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课件重点 18页

  • 74.53 KB
  • 2022-08-15 发布

教育学课件重点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二节教育学产生与发展一、研究对象(一)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教育社会现象:反映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现象;•教育认识现象:反映教育与学生认识活动(学习活动)关系的现象。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的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二、教育学的学科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特点:1.命题和范畴没有明确的规定性,也没有得到充分展开2•停留在教育经验的总结上,虽已达到一定的理论程度,但抽象概括的层次较低。>代表人物:孔子、朱熹>代表作:《论语》、《学记》《学记》是我国,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比国外早了300多年,尤以教学原则总结突出外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古希腊、古罗马)>代表人物:柏拉图、苏格拉底、昆体良代表著:《理想国》、《雄辩术原理》(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特点: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632年夸美纽斯(捷克)的《大教学论》•卢梭(法)小说体《爱弥尔》•赫尔巴特(德)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第一部具有科学形态的教育学(三)教育学的多样化阶段•斯宾塞(英)《教育论》倡导实科教育•梅伊曼和拉伊(德)提出的“实验教育学”,运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教育•杜威(美)《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主要手段•凯洛夫(苏)主编《教育学》(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布鲁纳(美)《教育过程》提出了结构主义课程教学理论和发现学习(1)教学的一般目标是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2)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3)发现学习学生不是从教师的讲述中得到一个概念或原则的知识,而是从教师提供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探究,发现知识。•布卢姆(美)《教育评价》《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教育目标分类:认知,情感,动作技能掌握学习法: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为基础,辅之以\n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个别化帮助以及所需的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赞科夫(苏)《教学与发展》发展主义课程教学理论以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个性的一般发展,包括智力,情感,意志,性格,集体主义思想等方面一般发展)原则:(1)高难度原则(2)高速度原则(3)理论知识指导实际(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5)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教育的概念一、广义的教育的概念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二、狭义的教育的概念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三、教育有时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使用四、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第二节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一、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二、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作用就是使人社会化并不断完善第三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论利托尔诺/雷徒诺(法国),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和冲动。•心理起源论孟禄(美国),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论教育起源于劳动,这是我国比较公认的看法。其直接理论依据是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观点。必要性: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可能性:劳动产生了教育所不可缺少的两个基本条件:语言和思维二、教育的发展1•原始教育特点•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融合在一起\n•言传身教和模仿是主要的教育手段1.古代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后,就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学校产生的原因>经济条件>文化条件>政治条件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欧洲:两种教育体系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特点:学校产生、教育阶级性出现、与生产劳动脱离•封建社会的教育我国:学校分官学和私学目的:学而优则仕内容:儒学方法:死记硬背、棍棒纪律教育组织形式:个别教育欧洲:>教会教育(僧侣封建主教育)培养教士和僧侣内容为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世俗封建主教育)培养封建骑士内容为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严格的等级性、浓厚的宗教性>教育内容主要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教育教学方法主要以严格的纪律为主,辅以自学和修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2.现代教育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现代教育的特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对象不断扩大\n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三、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一)越来越成为公共性事业全民性•公平性(二)注重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结合(三)越来越国际化(三)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四)重视终身教育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节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教育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一、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对教育规模、发展速度的制约2.对人才培养规格、教育结构的制约3・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制约1.对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的制约二、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作用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3.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第二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而教育又给予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以积极的影响作用。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一)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国家政权力量•经济力量•思想和意识形态上的优势力量(二)决定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三)决定教育目的、某些教育内容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一)培养政治接班人(二)传播思想,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三)增强公民意识,促进政治民主(四)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第三节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一、文化对教育的影响\n(一)文化为教育提供内容(二)文化为教育提供基本手段和工具(三)文化影响教育发展的程度、规模(三)文化影响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标准二、教育发展对社会文化的促进作用•整理、传递的作用•更新、创造的作用•传播、交流的作用(横向)第四节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一、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思想上的继承•教育内容上的继承•教学方法上的继承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同步性教育思想和教育发展可能落后或先行于社会的发展。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一、遗传素质人从亲代的遗传基因中得到的、同时具有人类和个体特征的生物机体因素作用人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其发展过程制约人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年龄特征•其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决定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仅起一个引发作用。批判•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的是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遗传素质随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遗传素质对人发展的影响是有限度的二、环境是个体生活于其中的所有外部条件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用人发展的外部条件,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与限制。>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外部环境的变化是人发展的动力环境决定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批判环境决定论片面夸大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否定了生理的遗传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三、学生的主体活动\n是个体自觉地与活动对象发生相互作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过程。作用对儿童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活动把内在遗传素质和外部的环境联系起来。活动是个体各种潜能和需要展开、生成的动力。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生成的机制,体现着人的能动性四、学校教育作用学校教育是可控制的特殊环境,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教育万能论没有看到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的实现还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人的身体发展的差异性决定了教育的有限性♦人的心理发展的差异性决定了教育的有限性♦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教育的有限性♦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的有限性教育起主导作用的条件❖教育必须适应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学校必须与家庭、社会相配合•学生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二节人的发展与教育一、人的发展的内涵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是人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发展不是单纯的生理成熟•教育不等于发展二、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阶段性和顺序性顺序性个体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地发展过程。赠性个体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年龄阶段会表现出一些不同的典型特征。(二)稳定性和可变性稳定性处于一定社会环境和教育中的某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其身心发展的顺序、过程、速度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可变性在不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中,同一年龄的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三)不均衡性\n不均衡性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具体表现在人的不同系统及人的不同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四)个别差异性个别差异性在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中,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他们在身心发展上存在着个别差异。三、科学的学生观一、学生是人>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是具有能动性、主体性的人>学生是具有生命独特性的人二、学生是儿童>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需要成人教育和关心的人三、学生是学生>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第五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内涵(一)概念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二)结构1.规定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2.规定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价值(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作用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共同目标。•调控作用指导、支配、控制与协调作用。•评价作用是评价、检验教育活动的最根本标准。三、确定教育目的依据(一)反映社会生产力对人才的需求(二)符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需要(三)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四、历史上不同的教育目的观(一)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除了社会目的之外,没有其他目的。\n(二)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主张个人的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教育目的应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本能和本性得到自由的发展。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每个社会成员的智力和体力都获得尽可能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和统一的发展。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条件(一)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二)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现行的教育目的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我国教育目的精神实质•培养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素质结构•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二、我国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一)全面发展教育的含义■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是通过全面发展教育实现的。(二)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教育是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部分构成的。1•德育及其教育任务德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1.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2.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3.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2•智育及其教育任务智育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1.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2.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3.发展智能3•体育及其教育任务体育以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1.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n1.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2.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3.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1•美育及其教育任务美育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能力,促使他们追求人生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2•劳动技术教育及其教育任务劳动技术教育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的教育。1.培养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劳动态度和习惯。2.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三)全面发展教育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各育不可分割,又不能相互代替■各育都具有制约或促进其他各育的因素,各育的发展又都离不开其他各育的配合,都需要其他各育与之协调。■各育都有特定的内涵、任务、教育价值、方法和规律。三、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素质教育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即以开发青少年儿童身心潜能,完善和全面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的■素质教育的基点是通过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第六章课程第一节课程的概述一、课程的概念(一)关于课程概念的不同界说♦课程是教学科目♦课程是计划♦课程是经验(二)课程的定义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组织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二、影响课程制定的制约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知识和文化因素•学生的因素三、课程的类型\n1•学科课程是以学科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的一种课程,从不同的分支学科中选取一定的内容来构成对应的学科,从而使教学内容规范化、系统化。2•经验课程它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着眼点是儿童的兴趣和动机。3•综合课程是指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而为一的课程形态。4•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法定性的要求全体学生或某一学科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种类。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里法定的,学生可以按照一定规则自由地选择学习的课程种类。5•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学校有目的、有计划传授的学科,或者说是学校课程表内列入的所有有组织的活动。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6•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课程。主要分布选修课、兴趣活动、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内容中。第二节课程的编制“泰勒原理”基本内容是围绕四个基本问题的讨论展开的:■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分析课程资源,确定基本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学习经验第三节课程的表现形式一、课程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的组成部分>课程设置>课程开设顺序>教学时数>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n二、课程标准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学科的内容范围、逻辑顺序、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主要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以及实施建议等几个部分。三、教材教材是知识授受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印刷品教材教科书(通常是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插图、注释、附录等部分组成)、教学指导用书、补充读物、图表等;声像制品教材幻灯片、电影片、录音带、录像带、磁盘、光盘等。第七章教学工作(上)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的内涵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主动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审美情操、促进个性全面发展的活动。二、教学的地位与作用•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三、教学的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智能■奠定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第二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内涵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二、教学过程的本质(一)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二)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一)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教学活动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要以间接经验为主,但也要辅之以直接经验,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在教学中,必须重视直接经验的作用。❖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统一的规律\n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影响的,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有主动性积极性的人。•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是代表国家,社会的需要。/教师受过专门的训练。/青少年需要成人的指导。能否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也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的主要标志。•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三)掌握知识和发展智能相统一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影响着自己智能的发展,学生智能的发展又影响着他对知识的进一步吸收与理解。•知识和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是互相统一和互相促进的/学生智能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他们智能的发展•防止单纯的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四)掌握知识与品德形成相统一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教师自身的言行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纯知识的教学是不存在的。•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提高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推动他们更积极地学习知识。•防止单纯传授知识或脱离知识传授的思想教育偏向。四、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3.理解教材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6・检查反馈第三节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含义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的客观规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一般原理或准则。二、确定教学原则的依据❖教育目的•:.教学规律\n❖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三、教学的基本原则(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1•含义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现代先进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奠定基础。2•要求>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含义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且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要求>要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获得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联系实际。>要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三)直观性原则1•含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2•要求>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要重视运用语言的直观。(四)启发性原则1•含义教师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2.要求>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的讲授应少而精,起到点和拨的作用。>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五)循序渐进原则1•含义教师要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系统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力也得到充分的发展。\n2•要求>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教师要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六)巩固性原则1•含义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2•要求>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工作。>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教会学生识记的方法。(七)因材施教原则1•含义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2•要求>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正视个别差异,注意培养学生的特长。第四节教学方法一、教学方法概念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和一整套工作方式、程序。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2•讨论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3•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4•读书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二)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1・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或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2•参观法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内外一定的场所,直接观察事物及现象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三)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1・实验法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n2•实习作业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3•练习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四、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一)选择1.教学任务和要求2.教材和学科的特点3・班级和个别学生的特点1.教师的个人风格和素养2.教学时间和现有的物质条件(二)运用1・要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2•要坚持启发教学的指导思想第七章教学工作(下)第一节教学组织形式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述教学组织形式研究的是教学活动如何组织,教学时间和空间应怎样加以利用和控制的问题。发展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多样化二、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一)概念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和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二)特征■固定班级■按课教学■固定时间(三)班级授课制的优点和不足1•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用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2•不足■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一定影响。■教学的实践性受到影响。■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三、课的理论(一)课的类型(课的分类)教学任务类型分: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n教学任务数量分:单一课综合课教学方法分: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复习课(二)课的结构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的分配。•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四、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辅导现场教学第二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一、备课(一)备课的作用和地位1•备好课是教好课的前提2•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教学能力的过程(二)备课的内容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设计教法>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课题)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教案)二、上课(一)上课的地位和作用(二)上好课的要求和评价标准•教学目的明确•内容正确•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方法恰当•结构合理•教学效果好第三节学生评价一、学生评价的概述(一)概念学生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以学生为评价对象所进行的价值判断。(二)分类1•诊断性评价\n在教育、教学或学习计划实施的前期阶段开展的评价,目的是为计划的有效实施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源。1•形成性评价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进行的评价,一般以学习内容的一个单元为评价点,目的是为调整和改善教育、教学过程及学习过程提供反馈信息。2•终结性评价在教学和学习后进行的评价,是对教学和学习全过程的目标完成情况的检验,也是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鉴定和区分。第八章教师第一节教师职业一、教师的内涵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二、教师的地位1•经济地位2•教师的职业权力3•教师的政治地位4•教师的专业地位三、教师劳动的特点(一)复杂性教育目的的全面性劳动对象的差异性(二)创造性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因材施教/教学上不断地更新/教育机智(三)示范性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学生的可塑性向师性模仿心理特征/教师劳动手段的示范性(四)集体性和个体性教师的劳动虽然是以个体劳动的形式进行的,但是学生的发展是教师集体共同影响的结果。(五)广延性和长期性教师没有严格界定的劳动场所,教师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也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见效果。第二节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n二、教师的专业素质(一)专业理想1・对待事业:热爱教育2•对待自己:严于律己,为人师表3•对待学生:热爱学生4•对待同事:要有集体协作精神(二)专业知识1•精深的专业知识2•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3•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三)专业能力1・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2.语言表达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自我调控能力5.教育科研能力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教师职前教育•入职辅导•在职培训•自我教育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