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五讲 21页

  • 89.00 KB
  • 2022-08-15 发布

教育学-第五讲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教育学第五讲责任教师胡洁茹\n主要内容第四章我国中小学的课程一、课程的基本理论二、我国中小学课程的基本表现形式三、中小学课程改革\n一、课程的基本理论(一)课程的基本概念1、广义:课业及进程。学校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包括学校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种活动,以及对内容的安排、进程和时限。2、狭义:一门学科。3、影响课程发展的三因素社会因素科学文化因素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n一、课程的基本理论(二)课程的基本类型1、学科课程:根据学校的教育任务和学生一定年龄阶段的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出最基本的原理、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教学内容:以各门科学的知识为中心;教材:按每门科学的逻辑系统来组织;教学:书本、教师、课堂为中心。\n一、课程的基本理论最早的学科课程:六艺(中国):礼、乐、射、御、书、数七艺(古希腊):文法、修辞、逻辑、音乐、算术、几何、天文近代学科课程开端:夸美纽斯“泛智主义”(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系统学科课程论的奠定:赫尔巴特\n一、课程的基本理论2、活动课程(“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最早提出活动课程思想:卢梭完整活动课程理论的建立:杜威\n一、课程的基本理论3、综合课程:打破一般分科课程的框架,把若干有关的学科内容合并起来编订的课程。关联式综合课:一组相互联系、配合、照应、穿插进行的学科融合式综合课:两门或两门以上相邻学科的内容糅合广域式综合课: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问题式综合课:打破原有学科界限,围绕一些重大社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n特点课程优点缺点学科课程知识涵盖量大,科学性强。逻辑性强。便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偏重逻辑性、系统性。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活动课程重视儿童主动性的发挥。打破了传统学科的框架。夸大了儿童的个人经验。片面强调教材的心理顺序。无固定标准。对教师要求高。综合课程综合相关学科,重建学生的认知结构。压缩课时减轻学生负担。涉及知识面广,逻辑结构不严密,教学难度大。\n一、课程的基本理论4、潜在课程是指不在课程计划中反映的,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的,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行为和价值观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如:学校的物质空间环境、制度文化、人际环境等。\n二、我国中小学课程的基本表现形式(一)课程计划1、课程计划的定义课程计划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和任务的总体规划,是根据国家规定的教育方针、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和科学发展水平,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订和颁发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n二、我国中小学课程的基本表现形式2、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规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n二、我国中小学课程的基本表现形式3、制订课程计划的基本原则保证实现培养目标相对完整性和衔接性稳定性和灵活性全面性\n二、我国中小学课程的基本表现形式(二)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对单科课程的总体设计,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以纲要的形式规定各学科的目的、任务、内容、范围、体系、教学进度、时间和教学法上的要求。它是国家对学校教学领导的重要文件,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的简称。它是由国家统一制订、统一颁发的,是课程开发、课程实施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n课程标准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课程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作用教学大纲从教学角度出发重视知识的传承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相对较少\n二、我国中小学课程的基本表现形式(三)教科书根据教学大纲编定的系统地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一般包括:目录,课文,习题、思考题、实验和实习作业,图表和注释。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编写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逻辑性与教学的统一编写形式:直线式、螺旋式\n二、我国中小学课程的基本表现形式(四)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包括教学的目的要求和说明;教材分析;教法指导。\n三、中小学课程改革(一)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1、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以科学基础知识为主干;重视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2、课程内容综合化当代科学的综合化和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要3、课程形式多样化:学科课程为主,多种课程类型并存;注重差异化;加强地方化4、重视智力开发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学会学习”5、重视个别差异:课程提高弹性;加强个别指导\n三、中小学课程改革(二)当代国外中小学课程改革简介1、20世纪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概况:20世纪初—30年代,以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课程论为基础。50年代—60年代,以结构主义心理学观点为依据。70年代,恢复基础运动。80年代以后,里根“新基础课”,布什“新的世纪标准”,克林顿“核心课程”发展趋势:加强基础更新课程内容加强课程现代化\n三、中小学课程改革2、战后日本课程改革概况:战后“新”教育时代,以“进步主义”教育理论为基础。50年代中期,“系统学习课程”。60年代,科学主义课程。70年代,人本主义课程。80年代后,培养生存于国际社会的日本人。发展趋势:重视基础强调个性化,培养能力民族化与国际化并重\n课后思考题1、试比较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特点。2、试述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n本次直播到此结束!谢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