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6.50 KB
- 2022-08-1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b《现代教育学》各章检测试题二及参考答案导论一、单选题1.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是的出版。A.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C.洛克的《教育漫话》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2.“人类教育心理学化”,这一观点是首先提出的。A.裴斯泰洛齐B.卢梭C.杜威D.赫尔巴特3.提出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的是A.培根B.格斯纳C.洛克D.克伯屈4.“把一些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指的是A.卢梭的《爱弥儿》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C.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D.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5.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A.《大学》B.《论语》C.《学记》D.《礼记》二、判断题(正确的用“√”,错误的用“×”)1.《论语》是孔子所写的有关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的著作。()2.赫尔巴特在论述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时是以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的。()3.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主张教育研究要“科学化”。()三、材料分析题“所谓现代教育学就是现代社会的教育学。”四、论述题1.教育学经历了哪些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阶段的特点是什么?2.你认为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b\nb第一章现代教育的本质一、单选题1.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第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A.教育的生物起源论B.教育的心理起源论C.教育的劳动起源论D.教育的生活起源论2.“君子忧道不忧贫”,故孔子把请学稼、学圃的樊迟视为“小人”。这反映了。A.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B.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C.古代教育脱离生产劳动D.古代教育形式简单3.教育本质的“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本来具有双重性质。A.上层建筑和生产力B.上层建筑和为阶级斗争服务C.为阶级斗争服务和为发展经济服务D.为发展经济服务和为传递文化和促进人的发展服务4.教育起源于。A.人类早期的心理摹仿;B.人类的生产劳动;C.生物界老动物对幼小动物的照料D.本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5.在教育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是完全分离的。A.古代B.近代C.现代D.当代6.在有史以来的教育中,除以外,都具有阶级性的特征。A.三代教育B.近代教育C.现代教育D.原始教育7.对于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国外比较典型的三分法是把它分为三个阶段。A.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阶段B.萌芽阶段、独立阶段、科学阶段C.萌芽阶段、独立阶段、发展阶段D.形成阶段、独立阶段、理论深化阶段8.“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有关教育的论述见之于对后世影响极大的。A.《学记》B.《论语》C.《大学》D.《孟子》9.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思想家就提出了“什么是教育”的问题,针对雅典关心培养具有什么类型身心教养市民所发出的议论,进出“美德是否可教”的命题。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C.苏格拉底D.昆体良10.近代最早的一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学著作是《》。A.学记B.论语C.教育漫话D.大教学论11.裴斯泰洛齐一生写了许多教育论著,其中最著名的是《》。A.大教学论B.爱弥尔C.教育漫话D.林哈德与葛笃德b\nb12.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标志性的事件是《》的出版。A.普通教育学B.大教学论C.教育漫话D.民主主义与教育13.作为专门术语,“范式”这一概念是由在《必要的张力》一书中最先提出的。A.杜威B.赫尔巴特C.库恩D.柏拉图二、多选题1.教育的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A.利托尔诺B.孟禄C.沛西·能D.杜威2.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这一命题包括。A.对生活的理解B.生活与教育的关系C.生活教育的内涵和核心D.教育即生活3.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创立的标志是。A.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B.形成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及其规定性的教育概念与范畴及其体系C.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D.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E.出现了一些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4.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有。A.梅伊曼B.拉伊C.杜威D.克伯屈5.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A.梅伊曼B.拉伊C.杜威D.克伯屈6.古代教育的特点是。A.鲜明的阶级性B.鲜明的等级性C.教育脱离生产劳动D.教育形式简单7.关于现代教育本质,我们可以作如下理解。A.教育自身是一个动态的系统;B.不能采取孤立的就教育论教育的方法;C.教育概念不仅仅是描述性的,更是规范性和表达性的;D.教育是研究教育现象的科学。8.美国教育学者索尔蒂斯认为定义的形态为。A.规定性定义B.描述性定义C..叙述性定义D.纲领性定义9.关于教育本质的探索的基本学说有。A.“上层建筑说”B.“生产力说”C.“社会实践说”D.“教育文化说”10.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是。A.生活与教育B.教育即生活C.对生活的理解D.生活教育的内涵和核心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教育的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孟禄。()2.杜威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陶行知提出“教育即生活”理论。()3.教育的本质是生产力。()b\nb4.教育的本质是上层建筑。()5.在原始教育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合二为一,人人必须劳动,因而人人受教育,但到了古代教育阶段,教育只是少数人才能享受的,所以古代教育不如原始教育。()6.通过对生活世界中交往活动的探讨,胡塞尔确立起在哲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理论——交互主体论。()7.教育本质的“上层建筑说”认为教育也是一种生产力。()8.通过揭示教育内在的矛盾性质特征来说明教育的本质是“特殊范畴说”的观点。()9.对教育进行事实描述的同时不能缺乏价值的追求。()10.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上山下乡”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典型表现。()四、材料分析题1.当非洲南部狮的数量还很多并容易加以观察的时候,人们已发现,非洲南部狮通过一种有意识的体操动作进行自我训练,把树桩当作猎物练习猛扑。一头狮子由于距离判断得不准致使一匹斑马逃脱,或者不能正确地跃到悬岩顶部,从那里轻易地扑向猎物,此后,这头狮子便多次重新开始仅仅是独自的练习。接着,在这头狮子练习时会有两头狮子突然来到,这头狮子先引着到来的两头狮子围着悬岩转,使后者了解困难所在;当两头狮子被领回起点时,这头狮子便跃向悬岩以结束其演习。目睹这种情景的本地人曾指出,在这种奇怪的情景的全过程中,狮子不断地吼叫,不断地“交谈”。多亏了这种自我教育,才使那些会从事技巧活动的动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更加能干。这则故事说明动物界中的教育与人的教育其本质是一样的。请谈谈你的看法,并陈述理由。2.古代印度的教育:全社会分为僧侣祭司、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大种姓;只有第一、二种姓的人可以接受教育。《吠陀》是教育的主要内容,而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请结合材料,谈谈对古代教育的认识。五、论述题b\nb1.近代教育的基本特征。2.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3.谈谈对现代教育本质的认识。第二章现代教育目的一、单选题1.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对整个教育活动起指导作用的是。A.教育内容B.教育方法C.教育目的D.教学组织形式2.教育方针的有关规定表述了国家的。A.教育性质B.教育目的C.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D.培养目标3.以涂尔干为代表的教育目的观是。A.个人本位B.指导性C.现代D.社会本位4.斯宾塞提出的教育目的是。A.多元化B.个体本位C.完满生活D.社会本位5.从教育法所规定的教育方针看,我国教育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是。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B.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教育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D.教育必须培养劳动者6.我国教育目的建立的理论基础是。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学说B.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学说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D.教育必须培养劳动者的学说7.中国实施新教育最早称教育目的为。A.教育宗旨B.培养目标C.教育指南D.教育方案8.教育目的是三层次结构中,最低层次的是()。A.培养目标B.教学目标C.课程目标D.课堂目标9.个人本位论强调教育目的应当注重。A.社会需要B.人的需要C.人的情感D.人的个性10.教育目的价值观的“客体论”转变所导致的是。b\nbA.占有性个人主体B.共存的类主体C.交互主体性D.主体论二、多选题1.按照价值取向,教育目的可以分为。A.个人本位B.指导性C.指令性D.社会本位2.教育方针一般包括的内容有。A.教育制度B.教育工作总任务C.培养人才总目标D.培养人才途径3.德国的新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代表人物有。A.席勒B.裴斯泰洛齐C.康德D.赫尔巴特4.教育目的功能主要有。A.激励B.指导C.评价D.指令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A.体现人类发展历史进程B.真正的结合点是科学技术C.在我国现阶段还受限制D.是我国的教育目的6.教育目的是。A.教育行动的先导B.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的始终C.只在教育活动开始时发挥作用D.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的依据7.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所具备的客观经济条件是。A.商品的计划性生产B.市场扩大的普遍性C.自由时间增多D.新产业不断兴起8.教育目的的限定必须要说明的因素有。A.主体性因素B.价值倾向因素C.存在方式因素D.客体性因素9.教育目的具有的特点是。A.强制性B.宏观性C.历史性D.理想性10.教育目的的内容表述必须要说明的要素有。A.定性B.定向C.定位D.定点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抽象规定,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现实体现。()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特殊,总与分的关系。()3.我国教育应当有统一的教育目的,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在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上应该也是一致的。()4.教育目的应该是一元化与多元化的统一。()5.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教育目的唯一依据。()b\nb1.现代教育目的应该体现人发展的多方面需求。()2.现代人的终极目标是全面发展的人。()3.全面发展教育与发展学生的个性是矛盾的。()4.“占有性个人主体”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目的追求的一个方面。()10.教育目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实践方面。()四、论述题1.试论述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2.试论述教育目的的内容构成。五、材料分析题1.党的十六大报告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教育方针、政策以及工作要求,为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六大报告关于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论述,对新世纪新阶段教育工作具有长期而深远的重要指导意义。对比教材里《教育法》中的我国教育方针的表述,十六大报告关于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论述有何重要意义?2.一名初中学生向语文老师报告说,她新买的一本新华字典不见了,而她曾在这本新华字典的背面写了个“玉”字。老师问明了情况后,让这名学生先不要张扬,老师帮她找一找。这位老师来到教室说,前两天老师布置让每位同学都买一本字典,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字典拿出来让老师检查一下。检查中,老师发现一名学生的字典后面一页写了个“璧”字,而这显然是在原来的“玉”字上面改的。老师当时迟疑了一下,这名女生顿时满面通红。但老师并没有表现什么,而是继续检查其他学生的字典。后来老师了解到这名女生品德很好,但她家境贫寒,母亲抱病卧床。因为还要给母亲买药,一本11元钱的字典对她来说是很难买得起的,而老师b\nb当时要求每个同学必须买一本字典。了解这些情况后,老师自己花钱买了一本字典,并在最后一页精心地摹下了一个“玉”字。然后,老师当着全班同学宣布说,某某同学的字典找到了,是其他班的同学捡到的。数年后,学生们毕业了,有一天这位老师受到一封信,里面夹着11元钱。信里,这名学生向老师承认了错误,并衷心地感谢老师对她的爱护。……请用教育目的理论的有关知识,对这个材料进行分析。第三章现代教育与人的发展一、选择题1.现代化是以的现代化为主体的社会整体性变迁。A.政治B.经济C.教育D.人2.现代人与传统人的根本区别在于。A.政治性B.文化性C.主体性D.群体性3.现代教育主要是通过来实现。A.社会教育B.学校教育C.家庭教育D.自我教育4.第一次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是。A.空想社会主义者B.马克思C.恩格斯D.列宁二、多选题1.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方面来说明其“人的全面发展”学说。A.道德原则B.劳动能力C.社会关系D.全人类解放2.影响人的发展的可能性因素有()。A.生产力B.社会关系C.环境D.教育3.学生的个性发展中,主要有三种心理内化形式。A.道德内化B.知识内化C.智力内化D.语言内化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人的发展只是人的成长和才能在时间上变化的过程。b\nb2.教育的发展最终要服务和归结于人的发展。3.人的现代化是在某一历史阶段出现的普遍的人类特性,因此其标准适用于各个国家。4.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就是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5.学生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独立个体和发展中的人。6.教育等于发展。三、材料分析题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有这样一句话,“像拉斐尔这样的个人是否能顺利地发展他的天才,这完全取决于需要,而这种需要又取决于分工以及由分工产生的人们所受教育的条件。”试根据所学理论分析这句话。2.某小学的几位教师在办公室闲谈,甲教师说:“我们班的××这次数学考试又考了第一,真不愧是工程师的儿子。”乙教师说:“我班的××和上次一样,又没及格,没办法,父母都是小学文化。”甲教师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嘛,就是这个理儿。” 试根据所学理论分析这段对话。四、论述题1.素质教育为什么对人的现代化起着巨大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2.现代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有哪些作用?第四章现代教育与社会发展一、不定项选择题1.我国教育投资存在的问题是。A.教育投资水平偏低B.教师工资偏低C.教育投资与教育事业发展不相适应D.教育投资接近世界平均发展水平2.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主要是由因素决定的。A.政治B.经济C.文化D.人口b\nb3.经济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制约表现在。A.产业结构制约着教育专业结构B.劳动技术结构制约着教育类别结构和教育程度C.地区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的布局D.产业结构制约着教育的类别结构。4.教育具有功能。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C.文化功能D.军事功能5.教育的政治功能表现在。A.促进政治民主化B.加工政治信息C.决定教育领导权D.决定受教育者的权利6.教育的文化功能表现在。A.选择文化B.整理文化C.创新文化D.促进多元文化发展7.教育对科技的影响。A.促进科学知识再生产B推动科学的体制化C.科学研究功能D.阻碍科学技术转化8.校园文化包括。A.物质文化B.精神文化C.制度文化D.教师文化9.现代教育与文化的关系。A.属性与本质B.相互制约C.相互促进D.二者具有共同性10.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A.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B.是具有历史继承性的社会实践活动C.有跟社会发展进程不相适应的一面D.教育总是具有阶级性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任何历史时期,教育都应先于经济而发展。()2.教育创新一定能推动经济的发展。()3.教育能够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因此教育影响都是正面的。()4.社会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因此,教育机械地被生产力所制约。()5.学校教育就是文化教育。()6.现代教育与文化是本质与属性关系。()7.在不同阶级中,教育具有“提升机”的作用。()8.教育是制造社会舆论的有力阵地。()9.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动力和源泉。()10.教育总是具有相对独立性。()三、材料分析题材料1:马克思认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工人阶级的再生产,同时也包括技能的世代传授和积累。”b\nb材料2:马克思指出:“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也称质量和素质,主要是指提高体力劳动者的智力水平,把一个非熟练的劳动力提高成为一个熟练劳动力。而体力劳动者的智力水平主要指其教育程度和生产技术水平,其中教育程度和教育水平又是主要的。上述材料蕴涵的主要观点有哪些?材料1: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中应当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在融合中不失其相对独立,在对峙中体现超越。因此,不难看出,教育既可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樊篱,也可以成为社会发展的驱动器,归根结蒂要看教育的性质及其表现形式,但不管怎样,教育地位的合法性是显而易见的。材料2:教育是促进学生成长的自觉实践,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说它独特,是因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另外一种活动像教育这样以明确的目的、精选的内容、系统的方法去培养人的,人才的成长有自身规律;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品德的提高、身心的健康必须遵从认识活动的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教育科学”作为一个学科群,就是探讨教育活动的内外规律性特征的。承认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就是把教育作为一项特殊的社会活动来看待,它有相对独立的“问题域”与观念系统,因此,必须遵循自身发展的规律。前几年关于市场经济与教育的讨论中,有一种观点,就是要让经济规律来取代教育规律,让教育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自生自灭,持这种观点的人如果不是有预谋地残害教育,也是出于对教育的无知。材料3:b\nb教师是一种职业,教师有自己的职业规范、职业知识技能、职业道德。他们依靠对学生知识、思想的影响,主导着社会的智力状况和思想走向,是一股特殊的不客忽视的力量;学生是社会上一种特殊的群层,并有着独特的文化;教育设施是标志教育存在状态的一类独特存在;教育活动是一类独特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有自身运行的规律;学校中的课程虽来源于社会文化,但自有内在规律,并自成体系。上述材料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四、论述题1.试论“教育先行”2.试运用教育学相关理论阐释“科教兴国”提出的战略意义。第五章现代教师与学生一、单选题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反映了教师职业的。A.创造性B.示范性C.公共性D.模糊性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教师的工作具有的特点。A.教育性B.长期性C.示范性D.创造性3.我国的《教师资格条例》颁布于。A.1986年B.1994年C.1995年D.1999年4.最早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是。A.美国B.英国C.法国D.德国5.“内发论”学生观的代表是。A.柏拉图B.卢梭C.赫尔巴特D.杜威6.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这一命题中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关系B.学生主体教师客体的关系C.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D.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7.以下哪种观点不符合“主体教育观”的内涵。A.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中是交互主体的关系B.只有学生才是教育中的主体,所以必须提升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C.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师生交往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D.教育只有回归生活世界,才在社会中具有主体地位8.认为“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这是课程实施的。A.忠实取向B.相互适应取向C.主体取向D.课程创生取向b\nb9.在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是作为存在的。A.先知者 B.管理者C.促进者 D.指导者10.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是。A.课外活动B.课堂C.游戏D.提问二、多选题1.美国霍姆斯小组发表的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报告有。A.《明天的教师》B.《明日之学校》C.《明日之教育学院》D.《教师专业标准大纲》2.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学者弗朗西斯·富勒将教师的专业成长划分为以下。A.教学前关注阶段B.早期生存关注阶段C.教学关注阶段D.关注学生阶段3.“外塑论”学生观的代表有。A.洛克B.赫尔巴特C.斯宾塞D.卢梭4.行动研究的倡导者有。A.勒温B.斯腾豪斯C.埃利奥特D.凯米斯5.美国学者伯顿认为教师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A.求生存阶段B.调整阶段C.专家生涯阶段D.成熟阶段6.现阶段教师进行校本培训的主要形式有。A.教学研讨B.案例分析C.专题讲座D.经验交流7.现代学生的基本特点。A.主体性B.发展性C.完整性D.个性化8.教师在教学中作为促进者的角色的特性。A.积极地旁观B.给学生心理支持C.知识传授D.帮助学生培养自律能力9.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能力。A.加工和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B.自我调控能力C.教学实验与研究能力D.教学直觉与想象能力10.历史上曾经提出学生是完整性的人的教育家有。A.苏格拉底B.西塞罗C.亚里士多德D.马克思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我国目前的教师职业正处于追求专业化阶段。()2.世界上正式的教师评价制度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3.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自我教育的客体。()4.学生的兴趣、好恶、意志以及其它个性品质等因素实际上是指非智力因素。()5.英国的表现管理是国外的一种发展性教师评价模式。()6.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b\nb7.在美国所有州于1901年均实施了教师资格制度。()8.司德菲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教师生涯的人文发展模式,他将教师的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9.校本培训作为“教师在职培训的新概念与新策略”,于20世纪70年代最先在我国产生。()10.美国霍姆斯小组在一篇报告中最先提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四、分析题1.一位青年教师讲秦牧的《土地》一文时,对其中精彩段落动情地高声朗诵。教师:“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的地方,收起缰绳,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话音刚落,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野马怎么会有缰绳?”教师毫无准备,不耐烦地说:“你总钻些牛角尖,学习成绩会好吗?”学生脸胀得通红,自尊心受到打击,欲言又止。请运用学过的课程与教学原理来分析该教师的行为是否妥当?并为他设计处理办法?2.某学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认为地理教具只有挂图和地球仪两类,而且全校地球仪只有六个,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距离较大,课程资源缺乏,课程开发困难较大。请联系我国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并运用有关教师角色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理论对这一案例进行分析?五、论述题1.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存问题以及现实途径?2.我国当前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以及可能途径?第六章现代课程一、单选题1.“文化课程概念”的提出者是。A.布鲁纳B.胡塞尔C.杰特D.惠勒2.科学教育与人本主义走向融合的一个重要标志是。A.学会生存B.学会关心C.学会学习D.学会做事3.回归生活世界的课堂生态观的本质。A.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有机统一B.强调与自然界融为一体,自然即课程C.强调同社会融为一体,生活即课程b\nbD.强调向自我开放,自我即课程4.课程实际的目标模式最初源于。A.泰勒的目标模式B.惠勒的过程模式C.塔巴模式D.博比特的“活动分析法”5.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即。A.者“忠实”地落实课程设计者的意图B.者忠于自己的教育观念来实施课程C.者以社会目标为依据来实施课程D.者以教参为依据来实施课程6.第一次明确提出课程设计的过程模式的人是。A.布鲁纳B.阿特金C.斯腾豪斯D.斯基尔贝克7.课程设计的取向即。A.课程设计的方向B.课程设计的标准C.课程设计的模式D.制约课程设计活动的价值准则8.课程政策关注的核心问题是。A.课程设计B.课程实施C.课程权力的分配和再分配D.课程管理体制9.《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宣言》以______为中心内容。A.终身学习B.全民教育C.和平文化D.人文文化10.过程模式的思想最初可以追溯到______:()A.皮压杰B.布鲁纳C.斯腾豪斯D.卢梭二、多选题1.自然设计模式的要素有。A.目的B.立场C.慎思D.设计2.要探讨课程的本质问题,需回答以下几个问题。A.课程从本质上讲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B.课程是系统知识、经验体系的计划,还是一种目标体系C.课程是预设的还是结论性的D.课程是有意的、客观的,还是无意的、主观理解的3.现代课程的基本理念有。A.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观B.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C.回归生活的课堂生态观D.均衡化的课程设计观E、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观F、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4.课程目标一般包括。A.认知类B.技能类C.情感类D.价值类E.应用类5.课程要素一般包括。A.目的B.教材C.教与学的方法D.教学评估E.内容6.生态主义课程的表现形式有。A.多元文化教育课程B.生态政治课程观C.国际理解教育D.开发教育E.后现代课程观7.泰勒认为课程资源的类型有。b\nbA.目标资源B.素材性资源C.教学活动资源D.组织教学活动资源E.制定评估方案的资源8.现代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有。A.共享策略B.需求导向策略C.增强特性策略D.因地制宜策略E.全员参与策略9.现代课程实施的取向有。A.忠实取向B.创生取向C.相互调适取向D.缔造取向10.兰德变革模式的阶段有。A.启动B.实施C.合并D.评价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课程的价值是作为主体的社会和课程与作为客体的学生之间需要关系的反映。()2.美国20世纪80年代掀起了“回归基础”的教育运动。()3.科学主义是科学文化发挥到极致的表现,它的核心是“科学崇拜”和“工具理性”。()4.人本主义认为只有人的非理性因素,诸如人的情感、意志等,才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质,而理性和科学不过是意志的工具。()5.科学人文性就是将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结合成一个整体。()6.自我即课程,意味着以我为中心设计课程,关注自我的知识和文化。()7.课程设计主要是一个理论研究过程,以理念来统领实践。()8.课程结构主要是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与配合,它涉及课程的基本学习范畴的确定。()9.在从事课程设计时,教师是最主要的资源开发主体,学生应该服从并顺应教师资源开发的要求。()10.建国以来,我国的课程改革主要是采取的自上而下的策略。()四、材料分析题1.某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认为地理教具只有挂图和地球仪两类,而且全校地球仪只有六个,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距离较大,课程资源缺乏,课程开发困难较大。请用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管理等有关理论分析这一案例。2.某人认为,课程设计是专家学者的事,教师和学生只是课程的实施者,教师的任务就是如何将课程内容有效地传达给学生,学生的职责就是如何运用有效的办法学会课程的内容。请结合课程设计的知识、课程实施的有关理论分析这一案例。五、论述题1.试论述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2.试论述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及新的发展特点。b\nb第七章现代教学一、单选题1.的出版标志着现代教学的初步形成。A.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B.夸美纽斯《大教学论》C.洛克《教育漫话》D.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2.《大教学论》一书中,夸美纽斯提出新的教学制度是。A.班级授课制B.个别教学C.小组教学D.合作学习3.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可分为、联合、系统和方法四阶段。A.分析B.综合C.明了D.统合4.教学过程是实现现代教学目的、及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A.任务B.内容C.方法D.策略5.现代教学需要构建平等、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以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性B.交互主体性C.学生主体性D.教师主体性6.教学活动既要有动力来发动和维持,又要有一定的程序、方法、来具体操作。A.形式B.策略C.模式D.内容7.在教学活动中制定实施方案的过程是。A.教学原则B.教学策略C.教学设计D.教学模式8.设计教学评价时应遵循全面、客观、公正、的基本准则。A.平等B.民主C..合理D.及时9.先行组织的设计是针对教授内容之间的联系,起着教学的作用。A.辅导B.定向C.目标D.方式10.教学管理是指对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多因素组织、规划、和控制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处理好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关系,以提高教学质量。A.设计B.协调C.评价D.反馈二、多选题1.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一书中提出的教学方法有。A.叙述教学法B.分析教学法C.综合教学法D.直观教学法2.狭义的教学特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一切学习活动。其中,教师有目的地进行教,以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形成,使其获得发展。A.技能B.情感C.态度D.能力3.现代教学中的教与学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一种交往关系,是一种基于“对话”基础上的教学活动。A.合作的B.动态的C.平等的D.民主的4.教学动力的主要特征是。A.方向性B.转化性C.强度性D.多样性5.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是。A.指导性B.系统性C.操作性D.预演性6.现代教学策略具有的特点是。A.指向性B.灵活性C.多样性D.创造性7.教学目标一般分为。b\nbA.认知领域B.心理动作领域C.情感态度领域D.人际交往领域8.教学监控策略是指为了保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积极主动的、控制和调节嗦采用的教学谋略或措施。A.计划B.检查C.评价D.反馈9.师生互动策略指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的诸多教学策略的统称,主要有。A.规范约束策略B.营造和谐课堂气氛的策略C.多向交往与合作学习策略D.行为矫正策略10.教学活动中,反悔方式一般分为。A.现场言语反馈B.专家反馈C.摄像反馈D.测验反馈三、辨析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主要是从目的和内容、方法和原则、形成和制度三个方面系统阐述其教学理论与思想。()2.从狭义上讲,教学是指教育者指导学习者所进行的一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3.从教学的存在形态上看,教学是以交往为一般形态存在的,所以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般交往形式。()4.现代教学所倡导的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温故知新等教学原则都是对传统教学原则的继承和发展。()5.杜威从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出发,认为教学过程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过程。()6.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教学活动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处于客体地位。()7.教学动力来源与教学主体自身、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学本身和社会系统。()8.史密斯和瑞根把教学设计模式划分为分析、策略、实施和评价阶段。()9.教学评价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我们只需在教学完结的时候进行评价。()10.教学策略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原则,综合教学过程的诸要素,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式方法。()四、材料分析题1.现代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之间以交流、对话、合作为基础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特殊交往活动。2.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五、论述题1.试论现代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基本关系。2.试析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3.试论现代教学过程的主要教学策略。b\nb第八章现代德育一、选择题1.现代德育建立的基础是。A.农业经济B.现代信息社会C.现代工业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2.现代德育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A.人本化、民主化、科学化B.现代德育与现代社会的结合C.国际化和民族化趋势日益明显D终身化和全民化3.关于原始社会德育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德育的内容及其简单B.德育的方式是和劳动、生活相结合C.德育是平等的D.德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4.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品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的。A.交往的发展B.个性的发展C.思维的发展D.情感的发展5.提出观察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皮亚杰B.杜威C.班杜拉D.柯尔伯格6.德育应“服从最强烈的人性冲动”,对这句话的启示应是。A.德育不能背离教育者的道德认知规律B.德育应重视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C.舍弃情感,仅靠理推理而来的道德是毫无意义的D.德育应寓于情感教育之中7.德育活动的基本环节包括。A.德育任务的制定B.德育内容的确立C.德育模式和德育方法的选择D.德育途径的实施8.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最高级的教育技巧和艺术。”这段话强调德育的过程具有以下哪种特点。A.德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具有塑造性和能动性B.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活动与交往的过程,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很强的实践性D.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即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它具有侧重性和同时性9.下列那种德育模式主张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引导他们对现实生活中所看到、发现的现实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和评价,自己做出价值选择。A.体谅模式B.价值澄清模式C.社会行动模式D.榜样学习模式10.说服教育法的方式主要有。b\nbA.灌输B.疏导C.模仿D.奖惩11.德育方法是。A.教师德育工作方式的总和B教师德育工作方式的总和C.教师德育手段的总称D.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1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知识的德育方法是。A.说服教育法B.榜样教育法C.陶冶教育法D.品德评价法13.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的代表人物是。A.杜威B.马卡连柯C.班杜拉D.柯尔伯格14.德育过程的基础是。A.提高品德认识B.陶冶品德情感C.激发品德发展的动机D.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15.学生在教育者的帮助下,主动地进行自觉学习、自我反思、自我锻炼、自我监控等来提升自己修养的德育方法是。A.说理教育法B.榜样教育法C.陶冶教育法D.自我修养法16.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强调是以下哪种方法的重要性。A.说理教育法B.榜样教育法C.陶冶教育法D.自我修养法17.教育者自觉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和组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在思想、道德、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感染、熏陶和陶冶的德育方法是。A.说理教育法B.榜样教育法C.陶冶教育法D.自我修养法18.成长记录袋法是属于下列哪种德育方法。A.说理教育法B.品德评价法C.陶冶教育法D.自我修养法19.纽曼认为公民社会行动模式的过程包括。A.制定政策目标B.争取目标支持工作C.解决心理哲学难题D.让学生掌握理论20.体谅模式形成于20世纪的70年代的英国,后来广泛流行于北美各国。代表人物为。A.彼得·麦克菲尔B.路易·拉斯思C.弗雷德·纽曼D.科尔伯格二、辨析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德育这个概念是个历史的范畴,它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逐步发展并逐步完善起来。()2.德育是阶级社会才有的教育。()3.德育要以灌输为依托,知、情、行的教育道应植根于道德知识灌输之中。()4心理健康教育不属于德育的内容。()b\nb5.社会的道德规范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基础的矛盾构成了学生品德发展的动力。()6.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7.学校德育的任务、内容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8.生活德育模式强调通过学生主体参与,来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主动积极的道德素质与能力,即道德上的自律能力或道德上的自律素质。()9.陶冶教育方式主要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文艺熏陶三种。()10.“榜样”模仿是学生进行自我修养的基础。()三、论述题1.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过程?2.联系实际,如何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3.试述我国当前德育的基本任务包括哪些方面?四、材料分析题材料分析题1材料1:在虹桥小学,三(1)班班主任王老师对学生张明近期的表现感到不安。为了了解张明在家中的情况,王老师主动到张明家家访。在同张明父亲交流情况时引用了一句古语:"养不教,父之过",偏偏张明的父亲也比较较真,便对王老师说:"王老师,您这话欠妥。'养不教,父之过'意思是说孩子是我生养的,我不送他到学校接受教育,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那是我的过错。现在,我把孩子送学校接受教育,你们教不好,这应是老师的过错,怎么能说是我们做家长的过错呢?"结果,双方未能在教育张明的问题上达成共识。问题:王老师和家长的说法正确吗?试用合力教育理论加以分析说明,并联系实际谈谈应该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材料分析题2材料2:摘自董德中《四国道德教育管窥》,河南日报,2004年7月23日。韩国人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养成教育,强调“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通过设置“道德训练教室”,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训练。仅礼节教育方面就具体包括:1.个人生活礼节,如坐、立、走的姿势,与人谈话时的语调、眼神及面部表情,接递物品时的举止;2.家b\nb庭生活礼节,如对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亲戚邻里的礼节;3.学校生活礼节,如对老师、前辈、同窗的礼节,上学、放学时的见面礼、告别礼;4.社会生活的礼节,如在社会交往中的鞠躬礼、举手礼、注目礼、对拜礼以及各种称谓;5.国家生活礼节,如国旗、国歌的礼节等。谈谈阅读这段材料之后,你认为对我国如何抓好中小学生的道德行为的教育有哪些启示?第九章现代班主任工作一、单选题1.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来进行的。A.年级B.教研组C.班级D.学校2.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是由负责的。A.班主任B.任课教师C.班长D.班委会3.作为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儒家教育始终把作为根本。A.智育B.美育C.道德教育D.体育4.年京师同文馆正式创立,并首次采用了编班分级的授课方式。A.1865B.1862C.1887法国D.18785.1934年颁布的中规定:“每班设主任教员一人,一班学生在四十名以上者,得增设助教员一人。”“主任教员”即我们现在通称的“班主任”。A.《关于班主任工作的要求》B.《小学暂行规程》C.《中学暂行规程》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小学制度暂行条例》6.班主任的是班主任工作中具有战略性和策略性的部分。A.指导性工作B.决策性工作C.常规事务性工作D.协调性工作7.班主任的常规事务性工作是班主任工作中最基础、最繁复的部分。A.常规事务性工作B.指导性工作C.决策性工作D.协调性工作8.是热爱学生、教育学生的前提。A.组建班委会B.建立各种规章制度C.与科任教师的沟通D.了解学生9.突击式谈话主要用于自我防卫心理强的学生A.商讨式谈话B.点拨式谈话C.突击式谈话D.批评式谈话10.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是形成班级集体的核心力量。A.规章制度B.班级的学生干部C.学风D.科任教师二、多选题1.班主任是。A.全班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B.学校规章制度的制订者C.沟通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桥梁D.联系班级各科任教师的纽带2.儒家思想是以“修身”或“成己之仁”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A.“修身”B.“齐家”C.“治国”D.“成己之仁”3.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即寅卯学制)颁行。A.《奏定学堂章程》B.《各学堂管理通则》b\nbC.寅卯学制D.《壬戌学制》4.将班主任纷繁复杂的工作加以整理,可以将其归纳为。A.指导性工作B.决策性工作C.常规事务性工作D.协调性工作5.班主任的决策性工作具有预见性、规划性、调控性等特点。A.预见性B.规划性C.指令性D.调控性6.根据其空间特征,可将班主任的协调性工作分为等不同类型。A.内部协调B.外部协调C.纵向协调D.横向协调7.班主任的常规事务性工作是班主任工作中最基础、最繁复的部分,包括处理班级中的各种杂务、组织参加学校安排的各种活动等。这一部分工作,又可以分为常规性工作和事务性工作两类。A.指导性工作B.常规性工作C.协调性工作D.事务性工作8.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A.把握好谈话的时机B.在谈话的过程中,面部表情要丰富。C.谈话的态度要真诚D.掌握适度谈话分寸9.商讨式谈话要求班主任应以尊重、平等、亲切的态度、以商讨问题的方式,与个别学生谈话。A.尊重B.居高临下C.平等D.亲切10.家庭访问要注意以下几点:。A.家访前要认真准备B.掌握好家访的时机C.家访时应尽量让学生在场D.与家长谈话时要讲究语言艺术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一个班级学生的思想是否进步、学习风气是否浓厚、集体主义精神是否强烈,关键取决于班委会工作的好坏。()2.班主任及班主任工作是整个近现代教育实践与理论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在近现代学校教育中随班级授课制的出现而产生和设置的一种工作岗位的称谓。()3.班主任的协调性工作是合力性原则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它通过多种渠道、运用多方面的力量、充分调动各种内外部因素以促进班集体的建设以及学生的健康发展。()4.纵向协调指的是班主任与同年级各科任教师、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等方面的协调工作,通过这种协调,有助于加深对本班学生的全面了解,统合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着重体现教育的一致性和合力性原则,以达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5.班主任的常规性工作是指非预期出现的、需要加以处理的各种事件或活动。()6.班主任的常规性工作具有偶发性、突然性等特点。()7.批评式谈话适用于具有惰性心理、依赖心理和试探心理的学生。()8.家庭访问是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一个重要途径。()9.教师家访时,应尽量避免让学生在场。()10.管好一个班,虽然是以班主任为主,但也离不开科任教师的支持与帮助。()四、分析题1.班干部是班主任顺利开展工作的得力助手。因此,班主任都非常注重班干部的任用与培养。在选择班干部时,有的班主任认为为了体现公正、公平的原则,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可以让学生轮流坐庄,轮流当班干部;有的班主任认为,班干部就应当选择那些学习好的同学来担任。您对此有何看法?2.有些班主任认为既然学校任命自己当班主任,班里的大小事情就应该自己说了算,与其他老师毫无关系?您对此有何看法?五、论述题b\nb1.请您结合你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才能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了解学生?2.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为什么需要学生家长的支持?如何才能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请谈谈您的经验与做法。第十章现代教育制度和管理一、单选题1.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是。A.“壬戌学制”B.“壬子癸丑学制”C.“癸卯学制”D.壬寅学制2.下列,把女子教育列入学制,并取消了读经课和忠君尊孔的内容。A.“癸卯学制”B.“壬子癸丑学制”C.“壬戌学制”D.“壬寅学制”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颁布的。A.1985年B.1986年C.1995年D.1997年4.现代教育制度最早诞生于。A.我国唐代B.美国C.日本D.西欧5.现代教育制度诞生是的出现为标志。A.教会教育制度B.行会教育制度C.国家教育制度D.中等教育制度二、多选题1.义务教育中的“义务”是指。A.就学义务B.设置义务C.保障义务D.避止义务2.义务教育具有特点。A.强制性B.普及性C.免费性D.普通性3.历史上,学校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几种形态为。A.双轨制B.单轨制C.综合制D.分支型学制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终身教育并非一种全新的教育B.终身教育不是一种实体的存在C.终身教育持一种民主的教育观D.终身教育持一种大教育观5.下列是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缺点。A.开放性B.过分制度化C.霸权性D.一次性二、辨析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普职之争的实质是现代中等教育中的教育分流问题。它不同于文实之争,文实之争涉及的是教育平等问题。()2.目前,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趋势是由相互独立的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向综合中学发展。3.终身教育不是一种实体的存在,它不过是某种意念。()4.西欧最初普及义务教育主要是国家基于民主要求而给每一个儿童提供了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5.大学是研究高等学问的专门机构,主要从事教育和研究,因此大学并不直接为经济服务。6.强制性是义务教育的最基本的特点。()b\nb7.我国唐代已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制度。()8.终身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制度。()9.近代欧洲出现的双轨学制中,上延型系统主要是为升大学做准备的。()10.国外的校本管理和我国的校长负责制一样,都是为了明确校长在学校中的权力和地位的。()四、材料分析题1.“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学校就是工厂。原始产品(儿童)被造成成品以满足各种生活需要。20世纪的文明对产品制造的规格提出了要求,根据规格的规定来塑造学生是学校的职责。”试用所学过的教育学知识对这段话做出分析。2.请阅读以下材料:1984年4月,美国“全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在提交白官发表的题为“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中指出,为了寻找教育问题的答案,必须致力于终身教育,开创一个以学习化社会为目标的教改起动。]991年4月18日布什总统发布的《美国2010年计划》的教育战略中又进一步强调,学习是终身的事业,要求全体美国人终身学习知识和技能,一辈子当学生,并号召开展一场把美国改造成“学生之国”的运动。美国的这一改革方向体现了当代教育学在哪些方面的发展?五、论述题1.校本管理的理念及其对我国教育管理的启示2.面对学习化社会的到来,现行学校教育制度存在哪些局限?其改革方向是什么?参考答案导论一、单选题1.D2.A3.C4.B5.C二、判断题1.×2.√3.√三、材料分析题b\nb要点:现代教育学这一说法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时间概念即是现代时期的教育学,所注重的是教育与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之间的关系。二是价值概念,将教育学理解为“现代教育”之学,也就是指教育学本身所体现出来的现代性,如理论基础的多元化,理论系统化和多元化,元教育理论的产生等等。四、论述题1.要点:前教育学阶段,特点: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对教育的论述散见在其他著作当中。独立教育学形成阶段,特点:教育学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成立了教育学的研究机构;教育学家和教育学论著的大量出现;形成了独特的教育学话语体系。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不同教育学派的涌现;教育学研究范式的丰富。2.要点:任何一门学科都应该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现代教育问题(可展开论述,只要言之有利,鼓励观点创新)。第一章现代教育的本质一、单项选择题1.A2.C3.A4.A5.A6.D7.B8.B9.C10.D11.D12.A13.C二、多项选择题1.AC2.ABC3.ABCDE4.AB5.CD6.ABCD7.ABC8.ABD9.ABCD10.ACD三、判断题1.√2.×3.×4.×5.×6.√7.×8.√9.√10.×四、材料分析题1.这则案例涉及到对教育的本质认识的基本问题,基本上与论述题3相同。只有对人的教育本质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真正区分人的教育和动物的教育。2.反映了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和等级性、教育脱离生产劳动,教育形式简单。五、论述题第1题1.以大工业生产为背景,科学技术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2.普及教育受到重视;3教育愈加被利用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4.资本主义国家把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其经济发展的一种国策;5.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产生和传播。第2题1.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日趋紧密;2.现代教育的普及性与专门性日趋结合;3.现代教育形式更加多样化;4.现代教育具有商品性;5.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b\nb1.现代教育具有发展性;2.现代教育具有民主性;3.现代教育的主体性;4.民族性与国际性日益结合;10.现代教育的生态意识在增强。第3题1.对于各种教育本质观进行简单的述评;2.教育自身是一个动态的系统;3.从关系角度看,考察教育本质不能采取孤立的就教育论教育的方法;4.从教育的概念看,不仅仅是描述性的,而且更是规范性和表达性的。第二章现代教育目的一、单选题1.C2.B3.D4.C5.A6.C7.A8.C9.B10.D二、多选题1.AD2.BCD3.ACD4.ABC5.ABC6.ABD7.BCD8.ABC9.ABCD10.ABCD三、判断题1.√2.√3.×4.√5.×6.√7.√8.×9.×10.√四、论述题1.教育目的功能主要有激励功能、指导功能和评价功能。(1)激励功能。教育目的蕴涵着观念价值,与期望值形成合力,吸引实践者采取行动。(2)指导功能。首先体现在指导行政部门制定有关方针政策;其次调节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向。(3)评价功能。首先是看教育实践是否与教育目的吻合;其次是看教育目的是否切合实际。要明确的是,教育目的功能的发挥是有条件的。2.教育目的内容通常包括对教育目的的性质与价值取向、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与人才规格作出具体规定,要给教育目的明确地定性、定向、定位和定点。(1)定性。指明教育目的性质,提示教育目的本质;(2)定向。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作出概括提炼。(3)定位。确定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要求。(4)定点。对受教育者的人才规格作出简洁明确的具体规定。定性、定向、定位和定点是教育目的表述中内容结构的四大要素,相互联系,缺一不可。五、材料分析题b\nb1.《教育法》第五条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显然,十六大报告对党的教育方针有新的发展:(1)是提出了新观点,第一次把“为人民服务”纳入教育方针,写到教育的旗帜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人文关怀精神;(2)是明确了新要求,突出强调教育要努力促进人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教育不仅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更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走与经济社会相结合的道路。新的教育方针具有这样几个特征:(1)是科学性。表述涵盖了教育的方向、培养目标和实施途径,明确回答了我国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为谁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等问题,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方针内涵。这一表述集中反映了教育的外部关系与内部关系规律,因而是科学的、严谨的、全面的;(2)是时代性。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相对于“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言,更明确、更直接地突出了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宪法原则和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首次完整提出,进一步明确了美育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使美育在教育方针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也表明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培养对象的基本素质有 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所以,表述立足国情,着眼素质教育,放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洋溢着时代精神;(3)是实践性(或称可行性)。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较之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方面拓宽了对培养人才途径的认识。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但不是惟一的实践活动,我们培养人不能仅仅局限于教育同生产劳动的结合,更要坚持教育同整个社会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拓宽了对教育功能的认识。2.语文老师的做法是妥当的。因为:(1)对于拿别人字典的女生,老师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发现事出有因(因家境贫寒,母亲抱病,无钱买来字典),便没有当众“杀鸡儆猴”,而是自己掏钱为学生弥补 了过失,表现了崇高的师德,令人敬佩。(2)体现了教育目的的人道精神和人文关怀。在整个时间的处理过程中,老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需要和感受,超越简单道德说教的束缚,对学生的品德影响深远而长久,教育效果是可靠的。(3)既是现代教育目的价值观中“客体论”向“主体论”转变,也是教育目的中由“占有性个人主体”向“共存的类主体”转变的集中体现。老师没有简单的息事宁人的态度,而是将个别的问题进行个别的处理,通过心灵的交流,给学生以自我觉悟的机会,表现出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和对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信任,同时又利用集体的心理氛围的影响,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着无声的引导。b\nb第三章现代教育与人的发展一、选择题1.D2.C3.B4.A二、多选题1.BCD2.ABCD3.ABC二、判断题1.×2.√3.×4.×5.√6.×三、材料分析题1.环境、教育对人的影响。人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仅受遗传素质的影响,也受到社会需要、分工等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的影响和制约。2.遗传决定论的观点。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教育、环境等也是影响人的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形成一个整体系统,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四、论述题1.素质教育对人的现代化所起的巨大作用,是由素质教育的特点决定的。①素质教育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和明确的目的性。②素质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③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终身性与开放性。这种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素质教育是实现主体发展目标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人的主体性,追求并实现人的价值理想的过程。②素质教育是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的过程。③素质教育是完成人对现实思想道德水平超越的重要手段。2.现代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表现在:①教育对人的劳动能力和其它才能、兴趣和爱好的发展,都有直接的影响作用。②教育对人的道德面貌也有影响作用。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④从教育本身而言,教育是传播和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是提高全民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b\nb第四章现代教育与社会发展一、不定项选择题1.ABC2.B3.ABCD4.ABC5.ABCD6.ABCD7.ABCD8.ABC9.ABCD10.ABC二、判断题1.×2.√3.×4.×5.×6.×7.×8.√9.√10.√三、材料分析题材料题1:(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可以再生产人的劳动能力。(2)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和形态。材料题2:(1)教育存在是合法的、合理的。(2)教育活动具有相对独立观念系统及运行规律(3)教育受社会因素影响,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紧密相联,但教育是相对独立的。四、论述题1.答:(1)教育可以先于经济而发展。(2)教育不能无限制的先于经济而发展。(3)教育先行总是由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所决定。2.答: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2)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可能性。(3)教育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第五章现代教师与学生一、单选题1.B2.B3.C4.C5.D6.D7.B8.D9.C10.B二、多选题1.ABC2.ABCD3.AB4.ABCD5.ABD6.ABCD7.ABCD8.ABD9.ABCD10.BCDb\nb三、判断题1.√2.×3.×4.√5.√6.√7.×8.×9.×10.√四、材料分析题1.该案例中教师表现出的行为,从课程、教学原理的角度分析,存在以下问题:(1)教师的处理方法简单粗暴,伤害学生自尊。(2)教师仍然把自己视为教学活动中唯一的权威。(3)教师把传授教材内容当作教学唯一取向,忽视学生反思、批判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培养。建议处理策略:鼓励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此为契机与学生探讨文学语言的特点、比喻的特点;运用教学的语言艺术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全面人格的发展。2.(1)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统称为课程资源,它既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无形的资源。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对于课程资源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二是课程资源的适合性。三是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四是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性。(2)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3)该校教师对课程资源认识不够全面,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未纳入教育资源范畴,其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和利用。(4)教师不仅应当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提高利用率。还要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五、论述题1.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存问题以及现实途径?(1)现存问题理论层面:当前,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大多基于这样的理论假设,即个体专业发展就是将优秀和骨干教师带有经验性、典型性的“特征”传递给师范生或新任教师的过程。这种假设暗含着两个前提,即优秀教师的成功做法具有普适性,同时,属于教师专业领域内的职能素质信念与能力系统都是可以言传、外显的。而实际的情况是,一部分专业素质是缄默的、隐性的,属于个人化的。b\nb机制层面:由于受当前学术研究中部分人浮躁、投机与急功近利心态的影响,一些教育行政领导和教师教育者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计划中表现出很强的“目标—动力”导向,过于强调发展计划对教师晋级、评优等方面的价值和影响,或依靠硬性指标、外部利益驱使教师参与各种专业进修和培训,忽视从专业本身引导教师内在的自觉意识。观念层面:部分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意识淡漠,对职业规范、周期及专业发展规律、价值等认识不清,影响了长远的专业发展。物质层面:由于我国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有限,加之有些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使得很多理论上可行的计划在实施时难以取得预期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专业发展行为流于形式。(2)现实途径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基础环节;加强教师培训是客观要求;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保障机制;教育行动研究是有效途径。2.我国当前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以及可能途径?(1)现存问题:师生关系的疏远与冷漠;师生关系的实用与功利;师生关系的对立与冲突(2)原因分析:历史文化因素;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教师自身主观的因素;教师不良的教育手段;个别教师师德滑坡。(3)可能途径:确立生命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式;加强师德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第六章现代课程一、单选题1—5CBADA6—10CDCCD二、多选题1.BCD2.ABCD3.ABCDEF4.ABCE5.ACDE6.ABCDE7.ACDE8.BCDE9.ACD10.ABC三、辨析题1.×2.√3.√4.√5.×6.×7.×8.√9.×10√四、材料分析题b\nb1.(1)课程资源的类型:自然环境资源;社会环境资源;文化资源;教师、学生及家长等人力资源(2)对资源的评价:课程资源的丰富性;课程资源的适合性;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课程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3)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些都是传统教科书无法替代的。(4)该校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不够全面,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未纳入教育资源范畴,其教育功能也未被充分认识和利用。(5)教师不仅应当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提高利用率。而且是充分运用、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2.(1)课程设计主体多元化(2)课程设计取向多元化(3)教师教授课程的过程既是一个领会专家设计的课程,同时也是一个在课堂层次设计的过程,学生就是在这两个交互的过程中建构的过程。(4)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先后顺序和继先承后的行动过程,每一个过程中,都是课程设计主体的相互交流的过程,都有不同的设计主体的参与。五、论述题1.(1)两极之间的对立:科学主义课程文化观与人本主义课程文化观点的矛盾冲突(2)寻求两极之间的平衡:科学主义课程文化观与人本主义课程文化观的融合趋势(3)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的确立2.(1)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课程价值取向A、突出伦理政治的课程价值取向。B、适应社会生活的课程价值取向C、强调个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2)注重课程目标的完整性,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3)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4)着眼于未来,注重能力培养(5)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6)强调国际意识的培养b\nb第七章现代教学一、单选题1-5BACAB6-10ACDBB二、多选题1.ABC2.ACD3.BCD4.ABCD5.ABCD6.ABC7.ABCD8.ABCD9.ABCD10.ACD三、辨析题1.∨2.×3.×4.∨5.∨6.×7.∨8.×9.×10.∨四、材料分析题1.答案摘要:长期以来,我们将教学视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遵从“知识本位”的文化价值观,倡导“教师权威”的价值取向。整个教学注重科学世界的教育,是教学和生活相分离,人和自然相分离,培养的是知识化、理性化的人才,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剥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追问。批判和反思的资格和权利,剥夺了学生创造未来社会文化的资格和权利,最终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得不到充分发挥。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师生交往。这种交往在教学实践中以对话的形式表现出来,对话构成了新的师生关系-“我-你”关系。在这种关系里,师生双方并不把对方看作一个对象,而是一个跟“我”讨论共同“文本”的对话的“你”,师生双方都是作为真实的完整的人存在的。现代教学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2.答案摘要:这是以为中国教育界对“教学”一词较为普遍的观点。王策三先生认为,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李秉德先生也认为,教学就是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五、论述题1.答案摘要:(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师生关系是现代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现代教学需要构建平等、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以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交互主体性”。这种关系更多地体现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的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种师生关系是对话交往的关系,是双向和交互作用的,是互惠式的。(2)教与学的关系。现代教学中的教与学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一种动态的、平等的、民主的交往关系,是一种基于“对话”基础上的教学活动。(3)b\nb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现代教学需要对知识进行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留有适当的余地,并且能够规范和引导学生进行各种主动的学习,促进他们去积极地形成概念,发现规律,总结法则等。在这样的过程中,真正将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统一起来。(4)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现代教学应努力克服把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割裂开来的偏向,在强调从书本中系统掌握间接经验的同时,给予学生实验、操作、探索、发现的机会,让学生从中体验掌握直接经验的乐趣,以实现现代教学的目的。(5)动力与操作的关系。现代教学的良性循环需要教学动力和教学操作的良性协作,以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6)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现代教学发展观应建立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合理整合的基础上,将科学主义教育和人文教育需要融合在现代教学中。2.答案摘要: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教学目标;(2)进行教学分析;(3)确定起点行为;(4)编写教学具体目标;(5)设计标准参照试题;(6)开发教学策略;(7)开发与选择教学材料;(8)设计与实施形成性评价;(9)进行教学调整;(10)设计与实施终结性评价。2.答案摘要:(1)准备策略。这一阶段主要指教师在教学之前所做的有关各项准备工作的策略。教师需要从学生、教学目标、检测及候课几方面做准备。(2)实施策略。是指通过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本身的导入、课中及结束等过程的不断调控,顺利实施教学设计方案,以达成预定教学目标。常用导入方法有直接导入、联想导入、设疑导入等;课中策略主要有先行组织策略、问题教学策略、反思教学策略、联系策略等;结束的方法主要有系统归纳、比较异同、巩固练习等。(3)管理策略。指对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多因素组织、规划、协调和控制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处理好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关系,以提高教学质量。主要策略有指导及诱导策略。(4)监控策略。是为了保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所采用的教学谋略或措施。包括应付课堂偶发事件的策略、主体自控策略、课堂互动策略、教学反馈策略等。第八章现代德育一、选择题1.BC2.ABCD3.D4.C5.C6.CD7.ABCD8.A9.B10.AB11.D12.A13.D14.D15.D16.B17.C18.D19.ABC20.A二、是非题b\nb1.√2.×3.×4.×5.√6.√7.√8.×9.√10.×三、论述题1.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学生的政治立场、世界观、人生观、道德品质、高尚情操,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需要长期的塑造和影响的过程。同时德育过程又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这是由于一方面学生在逐步健康地成长过程中,初步形成起来的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可能受到不良思想和坏的道德品质的影响和侵蚀,出现优良思想与不良思想曲折斗争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思想上已有的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在前进中产生新的矛盾,有些已经改正的缺点和纠正的错误,在新的环境下又以另外的形式表现出来,出现重犯或反复现象。但是这种反复往往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存在着点滴进步的反复。可见,德育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过程。针对德育过程的渐进性和反复性的特点,首先,德育工作者应对德育充满信心和耐心,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特别对有不良品行的学生更应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其次,德育工作者对学生思想上出现的多次反复,不能误认为屡教不改,不可救药,而应积极地采取教育措施,做到反复抓,抓反复,使学生每反复一次,就受到一次教育,得到一次提高。2.说服教育法是教育者通过说理传道,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以培养学生道德认知的方法。说服方式有灌输和疏导两种。灌输是指教师通过讲解、报告等形式,系统地讲授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原理原则和行为规范。这种方法多用于政治课与思想品德课的讲授和德育方面的专题讲座,主要解决学生“懂不懂”的问题。疏导指教师通过讨论、对话形式,引导学生辨别真假、善恶和美丑,培养学生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旨在解决“信不信”的问题。说服教育的关键是说理,以理服人。其实,说理的过程就是证明理论、观念、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运用证据进行论证并得出结论的过程。所以,在运用这种方法时一定要有充分的证据、合理的论证以及合乎逻辑的推理。在对青少年进行说理教育时,首先,说服教育应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这是取得教育实效的前提。教师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要用平等的态度,而不能以教育者自居。要耐心地灌输和疏导,反对居高临下的态度、强制的方法。否则,只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抗拒心理。其次,要做到说理的内容真实,要从学生的生活、学习出发,善于联系他们的思想实际,切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反对用假话、空话、套话来教育学生。假话、空话、套话只会使学生产生怀疑和厌烦,不相信教师所讲的道理和理论。再次,说理教育具有情感性,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念和对学生的无限厚爱来唤起他们在情感上的共鸣,增强说理教育的感染力。(联系实际略)3.德育内容是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我国德育的基本内容:(1)政治思想理论教育政治思想理论教育是青少年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学生进行长期政治思想理论的教育,培养他们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具有科学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健康的价值观,来提升他们的政治思想品位。特别要b\nb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学习,树立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思想。(2)爱国主义教育爱祖国,一方面表现为对自己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勤劳人民的无限热爱;另一方面,表现为对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的关心,对祖国的无比忠诚和为祖国献身的精神。爱国主义既是重要的政治原则,又是重要的道德规范。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首先要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得祖国可爱的感性观念,使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文明古国里,是无比的自豪和骄傲的。在此基础上,逐渐上升为爱国的理性认识。最后,爱国的思想和爱国的情感相结合,升华为爱国的信念和报效祖国的行动。总之,爱国主义教育的宗旨是使青少年学生具有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建国之才和效国之行。(3)理想教育马卡连柯曾指出: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理想是人们以现实为基础,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一个人生活的目的和为之奋斗的目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理想教育的实质在于树立青少年远大的理想,因此,理想其实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通过理想教育,使青少年懂得生命的意义不是索取,而是默默地奉献,要从“自我”的枷锁中解脱来,把个人的理想同国家的前途、社会的未来紧密联系起来。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而奋斗是当代青年的最崇高的使命和荣誉。”(4)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集体主义教育是使青少年学生形成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的感情和善于在集体中生活。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个人和集体的关系,逐步形成集体主义的观念,反对自私自利的思想。树立关心集体,热爱集体,自觉地维护集体的利益和荣誉。并在集体生活中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和为集体服务的工作能力。(5)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都应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社会做出贡献。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首先,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使他们懂得劳动的伟大意义。教育他们积极地参加体力劳动,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以劳动为光荣,以懒惰为可耻的品质,自觉抵制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劳而获、奢侈浪费的恶习的影响。其次,劳动教育应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提高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第三,教育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劳动,爱惜劳动成功和爱护公共财产。(6)纪律教育 纪律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所形成的对一定集体全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规则、章程和制度等。纪律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教育学生履行《学生守则》,遵守校规校纪,自觉维护学校的秩序,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和作风。(7)民主与法制教育民主的发扬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体现,行使公民民主权利力是法律赋予的权力。民主教育应使青少年学生了解民主的本质与形式,在他们日常民主生活实践和熏陶中,培养他们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学会民主方法,养成民主习惯和民主作风。b\nb法制是一个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法制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说:“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我们的中小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进行法制教育的目的主要是让青少年学生对基本的法律常识有一定了解,知法而后守法。 民主教育和法制教育是相辅相成。因为民主是法制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而法制又是民主的确认和保障,民主教育、法制教育相互依存,殊途同归。(8)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是中小学德育最基本的内容。因为文明行为习惯是一个国家社会风尚的现实反映,也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文化修养的反映。对青少年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就是让他们逐步掌握基本的道德礼仪和规范,学会为人处世,接人待物。(9)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是优良思想和品德发展的基础,一些不良品德行为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不健康的心理。像偷窃癖、性变态、暴力狂等常常是由于某种心理变态所导致。可见,要培养优良思想品德,必须有健康的心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一方面教育青少年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培养健康情感,善于调控不良情绪。另一方面教育他们学会面对挫折,正视现实,与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四、材料分析题1:答案要点(1)王老师和家长的说法都是片面的。(2)分析说明:①他们的说法违背了学校、家庭共同做好德育工作的合力教育原则。②合力教育原则的提出,是因为影响学生品德的因素既有学校的、家庭的,也有社会会的。养成孩子的良好品德,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③贯彻合力教育原则,必须遵循相互尊重的原则,而王老师和家长的做法显然都违背了相互尊重的原则。(3)结合实际分析说明。2:答案要点(1)韩国养成教育的做法应给予肯定,德育要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2)分析说明:①道德行为是基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等因素表现出的实际行动,也是道德形成过程的目的。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人的道德面貌是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展现,也是在实际行动中形成和发展的。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必须加强道德行为教育。②分析我国当前忽视学生养成教育的错误。(3)如何借鉴借鉴韩国抓学生的道德行为的方法。①应从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抓起。②从中小学生实际出发。③要特别强调训练和强化。b\nb第九章现代班主任工作一、单选题1.C2.A3.C4.B5.D6.B7.A8.D9.C10.B二、多选题1.ACD2.AD3.ABC4.BCD5.ABD6.ABCD7.BD8.ABCD9.ACD10.ABCD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2.√3.√4.×5.×6.×7.√8.√9.×10.√四、分析题1.班干部是班主任顺利开展工作的得力助手。因此,班主任都非常注重班干部的任用与培养。在选择班干部时,有的班主任认为为了体现公正、公平的原则,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可以让学生轮流坐庄,轮流当班干部;有的班主任认为,班干部就应当选择那些学习好的同学来担任。您对此有何看法?参考答案:上述两种看法都存在片面之处。好的班干部应具备以下几点条件:一是思想品质好;二是有为集体服务的思想和热情;三是能以身作则,团结同学;四是有一定的组织活动能力;五是具有某一方面的特长。如果班干部实行轮流坐庄制,那些不具备当班干部的同学当上班干部后,不能形成榜样的作用,不能起到团结同学的作用,就会影响班集体的建设。同时,学习好的学生未必思想品质好,也不一定有为集体服务的思想和热情,因而也不一定是好的班干部。2.有些班主任认为既然学校任命自己当班主任,班里的大小事情就应该自己说了算,与其他老师毫无关系?您对此有何看法?参考答案:班主任与其他学科教师虽然所教科目不同,但教育对象相同,教育目的一致,共同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任。所以,一个班不是班主任在“单枪匹马”地工作,而是一个教师集体在工作。为此,班主任应当:①树立大局观念,增强合作意识;②尊重科任教师,帮助他们树立在学生中的威信;③加强与科任教师的联系,注意倾听科任教师的意见与建议;④淡化成绩归属,共享成功喜悦。五、论述题1.请您结合你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才能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参考答案:了解学生是热爱学生、教育学生的前提。作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应该了解自己所在班学生的长处和短处,优点和缺点,善于发现学生尤其是那些学习不良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理解他们的思想和内心感受,洞悉他们的心灵世界。只有充分地了解了自己的学生,在教育的时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真正收到实效。了解学生的方法很多,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①资料分析;②观察;③谈话;④家庭访问;⑤日检册(或可称为“班级日志”)。2.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为什么需要学生家长的支持?如何才能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请谈谈您的经验与做法。参考答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b\nb。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比在学校生活的时间来得早,来得长。家庭成员给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班主任要教育好学生,既要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又要了解学生家庭和家长的情况,更要使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了解学校、教师对孩子的要求。班主任与家长互通情况,班主任工作得到家长的支持,就可以充分利用家庭的力量,从而与学校教育的力量形成合力,更好地方促进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为了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班主任可采用下述办法来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①家访;②开家长会;③建立“家长委员会”;④书面联系。此外,班主任还可以通过接待家长来访、举办家长学校、打电话、发送电子邮件等形式与家长保持联系,这些方式对于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第十章现代教育制度和管理一、单选题1.C;2.B;3.B;4.D;5.C二、多选题1.ABCD;2.ABC;3.ABD;4.ABCD;5.BCD;三、判断题1.√;2.√;3.√;4.×;5.×;6.√;7.×;8.×;9.×;10.×;四、材料分析题1.把学校视作工厂,这是一种科层组织观。科层组织观强调组织内部的秩序重视提高学校组织的效率忽视了学校中人的维度过分简化了教育过程的复杂性。2.反映了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学习化社会的对人的素质的要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弊端终身教育制度的特点五、论述题1.校本管理的理念可以概括为学校自主、共同决策校本管理与我国校长负责制异同校本管理对我国教育管理的重要启示在于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一是校长与教职工、学生、家长、社区的关系。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局限表现在过分制度化、一次性、霸权性、封闭性。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方向是终身教育制度。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