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00 KB
- 2022-08-1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全程教育学习简论摘要:文章尝试对全程教育的定义与特征等给予一定的阐述,并就全程教育学习的途径及如何实现有积极意义的教育作了一定探讨。指出教育纵向上贯穿于人的一生,横向上渗透于社会的各个层面,教育是全程、全面、开放、社会化的活动,我们应善于发现和挖掘社会上的有形和无形的知识,并吸收、内化,以至创新。 关键词:全程教育;特征;途径 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振兴,社会各方面对教育地位、教育功能的认识正发生着深刻地变化。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早在1921年就已提出“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班都拉(AlbertBandura,1925—)又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环境、行为和人三种变量交互作用决定的,并提出著名的社会学习理论。在信息瞬息万变知识加速更替的知识经济的时代,又要求我们要有一种持续的、不间断的主动的学习过程,学习和教育已贯穿人的一生,学习能使我们在需要的时候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正是基于以上观点,笔者提出如下全程教育的概念。 \n 一、全程教育的界定 所谓全程教育,是指教育贯穿于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成长过程和每一个受教育者成长过程的始终,是人在活动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具体地说在纵向上,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实现时间、人与教育的整合;在横向上,教育渗透于社会的各个层面,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的整合,是教育与活动融合,实现空间、人与教育的融合。教育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扩展到它的真正领域——整个人的各个方面,实现人、教育、生活、自然、社会的一体化。即人与周围环境的交往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学习贯穿于人的生产与实践等一切活动中,教育是生活中的教育、社会中的教育,是回归生活、回归自然的教育。其内容是可以使用文字、语言,或其它任何有形的介质传递的有形知识与无法使用文字、语言,或其它任何有形介质传递的已知的或未知的无形知识。社会上,知识无所不在,却没有固定形式,有显性知识,也有隐性知识,关键在于个人如何发掘和吸收。只要有人类活动,教育与学习无处不在,只不过体现在隐性和显性特性上,有时教育不为自己所察觉,潜移默化地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使自己的行为发生变化。 \n 二、全程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的全程性。即教育的终身性和全时空性,教育已经成为人的生活的一部分,每一位成员一生都是学习者,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学习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是学习在活动过程中的全程性,学习、工作、生活融为一体。 (二)教育的全民性。所有成员都是学习者,不学则退。 (三)教育的全面性。因教育的全程性,学习资源是全面的,学习内容来自于生活,来自于社会,学习结果应用于社会,服务于生活,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四)教育的双向性。在功能上,因环境的不同,教育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人为的教育应该施加在对人有积极的影响一方。在对象上,教育活动不是单方、单向式的,而是双方、双向式的活动,教育系统中双方的活动是双向互动的,各以对方的活动来调节自身活动,是一种互动关系。\n (五)教育的自主性与自动性。只要人跟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有联系,处在刺激环境潜在的结构下,并能对这种结构作出反应,就能自然的受到教育,教育具有自动性,即人们在没有意识努力去发现某些规则或结构的情况下,学会在任务环境中对复杂关系作出恰如其分的反应。反之为了生存,为了适应社会,每一人需要主动接受教育,变被动的、自然的教育为主动的、人为的具有自主性的教育。 三、全程教育学习的途径 教育是系统,也是网络,是一个网络系统。教育学习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中学校中的教育主要体现在对受教育者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是养成教育;工作中教育主要体现专业发展的连续性、终身性和一体化;生活中的教育主要体现教育多样性;社会学习具有间接性;社区教育表现教育的全员、全程和全方位性。 (一)学校中的教育\n 学校中的教育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学校教育,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离开学校后个体的继续发展创造了条件。青少年儿童的主要活动是在学校中学习,学校在青少年儿童和成人学习中均发挥着独特作用:其一,学校能依据确定好的计划和目标,按照社会和学习者的要求选择适当的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习者施加影响。有完整的全程教育课程体系。其二,学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专职或兼职教师,他们一般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能根据人的身心特点,高效率地进行因材施教。其三,学校有专门的教学媒介,如图书馆、实验室等,它们能更好地满足人的多种学习要求。其四,学校一般采用多层次、多结构的办学形式,这既能适应人接受初等、中等以及高等教育的层次性需求,也能为成人提供业余、半脱产和全脱产等多种学习形式。最后,学校能对其它机构的教育如企业教育和社区教育起到带动和协调作用。学校教育只是学习知识的基础,真正能产生核心竞争力,使你与众不同的,在于进入社会后无形知识的累积。 (二)工作中的教育\n 工作是多数成人生活的主要内容,工作中是知识的运用过程,是理论作用于实践的过程,但在工作中是成人仍在继续学习着,工作的过程也是实践反馈于理论的过程。在工作中除潜移默化地接受他人的影响等一些隐性学习外,还接受一些有目的、有意识的显性学习,其方式有三:长辈对晚辈的指导,这是最有效的教育;其次是在工作上有所需要,自我学习;再其次是培训学习。其内容包括进行认知学习,掌握工作知识与技能,并及时根据工作环境的变化进行知识和技能的补充与更新;了解社会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期望、限制与要求,内化职业规范;学会处理工作单位中的种种人际关系,维持正常的社会交往等。如新型教师的成长,他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教学技能和技术运用功底,而且工作中在不断遇到新问题情境下,要求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恪守教师工作的性质、责任与道德良心。教师除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反思学习,还通过观摩别人的教育教学实践,或接触学校的教育传统习俗等途径来提高教学水平。在没有外在行政命令和群体意识的前提下,通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发展意识和动力,来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设计,以充实教学生活,丰富教学体验,拓宽加厚文化底蕴,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因此教师不仅是单纯意义上的知识传播者,更是一个在教学过程中的自觉学习者,在“行动中认识并反思”。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反复过程中确立和形成正确理念与技能,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三)生活中的教育\n 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包括各种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及各种关系的现实生活世界,还包含各种精神层面的生活世界,及未来的动态更新的生活世界和个体内心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可以提供课程资源、课堂知识的应用对象、实践活动的场景、体验与反思的材料等。如果离开生活,教育便失去吸引力,学习也容易出现无法联系实际、内化程度低、掌握程度不牢等问题。学习是现代社会每一个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教育不能与积极的生活世界相隔离,真正的教育是通过“做”来实现的,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就是做,将来的社会就是“从做中学的社会”。通过学习者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增长见识。因此,我们强调的是学习者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努力促使他们在自身体验中学习,强调个体对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体验与反思。在生活教育中我们强调:(1)努力调动已有的经验。(2)通过自身的观察、调查、了解等活动和互相交流,扩大他们的经验,深化他们对自身经验的体验。(3)模拟某种生活情景,如扮演、编故事等这种“准生活”模拟中学习。通过将教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个体生活成为学生的教育,通过个体在管理、参与活动、走向社会的生活体验中,接受生活的教育,进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四)闲暇中的教育\n 闲暇从字面上理解即工作之余,广义的闲暇教育即在闲暇时间内自然和不自然进行的增进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闲暇教育,主要指学校的闲暇教育,它应当是学校教育的整体的部分。闲暇教育包括下列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信仰道德教育、社会公益和社会实践、健身运动、参观游览、人际交往等。适当利用闲暇时间,持久、有序、灵活地开展丰富多彩的、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校内外活动,如远足、郊游、参观、访问、青年志愿者、社会实践、联欢、聚会、夏令营、冬令营、团日、队日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休息、调节,在活动中充实、发展,在活动中陶冶和升华。报刊、电视要为青少年闲暇生活提供高品位的精神食粮;公共场馆(如体育场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文化宫、少年宫、青年宫)要积极发挥作用,讲究社会效益,多向青少年学生开放,形成社区教育网络,定期开展富有时代特色、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闲暇教育活动。 (五)社区中的教育\n 教育功能是社区的重要功能,一般而言,社区及其教育对人的影响具有全员、全程和全方位性。其中,全员性是指社区及社区教育的服务对象包括社区的全体成员,社区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到教育之中;全程性是指社区及其教育对人的一生都产生影响,社区实施包括成人教育在内的终身教育;全方位性则指社区从各角度、各侧面和各层次对每一个成员进行教育。由此可见,社区可以通过开展对居民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成人的继续社会化。 但学校教育往往是封闭式的,由于没有有效的与社会的沟通系统,往往得不到社会的认同,加强和改进教育,必须把学校的素质教育与社区建设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社区这一平台,让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使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统一。我们也可发挥学校在社区建设中的人才、思想、文化高地的作用,学校的教育资源进一步向社区开放,为社区服务,使学校文化向社会辐射,形成有利于与社区、居民的双向沟通的机制,形成教育合力。 实现社区教育途径一般有:第一,社区内的中小学校及其它文化设施向所属社区的居民开放,学校利用其人、财物等方面的优势参与提高居民素质。第二,社区可以充分利用其辖域内的图书馆、俱乐部等设施,或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对居民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第三,社区还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创办各种类型的社区学院,为居民提供职业技术和文化知识等教育活动。 (六)社会教育 直接参与和体验固然是获得知识经验和技能的一种重要形式,但我们不可能事事参与、事必躬亲。班都拉认为,“由直接经验导致的所有学习现象,都可以在替代的基础上发生,即都可以通过观察他人及其结果而发生”\n。这就是说,学习者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观察他人行为的结果是受到强化还是惩罚,不必自己直接作出反应并亲自体验其结果,也可以学习,这就是社会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学习是间接的,它发生在对他人行为地观察中。社会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自我调节,使之具有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通过内化,即通过观察事件的变化,或者观察具备专门技术的人操作一项任务,然后将他们看到的变成自身的一部分,通过社会学习使学生吸收他们所看到的——不仅包括学业上的知识,而且包括各种各样的期望行为——然后将它们变为自己的,学会从自己的视角看问题。通过社会学习可以教给学生新的行为鼓励学生表现或不表现已经习得的行为,或者唤起某种情绪。注意是社会学习的关键。在社会学习中作为角色榜样的行为起了作用,儿童和成人在发展中的学习大部分是社会学习。 四、全程教育观点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一)树立全面学习观\n 全面学习的观点,一指方法,二指内容。在方法上,传统的教育,十分重视接受学习,比较忽视体验学习,尤其忽视探究式学习。但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这三种学习方式往往是交错融通组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在接受学习中可能有体验学习与发现学习的成分,在体验学习中也会融入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因素,而发现学习中同样会有接受学习与体验学习的加盟。由于各自比例不同,侧重不同,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学习模式。但是应该指出,从总体方面看,不但存在某类学习任务以某种学习方式为主、为适宜的现象或规律,而且存在误用学习方式的现象,这是教学效果不佳、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正如叶澜所说“学校应精心设计有利于主体发展的各种活动,使受教育者通过活动实现发展,教育者通过活动指导,影响受教育者的发展”。学校教育正是在加强体验学习、发现学习基础上,寻找如何改善接受学习,积极探求接受学习的新形式。在内容上,全面的学习观是指各种文化知识,专业技能,道德规范,生活习惯,人际交往的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劳动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要在全面的学习中培养健全。素质教育的关键是面向全体学习、德智体全面发展、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那种重智轻德、重文轻体都是片面的,人才都是德才兼备的,忽视德育难以成才,难以成为合格公民。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有七种以上的能力,即语言、音乐、教学逻辑、空间想像、体态动作、人际交往、自我反省的能力。我们应该观察学生在哪种方面能力强,因材施教,在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个理想目标下,使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展。\n (二)树立终身学习观 “学校教育应为人的终身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离开学校后个体的继续发展创造条件,学校教育的意义若只限在学校时间,或者只限于人才的养成与选拔,那就太小了,学校教育只有立足于每个人一生的发展,才能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叶澜)。终身学习着重从学习者的主体性出发,强调个人一生中应持续学习,以满足个人在一生中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各种学习需求,终身学习使个人的学习主体性和主动性在一生中各个时期的各种学习需求不断获得满足与发展。使社会和个人的发展相互整合,同步发展,进而获得社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社会。 (三)树立可持续发展教育观 人的发展是连续的,人的教育也是连续、不断变化的过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能提高和增强人类社会得以长远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内在必然要求。可持续发展教育意味着教育与时代俱进,与发展俱进。学校教育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使受教育者在德、智、能等方面不断地向异性事物开放、交流,从而达到人的可持续性的自我更新、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为此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以保证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最高宗旨。\n 五、实现有积极意义全程教育需解决的问题 (一)学习者要有高度自觉性与主动意识。传统教育出于职业谋生的目的,带有被迫、不自觉特征。现代学习是基于一种内在需要,为了在具有高度竞争性的社会里不落后,或者说是为了自己不被边缘化,获得与社会的充分沟通,如果对社会反应的信息量减少都意味着扩大了与社会的距离,自我就会产生不稳定感和疏离感。个体和组织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把握社会进步节奏,才能保持和不断提升自己的地位。 (二)善于敏锐的发现有形与无形的学习资源。社会里的学习资源是丰富的,可供选择的学习内容是多样的,学习活动既有知识性,也有交往性,但个体要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并善于发掘无形的学习资源。 (三)学习气氛成为一种强有力的社会氛围。学习不仅是个体适应团体的需要,也是团体之间互动的需要。整个社会都存在一种不可遏止的变革张力,从而形成一种“不进则退”的社会氛围和团体压力,这种氛围使个体产生了自我提升的要求或与整个团体氛围相融洽的要求,这就是一种全民性的学习氛围。这意味着,在全社会都有一种向往变革的内在需求。\n (四)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体现人的全面发展和未来发展变化趋势的教育目标。工作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是在于学习与不断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