”:教师教书育人、干部管理育人、后勤职工服务育人。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精神性,创造性,复杂性,长期艰巨性\n简答题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高等教育作为构成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与整个社会大系统及其他子系统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本质联系基本表述为:高等教育受到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制约,并对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起作用。(1)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2)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3)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对高等教育内容的影响,对高等教育手段的影响;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的功能(4)与文化的关系: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影响高等教育的内容,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高等教育的实施,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包括通过教学培养专门人才、通过科研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等。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1教育目的性质与作用?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作用:导向作用;调控作用;评价作用;激励作用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n1.如何看待社会本位说与个人本位说从不同的社会背景来考察不同的价值选择,揭示各自的由来和各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质;两种价值选择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在现实社会背景下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间的协调与整合2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再次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现代高级专门人才首先应该是个和谐发展、人格完整的人,其次才是所在科学领域的专家;通才与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提出的要求。3向大众教育转化遵循的原则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4.高等教育平等与效率的关系平等和效率是高等教育政策中的两种基本的价值取向,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和统一的范畴,在特定的条件下,对效率的追求必然影响公平的实现,而追求理想华的平等往往导致低效率的结果;但效率的实现必须有相对的公平来提供保障,同时公平的逐步实现又取决于效率不断提高的社会环境。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是一对统一的范畴。我国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平等。高等教育价值的两种选择:满足个人需求还是满足社会需求个人本位观和社会本位观在西方都源自古希腊时期。个人本位观源自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社会本位观源自柏拉图的哲学家教育和军人教育。孔子把教育看成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老子强调个人的修养完善。通才教育的特征:1.传授的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型。2.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专才教育的特征:1.专才教育主要是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来进行的,培养的人才短期内不可代替性。2.教育内容与社会生产及生活需要之间有明显而直接的针对性,偏重于应用。3.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两个基本模式。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阶段。但两者的价值取向不对立。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最初由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入学人数低于适龄入学人口的15%时英才教育。15-50%时大众教育,大于50%时普及高等教育阶段。\n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趋势(背景):社会结构和经济社会形态的变迁,科学技术的进步对高级人力资源开发提出数量上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目前总体上看来属于英才教育阶段。英才阶段向大众化转变的两种模式:1.美国,开放入学2.日本,政府资助私立高等教育。最早提出高等教育平等的是孔子和柏拉图。教育平等的含义:为所有有能力的儿童提供一种公平竞争的场所和机会,所有参加竞争的儿童不应受阶级、出身、种族等因素的限制。高等教育平等的含义:1.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复合体,作为理想包括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等,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平等,手高等教育的结果平等。2.一个发展的概念。我国当前处理平等于效率关系的政策取向:效率优先,兼顾平等。第四章高等学校教育制度1我国高等学校层次特征分三个层次:高等专科学校(培养初级的专业人才);大学和专门学院(我国高等学校系统的基本层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研究生院(设立在大学,专门学院或有关科研部门中专门负责组织和管理研究生教育的职能机构)2我国高校学位制度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需求间不相协调,传统学科的比例大,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应用学科比例小;多以学术性学位为主,有重学轻术之嫌,社会迫切需要应用性专业;再次学位管理中评估制度不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作用远未发挥。改革24方针立足国内、适度发展、优化结构、相对集中、推进改革、提高质量。3.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实行多渠道招生制度:定向生,保送生,委培生,自费生制度1997年全面并轨改革:继续进行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增加灵活性,扩大招生规模;完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建立和完善奖学金、贷学金制度,勤工俭学制度;对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逐步扩大招生自主权4.高校教师聘任制度问题与改革\n岗位设置原则:系统原则,整体效应原则,最低岗位数量原则,动态性原则。1986年推行聘任以来,打破了铁饭碗的局面,有利于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我国教师的合理流动,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对加强高校的学科建设,提高学术水平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改革方向和重点:保证学校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实行固定和流动的教师编制相结合,以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机制来优化教师的资源配置;是当下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权,建立科学的高校评聘工作的评价和监督制度;应成立高校教师权益的仲裁机构,保障教师合法权益,涉及解聘或缓聘等事务时,要体现学术管理中专家团体的权威性特点。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微观特征:1.高等学校层次结构轮廓清晰,各层此间基本能够保持衔接,相互连贯。2.培养规格上有些模糊。3.各层次的高等学校都有严格的入学条件限制。4.在学习方式和修业年限上尝试做了一些改革,试图加灵活性,但无多大变化。第五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1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1.中央集权型2.权力分散性3.集权与分权结合型我国高教宏观管理“两级管理省级统筹”为满足地方社会发展需要,调动地方办学积极性,转换政府职能,实行高等教育管理权力的下放,扩大省级部门对当地高校的统筹权;建立一个广泛的社会参与的高等教育管理运行机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合理健康的发展;应实现政府高等教育决策活动的民主化,由中央政府组织建立一些由各界人士共同组成的高等教育决策咨询和审议机构。更新大学由国家办的观念,形成新的办学体制;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的活力,提高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3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行政管理系统)主要指由高校内相互联系的不同权力和职责主体所共同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三个层次:校,学院和系(1)我国高校校级行政管理机构及其职能全校行政工作的统筹部门,以校长为核心(2)我国高校学院级行政管理机构和职能学院置于大学之下,是大学的管理中心,院长对校长负责,协助校长管理校务(3)系级行政管理机构及其职能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落实上级意图改革:要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机构,适当实行权力中心的下移,扩大自主权\n,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能力;校级职能部门必须精简,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制度建设,实行规范化的管理;同时转变校机关职能,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实行规范化的管理;加大改革力度,推动职称评定与职务聘任、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及考核等制度改革;实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使后勤部门成为独立的、自主经营的、自负盈亏的实体。我国高校的领导体制的特点:1.实行党委领导,体现民主集中制。2.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全权负责行政事务。3.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第六章高等教育结构1影响教育结构的因素经济因素;文化、传统因素;科学、技术因素;教育因素2.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方向?总体来说,高等教育实行稳步发展的方针和“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一的发展战略。(1)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共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层次结构上适当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和应用性、技艺性人员的规模;科类结构上根据社会产业结构发展和调整对人才的需要调整;形式结构扩大全日制高等学校规模,加大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力度,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能级结构上支持少数重点大学,成为世界名校,鼓励其他院校积极发展;地区结构上,非均衡发展,适当缩小差距(2)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3)“面向地方、专科为主、注重应用、综合发展”方针,支持经济、文化发展程度高的城市办学;逐步建立国立、公立、民办和私立学校并存的局面第七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1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作用和任务高校教师是高校的教育者,既是某一学科的专家,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承担者。高校教师不仅承担培养人才的任务,而且还对国家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产生重要影响。作用:通过继承、传播、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通过社会服务,直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利用自身丰富知识和科研优势,参与国家和地方的科研项目,直接为社会服务。任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既教书育人传授知识同时还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全面培养;开展科学研究,从而丰富教学,促进科学发展;为社会服务,通过学术报告,科技咨询,培训人才,推广新成果新工艺新技术,直接为社会服务。2高校教师的结构与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适应能力。结构包括四方面:职务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优化:完善教师聘任制;利用政策手段引导教师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间合理流动,减轻人才集中地区教师效益不高所带来的压力,形成教师的合理布局;克服高校教师近亲繁殖现象。\n3高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认识活动的发展特征: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高校学生的情感发展特征:丰富多彩并不断社会化,情感活动强度大,不够稳定,情感两极性表现比较突出,情感持续时间更长;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特征:自我意识逐步出现可能导致自我矛盾,要求和能力显著增强,社会化程度高;个性倾向性的发展特征:兴趣广发而稳定,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逐步完善,远大动机逐步确立,理想与信念逐步稳固;个性心理发展特征:表现为气质和性格。4高校师生关系特点与建立途径特点:社会学意义的高校师生关系,学生不再是被动的角色,主体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心理学、伦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在知识活动中希望进行平等交流,并建立融洽的情感关系途径:良好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在教育过程中实现的,有赖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加强教师间的理解和沟通,教师应重视审视自己权威,以学识、品行和才能来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的不同观点。第八章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1专业的形成,形成:专业的出现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与自然规律、社会科学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密切相关,专业的缘起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有密切联系专业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专业范围覆盖面广,专业设置布局的合理性,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2人才素质、培养目标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要求人才具有优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要求人才具有现代意识,具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要与国家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的总体目标一致,培养目标和规格要与社会需要相一致,与个人的发展相一致,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国际性。我国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教训:1.应为经济发展服务,又以经济发展为前提。2.条块分割的体制导致专业发展的盲目性,造成某些专业的重复设置。3.偏重数量发展,导致质量下降。专业设置过细,造成有限资源的分散使用。市场经济下专业设置和调整的要求:1.出发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和公民个人需要。2.适应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扶植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兴专业。3.符合高级人才成长的规律。\n市场经济下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具体做法:1.拓展专业面,专才教育变为通才教育。2.改变专业培养的方式,如按专业大类培养学生。3.避免盲目追求大而全,避免盲目扩招(目前我国专业设置的主要问题)。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1.具有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2.具有优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3.具有现代意识。4.具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原则:1.要与国家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一致。2.要与社会需要一致。3.应与个人的发展相一致。4.适当的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第九章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教学过程的特殊属性:1.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跑那个的过程。2.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系统的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3.不仅是知识技能的船体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高校教学的基本任务:1.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3.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教学在高校中的地位作用:高校的中心工作,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大学生学习的特点:1.独立性增强。2.自主性增强。3.探索性增强。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4.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制定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1.必须依据教学过程的规律。2.必须考虑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3.必须与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相联系。高校基本任务: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级专门人才。3高校教学原则制定依据,体系与优化依据:教学原则作为基本的教学要求,应体现教育目的的要求并反映一定社会的需要。首先制定必须依据教学过程的规律,只有揭示高度学校教学过程的内部矛盾运动的联系,教学原则才具有科学意义的指导作用.其次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关系决定了教学工作的任何要求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这也决定了教学原则的制定必须考虑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再次教学原则的确立必须与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相联系,必须符合高等学校的教学特点,教学过程也有专业性、研究性、自主性等特征,决定了大学教学原则的特殊性。体系内容: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面向全体与印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优化: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而提出的教学原则,在体系上必须充分考虑教学过程的全面任务、全部成员和全过程。上述五条原则贯穿于同一过程之中,彼此互相补充,要妥善安排、灵活运用,才能取得最优效果。教书与育人相一致、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教师引导和学生探索相结合、面向群体与注重个体向结合两原则,掌握一般理论与注重实际应用的原则。第十章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1课程体系(结构)及优化\n普通课程、专业课程、职业课程以及跨学科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课程,大、中、小课程(课时结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优化的课程体系就是从目标出发调整各方面的比例,并以最后是否达到目标要求作为衡量的标准。优化思路:某一方面知识、技能重要性的调查,通过向用人单位调查及模糊统计,确定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各门课程的权重;通过调研获得各科知识的综合相关度,知识的重要性与知识的综合相关度是确定课程掌握度的两条基本准则,调整学时(学分)必须从整体范围来考虑其连锁反应,使学时(学分)与掌握度匹配。2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明确的目的性,前沿性,思想性,启迪性,教学适用性。3课程建设的意义,内容和要求建立各门课程的规范,从整体上认识课程建设与其它工程的相互联系,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化,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建立合理、适当的教学质量标准。内容: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课程教学设施的建设,课程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与装备,可称教学组织与管理要求:富有特色,教材要合适,教学资料要完整,考核手段要科学,有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拥有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设施。教学计划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学分总计)、课程设置及其主要的教学形式和学时(学分)的分学期分配。专业培养目标规定了本专业学生将要达到的总的要求。基本规格则更具体地描述了本专业毕业生所要达到的要求。第十一章高校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1教学组织形式类型与发展趋势个别教学制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并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但教学效率往往较低。班级教学制不但有利于扩大教学规模,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且有利于同学之间结成团结的集体,但班级教学制往往过于强调统一,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趋势:教学活动展开的小规模化,时间间隔上的短学程化,场所的非课堂化与多样化。2现代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由课堂教学、实验课的教学、实习、科研和毕业设计(论文)几个环节组成课堂教学:备课(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广泛阅读和积累,了结学生),上课(根据教学原则,教学目的,选择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课后总结和布置作业。实验课的教学:实验课的准备,实验课的组织与课堂控制,实验报告的撰写,实验课的总结。\n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基本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总结,对教学起检查、巩固和提高的作用。毕业设计的一般过程与要求:文献资料的收集与阅读阶段,毕业设计的准备阶段,设计制图和实验研究阶段,撰写设计说明书或论文阶段,毕业设计的检查阶段,毕业设计的答辩。步骤:选择课题确定题目,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全面思考拟定提纲,撰写初稿修改定稿,论文答辩评审质量。教师指导原则:教育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3学年制与学分制,我国的改革学年制特点: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容易管理,有利于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弊端是不利于新兴学科较快地进入高校教学,不利于学生按照其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兴趣主动地学习。学分制:允许学生选修课程,以求在专业的不同主攻方向上得到发展;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出选修课,较快反映新的研究成果;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并有利于学科之间的渗透和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我国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意义:有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思想的转变;有利于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4高校教学方法特点: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随着年纪的升高而递增;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结合。常用方法三类:一教师和学生主要运用语言来传授、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讲授法、问答法和讨论法;二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三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自学指导法、练习法。改革与发展: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发展转变;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5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对教育决策的影响;对教学模式的影响;对高等教育、高校教学发展的影响(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效率;有利于扩大教育规模;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趋势:1.教学活动展开的小规模化。2.教学活动展开的时间间隔上的短学程化。3.教学活动的场所呈非课堂化和多样化。\n毕业论文的目的:1.巩固和加强学生所学的基础课和专业科的知识。2.使学生收到工作、研究能力的综合训练。3.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严谨科学的研究和工作作风。教学方法的基本要素: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信息传输的载体。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2.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3.教学方法和研究方法相互渗透和结合。高校常用的教学方法:1.运用语言来传授、学习知识和技能。2.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3.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教学方法改进的趋势:1.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2.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发展转变。3.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学生学业评价步骤:1.确定和表述待考课程的教学目标。2.编审试题。3.建立试题题库。4.实施考试,取得信息。5.阅卷评分。6.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对策。第十二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1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与作用1.教学与科研结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科学研究已成为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科研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学科建设整体发展水平);2.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了解国内外的发展趋势,了解社会的需求,强调教师的科学思想和创见);3.科研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参加科研是大学生获取直接知识的渠道;有利于扩大知识面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还可以满足大学生高层次的心里需要,增强他们敢于攻坚、勇于突破的信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4.科研是发展新学科的基础(科研是发展学科和创建新学科的基本途径)5.;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大学士通过出人才、出成果为社会、经济服务,大学科研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应用研究和开发的课题场来自社会生产和生活各方面,研究成果也能很快应用于实际领域)\n2高等学校科研的特点特点:高校多门类、多层次的学科结构,有利于科学技术领域的相互渗透,宜进行重大、综合性强的研究课题(现代科技革命所提出的研究任务综合性越来越强,迫切需要不同学科协同对客观世界进行综合研究,同时高校学科门类齐全、配套合理具有开展综合研究和开拓新领域的优势);科研与教学结合,学术思想活跃,研究后备力量充足(高校兼有传授和开拓人类知识新领域两方面的职能);高校是开展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基础研究作为整个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支撑力量);信息资源丰富,信息系统发达,能比较快的掌握和集中各种有关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和经济建设对科技需求的信息;重视教育科学的研究是高等学校科研的特色之一。高等学校科研的原则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关系的原则;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则3科研程序与科研方法程序:科研准备阶段(选题,申请课题);科学实验阶段;研究成果评审、报奖和推广应用(科研成果的审核,研究成果的评审和鉴定,研究成果的登记、申报和报奖,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大学生的科研指导途径:1.结合日常的教学活动。2.结合新学年论和毕业论文。第十三章社会实践活动及指导1社会实践的特征及其作用特征: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有定向选择的内容;通过现实参与的方式实施;与高校其他教学环节具有互补并进的效果。作用:促进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拓展;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提高大学生修养,完善个性品质。2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活动关系目的统一性;活动的主体有差别;所获知识的层次不同;知识获得的环境有差别社会实践活动与科研活动关系两者的目的与结果的总体一致性;两者的活动对象有差别;两者的活动方式有差别;活动环境有差别。3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程序确定活动内容和场所;编制活动计划(包括活动目标,参加人员,过程安排,预算活动经费);组织活动过程;评估与总结(大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思想方面所发生的变化,贡献及评价,经费运用及收支情况,总结报告)4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原则坚持教育效益为主,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的原则;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原则;系统化分层进行的原则;因地制宜、勤俭节约的原则;\n5正确处理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一些关系出人才与出成果的关系;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科研的关系;学生自主性与教师指导的关系;深入性与广泛性的关系;集体活动与个体活动的关系第十四章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1高校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目的、任务特点:鲜明的阶级性,广泛的群众性,很强的时间性。根本目的:在于提高青年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和武装学生,确保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用马邓立场、观点和方法启发和教育学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调动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地位和作用:高效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体现;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重要保证;通过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坚持思想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决自觉地抵制资产自由化思想的腐蚀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内容过程:是以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为基础,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促使其形成培养目标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教育者对大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运动和转化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断运动、发展、深化的过程。内容: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世界观教育,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教育,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形势任务教育,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教育;劳动态度和纪律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按阶段安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新生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二三年级思想政治教育;高年级思想政治教育)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与途径原则:方向性原则,疏导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统一要求与个性化结合原则方法:调查研究法,说理启迪法,情感交流法,榜样教育法,参观访问法途径: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教职工的三育人,党、团、学生会组织活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