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50 KB
- 2022-08-1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教育学知识整理(一)一、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识记1、“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是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就有的一种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2、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因素教育内容因素教育手段因素教育途径因素教育环境因素(二)理解1、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特征:首先教育的发展可以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㈠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征是: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教育和社会生活及生产劳动融合在一起;言传身教和模仿是主要的教育手段;㈡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的教育: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巩固和维护奴隶社会统治的大小奴隶主;教育的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学校教育鄙视和脱离生产劳动;欧洲奴隶社会有重视培养骁勇的军人和武士和重视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提出“缪司”教育的雅典教育;在这个阶段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学校教育没有培养生产者的任务,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封建社会的教育:在我国封建社会学校分为官学和私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设立的学校有六学二馆,二馆是东宫的崇文馆和门下省的弘文馆,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任”,教育内容是儒学,即四书五经,教学方法是崇尚书本,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对学生实行棍棒纪律,教学的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欧洲的封建社会教育分为教会教育,教育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七艺;骑士教育,教育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艺;㈢现代社会的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特征:出现双重教育目的,既要培养资产阶级代理人,又要培养熟练的劳动力,增加了教育内容,改革教育方法,引进实验法,演示法等,以班级授课制取代个别教学,改进受教育权,第一次提出普及义务教育问题;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特征:⑴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⑵共产党统一领导,创办;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反对封建迷信;⑷全社会实施平等的民族教育;⑸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⑴教育学的萌芽阶段:《礼记 学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西方的第一部教育著作古罗马的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又名《雄辩术原理》,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⑵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培根,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福禄贝尔,斯宾塞,乌申斯基,杜威;⑶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⑷教育学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理论派别:a实验教育学: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育学》;b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c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d批判教育学:\n⑸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3、教育学发展过程中中西方著名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观点与意义。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礼记 学记》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学不 足邋 等”,即循序渐进。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1)、苏格拉底问答法 (2)、柏拉图《理想国》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西方的第一部教育著作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又名《雄辩术原理》西方近代的教育思想:英国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近代西方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英国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法国卢梭<<爱弥儿>>瑞士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德国福禄贝尔<<人的教育>>英国斯宾塞<<教育论>>俄国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美国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主要观点:夸美纽斯:(1)、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2)、提出了“泛智”思想,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3)、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四是提出了学年制思想,并首次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赫尔巴特 (1)、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2)、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3)、旧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杜威 (1)、将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2)、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组织的力量保证儿童的成长。 (3)、在师生关系上,他主张儿童中心,强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4)、在教学上他倡导“做中学”,提倡活动课程,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目的与活动的统一、智慧与探究的统一。开创了“现代教育派”。当代教育学理论:赞科夫《教育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五大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美国布鲁纳《教育过程》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德国瓦根舍因范例教学论瑞士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智力发展的阶段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n苏联苏霍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体现和谐教育思想巴拉诺夫<<教育学>>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提出教育过程最优化思想阿莫纳什维利<<合作教育学习>>4、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主要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1)克鲁普斯卡娅 《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2)加里宁 《论共产主义教育》(3)马卡连柯 《论共产主义教育》 《教育诗》(4)凯洛夫 主编《教育学》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提出了六个教学基本环节,对我国的教育学曾产生很大的影响(5)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 我国第一本以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阐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批判了教育超政治、超阶级的观点和教育万能论(三)运用1、“教育”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2、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现代社会的教育特点:⑴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日益繁密;⑵教育民主化进程加快;⑶教育形式,手段多样化;⑷教育内容的综合化;⑸终身教育成为各国的共同追求;⑹努力实现教育的现代化;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网络化,多媒体化,越来越重视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的研究,愈来愈强调教育技术应用模式的多样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比如说教师的行为转变,在新课程背景下,在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宽容;在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交往;在对待自我上,强调设疑、反思、创新;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沟通、交流。(1)“赏识教育”问题:赏识教育是周弘提出来的,它是从教育自己女儿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套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要求教育者改变心态尽量去“赏识”自己的教育对象,以期激励其上进。这种方法所依据的原理实际上是教育学上的“皮革马利翁效应”,运用恰当固然可以收到好的效果,但若过之,流弊无穷。要记住“教”字中即有“放”的意思,也有“小击”——引导、组织、惩戒的意思,如果我们不用或放弃必要的“惩戒”手段,而只是一味的“赏识”,大多是会惯坏孩子的。治教其实和治国治政的道理是一样的,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法制、没有刑罚,对罪犯也采取“赏识”态度的国家会是什么样子。近来出现的因老师罚了一会站就自杀者,提示我们的学生是多么的娇嫩,以至不能接受哪怕是轻微的“惩戒”。缺失了“惩戒”的教育必然是一种残缺的教育,而一种残缺的教育的前景是不难想象的。古人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可见必要的挫折对学生成才反倒是有好处的。由上可知,赏识教育并不具备普适性,不宜盲目仿效。(2)学习的动力问题:学习的动力究竟来自哪里?为什么有的学生孜孜不倦而有的学生则不思进取?为什么有的学生其家长几乎不管而他的学习却非常主动,有的学生让老师、家长操碎了心而他的学习却很被动?这些问题一直是困扰差生转化的大问题。如果按照上述教育的“三个层面”来分析,学生学习没有动力或失去主动性,乃因其不能“自化”,不能“自化”,乃因其不能“自食”,而不能“自食”之原因可分为二:一是“无食可食”,这责之于老师的引导不得法,犹如牧人没有找到好的牧场,牛羊无草可食一样;二是“食不如味”,即老师所教与学生的基础脱节。而在以班级制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我国基础教育中,\n“食不如味”,是最容易发生的,长期的“食不如味”必然导致“无食可食”。这是在班级制教学中必然产生差生且差生不易转化之根本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势必要靠“个性化教学”来补偿。(3)模式化问题:一种教育方法一旦形成某种模式既是这种教法成熟的表现,同时也是这种教法僵化的表征,后继者大多只是模仿,效果未必就很好。教育其实很象中医看病,不同的病人吃的是不同的方子,而他们的病可能是相同的,但“证”是不同的。所谓“个性化教育”其实就是这东西,古人用四个字就说清楚了,叫做“因材施教”。所以模式化是不宜强行推广的,它除了制造一些名师崇拜效应外,其实对大多数教师的创造性是有妨害的,对学生也未必是负责任的作法。二、教育目的与功能(一)识记1、教育目的概念:广义: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狭义: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2、国外发达国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教育目的或学校教育目的的最新表述:3、我国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美、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4、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1996年颁发的《小学管理规程》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遵守社会公德意识,集体意识,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德,活泼开朗的性格:自我管理,分辨是非的能力:具有阅读,书写,计算,表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一些生活,自然,社会常识:具有初步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合理锻炼,养护身体的方法: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初步的环境适应能力:具有较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审美情趣。5、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及其意义。内容:(1)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也包括人的道德发展(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人的片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途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于走向强调人的主体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真正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理论意义.6、教育功能及其类型,不同的教育功能观。教育功能:教育活动着系统对个体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类型:从作用对象划分(个体功能、社会功能) 从作用方向划分(正向功能、负向功能) 从作用呈现方式分(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个体功能: (1)教育是促进个体生理发展的功能\n (2)教育是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功能 社会功能:(1)政治功能(2)经济功能(3)文化功能(传递与保存文化、活化文化、交流融合、选择、更新创造)教育功能观:是人们对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教育在社会的运行和发展过程中的一切作用或影响的认识和看法。我们把教育功能观分为正向功能观,负向功能观,正负双向功能观。(二)理解1、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教育宗旨变革。2、新中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1950年颁布的教育方针:“教育要为工农服务,为生产服务”1957年颁布的教育方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要使受教育者在德育,体育,智育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颁布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1981年颁布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3学校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3、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理论依据),社会生产方式(主要依据),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4、教育功能的演变:(三)运用1、能够根据自己对当前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面临问题的认识,就当前应该重点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哪些关键素质提出自己的见解: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尤其是青年人力资源的开发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为了适应这一社会的需求,我们的教育就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1、正确的公民意识.2、具有该年龄段应具有的健康的心理素质。3、掌握坚实的知识基础,注意课上知识与课外生活的联系,能够学以致用。4、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具有健康的思想和良好的道德素养。6、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7、掌握丰富的科技文化知识和并具有创新意识。8、积极参加文体艺术促进身心发展。9、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等我们要以中学生升学、成长、就业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注重课内外相结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文化和创新、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通过教学、课堂、讲座、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方式展开,制定一个"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能够识别不同的教育功能观和功能的类型:三、学校教育制度(一)识记\n1、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内涵、类型。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系。类型:双轨学制(欧洲国家),单轨学制(美国),分支型学制(苏联,中国)2、教育行政体制与教育管理体制内涵、类型。校长负责制内涵:广义的教育行政体制又称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或者教育管理体制,是国家管理教育事业的组织体系和相关制度的总和。狭义的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与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类型:(1)按中央和地方的教育行政权力分配关系,可分为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和中央与地方的合作制(2)按教育行政机关与政府之间的权利结构关系。可分为从属制和独立制校长负责制指上级机关领导,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监督保证,教职工民主管理。3、学校概念及其基本性质学校是指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所建构的,以专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为核心任务的社会组织和机构。基本性质:是一种社会组织、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具有民族性、处于不断变革之中4、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二)理解1、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历史和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统一实施的所有适年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证的公益性事业。】(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2、了解学校在东西方文明社会产生、发展的历史。P353、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的历史和变革,小学内部领导体制的演变、现状及未来改革的重要方向。(1)继续推行基础教育管理地方化(2)明确划分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权限(3)实行政校分开,促进学校主动发展(4)加强社会的参与管理,增强基层教育行政的活力4、我国学校现有的运行机制及其创新(三)运用1、运用相关理论分析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问题。2、能够根据校园文化特征和校园文化理论,为创建理想的学校组织文化提供基本思路。主题统揽策略,个性塑造策略,传统拓展策略,重点突破策略3、能够对进一步实施和完善校长负责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逐步实行校长选举制和任期制;完善行政管理体系,正确理清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的关系;健全法制,完善学校内部机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