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70 KB
- 2022-08-1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学的历史与未来一、教育学的历史(一)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二)教育学独立的条件与标志(三)17-19世纪主要的教育思潮(四)20世纪教育学的主要流派(重要考点)单选:教育学这个词源自日本。孔子一《论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行、不愤不启,不悻不发(最早提出的启发式教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儒家《学记》一我国最早,世界最早,被称为教育学雏形。1、化民成俗,其必由学2、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3、道而费牵4、学不蹭等5、长善救失6、教学相长昆良体——《论演说家的培养》——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韩愈——《师说》,朱熹——《语录》、颜元——《存学篇》培根——文章中〃教育学〃首次被作为独立的科学提出来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示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被称为教育学之父(记忆:泛智授课制)英国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联想:英国人很绅士)瑞士的裴斯泰洛奇——《林哈德和葛笃德》(记忆:两德)一1出教育心理学赫尔巴特(德国)——《普通教育学》——规范教育学形成的标志——现代教育学之父\n(记忆:赫尔巴特很普通,现代著作教育性)形式教育论——重发展学生能力实质教育论——重传授知识文化教育学(或称精神科学教育学)——德国——教育硏究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主要彳十么是"陶冶〃与"唤醒"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杜威制度教育学——法国——i开究教育制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起源:苏联一t表人物里有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名词解释:自然主义教育: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学校应使儿童愉快地生活和学习,应〃模仿自然",根据儿童不同年龄段进行教育。国家主义教育:教育权应归于国家而不是教会,国家要进行教育立法;教育是造成民族国家的利器;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国民,由国家建立国民教育制度。主观题:实用主义教育学观点评述基本观点:第一、教育即生活,杜威不赞成教育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观点,而认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教育要与当前的生活紧密相连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不断的增长,杜威认为经验与知识是有区别的,知识可以通过传播而为众人所共有,而经验具有个体性的情境性。这表明教育不是从外在方面让学生学习与他们生活无关的一些知识,而是进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不断改造和改组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杜威认为学校不应该是一个与社会隔绝的象牙塔,而应该是社会的一部分,与社会紧密相连第四,从做中学,这是教育方法,杜威认为儿童应该从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知识经验等第五,以学生为中心第六,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为中心基本评价:第一、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为基础,是美国文化精神的反\n映,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第二,其不足之处在于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批判教育学的观点(该理论在当前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基本观点:第一、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工具,是造成社会差别、社会歧视和社会对立的根源第二,教育是与社会相对应,有什么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教育机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文化样态、经济结构都强烈地制约着学校的目的、课程、师生关系、评价方式等,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第三,社会大众已经对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和不公正丧失了意识,将其看作是一种自然的事,而不是某些利益集团故意制造的结果第四,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要提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多要素第三起来,即对他们进行〃启蒙〃,以达到意思〃解放〃的目的,从而积极地寻找克服教育及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策略第五,教育现象不是中立和贩,而是充满着利益纷争的,教育理论硏究不能采取唯一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而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基本评价:第一,批判教育学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基本观点和方法;第二,有禾I」于更深刻地认识资本主义的教育;第三,具有很强的战斗性、批判性和解放力量。二、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问题(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一示教育的规律(三)教育学硏究的方法论(四)教育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关系(五)教育学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六)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关系三、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已考过论述)\n四、教育学的元研究与元理论名词解释元教育学:元研究是对某类研究活动本身存的问题(元问题)的研究,目的不是为了增加某一学科领域的具体知识,而是为了反思该学科的硏究行为。教育学的元问题是指与教育学科自身独立、发展相关的一组问题,与"教育问题"相对应。教育学元硏究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实际的教育知识,而显了反思教育硏究行为,指导教育硏究行为,间接影响教育知识的生产以及教育实践。单选:最早提出现教育学元问题的是布雷岑卡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定义(一)〃教育"的词源单选:在中国,〃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上心》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二)教育的定义1、中国有代表性的"教育〃定义(记3种,单选题)2、西方有代表性的〃教育"定义(单选)斯宾塞——教育即为未来人的完美生活作准备。从生物学看,教育是一个使有机体的结构臻于完善并使它适合生活事物的过程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斯普朗格——教育是一种文化过程二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三、教育的本质(一)、教育的本质问题(二)、教育本质的争论(三)教育本质讨论的与实践价值\n四、教育起源的学说单选: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和沛西能——记忆:立(利)刻能生劳动起源说——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与辩证法四、古代教育、现代教育及基特征论述:现代教育的特征现代社会的教育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两种特殊形态,其特征如下:第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和理论从理想走向现实,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以往教育的首要的基本特征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意义日益扩大,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和加强;第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从分离走向统一第四,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公正和教育机会均等成为教育决策和教育行为的基本准则第五,教育的技术手段日益更新,教育的时空空前地拓展,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制度的弹性和开放性不断提高第六,教育的地位不断提升,教育功能不断增强,教育事业成为兴国之本第七,教育不断变革,现代教育从目标到课程、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结构体系乖,都是需要不断变革的第八,教育的理论自学性不断提高,经验主义、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日益被克服第九,教育科学事业不断发展,为现代教育的改革提供知识和理论的基础第十,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化,为教育改革和创造更好的夕卜部条件第十一、教育的终身化,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于人的一生另外注意现代教育的两大基础:社会基础和理论基础第三章教育、社会与人一、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生产生(二)教育与生产关系\n(三)教育与文化(四)社会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五)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论述: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生产力是影响教育发展的根本因素,它与生产关系一起制约着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生产力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物质基础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前提条件,既包括经济技术条件,也包括提出的客观要求。发展教育事业总要有一定的经济条件,有一定的人、财、物。生产力发展水平与教育发展水平具有一致性。社会要求教育随着生产力发展而发展,以保证生产力发展所需的人才第二、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因为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方式决定着劳动力规格,进而决定着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规格第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学生的结构第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的变革。生产力发展一方面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对学校教育内容提出要求,要求学校培养的人必须掌握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因此,学校教育内容总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更新的第五,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革。学校的物质设备、教学实验仪器、组织管理所使用的某些工具和技术手段,都随着社会和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地获得改善和提高教育也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实现着知识的再生产和知识创新。(二)论述:教育与生产关系1、教育与经济基础一方面:一、经济基础制约教育的社会性质和受教育机会的分配;二、经济基础部分制约教育内容。另一方面:教育对经济基础产生重大影响,使得经济基础被强化或削弱\n2、教育与政治制度一方面,教育为政治制度所制约和决定。首先,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掌握了政权、谁就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它的政权力量来颁布教育的方针、政策、制定教育的目的和制度,规定教育的内容,派遣和任免教育行政人员和教师,控制教育的经费,按照他们的思想政治要求去教育受教育者,通过这些手段,把教育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其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谁有受学校教育的权利,谁无受学校教育的权利,以及谁有受什么样的学校教育的权利,谁无受什么样的学校教育的权利,都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再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教育上要培养什么人,使受教育者具有什么思想品德和方向,以及为实现教育目的进行什么样的政治、哲学、道德的教育内容,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另一方面:教育对政治制度有影响第一,教育通过培养具有政治态度的人,在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制度中发挥作用第二,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政治素质,影响着社会风俗、道德风尚和思想潮流(三)教育与文化单选:教育具有文化功能,表现在——传递(保存文化)、传播(丰富文化)、选择(提升文化)、创造(更新文化)(四)社会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单选:教育民主化——政治民主化在教育系统中的反映以及教育系统本身体制内部的民主化(五)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二、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理论单选:\n最近发展区——使全部教育和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名词解释:一般发展理论:指的是由各门学科引起的共同一致的发展,是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发展,即包括了智力发展,情感、意志、道德品质、个性特点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发展及身体的发育等各个方面总体发展(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四个: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人因素单选:遗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客观条件,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改造环境,所以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个体因素在个体发展中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学校、环境和遗传只为个体提供了外在条件,这些条件能否发挥作用,最终在于个体自己人的主观能力性发挥着筛选、过滤和改造的机制作用论述:为什么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有其必然性?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对年轻一代起着主导作用。首先,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能够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给人以更多的正面教育,使人按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发展,更有利于思想道德的培养,使年轻一代健康发展其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学校教育能够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按一定目的,选择适当的内容,利用集中时间,有计划、系统地身学生进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再次,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学校教育通过专门培训过的教师进行工作,他们熟悉教育内容”懂得教育这个转化活动的规律和方法,对学生的思想、身体、学业等全面关心最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学校教育所发挥的作用是主导作用。在人的一生当中,青少年是最需要受教育也是最适合受教育的时期。青少年时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知识欠缺,经验不足,独立思考问题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差,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并且需要教育的正确引导。简答:针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应该怎么做?\n第一、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促进青少年的发展,不能扌II苗助长,凌节而施,否则,欲速则不达第二、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是指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生理、心理的发展不是同步进行的,在某一年龄阶段有些方面的发展可能比较快,而另一方面的发展可能比较慢,呈现出不均衡性。个体在某一方面的某种成熟程度,表明了它在客观上具备了在该方面接受教育和进行学习的可能性。关键期是就成熟与教育的关系而言的,抓住关键期,就能使教育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研究不同时候个体成熟善及其特征,了解成熟期,抓住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积极促进青少年身心迅速健康地发展第三、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人在身心发展阶段、发展顺序和每一阶段变化过程及速度等方面大体上是相同的,具有稳定性。另一方面,由于环境、教育或其他条件的不同,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人,其发水平又是有差异的,具有可变性。这一身心发展的特点,要求教育者必须掌握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并依此确定教育、教学内容与方面,另一方面,教育工作都还应重视学生身心发展的可变性,挖掘每个个体的发展潜力,僵死的教学模式,及时更新教育、教学内容、方法,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发展第四、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差导性由于遗传、环境及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即使在同一年龄阶段,不同个体之间身心发展也存在着个别差异。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各自的发展背景和水平,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等,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第五、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互补性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直觉发挥得到补偿;其次,人的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也具有互补性。人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者首先面对全体学生,特别是生理或心理技能方面有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树立起信心,相信他们可以通过某方面的补偿性发展达到一般正常人的水平,其次,要帮助学生关于发挥优势,长善救失,通过自己的精神力量的发展达到身心的协调简答: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的条件是什么?学校教育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有四个条件:第一、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n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但是这种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它只是外部条件,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必须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即内部矛盾运动才能实现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因是指社会或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与他们原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第二、学校教育自身条件,包括教育的物质条件:教育的物质条件是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教育功能正常发挥的前提条件。教师的素质:教师是专职的教育者,其专业水平、事业心、责任感、知识技能等是决定教育影响力的关键因素教育管理水平:教育是个复杂系统,对其资源进行合理组合,使之有效盍是发挥教育主导作用的必要条件第三、家庭环境的因素家庭和学校在儿童教育过程中是天然的合作者,家庭环境及其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直接消长学校的教育作用。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制约着儿童所能享有的教育资源的质量;家庭的经济善制约着家长在儿童成长中精力的经济的投入程度;父母的文化水平对儿童教育有直接的制约作用;家庭的人际扭转对教育影响的发挥有干扰和促进作用第四、社会发展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整体的社会环境、民族心态、文化传统都可能对教育功能的实现产生影响三、教育系统与教育功能的实现名词解释: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的活动。学校教育是一种制度化教育,它由各级各类学校来实施。特点:教育职能的专门性,教育的主导性,组织的严密性,内容全面性,活动有效性,形式的稳定性。局限性在于辐射有限的教育空间;制度化、规范化教育扼杀个性。社区教育:社区教育指以一定地域为界,学校与社区具有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并且双向服务,互利互惠,旨在促进经济、文化和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组织体制。社区教育的裨是教育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教育化的统一。特点:开发性和群众性;多样性和补偿性;实用性和融合性。\n第四章教育目的一、教育活动与教育目的(-)教育活动\n(-)教育目的(三)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名词解释:教育目的:所谓教育目的,就是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观念地存在着的教育活动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培养人要达到怎么样的质量和规格。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简答: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是什么?1、社会依据:(1)教育目的要受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生产力水平和科技发展的是确定一定历史时期教育目的的物质基础。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对受教育者发展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就不同。教育目的是对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反映,体现着这一发展的时代特征(2)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定受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质直接决定于建立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生产关系和政治的性质。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教育目的,取决于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2、人的依据:教育目的含有以人的素质发展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要依据社会现实及其发展来确定,也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人的价值选择来确定。(1)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是确定各级各类教育目的不可忽视的重要依据。人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有所不同,要使教育活动对学生的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2)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和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人们在考虑教育目的时往往会受其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等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教育史上出现的不同的教育目的论单选:\n社会本位论——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个人本位论——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信尔教育无目的论——杜威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简答: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什么意思?第一、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这种能力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第二指人自身个性的全面发展。它意味着〃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均匀地发展全部的特性"第三、指人的自由发展/它包括〃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个人独创和自由的发展”等四、我国教育的目的(-)新中国成立后教育表述的历史回顾单选:《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建国后对教育目的的第一次明确表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将这一目的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中共中同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素质教育的提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已考过简答)(三)落实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论述:如何落实与实施教育目的?\n实施教育目的,应当特别注意培养人才素质的以下几个方面:1、创造精神。即具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和科学素养、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面对庞杂的信息世界,能够进行有效的筛选,迅速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独立分析和决策,取得最优效益的能力2、实践能力。即学以致用,解决实践中问题的能力,也包括直接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能力。3、开放思维。就是要改变单一的思维参照标准,扩大思维空间,具有宽容精神、敢于接受新生事物,特别是要具有在国际视野中对问题进行比较和分析的能力4、崇高理想。创造精神和开阔和胸襟只有与崇高理想相结合才有方向。教育目的的实施还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1、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关系。教育目票是根据教育目的来制定的,除了考虑落实教育目的之外,教育目标还应结合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以及特定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来确立。从教育目的到教育目标的转化就是教育目的由一般到具体的过程2、德、智、体、美、劳诸育的关系教育目的中的这五个方面,并不是单纯平等排列的,它们相互制约,其中德育是灵魂,起着统帅作用;智育是核心,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则是必要条件。因此,’五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既有相对独立性,又分别完成不同的具体任务,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3、全面发展与施教的关系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或平面发展。不同个体所处环境不同,具有的自身素质和客观不同,因而会形成不同的个性、兴趣和特长,所以必须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对学生因材施教,在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长处的同时求得他的全面发展4、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全面发展的人才终究要在一定的社会中生活,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就必须为不同的社会岗位培养人。如果不管不同教育的性质和实际,一味片强调划一的全面发展,反而会葬送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五、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一)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n(二)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简答: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哪些部分?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部分组成(然后再解释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五育各自有自己的特殊任务、内容和方法,对人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均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把五育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一,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第五章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概述(-)教育学校教育制度(二)学制确立的依据(三)学制的历史沿革名词解释: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制度是整个教育制度的主体,它集中体现了整个教育制度的精神实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学校教育制度。如今世界上现代的学校已经形成一个复杂的系统。简答:学制确立的依据是什么?学制确立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制的确立,根本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技发展的状况制约着学校教育对象的范围、不同类型学校出现的时间。比如学校就是社会剩余产品出现后的产物。到了近代,随着机器生产的广泛采用,才可能出现各种职业学校、工艺学校和农业学校等。随着现代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各国都在注意研究教育与生产、科学\n技术发展的关系,不断改革学校教育制度,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以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2、学制的确立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在阶级社,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比如封建社会里学校教育具有等级性,由此产生不同等级的学校。资本主义社会里则窘态出表现出为双轨制。掌握正经的统治阶级必然要掌握教育权,决定接受教育的对象,以及接受教育的类型、程序和方式,用学制来保障和实现统治阶级的利益。3、学制的确立要考虑到人口的状况。人口数量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依据,人口的文化素质也是学制确立时应该考虑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夕卜,人口的分布,人口在产业部门和地域间流动的趋向、人口的增长率以及人口的年龄结构,都对学制的建立、改革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4、学制的确立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确立入学年龄、修业年限、各级各类学校的分段,都要考虑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切合他们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水平。许多国家在进行学制的实验、硏究时都充分考虑了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5、学制的确立,还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6、学制的确立还要适合民族类传和文化传统二、现代学制及其类型(一)现代学校的产生、发展和现代学制的形成(二)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单选:中世纪大学最早产生于意大利、法国和英国初级中学—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延长双轨制——最早出现在德、法、英等欧洲国家——一轨学术性(贵族子弟)一轨民众性(劳动人民子弟),这两轨既不相通、也不相撞,最初甚至也不对应。特点:两轨平等并列、互不衔接和沟通、阶级对立显著单轨制——以美国为代表——特点:一个起点、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如〃六三三"等分段制。有利于教育逐级普及,适应现代科技和生产,阶级差别小,但教育参差不齐/质量不一分支型——出现最晚——以日本、苏联以及中国为代表——一开始并不分轨,进入中这阶段时开始分叉——特点:既有上下级学校的衔接又有职业学校和普通学校的衔接;没有用等级的差别;统一的教学大纲、教育计划等,教学不灵活,地方课程不发展简答、论述请从纵向和横向的角度对现代学制的变革进行分析1、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制向单轨制靠拢\n义务教育延长到哪里双轨制就并到哪里,单轨制是机会均等的普及教育的好形式,综合中学是双轨制的一种理想形式,因此,综合中学化成了现代中等学校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2、从横向学校阶段来看,各阶段均有重大变化幼儿教育阶段、小学教育阶段、初中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职业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3、从施教机构系统来看,由学校教育变为终身教育〃普通教育〃〃回归教育〃〃终身教育"〃成人教育〃的提岀,夜大教育、老年大学教育、函授教育、业余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岗位培训等教育机构广泛发展。四、我国现行的学制(-)我国现代学制的演变单选:1902——壬寅学制——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没有被实现1904——癸卯学制——第一个颁布并实现的现代学制\n记忆:人(壬)颁布,鬼(癸)实现(三)我国现行学制的结构单选:1学前教育(幼儿园)2、初等教育(小学)3、中等教育(初中、高中、中职)4、高等教育(大学)(三)我国现行学制的改革第六章教师、学生与学校—、教师(-)老师的地位和作用(二)教师劳动的特点单选:教师劳动的特点总结成:示范性、长期性、复杂性、创造性(三)教师的权利与义务简答:教师有什么权利和义务?教师的权利包括:\n1、教育教学权。这是教师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必须具备的基本权利2、学术研究权。这是老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所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3、指导评价权。这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基本权利4、获取报酬权。这是教师的基本物质保障权利\n6、进修、培训权。这是教师享有的接受继续教育,不断获得充实和发展的基本权利。教师的义务包括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爰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掏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四)教师的专业发展(考过论述)二学生(-)学生的特点(二)学生的权利与义务(三)学生个体和集体(四)学生集体的培养(考过论述)(五)师生关系论述:如彳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1)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新型师生关系是师生主体间关系的优化,从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结果来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尊师爱生、相互配合;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共享共创,教学相长。(2)新型师生关系建构的基本策略\n师生关系总是建立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之中的,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充满活力的师生关系,对于教师来说有以下几种策略: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砍掉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主动与学生沟通,关于与学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总之,教师要使师傅关系和谐,就必须通过自己崇高的理想,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活泼开朗的性格、多方面的爰好兴趣来吸引学生。三、学校(-)学校的起源及其条件单选:学校的产生——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埃及,我国的学校产生于商代,欧洲学校出现在公元前8■公元前7世纪学校出现的社会条彳一文化发展、社会物质资料、文字的出现(二)古代学校的诞生和古代学校的理念古代学校的特点:(有助于记忆下面一题)第一、学校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选择和传承文化的同时,承担着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和教化百姓的双重任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等级性或宗教性第二、学校一考产劳动相脱离,主要传递一些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军事、道德或宗教知识,人文学科在学校中占据主要位置第三、古代学校不同类型和阶段之间是不连续、不系统的,也不骨形成统一的学制第四、教师在学校生活中占据绝对权威的地位,师生之间存在着基于政治或宗教利益的严重人身依附关系(三)现代学校的诞生和现代学校的理念简答:\n现代学校与古代学校的主要区别是什么?(1)古代学校是不系统、不连续的,现代学校是有系统的、相互衔接的(2)古代学校的教育内容以人文为主,轻视自然,现代学校的教育内容则面向实际,以各种实用科学和自然科学为主(3)古代学校以个别教学为主,没有学期、年级的概念,现代学校以班级教学为主,建立了学期、年级的概念(4)古代学校是面向少数人和特权阶层的,现代学校是面向大众的,是一种公共资源,具有公益性(5)古代学校与社会生产劳动相脱离,现代学校与生产劳动关系密切(6)古代学校强调师道尊严,现代学校提倡师生平等(三)现代学校的危机与对现代学校的批判简答:现代学校的危机有什么?第一、学校教育人文意义的失落。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变成了一个"台阶〃,一种〃资源〃〃身份〃或〃资本〃。学校活动日益陷入世俗利益的冲突中而不能自拔,左右为难,失去根本方向第二面对社会利益的日益多元化,如何保持自己的公共性质,如何保持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公正理想的问题成为摆在现代学校面前的大问题第三、由于不同国家、地区间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使得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办学条件、水平与质量差距很大,而且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严重地挑战现代教育的公正理念,并带来一系列难以解决的社会后果第四、随着学校投资渠道的多样化,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学校类型越来越越多,原有的学校教育制度受到严重的冲击,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关系需要重新界定第五、以科学知识传递和智力开发为主要任务的现代学校在知识传播渠道日益多样化的今天面临新的挑战,教师传统权威的基础受到严重动摇,学校在诸多社会建制中的实际地位逐步下降\n第六、在文化多元日趋明显、文化隔阂与文化冲突日益严重、文化帝国主义日趋的情况下,现代学校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功能很难第七、脱离胎于现代工厂和行政机关的”科层制”管理模式的现代学校管理模式”很难调动学生与教师主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降低了学校生活的活力上述危机随着20世纪的到来和社会各方面发生的巨变,将会更加严重单选:对现代学校危机的批判:伊里奇一:是出〃非学校化社会",人们废除现代学校,代之以人人平等、自然、愉快交往的"学习网络"鲍尔斯与金斯一旨出现代学校是制造社会和经济不平等并使之全理化的工具(五)学校文化的建设问题名词解释: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指围绕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评议习惯、制度体系、知识符号、建筑风格等的集合体。学校文化既具有文化的一般属性,又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学校文化的牲主要表现为:学校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学校文化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学校文化是具有明确教育目的的文化简答为什么要加强学校文化的建设?学校文化是教育文化的一种类型。学校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学校文化本身具有直接的和巨大的教育意义。1、优良的学校文化可以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不良的学校文化则会削弱教育教学工作所取得的效果,损害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2、学校文化既可以直接成为教育教学的要素,为学生所学习所吸纳,又可以作为隐性课程,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3、作为一种亚文化,学校文化还可以为主流文化提供新的文化要素。如新的价值\n观念、生活态度、行为方式等,促进社会整体文化的变迁,在一些特殊的历史时期,如五四运动时期,学校文化成为领导社会文化的前卫文化,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4、不同的学校文化是不同类型学校之间想到一个表征,是“特色学校"的一个显单选:学校观念文化——核心是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是学校工作的灵魂和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学校文化建设(考过论述)(六)学校的法律地位与法律问题简答学校的法律特征是什么?学校的基本职能是利用一定的教育教学设施和选定的环境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因此它有别于其他社组织。这些特点归结到法律上来说,就是要确立教育作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性质,也就是教育的公共性原则。第一、教育的公共性原则表明,教育是非营利性事业,学校是非营利性机构第二、教育的公共性原则表明,学校教育必须与宗教分离第三、教育的公共性原则还涉及到了教学语言文字和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问题单选:中小学一校长负责制;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第七章课程(客观题为主)\n简答:影响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第一、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第二、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第三、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另外,课程理论也是制约课程的因素单选:博比一《课程》一书——标志课程诞生斯腾豪斯一:是出以过程为中心——创立"过程模式〃的课程研究思想布卢姆——关于课程目标的水平研究最为著名一=是出三个部分: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杜威——儿童中心主义(指直接经验)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指学校的基本结构、原理)罗杰斯——自我实现课程(指人文)教科书——在中国,中小学教科书长期以来采用国定制。新课程改革后,我国实现了一标多本的教材编写、使用形式名词解释:泰勒原理:指开发田可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即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特点:先定目标)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课程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它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作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各门学科开设的先后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编制等。简答:\n如何建立与学生自主性探索学习方式相适应的课程具体结构?根据国内外有关经验,建立在学生自主性探索学习基础上的课程,具体结构以单元的形式最为适宜,在每一个单元中,至少必须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主题、任务、评价标准。首先是主题。主题是课程单元的主要内容范围。以自主性探索学习为基础的课程,每个具体的课程单元总是围绕某个主题展开。主题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灵活,可以来自学科课程的某个内容,比如物理学的某项定理;也可以来自社会和自然的现实,比如环境或人口问题。主题的选择和确定应当遵循学生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富有教育意义。其次是任务。任务是在一定的课程单元中,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必须完成的学习作业。任务是根据主题确定的,学生的学习及由此可能得至啲发展主要是通过任务的设置规定的。任务的种类是多样化的,比如借助必要的资料证明一条几何定理、应用某个数学原理解决具体的问题、调查某地区的空气质量、介绍一种动物的生活习性等。在同一个单元中,任务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复合的。在同样的主题下,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实际的条件设计出难度和广度各不相同的任务,在不同的任务中,学生的体验和发展也有所不同。任务的设置应当根据学生发展水平而制定,在同一个主题下,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可以承担不同的彳壬务再次是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是对于任务完成状况作出判断的依据。制定评价标准时,必须注意到以下两点:第一:评价标准应当突出重点。从总体而言,自主性探索学习的目标与接受性学习是一样的,都应当着眼于学生的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等方面。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主题及各项任务而言,都可能在上述几个方面引起学生的变化提高,但却不可能在每一方面都是等量齐观的,必然会各有侧重。应当根据主题和任务的特点,突出那些最主要的。第二:评价标准应当有一定的弹性。在自主性探索实践中,学生有相当大的自由,由此使他们的个性能够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和锻炼。在同样的主题和任务下,学生的实际收获会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评价标准本身应当是鼓励而不是限制这种差异,因此,标准应当具有相当的弹性,在保证学生起码收获的基础上,不宜过于细致烦琐。(四)课程的不同类别单选:\n分科课程(也叫学科课程)——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活动课程——强调经验”以儿童为中心综合课程——学科整合,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名词解释:综合课程:综合课程与单一的分科课程相对,是学科课程的一种,是将有关学科合并起来编订的课程形式。综合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学科课程将学科分过细的弊端,有利于课程”生活化”目标的实现。但是综合课程设计也有缺点,那就是由于它的综合特点,不利于一些学科内容的系统和深入的教与学。所以综合课程主要应当在较低学段应用。三、新世纪课程改革简答、论述:当前课程改革有什么特点?新一轮课程改革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课程行政管理体制上开始打破〃集权制〃的绝对支配地位,力求把〃集权制〃与"分权制"两种体制的优势结合起来,确立三级管理的课程改革方略,以充分发挥中央、地方和学校在课程教材改革中的积极性。第二、在课程目标、内容、组织、结构等方面大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敢于突破以往课程改革中的许多禁区,如〃个性发展""选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内容在各地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新世纪课程改革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第一、力求完善、提升新课程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位第二、在课程政策上,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第三、在课程内容上,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第四、在课程结构上,更新、丰富课程种类,恰当处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努力实现课程的综合化第五、在课程实施上,努力实现课程预设和课程创生相结合第六、在课程评价上,超越目标取向,强调过程取向和发展取向的评价、\n第八章教学论一、教学与教学理论(一)教学概述单选:教学是学校教育最主要的、最基本的方面,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最基本途径(二)教学的地位单选:在整个学校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学是最主要的活动,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中心,这是教育活动本身的客观规律决定的。(三)教学过程的特点单选:教学是学生以掌握间接知识为主的过程,间接知识是人类社会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类历史上的优秀文化成果(四)教学过程的阶段(教学结构)单选: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包括感知和理解教材,是中心环节)3、巩固知识(必要环节)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五)教学的任务与功能——考过简答(六)教学理论单选:《学记》—最早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西方,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拉特克和夸美纽斯。同时夸美纽斯是第一个提岀\n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赫尔巴特一《普通教育学》二、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的概念名词解释: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也称行为目标,是为了强调教育结果的可见性和可测量性。要求用学生通过教学后应表现岀来的可见行为变化来描述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的分类理论单选:布卢姆——分三个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加涅——5种才能,即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和态度三、教学模式(概念已考过名词解释)(一)教学模式的要素简答:教学模式包括哪些要素?1、教育哲学。这里所说的教育哲学是指在一定哲学观点基础上形成的对教学目标、学习者认知机制和教学活动中各种矛盾关系等问题的根本看法它不但影响着模式中结构、程序和方法的确立,而且控制着模式运动的方向,是某一模式的灵魂和精髓,反映出对教学目标、教学与发展、人类认识和个体认识等哲学问题的基本主张。特别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基本主张,对教学模式的确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教学期望它是教师对教学效果的预期和对学生行为的一般要求。教学期望应符合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学期望还取决于设计者的价值取向。教学期望常常是人们在设计教学模式时处理结构、安排程序、选择方法的依据\n3、支持系统它是教学所需的物质条件,包括教室、教具、教材、教法手段、场地设备等因素4、程序教学模式的程序指具体的教学步骤或阶段。5、操作要领要想获得更明晰的操作性和更充分的可靠性,还必须细细揣摩模式的操作要领。只有明确教学模式的操作要领,才可使模式真正具有可模仿性和操作性。(二)教学模式的类型单选:自学T旨导模式:又叫学导式——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学生自学始终目标一导控模式:又叫目标教学模式——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学评价为动力,以矫正、强化为活动核心问题V究模式——教学活动以问题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找到答案的一种教学模式情一知互促模式:又称”情境一陶冶式”一旨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既有效地获得知识,又陶冶其情感的一种教学模式(三)教学模式的特征简答:教学模式有什么特征?——记忆:简针发作1、简略性简略性是以一定程度的抽象性为条件的,它使模式高于实践,为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服务2、针对性任何教学模式都有明确的应用目的或心心领域,而且有具体的应用条件和范围。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一些〃万能型"方法,它针对性强,只要选择和运用得当,\n就能有效地解决问题3、操作性相对教学理论而言,教学模式更便于理解、把握和运用,因为它安排具体教学活动的指南以及限定这些活动的要求和准则4、发展性教学模式随着教学实践、教学观念和理论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在学习、模仿和运用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新经验掌握的新理论,对现有模式予以修正充实,使之日趋完善四、教学评价(一)教学评价的一般概念名词解释:教学评价:从现代教育评价的角度看,评价可理解为测评与估价两个部分。测评是进行数值的测定计算,取得数据。估价是对这个测评结果作岀价值判断。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和途径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师生得到及时的反馈,以便强化或矫正教学效果。(二)教学评价的功能单选或简答教学评价具有导向功能、调节功能、激励功能和发展功能。四个功能归根结底是个控制功能:导向是定控制,调节是过程控制,激励是行为控制(三)教学评价的类型单选或名词解释按评价功能分:诊断性评价——教学前,摸底形成性评价——教学过程中,调节、改善教学过程总结性评价——教学后”达到目标的程度”期中或期末按评价方法、标准分:相对评价——考试成绩排名绝对评价——预定一个理想的标准,及格线、平均分\n个体内差异评价——评价对象自己比较(过去与现在、不同方面)按评价主体分:内部评价——由直接从事课堂教学活动的教师本人和学生所进行的评价外部评价——被评价者之外的专业人员对评价对象进行评价按评价方法分:定量评价——采用数学的方法,收集和处理数据资料,对评价对象做出宣结果的价值判断定性评价——不采用数学方法,而是根据评价者对评价对象平时的表现、现实和状态或文献资料的观察和分析,直接对评价对象做出定性结论的价值判断(四)教学评价的过程与原则简答、论述教学评价的过程与原则是什么?1、评价的过程确定评价目的和成立评价机构;根据目标编制评价指标体系;收集和处理信息资料;作出评价结论和制定决策2、评价的原则——记忆:一贯(观)全击(计)倒(导)+3个相结合客观性原则:指在进行教育评价时,要客观公正,科学合理,不能主观臆断,掺杂个人情感一致性原则:指进行教育评价时,必须采用一致的标准,无论对集体还是对个人,不能对甲采用一种标准,对乙采用另一种标准全面性原则:指评价要着眼于成果、过程、背景条件等多方面因素,评价标准不宜过分地突出某一些项目,而忽视另一些项目指导性原则:指评价要提出建设性意见,使被评价者能够发扬优点,不断前进计划性原则:指教育评价必须紧密配合教育教学工作有计划地进行,为教师和学生及时提供反馈信息,以有效地调节和改进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的原则:静态评价是对评价对象已经达到的水平或已经具备的条件进行判断,动态评价是对评价对象的发展状态的评价。两者各有其优点,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n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教育评价是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它既需要定性分析,又需要定量分析,而且还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单项评价与结合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单项评价指对评价对象每个侧面进行的评价,综合评价是对评价对象进行完整的、系统的评价(五)当代教学评价的特点(考过论述,可能简答)简答:当代教学评价的特点是什么?1、在评价指导思想与根本目的上,现代教学评价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弘扬学生人格的主动精神2、在评价的功能上,现代教学评价注重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3、在评价的类型上,现代教学评价注重实施形成性评价4、在评价方法上,现代教学评价注重采用绝对评价和多元评价五、教学组织形式单选:班级授课制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一巴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和现场教学道尔顿制——教师不再上课讲授教材,而只是为学生指定参考书,布置作业,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任务后向老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察项目教学制一杜威一设计活动贝尔兰卡斯特制——导生制——教师先把教学内容教给年龄较大的学生z而后由他们去教年幼或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前提)、上课(中心环节)、作业、课外辅导(补充)、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n七、教学研究的一般趋势简答、论述教学研究的一般趋势是什么?教学研究或教学设计研究的一般趋势表现在理念、技术、基础三个方面。1、在理念层面,建构主义认识论正在取代客观主义认识论而成为教学领域的基本观念2、在技术层面,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引起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3、在基础层面,教学论已不再只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学科,其研究开始建立在多学科的基础之上简答、论述什么是建构主义教学观?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心理表征既包括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的知识或经验2、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人、社会、自然、文化)的理解,其对世界的理解因而是多元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3、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境、合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构成;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单选: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情境教学、随机访问教学、支架式教学。这些教学模式的共同特点是反对传统教学中机械的知识观,建构主义教学观本质上是对人的主体价值给予尊重的教学观,体现了教学论的发展方向第九章德育一、德育概述(—)德育概念\n名词解释: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等,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所期望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法纪素质的教育过程,促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狭义的德育专扌旨"道德教育"(二)学校德育的发展历程简答近代学校德育的特征是什么?1、学校德育的世俗化。2、学校德育的民主化。3、学校德育的组织化4、学校德育的科学化简答现当代学校的德育特征是什么?1、理论与探索的特征2、寻求平衡的特征3、全球化德育的特征二、德育的一般问题(一)德育目的单选:德育目的就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德育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简答\n德育目的的功能是什么?德育目的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对教育过程的作用和对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作用两方面,可以分别称为教育功能和道德功能。具体来说,第一、德育目的的教育功能,主要有三:1、导向功能。德育目的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的道德品质,实际上就是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对具体德育活动具有引导和激励的功能。2、调控功能。德育目的对教育规划与教育结构的确立与调整等具有指导、协调的作用;3、评价功能。由于德育目的是德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那么也就是检验德育活动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标准。第二、德育目的的道德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引导性功能。德育目的对德育对象来说实际上就是一种人生的奋斗目标,它具有诱发学习主体的首先动机,发挥其意向性作用,同时也能够增加德育对象克服苦难的勇气和毅力,发挥其意志性作用。2、规范性功能。所谓规范性功能是指德育目的可以对德育对象的道德行为起规范的作用O这T乍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预防,二是禁止。德育目的有对个体品德的正面规定,当然也有提示受教育者拒绝错误,防患于未然的功能。(二)直接德育与间接德育简答,论述论述直接德育与间接德育的辩证关系?直接德育是指以德育课程直接进行的道德教育;而间接德育是指通过非专门的德育课程进行的道德教育。直接德育与间接德育的关系问题实质上是〃德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问题。所有的学科课程都必须处理好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道德教育对这一关系处理更为重要。因为,在许多国家往往不存在直接德育,即没有专门的道德教育学科,一般采取间接的方式通过人文等非专门的学科进行道德教育。德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有以下特点:第一,在教育目标和对教育目标的反映方面,道德教育课程的目的不是简单地要传授某一方面的知识第,它的目标在于价值观念的确立、态度的改变,以及正确的道德信念和行为方式的形成。由于德育目的、目标的较高要求,也由于情感、态度、信念等目标因素本身的复杂性,一方面使德育课程的设计成为整个课程设计中难度最大、挑战性最强的一个领域,另一方面也说明完全依赖于德育课程来实现德育目的、目标的较高要求是不太可能的第二,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内容的计划与安排方面,道德教育虽然也可以有一套类似于其他学科的道德知识体系形成直接的是道德教育教材,但是道德教育的教材既要诉诸认知的因素,更要通过情感、行动的经验去实现。所以,不仅是学科课程在道德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综合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等在道德教育课程体系及春硏\n究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三,在教育活动,尤其是教学活动的方式方面,道德教育绝非仅靠直接讲授就能奏效,道德教育应认同更多的道德学习的方式和途径所以,道德教育课程在目标、内容和教学方式上的特殊性决定了间接德育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在道德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间接德育主要是指除德育学科之外,其他学科教学和学校集体生活的各个层面对学生进行的道德渗透,其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实现途径也是多种多样。在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中,间接德育主要通过各科教学、隐性课程等形式来实现正确合理有效地发挥直接德育和间接德育的功能必须做好两方面工作:第一、道德教育应当成为各科教学的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教育工作者要牢记这一重要的教育法则。换言之,虽然不是直接或专门的德育课程的工作者,但人人都要是德育工作者,都有德育的义务,所以应当充分挖掘各科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的资源第二,各科课程实施中也要避免片面的〃德化〃倾向,避免各科教学都变成道德教育,从而推动间接德育的优势。除了一些必须进行直接的道德评价的内容之外,最好的做法应当是在直接传授各科知识体系的同时采取〃不经意〃的方式影响学生,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间接德育的优势。(三)德育过程、原则与方法名词解释:德育过程:德育过程即在德育目标的指导下,将经过选择的德育内容内化为学生个体的品德素质结构,并使之发生所期望的整体性变化的过程。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德育过程是德育目标实施和实现的过程;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说,它是个体的品德素质结构不断形成和改善的过程。单选: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是学校的德育目标和学生的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平行教育影响原则——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起去影响这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简答:德育原则包括什么?\n记忆——书(疏)墩(尊)倒(导),知音(因)急(集),一(一致连贯)脚(教)正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因材施教原则4、知行统一原则5、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6、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单选:德育方法是德育活动目标达成的中介道德信念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德育方法——语言说理法、形象感染法、实际训练法、品德评价法(会知道具体操作对应哪种方法)马卡连柯——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集体教育、前景教育、平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教育杜威一§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道德生长,认为学校生活、教材、教法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三位一体,主要通过学校生活来进行。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法,属于认知结构主义学派论述:我国德育发展的现状及问题?问题集中表现在:第一、德育工作中严重的功利主义倾向第二德育过程中严重的知识主义倾向第三、德育管理中严重的主观主义倾向\n第四、德育硏究中严重的经验主义倾向第五、德育评价中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这些问题大量、反复出现的后果大大降低了德育工作的效果,使得德育工作花开得多,果结得少。这种现象与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不相称,要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几方面入手:第一、在思想观念上,教育者要切实认识和理解德育在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真正地落实"德育为先”的要求第二,在知识基础上,教育者要加强德育研究,特别是要加强对一些新的道德现象和道德问题的研究,探索它们发生发展的规律性,为德育实践提供具有高度针对性的理论指导,从根本上克服德育工作单纯依靠上级行政指示或个别经验总结的做法,推动德育工作的科学化。第三,建立合理的德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既要克服传统的泛泛而谈,又要克服一味强调量化的做法,使德育工作的评价真正能够起到促进学生品德发展、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改善的目的第四,提高广大教育者自身的道德素质,充分发挥教师在德育过程中的榜样示范作用,建设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环境第五,在德育目标上,重视学生道德情感、道德信念的培养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重视德育目标的层次化、系统化,使之适合学生身心规律,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第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