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全套课件 672页

  • 6.15 MB
  • 2022-08-15 发布

教育学 全套课件

  • 67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教育学\n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西方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二、我国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n一、西方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前教育学时期——教育经验与思想积累和形成摸索阶段(萌芽时期)主要体现在一些哲学家、思想家的哲学思想和作品中总之,在个时期教育学的特点的:①没有形成理论体系;②理论抽象层次较低。\n1.苏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n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长期以教育为业。他的教育方式十分独特,经常用启发、辩论的方法进行教学。他是古希腊道德哲学的创始人,第一个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维去寻找普遍道德,强调道德是由理性指导的,指出“美德就是知识”。“产婆术”\n在色诺芬的《回忆录》中,记述了苏格拉底与欧谛德谟有关正义的对话。苏格拉底:让我们列出两行,正义归于一行,非正义归于另一行。首先,虚伪归于哪一行?欧谛德谟:归入非正义一行。苏格拉底:偷盗、欺骗、奴役等等应归于哪一行?欧谛德谟:应归于非正义一行。苏格拉底:如果一个将军必须惩罚那极大地损害其国家的敌人,他战胜了这个敌人,而且奴役他,这对吗?欧谛德谟:不能说不对。苏格拉底:如果他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在作战中欺骗了敌人,这种行为如何呢?欧谛德谟:当然正确,但我指的是欺骗朋友。苏格拉底:好吧,那就来专门讨论朋友间的问题。假如一个将军所统帅的军队已经丧失了勇气,处于分崩离析之中,如果他告诉他的士兵,生力军即将来增援。他欺骗了战士们,使他们鼓起勇气,取得了胜利。这种欺骗行为如何理解呢?\n欧谛德谟:也算是正义的。苏格拉底:如果一个孩子有病,不肯吃药,他父亲欺骗他说药好吃,哄他吃了,他的病因而好了,这能算欺骗吗?欧谛德谟:也应划到正义一边。苏格拉底:假定有人发现其朋友发了疯,因怕他自杀,就偷了他的枪,这种偷盗是正义的吗?欧谛德谟:应该算是正义。苏格拉底:你不是说不能欺骗朋友吗?      欧谛德谟:请让我把所有的话全部收回。      苏格拉底就是经常用"产婆术"的方法唤醒人们的意识,使他了解他所认为是真的东西,原来是假的;他所认为是对的,原来是错的。他以此来强调学生要主动地自己去求得知识,发现知识,时刻注意引导人形成正确的思想,得到有关道德的完善无误的概念。\n2.柏拉图《理想国》理想国哲学王教育\n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教育应是国家的;所有的人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教育\n4.昆体良古罗马著名演说家、教育理论家昆体良(MarcusFabiusQuintilianus约35—95)被公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教育理论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n(二)科学教育学时期——独立学科的初创时期1.培根近代实验科学之父。提出了实验的归纳法,并把它看成获得真正知识的必由之路。为以后教育科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1623年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文的科学分类中,还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与其它学科并列。\n2.夸美纽斯历史贡献首创性、民主性、实践性:在教育学的创立过程中取了突出性的成就。他写出了被认为是第一本真正的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在该书中他提出了:1.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2.提出了系统的教育目的的论、方法论,教育原则体系,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以及一些学科教学思想。《大教学论》被看成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从此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n3.福禄贝尔《人的教育》4.洛克《教育漫话》5.卢梭《爱弥儿》6.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n(三)规范教育学时期——独立学科的成熟阶段1.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先后四次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康德论教育》康德教育学的贡献:开创了哲学教育学的时代。第一:重视教育的价值,认为人是教育的结果;第二: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应以人类的理想为目的;第三:重视道德教育,强调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的完善;第四:重视儿童智力和体力的发展,强调遵循自然的原则。\n2.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普通教育学》一般认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的标志。明确指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即心理学和哲学创办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实验学校用以研究和实践“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n(四)现代教育学时期——多元教育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实验教育学2.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3.实用主义教育学4.社会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5.批判教育学6.元教育学\n《教育漫话》洛克英国教育家《爱弥尔》卢梭法国教育家《论人的理解能力和教育》爱尔维修法国教育家《林哈德与葛笃德》裴斯泰罗齐瑞士教育家《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德国教育家《人的教育》福禄倍尔德国教育家《德国教师培养指南》第斯多惠德国教育家《教育论》斯宾塞英国教育家《人是教育的对象》乌申斯基俄国教育家《劝学篇》福泽谕吉的日本教育家《教育诗》马卡连柯苏联教育家《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美国教育家《爱的教育》亚米契斯意大利教育家西方近现代著名的教育著作\n二、中国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n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1.孔子《论语》:孔子(公元前55l年~前479年)\n孔子一生主要从事私人讲学,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之称,还花费很大功力整理出《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代典籍,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之大成。他在教育上主张实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知之”等,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树立了继往开来的丰碑。\n孔子在长期从事私学教育活动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关于教师如何教的问题:1.[启发诱导];2.[因材施教]。关于学生如何学的问题:1.[立志有恒,锲而不舍];2.[虚心笃实,不耻下问];3.[学思结合,学思并重];4.[学行结合,学行并重]。\n2、墨子\n墨子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其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中都把教育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普遍的社会教化,一种是学校教育。墨子从“兼爱”思想出发,认为天下之害的根源在于人们“不相爱”;而要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民生幸福的“兼爱”社会,必须靠普遍的社会教化和专门的学校教育。墨家学派以教义传道为已任,也正是旨在建功立业。通过教育,使天下的人们都懂得正义,从而自觉地献身于正义的事业,最终达到“大同”的理想社会。“亲知”、“闻知”、“说知”\n3.道家“弃圣绝智”、“弃仁绝义”“道法自然”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n3、孟子\n关于人性本质问题,孟子提出人性善。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所说的人性善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二是指人的善性是天生的“良知”、“良能”,是人性所固有,而不是外在影响或教育的结果。他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认为普天下的人皆有良知、良能,“圣人,与我同类”;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由于“圣人先得我心所同然耳”。意思是说圣人只不过是先把人人都具有的善端加以扩充而已。借此,孟子得出了“人皆可以为尧舜”的结论。\n4、《学记》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学记》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已初步具备了“教育学的雏形”。《学记》辑于《礼记》之中,作者不祥,一般认为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学记》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末期,全篇1200字左右,篇幅虽短,内容却涉及教育的作用、学校教育制度、教育教学原则、教育方法等许多方面,是对先秦时期教育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奠定了我国古代教育的理论基础。\n“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时教必有正业,退必有居学”“教学相长”“师严然后道尊”“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n(一)教育学的“西洋化时期”(20世纪初—1949年)1.取法日本阶段王国维最早引进的是日本学者立花铣三郎的《教育学》。1906年缪文功《最新教育学教科书》,标志中国教育科学的诞生,并逐步建立起最初的基础。1904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近代学制开始建立。\n2.效仿欧美阶段杜威思想的影响:1919-1921年杜威来华,实验主义教育学在我国的传播达到高峰,教育学内核普遍进入我国编著的教育学教材中,在教育实践界也产生了极大反响。杨贤江《新教育大纲》、钱亦石编、杨复耀修订的《现代教育原理》标志着中国本土教育学理论“零”的突破。从此,中国的教育科学从移植走向创建。\n(二)教育学的中国化时期(1949—1966)旧教育学的改造: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建构新的教育学体系,是当时教育学的显著特征,这种改造不仅体现在教育学的框架上,也体现在教育学的内容上。教育学的全面“苏化”:一是翻译了许多苏联学者的教育学著作,如凯洛夫的《教育学》;二是邀请了不少苏联专家讲授教育学;三是本国学者积极作辅导性和普及性报告;四是不断引进苏联学者教育学研究的最新信息。\n教育学中国化的探索:1955年教育部提出要创建和发展新中国教育学,1957年曹孚向苏联教育学提出了挑战和批判。教育大革命:1957年反右使刚起步的教育学中国化探索中止,1958年教育大跃进,开始了教育大革命,使中国教育学百年出现了曲折。教育的调整:1961年《高校60条》颁布,使教育学建设出现了转机,刘佛年主编的《教育学》内部印刷试用近50万册。\n(三)教育学的“生长”期(1977——)教育本质的讨论:1978年于光远提出了“不能说教育就是上层建筑”的观点,引发了教育本质讨论。三个面向:1983年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三个面向成为热点。教育学建设:一是教材出版,1978-1990年共出版了111本教育学教材,但大同小异;二是教育学专著出版,一批教育学著作及丛书出版;三是教育学工具书资料书的出版:教育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国教育年鉴,教育学文集等;四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成果的出版;五是外国教育学专著及教材出版。\n第二节教育学的意义\n教育学对于你的价值一、教育学将会使你具有教师的资格(基本素养)二、教育学将会告诉你如何成为一个好教师(信心、信念、)三、教育学将会给你未来成为合格乃至优秀的父母亲提供帮助(沉淀)\n一个孩子的母亲因孩子把她刚买回来金表当成新鲜的玩具给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老师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抢毙了。”这个母亲迷惑不解,老师对她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让他从小有动手的机会。”“那我现在该怎么办?”这个母亲听了老师的话后悔不迭。“补救的办法是有的,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金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钟表匠如何修理。这样钟表铺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令郎成了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孩子的好奇心就得到了满足,说不定他还学会了修理呢。”\n当年陶行知任育才学校的校长时,有一天他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校长室。等陶行知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他。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你比我按时来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男生:“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行知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了,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n两个分苹果的故事:美国一位著名心理教育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350位成功人士,他们都在各自行业中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又选出350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给他们去信,请他们谈一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最深。一封信来自白宫一位著名人士,一封来自监狱一位服刑的犯人。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事情,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那位来自监狱的犯人这样写道: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的大大小小各个相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一个,又大又红,十分喜欢,非常想要,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子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刚想说要最红最大的那个,弟弟抢先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是想着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我。我得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以后我又学会了打架,偷、抢为了我想要的东西,我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监狱。”\n那位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大小小各不相同,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得到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一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组,你们一人一块看谁修剪的又快又好,谁就有权得到它。我和弟弟们比赛锄草,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一个最简单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拿第一。想要什么,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价。\n第二章教育概述\n第一节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日常用法1.是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2.是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3.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n二、“教育”概念的由来(一)中国“教育”概念的由来(二)西方“教育”概念的由来两者所体现的教学理念的差异\n三、“教育”概念的界定(一)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从此内涵上理解,广义的教育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第二,教育是人有意识的活动;第三,教育是反映一定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的活动。\n(二)狭义的教育,是教育发展到一定社会阶段的产物,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从此内涵上理解,教育有几个基本特点:第一,学校教育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第二,学校教育是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完成的多变活动;第三,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第四,学校教育是反映一定社会要求,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n三、教育的要素学校教育的要素那么,究竟学校教育中的什么让你这样刻骨铭心?是那些严父慈母般诲人不倦的老师,还是那些“多愁善感”“借半块橡皮”的同窗好友?是那些课堂里的朗朗书声、野营路上滴哒号角,还是校园里悠扬的歌曲、运动场上的激烈搏击?是逃学时的种种惴惴不安,还是领奖状时的些许洋洋得意?可以说,都是!学校中的一草一木、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让人终生难忘。也都不是!你很难说清究竟是什么让你逐渐地长大,逐渐地成熟,逐渐地懂事,逐渐地回忆起母校!这些让你长大,让你成熟,让你懂事,让你回忆的东西,就是教育学中要讲的“学校教育要素”。\n“三因素”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观念。三者的关系\n第二节教育的功能一、教育功能及其类型(一)教育功能的含义教育功能是指教育对人与社会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体现的是“教育能做什么”的问题。教育功能(实然)≠教育价值、教育目的(应然)\n(二)教育功能的分类1.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正向功能是“贡献性”功能;负向功能是“损害性”功能正向教育功能是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负向教育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2.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以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是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的,所以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或教育的固有功能。教育作为社会结构子系统,它通过培养人进而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这构成了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n二、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功能1.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点:.接受一定社会的文化价值与社会规范.使个人追求的目标与社会要求相一致.掌握个人获得社会成员资格和追求目标所必须的技能.学会认同身份和在每一场合下自己所处的角色学校是青少年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场所\n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现为:(1)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3)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n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个体化的核心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促进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形成。(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n3.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教育授人知识外在价值谋生内在价值自由人格\n(二)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集中体现——教育的异化四重异化:学识异化、功能异化、体质异化和心理的异化1.教育的效率化压抑个体发展2.教育的社会适应使教育具有保守性,不利于个体批判精神的培养3.文化的消极面通过教育对个体产生消极影响4.教育者的局限性对个体发展产生直接的消极影响5.功利性的教育导向和“过度”的教育活动使个体感受不到教育的幸福\n学生的苦难:改编《纪念刘和珍君》“我只觉得所住的非人间,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当老师发下一大堆练习题时大声疾呼“40多张卷子(40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老师宣布考试,大家便哀叹“我正有去死(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一旦卷子发下来便视死如归“真的猛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小葵《鲁迅名言新编》南方周末1998.10.9\n我要武装起义如果有一天,全国的学生进行一次新的“五四”运动,炸学校,拒考试,烧课本,本人积极参加。记得,曾经与同学幻想过“文化大革命”年代,也许对很多成年人来说,那是地狱,可对我们来说却是天堂。无需面对那枯燥的课本和三大包学习资料。“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拿枪我拿炮;轰隆一声,学校没有了!”——袁永庆《儿歌与童谣》\n歌词新编“在我心中,老爸最凶,经常把我打得鼻青脸肿;在我心中,老师最凶,常常把我留到七八点钟;在我心中,老妈最凶,成天把我骂得头晕脑疼”——《真心英雄》“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是我是我还是我”——《最爱你的人是我》在我心中,老师最凶,晚上补课到九十点钟;回到家里,老妈最凶,盯着作业从不放松;父母不在,老子最凶,拳打脚踢,发泄一通。太阳当空照,骷髅对我笑,乌鸦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我去炸学校,同学都说好,点燃后,快快跑,轰隆一声学校不见了。《水调歌头·假日》“假日几时有,无奈问青天。不知假期当中,作业有几篇,我欲一题不做,又恐校规太严,假期不胜烦。捧书坐桌前,好似在钻研?做数学,念英语,夜难眠。不应有偏,为何总是感到难?人有七情六欲,学有高低深浅,此事古难全。但愿假日多,作业能锐减。”\n横眉冷对考试卷,眼睛直对钢笔尖;英雄不怕打零蛋,挺直胸脯交白卷。考场风光,千里纸飘,万里眼瞟。望教室内外,风景甚好,交头接耳,互打手势,欲与考官试比高……今天的阳光多么灿烂,我们的学校破破烂烂,一百个同学,九十九个笨蛋;十个老师,九个土蛋;两个校长,一个杀人犯上学苦、上学累,上学还要交学费,不如加入黑社会,有吃有喝有地位.人在教室心在外,读书不如谈恋爱。老师怒问为什么,为了子孙下一代。\n《中国青年报》有关师生关系的调查表明:有近60%的老师说自己爱自己的学生,而感到这种爱的只有5.6%。另有47%的学生没注意到。而学生说自己爱自己的老师只有20%。\n三、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一)正向功能1.教育的人口功能2.教育的经济功能3.教育的文化功能4.教育的政治功能5.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功能(二)负向功能\n1.教育的人口功能(1)教育可以提高人口质量人口质量主要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对人口质量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是提高人口质量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是放在义务教育阶段还是放在高等教育上?义务教育在提高人口质量和民族素质中作用最大义务教育具有基础性、全民性和全面性,因此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具有国家之本、民族之本和人生之本的重要地位。\n(2)教育可以控制人口数量育龄人口受教育程度对于人口的数量及其质量有重要影响,尤其是育龄妇女的受教育程度,在这一问题上的影响更大。育龄妇女是从生理年龄角度而确定的女性人群。妇女文化程度越高,生育水平就越低,已是各国共同的事实。(3)教育可以改善人口结构,实现人口迁移在经济学上,通常将产业部门划分为三大部门,在不同的条件下,人口在这三大部门的分布是不尽相同的。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或者劳动者受教育水平低的情况下,劳动人口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部门,或是简单劳动领域。相反,劳动者就会向第二、第三产业部门流动。在此,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变量。通过教育,使劳动者掌握一定的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劳动能力得到改变,从而具有在社会生活中流动的可能,进而改变人口的构成。\n2.教育的文化功能巴格莱(要素主义者):文化是人类共同努力、分工协作的结果。人类只有掌握了文化,才能避免堕落和毁灭,所以,学校应成为传授“文化遗产”的机构,要通过学校教育使这些遗产在新生一代中再生出来,从而使社会健康的发展。赫钦斯(永恒主义者):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永恒学科”,即经历了许多世纪而达到古典著作水平的书籍,是学校教育内容的中心。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将这些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也即教育要传承经典文化,使人类社会和谐发展。\n(1)传递和保存文化(延续文化的功能)(2)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文化(纵向、横向)选择、整理、传递、保存文化人们对文化(物质、制度、精神)理解和接受教育文化教育活跃人的思想、智慧、情感\n(3)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教育虽是文化传递的手段,但又不等同于文化传递,它对文化的传播是有选择的教育的文化选择有两个标准:一是按照统治阶级的需要选择主流文化二是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选择系统的、科学的、基本的文化。教育选择文化不只是促进文化的发展和变迁,更重要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选择能力,促进人的发展\n(4)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是指教育按照其价值目标和理想,对社会现实的文化状况进行分析,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引导社会文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批判的过程也是选择的过程,但批判还具有改造的功能,是选择功能的深化。教育是按照教育本身的最高理想——“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不断地对现实文化进行肯定和否定性的评价,对文化的发展进行引导,使之向着“善”的方向发展\n(5)融合文化的功能(6)更新和创造文化的功能教育过程本身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文化文化教育了解认识借鉴吸收\n教育与文化繁荣通过教育传递、保存文化,从而保证了文化的“厚”通过教育传播、交流文化,从而保证了文化的“博”通过教育选择、净化文化,从而保证了文化的“精”通过教育创造、更新文化,从而保证了文化的“新”通过教育融合、转换文化,从而保证了文化的“合”\n3.教育的经济功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美国1983年发表的《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中指出:“若想维持和改进我们在世界市场上尚有的一些竞争力,我们必须致力于改革我们的教育制度。”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斯宾斯:筛选假设理论皮奥雷、道林格: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n教育的个体经济功能:教育与劳动者的有形收入:1987年美国不同教育水平男性的平均收入(单位:千美元/年)教育年龄年数18~2425~3435~4445~5455~6464以上1210.0419.7524.7527.0125.0413.121614.8128.7738.0345.6041.1321.14\n教育与劳动者的无形收入:——子女学习的收益;——个人情意特征的转变——工作环境的改善;——家居管理方式的改变;——医疗支出的节省;——理财能力的改善;——消费行为的改变因此,受教育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技术水平,改善劳动质量,从而提高受教育者未来取得较高收入的能力。\n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1)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斯特鲁米林——30%舒尔茨——33%丹尼森——35%教育(1)熟练劳动力(2)提高劳动者素质经济增长\n(2)教育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学校实体直接或间接地拉动经济增长刺激消费、盘活资金学校各种设施建设后勤社会化教育科学技术生产力经济发展传播发展转化提高促进\n4.教育的政治功能“古之王者,建国群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国家建立学校之官,遍于郡国,盖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知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待朝廷之用也。”——朱熹“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清.朱舜水《劝兴》柏拉图:《理想国》凯兴斯坦纳:《工作学校要义》\n(1)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2)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政治民主民主意识教育(前提与保证)领导者、管理者社会公民教育\n5.教育的社会可持续发展功能教育对人类处理自然的关系的意义教育对人类社会和谐世界构建的意义\n\n(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1.教育的滞后性会对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2.教育的保守性会对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3.教育的封闭性会对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n第三节教育的发展历程一、教育的起源:(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说(二)生物起源说(三)心理模仿起源说(四)劳动起源说(五)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起源说\n生物起源说\n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勒图尔诺(利托尔诺)(1831-1902)提出来的。他在代表作《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认为,教育现象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外,甚至在人类产生以前,教育早就已存在于动物界。他认为,老动物对小动物的爱护和照顾就是一种教育,像老猫教小猫抓老鼠,老虎教虎子捕猎小动物,母鸡教小鸡觅食等与人类教育后代一样,都属于教育现象。,人类教育只不过是在承袭动物教育形式基础上的某些改善和发展。利托尔诺还把生物生存竞争的本能说成是教育起源和存在的基础。动物为了自己的物种的保存与发展,出于一种自然的自发的本能,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幼小的动物。继利托尔诺之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20-1903)、教育学家沛西·能(1870-1944)等人都持这种观点。\n心理模仿起源说主张教育的心理模仿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1869-1947)。他在《教育史教科书》中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批判了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是起源于原始公社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儿童对成人的模仿是教育的基础。不论成人愿意与否,儿童都在模仿他们。因此,依照孟禄的意见,模仿是手段,是教育过程的实质。孟禄的心理学教育起源论和利托尔诺的生物学教育起源论在实际上没有什么本质差别,同样抹杀了教育的社会性,把受教育者当作无法控制的对象。\n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的学说,是十月革命后苏联一些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的观点。他们的在批判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同时,力图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阐明教育的起源,特别是运用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阐述人和人类社会起源的观点,提出教育起源于劳动。他们认为,教育从人类生产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时候就开始了,同时认为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活动。\n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起源说随着我国教育理论界关于教育本质问题讨论的深入,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有人对“教育起源于劳动”提出质疑。毛礼锐、沈灌群主编的《中国教育通史》(第一卷)在谈到教育起源的问题时,明确主张“教育起源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他们认为,教育与劳动同属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实践活动的范畴,教育对劳动不是从属关系,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以人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是人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来改变自然物。而教育则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过程,是人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来促进和影响人的成长和发展。从活动的本质意义上说,劳动生产物,教育生产人。\n二、教育的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一)原始社会的教育1.教育的附属性2.教育的原始性3.教育的平等性(二)农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我国的学校产生也比较早:“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学校产生的必要性和必然性2.学校教育有着显著的等级性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功用性价值3.学校教育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4.学校教育制度出现并不断发展,但尚未成型\n(二)工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1.多元化的教育目的2.普及性的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最早在德国出现3.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4.丰富的教育内容5.多样化的教育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n(三)知识社会的教育1.教育的人性化2.教育的现代化3.教育的全民化4.教育的终身化5.教育的国际化\n第三章教育目的\n“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马克思\n对教育为什么的探索是思考也就是在苦苦追寻教育的根本目的,每个时代每个国家它的教育目的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文化、民族、政治背景等方面的烙印。我国的教育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n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㈠审视应试教育1.应试教育的理解\n㈠审视应试教育1.应试教育的理解应试教育是一种“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教育;它以分数或升学率作为质量标准,突出教育的筛选功能,是“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的教育。束缚了教育视野、局限了思维;弱化了学生能力、导致片面发展;影响了教育公平,加重教师与学生的教学。\n2.应试教育的基础首先,应试教育受到中国传统考试制度的影响,有文化传统的影响;其次,应试教育也是当前生产力的不发达、就业岗位有限的产物;\n再次,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教育机会竞争的激烈是其重要原因;最后,应试教育是我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偏差的产物。这就是“应试教育”批而不亡的原因。\n以人为本突出主体精神面向全体关注终身发展特点\n首先,现实中,人的异化与片面化向人的完善、全面发展的转变。其次,是对当前应试教育消极后果的积极纠偏。最后,它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主体性人才、创造性人才的要求。2.素质教育的存在基础\n㈢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辨析第一,教育价值观不同。应试教育深受传统教育的继承性价值观影响;素质教育则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取向,是教育的外部价值和内部价值的辨证统一体。\n第二,教育内容不同。应试教育的内容以应试和升学为中心来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素质教育则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完整的素质结构为核心设置课程。\n第三,教育方法不同。应试教育是“授之以鱼”方法,重视灌输,以注入式讲授为主;素质教育主张“授之以渔”,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n第四,教育评价不同。应试教育以考分为尺度来评价学生,以学生的考分和升学率为标准来评价老师;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n“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主要区别传统教育素质教育教育目的升学,应试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培养目标知识型的人创新型的人教育内容知识“五育”教学方法“三死”:死扣书本,死记硬背,死追分数“三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理论依据教育的基本功能是选拔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发展学生观面向少数尖子学生面向全体学生\n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及其演变1.教育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也有人说,所谓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两个定义,差别不大,都指向一种预期。狭义的教育目的指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最根本的要求,它规定了学校教育应当培养具有什么样品质的人才。\n(二)教育目的的演变(1)在古代斯巴达,国家是至高无上的,其教育目的是培养无条件效忠于国家的武士;在古希腊城邦的雅典,要求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但同时也要求能献身于国家的人。(2)在古罗马的共和政体时代,所期望的是:无论在平时还是战争时期,都能遵纪守法、安邦保国、坚毅刚强、有实践力的“善人”。(3)在古罗马的帝政时代,反映了安定的社会生活,要求培养的是“辩论家”,也就是学识宽广、人格高雅的有修养的人。(4)到了中世纪,以基督教为基础的理想的人的形象确立起来了,教育目的是培养虔信上帝、怜悯邻人的宗教人士。(5)在文艺复兴运动中,教育目标是:掌握丰富的人文古典教养的富有活力的人。\n(6)到了十七、十八世纪,在专制主义国家,期望培养的是顺从的臣民。(7)十八世纪中叶以后,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提高了,以他们为中心的社会一旦出现,便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他们推崇独立的自尊的自由人。(8)从十九世纪后半叶起至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美等国重视人格尊严与国家建设需求的统一标准;德国由于民族主义的倡扬,培养目标要求服从于国家的需求。马克思称普鲁士教育的最好的士兵训练。(9)到了现代,二次大战前,在德、意、日,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占了优势,这就出现了极权主义的教育目的,教育实质是培养向外侵略的工具。(10)二战后,前联邦德国国民学校教育目的是“虔诚上帝,尊重人的尊严,唤起肩负社会使命的准备。这就是教育的目标。”英、美等国家是在“自由民主主义的原则下”,培养“能够使个人的尊严与独立,同国家、社会的稳定与繁荣相互协调、并存的人”。纵观学校的教育目的的历史,可以看出,学校的教育目的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从“无人”到“有人”,从“部分人”到“全体人”,从“工具人”到“目的人”的历史过程。\n二、教育目的的结构教育目的在实践层面的多层次性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多层次性。教育体系在纵向和横向上都是多层次性的。\n教育目的(方针)—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n层级陈述名称制定者特点举例一级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政府/国家抽象,笼统,比较关注“应然”状态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部学科专家课程专家从“抽象”逐步过渡到“具体”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一至二年级语文课程目标(阅读领域课程)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本单元/章或节课或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师比较具体,比较关注“实然”状态《沁园春·雪》的教学目标:感情充沛地吟诵;当堂背诵;理解诗人的壮志豪情二级培养目标三级课程目标四级教学目标\n三、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层次的多样性,使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意义:(一)教育目的规定了学生身心发展的方向(二)教育目的制约教育内容的选择(三)教育目的制约教育方法的运用(四)教育目的制约教育评价\n第二节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辨析:读书是为了挣大钱娶美女?\n一、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是指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主要反映在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之中,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的裴斯坦洛齐、德国的康德、美国的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法国的萨特(J.P.Sartre,1905-1980)等。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各种人本位的价值的观点不一:\n(1)古希腊智者派基于人是万物的尺度和对人的个性的崇拜,主张教育应以弘扬人性、发展人的个性为根本目的。(2)文艺复兴时期以人道主义和人性论为基础,反对宗教神学对人的压抑,把摆脱宗教神学束缚、求得人的解放和个体自我意识觉醒,培养独立个人为教育的根本目的(3)自然主义18至19世纪自然主义(以卢梭为代表)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基于变革压抑人的自然本性的各种制度的要求,倡导“天赋人权”、“天赋民权”的思想,认为个人自由、幸福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把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自然人”,促进人的自然发展作为教育目的根本依据。\n(4)人文主义以善良意志、理性、自由及人的一切潜在能力的和谐发展为宗旨(以康德和裴斯坦洛齐为代表),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些自然赋予的潜在的力量和才能,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才能。(5)人本主义20世纪以来的人本主义主要针对西方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人的异化问题来阐述人的价值取向,重视维护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倡导人的主体精神和各种需要的满足,主张教育以人为本,把培养人的独立自主性、个性的自由发展、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等作为教育的根本所在。\n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这种观点认为,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好坏来加以衡量。这种观点,古已有之。但其理论的鼎盛时期是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纳托普(P.Natorp,1854-1924)、凯兴斯泰纳、法国的孔德(A.Comte,1798-1857)和涂尔干(E.Durkheim,1858-1917)等。\n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的出发点不是都一致的:(1)基于人的社会化、适应社会要求来主张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在他们看来,教育要造就社会化的人,就应按照社会需要来培养人。例如,涂尔干把塑造“社会的我”当作教育目的来看待。(2)基于社会(国家或民族)稳定或延续的重要性来主张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国家利益无条件高于一切,一切教育的目的是教育有用的国家公民。例如,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认为:“国家的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就是造就公民。”纳托普认为:“在教育目的决定方面,个人不具任何价值,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n3.价值取向中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1)就一个社会整体教育目的而言,在其价值取向上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重视人的价值和重视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把人与社会发展的互依性、互动性、互利性作为社会整体教育目的的根本价值取向,既有利于避免一个社会的教育对人的压抑,也有利于避免教育对人的培养脱离社会实际与发展的需要。(2)就价值取向的实现过程而言,把满足社会需要与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不能僵化理解成二者在实践中“平分秋色”,应予以动态、发展的把握。(3)就价值实现的实践着眼点而言,要落在人的发展上。\n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一)社会本位论(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1.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其核心是人的发展。因此,选择确立教育目的必须要依据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要求,要把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根本价值取向,避免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单向度、片面化\n\n\n2.适应与超越问题适应是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需要的符合性,是教育基于对现实社会当前的肯定关系,在体现现实社会当前的要求、满足现实社会当前需要方面所具有的适合顺应状态,也可以理解为教育对现实当前要求满足的配合性或支持性。超越是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的超出性,是教育基于现实社会当前的发展趋势或可能,在体现现实社会当前发展的未来指向,也是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的否定性。教育目的社会价值取向要坚持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n3.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教育的功利性,是指教育自身活动所生产的社会物质生产、经济发展及物质利益满足方面功用性和效益。教育的人文性,是指自身活动对社会精神生活、文化发展、价值精神建构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n现实社会中,社会对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追求处于失衡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近代以来,对经济效益的渴望,使功利性成为现代化追求的首要目标,而人文精神渐渐受到忽视和冷落,社会对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追求的失衡越来越突出,使指引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精神世界”被充裕和富有的“物质世界”的漫天尘埃所遮蔽。由于功利主义的遮蔽,教育亦越来越被赋予了经济发展的目的和物质利益追求的目的,生存与发展的功利性、实用性教育,成为培养人的根本所在。\n1949年,在校大学生中文科类学生共占33.1%,至1953年院系调整后,下降为14.9%。1962年这一比例最低,仅为6.8%,这在世界高等教育中是绝无仅有的(这一比例通常在20——50%之间)。我国理工科院校文科课程仅仅是三门政治理论课和大学语文。在各级教育中,对英语、计算机等工具性技能的片面强调和倚重,是文化价值失衡的新表现,英语能力几乎成为衡量学问的最高和最终标准,而中文水准反而无关紧要。对核技术、克隆技术还是转基因食品,社会舆论往往一片喝彩之声,科技知识分子几无必要的警惕和忧患。三峡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项目则继续强化着一种技术决定论的思维。\n现实社会中,应着重强调教育的人文价值:(1)重视人文精神、重视教育的人文价值时,应避免把它与功利价值对立起来。“重利轻义”与“以义抑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有钱能使鬼推磨”、“拜金主义”\n(2)重视教育的人文价值,就是要倡扬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和谐”肖伯纳:“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检验。(3)确立人文精神与功利追求是人生意义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观念。“精神生命”与“自然生命”\n4.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香蕉人”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结合的价值取向,在实践上需要对民族性和世界性予以很好的理解和把握。(1)对民族性的理解和把握要避免僵化和封闭“闭关自守”(2)在理解和把握世界性价值取向要避免盲目性“全盘西化”“拿来主义”\n(二)个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1.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社会化:“人能群,彼不能群”个性化:“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2.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3.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n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历史演变1.中国历代教育目的的演变(1)古代厦、商、周三代的学校教育,皆以“明人伦”为其目的。(2)漫长的封建社会,儒家教育思想占统治地位,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建国君民”的统治人才,以利“化民成俗”,在于“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地至善”,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3)中国近代实行新学制之后,清政府学部于1906年,正式规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这一宗旨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教育现实和目的。\n(4)1912年临时政府教育部公布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宗旨。1929年,国民党政府颁布了所谓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主义)的教育宗旨。(5)新中国成立以后,教育目的虽几经调整,但整体来看,主要还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2.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经过了多次变动,主要有:1957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主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正确地解释了全面发展的涵义”,是我国“教育的目的”。这是建国后对教育目的的第一次明确表述。\n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提出:“国家培养青少、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也是有关教育目的的规定。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又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为提高全国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这是关于义务教育性质和目的的规定,同时也涉及我国整个教育的目的。\n1990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表述被视为是对我国新时期教育目的的完整概括。1995年3月18日通过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将这一目的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1999年6月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教育目的表述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01年6月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劳动技术教育德育体育美育智育二、我国全面发展教育内容的构成\n含义: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主要方面: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主要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使学生具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学生活泼开朗的个性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形成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主要内容:关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教育,关于革命理想和历史传统的教育,关于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等。德育返回\n含义:智育是指用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主要任务: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培养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如学习技能、操作技能、社会活动技能等;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核心是思维力和创造力等。智育返回\n含义:是向学生传授体育、卫生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机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和运动能力,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的教育。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锻炼身体,促进身体正常发展;使学生掌握体育的知识和锻炼身体的技巧,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为国家发现和选拔体育人才。中小学体育的内容主要有队列队形、田径、体操、游戏、球类、武术、游泳等项目。体育返回\n含义: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主要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和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和兴趣;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和文明习惯。内容:主要包括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和科学美等。美育返回\n含义: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现代生产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良好的劳动习惯,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内容:自我服务性劳动、工农业生产劳动、手工业生产劳动、社会公益性劳动等。劳动技术教育返回\n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多数人通常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的基本组成部分。全面发展教育的五个组成部分各有自己的特点、规律和功能,是相对独立的。对于普通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都是缺一不可的,不能相互取代的;同时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在实践中,共同组成统一的教育过程。因此,要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好他们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也就是说,随时都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智、德、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防止和克服重此轻彼、顾此失彼的片面性,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n三、我国教育目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1.单纯社会本位的教育传统强调社会为重,个人服从社会;强调共性,忽视个性;强调以道德理想主义改造社会。2.过于意识形态化的人生教育注重世界观的教育却收效甚微;以改造人的灵魂为教育的己任;自我封闭的意识形态训练使信念空虚。\n3.现代功利主义追求知识却丢弃智慧;强调学习的兴趣却忽视了对理想和意志的启迪;注重有用和实际却失去了对人的终极关怀4.个性的缺失划一:目标与内容都朝向塑造划一的“人才”;封闭:学生被限制在课堂里和书本里;机械:以固定的程式去训练学生。\n四、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教育目的的新理念(一)重视教育参与者在现时教育过程中的生命价值(二)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三)重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四)重视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n东西方儿童观的差异老师怎么和孩子说话美国、英国:Doyouthink?建议、商量中国、香港、日本:命令孩子什么时候开始会“想”美国认为:2个月中国认为:2岁日本认为:3-4岁孩子和妈妈的关系日本:孩子是妈妈身体的一部分中国:孩子是妈妈的亲骨肉西方:孩子是独立于妈妈的另一个人对儿童的控制策略中国:对儿童的控制比较严格、严厉,希望儿童听话、守纪律。西方:低控制,尊重天性,顺其自然,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条件,帮助孩子实现他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教育结果中国:对成人高度依赖,看待事物的功利性,低报负,低自尊,低自信,对成人和权威的顺从西方:独立性,做事凭兴趣,非功利性,高报负,高自尊,高自信,重视个人价值,对成人和权威不盲从\n两个事实:一个悖论中国人和犹太人的智商是世界各民族中最高的;中国中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世界上最好的。美国心理测量专家的研究证明,东亚人和犹太人的智商无显著差异;东亚人和犹太人的智商比昂格鲁-萨克逊白种人高5%;比黑种人高15-20%。1980年代以后,中国中学生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理化竞赛成绩卓著。中国小学生的数学成绩明显高于美国小学生。华人获得诺贝尔奖金的人数比犹太人少得多;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也少得多。自1901到2000年,华人获诺贝尔奖的只有8人,其中获诺贝尔科学奖的6人;但犹太人获诺贝尔奖的人数超过240人,是世界各民族平均数的28倍,是华人获奖人数的40倍。美国的“常青藤大学”中,犹太人占一流教授的25%,华人只占2%。美国航天科学家中,犹太人占60%,华人寥寥无几。\n\n第五章教师与学生\n第一节教师一、教师的概念及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从广义上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从狭义看,教师专职学校的专职教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狭义的概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广义的概念)教师的概念是与教育的发展、教师职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伏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尸子》)“神农始作耒,教民耕种”(《同俗通义》)“后稷氏稼樯,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如育”\n最早是以长者为师:“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蔗老于下庠”。西周:政教合一,官师一体。战国及秦:以吏为师。汉朝:出现专职教师,“博士”、“祭酒”、“助教”、“典学”唐以后,还出现了“学正”、“学录”、“监丞”、“典簿”等西方:以吏为师、以僧为师\n二、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质关于对“教师是职业还是专业”的争论。专业与职业的区别:P129由此得出,教师是专业而非职业,但也是“形成中的专业”\n三、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最大的特点是教书育人的专业有目的地培养人才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领域的根本特征要做人师而不仅仅是经师“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苏霍姆林斯基“匠师”“艺师”“儒师”“哲师”\n第一,职业形象的模范性与准公共性第二,职业劳动的复杂性第三,职业价值的长期性和深远性第四,职业待遇的福利性\n有关教师的譬喻有关教师的作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是摆渡人教师是托起太阳的人教师是学生的拐杖教师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是梯子有关教师的敬业精神教师是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教师是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教师是孺子牛教师是铺路石教师是太阳教师是“谁?”\n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诲而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学为人师行为世范\n(1)教师职业充盈着自由的快乐——不是出于功利而是为了过有意义的生活功利观:单纯的生计目的评职称的需要获取名利的要求过有意义的生活:获得充实的人生感受自由的快乐体验自我的价值“只有当心灵忠实地拥护精神生活的事业,反对一种异己的或至少不令人满意的世俗的造作时,人的禀赋才能变成不只是一种被动的态度或单纯的劳动准备状态,而是成为一种完整的行动,实际上,成为无论何种行动的真正灵魂。”——[德]奥伊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n2、教师职业内含着创造的幸福——不是蜡烛般的牺牲而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蜡烛观: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以自我的毁灭铺垫学生的成长苦行僧式的单向消耗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在自由创造的实践中成为职业的主人在践行职业使命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在自我肯定的职业尊严中实现人格的升华“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马克思\n教师职业的价值在“发现”中体现——教师自身的价值在“发现”千里马的过程中得以展示和体现;教师职业的价值在“自由”中体现——教师一旦从职业中体验到了自由,就把原本是陌生于人的外在的世界转换成了属我的生活的世界,他与职业之间就建立起活泼、丰富的联系,他就会感受到生活的完满和意义的充盈;教师职业的价值在“创造”中体现——教师创造的成果是年轻一代的灵魂,教师从职业活动中创造出知道怎样生活和怎样全然享受人生的年轻一代,并将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增添探索的、发现的欢乐。\n四、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师职业的素质结构怎样做个好教师?\n?现代教师应具有哪些素质?\n关于教师应具素质的调查\n国外对优秀教师素质的看法美国的调查认为,一名好教师应具备12种素质:(1)友善的态度——她的课堂犹如一个大家庭;(2)尊重课堂上每一个人——她从不会戏弄你;(3)耐性——她不会放弃要求;(4)兴趣广泛——她带我们到课外去;(5)良好的仪表——她的语调和笑容令人愉快;(6)公正——她对人没有偏差;(7)幽默感——她每天都会带来欢乐;(8)良好的品质——她从不乱发脾气;(9)对个人的关注——她会帮助我认识自己;(10)伸缩性——她有错会改;(11)宽容——她装作不知道我的愚蠢;(12)颇有方法——忽然间我顺利念完了我的课本。\n国内关于优秀教师素质的调查(1992)①热爱教育事业,有深厚的感情、专一的兴趣和深刻的理解能力。②道德上能帮助学生发展社会性,本身又具有高尚的道德。③管理上能热心熟练地率领班级和学生,懂得青年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能够自信地开展工作。④有高度的创造性,能抓住目前尚未解决的课题,发挥最大的创造力。⑤对教材科学知识十分关心,认真备课,并不断掌握灵活的指导艺术。⑥知识渊博,思维敏捷。⑦性格明朗快活,精神朝气蓬勃,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具有专业的权威,被青年们所信任。\n《钱江晚报》2002.9.9“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的调查无私公正的教师最崇敬;穿着得体的教师最悦目;学识渊博的教师最欢迎;课堂开放的教师最时尚;善于倾听交流的教师最有影响;遇事冷静的教师最可靠。\n教师的素质结构(一)道德素质(二)文化素质(三)能力素质(四)身心素质\n一个特级教师要到一所乡村小学上公开课。学校里的老师都没有见识过特级教师。有的不以为意,有的认为凭关系混的,有的说靠年龄熬的。特级教师来了,谁也没料到竟是一位十分年轻美丽的女性。她说,上课时,她将随便走进一间教室。她进了全校闻名的后进班。铃响后,听课教师都进了教室。讲台上散落着乱七八糟的粉笔,桌面上铺了一层白乎乎的粉笔灰。特级教师巡视一周后,迅速收拾好桌上散乱的粉笔,然后走下讲台,转过身去,面对黑板,轻轻吹去了桌上的粉笔灰。片刻的鸦雀无声后,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所有的老师学生用掌声给她的开场白打了最高分。讲课的途中她出了几道题让学生做,过后她又讲了这几道题的做法,并总结出了解此类型的题目的方法,学生们很快就掌握了这方法。讲完后,她说了一句:“请做对的同学扬一扬眉毛,暂时没有做对的同学笑一笑。”\n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陈鹤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社会良心”“智者”“仁者”“行者”、“隐者”(一)道德素质\n道德素质“师爱”(道美)“师表”(表美)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公平公正举止仪表\n1、热爱教育事业:“春蚕”、“蜡烛”、“人梯”“孺子牛”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一丝不苟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2、热爱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马卡连柯“爱是教育的工具,也是鉴别教育的尺度”——别林斯基“童心母爱”——斯霞严慈相济深入了解学生、真心实意关心学生、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n英国著名科学家约翰.麦克劳德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他想亲眼看看狗的内脏是怎样的,便偷偷地把校长的宠物-狗给杀了。校长非常生气,决定惩罚这个无法无天的学生。怎么罚?他既没有开除这个学生也没有使用暴力,而是罚他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张人体血液循环图。时候,约翰.麦克劳德被校长的宽容所打动,发愤研究解剖学终于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巨匠。校长的高明之处在于“知其心,救其失”,不禁摈弃了个人恩怨-被杀的狗是自己的宠物,也把握了犯错误学生的心态和特点,然后以画图为惩罚,让犯错学生弥补过失。与其说这是一种惩罚,不如说是一种基于爱的引导和鞭策。\n3、公平公正:教育善爱无差等,一视同仁;实事求是,赏罚分明;长善救失,因材施教。\n为人师表:“亲其师,信其道”——《学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教育无他,唯爱与榜样而已”——福禄贝尔1、举止严以律己、以身作则2、仪表规范、得体\n\n\n\n\n“精神家园的守望者、缔造者”教师的精神世界应是:淡远而从容、安宁而馨香、充实而浪漫、博大而执着、深邃而温暖!\n(二)文化素质“学者未必良师,良师必为学者”(英)齐格蒙.鲍曼:从“荒野文化”向“园艺文化”失去了思想的灵性和主体责任意识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深厚的专业知识必要的教育科学知识文化素质\n知识结构: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必要的教育科学知识深厚的专业知识\n——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专业成长的厚重根基)1.人文类知识:(1)我国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2)文学修养(3)中国哲学常识2.基本的科学素养3.艺术鉴赏力文化素养=人文素养(向善)+科学素养(求真)+艺术素养(审美)。\n——深厚的专业知识(胜任岗位的基本保证):精深的专业理论基础、坚实的专业发展史知识、专业研究方法论。\n——必要的教育科学知识(将本体知识“教育化”“心理化”的催化剂和活化剂):教育学的理论与方法、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学科教学论的知识。\n?大数学家陈景润为什么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能力结构:设计教学的能力表达能力(说、写)教育教学机智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研究能力(三)能力素质\n?林黛玉适不适合作一名现代教师?1、心理素质——成熟的人格态型:——合适的气质:多血质最美、粘液质其次、胆汁质再次、抑郁质最弱。——卓越的情感智商:爱好广泛、情感丰富、意志坚强。——稳定的性格特征:热情、开朗、耐心、温和、镇定。2、身体素质精力充沛、耐受性强、反应敏捷、无明显教育教学障碍(四)身心素质\n儿童(Children)态:易于冲动、感情用事,缺乏主见,服从和任人摆布,教学随意性。父母(Parents)态:有明显的权威感和优越感,喜欢统治人、训斥人,强调传统的常规,注重学生双基的掌握,有“护犊”现象。成人(Adult)态:成熟稳健,乐观向上,有自我广延的能力,与他人热情相处的能力,情绪上有安全感和自我认可,表现具有现实性知觉,具有自我客体化的表现,有一致的人生哲学。\n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整洁的仪表影响学生以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以丰富的学识引导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以卓越的能力拓展学生\n现在,我们可以做什么?强体修身健心博学增才\n《老师的启示》\n五、教师的权利与义务(一)教师的权利《教师法》规定教师享有以下六种权利: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和教育教学改革与实验的权利;2、从事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的权利;3、指导学生学习和评定学生品行与成绩的权利;4、获得工资报酬并享受有关待遇的权利;5、参与民主管理和发表意见的权利;6、享有进修和培训的权利。\n(二)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n六、影响教师职业发展的因素(一)物质待遇比较:“纵向”(历史)、“横向”(国别、职业)、“层次”(小、中、大学)结果:收入高于体力职业,低于专业职业,中等;收入不高但比较稳定;注意地区差别;实际收入,“兼职收入”\n(二)职业声望社会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声誉的综合评价。特点:教师职业声望较高,且呈上升态势;教师职业声望的高评价与低选择反差;影响因素:社会:文化传统、国家政策等制度:工作条件、经济待遇等个体:素质、文化程度、道德品质等\n(三)教师组织\n(四)教师资格证书三个发展时间:1995,2000,2001我国现行教师资格制度存在的问题1.教师资格认定的“门槛”较低,“入口”把关不严2.现存教师资格制度出现“一统天下”的局面3.我国的教师资格制度没有任职期限和年龄限制。教师资格的“一朝认定,终身受用”。\n(五)知识基础(六)教育实习(七)专业发展权(八)自我实践反思\n\n研究者教师专业结构叶澜专业理念;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艾伦学科知识;行为技能;人格技能林瑞钦所教学科的知识(能教);教育专业知能(会教);教育专业精神(愿教)曾荣光专业知识;服务理想李瑾瑜专业知能;专业道德;专业精神林崇德职业理想;知识水平;教育观念;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行为几种教师专业结构的不同分析七、教师专业发展阶段\n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具体内容是:(1)专业理想的建立(2)专业知识的拓展(3)专业能力的提高(4)专业伦理的升华(5)专业自我的形成\n(1)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理想——教育信念:教师自己选择、认可并确信的教育观念或教育理念。西方学者多强调以知识为基础的教育信念;国内学者多强调以理想为基础的教育信念。教育信念从宏观上包括教育观、学生观、教育活动观;从微观上包括教育的信念、教学的信念、学习的信念、学科的信念、自我发展的信念等。——专业精神:教师基于自我期许而表现出的内在驱动力。其特质为:服务性、专门性、长期性、创新性、自律性。包括无私奉献、敬业乐业、勤学进取、开拓创新、以身作则等。\n研究者教师知识分类舒尔曼教材内容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有关学习者的知识;情境的知识;其他课程的知识伯利纳学科内容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格罗斯曼学科内容知识;学习者和学习的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情境的知识;自我的知识博科和帕特南一般教学法知识;教材内容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考尔德黑德学科知识;机智性知识;个人实践知识;个案知识;理论性知识;隐喻和映象几种有代表性的教师知识分类(2)专业知识的拓展三个方面:量的拓展、质的深化、结构的优化。\n——通用知识:是教师广阔知识视野的前提,主要指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学科知识: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基础性知识,包括:内容知识、实质知识、章法知识、学科信念;——教育学科知识:是帮助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专门性知识,包括: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的知识、课程与教学的知识、心理辅导知识、班级管理知识。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必要的教育科学知识深厚的专业知识\n研究者教师能力结构邵瑞珍思维条理性、逻辑性;口头表达能力;组织教学能力曾庆捷信息的组织与转化能力;信息的传递能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的能力;接受信息的能力陈顺理对教学对象的调节、控制和改造的能力(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启发引导、管理学生等);对教学影响的调节、控制和改造能力(处理教材、选择教法、言语表达、教学评价等);教师自我调节控制能力孟育群认识能力;设计能力;传播能力;组织能力;交往能力罗树华李洪珍基础能力(智慧力、表达力、审美力);职业能力(教育能力、班级管理、教学能力);自我完善能力;自我能力(扩展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3)专业能力的发展几种关于教师能力结构的代表性观点\n(4)专业伦理的升华专业伦理——教师善:对受教育者合理的共同利益的谋求、对受教育者人格的尊重、对受教育者发展的负责、对教师责任与义务的遵循;——教师公正:指教师在从教生涯中表现出来的正大光明、质朴公道的品质,表现为教师对待学生一视同仁、满腔热忱;——教师责任感:指教师对社会及群体给予教师职业角色期望的认同与承担,表现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尽力为学生作出榜样。\n(5)专业自我的形成教师专业自我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具体包括[1]自我形象的正确认识;[2]积极的自我体验;[3]正确的职业动机;[4]对职业状况的满意;[5]对理想的职业生涯的清晰认识;[6]对未来工作情景有较高的期望;[7]具有个体的教育哲学与教学模式。专业理想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条件;专业伦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准则;专业自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境界。\n研究者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富勒任教前关注;早期生存关注;教学情境关注;学生关注卡茨生存阶段;凝固阶段;更新阶段;成熟阶段柏登生存阶段;适应阶段;成熟阶段费斯勒职前教育;入职引导;能力建立;热心和成长;职业受挫;稳定和停滞;职业泄劲;退出职业斯贴菲预备阶段;专家阶段;退缩阶段;更新阶段;退出阶段休伯曼入职期;稳定期;实验和歧变期;重新估价期;平静和关系疏远期;保守和抱怨期;退休期王秋绒师范生的专业社会化;实习教师的专业社会化;合格教师的社会化(二)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过程1.几种关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理论教师个体性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具有多阶段性特征。\n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索》(1)非关注阶段:正式教师教育之前(2)虚拟关注阶段:师范生阶段(职前奠基、准教师身份)(3)生存关注阶段:新任教师阶段(上岗适应、入门的阶段、骤变与适应)(4)任务关注阶段:在职的阶段(稳定发展、专业发展意识增强)(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持续专注于职业的阶段(专业提升、实践反思)\n(三)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途径(1)师范教育(2)新教师的入职培训(3)在职培训(4)自我教育\n(四)教师专业发展的趋势全面努力——多主体;内容不断丰富——多内涵;与环境不断互动——多背景;持续的社会化——多阶段最终目标:使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n第二节学生一、学生的本质特点(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二)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主体性是指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1.独立性2.选择性3.调控性4.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式)5.自我意识性\n二、学生的发展影响学生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影响学生的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的社会生活条件。其中,后天的社会生活条件又主要包括环境、教育和个体因素三个方面。\n1、遗传素质——物质前提(1)定义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的特点(形态、感官、神经系统)\n(一)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姚志源2.08米方凤娣1.88米1980.9.122.26米\n专家调查研究:儿童身高的70%、体重的63%、胸围的64%、肺活量的65%,都是由遗传决定的。\n美国的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教育”。中国古代孟子:人性善,人生而有四端。民间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美国的桑代克认为:“人性有种原本趋向,通过多中择一反应形成一切行为和道德品格,这一切是受精卵的遗传基因决定的。”\n(二)“遗传决定论”???柏拉图笛卡尔斯宾塞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教育。——霍尔\n高尔顿的实验他从英国的名人(包括政治家、法官、军官、文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等)中选出977人,调查他们的亲属(有血缘关系)中有多少人与他们同样著名。结果发现,他们的父子兄弟中有322人也同样出名。而另一个对照组,即所谓的一般的平常人(人数相等),他们的父子兄弟中只有1个名人。名人家族中出名人的比率大大超过一般人,从而认为这就是能力受遗传决定的证据。\n辨析: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首先,人的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固有影响,但这个物质基础只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要使之变为现实性,必须在一定的环境和教育的相互作用及个人的主观努力;其次,人的遗传素质本身随着环境和实践活动的变化而变化,所以,遗传素质不能决定人的发展。\n智商(intelligencequotient,简称IQ)140分以上(天才):1%120~139(优秀):10%110~119(中上):16%90~109(中智):46%80~89(中下):16%70~79(临界智力):8%70分以下(智力低下):3%智商在80~120的人,占了总人口的78%,智商在140以上与70以下的,合起来也只占到总人口的22%。\n美国宾州罗文斯坦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总统小布什的2001-2008年在位智商是91,老布什也只有98。1989-1993年在位\n情商(emotionalquotient,简称EQ)研究表明,开放性的环境有利于人的和谐发展,而封闭的环境更多地导致人的片面的开发。\n搞数学无需太聪明,中等天分就可以,主要是毅力和钻劲。——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张广厚1937-1987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我对科学的热爱,对长期探索的坚韧,对观察的搜索,加上对事业的勤奋。1809-1882——达尔文\n狼孩的故事卡玛拉狼孩的故事\n遗传提供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一种生物可能性,但可能性只是一种潜在的东西,不等于现实性。如果没有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提供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条件,这种发展的可能性本身也将泯灭。告诉我们:\n(三)观点小结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但是,从一般性和普遍性的角度来看,人的发展主要还是取决于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因此,我们可以说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能说遗传素质决定着人的发展。认识遗传对个人发展的价值(1)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2)制约着个体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3)个体差异性(4)可塑性\n2、环境——制约作用1)概念是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2)作用(1)自然环境的影响、地域的差异导致身高形态的差异,地方气候的差异导致人的性格的差异;(2)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物质条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导致差异中国古代的墨子从染丝推及的人的发展,认为素丝由染缸颜色决定其颜色,人由环境决定其发展。\n环境的自发影响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孔子家语·六本》——“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捏,与之俱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即使是最好的儿童,如果生活在组织不好的集体里,也会很快变成一群小野兽。——马卡连柯\n孟母三迁“择良郊”的故事\n(三)“环境决定论”“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如果让我在由我所控制的环境中培养他们,不论他们的前辈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种族情况如何,我保证能把其中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富商,甚至乞丐和盗贼。”——行为主义的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1878~1958)\n马克思对环境决定论的批判“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只有改变了环境他们才不会是‘旧人’,因此他们一有机会就坚决地去改变环境。(1818-1883)在革命活动中,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马克思\n3、教育——主导作用教育也是一种环境,是一种独特的环境,其主导作用表现如下:(1)帮助受教育者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2)加速个体发展;(3)可开发学生的特殊才能;(4)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性,而且具有延时性。\n教育的导向性影响化民为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学记》野性难驯的马儿,只要合适地加以训练,是可以成为骏马的。——[捷克]夸美纽斯(1592-1670)\n教育万能论??法国的卢梭:“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德国的康德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英国洛克的白板说。\n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1632~1704便是由于教育之故。——[英]洛克\n“教育万能论”的奠基人[法]爱尔维修[英]欧文(1715-1771)(1771-1858)\n辨析:教育是万能的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不是万能的(1)教育内部条件:一取决于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的实现程度。二取决于教师敬业爱业、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三取决于教育过程是否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n(2)学校外部条件:一是取决于社会影响与学校教育影响一致性的程度。二是取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n环境与教育之比较从共性来说,两者对人的发展都属于后天的、外在的影响。从区别来说,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更多地属于自发的;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往往带着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系统性,对人的发展起着导向性的作用。\n(四)观点小结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自发的环境因素与有目的的教育因素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但是,过分地拔高环境与教育的作用,上升为“环境决定论”与“教育万能论”,则是片面的,不正确的。\n(一)个体的主观努力(个体因素)的相关说明个体因素放在后天的社会生活条件中。原因有三:第一,智力超常与智力超低的只占极少数;第二,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第三,具有教育学上的意义。4、个体的主观努力-关键作用\n(二)个体主观努力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从遗传素质来看,一个婴儿生下来之后,只要他是健康正常的人,其发展的潜能差别不大,何况后天对先天还有改造作用,因此,遗传素质对人的影响不起关键作用,更不用说决定作用了。\n从环境来看,外部条件为人所利用,都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的发挥。利用得当,优势发挥得更好;利用不当,反而阻碍自己的发展。重要的不是环境,而是对环境作出的反应。——[美]鲍勃·康克林\n从教育来看,教育终归外因把最差的学生给我,只要不是白痴,我都能把他们培养成优等生!——[美]巴士卡里雅博士谁也不能教会谁任何东西。——[美]罗杰斯前者强调了教育的导向作用,后者说明了个体在教育活动中属于内因,最终决定教育的实际效用。\n从实践来看:成功在于自己华罗庚(1910-1985)[德]恩金·山道他是一个自学出身(1868-?)的人,但他教育了千百万的人们。——美国科学院院长\n二、观点总结在人的发展中,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某种可能性,环境尤其是教育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个体因素起着决定作用。\n个体的发展先天因素后天因素遗传物质前提环境教育个人能动性制约作用主导作用关键作用\n作为学生与未来教师的两句话成功在于自己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n(一)学生的地位学生是指在各级各类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接受教育的公民,是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学生的地位是以权利和义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我国现行的教育法规中,对学生的权利和义务都作了一些具体规定。\n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之辩“教师中心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纯客体的地位,教师具有绝对权威,学生只要顺从教师的教导,就能学到知识,养成良好的品德。代表人物:赫尔巴特、凯洛夫(学生是白纸、容器)“学生中心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教育的一切措施都要围绕着学生转动,教师对学生不应多加干扰。代表人物:杜威、卢梭(学生是太阳,教师是地球)正确的理解:学生既是认识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学生作为教育认识的客体是指学生相对于社会的要求、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师的认识来说都处于一种被动状态,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将一定的社会要求转化为学生内部需要,将新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素质。承认学生的客体性和客体地位,就是强调教育与教师的主导作用\n然而,在教育过程中外界的一切影响并不是简单地输送或移植给学生,必须经过学生主体的主动吸收、转化,学生是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作用只是外因,任何知识技能的领会与掌握都要依靠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教师不可能包办代替;任何有效的教学必须以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特别是学习规律为前提。因此,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n1.学生享有的基本权利学生的权利是指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享有的由教育法律法规赋予的权益。这是公民教育权的一项具体的内容,是国家对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可以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的许可与保障。\n1.学生享有的基本权利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权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的权利。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的权利。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有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的权利。学生有权享有《教育法》以外的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权利。\n2.学生应履行的基本义务学生的义务是指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责任,表现为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作出一定行为或不得作出一定行为。依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和就读学校的不同类别,学生的具体义务各有差别。1)学生有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学生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4)学生有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的义务。\n第三节师生关系\n一、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研究结论——教学相长基于良性师生关系1.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友谊关系,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完整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2.老师建立与学生间的友谊,必须是学生在意识中所能体验到并且能够接受的一种主观的友谊,否则将是无效的。3.初中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与老师的友谊,而高中生则难以主动。4.教师对学生的肯定及给予学生的友谊是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的源泉。(二)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教学和学习基于情感因素的差异会导致结果的巨大差异(三)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n(一)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二、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1.教师方面(1)教师对学生的态度(2)教师领导方式(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3)教师的智慧(4)教师的人格因素2.学生方面:学生对教师的认识。3.环境方面: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n江本胜:《水,知道答案》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相传,他性情非常孤僻,喜欢一人独居,擅长雕刻。他用象牙雕刻了一座他的理想中的女性的美女像。他天天与雕像依伴,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少女雕像被他的爱和痴情所感动,从架子上走下来,变成了真人。皮格马利翁娶了少女为妻。“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期望教育基本理念:应使每个教师对每个学生抱有期望,使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发展与提高满怀期望,应使每个教师和学生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有价值的,有发展潜力的,充满希望的”。★在期望教育中应鼓励每位教师:多一点关心、少一点嫌弃;多一分期望、少一分绝望;多一分热情、少一分冷漠;多一点表扬和鼓励、少一点批评和挖苦。★在期望教育中应鼓励每位学生:多一点自信、少一点自卑;多一点努力、少一点懒惰;多一点理想和希望、少一点自暴自弃,应自觉、自尊、自律、自强、自立。\n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特征:1.开放性或透明性,师生可以直言不讳,坦诚相见。2.关爱性,师生双方都感到被对方看重。3.依存性(而非依赖性),师生双方互相依靠。4.独立性,师生双方都允许对方发展自己独特性、创造性及个性。5.互惠性,师生双方决不以牺牲对方的需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6.欣赏性,师生双方都相互欣赏,都善于发现对方的优点。(二)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n(三)良好师生关系的内容1.民主平等——学生的朋友与知己2.教学相长——建立以人为本的授受关系3.尊师爱生——做一个关怀的教师\n第六章课程\n动物学校动物学校要招生啦!动物园的动物们奔走相告,踊跃报名。泥鳅、松鼠、老鹰等有幸成为首期学员。学校开设了游泳、跳跃、跑步、飞行等课程。开学第一天的第一堂是游泳课。松鼠、老鹰首先遭遇尴尬,由于他们是“旱鸭子”,迟迟不敢下水,遭到了老师的训斥和嘲笑。泥鳅却在这堂课上出尽了风头,他以舒展自如的泳姿得到了老师的赞赏和同学们的喝彩。接下来的课程却让松鼠、老鹰扬眉吐气,跳跃是松鼠的强项,飞行是老鹰的看家本领,跑步项目对他俩来说更不成问题。这些训练却让泥鳅吃尽了苦头,尤其是跳跃和飞行,是他的弱势项目。为了提高成绩,他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两个项目上。一学期过去了,泥鳅被摔得伤痕累累,苦不堪言。期间他想放弃这两个项目的训练,在游泳这个优势项目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碍于校方的规定和校长、教练的威严,打消了这个念头。\n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与课程研究(一)课程的定义词源学的分析:《朱子全书.论学》:“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西方,“课程”(curriculum)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意为“跑道”。据此,可理解为“学习的进程”,简称“学程”。\n课程的历史发展:我国古代最早产生的课程主要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汉唐以后,儒家经学逐渐成为学校课程的核心。特别是随着科举制度的逐步完善,“四书”“五经”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要课程。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开始进入课程。新中国建立之后,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现代课程体系。\n西方:古希腊的学校课程对西方影响较大。柏拉图曾提出德智体美等方面在内的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中世纪:“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人文学科居中心地位。从世界范围来看,自近代以来,课程的发展发生了两次大的转变:一是从传统课程向现代课程转变。传统课程以赫尔巴特为代表,强调老的三个中心(教师、课堂、教材);现代课程以杜威为代表,强调新的三个中心(学生、活动、经验)。二是从“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向“谁的知识最有价值”转变\n国内外学者对课程概念的种种见解关于课程的概念,学者们见仁见智。《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育》中列出了对课程的九种不同定义:(1)为了训练儿童和青年的思维与行动方式所建立的一系列可能的经验。(2)学生在学校指导下所获得的全部经验。(3)整体的教学内容及其实施计划。(4)课程是一种方法论的探讨,它要探明学科要素的各个方面,如教师、学生、科目和社会环境。(5)课程是学校的生活和计划。(6)课程是一种学习计划。(7)课程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社会能力而组织的学习经验和预期的学习结果。(8)课程基本上由五大板块组成:母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外语。(9)课程被认为是有关人类经验的日益广泛的可能的思维方式——不是指结论,而是指导出结沦的方式以及产生的背景。\n以上九种定义比较有代表性,关于课程的定义还有很多,不再——列举。将这些定义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观点:(1)课程即学科和教材(最悠久的认识)(2)课程即经验(杜威)(3)课程即目标。(4)课程即教学计划。(5)课程即社会文化再生产(鲍尔斯和金蒂斯)(6)课程即社会改造(弗雷尔)\n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如中小学课程。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如语文课程等。\n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1)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反映学科的价值,把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看成课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学术系统性是课程的基本形式。2)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主要是反映课程促进个体成长的价值,如人本主义课程观就把情感与认知和学生行动的整合看成课程的核心。3)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n(二)课程研究1.课程研究从注重“课程开发”到“课程理解”。2.课程研究从注重“课程目标”到“课程意义”。3.课程研究从强调课程“科学性”到“政治性”\n\n二、课程类型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按照不同的组织方式或分类标准可以将课程分为不同类型。例如,从课程教学形态来看可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从课程的管理制度和权限的角度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按照教学要求又可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从教育阶段的角度考虑又有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等之分。按照课程的综合化程度又可分为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等。\n主要的课程类型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2.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3.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4.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5.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n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是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编排的课程,以其严谨的逻辑结构、系统性、简约性为特点,它是以文化遗产和科学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最传统的课程形态的总称。这种课程注重科学的体系,由易到难编排教材。其优点在于:教材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组织,有助于系统地学习人类文化遗产;通过学习系统地按逻辑顺序组织的教材,可以有效发展学生的智力;容易组织教学和进行评价。其缺点有:重知识记忆而轻理解;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身心健康;教学方法单一,不利于因材施教。\n活动课程是在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学习的经验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生活过程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一种课程。活动课程论者反对分科教学,认为这样割裂了知识的内部联系,忽视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主张课程的内容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在他们看来,教育即生活。生活离不开活动,所以他们要求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这种课程的突出优点是把学生的直接经验置于课程的中心位置,从而消除了课程中“见物不见人”的倾向,消解了内容与过程、目标与手段的二元对立。这种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乡土性、综合性、主体性、经验性。但有些持这种课程定义的学者存在忽略系统知识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的倾向。\n活动课程含义的争论活动课程,又被称为经验课程或经验学习、学生中心课程。有人认为,活动课程是以学生从事某种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有人认为,活动课程就是认为课程应是一系列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学生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有人认为,活动课程是以充分而有特色地发展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以最新信息和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按照各种实践活动项目和特定活动方式组成的一种辅助性的课程形态。有人认为,活动课程是为指导学生主要获得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而设计的一系列以教育性交往为中介的学生主体活动项目及方式。\n活动课程的实质总的说来,活动课程是与学科课程相对应的,以围绕儿童的发展需要和兴趣爱好为中心的、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首先,活动课程是一种课程形态,是与学科课程相对应的,甚至相对立。其次,活动课程是以儿童发展需要为教育和课程的价值尺度。第三,活动课程是以活动为组织、实施课程内容的根本形式。\n活动课程的特性与分科课程相比,活动课程具有以下特性:第一活动的自主性第二内容的广泛性第三过程的实践性第四个体的创造性第五形式的多样性第六组织的整合性第七结果的非唯一性\n2.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又叫广域课程,它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其根本目的是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其倡导者认为科学是一个统一体。各种知识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因此,应该把所有的知识视为—个整体,采用综合课的形式来教授。此外,他们还认为,尽管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探究过程的细节有所不同,但是它们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探究过程是相同的。\n综合课程的优点在于它有利于学生概要地掌握科技文化常识,开阔视野,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过程形成一个全面、完整的表象。另外,综合课程不仅是科学发展、学习方法改革的需要,而且是学生未来就业的需要。其反对者认为,每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逻辑和结构,综合课程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也有人批判综合课程若组织不当只是不同学科的大杂烩;另外,综合课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教材编写、师资等问题。\n整合课程?整合课程的基本形式:(1)相邻知识系列的整合(2)性质相近学科的整合(3)人文、自然和社会学科的整合(4)文化的整合(5)儿童与文化的整合\n整合课程案例蒲松龄笔下的狼凶残狡猾,现代女作家毕淑敏笔下的狼勇敢而充满智慧。《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中则介绍了狼的许多自然习性。杂文《狼与鹿》中说明过分打狼带来的生态危机。不同体裁:文言文、现代散文、说明文、杂文等。不同学科内容:社会学、生物学、生态学等不同的活动形式:读、写、听、说、讨论、实践活动等。语文不仅是语言文字训练课,还教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探究、如何思考、如何做人等。七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选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n分科课程是指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独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比如,语文课、数学课、历史课等。学科课程的优点在于:它强调每一门学科的逻辑组织,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系统的知识,有利寸: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和保存;有助于体现教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结构性;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缺点在于:它较少考虑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而把每一门学科看成是与其他学科互不相关的实体。\n3.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课程:这类课程是根据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教育计划、教学大纲编制的,是“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n所谓“隐性课程”是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的那部分教育内容。这类课程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具有潜在性和隐蔽性。隐性课程对人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隐性课程有时与现行课程的目标一致,对显性课程的教育影响有着积极的补充和促进作用;而有时则与现行课程的目标背道而驰。为了谋求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和谐统—,应该在设计和编制课程、确定教学目标和考核标准时,充分考虑到隐性课程的因素,尽可能把它纳入有计划的教学内容之中,创设宽松、自由、真实、富有创造性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情境,以尽可能减少隐性课程的负面影响,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学校中的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共同构成学校的“实际课程”。\n显性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并通过考核,达到明确规定的教育目标,以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课程。隐蔽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学生在显性课程以外所获得所有学校教育的经验,不作为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必备条件。\n4.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按教学要求来分,课程类型可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有的课程由政府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而且要达到规定的标准,我们称之为必修课程;有的课程不是政府或学校规定必须学习的,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学习,我们称之为选修课程。在选修课程中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在若干课程中选择学习一门或几门,我们称之为指定选修课程;另一类是学校并不规定选择范围,学校允许学生在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中选择学习,我们称之为任意选修课程。\n必修课程所具有的功能表现在:1.选择传递主流文化;2.帮助儿童掌握系统化知识,形成特定的技能、能力和态度;3.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4.帮助儿童获取某一教育程度的文凭和某种职业的资格;5.促进一部分儿童的体质、认知、情感和技能的发展。\n选科制首先产生于18世纪德国的高等学校,是科技发展的成果进入课程、并与学制时间限制产生矛盾的产物。到18世纪未至20世纪初,选科制在美国高校得到了飞速发展,并在学年制以外创立学分制。之后,被引入中小学教育中。选修课一般分为限定选修与任意选修。当代影响选修课程比例的主要因素:(1)培养目标的宽窄;(2)教育和课程管理体制类型;(3)教师的数量与质量。\n5.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负责国家课程编制的机构具有权威性、多样性和强制性等特征。目前在我国,为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逐步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地方课程是由地方行政部门依据国家管理制度和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内使用的地方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n国家或地方课程,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负责编制、实施或评价的课程。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易与地方教育需求脱节;第二,与学校办学条件脱节;第三,与学校教师之间脱节;第四,与学科发展之间脱节。\n\n校本课程开发的五根支柱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求发挥师生主体作用丰富学生学习方式考虑学校实际可能形成和体现学校办学特色\n校本课程开发的三种模式需求主导模式:学生喜欢什么?条件主导模式:学校能做什么?目标主导模式:学校想要什么?\n需求主导模式:大连市光荣小学小小俱乐部学生好去处39门选择性活动课(俱乐部),其中7门有年级限制,其余向各年级开放,每周三下午2:30—4:20每天开设30分钟统一性活动课科普知识、阅读、口语训练、数学实践、剑桥英语、计算机、音乐欣赏、劳动技术训练(每班4门)\n条件主导模式:无锡东北塘小学以棋兴校以棋育人教师特长、小区特色、王建东校长曾是无锡县的中国象棋冠军分年级普及+俱乐部制国际象棋漫话、基本战法、布局与战术、年度比赛\n目标主导模式:郑州纬五路一小立足生活实际培养创新精神探索与创造、双语游戏、我与家庭(社会、自然)冒险:勇气好奇:兴趣挑战:自信合作:团队精神\n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程序成立小组需求调查培训教师资源调查教师竞标学生选用跟踪评价哲学整合动态调整规划、设计、实施、归纳、调整…\n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选择改编创编\n校本课程方案学校层面的课程方案教师层面的课程纲要\n学校层面的课程方案开发校本课程的基本依据与学校背景包括政策依据;“支柱”情况;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3-5项描述即可(设计与归纳)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课程安排(课表)校本课程的管理细则附录:教师层面的课程纲要……\n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内容领域(锡山中学——4大类:身心健康类、生活技能类、人文素养类、科技素养类)学生自由度(必选、限选、任选)必选:阅读技能、英语会话、心理健康、研究性学习方法限选:人文7、科学9、健康6、生活3课时、学分、实施与评价\n教师层面的课程纲要课程开设依据与意义课程目标陈述(3-5;ABCD)专题、内容要点与活动安排课程实施说明(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场地、设备、班级规模等)考试评价说明(考核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构成等)\n专题性的课程纲要案例课程名称:感受吴文化授课对象:高二学生课程类型:人文素养类,任选课教学材料:自编纲要(共18讲)授课时间:一学期(每周1课时,共18课时)\n一、课程目标、意图1.感受吴文化(人物、歌谣、山水、语言等),提高人文素养。2.经历研究步骤(选题、搜集、整理、利用各种吴文化资料,形成研究成果)。3.有兴趣选取有关吴文化的某个问题进行探究。二、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n第三讲吴地人物研究之一教学目标:描述吴地状元、杰出人物的基本特点。教学方式:教师主讲,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学要点:(1)科举考试种种(童试、乡试、会试、殿试);(2)状元的由来;\n(3)吴地状元四特点(会元状元连元多、同门状元形成一大景观、状元门类广而全、状元中堪称杰出的大家多);(4)吴地状元多有其源,勤奋好学是主因(勤奋苦读、经济繁荣、地理优越、藏书盛行)。\n第四讲吴地人物研究之二教学目标:描述泰伯首开吴文化的情况;列举无锡、苏州两地状元的基本情况。教学方式:学生搜集资料、信息,小组讨论,教师指点。\n教学要点:1.泰伯首开吴文化。2.无锡地灵人又杰(无锡历史上第一位状元蒋重珍、明末状元周廷儒、修撰《康熙字典》的状元王云锦)。3.状元辈出姑苏城(唐代“五子登科”门第状元归仁翰、兄弟状元归仁绍、父子状元归仁泽、状元归黯、明代状元吴宽、清代状元陆肯堂)。4.查阅、搜集信息,整理和积累资料。\n第五讲吴地人物研究之三教学目标:描述常熟、上海两地状地的基本情况。教学方式:学生搜集资料、信息,小组讨论,教师指点。组织形式:学生分小组讨论。\n教学要点:1.常熟故地名人多(宋代状元周虎、清代状元应铨、清代两朝帝师翁同和)。2.上海状元出郊外(宋代状元卫泾、明代状元钱福、清代状元王敬铭)。3.查阅搜集信息,整理和积累资料。……\n第十八讲学习总结教学目标:总结学习情况,交流学习吴文化的心得体会。教学要点:1.交流研究成果或心得。2.相互评价教学方式:小组讨论,教师指点。场地设备:大教室,分5个小组活动。\n学生成绩构成:1.学生出勤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各占50%。2.课程成绩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个等第。\n活动性的课程纲要案例课程名称:认识国际象棋对象与课时:一年级;1课时╱周课程目标:能正确走棋和吃子教学方式:教师讲解+学生实战考核方式:考勤+自评授课教师:王建东\n活动要点:国际象棋漫话;棋盘和棋子;车、象、后的走法与吃子;马、王的走法与吃子;兵的走法与吃子;王车易位;将军与应将;胜负的规定;无力可胜与长将和棋;逼和;杀王;开局;开放性布局;双车杀单王;后车杀单王;双象杀单王;总复习。\n学生喜欢教师开发学校决定业务支持行政监控……校本课程的关键词\n三、课程结构概念:是指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体现为一定的课程组织形式。目前,我国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1.课程结构过于单一,缺乏多样性。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而活动课程明显受忽视,必修课占绝对主导地位,而选修课程则微乎其微。2.课程之间的比重失调,缺乏均衡性“主课”与“副科”的比重与地位3.科目分得过细,课程结构过于分散,缺乏整体性\n课程结构调整的三项基本原则:1.综合性低年级应以综合课程为主,高年级逐渐增加分科课程比重。2.均衡性“主课”与“副科”课时的比重的调整3.选择性高中阶段注重选修课程的建设,选修课比重要达到19.4%,并实行走班制和弹性管理等配套改革。\n四、课程内容(一)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总体规划和课程安排的具体形式。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及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确定学校的学科门类和教学时数,编排学年及学期顺序,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作出全面安排。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办学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课程计划包括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等。制定课程计划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教学为主,全面安排;②精简课程,打好基础;③适当分段,相对完整;④突出主要学科,保证学科之间的联系;⑤统一性、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n(二)学科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从整体上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规范性地确定学科教学目标、内容、范围、顺序,是教师教学工作的指南以及编写教科书和测评教学质量的标准。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说明部分,主要规定本学科的意义、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及依据,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方法建议;二是本文部分,规定章、节、目的标题、内容要点、授课时数、评价标准和相应的实践环节和教学措施要求。有的课程标准还列出教师参考用书、学生课外活动、教学仪器等。\n课程标准vs.教学大纲关注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使用中关注:利用各学科特有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规定日常教学中所可能涉及到的所有知识点的要求规定具体的教学顺序及各部分内容所占的课时数;使用时关心:知识点发生了哪些变化?增删了哪些内容?具体的要求和课时数是多少?在规定时间内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标?\n(三)教科书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编写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教与学的共同依据。教科书通常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和附录等部分构成,课文是其主要部分。教科书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材料,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教科书根据课程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教科书是理论与实际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有利于确定本学科的主要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验活动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对各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作出统筹安排。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内容的载体也日益多样化。除教科书以外,还有各种指导书和补充读物,摄影、幻灯、录像、电影、电视,各类工具书和图表仪器等,也是常用的教学媒介和手段。\n第二节课程开发原理\n1、课程开发基本模式课程设计模式概念:是指课程设计实际运作的样子,或希望课程设计按照怎样的方式安排,它为人们提供了确定课程要素和课程设计程序的基本方式。\n(一)目标模式1.目标模式介绍(1)泰勒(美)提出:课程目标来源:学习者、学校以外现代生活、学科内容学习经验的选择:五项原则学习经验的组织: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评价:模式的最后步骤,在规划工作内出现\n(2)塔巴:课程模式八个步骤贡献:模式更加精细(3)惠勒:把泰勒的直线式改为循环式\n2.目标模式的评价优点:目标模式是合逻辑的;目标模式是合科学的;目标模式合乎民主的需要;目标模式合乎教育的要求;目标模式具有组织和连贯的力量。不足:本质上含有管理控制的意图,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自主性的发挥;对目标的分析多指向可预期的目标,较忽视了非预期目标;叙写方式顾及到了可表现为行为的学习,但事实上很多学习最终并不一定表现为外显行为。注意:目标模式的适用学科及内容。\n(二)过程模式1.过程模式的教育观(斯坦豪斯)知识观:知识是学生思考的对象学习观:教育实践改变需要教育理论家的研究,但更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进行实践。过程模式:更强调知识与活动本身的内在价值;课程设计需要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机,并优化学习的背景或环境,使其在与环境的互动及问题解决中提高认知水平。要求课程具有开放性、学习者的学习具有主动性。\n2.过程模式的课程设计“程序性原则”如:斯坦豪斯的“人文学科课程设计”五条程序原则(P183)3.过程模式的评价优点:建立在对目标模式批判基础上,关注教育过程的不断调试,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学习和发展。不足:对模式的建构不够成功,没有说明具体行动方式,难以进行具体把握;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预想脱离现实。\n二、课程开发原则(一)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所谓纵向组织,或称序列组织,就是按照某些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一般说来,强调学习内容从己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是历史上教育家们的一贯主张。\n近年来,一些教育心理学家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新的序列组织的原则。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教育家开始强调课程内容的横向组织的原则,即要求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以便让学生有机会更好地探索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n然而,这种横向组织也出现了一些实际问题:任课教师要精通或熟悉各门学科的内容,而目前的教师队伍尚不具备这一条件;学校课程表难以安排,学校现有的物资设施也跟不上;学生难以应付目前通行的考试方式。综合课是横向组织的典范。\n(二)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所谓逻辑顺序,就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和内在的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所谓心理顺序,就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现在倾向于学科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心理顺序的统一。\n两者相互结合原则:(1)年级越低越适合心理组织,反之适合学科的逻辑组织;(2)可以由容易学习的内容开始,再逐渐导入富有意义的课程内容;(3)先概述通论,再演绎分论,最后归纳总结。实际存在两点问题:学科逻辑顺序因人而异;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有待研究。\n(三)直线式与螺旋式。直线式就是把一门课程的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螺旋式(或称圆周式)是指根据某一学科知识结构的“概念结构”,配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课程发展与设计。就一般而言,直线式与螺旋式都有其利弊。评价:直线式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螺旋式容易照顾到学生认识的特点,加深对学科的理解。两者的优点也正是对方的不足。\n第三节课程改革及其趋势一、当代世界主要国家改革的趋势(一)课程决策:走向均衡化世界范围中,主要有三种模式的课程管理体制:一是国家权力模式,主要以法、日、前苏联为代表。二是地方权力模式,主要以美、加为代表。三是学校权力模式,主要是以英、澳为代表。\n世界课程改革的总体趋势是努力寻求国家、地方、学校三者之间权力的平衡。其一,过去课程权力过分集中于国家层次的国家,不断将部分权力下放到地方或学校一级,扩大地方或学校的自主权。其二,过去课程权力过分集中于地方层次的国家,逐渐把权力“上移”给国家,扩大国家对全国课程的控制和管理。其三,过去课程权力过分集中于学校层次的国家,也实行了权力“上移”的课程改革。\n(二)课程结构:走向综合化1.理科类课程的综合2.社会类课程的综合3.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综合\n(三)课程设置:走向现代化1.生计教育课程2.环境教育课程3.信息技术教育课程\n四、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2.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3.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4.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n1.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第一、时代要求:21世纪世界进入知识经济的新时代,21世纪将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成长和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n第二、原有基础教育的课程存在诸多弊端:课程设置存在着教育观念滞后;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部分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评价只重视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管理过于集中,课程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等问题。\n2.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了实现总体目标,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建构的学习;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n3.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n其具体目标有:(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n(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n4.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1)转变课程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n(2)优化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新课程结构要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原则。具体内容:一是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二是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设置选修课,开设技术类课程,试行学分制管理。三是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四是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可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n(3)调整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不单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完整,注重与学生经验相结合,努力体现时代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情感体验结合起来,塑造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的知识基础和能力。\n(4)改革课程标准。本次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称为“课程标准”,克服了“教学大纲”存在的目标单一,只规定知识发展的要求;内容偏难、偏深、偏窄,要求过高;只强调教学过程,忽视课程的其他环节;“刚性”太强,缺乏弹性和选择性等弊端。新的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课程价值取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新课程标准的结构大致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和附录等部分。在目标陈述上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n(5)深化教学改革。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树立新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建立新的师生关系;二是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之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生活的主人,进而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三是重建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n(6)革新课程评价。本次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倡导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境测验等实质性的评价方法,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n(7)改革课程管理。新课程改革改变了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实现集权与放权的结合,确立了地方和学校参与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权力主体地位,增强了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n第七章教学与教学理论\n一、主要教学理论简介(一)教学理论形成与发展概说古代中国《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如“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学相长”、“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思想都出自《学记》。孔子提出了很多著名的教学思想,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等。\n西方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前399)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其“问答法”(产婆术)对后世影响较大。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J.A.Comenius1592-1670)著《大教学论》,系统阐述了“教学的艺术”。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J.F.Herbart1776-1841)著《普通教育学》,提出了著名的教育性教学思想和教学形式阶段理论,即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J.Dewey1859-1952)著《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等思想,对今天的教学实践影响仍然很大。\n赫尔巴特学派教学理论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沿两条主线进行传播:一条是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主要发生在德国、苏联、日本、中国等国家。另一条是心理取向的教学理论,经杜威等人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继承、批判与改造,导致教学论的心理学化,并随心理学派别的分歧和论争,相应地产生了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教学理论,情感教学理论。\n(二)当代主要教学理论简介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道德”的传统。该理论认为道德教育是有意义的,德行是可以教出来的,教学的目的是形成人的道德,而道德又是通过知识积累自然形成的。所以,为了实现道德目的,知识就成为教学的一切。\n王策三的《教学论稿》(1)关于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强调知识、技能、技巧的传授和学习,强调学生世界观的建立和道德品质的培养。突出知识—道德本位的目的观。(2)关于教学的阶段:注重对赫尔巴特学派的教学五阶段即准备、提示、联想、概括和运用进行继承与改造。提出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n(3)关于教学内容:沿袭传统教育,重视分科教学,强调以书本知识为主,以讲授间接经验为主,重视教材的系统性、逻辑性和规范性,突出了科目—教材本位的教学内容观。(4)关于教学方法:该理论一直主张以讲授法为主导,直到20世纪中叶以后,才开始对讲授法加以改造,如出现了斯卡特金的“图例讲解法”等。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所以,该理论突出语言呈示为主的教学方法。\n2.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20世纪初,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1878-1958)为首发起的行为革命对心理学的发展进程影响甚大,依据其刺激——反应理论,该教学理论强调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控制与强化。派生出的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或方式,其中斯金纳(B.F.Skinner1904-)的程序教学理论影响最大。\n程序教学理论(1)关于教学目标:该理论认为,教学的目的就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特定的反应,(2)关于教学过程:该理论认为,学生的行为是受行为结果影响的,若要学生作出合乎需要的行为反应,必须形成某种相倚关系,即在行为后有一种强化性的后果;倘若一种行为得不到强化,它就会消失。(3)关于教学方法:斯金纳认为学习过程的有效进行有赖于三个条件:小步子呈现学习材料;对学习者的任何反应立即予以反馈;学习者自定步调学习。\n于是斯金纳根据强化作用理论提出了著名的程序教学法,即将教材分成连续的小步子,严格地按照逻辑编成程序的一种自动教学模式。程序教学的材料除了以书本形式,还可用教学仪器或计算机呈现,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AI)”。\n(2)斯金纳对程序学习的处理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线式”,包括以下特征:①小步骤进行;②呈现明显的反应;③及时反馈;④自定步调学习。(如图1)另一种程序学习的形式是“分支式”,它较直线式复杂,通常包括一种多重选择的格式,学生在被呈现若干信息之后,即要面临多重选择的问题,如果回答正确,便进入下一个信息系统,如果回答不正确,则给予补充信息。(如图2)③①→②→③→④→⑤→‥‥‥①→②→⑦→‥‥‥⑤④⑥图1直线式程序的模式图图2分支式程序的模式图\n教材安排:教师事先按逻辑顺序将教材编排成若干小的分离的步骤。基本程序:问题(提问)解答确认下一步解释回到上一步正答误答\n评价1、程序教学法自斯金纳提出后,曾风靡一时。2、将人类学习简单化了,忽略了中介物的存在。对中小学生的学业成绩而言:未必优于传统教学法程序教学的效果是因人而异:2、后来程序教学法发展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AI\n3.认知教学理论认知心理学家不同意行为主义,而是强调个体作用于环境,而不是环境引起人的行为,环境只是提供潜在刺激,该刺激是否受到注意或被加工,取决于学习者内部的心理结构。学习的基础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和奥苏伯尔等人。\n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1)关于教学目标:布鲁纳认为,教学目的应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他在其代表作《教育过程》中明确提出:必须强调教育的质量和理智的目标,发展学生的智力应是教学的主要目的,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观察技能、想象技能以及符号运算技能。(2)关于教学原则:布鲁纳强调教学理论应考虑三件事:学生的本性;知识的本质;知识获得过程的性质。据此提出相应的四条教学原则:动机原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愿望)、结构原则(知识结构应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匹配)、程序原则(按最佳顺序呈现教学内容)、强化原则(要让学生适时地知道自己学习的结果)。\n(3)关于教学内容: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表征方式随学生的年龄差异、学习风格的差异和学习内容的不同而变化。任何学科知识都是一种结构性存在,知识结构本身具有理智发展的作用,。(4)关于教学方法:该理论强调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教师要创设可让学生自己学习的情境,而不是准备预设的现成知识。\n发现教学方法布鲁纳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主要是遵循其特有的认识程序。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地信息加工者,教师的角色在于创设可让学生自己学习的环境,而不是提供预先准备齐全的知识。发现法的特征:强调学习过程强调直觉思维强调内在动机强调信息提取\n发现学习的教学案例x2+2xa+a2=(x+a)(x+a)xx1X2+2x+1=(x+1)(x+1)X2+4x+4=(x+2)(x+2)X2+6x+9=(x+3)(x+3)X2+8x+16=(x+4)(x+4)X2+10x+25=(x+5)(x+5)……\n评价1、是适应教育现代化要求的一种可贵探讨,促进了美国20实际60年代中小学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思维。2、局限性:(1)其使用的先决条件是学生具有相当的背景知识和技能(2)学生遇到困难容易导致气馁而降低求知欲(3)个体差异对某些学生会造成压力(4)团体讨论自身的缺点决定了发现法的局限性\n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所谓有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相反,如果学习者并未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是依据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或组合,则是一种死记硬背式的机械学习。学习“等边三角形”这个新命题,应该把握“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现在学习新命题“四边形内角之和等于360°”,他们可以推导出任何四边形都可以分成两个三角形,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那么四边形内角之和当然为360°。这种联系是整体与部分的联系\n先行组织者奥苏伯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为此,他提出了先行组织者(advancedorganizer)的教学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例如,奥苏伯尔曾研究过先行组织者对学习有关钢的性质的材料的影响。实验组学生在学习该材料之前,先学习了一个先行组织者,它强调了金属和合金的异同、各自的利弊和冶炼合金的理由。控制组学生在学习该材料之前,先学习一个有关炼铁和炼钢方法的历史说明材料以提高学习兴趣,但没有提供可作为理解钢的性质的观念框架的概念。结果两组学生在学习钢的性质的材料之后,实验组的平均成绩明显高于控制组。后来的研究发现,组织者不仅可以是先行的,也可以放在学习材料之后呈现;不仅可以是陈述性的,也可以是比较性的,即比较新材料和认知结构中相类似的材料,从而增强似是而非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n4.情感教学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本主义心理学崛起,他们反对认知心理学把人当作“冷血动物”看待,忽视人的情感存在,主张应该探讨完整的人,而不是把人分割成行为、认知等从属方面。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C.R.Rogers,1902-1987)的非指导性教学即是该理论的代表。\n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1)关于教学目标:罗杰斯认为,最好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发展的人和形成自我实现的人”。。(2)关于教学过程:罗杰斯将心理咨询的方法移植到教学中来,强调教学过程是以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为目标;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促进者、服务者、帮助者的角色,而不是作为指导者角色。\n教学过程五个阶段确定帮助的情景探索问题形成见识计划和抉择整合\n(3)关于教学方法:罗杰斯提出了意义学习和无意义学习的概念,前者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式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后者指发生在“颈部以上”的学习,没有情感或个人的意义参与的学习。该理论强调意义学习包括四个要素;强调这种意义学习实际上就是一种非指导性学习,主张课堂中的气氛必须是融洽、真诚、开放、相互支持的,非指导性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感为基调、教师是促进者、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与教学模式。\n意义学习四要素第一,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即人的情感和认知都要投入学习活动);第二,学习是自我发起的,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是来自内部的;第三,学习是渗透性的,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个性等发生变化;第四,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学生最明了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等。\n(4)关于师生关系:该理论认为,教师作为“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帮助学生澄清自己想要学什么;第二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与材料;第三,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第四,维持某种滋育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同时,强调教师发挥促进者的作用关键不在于课程设置、教师知识水平、视听教具等,而在于“促进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某些态度品质”,即真诚、接受、理解的态度品质\n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是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在当代的发展,它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认为教学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他们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n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n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1)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2)知识或意义的获得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建构而成的。(3)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的积累,而是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4)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是同化和顺应。\n3、教学观强调教学通过设计重大的任务或问题引导学习和支撑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主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四大要素:创设学生学习活动的情境、师生、生生间的协作、会话,最后是意义建构。\n4、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教学要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n5、教学方法(1)支架式教学:是指为学习者构建知识体系、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来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方法。借助该概念框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建构意义。支架应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起点概念不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而应略高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n(2)抛锚式教学(情境式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3)随机进入式教学主张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基于不同目的,着眼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式多次加以呈现,以使学生对同一内容或问题进行多方面探索和理解,获得多种意义的建构。\n评价反对传统教学中的机械客观主义,主张知识是在主体与环境、他人的交互作用中建构的。知识不是绝对和中立的,而是相对和蕴涵了主体的价值观的。在本质上对人的主体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n第八章课堂教学组织艺术\n问卷调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仪容不整,不修边幅;2.吐词不清,语速过快;3.表情死板,语调平淡;4.备课不充分,明显在混时间;5.上课手机铃声不断;课堂上接、打手机;6.讲课时趴在讲台上,死盯着课本,不看学生,缺少与学生的交流;7.上课只顾讲自己的,不顾学生的反应,没有互动;8.照本宣科,没有相关的例子,没有自己的见解;9.讲课缺乏逻辑,讲了一大堆,还是不知所云。10.上课东扯西扯,浪费时间;11.课间休息时间自己躲起来,不和学生交流;12.上课长时间批评学生,讥讽学生,伤学生自尊;13.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瞎解释,怕让学生看出自己不懂。14.个人情绪影响教学,心情不好,向学生发无名火。\n课堂教学艺术:备课艺术开讲艺术板书艺术语言艺术提问艺术组织教学艺术练习设计艺术课堂结尾艺术\n这些艺术集中表现在:教学内容美教学结构美教学情感美板书艺术美课堂气氛美教学语言美教学节凑美\n第一节教师技能之语言艺术当今需要教师具备的能力:学习能力——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教育能力——组织并从事教育活动的能力;研究能力——进行专业发展研究的能力;实践能力——运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的能力。其中,教师的教育能力突出表现为教师的教学技能,又可分为教态、板书、口语,这三者都可以归为语言艺术。教态为体态语言,板书为书面语言。\n一、教态:教师的体态语言1.教态的教学功能(1)开发学生大脑右半球的潜能大脑左半球主要功能为言语、计算、逻辑、分析等;大脑右半球主要功能是直觉、情感、身体协调等。左半球的特点:有序性、连续性、分析性。右半球的特点:无序性、跳跃性、直觉性。由于右半脑的思维具有非言语化的特点,难以转换成语言,因而右半脑的功能长期被人们忽视。教师的体态语言则是开发学生大脑右半球潜能的有效手段。\n时间空间记忆直觉言语情感数学态度计算身体协调排列视知觉分类艺术逻辑节奏分析音乐阅读图形书写想象左半球右半球\n(2)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因素——教师在课堂上的目光分布影响着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程度。美国教育学博士约翰·克勒观察了19位教师在课堂上15分钟时间内凝视时间超过30秒的注目方向,发现:教师平均用44%的时间直视前方,用38%的时间与右边的学生交换目光,而光顾左边学生的时间只有18%。这样,左边的学生常常会感到受冷落或不被重视。——教师与学生的相对距离以及座位排列影响着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n采用直排座位时,前排和中间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高,后排及两侧学生学习积极性相对较低。采用半圆形座位时,每个学生与教师几乎等距离,学生平均参与活动的人数比直排座位的积极性高。由于教师对学生的身体指向不同,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般来说,坐在半圆两头学生的积极性低于坐在中间的学生。直排座位式半圆形座位式\n人类体态语言表达系统结构综合体态表达系统身体姿势表达系统副语言表达系统空间语言表达系统\n2.教态的分类身体姿势表达系统——动态无声交流:主要通过身体各部分的无声动作来表情达意。表情情感喜爱、幸福、快乐愉快惊讶、疑惑、犹豫:恐惧、痛苦:愤怒、果敢:厌恶:蔑视:表情与情感的关系\n——眉目语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仅眉毛的不同姿态就有40多种,眼皮的闭合姿态也有30多种。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用30~60%的时间进行目光交流。教师的眼神是共鸣、微笑,是精神面貌的反映。因此,眼神成为最基本却又是最高级的教育力。——面部语言面部占人体表面面积不足1/8,但它可以做出人体发出的80%以上的表情,是体语的“稠密区”。伯德惠斯特尔研究认为,仅人的脸就能做出约250000种不同的表情。因此,面部是思想的荧光屏。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尔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交流的总效果=7%的语言+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n——手势语言手势在不同的空间区域里活动有不同的意义。在肩部以上多表示宏大、张扬、理想的感情;在肩部至腹部多表示平静、稳重、开阔的心境;在腹部以下多表示不悦、鄙夷、厌恶、憎恨的情感。——身姿语言人体躯干的动作会流露出许多信息。戈登·修易斯指出,人体大约可以做出1000种平稳的姿势。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人类的体态基本可归为四个类型:接近:注意和前倾的体态;退却:消极性的动向;伸展:骄傲、自负的体态;收缩:萎靡不振的体态。也可分别称为热的、冷的、支配的和顺从的姿态。\n副语言表达系统——静态有声交流:指有声的但属非语言性的各种动作,主要指类语言和副语言。类语言是指无固定语义的发声,如笑、哭、呻吟、叹息等。尽管这些发声没有固定意义,但在特定的情境下表达着词语之外的思想、感情或其它信息。副语言是指语言的非语词方面,如声调、语速、音质、音量、节奏等。尽管它不是语言语词本身,但却是语言表达的一个部分。所谓“弦外之音、虚响之声”便是副语言的功能使然。\n相同的语词在不同的声调、语速或音质、音量下会表现出不同的含义。如:“你干的好?”表示询问或怀疑;“你干的好!”表示肯定或赞赏;“你干的好?!”表示嘲讽或轻蔑。\n空间语言表达系统——静态无声交流:主要指人际距离,人际距离是由人际关系的亲疏程度决定的,它能传达丰富的信息。美国人类学家霍尔进行了人际距离四种区域的划分:——亲密距离:50㎝以内。通常存在于情同手足的人之间。在亲密距离内的交往起着增进情感、加深了解的作用。梅尔森教授在实验中发现,3~6岁的儿童也都认为,两人很靠近是“亲切”,两人距离中等是“帮忙”,两人距离远是“生气”。雅各布斯的研究表明,在密集的人群中,每人需要0.5~0.7㎡的空间,一旦这个空间被人侵犯,心理和生理上都会感到极不舒服。\n——个人距离:50~125㎝。也称“手臂距离”。在个人距离内的交往既使人感受到一定程度的亲密,足以进行某种私人交往,也划定了个人身体可供支配的势力圈。不同文化水平者对个人距离的要求不同。在女对男的实验中,大中专生所需距离为98㎝,高初中生所需距离为81㎝;在男对男的实验中,大中专生所需距离为110㎝,高初中生所需距离为99㎝。不同社会地位者对个人距离的要求不同。在女对男的实验中,干部所需距离为97㎝,工人所需距离为82㎝。异性之间对个人距离的要求也不同。经实验测定,男对女的距离要求为134㎝,女对男的距离要求为88㎝,男对男的距离要求为106㎝。\n——社交距离:125~350㎝。指在社交场合与人接触或进行更正式的公务活动所需要的距离。在社交距离内的交往双方,彼此关系不再是私人性的,而属公共性质的活动。它既使人处于较主动的地位,又能够创造出和谐宽松的气氛。——公众距离:350~750㎝。指所有类型的公众交流。在公众距离内的交流带有一定的规范性和威严性,是产生势力圈意识的最大距离。一般而言,距离愈近,刺激愈强。距离拉大,上课就更多的是教师单方面讲课,距离缩短,就会出现师生的相互交流。教师越靠近学生,学生就会越感到自己处于课堂活动之中。\n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众距离\n國民中學男教師生涯發展中的性別情結\n3.运用教态的技巧目光分配要合理——以环视组织好一堂课的开端:教师可采取扫视、虚视的目光,使目光滑过教室的各个角落,环视速度不能过慢。——上课时目光中心在倒数第二三排位置:可将全班学生都笼罩在自己的视线之下,使自己的目光与全班学生的目光保持对流,眼角的余光也能兼顾左右,从而营造出亲切、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以目光组织好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可用眼神向学生表示肯定或赞赏,提醒或责备;可以从学生的眼神中把握学生的欢乐、惊奇、疑惑、懒散、恐惧、窘迫,也可以从中悟出教学过程的正误、快慢、深浅、详略、疏密等,从而调整教学。\n上课过程中的注视:教师用亲切柔和的目光注视着学生脸上双眼与嘴之间的三角部位,会对学生的思维起着激励的作用,也满足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和自我表现的欲望。教师应避免的消极注视:盯视——视线集中于某一点上,易造成学生的紧张和不安;逼视——以逼迫的目光盯着学生,含有威胁的意味;怒视——眉毛皱起,双目圆瞪,容易激化矛盾;呆视——麻木痴呆,两眼无神,会影响到教师威信的确立;漠视——冷淡、冷漠地注视,易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仰视——目光投向天花板或天空,表现出逃避性的心态。\n面部表情要适宜——避免脸部的任何污点——以亲切温和的表情面对学生——表情的变化应适度、自然表示兴趣的面部语言:眉毛微微上扬,双眼略略张大,口部微张,嘴角略上翘,呈现出微微的笑意。表示满意的面部语言:眼睛略闭,嘴角上翘,浮现出微笑。表示询问的面部语言:眉毛上扬,眼睛略睁大,嘴微微张开。表示亲切的面部语言:双目微眯,嘴角微翘,面带微笑。\n举止风度要潇洒—手势准确、协调:手势活动的上限不超过头,下限不超过腰。——站立自然、平稳: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教师站立的姿势应给人挺拔、稳健、激昂、活跃之感。从竖看,以鼻为中线的人体应当是直立的,挺胸收腹,朝气蓬勃。——风度庄重优雅、神采焕发:举止大方得体,风度潇洒自如。\n服装发型要和谐——服装应端庄、适体、实而不华:衣服对大多数人是有内驱力的。衣服使人感觉你所喜欢的那种感觉,促成人的自我承认和自尊的感觉。霍尔特的研究:让一名男模穿高级服装,另一名男模穿廉价服装,请54名大学生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穿高级服装的男模被评价为有较高社会地位,而着廉价服装的男模被认为社会地位较低。罗尔曼的研究:给50名学生看了一位男教师和一位女教师各穿不同服装的三张照片,结果表明,穿正规服装的照片被认为是有组织力、有学问和可靠的;穿非正规服装的照片被认为是友好、灵活、更富于同情、公平和热情的。——发型应朴素、简洁、干净。安德森·詹森和金的实验:要求两个不同班级的被试估价一个演讲者的可信性,演讲者以不同的发式出现在各班面前。结果表明:短发形象在能力和活力方面的可信性高于长发形象。\n要注意克服体态语言表达中的“五气”:一是土里土气;二是怪里怪气;三是洋里洋气;四是流里流气;五是小里小气。\n二、板书:教师的书面语言1.板书的含义板书是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一种书面语言,是教师通过精心构思而有计划地在黑板或电脑上书写的精要醒目的文字或图表。板书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文字记载下来供师生“看”的语言。它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使听说的语言符号系统变成看的语言符号系统。板书是用文字写成的,但它不是文字问题,却是语言问题。文字只是书面语言的书写工具,书面语言则是口头语言的加工形式。\n2.板书的作用能体现教学意图,提炼出一堂课的精华能突出教学重点,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能强化直观效果,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如教“葡萄架下”的课文:园架串粒\n3.板书的形式提要式——以精要文字组成板书的骨架例:思想品德课中讲“道德”,可做如下板书:一、道德的本质二、道德的特点三、道德的历史发展四、道德的现实意义\n优点: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文字简洁,便于学生抓住要领,掌握内容,加深印象。再如讲“桂林山水”一课:桂林静清绿的水感到不流动见江底沙石无暇的翡翠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桂林奇秀险的山奇峰罗列色彩明丽危险兀立\n结构式——以某种造型对教学内容进行的提炼例:《半夜鸡叫》的板书可使用菱形的结构:鸡借欺周扒皮众长工打借鸡\n又如,《忆江南》一词的板书可呈现照应的结构: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能不忆江南?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优点:结构严谨、造型优美,便于学生从总体上掌握教材的结构特点和脉络层次。\n词语式——以关键词语帮助学生连贯思索别了,我爱的中国抒情事景想船离岸向前驶入大海惜别留恋决心优点:线索清晰、文字醒目、化繁为简、指导性强,有助于学生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n优点:类目清楚、井然有序,便于分类比较和归纳。表格式——将板书内容分项列表例:《挑山工》的板书可设计如下:比较项目挑山工游人负荷挑着沉甸甸的物品轻装路线折尺形直上直下行程比游人多一倍比挑山工少一倍到达先后先到达目的地后到达目的地原因一个劲儿往前走东看西看、玩玩闹闹\n图示式——在板书中勾划出简明图形如教“景阳冈上”这篇课文,可有如下板书:虎踢打按揪打下再按、一冈上步冈走步上步挨喝酒大谈酒、虎\n优点:形象直观、一目了然,能激发学生兴趣。又如,《跳水》一课的板书:桅杆帽子—生命令(高潮)追跳水追(方法)逗逗人孩猴船长甲板(原因发生发展)结果水\n4.板书设计的要求书写规范,具有示范性——正确的笔顺——匀称的字距行距——统一的格式合理布局,具有计划性——区分主副板书——书之适时、擦之有序——系统完整画龙点睛,具有概括性——简明扼要、突出重点——条理分明、层次清楚形式多样,具有趣味性——动静结合——醒目鲜明\n三、口语:教师的口头语言1、教师语言传播机制拉斯维尔传播模式: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途径向谁说有什么效果传播有主体传播——传播者发起的传播;客体传播——受传者接收信息的传播两种。传播又分有意识传播和无意识传播两类。教师的传播都是有意识的主体传播。\n教师语言传播模式:教师教育内容途径方法学生效果其中,教师(主体传播者)、学生(客体受传者)、教育内容(传播内容)都是明确的已知条件,途径方法则是未知的条件,而途径方法又直接决定着表达的效果。\n2.教师口语的内涵教师口语是在一般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种职业专门用语。它以声音为载体,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通过叙述、描写、议论、说明和抒情等来传授知识、分享经验、交流思想。它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使用最频繁、信息流通最便利的一种语言形式。教师口语可分为独白语言与对话语言两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讲授、说明、论证、报告等都属于独白语言的形式;问答、座谈、讨论、辩论等都属于对话语言的形式。两种语言是交融在一起综合使用的。\n3.教师口语的作用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工具:教师讲课主要是靠“讲”的,“讲话”表示语言的口头形式,它一般用于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影响着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诗人海涅说:言语之力,大到可以从坟墓唤醒死人,可以把生者活埋,把侏儒变成巨无霸,把巨无霸彻底打垮。融洽师生关系:教师美好的语言有助于树立教师的威信,缩小师生由于角色带来的心理差距,促进师生之间的理解。\n4.教师口语的分类以教学过程划分——开讲语言:要新奇、自然、简短——阐释语言:要精当、生动、启发——结束语言:要概括、衔接、回味以表达方式划分——叙述性语言:客观反映事实、活动、人物的语言。——说明性语言:阐明观点、解释问题时使用的语言。——议论性语言:用事实、数据、定理、定义等论据来论证论点的真实性所使用的语言。\n5.教师教学口语的运用基本要求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描人状物,绘声绘色,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准确精炼,具有科学性发音准确,用词精炼,做到“字正腔圆、珠落玉盘”喜怒哀乐,具有情感性情真意切,形成个人情感与教学情感相吻合的“情感曲线”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性快慢得当,轻重有度,疏密相间,张弛适宜基本目标音质圆润动听,音量高低适宜,音速疏密相间,音色纯正悦耳\n运用技巧发音的技巧第一:力求发音准确——掌握声母和韵母的准确读音:区分平舌音z、c、s与翘舌音zh、ch、sh;分清唇齿音f与舌根音h;辨别鼻音n与边音l;弄清前鼻音韵母en、in与后鼻音韵母eng、ing等。——了解普通话的调值与调类:普通话有四种调值,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特点是一平、二升、三曲、四降;连读时有些字的调值会发生变化。\n第二:掌握发音原理——正确地吸气,使用动力部分。——正确地使用共鸣腔。——正确地使用舌、齿、唇。第三:控制声音要素——控制音高,即声音的频率。——控制音重,即声音的振幅。——控制音长,即声音的长短。——控制音质,即声音的性质。总体要求:气息下沉,喉部放松;不僵不挤,声音贯通;字音轻弹,如珠如流;气随情动,声随情走。教师的嗓音如画家的笔,如演奏家的琴,如摄影家手中的照相机。声音是教师的生命。\n运调的技巧第一:重音的技巧——语法重音——逻辑重音——感情重音第二:停顿的技巧——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情感停顿第三:句调的技巧——高升调,表示惊讶、疑问、号召、鼓动等;——降抑调,表示肯定、感叹、请求等;——曲折调,表示怀疑、讽刺、感叹、愤怒等;——平直调,表示迟疑、冷淡、思索、严肃等。\n掌握节奏的技巧第一:音量音速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音量适中,声音强度在65~72分贝为宜——音速适中,口语的速度在每分钟200~250字为宜第二:讲究整齐对称、抑扬回环的和谐美——整齐对称——抑扬顿挫——回环跌宕第三:把握教学口语的旋律感——疏密相间——浓淡相宜——雅俗共存——断续结合——展收并蓄\n自我控制的技巧第一:备课中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第二:讲课中注意容易失控的地方第三:自我监听中及时调整语言的输出第四:信息传递中掌握“最佳多余度”——多余度:指传递一个信息时所使用的符号比其所需要的符号多的程度,也称“冗余度”。——教师口语的冗余度大约在30%~40%为宜。教学口语的最优化: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n教学口语十忌一忌冷嘲热讽、挖苦学生二忌喋喋不休、罗嗦繁琐三忌模棱两可、词不达意四忌哗众取宠、自吹自擂五忌哄骗威吓、气势汹汹六忌揭短定论、一棍打死七忌过誉护短、有意偏袒八忌污言秽语、粗俗不堪九忌方言土语、发音不准十忌高频刺激、如雷贯耳\n第二节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的理解艺术、教学艺术、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三者之间依次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back\n一.组织教学的艺术及其技能训练二.导入的艺术及其技能训练三.课堂讲授的艺术及其技能训练四.提问的艺术及其技能训练五.板书的艺术及其技能训练六.结课的艺术及其技能训练7\n(一)组织教学的含义及作用(二)组织教学的艺术形式及其技能训练一.组织教学的艺术及其技能训练next\n(一)组织教学的含义及作用组织教学,是课堂教学管理的一种手段,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将学生注意力加以组织调控,使其集中于教学活动之上的一系列行为方式。组织教学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其效果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成败。back\n1.用语言组织教学2.用情感组织教学3.用引发兴趣组织教学4.用教育机智组织教学(二)组织教学的艺术形式及其技能训练back\n(1)用体态语组织教学。(2)用有声语言组织教学。(3)用文字语言组织教学。1.用语言组织教学back\n(1)用体态语组织教学。体态语就是教师用手势、姿态、表情、眼神等来表达思想意识、传递教学信息、创设和谐气氛等。它包括眉目语、手势语、微笑语等。next\n(1)用体态语组织教学back【教例4—1】教师的目光可以起到以静制动、组织教学的作用。上课之初,教师走上讲台,用目光巡视全班,可使学生意识到要上课了,应保持安静、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对于听课中溜号的学生,教师的目光可以使其意识到错误,认真听讲。\n有声语言是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用有声语言组织教学,要讲究艺术性,可以用普通语言直接表达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引起学生重视,保证教学顺利进行。(2)用有声语言组织教学back例如:“同学们,请大家安静,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知识”,也可用激励鼓动性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学生良好的心境。\n文字语言即板书。在组织教学的方式中,板书也常常被用作组织教学的一种形式。如教师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上课题或问题,马上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其思考,使课堂稳定下来,进入听课状态。back(3)用文字语言组织教学\n情感是师生间沟通的纽带。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更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心理互换的过程。无数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以尊重、热爱、信任的感情去对待学生,把爱和关怀撒播到整个课堂,必然会带来学生的愉悦配合,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融洽的课堂气氛。教师入情入景,充满感情的教学会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消除学生的走神,无精打采等不良现象。2.用情感组织教学next\n2.用情感组织教学教例back【教例4—2】在讲授初二思想政治《立志培养爱国情操》时,教师可以动情朗诵或引吭高歌《我爱你,中国》,引起学生共鸣,使其受到情感的感染和熏陶。同时可以营造一种高昂的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听课效果。【教例4—3】在讲授初三思想政治《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内容时,教师用严肃而动情的语言讲述了“两少年状告双亲”的故事:一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姐弟,因父母离异而被抛弃不管。结果双双辍学,开始了童工的生涯。为了生存,他们过早地尝到了生活的艰辛。然而他们内心燃着一股不灭之火,那就是“我想读书”。同学们,帮帮他们吧!他们怎么办?同学们设身处地为姐弟俩出谋划策……\n要想让学生充分听讲,愿意听讲,调动其兴趣是组织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兴趣是促使学生求知的最直接动力,教学可以用环环相扣的设疑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也可以用生动活泼的故事、漫画等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其听课的兴趣,还可以用形象直观的教具引发其好奇的兴趣等等。一旦学生产生兴趣,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会集中到教师的身上。3.用引发兴趣组织教学next\nnext【教例一】在讲授初一思想政治《热爱科学勤奋学习》的内容时,可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在某前线,有一个班守卫着一个山头,当敌人的两个炮兵营扑向这个山头时,只要班长应用余弦定理计算出敌人的位置,报告给指挥员,那么,敌人完全可以被我军炮火全部消灭。然而,班长与其他十四名战士竟全被余弦定理卡住了,眼睁睁地看着敌人的炮口对准了自己。一条余弦定理夺走了十四条生命。(沉默片刻后反问)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思考)要取得战斗的胜利离不开科学文化知识。战争是如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同样需要科学文化知识。我们必须从小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引发兴趣组织教学\n用引发兴趣组织教学教例(二)back【教例4—5】学习高二《思想政治》“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一框题时,首先出示杜甫的《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根据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诸葛亮在三国时期,功勋盖世,其八阵图更是博得千古美名。但刘备企图灭吴的做法扰乱了诸葛亮的计划,以致于未能实现他统一中国的雄心,此乃诸葛亮的终生遗憾。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包含着许许多多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是平衡的呢?哲学上对这些矛盾的性质是如何规定的?说明本节课要解决的第一个学习目标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原理。”那么,导致诸葛亮遗憾的原因又在哪里呢?还必须解决第二个学习的目标:“掌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这样,既让学生参与了学习目标的制定,又激发了学生急于解决问题的情趣,克服了片面所谓的“是什么”、“为什么”枯燥而乏味的问题,强化了学习的针对性。\n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遇到偶发事件,即在课堂上偶然发生且预料不到的事情,如学生突然提出一个教师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或教师犯了不该犯的错误,遭到学生哄笑,甚至有学生在课堂上打架等等,这些都会干扰正常的课堂教学,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于这些偶发事件,教师要机智地处理,巧妙地转移焦点,冷静地因势利导,稳定学生情绪,集中精力回到正常的教学轨道。4.用教育机智组织教学next\n用教育机智组织教学教例back【教例4—6】课堂上,教师正在讲“认识”的概念,巡视中发现一位学生正在玩游戏机。于是,他平静地讲道:“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如果现在哪位同学玩游戏机的行为反映到我的大脑里,我就知道此时此刻他没有认真听讲。”做小动作的学生从教师的话外音中受到启示,悄悄地收起了游戏机。\n(一)导入的作用(二)导入的要求(三)导入的主要技巧及其技能训练二.导入的艺术及其技能训练back\n(一)导入的作用back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导入新课做得好,讲究艺术性,必然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富有艺术性的导入,可以协调师生间的关系,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同时渗透主题,创造一种愉悦、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轻松进入学习状态,进入情境,顺利完成新旧知识的衔接,启发思维,并激励学生学好新知识,使学生心中喜悦而“乐为。”\n1.针对性2.新颖性3.精炼性4.和谐性(二)导入的要求back\nback(1)内容定旨。即新课导入要针对教学内容来设计,直接体现教学主题或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切忌空求形式,离题万里,脱离教学目的。(2)设计实际。新课导入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思维能力、知识基础、思想水平等实际情况来设计,使学生思维定向,情感投入,兴趣高涨,为新课的讲授做好铺垫。切忌脱离学生现状,搞空架子、花架子,让学生无法领会教师意图的设计只能会使学生误入歧途。针对性具体表现为:\n新颖性具体表现为:back(1)取材新鲜。(2)角度新奇。(3)方式新异。\n精炼性具体表现为:back(1)一语中的。(2)用词恰当。(3)要求明朗。\n和谐性具体表现在:back内容一致情调一致心理融合\n(三)导入的主要技巧及其技能训练back21.衔接式导入2.设疑式导入3.相关资料式导入4.激情式导入5.事例式导入6.直观式导入\n1.衔接式导入教师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互迁移的原理,导入新课的方法。具体有温故法、类比法、联想法、图示法等。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和对新知识的思考和探索,从而创造动态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教例4—7】教授初四《思想政治》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一课时,教师先复习提问第一、二次科技革命的时间、标志及其影响,从而很自然的引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新内容,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back\n2.设疑式导入教师围绕教学主题,设疑问难,制造悬念,调动学生思维来导入新课的方法。具体体现有:提问法、引猜法、练习法、示错法等。心理学家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之始就设疑问难,可迅速启迪学生的思考,强化探索的目标。【教例4—8】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物品,你们认为哪些是商品呢?它们为什么是商品呢?请举例说明?导入高中《经济常识》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back\n3.相关资料式导入【教例4—9】在讲授初二思想政治第三课“培养良好意志品质增强环境适应能力”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两弹一星”试验成功的照片,向同学强调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家门的努力。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他们遇到很多困难,科学家是如何创造辉煌,登上科学高峰呢?请同学踊跃发言。学生总结了很多因素,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各种正确答案后,指出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即良好的意志品质。只有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才能战胜困难,适应环境。那么,如何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next\n相关资料式导入在讲授初三思想政治《义务教育》的内容时,可选用如下资料导入:据中央电视台报道,去年在湖北某市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某市某区的一所重点初中,有几个毕业班的班主任都把本班几名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劝退”回家,不让他们参加“中考”的毕业考试,原因是他们的成绩太差,会影响班级乃至本校的重点高中的升学率,影响学校的声誉及教师约奖金,而被劝退回家的孩子的家长对此也没有意见,他们把孩子派出去打工了……请思考:(1)这个学校及班主任的做法对吗?他们违反了什么法律?(2)在义务教育中,学校的职责是什么?(3)学生家长的反应对吗?他们应当怎样做?【教例4—10】back\n4.激情式导入教师运用富有情感的方法和手段,如歌曲、录象、名人名言、诗朗诵、小品等,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气氛,引发学生激情,刺激思维,从而进入新知识的学习。next【教例4—11】在讲授初一思想政治《热爱科学勤奋学习》的内容时,教师播放“神舟五号”发射的录像。并配以激情的讲述:“神舟五号“载人太空船发射成功,真正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显示了中国人科学求实、锐意进取的拼搏精神和坚强决心。中国成为继苏美之后第三个依靠自己力量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这不仅体现了我国航天技术方面的突破和实力,也是整个高科技产业的盛事。这激励我们从小要热爱科学,积极进取。从而导入新课《热爱科学勤奋学习》。\n在学习高一思想政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一框题时,教师先播放一个MTV《春天的故事》,使学生切实地感受打开了国门的中国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用1979年和1992年我国设立经济特区带来的欣喜变化的对比,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思索“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是必然的趋势,”从而导入新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激情式导入【教例4—12】back\n【教例4—14】讲授高二思想政治《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时,教师讲了“孟母三迁,择邻而居”的故事。同学们听得兴趣盎然,教师就因势利导问:“为什么孟母耍三迁?”有的同学马上接口道:“为择邻。”教师问:“那为什么要择邻?”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好的环境有利于孟子学习。”有的说:“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外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又问:“这样讲外因是起决定作用了?”学生答:“不是的,有了好的环境,学习的好坏还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外因只是条件,内因才是根据。”通过讲此故事,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事例式导入教例【教例4—13】在讲授初二思想政治《掌握承受和战胜挫折的方法》内容时,为讲明要学会辩证思维,引寓言故事《塞翁失马》。back\nnext在讲授初一教材《热爱集体》的内容时,可选用一幅“拉车”漫画:一只大雁拉着一辆马车想朝天上飞,一个兔子拉着这辆马车想朝前面奔,一条鱼儿拉着这辆马车想往水里钻。漫画使学生在笑声中认识到:良好的集体的建立需要每个成员共同努力的道理。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团结才能力量大。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须靠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教例4—15】6.直观式导入\n【教例4—16】在讲授初三思想政治《法律规定经济活动中的各种规则》的内容时,演示漫画,并提问:顾客为什么疑心这么重?这反映了经济生活中的什么不良现象?为了规范经济生活,我国颁布了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从而导入新课。next直观式导入\n讲授高一思想政治《货币的产生》一节知识时,教师可以手持人民币给学生展示,请学生思考:人民币作为纸币与货币的关系如何,进而引入货币是怎样产生的。【教例4—17】直观式导入back\nnext选取《思想政治》教材中的适当框题为例,结合上述导入方式的理论和教例,进行一次实际训练。具体要求如下:1、至少运用三种方式导入新课。2、体现导入的基本要求。3、充分发挥导入这一环节的作用。4、可以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技能训练4—3】\n讲授高二《思想政治》“主观必须符合客观”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打破常规教学方式,教师授课时采用事例即用成语故事导入,效果很好。比如首先教师给学生讲了“按图索骥”的故事。我国古代有名“相马”专家伯乐著有《相马经》,书中说:“良马额部隆起,像一种蜘蛛的日角,四个蹄子犹如垒起的酒药饼。”有一天,他的儿子拿着经书,按照书上讲的这些特征去“相马”。结果,他双手捧着一只癞蛤蟆兴冲冲地回家向父亲报告:“我也‘相’了一匹马,额头同书上说的差不多,只是四个蹄子不像垒起的酒药饼。”伯乐见了,哭笑不得,对儿子说:“你的这匹马太会跳了,大概驾驭不了啊!”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不禁捧腹大笑,带着愉悦饱满的情绪进人学习状态,并主动探求知识。而后,我接着说到:伯乐的儿子所以闹出把“癞蛤蟆”当“良马”的笑话,就在于他生吞活剥书本知识,惟书不惟实,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那么,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怎样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就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向对新知识的学习。next参考建议(1):\nnext参考建议(2):参考资料:高二思想政治《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有一位政治教师在讲授“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时,采用了资料导入(乡土资料)方式。教师投影了1999年1月16日《长江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横店五百亩塘遭氰化物毁坏》。学生被发生在家乡的事实所吸引。有几个同学在下面细语:“这个事件就发生在我们村。”教师当即提问“什么是环境和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有何危害?”并导人新课。时空上贴近学生又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乡土教材,会刺激学生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并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求知欲,引起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活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n参考建议(3):在讲授高三教材“我们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伟大祖国”时,教师采用了激情导入的方法。先播放MTV《大中国》,学生一听到歌曲,看到画面,心灵很快受到触动。结合歌词,教师适时提出如下问题:“这首歌词中的兄弟姐妹都很多,到底有多少?”、“他们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他们是怎样共同创建了我们伟大祖国这一美好大家庭的?”同学们非常熟悉首歌,大家议论纷纷,争着回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便可进人一种沸腾的状态。back\n(一)课堂讲授的作用(二)课堂讲授艺术的要求及其技能训练三、课堂讲授的艺术及其技能训练\n课堂讲授是教师传授知识技能、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接受知识技能和思想教育的过程。课堂讲授的好坏,直接反映出教师教学的才能与技艺,也从根本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一)课堂讲授的作用back\n1.教学语言的有效性。2.教学内容的真实性。3.教学方法的灵活性。4.教学难易适度性。5.教学设疑启发性。(二)课堂讲授艺术的要求及其技能训练3back\n(1)简洁优美。(2)富有特色。1.教学语言的有效性back\n【教例4—18】在教授高二《思想政治》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框题时,借用诗人李白的名句“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来说明对于矛盾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忽视矛盾的特殊性。名诗名言入课,简炼明理,又优美宜听,自然会为一堂课增色很多。简洁优美back\n富有特色:next俗话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是没有味道的。学生每天面对教师的教学,如果教师的语言一味地重复教材或照搬他人,就会使学生觉得听课像吃了别人嚼过的馍一样没有味道,也就失去兴趣,势必影响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注重对教学语言的润色、加工、转化,使教材语言转化为富有教师个性的教学语言,即将教材中的知识观点、思想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思想,然后通过加以语速、语调等方面的艺术地雕琢处理,针对教学对象的接受和理解的能力,进行有效的教学,最终形成教师个人的语言风格,富有特色,吸引学生。\n富有特色【教例4—19】教授高一《思想政治》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一问题时,教师把知识点用四个排比的“为什么”句式进行启发式讲授,富有特色、启发思考,教学效果很好。具体内容如下:价格为什么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因为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市场供求关系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因为受社会生产活动变化的影响;社会生产活动为什么会时而扩大,时而缩小?因为受物质利益的驱动;物质利益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生死存亡。商品生产者的追利目的会导致什么后果?导致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由此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back\n教学内容的真实性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教育要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作为一门学科,思想政治课肩负着双重教学任务,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要以此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即完成对学生知——信——行的转化。和其他学科教学比较,任务相对艰巨复杂,这就要求教师的讲课必须科学准确,真实可信,无论是教材中的概念、原理还是补充的课外资料、事例,都应是确凿有据,经过实践证明了的,或者有确切的名称、时间、经过。科学与事实,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特征,也是具有可信度和说服力的体现。政治教师切忌胡编乱造,空话大话假话,脱离实际,失去学生信任。这样的政治教师非但不能教育学生,只能贻害学生。back\nnext任何理论都不会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自发地产生影响,而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形式、方法、途径等,使外在的理论内化为人的思想、理想和信念。也就是说,思想政治课教材知识再真实再丰富,对于教师而言,总要通过一定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其接受并信服。那就要讲究教法的艺术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n(1)探究问题教学法。(2)情理交融教学法。(3)分层教学法。(4)对话式教学法。体现艺术性的的教法有:back\n【教例4—20】学习高一《思想政治》的“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一课时,可以结合学生经常光顾的市场的特征或作为一名消费者的种种感受提出问题,如与学生共同探讨“市场如何分类?消费者有哪些权利?然后结合教材知识点,师生共同解决和学习。(1)探究问题教学法。含义:指的是教师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启发学生善于和敢于发问,围绕教材通过师生双边的共同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方法。要求:教师要善于探索问题,并善于向学生提出问题,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多角度启发诱导学生,开拓学生思路,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搜寻与教材知识相应的相关资料,提出问题,进行学习。back\n【教例4—21】在教授高二《思想政治》教材中“内外因关系”一框时,教师可以从分析自己的成才过程入手,从内外因两方面分析,使学生从情感上感受到教师的诚恳及与自己的亲近,在总结教师自身的同时去感染和关爱学生,对他们提出更高的希望,把知识融于师生间情感交流中,学生易接受,易感动。(2)情理交融教学法back\n【教例4—22】在教学中,教师对主体及其学习任务进行分层,将所任教的学生按其能力的高低分为A﹑B﹑C层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如对A层的学生要求其对知识会归纳﹑运用;对B层学生要求熟练掌握,简单归纳总结;对C层学生只要求他们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和个别的概念即可。(3)分层教学法back\n即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以开展对话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有效地发展认识问题的能力和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教学方法。它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用灵活的方式,如论述式对话教学,讨论式对话教学,质疑式对话教学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每个参与者的热情。(4)对话式教学法back\n4.教学难易适度性。一堂课一般为45分钟,时间有限,教师必须对所教授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难易结合,总体设计,使45分钟得到最有效的配置。尤其是教师在课堂讲授时,要注意把握教学的难易度。知识太浅,学生没兴趣;知识太深,学生又听不懂。因此,要搞好知识难易的协调性,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工夫,把握好火候,由浅入深。深又不能高深莫测;由点到面,面又不能无边无际。要恰到好处,既能引起学生学习探究的心理,开阔学生视野;又能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即深浅有度,广窄有边,节奏紧凑,难易适度。back\n5.教学设疑启发性。next疑问,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导火线,制造悬念,设置疑问,必然会使学生产生好奇、急于破谜的心理,由此引发学习动机,激起学习欲望,思维之门得以开启,教师的课堂讲授才能深入其中。课堂讲授设疑的方式很多,有问题导学、悬念刺激、层层递进、发散思维等。教师运用多种方法的设疑提问去启发学生,使学生边学边思考,跟着教师的指挥棒在知识的迷宫中探寻,这样的课堂讲授必然会事半功倍。\n在讲授高一思想政治《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一课时,教师可以采取提问导学的形式,诱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即把这一课知识的重点、难点创设为若干问题情境,以问题导学的形式提供给学生。教师可以设置这样几个问题:(1)工业和农业是同时产生的吗?(2)重工业和轻工业是以生产产品的轻重来划分的吗?(3)“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与“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否矛盾?(4)为什么只有现代化机器大工业才是国民经济的主导?(5)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我国的工业?这几个问题不仅突出了本框知识的重点﹑难点,更使课堂讲授有了一条清晰的知识线索,使学生的思维定向,开门见山,从而保证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设疑启发性【教例4—23】back\n运用以上课堂讲授要求和参考方法,针对思想政治教材的内容进行技能训练。具体要求如下:(1)恰当运用课堂讲授的方法。(2)体现课堂讲授的要求。(3)富有创新思想和求异设计。next【技能训练4—4】\n在讲授初中教材《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一课内容时,教师可采用问题导学式的、体现教学设疑启发性的课堂讲授方法。具体操作如下: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师:(多媒体,展示《荒漠化》漫画,引导学生观察并议论。)同学们从这幅漫画中看到了什么?生:植被面积在减少,荒漠化面积正在扩大。除此之外,污染正在加剧等等。师:这些说明人类已经面临着什么问题?(引入课题)由什么原因造成的?生:(集体回答)严重的环境污染。是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工厂高度集中,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造成的。next参考建议(1):\n师:所以,这一切与人口增长过快有关,大家必须明确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你们从媒体上有没有发现过世界气候近年来有何异常?学生在回答中列举了不少气候异常现象,如:我国北方干旱,南方洪涝,北方“沙尘暴。”欧洲2002年夏季洪水淹没好多国家;北美飓风风异常强烈;许多国家遭受干旱,等等。师:这些主要是由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造成的。深层次分析,是人类对环境的不尊重,使得一向温顺的环境对人类发脾气了。结合大家的认识,这些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生:环境问题已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师:大家想一想,我国同样存在环境问题,我国这一问题有哪些突出表现呢?生:(看书后回答)主要有四个方面:土地生态的恶化,水资源污染,大气污染,森林草场面积减少。\n师:(切换多媒体至练习题。目前世界上平均每天消失一个动物物种,每小时消失一个植物物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土地荒漠化已成为“地球癌症”等。1995年全世界因此至少损失420亿美元。这表明:A.我国的环境问题十分严峻。B.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C.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D.我国资源问题已经十分严峻。生:(经过议论)选AB。因为两个实例都属于环境问题,不属于资源问题。生:我认为应选B。这是就全世界而言,我国存在的问题不能代表整个世界。(先通过整体感知内容,然后练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知识升华打下基础。)师:(评价鼓励)同学们看问题真准。请同学们运用课前所收集的以及教材中所提供的有关信息,你能找出这些突出问题中有哪些事例?北方的“沙尘暴”——土地生态的恶化;温室效应——大气污染;清水变浑水、黑水——水污染;市场上一次性木质产品——森林草场面积减少。next\n师:(给予学生鼓励,切换多媒体,呈现讨论题)你们列举了很好的事例,它们都会引起人们的思索:(1)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哪些?(2)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哪些危害?(3)我们该怎么做?(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为参与策划打下基础。)学生小组讨论后大组交流,认为发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1)工业化过程;(2)经济利益至上;(3)人们的自身意识、行为不慎;(4)科学技术不高和生产力水平落后;(5)人口增长过快等。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那么你们能说出环境问题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哪些危害?学生:举出若干危害地球、生命财产、身体健康、行动障碍等表现。师:请大家说说,在我们中学生中对资源和环境保护不利有哪些表现?生:浪费粮食、随地吐痰、浪费水电、乱抛瓜皮果壳等。next\n师: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作为她的子孙——我们就能任其下去吗?当然不能。那应怎样去做呢?生:节约粮食、水电,坚持不再使用一次性木质产品,注意搞好学校、家庭卫生。师:仅仅这样,可河水照样污染,大气的烟尘还会增加,那该怎么办?生:建议政府严格依法保护环境,治理污染,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对资源环境危机感和参与意识。)师:同学们,你们通过学习还有疑问吗?生:人口多,已经给资源造成了压力,怎么也会给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呢?师:同学们请看书第71-72页。人类要生存,人口多就有可能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造成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生:水资源污染是不是水资源短缺的原因造成的呢?师:请同学看书第72最后两行。说明水污染对生产和生活造成影响,就会减少优质水供应。(鼓励学生提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鼓励发现学习,学会创造打下基础。)\n情理交融教学法地运用。教学过程不仅是传道授业的过程,也是情感的培养过程。教师在课堂中采用活泼的形式,精选典型的材料,让学生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就能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如学习“可持续发展战略”时,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是人类的眼泪》的广告词:小浪底黄河遭受严重污染;江河海洋的污染,干涸着生命的源头;我们人类的朋友,维系地球生态平衡,却被我们自己掠夺殆尽;人类的贪婪使这些物种濒临灭绝……精美的词句,富有感染力的音乐与画面,让学生情感得到升华,增强了环保意识,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伟大意义。参考答案(2):back\n四.提问的艺术及其技能训练next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熔科学性与艺术性为一炉的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种调味品。教学方法在不断地创新中改革发展,但没有一种教学方法可以缺少课堂提问的情节,而是以更多变的视觉去捕捉更合适的提问契机,从而更加增强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n四.提问的艺术及其技能训练(一)提问艺术的作用(二)提问艺术的基本要求(三)提问的主要方法及其技能训练4\n1.通过艺术性的提问,可以完成检查学生学习的任务,强化学习效果。2.通过艺术性的提问,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听讲效率。3.通过艺术性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4.通过艺术性的提问,可以展示学生的才智,增强学生的进取精神。5.通过艺术性的提问,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其思考能力。back(一)提问艺术的作用\n(二)提问艺术的基本要求1.目的明确,语言简洁2.选准时机,恰当“布白”3.启发诱导,气氛和谐4.面向全体,及时评价back\n(三)提问的主要方法及其技能训练1.衔接式2.引发式3.递进式4.比较式5.聚合式6.辐射式7.反诘式8.换位式back\n【教例4—24】在讲解高一《思想政治》“货币的产生”一框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讲授商品知识过程中物物交换的有关知识,提问“在物物交换遇到矛盾时如何解决的矛盾”,从而引出货币的概念。衔接式back\n【教例4—26】给学生讲授“三日不见须刮目相看”的历史小故事,提问“为什么三日不见须刮目相看?”这里蕴涵着什么样的哲学道理,从中归纳出高二《思想政治》“发展地看问题”一框题。引发式【教例4—25】在讲授初一思想政治《宽厚待人》的内容时,引用成语故事“负荆请罪”,提问“蔺相如为什么躲着廉颇?蔺相如身上体现了什在么优良品德?学生很容易说出宽容、宽厚待人。back\n【教例4—27】讲授高一《思想政治》“商品”的概念时,教师可首先发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商品?”同学们会说出很多吃、穿、用的商品的名称,教师引导总结“商品对我们都是有用的”,然后再问“凡是有用的东西都是商品吗?”,学生讨论归纳出“只有劳动产品才是商品”,接着教师继续发问,“凡是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吗?”,教师举例说明,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只有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最后教师请一位同学在分析上述多层问题后归纳答案“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这样层层递进,拾级而上的提问,一环扣一环,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学生容易理解,难度降低,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犹如登山般克服重重的困难达到峰顶,成功的喜悦会促使学生的思维之花开得更加璀璨夺目。递进式back\n4.比较式。即针对教学中的可比性知识设计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在比照分析中,更加准确地掌握知识或认识事物性质的提问方式。【教例4—28】在讲授初三思想政治《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系》的内容时,先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再从一般违法与犯罪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处罚方式方面分析它们的不同点,从而使学生明确了二者的关系。一般违法犯罪不同点危害程度处罚方式相同点next\n【教例4—29】讲授高一思想政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时,从“经济基础是什么?根本目标为什么?宏观调控力度如何?”三个方面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相比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归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从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next\n【教例4—30】关于高一思想政治《三大产业的划分》的提问。教学“三大产业”的划分时,教师一般会直接引入“三大产业是指哪些产业”,这一提问平淡无味,缺乏启发性。如果教师能从生活中选取事例结合学生所见所闻发问,自然会引起学生的兴趣,积极去思考、探索。如“你认为农民种田、养鸡,工人炼钢,老师授业解惑有什么不同呢?”如此提问,使学生马上与三大产业接近了距离,以他们的所见所闻为基础去比较、归纳、总结出三大产业各自的概念,充分发挥其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back\n讲授高二《思想政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时,教师可提问下列问题:为什么邓小平同志强调“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为什么剪枝截叉要从树苗开始?为什么江泽民同志提出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等等,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聚合式back\n在讲哲学上的“价值”时,可这样提问:什么是哲学上的价值?为什么它不同于商品的经济价值或药品的医学价值?哲学上的价值含义与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含义有何区别,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有用的都是有价值的吗?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提问,突出教学内容。辐射式【教例4—32】back\n【教例4—33】讲授高三《思想政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框题时,可提问“历史英雄和伟大人物在历史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是他们创造的历史吗?为什么呢?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反诘式back\n【教例4—34】教师在准备讲授初一思想政治《意志坚强》一课时,事先布置学生复习旧知、预习新知,归纳出3至5个问题,在授课时对教师进行课前提问并做好点评的最佳答案。换位式back\n【技能训练4—5】任选政治教材一框题进行课堂提问的训练。要求:灵活运用上述提问方式,行之有效地设计问题。参考资料:高二思想政治(上)《事物是变化发展的》。next参考建议(1):学习高二思想政治《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一内容时,有一位教师采用引发式课堂提问的方法如下:先出示席慕容的诗《漂泊的湖》,然后,让学生阅读材料并思考、猜想以下问题。什么是运动变化?“楼兰已毁”是什么性质的变化?繁华的楼兰为什么毁掉?它带给人们哪些哲学启示?在今天,人们能否再现楼兰昔日的繁华?为什么?等等。这样,学生就在品味、思索和分析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顺利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n教师在讲授高一《思想政治》“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及其优越性”时,运用反诘式提问方法提问。在学生容易困惑的知识点上,有意识地提出与教材相反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既然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那么为什么我国还存在较多的腐败现象?为什么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不景气?为什么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选择”私有制?教师有益的启发,并加以正确的指导和提示,引起学生更深入的思索,从而主动探究知识。参考建议(2):back\n五.板书的艺术及其技能训练(一)板书艺术的作用(二)板书艺术的基本要求(三)板书的主要形式及其技能训练5back\n1.体现意图,理清思路。2.突出重点,点拨难点。3.形象直观,强化记忆。4.启发思维,体现美育。(一)板书艺术的作用back\n(二)板书艺术的基本要求1.目标明确性2.条理清晰性3.形式多样性4.内容选择性5.书写规范性back\n(三)板书的主要形式及其技能训练1.观点式板书。2.结构式板书。3.演绎式板书。4.归纳式板书。5.线索式板书。6.图表式板书。7.发散式板书。8.递进式板书。9.总结式板书。back\n1.观点式板书就是把教材中的马克思主义和其他社会科学基本观点、原理的内在逻辑关系,用精当的词语和句子依次板书出来构成的板书。它多用于新课教学。由于它层次分明、系统完整、表达清晰,有利于学生听记、理解和复习,因而在教学中被普遍地运用。【教例4—35】一位教师在设计“商品的使用价值”一框内容时,用精当、准确的语言设计观点式板书如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用于交换是因为使用价值不同: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3)能够交换是因为价值相同: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4)价值是交换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5)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根本属性,统一在商品中。back\n2.结构式板书教师把教材的内容,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侧重于运用线条、符号等组合词语结合表现出来,这种板书是在形式上对文字式板书的一种变革。它强化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学科知识的整体结构,主要用于表达概念、观点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开门见山、一目了然。【教例4—36】在讲授高三《思想政治》“民主”的概念时,涉及到它与国体和政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可设计结构式板书如下:back\n3.演绎式板书把一个概念或原理分解成几个部分,派生出几个层次的观点,“各个击破”知识点,同时,按其内在联系展示知识结构体系,这种板书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化繁为简,层次清楚,观点突出。【教例4—37】在讲授宗教信仰自由的概念时,可板书如下:back宗教信仰自由①④信不信②③信不信这种那种这派那派\n4.归纳式板书从众多的概念或分论点中总结归纳出一般结论的板书形式。这种板书形式对知识概括性强,使学生全面把握,有助于理解。【教例4—38】在讲授高三思想政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一框题时,可板书如下:back\n5.线索式板书教师为了突出教学中知识的脉络,用线条、符号等表达知识之间内在联系和发展过程的板书形式。【教例4—39】高一思想政治《货币的产生》一框题内容: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交换→产生货币。back\n6.图表式板书是将教学内容以图表形式展现出来或以图表及箭头等符号组成简单图案,说明知识间联系的一种板书形式。这种板书具有简洁、清晰,容易理解记忆等特点。【教例4—40】在分析高二思想政治《量变和质变的含义》时,可设计图表式板书如下:两种状态量变质变不同点不显著的变化,根本性质未变;矛盾双方互相依存,静止状态显著变化,根本性质的变化;矛盾双方相互转化,一事物变化为它事物相同点都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next\n【教例4—41】在讲授“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框题时,图表式板书如下:back\n7.发散式板书即以某一概念为基础,围绕这一概念引起学生在知识点上的发散性学习的板书形式,这种形式便于学生由点到线到面地系统掌握知识,利于理解记忆。next\n【教例4—42】在讲授初一政治教材“让我们来认识友谊”一框时可设计发散式板书如下:友情基础真诚平等互帮互谅共同追求特点选择性稳定性亲密性back\n8.递进式板书。依据知识层次的逐渐深入而设计的一种板书形式。这种板书便于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也有利于教师结合教材进行教学。【教例4——43】讲授高二《思想政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和形式”时,可设计递进式板书如下:back\n9.总结式板书:即教师将一章的知识要点总结到板书中,便于学生记忆,同时便于复习。back\n精心设计,板书艺术性。一篇好的文章讲究点睛之笔,同样一堂生动的课也需要妙手之作。任选思想政治一合适框题,将自己巧妙的构思通过艺术性的板书展现出来。要求:既能突出课堂的重点,让学生抓住关键;又能烘托气氛,妙趣横生。next【技能训练4—6】\n学习“按客观规律办事”时,按自己预先设计的位置板书内容,最后利用彩色的粉笔构画出右边图形,以“规律的客观性”为“腹”,把规律的客观性的表现通过“双腿”表示出来。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人在规律面前也不是无能为力的。把对规律的“认识利用”,通过具有思维能力的大脑表示出来。但是人们在认识利用规律的时候,还必须把“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有机的统一起来。这样把本节的知识,勾画出一个“跳绳人物”的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next参考建议(1):参考资料:高二思想政治上册《按客观规律办事》\n《客观规律办事》板书next\n参考资料:高三思想政治《民族及其特征》。参考答案(2):在高三思想政治《民族的形成》教学可采用如下的线索式板书设计:氏族、部落(以血缘关系组成的人们共同体)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语言→共同心理素质→民族(新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next\n参考资料:高二思想政治《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参考答案(3):在讲授高二思想政治《事物的因果联系》的教学中,采用演绎式板书如下:事物的因果联系含义原因结果关系区别联系不能混淆先行后续的关系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back\n六.结课的艺术及其技能训练(一)结课艺术的作用(二)结课艺术的基本要求(三)结课的主要方法及其技能训练6\n(一)结课艺术的作用1.梳理知识,形成网络。2.突出重点,画龙点睛。3.激活思维,发展智能。4.发现不足,及时弥补。5.首尾呼应,承前启后。6.知情统一,思想升华。back\n(二)结课艺术的基本要求1.巩固性。2.针对性。3.简洁性。4.后续性。5.灵活性。back\n(三)结课的主要方法及其技能训练1.归纳总结法2.情理交融法3.首尾呼应法4.设疑过渡法5.比较异同法6.师生对话法7.图表总结法8.行为评价法9.练习检测法10.情感升华法back\n1.归纳总结法next即教师在课终之时,对全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全貌式的归纳总结,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的一种结课形式。\n归纳总结法【教例4—44】高一思想政治《价值规律的作用》一框题的结课设计如下:通过这一框题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中无形的指挥棒,其基本内容的核心即为“价值决定”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也体现了这一核心,但由于价格与供求关系的相互影响,导致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但从长远趋势来看,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即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主要有: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总部门的分配;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back\n【教例4—45】讲授关于高一思想政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框题的结课如下:通过这一框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每个人都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就是(1)适度消费;(2)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适度;(3)科学消费同时还要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因为生产和消费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守财奴式”的消费会阻碍生产的发展,而“一掷千金”的盲目高消费也是行不通的,今后,如果我们富裕了,也应该象王延江等人那样,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努力为国家为人民做出更大贡献,以正确的消费观指导人生。2.情理交融法back\n3.首尾呼应法【教例4—46】在讲授高三思想政治《实践在认识的决定作用》时小结如下:导入:通过学习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我们知道了这是关于实践与社会关系的认识。那么,实践在认识中到底有些什么作用呢?为此,我们来学习第二框题……小结: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实践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back\n【教例4—47】在讲授高一思想政治《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一节时,结课如下:通过上述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那么如何搞好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使它充分发挥支柱作用呢?这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做好预习。4.设疑过渡法back\n【教例4—48】在讲授高一思想政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一框小结如下: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它本身没有社会属性。但当它与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后,便具有了不同的性质和特征。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异同如下:相同点:都运用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手段。不同点:(1)经济基础不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为基础。(2)根本目标不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标,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3)宏观调控力度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强有力的宏观调控。5.比较异同法back\n【教例4—49】在讲授高一思想政治《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一框小结如下:师:什么是商品?生: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师:为什么要交换?生:因为它们的使用价值不同且归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师:为什么能够交换?生:因为它们都凝结着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价值。师:由此可见,构成商品的两种属性是什么?生:价值和使用价值。6.师生对话法back\n【教例4—50】在分析高二思想政治《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一框时,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表格如下,在小结时,引导学生填写。因果关系原因结果区别含义时间顺序地位作用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转化7.图表总结法back\n8.行为评价法【教例4—51】“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一框题,就如何看待消费者的权利和义务进行讨论后小结:同学们都能坚持以辩证的观点看待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利和义务,即不能只要权利,不尽义务,又不能滥用权利,损害经营者的正当利益;作为消费者,大家都能明确在保护自身权益同时,维护他人合法权益。这种认识很好,说明同学们的法律意识很强,道德素质很高,希望大家都能成为守法、懂法的消费者。back\n【教例4—52】在讲授完高二《思想政治》“内外因辩证关系”一框时,设置练习检测题如下:成语中有一句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请辨析这一成语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吗?为什么?9.练习检测法back\n10.情感升华法【教例4—53】讲授高二思想政治《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一框小结时,请学生就“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做时代骄子”为主题,进行即兴演讲(请两位学生学生演讲),最后,让师生一起歌唱《学习雷锋好榜样》(播放歌曲录像,师生齐唱),让集体主义思想永放光芒。back\nnext任选思想政治教材一框题进行结课艺术的训练。要求:(1)对每种方式进行练习。(2)突出每种结课方式的艺术特色。(3)总结不同结课方式的教学效果,提高运用技巧。【技能训练4—7】\n参考资料:高二思想政治《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目标要求具体措施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一般措施核心措施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next参考建议(2):在讲授高二思想政治《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一框题时采用图表总结法如下:为此,在我国当前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在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条件下,在个人主义有所滋长的现实面前,为了个人的健康成长,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课堂小结)(多媒体显示)\n在讲授初二思想政治《人贵有自尊自信》一课时,设计结课时采用了情感升华法。师:(总结升华)综观古今,无论是名人、伟人,还是平民百姓,要想有所成就,无一不是以良好的自尊自信为先导的。(边讲边屏幕显示图像)人,正是由于自尊自信,才有了这位全身只有两个部位能动,在世的最著名的科学家、天文学黑洞理论的创立者,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斯蒂芬•霍金;人,正是由于自尊自信,才有了这位先天耳聋,在父亲周弘的赏识教育下终于成为大学生、留学生,被称为当代中国的“海伦•凯勒”的周奸奸;人,正是由于自尊自信,才有了这位从未上过大学,但在实践中不断进取,终成为商界巨子的李嘉诚;人,正是由于自尊自信,才有了这位世界乒坛冠军,清华大学学士毕业,英国诺丁汉大学硕士毕业,牛津大学在读博士生的邓亚萍;人,正是由于自尊自信,才有了我们这些憧憬着美好未来,自强不息的莘莘学子!同学们,就让自尊自信滋补我们的生命,愿自尊自信永驻我们心田。next参考建议(3):\n有的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归纳总结法如下: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我国公民。公民的权利是指公民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以作为和不作为取得利益。公民的义务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责任。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包括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等内容。其中,人身自由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是公民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先决条件。我国法律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保障公民的身体不受非法搜查,保障公民不受非法逮捕和拘禁。我们青少年要自觉遵守法律,决不能做侵犯他人人身自由权利的事,如果自己的人身自由权利受到了侵害,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参考建议(3):back\n第三节说课的艺术\n一、说课概述是新课改的产物,是教师表达新思想、新理念的理想平台。是集备中说、说中评、评中研为一体的崭新的教研形式。核心要义——阐述“为什么这样教”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n差异说课备课概念内涵不同属于教研活动属于教学活动对象任务不同面对教师,展示过程面对学生,检验成果基本要求不同教学设计的依据教学设计的内容目的意义不同提高教师备课能力提高学生课堂效益活动形式不同集体的、动态的互动个体的、静态的思考1、说课与备课的差异\n差异说课上课目的不同提高教师综合素养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形式不同执教者以教师为对象,是面对教师的一项单边活动执教者以学生为对象,是面对学生的一种双边活动核心不同突出教育理论、思想的内化与阐述应对课堂动态、生成的应变与运用评价不同以教师整体表现作为评价标准以学生学习效果作为评价标准2、说课与上课的差异\n(1)简易性与操作性:不受时间、空间、人员限制。解决教学与研究、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2)理论性与科学性:从理性的角度和高度审视教材。对教者观察力、判断力、逻辑思维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综合检阅。(3)交流性与示范性:评议说课、切磋教艺、交流经验。对说课者是最直接最实效的指导。3、说课的特点\n(1)普及型:一般以年级组或教研组为单位,集体备课,轮流说课,变个人智慧为集体智慧。(2)专题型:在众多教学内容中选取专题,单项研究,深入挖掘,以专题研究为目标进行说课。(3)示范型:选择理论过硬、素质全面的优秀教师向听课老师做示范。最好有实践行为的跟进。(4)评比型:带有竞赛性质。通常指定教材,在规定时间内写出说课稿,后现场展示,决出名次。4、说课的类型\n一般分五个环节: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过程二、说课的步骤程序\n5591、说教材(特点、重点和难点、课时按排)案例:说教材“0的加减法”(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1)说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教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与代数方面,低年级要让学生学习整数及有关运算,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打好学习数学的基础。作为“认数与计算”的内容之一,学好本课题有关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0和意义和5以内的加减法,加深对减法含义的理解,也可为学习10以内的其他加减法奠定基础。(2)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从课程内容的整体安排来看,教材充分体现了由易到难、由“实”到“虚”、由形象到抽象的安排,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n560本课题重点: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有关0的加减法的算理,学会有关0的加减计算。本课程难点:让学生自己发现和体会有关0的加减法的特性和规律。本课程教学的关键:用0来表示“没有”及利用加减法的含义进行教学。(3)课时建议:1课时\n5612、说目标案例:“我们周围的空气”(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题1)(1)知识与技能目标A、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B、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C、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2)过程与方法目标:A、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与分析,了解空气的成分;B、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C、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污染空气的途径及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A、组织开展以空气污染为主题的调查活动,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B、通过介绍空气中成分气体的用途,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C、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传媒收集本地的空气质量日报,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n5623、说学生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方法和技巧案例: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6单元课题2)(1)说已有知识和经验A、在日常生活和小学《自然》学科的学习中,学生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及获取二氧化碳的几种途径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为此,在进行本课题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几个基本原则有一个大概的了解。B、学生在课题“制取氧气”的学习中,已初步了解了气体的制取不仅要考虑反应原理,还要根据药品的状态、反应条件、气体的性质等来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因此,在进行本课题教学时,要关于采取对比的方法组织讨论和交流,使学生在回忆、对比、分析、归纳、实验等过程中形成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n563(2)说学习方法和技巧组织讨论和实施探究是学好本课题的重要方法。教学中,在充分利用教材所呈现的一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常规仪器模型,组织用“拼凑”图片的方法来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有关原理。为此,建议把这些图片复印放大,让学生先通过“拼凑”这些仪器模型的方法来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再组织小组交流与展示,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3)说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同以往试管实验探究活动相比,本课题设置的模型探究活动对学生来说具有更强的挑战性,要求学生不仅要有一定的动手能力,还要有更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学习过程中,尤其要关注那些平时动手能力比较弱的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动手、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整个探究活动中;而对那些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要积极引导他们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动手操作中养成善于争鸣、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使各类学生通过本次探究活动,都能有所收获、提高和发展。\n5644说教法案例:“一株紫丁香”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1)创设情境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用图画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唤起学生对教师的感情,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从而使他们如临其境,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以至其能联系生活,入情入境,尽情发挥想像,释放自己的情感。(2)自主探究在识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放手让学生自主识字。在朗读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体悟感情,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n565(3)朗读感悟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词汇,陶冶情操。《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文是一首语言清新生动、感情真挚动人的散文诗,在教学中应用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悟体验,再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同时对学生的朗读要进行适时合理的评价,激发学生向更高的朗读目标努力。(4)练习说话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涵。《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独特体验。”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讲一件老师关心爱护自己的往事”、“如果让你去陪伴老师,你会为老师做些什么呢?”……这些说话练习,旨在激发学生发挥丰富的想像,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n5665说教学流程教具准备设计思路版书设计案例:一件珍贵的衬衫(初中语文第二册自读课文)第一环节:导入新课导语设计:小学时大家就读过写周总理的文章,谁能讲讲有关周总理的故事呢?(请1-2名学生讲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更会让大家感到周总理确实是人民的好总理。”\n567教师板书课题:一件珍贵的衬衫请学生解题,着重解释“珍贵”二字。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于:由故事引入新课,就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开启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并能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环节:自读指导步骤一:指导学生默读自读提示,明确提示的要点,从提示入手,以“一件珍贵的衬衫”的由来为线索,结合投影片上的思考题,边听教学录音,边在书上圈点勾画,自学文章的追述部分----2-7自然段。\n568投影片上的思考题为:①追述部分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哪些?②这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②这件事中记叙的各个要素是什么?听完录音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选派第一组的代表来主持,除围绕思考题进行外,还要让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并通过研讨加以解决。学生可能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本来是“我”自己的过错,可周总理为什么这样对我呢?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的句子有哪些?文中描写周总理采用了什么方法?……这些问题难度不大,尽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注意宏观调控。\n教师有选择地写出第二部分的板书。设计此步骤的目的:1、让学生明确这部分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2、能准确找出这部分的时间词语,为后面突破难点奠定基础。3、锻炼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n570步骤二:列出追述部分的提纲,结合板书,复述故事内容。复述时要求学生既要做到要素清晰,内容完整,又要做到必要概括和适当取舍,切忌机械地背诵原文。设计此步骤的目的:1、让学生熟悉故事内容2、培养学生口头复述能力。在完成这个教学步骤后,用这样的方法进行过渡:既然这部分内容已把衬衫的来历说清楚了,结构看起来似乎也很完整,那么课文的开头,结尾是不是多余呢?\n571步骤三:由第二组学生代表到前面组织教学,学习开头和结尾和作用,学生讨论投影片的思考题:①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②开头与题目有怎样密切的关系?③开关与追述部分又有怎样密切的关系?④这样安排好处是什么?学生要明确:开头正是本课结构上最精妙之处,它把后发生的事提到前面来写,既对“衬衫”做了必要的交代,同时也形成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和生动性,这是运用倒叙才达到的效果,我们一定要学习这种写法。文章的结尾写的是珍藏这件衬衫的重大意义,因小见大,深化主题,也是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根据学生的问答板书一、三部分的内容。设计此步骤目的:1、让学生学习倒叙的写作方法,突出重点;2、学生能找出全篇文章中的时间词语,理清先后顺序,突破难点。\n572步骤四:默读全文,体会词语的作用。由第三组的代表主持,学生勾画出用得好的词语并作批注,说说用得好的道理。\n573第三环节:巩固练习步骤一,比较阅读默读60页(小刘的衬衫)这篇短文,找出它与课文的不同之处,并谈谈哪篇文章好,为什么?由第四组的学生代表主持。教师点拨学生找出三处不同:①写作人称不同;②顺序不同③详略不同。这个步骤结束后师生共同评出优胜小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计此练习的目的:突出文章重点,掌握学生反馈情况。步骤二,能力提高练习用倒叙手法写作。此次练习只写开头,写好后读给大家听。此项练习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达到能力的迁移。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课后完成小作文\n574附:板书设计一件珍贵衬衫1、衬衫所凝聚的深情(倒叙开头)每当……每当……回想起……2、这件珍贵衬衫的来历起因:马路上(时间顺序发展:医院里结局:交通队3、珍藏衬衫的重大意义\n5755说教学评价教师提问题学生练习\n576注意点:1、说课不是备课2、说课不是讲课3、说课不是“背课”、“读课”,要突出“说”4、要把握好时间5、注意发挥个人特长、体现特色\n注重理念;客观公正;整体观照把握标准:1、教学理念正确全面;2、教材分析透彻到位;3、重点难点把握准确;4、教学目标明确具体;5、教法学法科学灵活;6、教学结构安排合理;7、巩固训练扎实有效;8、板书图示设计精心;9、说课语言简明扼要;10、教改设想力图创新;11、当场答辩正确清楚。说课的评议\n\n第九章学校德育模式\n第一节德育概述\n一、德育的概念与意义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德育对保证人才性质有重大意义。德育工作是当前学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1.德育的概念德育是受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n2.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方面,无论哪一方面的建设,都必须以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为中心的一环。当然,德育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更为密切。一方面,德育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思想建设决定着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建设是关系社会未来的大事。青少年是社会未来的希望,他们的精神面貌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n(2)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需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表述被视为是对我国新时期教育目的的完整概括。要达到这一目的,德育工作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要坚持德育为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教育为基础,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才有方向和动力,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n(3)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青少年处于身心高速发展时期,心理发展逐步成熟,表现为既独立又依赖、既成熟又幼稚的矛盾,这时的可塑性很大,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最容易接受各种思想的影响,若及时给予正确引导,他们容易接受社会主义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反之,若放松教育,由于他们缺乏识别能力和抵抗能力,也很容易受到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甚至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因此,在这个时期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关系到青少年一生的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n二、德育的任务与内容1.德育的任务德育的任务是指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或规格。根据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和教育目的的要求,德育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学生,提高他们的社会主义觉悟,使他们能自觉按照社会和学校的要求,调节自己的言行,评价别人的思想行为,抵制资产阶级消极思想和封建残余思想的侵袭,把他们塑造成为“四有”的一代新人。\n学校德育的具体任务如下:(1)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和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观。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社会主义的理论和道德规范,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身体力行,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荣辱和按道德规范调节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基本的社会主义的道德观点、信念,为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打下坚实的基础。(2)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道德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道德需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培养爱憎分明的政治态度、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对履行和捍卫社会主义道德富有责任感、义务感、使命感。(3)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道德锻炼和规范行为的训练,不仅要使他们能自觉地运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调节自己的行为,而且要使他们的道德行为在反复的实践活动中,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即形成道德的行为习惯。上述三个任务相互联系、相辅相成。要注意发挥三者的整体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高尚品德。\n2.德育的内容德育内容具体规定学生发展的政治方向和应掌握的思想观点与道德规范。它标志着应当培养学生具有哪些品德,是进行德育的依据,是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的的一个重要保证。不过,道德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德育的内容应体现现实性与理想性的高度统一。\n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人民在祖国土地上长期生活、劳动和奋斗中形成的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热爱态度。它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巨大内聚力,是全国人民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品德。其要点包括:从小培养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增强国家和民族的意识;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发扬国际主义精神,维护世界和平。(2)革命理想与革命传统教育。革命理想教育与革命传统教育有紧密的联系。老一辈革命者在为实现创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理想和长期斗争过程中,形成了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艰苦朴素、英勇奋斗的优良革命传统。今天的青少年,为了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应当继续和发扬老一辈的光荣传统。其要点包括:激励学生有个人的理想和追求;进行正确诱导,提高学生分辨正确理想与错误打算的能力;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n(3)集体主义教育。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来都是道德的基本问题。历史上不同的阶级持不同的道德原则和态度。我国要求人们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把集体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但这并不意味着无视个人利益、个人价值。它鼓励人们发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它包括:关心热爱集体,成为集体的积极一员;用集体主义精神来调节言行;养成尊重群众的观点。(4)劳动教育。劳动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是人类幸福之源。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以及剥削阶级对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歧视,长期以来扭曲了人们对待劳动的看法和态度。为了还原劳动的“声誉”,纠正人们的错误劳动观,就需要用“劳动光荣”的思想教育他们,调动其劳动热情,让他们用辛勤的劳动来建设美好生活。劳动教育主要包括: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新风尚;勤奋学习,为参加现代化建设做好准备;爱护公共财物和劳动成果。\n(5)民主、纪律与法制教育。高度的民主是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之一。要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把社会主义民主推向新的高度,就需要高度的民主,需要人民积极参与和发挥创造性。然而,民主和纪律、法制是不可分的,只有用严格的纪律和法制来调节人们的行为,才能保障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根本问题是教育人,它包括:培养民主思想和参与意识;提高对纪律的认识、加强纪律性;掌握法律常识、严格遵纪守法。(6)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人类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交往中逐步形成了公共的道德风尚,主要有文明行为与人道主义等。这些道德是人类共有的基本美德,既是人类自身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道德基础,也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条件与标志。它包括: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培养文明行为;养成良好的品质。\n(7)正确人生观与科学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它包括对人生的目的、意义、理想、价值和态度以及人性的看法,最根本的问题是:人活着为了什么?人应当怎样活着?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将直接影响人们产生各种不同的思想与行为,制约着他们选择各自不同的人生方向与道路。为了给青少年指明人生的正确方向和道路,对他们进行正确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教育就很有必要。它包括:提高理论修养,为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打好基础;随时端正对人生的认识和态度;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看问题。\n第二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概述1.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导下,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品德的过程。2.德育过程的要素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等要素构成。这些要素互相作用,构成了德育过程的矛盾运动,离开其中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构成德育过程。德育过程中要实现两个转化:①教育者将社会意识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个人意识;②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将个人意识转化为行为习惯,形成个人的道德品质。两个转化是在统一的德育过程中实现的。\n(二)德育过程规律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内部结构、思想品德发展的内部动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学生品德发展的历程等方面,我们可以认识到德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n1.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1)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儿童吸取社会的影响形成自己的品德,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活动:一方面是家庭和社会交往活动对儿童、青少年早期思想、品德发展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学校教育有目的、有组织的德育活动施加的影响。但青少年学生在吸取社会和教育影响的活动中,不仅是被影响、被教育的对象,而且是能动地吸取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主体。(2)道德活动是促进外界的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要使外部的教育影响顺利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品德,只能在学生与外在社会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实现,而不可能在他们处于静态中进行;而道德活动则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3)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学生的活动包括学生外显的学习、劳动、文娱等实际活动,也包括学生内部心理活动。在德育过程中,首先要组织好学生的各种表现为外部行为的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启迪、激发和引导他们积极开展内心活动,以促进他们思想认识的提高和品德的发展。而内部思想情感上的心理活动一经发动和开展起来,又会表现出巨大的能动力量,指导外部实践活动。\n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知,是指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也包括道德观念、信念和评价能力;情,是指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是对客观事物爱憎、好恶的主观态度;意,是指道德意志,是为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顽强的努力,是调节行为的一种精神力量;行,是指道德行为,是人们在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下,对他人和社会作出的反应,也是衡量思想品德高低好坏的根本标志。知、情、意、行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统一实现的过程。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行是关键;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情、意起调节促进作用。在此意义上,德育过程可以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十六个字。\n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1)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解决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落实在学生品德上就必须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为此需要解决三种性质不同的矛盾:一种是认识性质的矛盾;另一种是能力性质的矛盾;第三种是思想性质的矛盾。(2)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主要是指学校德育的要求与社会、家庭等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要解决这方面的矛盾,必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与家庭、社会有关机构取得联系,互相协作,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调节环境的影响,还要提高学生识别善恶、是非的能力和抗腐蚀能力,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n4.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1)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学生一旦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品德,就能转化为一种自我教育的力量,就能根据已形成的思想品德能动地对教育者所提山的薪要求作山评价和选捍,同教育者互相配合,表现出极大的能动性。(2)自我教育能力的主要特点与构成因素。自我教育能力与自我教育联系紧密。自我教育能力产生发展于自我教育活动过程中,同时又是自我教育活动的条件。自我教育能力主要由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所构成。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自我调控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机制。(3)德育要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把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n第三节德育原则、方法和途径一、德育原则1.德育原则的概念德育原则就是教育者进行德育时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和要求。它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任务和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规律提出来的,是长期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n2.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又叫知行统一原则)。该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言行一致。其贯彻要求是:①理论学习要结合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②要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实际锻炼,培养道德行为;③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要求和评价要坚持知行统一、言行一致;④教师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n(2)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该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应当从热爱、尊重学生出发,严格要求学生,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结合起来。其贯彻要求是:①爱护、尊重和信赖每一个学生;②要对学生提出具体的、明确的、合理的严格要求;③形成尊师爱生的良好师生关系;④教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才能保证执行要求的严格性和坚决性。(3)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该原则是指教师进行德育工作要重视组织培养学生集体,并通过这一集体来教育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因此,学生集体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手段。其贯彻要求是:①重视学生集体的建设,尤其是班集体,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努力;②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的转变影响集体;③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处理好集体和个人的关系。\n(4)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该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其贯彻要求是:①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教育影响一致;②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互相配合;③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和一致。(5)因材施教原则。该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其贯彻要求是: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③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n(6)疏导原则(又叫循循善诱原则)。该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其贯彻要求是:①讲明道理,疏通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7)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该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其贯彻要求是:①“一分为二”看待学生;②长善救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③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n二、德育方法1.德育方法的概念德育方法是德育工作所采用的手段和方式,包括教育者的施教方法,也包括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方法。\n2.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方法(1)说服教育法。说服教育法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它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指导阅读、参观等。(2)榜样示范法。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包括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如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样板,还包括文艺作品中的榜样。(3)实践锻炼法。实践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它包括通过完成一定的任务进行锻炼,如练习、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通过遵守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锻炼,如制度。(4)情感陶冶法。情感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它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感染、风气影响等。(5)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法。(6)自我修养法(或者叫内省法)。它包括学习、座右铭、立志、自我批评、慎独等。\n某中学初三(2)班有个学生在弹吉他,另一个学生也想弹,走过去要夺吉他,弹吉他的学生坚决不让,结果未要到吉他,就顺口说了几句脏话,于是两人动起手来,班主任思考一会儿说:“看到你们俩的进步我很高兴。”这句话说得两个学生都莫名其妙,矛盾缓和了,都想注意听班主任分析。班主任指出:“你们两个都想学弹吉他,愿望是好的,是进步;动起手来,但没有狠打下去,这说明旧的不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手段开始时占上风,但很快被压下去了。找班主任评是非,这是你们了不起的进步,说明心中有老师,若是以前,你们俩非打个输赢不可。”两个学生听了班主任的分析都很激动,表示不需要班主任评是非了,自己去解决矛盾。试分析班主任主要用了什么德育原则和方法。\n某教师在批阅作文时,发觉小王的作文很好,于是就批了“讲评用”。后来感到这篇文章似曾见过,一查,果然是从《中学生作文选》中抄来的。然而,老师还是决定用这篇作文进行讲评。语文课上,当老师在读小王抄来的作文时,小王脸有愧色,显得坐立不安。有的同学也交头接耳,窃窃么语,小声提醒老师“《中学生作文选》上有的”。老师说:“对,这确是一篇好作文。”接着,老师就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并希望同学们以正确的态度学习别人的写作技巧。最后,表扬了几位作文写得较好的同学,但没有提到小王的名字。一下课,在老师回办公室的路上,小王追了上来,向老师承认了错误。老师说:“你能从《中学生作文选》中选出这篇切题的好文章,说明你有眼力,但抄袭是不对的。你是不是补写一篇作文,把你在评讲课上的心理活动如实地写下来。”第二天,小王把作文交来了。老师一看,十分高兴地说:“你的作文写得不错嘛!看来你有一定的写作基础。”接着,又布置他写一篇题为《教训》的评论文章。没几天文章送来,也写得不错。此后,小王不仅写作水平有了提高,而且思想也有了进步。分析要求:某教师对小王的教育过程,综合运用了多项思想品德教育原则,请指出主要贯彻了哪两个原则,表现在哪里?\n有一位老师在进行卫生教育时,把一名男生叫到讲台前,指着他的脖子说:“大家都看他的脖子多黑、多脏!你们可不能像他一样啊!”以后,这个学生见到这些老师心情就紧张,课也听不下去,成绩不断下降,而这时老师又批评他是个懒汉。期末考试时,这个学生成绩极差。请用有关德育原则评论这位教师的做法。\n三、德育途径德育途径是指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渠道。我国中小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有: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班主任工作等。\n第四节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改革一、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背景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改革有着特定的时代精神背景和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只有认清其背景,才能认识其意义,明确其方向。l、时代精神背景在世纪之交,教育界掀起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大讨论,这种融合是人类试图纠正科学主义教育对人的感情的漠视而倡导人性化的教育的结果。19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以来,自然科学取得了长足进步,并给人类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逐渐产生了对科技的崇拜,科技理性占据了主导地位,逐渐向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渗透并日益工具化,进而扩张为一种“工具理性”。学校教育成为科学教育的王国,人文教育相对缺失,学校教育与儿童生动活泼的日常生活相隔离,结果导致人格发展的苍白与道德教化功能的隐退,由此引发了人的价值信仰危机和道德滑坡。另外,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在深刻反思战争的罪恶中,人类发出了要求正义与人性的呼唤,它引发了学校教育关注生命、关注人格、关注尊严、回归生活的深思与探讨。总之,新的时代是一个提倡“以人为本”的时代,一个人的价值与尊严应受到充分尊重的时代。因此,当前学校德育改革要求在尊重儿童现实存在的前提下,关注儿童主体和活生生的经验与体验。\n2.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一方面,在世纪之交,知识的创新和应用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的驱动力,“知识经济”已成长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直接左右着生产力的发展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以计算机科学为代表的信息产业迅速崛起,推动当今社会朝向信息化社会急速迈进。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然带来人们观念上的相应变化,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环境意识、心理承受力等的培养,必然被提到德育工作日程上来;还有适用于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如改革开放观念、民主法制观念、权利义务观念、公平竞争观念、互利互惠观念、公关信息观念、商品市场观念、文明消费观念、照章纳税观念等,也要被引入到新的德育读本中。同时,外来文化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将更为直接并进一步加大,加之国内外敌对势力绝不会放弃“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使得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环境变得日趋复杂,道德失范、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和个性特征等都会从不同的侧面影响学生思想和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又须不断提出或强调一些新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如“两史一情”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民族教育、环境教育、法制教育、人口教育等。尤其是胡锦涛总书记新近提出的“八荣”“八耻”教育,更是我们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与内容。总之,全球普遍伦理与文化价值多元之间的博弈是当前学校德育改革的—个焦点。\n二、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1.“德育首位”与“德育无位”的矛盾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与党中央、国务院的文件精神来看,学校德育的地位很高,甚至被提到了“为首”的高度。不过,在教育实践中,德育却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地位。“德育首位”与“德育无位”反映出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一系列的理论问题:如何为首位?如何理解?为什么是首位?“德育首位”与“教学中心”关系是怎样的?如何处理?\n2.德育政治化与德育生活化的矛盾德育政治化是一个“反思性”概念,指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把德育窄化成政治教育,以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的极端做法。时至今日,德育政治化作为一种国家制度性的追求虽然在理论上受到批判,但其实际影响并未根本消除。我国世纪之交的基础教育改革明确提出了道德教育生活化的主张,指出德育要为学生的生活服务,德育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的生活。但考虑到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传统(专制政治)与现实国情(自上而下的党政主导),如何从指导思想到德育实践彻底抛弃德育政治化,实现德育生活化,是德育改革的一大难题,也是德育取得实效的关键。\n3.德育万能与德育无能的矛盾长期以来,人们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即期望学校德育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另外,德育理论研究上,学者也认为德育有很多功能。这两方面很容易造成德育多能甚至万能的印象。然而,到中小学去调查,与班主任、辅导员和教师座谈,大家普遍感到现在的学生难教(蛮办法不行,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明),德育的实效性偏低(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五加二等于零”甚至“小于零”),一言以蔽之,“德育无能”。主观上和“应然”状态的德育万能,与实际德育低效、德育无能构成了我国德育的“独特风景”。那么,德育的“本质功能”究竟是什么?\n4.思想统一与价值多元的矛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学校德育,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导向上,我们一直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不动摇。这“三个主义”就是时至今日的德育“主旋律”我们希望能把学生的思想统一到“主旋律”上来。然而,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并且还将继续发生的社会变化,却是阶层分化(据中国社科院的调查研究结果,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十大社会阶层)、文化多样(古今中外)和价值多元。在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学校德育如何能够把人们的思想统一到“主旋律”上来呢?这种矛盾的存在迫使我们进一步反思以往的教育观念:思想能否统一?在价值多元的时代,思想统一有多大的可行性?比思想统一更重要的是什么?等等。\n5.“大德育”与“小德育”的矛盾研究我国的教育文件,可以发现,我国的德育观是一种“大德育观”,包括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五个大的方面(如果依据德育内容来划分,就更多)。这种大德育虽然有管理体制和工作上的方便,但本身混为一谈,又带来许多弊端。其实,依据国外的经验,德育就是道德教育,现在国内越来越多的人赞成这种“小德育”的提法。不过,“小德育”能够避免“大德育”所引起的混乱,却无法全面概括我国学校德育承担的任务。两者的冲突如何解决?如果我们不能“正德育之名”,又如何“行德育之实”?当前学校德育面临的矛盾还有传统德育与现代德育的矛盾、规范化德育与主体性德育的矛盾、德育工作者队伍数量大与专业化程度低之间的矛盾、德育高要求与德育低投入之间的矛盾、学校“主渠道”与校外影响之间的矛盾、本土的道德价值与西方文化价值认同的矛盾、学校道德教育与学校道德存在之间的矛盾,等等。\n三、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1.生活化——中国学校德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德育要关注、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生活以及日常生活方式与习惯。从某种意义上讲,德育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在知识教学、日常生活和各种社会活动中,都大量地渗透有德育的因素,所以说“道德教育无痕”。一方面,贴近生活的德育最容易引起德育对象的关注;另.一方面,由于人的品德主要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人在作用于客观世界的同时,客观世界才会作用于人的主观意识。通过环境对人的多方面影响(包括动态的、表态的、被动的、主动的、人为的、个体的、集体的、下意识的和无意识的),德育对象将会得到多方面的启示、约束、规范和帮助,使之逐渐学会和适应在社会中生存所必须遵守的社会道德规范。\n2.个性化——中国学校德育模式建构的基本特征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铸造了我国一向只注重社会共性而轻视人的独立个性的民族文化特征。封建主义的教育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要求人们循规蹈矩、因循守旧,压制任何“离经叛道”、标新立异。改革开放后,我们已日益意识到个人价值和权利的重要性,从而关注和鼓励人的个性发展。实践告诉我们,个性是滋生创造力的土壤。没有个性,创造性也就无从谈起,社会也不会有活力。\n3.科学化——中国学校德育方法改造的方向关于德育工作,人们已经积累了很多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仍十分有限。现代德育要求用科学的方法论作指导。科学的方法论是与培养自主人格、独立思维能力、批判意识联系在一起的。科学的方法论提倡学校德育方法必须多种多样并各具特色,而且应增强直观性和可操作性。4.一体化——中国学校德育实践改革的方向德育一体化的育人格局,是现代大德育观念和全员德育机制的具体体现,是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具体实施。它主要指德育决策、管理、运作、实施一体化,德育评估制度、有效激励机制、效果机制一体化,德育队伍、内容、渠道一体化。\n第五节学校德育模式\n一、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是由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等人创建的。前者主要贡献体现在理论建设方面,后者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实践角度提出了一种可以操作的德育模式。(一)理论假设1.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海因茨两难判断问题”。2.个体的道德判断形式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第一,个体的道德判断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经历性质不同但有相互关联的三种水平和六个阶段。第二,上述三种水平六个阶段按照不变的顺序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展开。第三,更高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能兼容更低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模式,反之,则不能。3.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n科尔伯格对道德发展的动因进行了研究,概括出如下结论:第一,道德发展是学习的结果,但这种学习不同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第二,道德发展有赖于个体道德的自主性。第三,儿童通过对假设性的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个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拒斥低于自己道德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n(二)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开发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组织小组讨论的策略:1.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所谓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顾的情景或问题。第一,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第二,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性,使他们更加自觉地意识到各种不同的道德规范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冲突。第三,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学生在道德问题上的行动抉择能力。第四,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深化学生对各种道德规范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n2.道德讨论中的引入性提问(1)教师在讨论的引入性提问中的作用第一,确保学生理解所要讨论的两难问题或难题。第二,帮助学生正视难题所固有的道德成分。第三,引导学生阐明自觉所作判断的基本理由。第四,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各自不同的理由。(2)引入性提问的策略第一,突出道德争端。第二,询问“为什么”的问题第三,使情境复杂化。\n3.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性提问(1)升华性问题第一,澄清性追问。第二,特定争端的追问。第三,争端间追问。第四,角色转换追问。第五,普遍后果追问。(2)突出相邻阶段的论点(3)澄清与总结(4)角色扮演的问题与策略\n二、体谅模式该模式由英国学校德育专家麦克菲尔及其同事托马斯、查普曼首创。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一)理论假设1.满足学生与人友好相处的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2.道德教育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关心人和体谅人的品性,是道德的基础和核心。3.角色尝试有助于青少年敏感而成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行为的发展4.教育即学会关心学校在引导学生关心人、体谅人的人际意识中,要特别注意两点:第一,营造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的课堂气氛,使猜疑、谨小慎微、提心吊胆、敌意和忧虑在课堂生活中逐渐销声敛迹。第二,教师在关心人、体谅人上起道德表率作用。\n(二)实践应用\n三、社会行动模式是由纽曼开发的,整合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行动等多个方向,并且将它们同公民投身社会变革等联系起来。它探讨了小组讨论技能的重要性,信任和承诺等情感性问题,以及道德推理技能的必要性。该模式旨在教学生如何影响公共政策,有鲜明的行动取向。\n(一)道德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行动能力环境能力是指对环境造成特定后果的行动能力,包括物质能力、人际能力和公民能力。物质能力是影响物体的能力,其中又包括审美能力和功能性能力;人际能力指对人的影响能力,包括培育关系的能力和经济关系的能力;公民能力指在公共事务中的影响能力,包括公共选举过程的能力和在利益团体中的能力。\n1.环境能力感是道德敏感性不可或缺的部分2.人的自我力量和自信心有赖于环境能力感。3.社会行动能力是被管理者知情同意的重要保证\n(二)社会行动是直接影响公共事务的自觉行为(三)学科教学与社区参与计划相结合的社区问题课程1.与学科教学一体化的社区问题课程2.社区参与计划(1)“政治—法律程序课”包含“社区行动计划”。(2)“社区服务实习”(3)“公民行动计划”3.课程评价评价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1)熟练程度(2)成效(3)持之以恒(4)愉快性\n4.教师的角色(1)信息员(2)顾问(3)专家(4)活动分子\n第十章班级与班级管理\n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班主任工作概述概念、意义、任务、素质班主任工作内容和方法了解和研究学生(重点、难点)班集体的培养(重点、难点)\n教学目的和要求1、认识班主任工作的意义2、明确班主任工作的任务3、了解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为毕业后顺利地开展班主任工作打好基础\n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概述一、“班”的含义和作用1、涵义:是按学校培养目标,把年龄和文化程度相近的学生组织起来,以便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活动以及自己教育自己的基本组织形式。\n2、作用学校以“班”为单位进行教学活动,“班”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成长。学校是以班为单位开展活动的,“班”是学生活动的基础。“班”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还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有利于集体教育的进行,“班”是陶冶学生的熔炉。\n二、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班主任:接受学校委托的对班进行全面负责,实施有效管理的教育者1、从班与学校的关系来看:班主任是学校领导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的得力助手。2、从班主任与班集体的关系来看: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管理者与教育者。3、从班内学生与任课教师关系来看:班主任是联系与协调班内学生与任课教师关系的纽带。\n4、从学校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来看: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联系的桥梁。5、从班主任与学生个体的关系来看:班主任是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学校里只有当了班主任,才能真正体会到当教师的幸福。\n三、班主任工作的任务和职责根本任务:促进全班同学的全面发展。基本职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任务)。2、教育学生学好功课(经常性的工作)。3、组织与指导学生参加劳动和课外活动。4、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5、关心与指导本班班委会、共青团或少先队的工作。6、协调学校各部门、任课教师与班集体的关系。7、操行评定学生。\n四、班主任工作的特点1、复杂性(对象、内容、能力)2、创造性3、示范性4、针对性5、繁琐性(内容、时空)\n五、班主任素质的要求1、高尚的思想品德2、坚定的教育信念3、家长的心肠4、较强的组织能力5、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知识与能力)6、善于待人接物\n第二节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n一、了解和研究学生二、组织与培养班集体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四、做好各方面教育影响的协调工作五、评定学生操行,评选学生先进六、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n一、了解和研究学生(一)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意义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教育家想从各方面去教育一个人,他应该首先从各方面了解这个人......乌申斯基\n(二)了解与研究学生的内容1、了解学生的个体。包括学生的家庭情况、人际交往情况、学习情况、品德状况、身体和心理状况、兴趣爱好和特点等。2、了解和研究学生群体。包括班级的历史和发展状况、班级的传统和作风、班内群体关系、各类学生的比例、骨干力量的作用、班级发展的方向和突出的问题等。\n(三)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1、观察法概念:通过观察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表现获得学生的真实情况。途径:教学活动(学习动机、学习态度、智力因素、个性特点)、课外活动(兴趣、独立自主能力、责任心、荣誉感)、偶发事件(思想意识、道德素质、心理承受能力)、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要求:观察要有目的;要深入学生中去观察;要选好观察点;要认真细致等\n2、谈话法概念:指班主任有目的找学生谈话以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一种方法。方式:个别交谈或小组交谈;开门见山地谈或委婉地谈;指向性地谈或无拘无束地谈。要求:谈话前要有准备;方法引人而异;防止主观片面。\n3、书面材料分析法概念:通过阅读、分析和学生有关的书面材料,见解了解学生的一种方法。书面材料包括:学生的档案,如学籍卡、成绩册、操行评定、体格检查表、有关奖惩的记载、图书借阅登记本等。班级的记录资料,如原班主任工作日记,班级日志、班会记录、好人好事登记簿。学生写的材料,如日记、周记、作文、作业、考试卷等。\n4、调查法为了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或弄清有关教育学生的某个问题,常常需要调查。调查对象:学生的家长、亲友、任课教师和原班主任以及其他人。方式:综合调查、专题调查\n(四)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一般要求1、要有科学态度2、要有发展的观点3、要选用恰当的方式避免使用以下方式:1)专门派几个学生了解其他学生的情况。2)召开专门了解某个人或某几个人的“调查会”。3)找学生个别谈话直截了当地了解其他学生的情况。4)采取不合法的手段去了解学生情况。\n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个别教育:是针对学生个人的特点和问题而单独进行的。个别教育的对象:优秀学生、中等生、后进生“抓两头、带中间”\n(一)做好不同层次学生的个别教育1、优秀生的教育指品德兼优的学生1)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防止光环效应和定势效应2)高标准、高要求3)引导优秀生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4)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好胜自尊、充满自信对荣誉敏感超群和竞争意识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虚荣心、忌妒心强大的心理压力\n2、后进生的教育工作指学习差、表现差的学生自尊自卑满不在乎渴望他人理解有意“破罐子破摔”常对自己发出怨恨和不满情绪对老师有敌对情绪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帮助渴望成功缺乏自信和毅力1)更多地关爱他们2)保护其自尊心、培养其自信3)因势利导、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4)常抓不懈、逐步巩固教育效果班主任对待后进生的四“心” 像亲娘一样真心,像干娘一样热心,像后娘一样“狠”心,像丈母娘一样偏心\n3、中等生的教育学习和表现都一般的学生。“被遗忘的角落”1)细心观察,掌握他们的发展方向。2)要为他们提供表现自己的舞台,培养他们的竞争和超群意识。\n(二)做好偶发事件中的个别教育1)班主任遇事冷静、沉着、慎重2)弄清事件真相、情节的轻重、产生的根源和造成的结果。3)重教育、启发学生认识错误,悔过自新\n三、做好各方面教育影响的协调工作(一)协调校内的教育影响包括协调任课教师、团队干部、学校领导的教育影响,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二)协调校外的教育影响1、协调家庭的教育影响与家长联系、沟通的方式主要有:家访、通讯联系、召开家长会1)家访家访中应注意哪些事项?\n家访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家访前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考虑好与家长交谈的主要问题;访问过程中,要态度诚恳、尊重家长;立足于教育,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并提出教育学生的建议;访问后要及时分析所了解的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2)通讯联系:包括书面联系和电话联系。3)召开家长会:目的明确、中心突出、准备充分、时间时宜。2、协调社会的影响\n四、评定学生操行、评选学生先进(一)评定学生操行是对学生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个学期)内的思想品德、学习、劳动、文体活动等方面的表现及发展情况所作的总结性评价。班主任如何写评语?1、全面评价、重点突出2、一分为二、褒贬有度3、抓住特点,因人而异4、语言亲切,充满期望\n(二)评选先进制定先进标准宣传动员推荐候选人介绍候选人先进事迹投票选举公布选举结果表彰先进\n五、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1、班主任工作计划可分为学期工作计划和具体执行计划学期工作计划的基本内容:班级基本情况分本学期的教育任务、主要教育任务、措施和时间等。具体执行计划包括:目的要求、活动内容、形式和方法、时间安排、分工、完成的步骤和时限。2、班主任工作总结包括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n第三节  班集体的组织与培养\n一、班集体的涵义1、区分班集体和群体群体是时间上或空间上相互联系的人的集合。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一个真正的班集体必须有:(班集体的标志)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合理的规章制度正确的舆论良好的班风\n班级=班集体?2、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第一阶段:班级核心尚未形成第二阶段:班级核心初步形成第三阶段:班集体已经成熟故而,班级≠班集体建设和管理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n二、班集体的建设(一)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班集体的形成和巩固是以共同奋斗目标为前提的;正确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的发展方向,是班集体前进的动力。制定目标的要求:目标的提出要符合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目标的难度要适当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相结合,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制定目标要有学生参与\n(二)建立并健全班的组织机构,形成班的组织领导核心。1、建立并健全班的组织机构A:编组B:产生班委会2、培养好班干部,形成组织领导核心。(带学习、交工作、教方法、促总结、树威信)\n(三)建立必要的班级规章制度包括政治学习制度、考勤制度、文体活动制度、清洁卫生制度、课外活动制度、值日生制度、班级财务制度制定班级规章制度应注意:合理可行;正面教育为主,防止体罚;条文尽量简明,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要经过全班学生的讨论后通过。制度一旦制定出来了,就要求全体成员必须遵守。\n(四)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集体舆论是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要注意以下几点:1、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2、组织学生讨论;3、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4、广泛的利用各种宣传形式与工具。正确健康的集体舆论是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n(五)树立良好的班风班风:是指一个班级的稳定的风气,是一个班级学生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的综合体现。良好班风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逐步树立起来:1、要抓好开端;2、要狠下工夫,深入细致;3、大造舆论;4、坚持不懈。\n(六)组织好班会班会的形式:班务会、民主生活会、主题班会。主题班会的要求:选好主题;做好充分的准备;组织指导好班会的具体进行;做好总结。课外思考与练习: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一次在开学初进行的以“高擎理想的火炬”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方案。\n三、班集体管理(一)班集体管理的特点1、具有教育性2、内容广泛3、工作琐碎4、班主任要充当多种角色(导演、演员、观众)\n(二)班集体管理的内容班干部管理班级日常活动管理班级生活管理班级财务管理\n(三)班集体管理的方法目标管理平行管理:指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影响学生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管理去影响集体,把对个人和集体的管理结合起来,从而增强管理的效果。民主管理常规管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