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50 KB
- 2022-08-1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教师劳动的特点一)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教师的工作对象的复杂性(1)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意识、有理智、有感情、有个性的学生。(2)学生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家庭背景和生活条件。(3)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能力习惯各不相同。2、教师的工作内容的复杂性1)传授文化科学知识2)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3)保证身心健康成长(4)提高思想品德3、教师的工作过程的复杂性(1)教师的劳动需要消耗和运用脑力、体力,投入一定的感情、意志和精神。(2)教师的工作在时间上是连续的,不仅在课上要辛勤工作,课外还要备课、家访、组织活动等。(3)教师的工作在空间上是广延的,在校内的每个角落都要尽职尽责,在校外要扮演教师角色二)创造性:三)示范性:(四)长效性一是劳动时间长;二是劳动成果的长效性2师生的关系表现工作关系认知关系情感关系3师生关系的特征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4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初建阶段:深化阶段巩固发展阶段5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6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7普通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的一般原理和中小学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萌芽阶段《学记》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二)独立形态阶段夸美纽斯与《大教学论》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三)发展多样化阶段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学》8教育的概念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叫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场所或空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时间(时期)原始社会的教育(农业社会)古代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现代社会的教育(信息社会9教育的基本要素(一)教育者(二)受教育者(三)教育影响1)教育内容2)教育手段10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一)政治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决定受教育者的权利3、政治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二)教育对政治的促进作用1、教育通过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促进政治的稳定、完善和发展。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和制造舆论,促进政治的稳定、完善和发展。(1)教育对青少年一代形成一定的政治观念和思想,起着重要作用(2)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影响群众的政治态度和国家的政治决策1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制约教育所培养人才的规格3、生产力发展决定教育结构4、生产力发展决定教育内容和手段(二)教育促进生产力的发展1、教育通过培养劳动力来促进生产力发展2、教育通过传播、推广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3、教育通过直接创造新的科学技术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12人的发展的学说(一)单因素说遗传决定论——高尔顿、霍尔环境决定论——华生、斯金纳教育万能论——洛克(二)多因素论内在因素:遗传素质主观努力外在因素:环境(社会环境)教育(学校教育)\n1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1)遗传素质的发展具有顺序性2)遗传素质的发展具有阶段性(3)具有不均衡性(4)可塑性14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一、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二、教育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阶段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用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三、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可塑性,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四、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抓住学生身心发展在关键时期或关键方面的优势,及时地或有针对性实施教育五、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教育目的的概念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的功能(一)定向功能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对人培养的定向作用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二)调控功能对教育者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的调控对学生的调控:(三)评价功能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对教育效果的评价15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1、培养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2、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素质结构3、具有独立个性是我国教育目的的具体要求4、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性质16中小学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一)性质:基础教育二)任务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三)目标17全面发展教育培养五育教育德智体美劳18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19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0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一)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二)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类型的日益多样化(五)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21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一)古代学制的萌芽(二)近代学制的诞生和发展1、癸卯学制2、壬戌学制(三)新中国学校教育制度的确立22我国现行学制系统按程度来划分:学前初等中等高等23普及义务教育就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是一种普遍的全民的教育24课程简单地说,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学校的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25课程的类型1、按课程管理的权限来划分:国家、地方和校本。26课程理论流派学科课程论观点:主张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主要内容,组成不同学科,进行分科教学。代表人物:孔子、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活动课程论观点:主张课程应当是一系列的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去学习。代表人物:美国的杜威27演变课程的表现形式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教科书\n28课程计划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意义:1、体现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2、是学校办学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29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30课程设置改革(一)活动课程被纳入课程体系。我国活动课程在小学不超过15%,中学不超过10%。(二)适当增设综合课程。例如社会、科学、数学等(三)引进选修课程制。例如信息技术、环境保护等3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32教学的任务1、传授和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2、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他们的能力,使他们学会学习。3、发展学生的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审美情趣。33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34教学过程的本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35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一)引起求知欲(二)感知教材(三)理解教材四)巩固知识五)运用知识(六)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