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49 KB
- 2022-08-1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中学V教育学考试人纲〉纲要整理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i种社会活动。补: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用的是孟子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冇忖的、冇计划、冇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补: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牛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学校教冇的三个基木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历史的比较典型的教育制度是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分支制学制。1904年,我国颁布了卯学制,这是我国笫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我国颁布了“戌学制”,这是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人的学制。补: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冇、学习教冇、社会教冇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口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补:原始形态的教育的共同特征是:教育是在牛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教育是没有阶级性的;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1)中国在夏代,就冇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夏曰校、(商)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屮”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中国古代社会(西周)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以礼、乐为中心,典型特点是学在官府、政教合一补:春秋时期,孔子私学规模最人,促进百家争鸣。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科举制。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五经》成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1905年(光绪),废科举,办学堂。补:印度教育,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2)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增为师”、“以(书)吏为师”(3)古希腊是西方教冇的源泉,古代雅典教冇的目的及特点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4)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打道徳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补:西欧中世纪教育主要是教会学校,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教育具冇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6、近代教育的特点(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T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补: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n教冇水平L1益提高。法国,保罗、朗格郎,提出终身教育7、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1、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11孔子(公元前551——479)是中国古代最伟人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书中。孔子主张:“冇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怖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希望把人培养称贤人和君子。•《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是中国乃至壯界教冇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主张:教学和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耍性;▲“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释了启发式教学厶“学不锻等”要求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P13-14•苏格拉底是以其雄辩和为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著名的教育家。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三步:第一步称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笫三步叫助产术(产婆术)该方法强调教师耍引导学生口己进行思索,口己得出结论。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过程屮起助产作用。•柏拉图的教冇思想体现在《理想国》中•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体现在《政治学》小,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和谐教育主张。(以上是古希腊)补:古罗马,昆体良,西方教育史上笫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2、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的《大教学论》的出版(1632年)•《大教学论》是近代笫一本教育学著作。自然发展规律、泛智思想、首次提出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白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捉出学年制思想。•夸美纽斯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康德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卢梭代表作《爱弥尔》。近代:•洛克提出了“白板说”,提岀“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山于教育之故”;他主张绅士教育。(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创始人:德国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科学教育学奠某人”••代表著作:《普通教育学》(1806年)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贡献:他笫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他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赫尔巴特的教冇思想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传统教育学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传统教育的特点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杜威▲代表作:《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作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主张:教冇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强调儿童在教育屮的屮心地位(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屮的地位的主张,称为儿莹中心主义);认为教学是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索经验的过程。他强调的“三中心”是“学生中心、生活中心、活动中心”\n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第一人是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凯洛夫的《教育学》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20卅:纪60年代以后(当代),美国布鲁纳的课程结构论《教育过程》和科尔们格的道徳发生论,以及前苏联赞可夫《教育与发展》的实验教学论体系(教学发展思想)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的教育理论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社会(包括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文化背景、传统)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现代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教育促进社会的发展(体现在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科学技术发展功能和文化功能)。1993年,屮共屮央、国务院在《屮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耍中指出》:“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的地位。”近年乂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关系)1、政治经济制度対教育的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和受教育的内容2、教冇对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冇视线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2)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专门的人才;(3)教育对当前的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影响;(4)教育可以促进民主进程.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冇的规模和速度、制约人才规格和教冇结构的变化、制约教育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2、人力资本理论(1)提岀者: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2)创建时间:1960年12月(3)核心概念:人力资木(4)教冇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33%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1、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P31—33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能改变受教育者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推进科学体制化、具有科学研究功能、具冇科学技术研究功能.2、信息技术对教育有哪些影响?P33-34信息技术改变人们关于知识、学习和教冇的观念,信息技术的F1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3、传统的学校教育与网络教育的不同?P35(1)传统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登记制教育,网络教育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2)传统学校教育由他人掌握的“筛选制度”评定优劣,网络教冇依据白己的“兴趣选择”评定;(3)传统学校教育是“年龄段教育”,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无年龄段教育”;(4)传统学校教育存在时空限制,网络教育是跨时空的教育.第四节教育与文化木卜:教育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彖最早提出学校文化的是华勒(美)在《教育社会学》中提到的1、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月•共同具冇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P38学校文化\n的核心是价值观念2、学校文化的特性(1)是一种纟fl织文化(2)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学校文化特别是良好的小分,具冇鲜明的教育作用。3、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利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学校文化的构成:学校物质文化、观念文化、规范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精神或观念文化•学校精神文化的四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校风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4、影响学生文化形成的因素(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牛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5、学生文化的特征: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补:6、学校文化的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7、学校文化的形成: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対原有文化的传承而后改造的过程,是対文化构成要索进行整合的过程;是学习文化主题积极创建的过程,是一个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累计的过程。补: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关键所在,教育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竟争能力的基础性因索;教育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领域。2、如何落实教育优先的发展战略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对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加人政府对教冇的投入,加快教冇发展,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资体制;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3、现代化教育的定义:就是基于教冇传统,积极的吸收国外优秀教冇成果,创建适应人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教育现代化是一种历史的变化,是基于教育传统的变化,积极吸收国外的优秀教冇成果,实质是创造适应人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教育现代化的内容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教育H标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方法、手段的现代化、教冇队伍的现代化、教冇管理现代化、教冇设备现代化、教冇制度现代化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指个体从牛命开始到牛命结束的全部人牛过程屮,不断发牛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及它给我们的启示:P43-44(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认识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性,可以使我们重视学校教育中促进人的社会化这一重要任务,重视学校教育的社会意义,重视学校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人的能动性能否较好发挥是决定人的发展能否达到较高水平的重要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能动性的清醍认识,是学校教育个体发展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认识前提,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3、关于身心发展动因的理论(1)内发论代表人物:中国的孟了;奥地利弗洛伊徳认为人的性木能是最基木的自然木能;美国\n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美国心理学家榕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2)外镌论代表人物:中国的荀了;美国的华生;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板说”(3)多因索相互作川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索与外部坏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教育的启示(1)人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复杂、有最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的过程)一循序渐进(瑞丄的皮亚杰)(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而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一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3)人心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去的最佳的效果(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他首先指机体的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英他方血的超长发展得到补偿)一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5)个别差界性(是指个体Z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Z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一因材施教。“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补: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典型观点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因素论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1、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心发展的牛:物前提;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高最初的可能性;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成熟势力说,美国,格塞(2)成熟——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3)环境——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界;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4)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5)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1)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3、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笫一层次的活动是人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补: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学校教冇是有1=1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是通过收购换们训练的教师來进行的;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学校教冇对个人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学习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第三节、第四节知识点1、人的价值是指人在批界屮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川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2、教育怎样使人的价值得到发现?教冇提高人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主体地位及尊严.教育教给人知识和技能,同吋也教会人们驾驭知识技能、怀疑知识技能.使人们认识到,知识是为人所用的.\n3、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休性与独特性。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4、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少年期总体性的阶段特征是: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5、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什么?总体上: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具体讲:(1)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2)在认知方血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3)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悄感体验;(4)在口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疋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6、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是人牛的定向时期,个性的定型时期,个体从准备投入社会到正式投入社会生活的转变吋期。第四章教育目的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方的总的要求。补:培养目标是教育冃的的具体化。2、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口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口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或说核心问题,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貝有指导意义。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3、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1)国家的教育hl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冃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三者关系: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一)、教冇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汛文化背景;(二)、教育冃的的确立要依据个体的身心发盂求;(三)我国的教育li的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血发展的唯一方法(根本途径)。补:教育目的的两种对立观点:个体本位论(孟了、卢梭、裴斯泰洛奇)社会本位论(荀了、柏拉图、康徳)5、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牛•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该教冇目的反映岀的基本精神:(1)、教冇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2)、培养全而发展的人(3)、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牛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6、对素质教育的理解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或说素质教育的本质)(1)素质教育是血向全体学牛•的教育(2)索质教育是促进学牛全面发展的教育(3)索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索质教冇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冇7、为什么说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索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对学生的基本方面的发展有统-•的要求,又要垂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对不同的学生冇不同的发展要求、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评价方案,从而把学生的差异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人。\n补:创新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创新教冇是素质教冇的核心,他是教冇对于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的挑战的回应。(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治理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也是一种梢神状态(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额是现代教冇与传统教冇的根木区别所在。8、为什么说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动及大屋具体知识,但决不仅仅是智力活动,它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及対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嫩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口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9、能不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索质教育的本质区别;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別。补: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要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树立索质教育观念(2)建立索质教育的保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大教育临督力度;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3)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改革内部管理体制;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素质教育实施应避免的误区。笫五章教师与学生第一节学生1、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学生是具冇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学生是人)(1)学牛貝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2)学牛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休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具冇能动性的教育对象。2、学生的社会地位如何?•传统认识:整个社会没有把青少年儿童看作是有个性的独立存在的人,儿童或学生在社会上处于从属和依附的地位,儿童对于双亲或学生对于教师要绝对服从,社会上存在鞭挞、体罚儿童或学生的习俗。•现代教育思想:由于中小学生属于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因此,屮小学生在社会中具有主体地位,不仅享有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而且在某些权益方面受到特殊保护,如身心健康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受教育权等,以及在教育过程亨有的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家长要做到:(1)承认和确立青少年、儿童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2)切实保障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2、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有哪些?(1)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2)受教育权:包括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完成法定作限的教育权、学习权等。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n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的教育意义:学生具冇依赖性和向师性,教师在学牛•心目中貝有权威性,这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并不是盲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不同的特殊素质及个人的独立意志。教师只有在尊重并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合理并巧妙运用Izl己的权威,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不珍惜甚至滥用权威,将阻碍学生的发展。第二节教师1、教师职业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职业?(1)是一种专门化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2、教师职业的木质(或说教师的根木职责)是教书育人。3、教师职业的特点是什么?教师职业最人特点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6利S传道者;授业、解惑者;榜样;管理者;朋友;研究者。补: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劳动的特点是:复朵性和创造性、示范性、系统性补:教师的职业素养(1)道徳素养:忠诚于人们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以身作则、为人师表(2)专业索养: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深的学科知识,宽厚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专业能力素养(对学牛的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的能力。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教冇科研能力)(3)个性素养4、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的技术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该学科札I关知识;(3)了解该学科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5、教师应具有的教育能力中对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语言准确、明了、有逻辑性;富冇感情,冇感染力;冇个性。要掌握对话艺术,善于独白。在对话过程中,善于对学生的谈话作出迅速而有针对性的语言反应,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完整准确地表达思想,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6、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包括:热情慷慨、善于交际、乐于助人、有责任心、仁慈友善、合群合作、公平客观、耐心周到、有幽默感。第三节学生和教师的关系1、师生关系是指学牛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屮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师生关系是教冇活动屮的最基木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冇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师生关系包括哪些方面:(1)教学上是授受关系(从教育内容上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FI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2)师主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真正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与帮助的关系);(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师生关系木质上是一种人一人关系。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和治理上,而且体现在思想和人格上)。\n2、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J书上没有):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由知Z不多到知Z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促成学生不再依赖教师,学会学习、判断、选择。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世界发展的基木特点之一就是多元化。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不可能终身不变,在学校就必须认可并鼓励学生善于根据变化的实际情况作出判断、选择、发挥。补: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组织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第六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把课程用丁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屮国最早使用课程的是朱熹•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课程论侧重研究“教什么”教学论侧重研究“如何教”•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类型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课程类型是如何划分的?(1)根据课程任务划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2)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划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3)按课程的设计形式,可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4)按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补:课程理论的产生与发展A.美国,博比特,活动分析法,1918年出版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B.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课程编制应该考虑的四个问题:沖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Fl标,提供哪些经验才能实现这些冃标,怎样才能优秀的组织这些经验,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四个步骤:确定Id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C.现代课程理论:学科中心论(布鲁纳、施瓦布)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卢梭、杜威、罗杰斯)社会改造课程理论主张(布莱梅尔德、弗莱雷)第二节课程目标第三节课程设计1、从概括性程度角度分,包括四种不同目标(1)教育目的(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2)培养目标(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3)课程目标(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4)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慕木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2、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1)教学计划(也叫课程计划)(2)教学大纲(乂称学科课程标准)(3)教科书3、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讣其它教材的依据。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特征1)强制性(2)普遍性(3)基础性4、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开设哪些科目,中小学的教学科目设置,基本以科学的分类为依据。\n补:课程计划的构成: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制与学周安排5、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冇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一般由说明和本文两部分组成。学科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补:课程标准的结构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6、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课程标准时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为教科书编写的多样性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在组织。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5点(1)按照学科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3)注重适用性;(4)符合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5)兼顾同年级个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与同学科各年纪教材间的衔接。补:教科书的编排形式通常采用直线式和螺旋式两种。教师、学生和教学过程都是课程资源。第四节课程实施第五节课程评价1、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1)安排课程表(应遵循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性原则);(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是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2、课程评价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乂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3、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哪些?(1)目标评价模式(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基础上形成的,以课程冃标为中心展开);(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美国学者斯克里文提出)(3)CIPP评价模式(包括四个步骤: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4)SCE评价模式(需要评价、方案计划、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较为实用)4、课程评价过程中要经历那些步骤(笫一步,将焦点集中在所耍研究的课程现彖上;第二步,搜集信息;第三步,组织材料;第四步,分析资料;第五步,报告结果。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白主进行的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口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指定性内容和非指定性内容两部分。指定性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非指定性内容是由各地区和学校根据自己饿实际情况确定的内容。第七章教学(上)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牛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包含哪些方面?P108-1093点(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2、教学是学校进行全血发展教育的(或说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或说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3、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作用)是什么?(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主要手段;(2)教\n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要部分,乂是教育的棊本途径。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慕本的活动,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为什么说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P109(1)使个体的认识突破时空及个体直接经验的局限,扩大了个体的认识范围,加快了认识的速度;(2)使个体的身心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在统一的过程中实现徳、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4、教学任务受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的,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FI标要求。教学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根本冃的。教学的-•般任务(或说普通学校教学任务有哪些?)110-112(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晶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5、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所传授的基础知识,是指形成各门科学的基本事实、和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6、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力创造才能是指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和掌握未知晓的知识的能丿J。怎样理解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的教学任务?111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以思维力为核心的认识能力;不仅要发展学牛智力,而口要发展学生体力,注意教学卫生,保护学生视力,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口觉锻炼的习惯,有规律、有节律地学习与生活。要通过发展性教学,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推理、证明、探索、发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要求。7、现代教学是如何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112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协调学生知识、智力、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因素,追求教学与教育的统一,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教学激励发展学牛的主休能动性。使他们不仅有现代科技文化知识,而且冇自觉能动性、独立性和开拓创新性,冇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第二节教学过程1、历史上対教学过程的各种理解P113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一思一行的统一过程夸美纽斯: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阜础上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是新IH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杜威: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肓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人意义的过程,是从做屮学的过程。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2、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如何?114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引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学主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3、教学过程的基木特点(或说基木规律)(1)间接经验与肓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能动性结合4、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教学屮学牛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实践活动屮直接经验的获得有什么不同?115教学小往往将岂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象,参与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等。选择的经验材料是经过改造的、少量fl•能反映事物木质特征的。5、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P116(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6、赫尔巴特率先提出教学具有教冇性观点,主张把知识涵养与人格成长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7、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规律的基本观点是什么?P118(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n(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8、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PU9-120(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在教学过程的棊木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领会知识,它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1、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2、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肓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怎样理解直观性原则?P121-122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牛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贯彻肓观性原则的基木要求是:(1)正确选择肓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肓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4、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牛: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煤不发”;《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均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5、巩固性原则的含义及要求是什么?P123-124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來,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木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如何组织学生复习?P124要向学生提出复习与记忆的任务,安排好复习的吋间,注意复习方法的多样化。指导学牛掌握记忆方法,学会通过整理编排知识、写成提纲、口诀帮助记忆。6、什么是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洋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牛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木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棊木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学记》提出的“学不顒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均体现了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7、试述因材施教原则P125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耍从学牛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佳的发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棊木要求:(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冇区别的教学;(2)采取冇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8、说明理论联系实际原则P125-12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某本要求:(1)巧木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耍的乡土教材。9、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屮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第八章教学(下)第一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n1、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2、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教师应如何备课?130—131(1)钻研教材(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并阅读冇关参考巧)(2)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原由的知识技能的质最、他们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结合平时对学牛.发展情况的了解,研究当前所讲知识内容在学牛学习时,可能产牛的消极或积极态度、可能遇到的问题,确定如何针对学牛和教学特点,启发学牛,在教学哪一阶段,山哪些学牛进行问答活动等。将这些研究、分析结果,纳入课时计划。)(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师怎样写好课时计划(教案)?131—132进一步研究教材,确定教学重点和要注意解决的难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的;考虑进行的步骤,确定课的结构,分配教学进程中各个步骤的时间;考虑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及板书设计;最后写出课时计划。完整的课时计划,包括以下项目: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题目、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备注。3、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的中心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课的类型划分依据是教学任务。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课的类型可划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根据使川的主要教学手段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课的一般结构(主要指综合课的主要环节)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如何上好一堂课(一堂好课的标准)P134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4、学业成绩的考杳与评定,俗称测验或考试。测验的效度:指一个测验能测出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测验的难度: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测验的区分度: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第二节教学组织形式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2、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比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道尔顿制3、班级授课制(也叫集体教学或课堂教学)•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阐述的是捷克教冇家夸美纽斯的《人教学论》(1632年)•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后,班级授课制在全国广泛推行,直至现在,它仍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P139-140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人面积地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帅的主导作用;冇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缺点:强调系统的卩木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适应学生个別差界,不利于因材施教。第三节教学策略1、教学策略专以表示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2、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3、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1)内容型策略(2)形式型策略(3)方法型策略(4)综合型策略4、教学过程屮如何有效提供学习内容是教学策略的核心内容。具体讲,有两条途径:(1)结构化策略(2)问题化策略第九章德育\n第一节徳冇的意义、目标和内容1、徳育的实质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胡徳。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徳教育的总称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2、德育的意义P147(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徳育是实现教育日的的条件和保证。3、徳育目标是通过徳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徳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4、我国学校的徳冇内容P15O-151政治教冇、思想教冇、道徳教冇、心理健康教冇(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指导)第二节徳育过程1、徳育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2、徳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徳育过程小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3、徳育过程的基本矛石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徳要求与学生已侑的品徳水平之间的矛盾。4、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P154-156•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学生在活动和交往屮形成思想品徳规律。•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学生思想品徳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5、试述徳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或者说:晓Z以理、动Z以情、持Z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符合哪条徳育规律,为什么?)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确定対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情即道徳情感,它伴随品徳认识产牛发展并对品徳认识和品徳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意即道徳意志,是解决思想道徳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IW亍为的力鱼行即道德行为,它受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支配、调节,同时乂影响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徳育最后就是要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6、矢口、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徳的四个基本因索。知是基础,行是关键。7、活动和交往是学牛甜德形成的基础。第三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1、徳冇原则是根据教疗Id的、徳冇日标和徳冇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徳育工作的基木要求。2、我国中学徳育的基本原则(或说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P157—158(1)导向性原则(2)毓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写和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3、举例说明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冇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徳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4、举例说明疏导原则157疏导原则指进行徳冇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贯彻疏导原则的棊本耍求:(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5、试述尊重学牛与严格要求学牛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徳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來,使教育者对学牛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贯彻原则的基木要求:(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2)要求教冇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作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3)要求教育者対学牛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6、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徳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徳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n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冇计划地进行教育。6、徳育的途径是指徳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德育的基本途径)(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4)共青团活动(5)班主任工作7、徳冇方法包括教冇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冇者的受教修养方式。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法。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属于锻炼法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徳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第四节徳育模式1、认知模式,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发展。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徳育的方法和策略:(1)了解学牛:当前道徳判断发展水平;(2)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3)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4)引导学生在比较屮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徳推理方式更合理的推理方式;(5)鼓励学生把H己的道徳判断付诸实施。2、徳育认知模式屮“道徳两难”问题的教育意义P164首先,道徳两难问题nJ用丁•促进儿童的道德判断力的发展;英次,道徳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性,使他们自觉意识到白己的道徳规范在现实牛活屮可能存在的才盾和冲突;第三,道徳两难问题可川于提高学生在道徳问题上的行动选择能力;第四,道徳两难问题可用于深化学生对各种道徳规范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第十章班级管理第一节班级管理的意义1.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率先正式使川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埃拉斯莫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19世纪初英国学校出现「导生制这种管理模式。对班级组织发展产生巨人的推动作用。中国最早采用班级组织形式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2.班级貝-有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发展、矫正学生行为等功能.3.班级管理的根本H的是实现教育冃标,使学生得到充分、全而的发展;班级管理的对彖是班级屮的各种资源,主要对象是人,即学生;班级管理主要手段有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班级管理是一种组织活动过程,体现了教师与学生Z间的双向活动,是一种互动的关系。班级管理的功能:P174(1)有助丁•实现教育目标,提高教学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第二节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1、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P174—176。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2、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乂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班级平行管理理论源丁•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教育思想。3、n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徳鲁克提出的o班级0标管理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I■心的管理。第三节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问题:(1)由于受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対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牛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为解决当询问题,应建立以学牛为木的班级管理机制:(1)以满足学牛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第四节班集体的形成\n1、班级是学校最基本的基础组织,是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來的学生群体。而班集体还要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1)叨确的共同H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2、班集体的教育作用:(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3、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冃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第五节班主任与班级管理1、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2、班主任的领导影响力:(1)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包括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2)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取决于班主任H身对教育工作的情感体验、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能力、高度发展的控制自己的能力。3、班主任的领导方式: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当前班级管理中,有两种领导方式运用教多:“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和"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4、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5、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内容:(1)了解学生个人;(2)了解学生的群体关系;(3)了解和研究学牛的学习和生活坏境。方法:(1)通过阅读学纶的有关材料来了解学纶;(2)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从各个侧面间接了解学生;(3)在自然条件下,冇冃的、冇计划地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