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00 KB
- 2022-08-1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外国教育史》(一)《外国教育史》的课程基本结构,从横向划分,可分为外国古代教育史和外国近代教育史两大部分,从远古一直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为古代,164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近代,二战后则属于当代了。我们的网络课程也是按历史的先后为顺序的。从纵向划分,可分为教育制度史和教育思想史两大部分。教育制度史讲文教政策、教育体制、各类学校设置、教学和教育制度、学生与教师制度。教育思想史是讲外历国代著名教育家,或者是教育名篇名著中的教育思想理论。思想史和制度史有联系,但是总的来看彼此相对独立。外国教育史的发展经历了古代、近代、现代三个大的历史时期。外国古代教育包括远古的原始社会、中古的奴隶社会、近古的封建社会(即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代)的教育。外国近代教育始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它包括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帝国主义时期的教育。外国现代教育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包括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80年代两个阶段。原始教育的特征有如下一些:1.教育是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在原始社会,教育原与生产劳动直接联系(到了阶级社会才分离开来),并为当时的生产服务;2.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在原始公社,老年人对新生一代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教育,决不是盲目不自觉的,可见“无意识地模仿”之说毫无根据。3.由于原始社会不存在剥削、压迫的现象,没有阶级,所以,教育也没有阶级性。那种教育属于公共性质,是完全平等的。在氏族社会,男女两性间的教育逐渐有所差别,这是由于社会劳动的分工所引起的。4.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同生活结合在一起的、是多方面的。只因当时生产力很低,社会生活简单,所以教育的内容也较贫乏,教育的组织和方法都还处在萌芽状态(后来才渐趋复杂、丰富);因此,我们在认识原始社会教育的性质以后,不可把它过分理想化。5.原始社会的教育为原始社会的发展情况所制约,它满足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与阶级社会中把教育看成特权阶级的专利品,并使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截然不同。因而对于当时社会的进步作出了贡献,它完全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东方文明古国的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特征。首先,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是由东方开始的。人类教育的发达是以东方民族为先的。古代东方奴隶制国家早于欧洲的出现,学校也首先产生于东方各国。其次,古代东方教育反映当时社会前进的多种需要,其内容是丰富的,范围是广泛的。它为巩固奴隶主阶级的阶级统治,传播了阶级政治及当时经济、文化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其三,教育机构多样化出现了满足不同层次需要的各类学校。宫廷学校、祭祀学校、寺庙学校、文士学校,等等,一一出现。这些初级学校和高等学府、公立和私立的教育场所,种类众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级的需要,其等级性是森严的,但其适应力也是相当强大的。其四,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东方文明古国是尊师重道而严格要求教师的。广大教师在努力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寻觅诀窍,从而奠定了教育学识的初基,虽则是不成体系,而且水平是不高的。其五,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本质仍然是奴隶社会的教育。它首先是建立在奴隶主阶级野蛮而残酷地压迫奴隶阶级的基础之上的,其教育仅是少数统治者的特权,只招收上层社会的子弟,广大奴隶被侮辱为仅能说话的牲畜或工具,无权进学校受教育;就是在统治阶级内部,教育也有严格的界线。等级森严;没有固定的学习年限,教学内容渗透着神学精神且脱离生产劳动。\n雅典的教育与斯巴达教育,都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奴隶无权享受教育。但由于各自的政治、经济状况不同,因而教育体制也彼此各异。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体制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类型,其区别主要是:(1)政府对教育的态度不同。以农立国、实行奴隶主阶级专制政治的斯巴达,采取严格的集权领导,把儿童视为国有;政府官员及社会成年人对青少年履行监管的义务,青少年必须遵从;教育开支由国家负担,青少年免费接受教育。而商业发达、实行奴隶主阶级民主政治的雅典,对教育则采取放任政策,把教育子女视为家庭的职责,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学校,并交纳学费,都是家长应尽的职责。(2)培养目标不同。斯巴达统治者对内施行暴政;对外则实行防御、侵略政策,以训练勇敢善战的士兵为重任,女子也不例外。雅典为使奴隶主子弟有条件参加政治和经济活动——跻身政界和经营贸易,则竭力培养其成为身强力壮、品德优良、多才善辩而且有文化修养的和谐发展的人,即公民。(3)教育机构不同,斯巴达为锻炼战士,由国家的7岁至18岁的男子设立兵营式的教练所,为18岁以上的男子设立青年“士官团”(即“埃弗比”),借军事编制,行尚武教育。雅典则由私人设置多种类型的学校,如体操学校、音乐学校、文法学校、修辞学校,以及哲学家的学园等。程度不齐,流派甚众,任人选择就学,政府不求整齐划一。(4)教育内容不同。斯巴达的教练所和士官团以军事训练和体育锻炼为主。雅典则在体育习武之外,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修辞学校和哲学家的学园则提倡水平较高的理论科目的讲授和争辩。(5)教育方法不同。斯巴达强调要服从师训,刻苦训练。雅典则对启发诱导比较重视。(6)师资队伍不同。斯巴达的教育机构皆由斯巴达奴隶主阶级的成员负责教育工作,同时由执政官予以训诫。雅典则除本国的统治阶级成员任教外,来自国外的智者充任教师者为数众多,招揽人才不限国籍。斯巴达与雅典的教育是大不相同的。作为希腊最具代表性的城邦,这两种教育体制无论是当时古希腊的教育,还是近代欧美的教育,都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相比之下,雅典的教育对西方各国的影响更大一些。希腊化时期,希腊文明走出自己狭小的城邦,吸收了东方文化。这不仅开阔了希腊文明的视野,而且也使希腊文明走向世界其他地区。希腊化时期的哲学、文化、教育对后世影响也很大。继希腊之后的又一个西方文明的发源地——罗马就几乎全部吸收了希腊化时期的文明成果。这个时期的文科教育及雄辨术教育对罗马的整个教育都有很大影响,甚至对后来欧洲教育也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西方著名教育学家(二)1、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8年)古希腊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理想国》是古代西方一部最早的系统教育著作,该书指出,儿童从七岁起,男女儿童分开居住、生活,都分别入国立初等学校,初等学校约十年。初等教育是对“一切儿童”都要实施的“强迫的教育”。学生到十七、八岁的之后,进入高等军事学校。进行意志教育。二十岁到三十岁的青年继续学习,研究哲学辩证法,逻辑理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理论,再加上文法修辞学。\n柏拉图第一个提出学龄前的社会教育的思想,指出游戏在学龄前教育中的作用,提出要精心选择童话材料,承认歌唱,讲故事的教育意义。一般认为,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系统教育理论的是柏拉图。他的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虽然是保守的和唯心主义的,但他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德智体的和谐发展,强调早期教育和女子教育,这些思想是可贵的,为以后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2、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主张教育要立法,法律要规定所有自由民在一定的年龄阶段“都应受教育”。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划分教育年龄是很可贵的。根据人的身体发育的特点,把受教育者的年龄划分为三个时期:1.从出生到七岁为第一时期,这一时期,儿童主要受家庭教育。2.从七岁到十四岁为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要特别重视教育者在德智体美育各方面的和谐发展。3.从十四岁到二十一岁为第三个时期,这一阶段主张讲授哲学。亚里士多德将教育学与心理学联系起来,第一次提出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尝试,第一次关于教育年龄阶段划分,这些在教育史上都是有贡献的。但他完全否定了对奴隶的教育,认为奴隶是无能的,也否定了劳动教育,从这里可以明显的看出他的阶级局限性。3、夸美纽斯是十七世纪捷克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他在教育史上的一个突出贡献,在于他在反封建的同时,明确提出了大众教育和普及义务教育的主张,明确指出对整个年轻一代不分贫富贵贱,不分男女,都应实行教育。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灌输知识,培养道德和信仰,使人能利用万物,使人自身得到和谐发展。在教学制度上,夸美纽斯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分班上课制。他还为学校工作规定了学年制,十分强调教学要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出教学的系统性,量力性和巩固性的教学原则。4、卢梭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地体现在《爱弥儿》。全书共五卷,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这在教育发展史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卢梭坚决反对封建教育的刻摆公式和死摆的方法,认为教育工作应该研究儿童的求知欲,培养儿童的爱好兴趣和能力,他主张取消对儿童的体罚。5、裴斯泰洛齐,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所固有的天赋才能,并使之日趋完善,教育的中心问题在形成人,形成人的道德面貌;十分重视直观教学原则;提出了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主张;教育的各方面,体育,劳动教育,德育和智育,必须在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来实现。欧文,英国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之一,是教育史上有影响的教育家。\n欧文指出人的性格是由人的周围的环境的各种条件所决定;提出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并且指出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这一理想的唯一途径。6、赫尔巴特德国著名资产阶级教育家,被美国教育家杜威称为“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有善良美德的人。把教育过程分为三个部分:管理,教学和道德教育。道德教育要贯彻始终,必须着重加强道德修养和品格训练,而道德教育只有通过教学才能实现,没有教学就没有教育,不进行文化和知识的教学,就无从实施道德品格的训练;教育,教学又必须从管理抓起。他还提出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的兴趣。把课堂教学分成四个阶段:清楚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一方面主张科学的启蒙教育,另一方面又倡导宗教的蒙昧教育。7、福禄培尔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誉为“幼儿教育之父”。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发展,是指导儿童发展自由的人格,主张儿童的积极活动和创造能力,揭示游戏和劳动在儿童教育中的地位,提倡给儿童以社会生活的训练——所有这些对十九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小学教育有一定的影响,而他神秘主义的儿童发展观则助长了错误的儿童中心主义教育的倾向,对以后出现的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8、第斯多惠德国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十九世纪中叶进步的教育活动家,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他重视教师在儿童教育事业中巨大的作用,所以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教师要努力于自我教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能力,尤其是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的讲课应该是诱人的,有趣的;教师应以全部精力来施教;要细心地研究儿童;用全力来发展学生的劳动能力,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考虑现代文化成就。他反对等级学校,主张统一学制,对劳动人民子女施教,反对教会用宗教统治学校,主张各级学校教学内容的科学性。9、斯宾塞十九世纪下半叶英国著名的资产阶级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学家。\n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地反映在《教育论》这本书中。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民怎么生活;在教学内容上,主张实科教育,反对古典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反对形式主义;在德育方面,宣传自然后果的原则,反对惩罚;对体育极其重视。他反对工人阶级子女有受教育的权利,美化资本家对教育的垄断,这是教育史上逆社会潮流之动而动的一种反动思想。10、杜威(1859——1952)美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教育超经济,超政治。2.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3.从做中学,强调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4.儿童中心主义,否定教师的作用,否定教科书的系统知识,这是反科学的。克鲁斯卡娅,苏维埃教育家。她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现象,在阶级社会里,教育是有阶级性的;资产阶级把学校看作是进行统治的工具,无产阶级则把学校看作是培养结束阶级统治一代人的工具;她重视劳动教育,但是她一开始就将“劳动学校”和“读书学校”对立起来,思想上偏爱“劳动学校”,完全否定“读书学校”,这就在教育理论方面表现出弱点,在教育实践中产生了失误。她把学前教育看作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必要环节,主张学前教育也必须使幼儿在德智体美育等各方面发展。11、马卡连柯苏维埃卓越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经验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在解放后的中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1.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2.纪律是自觉的纪律,不是饥饿纪律,也不是棍棒纪律。3.教育与劳动并进,教学和生产劳动并进。12、凯洛夫苏联有影响的一位教育家。他认为,教育在人的性格形成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学是学习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在学习中应发挥自觉性,主动性;注重科学知识的系统传授;强调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作用;强调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13、赞可夫苏联心理学,教育科学博士。他主张课堂上要有活泼的气氛,要有游戏的成分,有幽默,有笑声,有争论,不能搞得死气沉沉,教师当“教学机器”,学生对教师“冷眼相待”。他在形成了教学与发展的主导思想后,提出了体现这一思想的五条教学论原则: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5.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n14、苏霍姆林司基苏联近几十年来著名的教育家,也是一个富有创造精神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1.把心灵献给儿童。“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他认为差生尤其是要爱,不能厌弃;要调动,发挥学生内在的精神力量,通过学生自己自觉的努力来改正错误,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教育必须和学生积极自由的发展统一起来。3.德育在学校教育中起决定作用,“无知的人对于社会来说是危险的”;体育关系着学生的身体健康,关系到学生能否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4.学校管理方面: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一个好的校长应该是懂得教育的行家,应该具备丰富的教育理论的修养;在知识结构上,应该尽可能多的掌握现代科学知识;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西方著名教育学家(三)1、约翰·菲力特力赫·赫尔巴特(JohannFriedrichHerbart,1776-1841)是十九世纪中叶和末叶"赫尔巴特学派"的创始人,是第一个试图把教育建立为一门科学的理论家。赫尔巴特是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家中第一个试图把教育建立为一门科学的人。古代社会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后来的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等人,都曾提出过自己的教育体系。但都没有形成科学规律的形式。赫尔巴特试图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他不仅指明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指出了它同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而且提出了科学的术语、定义和分类。关于教育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唯一的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而这种道德是由五种永恒不变的观念,即内在自由的观念、完善的观念、善意的观念、法权的观念和正义的观念组成的。赫尔巴特还把儿童未来的目的分为两部分,即希望达到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所谓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一个人有时可以根据自由选择而给自己提出的目的,或者说与职业选择有关的目的。为达到这一目的,教育就必须发展人的多样的、各方面的感受性,培养人的多方面的兴趣。所谓必要的目的就是道德的目的,这是一个人在任何活动中都必须达到的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以各种观念来丰富儿童的心灵,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完美的道德品格的人。赫尔巴特把整个教育过程分为管理、教学和道德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他说:"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管理的方法,他认为第一是威吓;第二是监督以及与此相连的命令和禁止;第三是包括体罚在内的处罚。他还把威信和爱作为两种辅助的管理方法。\n赫尔巴特发展了前人关于教育性教学的观点,把教学作为教育的最主要和基本的手段。他说,没有教学,就没有教育,他认为教学都要发生教育作用的?quot;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他把人们的兴趣分为六类: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审美的兴趣、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宗教的兴趣。为发展学生的兴趣,他认为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动精神,因为"津津有味地学习的东西,能够很快地学会巩固地掌握"。赫尔巴特以统觉来阐明教学过程,提出了教学阶段的理论。这就是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明了就是向学生明确地讲述新的教材;联想就是通过教师和学生谈话,使学生把新旧观念联合起来;系统就是学生在新旧观念联系的基础上,去寻找结论、定义和规律;方法就是把已学得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学生有逻辑地、创造性思维的技能。赫尔巴特所规定的这些阶段,由他的学生齐勒(Ziller)修改为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五段,称五段教学法。他认为道德教育不仅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灵,而且能指导他们的感情、愿望和行为,形成他们的性格。道德教育的方法应该依靠学生已有的美德。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找到学生的善良特征,甚至学坏了的学生的善良特征。用一个火花燃起另一个火花。道德教育的方法,他认为包括以下几种:约束学生;限定学生;规定明确的行为规则;使儿童心灵保持"宁静和明朗";以奖励和谴责去"鼓舞"儿童的心灵;劝告规律的生活方式,家长要保证儿童合理的生活秩序,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分辨是非,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赫尔巴特所建立管理儿童的制度曾经广泛地推行着,这种制度的缺点在压抑儿童的创造性,使他们绝对服从成人的权威。2、保罗·孟禄(PaulMonroe1869-1947)是美国反动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和教育史学家。孟禄对于中小学教育、教学法及自然科学的教学等问题,也曾发表过不少值得重视的意见。他说:"前三年是普通学科,后三年则分为几科,学生可随意选择一种,这种办法在美国叫平行学科制这里面有一种理科,是预备将来学生学医、学农业、学工业用的实用学科。此外有商科,美国中学生有30%是学商科的,……还有文科是预备将来学政治、法律等用的。"孟禄十分重视办好中学,他说:"我偏重中学的缘故,因为中学关系颇大,一方面预备升入大学;一方面预备升入大学;一方面预备职业,大学好不好,视中学毕业生如何,中学毕业生不一定都能升学,所以还要使他们有从事职业的能力,以便将来自谋生计?quot;有一次他在谈到中国教学方法时说:"中国今日的中学教学法,是一种讲演式的教授法,学生居于被动的地位,无自动的精神。这种方法学中国古文,或者可用;若学今日的科学,是万万不行的!"。"行以求知"是孟禄教学法思想的核心,是有借鉴价值的。他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还主张使用"设计教学法"。他说:"现在美国教育最新趋势,不仅使学生自动参与学习历程,并进一步使学生自动解决具体问题,这种方法名之曰'设计教学法'。此法起源于法律学校。研究法律,不在研究原理,而在研究法庭所已有的案件,使学生自己先下判断,再由教师指示原则,证明学理。医学研究,也是如此,使学生实地诊病,研究原则"。孟禄重视教育,是因为充分认识到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性,他在一次谈话中说道:"假如中国有三四百的科学专家,就比较中国有三四百万军队还要强些。\n3、让·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是当代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日内瓦学派(又长"皮亚杰学派")的创始人。皮亚杰一生最主要的贡献是对儿童智力发展规律的创造性研究。他独具慧眼,在人们熟视无睹的儿童幼稚行为中,发现了儿童思维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关于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的理论。他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过程是内在结构的组织再组织的过程,其发展的过程是边疆的但又有明显的阶段性。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经历四个主要阶段;一、感觉运动阶段,从出生到2岁;二、前运算阶段,约从2岁到7岁;三、具体运算阶段,约从7岁到11岁;四、形式运算阶段,约从11岁到15岁。在感觉运动阶段,儿童的动作尚未内化,不能借助内容言语在头脑中进行,必须表现为外现活动。在前运算阶段,虽然内化形成了表象,但还没有可逆性。到了具体运算阶段,才出现可逆性,因此才有守恒概念。到了形式运算阶段,形成了认知结构的整个体系,才能进行抽象思维。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智力发展的因素有四个:一、生理的发育成熟,这是智力发展的必要前提,它仅提供一种可能性,但不能预决发展的方向和水平。二、知识经验,这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基础;三、社会教育和影响,这是智力发展的基本条件。四、主体平衡化,这主要是指儿童自我调节过程。他对教育的工作的基本观点。一、皮亚杰认为教学不仅要使儿童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提高他们思维的能力。他说:"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够创新,而不是简单地重复人已做过的事的人"。二、他认为教学工作必须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符合儿童心理的发展水平。他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发展"。三、他主张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主动地学习。四、他认为让儿童互相交谈,进行讲座或辩论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4、约翰·杜威(1859-1952)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他认为,教育是使哲学上的各种观点具体化并受到检验的实验室。他把教育的本质说成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改造经验的过程和儿童的生活过程是一致的。进而又把教育的本质具体化"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n在教学方面,杜威反对以获取和积累知识为目的,认为这是成人按自己的标准强加给学生的,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个人经验,限制了他们的主动活动,对思维的发展起破坏作用。杜威也不赞成传统学校所强调的教材之间的逻辑顺序,认为"学校课程中相关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因此,他很注意活动作业,如园艺、木工、烹饪、纺织、缝纫等,也注意设置实验室,运用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从事缝纫、织布的作业时,要从剪羊毛,用手剔除棉籽开始,"循着历史上人类进步的足迹",重演从原始到现代的全部过程。杜威主张"从做中学",即把获取主观经验作为确定教材、教法和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他认为应教学生去"做",而不是去"学"。5、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以文学巨著《战争与和平》闻名于世的是俄国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家。托尔斯泰对农民怀有深切的同情和热爱,热心致力于农民教育事业。他曾说:"我之所以要想为人民实行教育,只是为了要救援在那里要淹死的许多普希金、奥斯特格拉得斯基、罗蒙诺索夫。然而在每一个学校里,这些人都是成群而众多的。"他两次数赴西欧考察,亲眼目睹了资产阶级教育的真实状况,这些兵营式的学校盛行的严酷体罚、强迫纪律、呆读死记等,给他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他在日记中愤慨地记载了他的观后感:"所看到的都是儿童的一些愁眉苦?quot;,"死气沉沉","孩子们是被吓呆了的,被毁了的","总而言之,就是压制一切高级能力,而去发展那些符合学校状态的能力----恐惧、记忆力的紧张和注意力","糟得很","可怕"。对外国形式主义的教学方法和枯燥无味、令人讨厌的教产书也给予了尖锐的批语。他回国后,研究了俄国学校的教学情况,并表示不能搬用外国的教育制度,要走"自己的路"。6、约翰·哥特利勃·费希特(JohannGottilebFichte,1762-1814)德国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著名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他说过:任何人如果认为自己是别人的主人,那么他自己就是奴隶。费希特教育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他主张依靠教育的力量,国家的力量,团体的力量把人民组织起来。为了从小培养学生具有为国效忠的观点,他主张儿童从很小开始就把他们组织起来,使他们过比较严格的集体的意志,为集体牺牲个人利益。如果儿童的行为违反了团体的意志和利益,应予惩罚。为了团体的利益,可以强行推行一些必要的纪律措施。费希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整个人类都成为完全的人。而培养国民的爱国心是教育的第一要务。他说:"如果事关国家民族的独立,那么个人虽死也在所不辞。如果为国民的生活幸福而死,则虽死犹生"。教育方法要以直观性和亲身实践为基础。他说:"感觉为教授及认知的真正的基础,当儿童听人之言而自用之时,宜使知其精确的内容而善导之。"他很强调顺从儿童之性以教之。他说:"儿童有爱好明了及秩序之自然性,宜顺其道从其性而行之。【孔子】(前551-前497)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学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n孔子的教学思想十分丰富。他善于了解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反对把学习停留在感性认识上,主张在博学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学思并用。他要求教师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结合起来,学生要"当仁不让于师"。孔子把"仁"视为最高道德,仁,即"爱人",孔子编著了《春秋》、《诗经》、《尚书》等著作,并整理了后世著名的"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教授学生的教材。孔子的言论收集在其弟子所编的《论语》里。参见第三、四卷中的"孔子"。【孟子】(前372-前289)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学家。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县)人。基于民本主义思想,孟子反对兼并战争,提出"仁政"主张。孟子认为,教育主要是为了"明人伦",受教育者能了解和遵守封建社会中的等级制度。他以为学习要遵循正确的途径,不断地进修,使自己有高深的造诣,使自己默识心通,变为自己的知识财富。孟子的整个教育思想以"性善"为基础,注重"存"、"养"的功夫。今存《孟子》一书,一般认为是他的学生对他言行的记载,是研究孟子教育思想的重要材料。《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称为四书,为宋明以来封建教育的主要教材。【荀况】(前313-前238)中国先秦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学家。荀况明确提出教育目的是培养士、君子和圣人,发挥教育在国家中的作用,他认为,人生无贵贱、智愚与贫富之分,使人们产生区别的唯一力量是教育,环境对人也发生积极或消极作用,提出"性恶论",认为教育能够化性恶为性善;荀况重视道德教育,"礼义"是他道德教育思想理论的中心;此外,他还提出了"强学力行"、"学思兼顾"、"专一有恒"、"积渐全尽"等教学方法。荀况认为在教学上教师的作用很大,教师有绝对的权威,特别重视教师的尊严。《荀子》一书是经过后人整理而成,共有32篇,是研究荀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参见第三、四卷中的"荀子"。【董仲舒】(前179-前104)中国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学家。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是以人性论为基础的。认为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在于防止恶性、培养善性,对个人的作用则在于行善。董仲舒曾提出三个重要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太学,改革选士制度;兴教化,正万民。在教育方法上注重专一虚静、强勉努力和博学多闻,认为德育必须通过智育来进行。著作仅存《春秋繁露》17卷82篇。【文翁】西汉人,姓文,名党,字翁仲。西汉时期教育学家。\n景帝时任蜀郡太守,在此期间,倡导教化,教民读书,学法令,选拔郡县小吏10余人到京都研习儒经,在成都城中设立学校,选官吏子弟入学。重视对学生进行从政能力的培养。景帝嘉奖文翁兴学,文翁兴学实为中国历史上地方政府设立学校之始,对社会风气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关系。【王充】(27-约97)中国汉代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王充从人性可以改变的观点出发,认为人的知识、才能、道德品质都是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和改变的。他承认把礼、乐、射、御等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提出学习必须靠耳、目感觉器官获得,开动脑筋进行理性思考。他批判了封建神学,提出了一些唯物主义的教育思想主张。主要著作:《论衡》、《讥俗》、《政务》、《养性》等。【颜之推】(531-约595)中国南北朝时期思想家、教育学家。完全继承了孔子的"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先验论观点,强调中人教育。要求子弟学习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成为勤勉、博学、多能、务实、学以致用的人才。把家庭教育放在首位,提倡及早对儿童进行教育,甚至认为家庭教育应从胎教开始,并主张重视对儿童进行正确的语言教育。提出学习时要虚心,师友之间共同研究切磋,对士大夫进行"实学"教育,使其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颜之推的著作今存《颜氏家训》20篇,《还冤志》3卷。【周敦颐】(1017-1073)北宋哲学家、教育学家。周敦颐的教育主张以"学为圣人"为宗旨,认为教育的目的正是要使人们善恶归善,求得"仁义中正"。他尤其强调德育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认为"君子进德修业"是学习的根本,知识是为德育服务的工具。在教育和学习方法上,他主张要靠自己的学习和思索,也要有教师和朋友的指导作用。他的著作有《通书》、《太极图说》等被后人编为《周子全书》和《周濂溪集》。【二程】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北宋两位著名理学家、教育学家。哲学上,把"道"看做第一性,把"气"看做第二性的思想为南宋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政治上激烈反对王安石变法革新主张,主张治理国家以德治为主,与法治兼顾。二程将学做圣人当做教育的目的,要求养心寡欲,加强自我修养,以理性感受来认识掌握知识,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注重读书方法。二程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后世学者将其论述统收在《二程全书》。【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学家。\n宋代集理学之大成者。朱熹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理",认为理是超然于物、无处不在的、独立于自然界之外的绝对精神。在教育方面,重修白鹿洞书院,订《白鹿洞书院学规》,修复岳麓书院,从政之余,执教达50年。提出"明人伦"的教育和学习的目的,重视儿童教育、大学教育,还提出了适时地启发、教人有序等教学方法和原则。他的学生将其读书方法归结为: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六条。朱熹编著的《蒙童须知》、《小学》、《近思录》等在宋末成为封建学校的教科书。奠定理学基础的著作有《西铭解义》、《论语集注》等。【陆九渊】(1139-1193)南宋思想家、教育学家。肯定"理"是永恒不变的封建道德,主张唯心主义。提出"明理、立心、做人"的教育目的,还提出"切己自反,改过迁善"的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以道德教育和修养为唯一的教育内容,坚持了儒家教育的传统精神。主张教学中要依照自立自得、注重心教、优游读书、致疑切思的原则。著有《象山全集》。【柳宗元】(773-819)唐代中期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学家。柳宗元一生重视教育,认为君子不是天生的,强调后天学习,提倡博览群书、博采众长。他的师生观具有一定的民主平等精神。柳宗元多次对当时腐败的教育制度进行批判,反对科举制度。他的一生不但重视教育理论,也非常重视教育实践。认为君子应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学到利人济世的实用知识。柳宗元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河东先生集》。【韩愈】(768-827)中国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学家。又称昌黎先生。韩愈曾任地方官,支持提倡地方教育。他把学校教育作为统治人民的重要工具,主张把教育与刑法并列起来。教育的内容是《诗》、《书》、《易》、《春秋》。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主张;另外也十分重视先秦儒学一贯主张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应用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对学生进行教育。韩愈教育思想的精华在关于教师问题的论述,反对"耻学于师"。韩愈还十分注意人才问题。在韩愈的教育思想中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他的主要教育思想集中表现在《师说》、《进学解》、《子产不毁乡校颂》及《潮州请置乡校牒》等文章中,此外还有其弟子李汉编的《昌黎先生集》等。【胡瑗】(993-1059)北宋学者、教育学家。他的学术地位、教育成绩在宋代颇为著名,曾创造了闻名后世的"苏湖教法"。胡瑗倡导以儒家思想为中心、体现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正学",根据"明体达用"形成他的教育思想;胡瑗主张走出书斋、因材施教,此外他还很重视文娱体育。胡瑗的教育思想对王安石、颜元等的教育思想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著作《论语说》、《洪范口义》(二卷)、《春秋口义》(十二卷)、《景佑乐府奏议》等书。\n【王安石】(1021-1086)中国北宋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学家。王安石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造就"可以成为天下国家之用"的治国人才。强调封建伦理道德的修养,重视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和才干。王安石在变法期间,对科举制度和学校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方面亲自制订了有关措施,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上是有很大影响的。王安石在发展中国古代教育理论和改革国家教育制度方面贡献卓著。他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原教》、《伤仲永》、《慈溪县学记》等文章里。【王守仁】(1472-1528)明代中叶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教育学家。在哲学思想上的主要内容有"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部分,承袭了孟子和陆九渊的学说并加以发展。提出教育的作用是恢复良知,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是学和行相结合、自求自得、独立思考。重视儿童教育,强调根据儿童接受能力发展儿童的个性。著有《王文成公全书》38卷。【李贽】(1527-1602)明朝末年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学家。反对举功业、求名利的学习目的,提倡"关心天下百姓痛痒"、"治天下"的学习目的,既注重为学,也重视为人。以"童心"说揭露理学教育对人民的毒害,提倡"因材而笃"的教育观点。主要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等。【黄宗羲】(1610-1695)明清之际思想家、史学家和教育学家。人称梨洲先生。对天文、算术、乐律、经史百家及释道等有独到见解。哲学上认为品质人心是浑然流行之体,是公共之物。反对科举制度,认为学校既是培养人才的场所,也是各级政府的监督机构,依据民主政治制度的理想,提出由大学、小学和书院构成的学校体系,教学内容注重实用,主张开设五经、兵法、历算、医射等科。著有《明儒学案》等。【王夫之】(1619-1692)明清之际哲学家、教育学家。人称船山先生。政治上主张忠君尊君;哲学上认为存在决定意识、精神依存于物质的世界的观点。以他的唯物主义思想、社会进化论和"日生日成"的人性论学说为基础提出其教育思想,发展古代的"学"与"思"、"知"与"行"相结合的教育原理,提出"学思相资"的教育教学理论,还提出了"学思结合、二者并重"的教学方法和原则,提倡依照儿童的特点对儿童进行教育。著有《船山遗书》等。\n【陶行知】(1891-1946)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1917年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东南大学教育科主任。1920年与朱其慧、晏阳初等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任执行书记,致力于平民教育。1926年,起草发表《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7年,创办晓庄师范,任校长。九一八事变后,组织国难教育社,创办“山海工学团”,主张采用“小先生制”,实行“即知即传”。发起组织生活教育社。1934年出版《生活教育》半月刊。一二九运动后,积极参加抗日民主运动,与沈钧儒等联名发表《团结御侮》宣言,提出教育必须为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服务的主张。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著有《陶行知全集》(六卷)、《普及教育》(三集)等。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教育思想体系。如果能把爱托在掌心上像一颗红红的草莓,那样一目了然。多好的爱情。如果爱真的像一颗红红的草莓,托在掌心之上,会被鸟啄破。该怎么表达这痛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