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2 MB
- 2022-08-1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七章课程教师要这样来教育学生:造成一种风气,使他们感到不学无术,对书籍冷眼相看是不道德的。——苏霍姆林斯基\n教学目标:了解课程的理论流派;理解课程的基本类型;了解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概况;理解课程、课程标准等基本概念;懂得如何正确使用课程标准与教材。教学重点: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的基本类型教学难点:懂得如何正确使用课程标准与教材\n中美学生发展的现状对比中你想到了什么?问: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在哪里?问题又在哪里?\n附2:中国基础教育的优势与问题\n第一节课程概述\n一、课程的本质(一)关于课程本质的几种不同观点1、课程即学问和学科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评价:普遍把课程等同于学科。是一种单一的课程观。思考:课程与学科的关系????\n2、课程即书面的教学(活动)计划(课程计划)把教学的范围、序列和进程安排,甚至教学方法和技术设计都包含在内,力图实现对课程的较全面把握,既注重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又强调教学活动过程的预设,丰富了课程的内涵。但另一个问题产生了!课程与教学应是一种什么关系?\n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功能)学习结果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评价:这种课程观强调目标预测、行为控制和学习效率具有预设性。实际并没有说明什么是课程。\n4、课程即学习经验这种课程观源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认为课程是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全部经验。\n5、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应该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教育的职责是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技能。强调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学生转向社会6、课程即社会改造课程要帮助学生摆脱现存社会制度的束缚。提出“学校要敢于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的口号。课程的重点应该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弊端\n你认为什么是课程?请尝试着给“课程”下一个定义。\n(二)对现代课程本质的理解\n\n二、课程类型1.学科课程、活动课程2.显性课程、隐性课程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校本)课程;4.综合课程、分科(核心)课程\n\n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内容、组成学科,以学科的逻辑体系制定标准、编写教科书、规定教学顺序、教学周期与学时的课程。优点:使相同或相近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连贯起来,形成逐步递进、内容连续的逻辑系列,有利于完成人类文化传递的任务;所授知识、技能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便于教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局限性:课程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易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动作用。\n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是指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学生主体的活动及体验学习为主要形式,以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的统一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及教学组织模式。特点:强调学生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养成。缺点:课程内容及安排往往没有严格的计划,不易使学生获得系统、全面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n显性课程(formalcurriculum)列入学校课程计划的“正式课程”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um)教育环境被称为“非正式课程”\n国家课程:国家统一课程权威性多样性强制性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由学生所在学校编制的课程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地方特色很难开发,并易造成不平衡\n\n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坚持知识统一性发挥学习者的迁移能力学科之间相互融合,构成新课程教材编写和师资是最大的问题\n核心课程:如社会问题课程围绕一个核心组织教学强调内容的统一性和实用性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统一性受到影响\n第二节课程的组织一、课程目标(一)、教育(或课程)目标的分类★纵向分类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n香港新一轮课程改革之宗旨\n★横向分类知识、技能、态度认知、技能、情意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n(二)、课程目标的特征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n二、课程的表现形式(一)、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用以指导和规划课程与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其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1.学科设置2.学科顺序3.课时分配4.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n实例:普通高中课程计划普通高中必修课设有思想政治、语文、数学、信息技术、外语(英语、俄语、日语等语种)、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和保健、艺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选修课设有数学、信息技术、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7门学科,以及地方和学校根据学生兴趣要求和发展需要所开设的课程。课程安排1.各学年教学时间安排全年52周:教学时间40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0~11周;机动时间l~2周。各学年40周教学时间安排:高一、高二年级每学年上课35周,复习考试3周,社会实践和劳动技术教育2周;高三年级上课26周,复习考试12周,社会实践和劳动技术教育2周。2.每周活动总量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活动总量34课时,每课时45分钟。\n\n学习领域科目必修学分62.4%选修学分I29.1%选修学分II8.5%语言与文学语文10每个科目都在必修的基础上设置若干提高性的选修模块,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未来发展需要选择。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以及自身条件开设的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外语10数学数学10人文与社会政治8历史6地理6科学物理6化学6生物6技术信息技术4通用技术4艺术艺术或音乐、美术6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康10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15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8\n(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其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1.前言2.课程目标3.内容标准4.实施建议5.附录\n\n\n(三)、教材教材或教科书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材料。\n\n三、课程实施(一)课程实施的取向★忠实取向★调适取向★创生取向\n(二)、课程实施的策略自上而下自中而上自下而上\n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对实验区的教师进行了调查,对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意见如下:改革的必要性\n改革的不利条件\n改革的有利条件\n家长对改革的态度\n改革后教师工作量的变化\n改革中教师之间的交流\n课程标准、教学参考书与以往比较如何\n如遇到困难怎么解决\n培训中最大的收获\n使用新教材的主要难点\n教师对改革的适应性\n改革后学生的主要变化\n改革后学生的学习方式\n改革中的主要困难\n一、制约课程发展的因素(一)社会要求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求(二)受人类文化和现代科学发展最新成果的制约\n二、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n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总目标\n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六项具体目标目标一\n课程结构的改变——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目标二六项具体目标\n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六项具体目标目标三\n《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练习:精读6-10段,回答问题下面是碑身的横截面图,画出每面浮雕位置,标出浮雕序号,并用标出说明起点,用箭头标出说明顺序。北初二《语文》第三册\n省重点高中、市重点高中、县重点高中和一般普通高中分别有42.4%,38.5%,37.3%和35.3%的人认为教学内容太难。\n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六项具体目标目标四\n79%90%0%50%100%小学初中课堂教学“从不”使用自主性学习方式的百分数\n六项具体目标目标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考试和评价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n学生对公布成绩、排名次的感受(%)\n实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六项具体目标目标六\n我们应如何走进新课程三、教师应如何适应新课程\n思考与讨论:1.名词解释:课程、分科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国家课程、校本课程、课程计划、课程标准2.结合所学课程的设置,谈谈制约课程发展的因素有哪些?3.分析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优缺点?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课程评价发生了变化,你对课程评价有什么新认识?5.请你谈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