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育目的 9页

  • 111.00 KB
  • 2022-08-15 发布

教育学-教育目的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五章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指进行教育工作所需达到的预期结果,集中体现为培养人的质量标准。(一)广义:主体对受教育者的期望或理想设计。(二)狭义:国家对培养人才的总要求。(三)教育目的功能:导向、激励、协调、评价。(四)层次: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特殊要求)——教师教学目标(阶段工作希望达到的要求和产生变化)。1-2之间为普遍与特殊之间的关系;1、2与3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n二、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一)教育目的受特定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文化背景制约。东方文化强调对社会和国家的义务和忠诚。“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西方文化比较重视突出个人的发展。(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社会本位:柏拉图等,掌握社会知识和规范。个人本位:卢梭等,个人本性本能完善发展。文化本位:文化传统筹教育、社会、人。\n(三)教育目的受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教育目的的两大主题:人-物关系学会生存学会学习知识、技能人-人关系强化学会关心学会做人处世、情操培养完整的人\n(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逻辑起点是劳动异化使人片面的发展。表现为劳动者同劳动产品异化;劳动者同劳动异化;劳动者同人类生活异化;人同人的异化。即从经济上和精神上发生异化。(2)由异化的扬弃推导出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彻底解放。(3)人的片面发展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分工和私有制。\n(4)人的片面发展的涵义:①生产力的不发展或不充分发展,私有制的生产关系,固定、狭小的活动范围,交往的局限,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局部能力的发展;②整个人类发展水平和个人发展的异化关系。表现为人与物的对立。(5)人的全面发展涵义:①全面性是指人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活动和交往中个体占有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沉积和形成的丰富的精神和物质的财富;②是人的体力和智力、能力和志趣、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等多方面的发展,不是物的附属物、器官和工具;③人的全面发展也指自由的发展:a、每个人的发展不屈从于其他任何活动和条件;b、人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6)克服人的片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同一个历史过程。\n全面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1)全面发展学说是制定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2)全面发展的教育总是具体的教育在具体的时代条件下进行的。(3)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确定,应该围绕解决现实中的人的发展中的各种问题而制定。全面发展实现的途径: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n三、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目的(一)1950年、1951年,毛泽东两次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1953年提出“身体好、学习好、思想好”。(二)1957年提出教育的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三)1961年提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又红又专的人才”。(四)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全面发展”。\n(五)教育法规定:(95年3月18日)“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①这一方针突出了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②就教育对象素质结构突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③注重培养现代人的品质。④注重人的独立性和创新精神。三、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目的\n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五育并举;个性发展;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