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课程考试标准 14页

  • 64.00 KB
  • 2022-08-15 发布

教育学课程考试标准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程编号:《教育学》课程考试标准总学时:总学时:54学分:3一、课程性质与考试基本要求:教育学是教师教育最基本的专业基础课,教育学期末考试属于目标参照考试。教育学考试标准的制定是为了更有利于确保教育学教学大纲的实施与教学质量的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总目标,是要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观,初步掌握教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系统地了解、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规律,为学生学习其它教师教育课程奠定基础,并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教育学知识,分析基础教育教育教学问题与结合实际进行研究的能力。二、考试方法:期末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三、试题类型:题型一般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论述题(样题附后)。四、课程考试内容及要求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本章重点及考核要求]1、识记并理解“教育”的概念。2、理解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特别要理解这三个要素在当代的变化。3、比较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教育的区别。4、识记20世纪五种主要教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理解他们的主要学术观点,并能结合实际进行独到的评论。5、理解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6、访问一些中小学教师,了解教育理论在日常教育生活和教育改革中的价值。[教学内容]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日常用法(二)“教育”的词源(三)“教育”的定义,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来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二、教育的要素(一)教育者(二)学习者(三)教育影响三、教育的形态..word.zl-\n.-(一)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一、教育的起源(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说(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一)农业社会的教育(二)工业社会的教育(三)信息社会的教育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前教育学时期二、教育学的创立(一)教育学创立的主客观条件(二)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主要标志(三)主要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三、教育学的发展(一)实验教育学(二)文化教育学(三)实用主义教育学(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五)批判教育学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一)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二)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三)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四)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五)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第四节教育学的价值一、超越日常教育经验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三、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二)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三)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四)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五)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第二章教育功能[本章重点及考核要求]1.记住教育功能的含义,识别不同的教育功能观和功能的类型。、..word.zl-\n.-2.理解举例说明教育对人和社会的发展的正向功能的表现,3.了解教育功能形成和释放的过程。[教学内容]第一节教育功能的概述一、教育功能的含义: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二、教育功能的类型(一)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二)从作用的方向看,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三)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功能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功能一、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二、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一)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二)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三)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四)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五)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六)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三、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一)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二)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四、教育促进政治XX化的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最主要的就是促进政治的XX化。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XX观念。(二)教育XX化本身是政治XX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XX的教育是政治XX化的加速器。五、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第四节教育功能的实现一、教育功能的形成(一)教育功能取向的确立(二)教育功能行动的发生(三)教育功能直接结果的产生二、教育功能的释放第三章教育目的[本章重点及考核要求]..word.zl-\n.-1.明确掌握教育目的的含义及其质的规定性,了解其类型和功能。2.理解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的基本依据,掌握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3.了解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人的价值取向应注意的问题。4.理解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变化,明确掌握新时期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5.明确教育目的确立的基本依据,了解实现教育目的的策略。[教学内容]第一节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一、教育目的及其质的规定性(一)教育目的的内涵(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三)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一)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二)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三、教育目的的功能(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第二节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一、教育目的选择与确立的基本依据(一)社会依据(二)人的依据二、教育目的选择与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一)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二)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一)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二)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二)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意义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四、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一)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二)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word.zl-\n.-(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四)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第四章教育制度[本章重点及考核要求]1、识记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和义务教育的含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2、理解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突出强调“终身教育”)。3、把握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趋势。4、运用学校教育制度的有关知识来分析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问题。[教学内容]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一、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一)教育制度的含义(二)教育制度的特点二、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一)政治(二)经济(三)文化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第二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及形成(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指导学生自学)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现代学制主要由两种结构构成:一是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二是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一)双轨制: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双轨制。(二)单轨制:由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单轨制。(三)分支型学制:介于双轨制和单轨制之间的学制结构就是分支型学制。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一)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二)从横向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节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二、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形态(一)教育的结构层次:1995年《中华人民XX国教育法》确认。学前教育(幼儿园);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二)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word.zl-\n.-(一)我国教育体制的弊端:基础教育薄弱,学校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经济建设大量急需的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未得到应有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统得过死,使学校缺乏活力,高等教育内部的科系之间、层次之间的比例失调。(二)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三)1993年2月13日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有关教育制度的内容(四)我国现行学制还需要继续改革第五章教师与学生[本章重点及考核要求]1、了解教师职业的由来、发展及教师的职业角色与形象;2、理解教师职业的地位、作用与特点以及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内涵、过程与途径;3、理解学生的基本特点与主体地位;4、了解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时代特点;5、了解师生关系的作用及类型;6、掌握理想师生关系的特点及建构的基本策略。[教学内容]第一节教师一、教师职业(一)教师的概念及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二)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与作用(三)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二、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一)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内涵(二)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过程(三)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途径(四)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三、教师职业角色与形象(一)教师的职业角色(二)教师的职业形象第二节学生一、学生的本质特点(一)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二)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三)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二、学生的地位(一)学生的社会地位(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三、学生的发展(一)学生发展的含义(二)学生发展的-般规律(三)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第三节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word.zl-\n.-(二)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三)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二、师生关系的类型从对师生关系的意义及稳定性等的综合分析,师生关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以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二)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关系(三)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的的心理关系三、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一)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二)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三)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第六章课程理论与课程改革[本章重点及考核要求]1.能记住几种主要的课程定义。2.分析经验主义、学科中心主义、社会改造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课程理论流派的主X。3.能举例说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国家课程及校本课程的利弊。4.能联系社会实际分析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5.掌握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6.理解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学内容]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一、课程的含义(一)课程即教学科目(二)课程即学习经验(三)课程即文化再生产(四)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二、课程理论流派(了解)(一)经验主义课程论(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四)存在主义课程论(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第二节课程的组织一、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的特征(二)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二、课程内容课程的构成通常包括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练习册等。各构成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其整体效应取决于各构成要素的协调与配合。(一)课程标准1、国家课程标准及其框架2、课程标准的陈述..word.zl-\n.-3、国家课程标准的意义(二)教材:新教材的设计与呈现(三)新课程结构及其特点三、课程类型(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二)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三)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四、课程实施与课程管理体制的创新五、课程评价:课程评价制度的创新(一)学生学业的评价与课程本身的评价(二)课程评价、学业评价和测量(三)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四)科学——实证主义课程评价观与人文——自然主义课程评价观第三节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一、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一)政治因素与课程变革落千丈(二)经济因素与课程变革(三)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四)科技革新与课程变革(五)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二、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一)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二)课程结构的发展趋势(三)课程实施的发展趋势(四)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三、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第四节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与创新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三、校本课程的开发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理念与设计第七章教学理论与课堂教学[本章重点及考核要求]1.理解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智育、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的关系。3.理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的主X,并结合实际教学加以评价。4.理解课堂教学设计的特征、依据和基本模式,并能够进行课堂教学设计。5.明确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区别,并能举例说明讲述策略、指导策略的具体运用。6.掌握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内容]第一节教学与教学理论一、教学及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一)教学的含义(二)教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word.zl-\n.-(一)教学理论的一般概述(二)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第二节课堂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概述(一)教学设计的含义(二)教学设计的特征(三)教学设计的依据二、教学设计的程序与模式(一)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二)教学设计的常用模式三、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一)教学目标设计(二)教学内容设计(三)教学时间设计(四)教学措施设计(五)教学评价设计第三节课堂教学策略一、教学策略概说(一)教学策略的含义(二)教学策略的特征(三)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二、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策略三、几种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及其运用第四节教学行为与学习方式的转变一、课程意识与教学觉醒二、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三、多元智能与学习方式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校生活[本章重点及考核要求]1、比较分析学生家庭生活、同辈群体生活、社会文化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异同。2、区分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类别,并能进行归因分析。3、掌握失范行为的各种理论解释,并能具体加以应用。4、认识“重要他人”的概念,据此分析中小学生的学校生活状态以及所接受的影响。5、从提高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角度分析学生在学校中的生活状态。6、从建构培育丰富人性的学校生活角度,反思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教学内容]第一节学生的生活环境与行为失范一、学生生活环境的差异(一)学生的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二)学生的同辈群体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三)学生的社会文化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四)学生生活环境差异导致各种适应问题二、学生心理障碍的各种表现三、学生失范行为的各种表现(一)校园暴力触目惊心:国际性的社会问题(二)青少年XX犯罪严重..word.zl-\n.-(三)青少年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越轨犯罪比例最高(四)青少年学生XX行为的新倾向四、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一)社会生活环境中的问题(二)学校教育失误问题(三)家庭生活环境中的问题五、学生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一)心理学解释(二)社会学解释第二节学校生活与学生生活一、学生对于学校生活的态度(一)学生自身特征对学校态度的影晌(二)学校特征与学生对学校的态度二、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及影响。(一)重要他人的概念(二)学生的互动性重要他人(三)学生的偶像性重要他人三、学校生活与学习压力(一)学习压力的含义(二)学习压力的现状(三)学习压力的影晌(四)学习压力的形成机制第三节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一、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二、生活经验三、终身学习与学会学习第四节 把传授知识的学校转变为培育丰富人性的学校一、学校教育实践的重心应该转变二、学校教育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激发三、学校教育要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第九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本章重点及考核要求]1、明确班级组织的概念和基本结构。2、理解班级组织的基本属性及特点,分析班级组织的功能。3、了解班级组织建设、制度管理、教学管理和活动管理的内容。4、分析评价班主任在班级组织工作中的角色作用。5、领会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具体要求。6、了解班主任提高自身素养的途径和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班级组织一、班级组织的概念(一)班级组织概念的历史考察(二)班级组织的概念二、班级组织的发育..word.zl-\n.-三、班级组织的结构(一)班级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二)班级组织的角色结构(三)班级组织的信息沟通结构(四)班级组织的规模四、班级组织的特点五、班级组织的功能(一)班级组织的社会化功能(二)班级组织的个体化功能第二节班级管理的内容一、班级管理的涵义二、班级管理的内容(一)班级组织建设(二)班级制度管理(三)班级教学管理(四)班级活动管理第三节班主任工作一、班主任的角色作用(一)班主任是学生全面成长的关护者(二)班主任是对学生产生全面影响的教育因素。(三)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二、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操作方法(一)创造性的设计班集体目标(二)协调好班内外各种关系(三)建构“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四)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三、班主任的自我教育1、主动构建新型的知识结构;2、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3、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4、有较强的人格魅力;5、有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第十章学生评价[本章重点及考核要求]1、了解学生评价的含义、功能、类型、方法及当代走向2、理解学生学业评价的含义及基本内容3、明确学生品德评价的含义及常用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学生评价与教育评价二、学生评价的标准三、学生评价的类型四、学生评价的功能第二节学生学业评价一、学业评价的含义(一)学生认知学习的评价..word.zl-\n.-(二)学生技能学习的评价主要是进行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评价(三)学生情感学习的评价第三节品德评价一、品德与品德评价二、品德评价的内容(一)学生道德认知的测评(二)学生道德情感的评价(三)学生道德行为的评价第十一章教师的教育研究[本章重点及考核要求]1、了解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明确教师的教育研究所具有的特征。3、初步掌握从事教育行动研究的主要方法。4、掌握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行动研究等概念。5、说明和分析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教学内容]第一节教师即研究者一、“教师即研究者”观念的提出二、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优势和素养三、教师教育研究的意义第二节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一、教师教育研究的特点二、行动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三、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第三节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一、如何进行调查二、如何进行观察三、如何进行个案研究四、如何收集研究资料五、如何表达研究结果第十二章教育改革与发展[本章重点及考核要求]1、理解教育改革的意义,把握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2、分析20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阶段背景和特征。3、掌握教育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明确我国在世界教育发展中的地位。4、了解世界教育思潮宏观演变的相关特征及其背景与影响。5、分析世界教育发展趋势,提出政府、学校、教师应对措施。[教学内容]第一节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世纪回顾一、现代教育的曙光(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二、二战后的教育大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70年代)三、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20世纪80年代至今)第二节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一、学前教育二、初等教育三、中等教育四、高等教育第三节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一、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二、从科学主义、经济主义到推崇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三、从国家主义教育到国际化教育四、从阶段性教育到终身教育第四节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一、全民教育二、教育XX化三、教育信息化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五、教育的个性化..word.zl-\n.-五、不同性质考试内容所占比重:本课程采用平时考查、实验考查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其中平时考查成绩(包括课外作业、课堂笔记和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六、成绩评定方式:1、命题原则命题应以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为依据,试卷试题的组配,应适当考虑试题的内容覆盖面、能力层次和难易程度。2、试卷的能力结构按照能力层次识记、了解、理解和应用的四个的要求,比例为识记占30%,了解占5%,理解占40%,应用占25%。3、试卷的难度结构试题分为四个难度结构,即易、较易、较难、难,比例分别占25%、30%、30%、15%。能力层次与难度层次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不能混淆。在各个能力层次中,都有难度不同的试题;在各种难度层次中,也有不同的能力层次的试题。附:考试样题一、填空题:1、教育学是研究,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二、单项选择题:1、标志着教育学的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著作是()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C、《学记》D、凯洛夫的《教育学》三、多项选择题:1、教育的基本社会功能有()。A、教育的文化功能B、教育的人口功能C、教育的经济功能D、教育的政治功能四、名词解释:1、教育目的:五、简答题:1、班主任培养集体的方法主要有哪些?六、实例分析题:1、案例一听课的尴尬..word.zl-\n.-教育科学研究所P所长又一次来到X实验学校,就课堂教学进行调研和指导。W校长热情地接待这位老朋友,向他详细介绍了今天公开教学的情况:三节语文、三节数学、二节科技。在W校长的推荐下,P所长听了两节语文、两节数学。他不顾疲倦,坚持再听一下小M老师的科技课。W校长面有难色,委婉地说:“这位老师是我校较一般的教师,我们有两位优秀的科技老师不巧都外出了,你还是再去听一节数学课吧。”P所长微笑道:“没什么,了解情况嘛!”“你知道语、数课都是经过教研组精心研究准备的。M老师的科技课没有作精心的准备。”W校长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调研嘛,最好是不作专门的准备。”P所长说着就往科技教室走去,W校长也只好硬着头皮作陪。科技课的内容是“新、旧五元面值人民币的区别”,课前教师在每个学生的座位上各放一X新版的五元人民币。上课了,教师简单地进行导入,学生就开始观察了。他们边观察边记录,课堂显得十分沉静。W校长有点坐不住,不停地跟P所长说一些抱歉的话。开始交流成果了,第一个学生讲了八点区别,第二个学生,问道:“你记录了这么多,怎么只讲了四点呢?”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讲到的,我就没有重复,只是作了补充。”老师说:“这样回答问题好。”有一个学生可能平时不大踊跃发言,回答有些紧X,老师耐心地听他讲话,并投以鼓励的目光,这个学生则渐渐地自然起来。一堂课很快结束了,老师表扬每一个学生都很认真,都通过自己的探究学到了知识。走出科技教室,P所长一句话也没说。W校长却心虚地说:“这节课是M老师独立设计的,太简单,请您多批评。”P所长只是笑笑。在交流会上,P所长的话令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都大为惊讶。他说:“听了五节课,感受最深的是M老师的科技课。语文、数学课都是集体研究的,教学思路没什么大的差异,学生的学习方式没什么改变,尽管教学显得很精致,但从新课程的要求来看,不能算是好课。而M老师的课有四点值得肯定:……”——选自《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你认为P所长所说的M老师的课有哪四点值得肯定?请结合新课程理念简要分析。七、论述题:1、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论述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内涵。课程考试标准批准:制定:..word.zl-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