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大纲 6页

  • 37.50 KB
  • 2022-08-15 发布

教育学复习大纲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教育学复习大纲一、填空、选择、判断1、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1)萌芽阶段:(2)独立形态阶段(3)多样化发展阶段(4)理论深化阶段教育学的萌芽阶段:《论语》一书,汇集了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思想;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1776---1787年,德国康德曾先后四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较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美国杜威1916年出版《民主主义与教育》,观点:从做中学、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2、教育的实质: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3、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4、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5、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等组成部分。6、教育目的对学校教育的实施有以下重要意义:定向作用;调控作用;评价作用。7、终身教育的倡导者朗格朗。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8、1902年,“壬寅学制”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未及实施。1904,“葵卯学制”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1922北洋政府颁布了“壬戌学制”,通称“六三三制”9、教学的任务(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10、古代教学过程的萌芽代表人(启发式教育):孔子、苏格拉底;赞科夫:最近发展区,主张教学应当促进学生的发展。布鲁纳《教育过程》,教育结构是指教材应当包含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法则及其联系。11、班级上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的类型: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的数量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12、备课的课时计划和内容:课时计划即教案;内容: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13、德育的基本矛盾:老师提出的要求。个体的品德发展是在其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实验的,内部矛盾是促进品德发展的直接动力。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14、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现实背景:经济全球化时代、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可持续发展时代。15、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6、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性课程。1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18、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19、教师素养的要求:高尚的师德、宽厚的文化素养、专门的教育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20、专门的教育素养:教育理论素养、教育能力素养、教育研究素养。21、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二、辨析概念1、教育制度的概念\n: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区别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3、课程的概念和表现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培育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表现: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教科书亦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4、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比较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教育教都主张设立比较完全的学科课程。特点:它是以老师、课堂、课本为主的。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代表人物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教杜威。特点:以学生、社会、经验为中心。5、教学的概念、特点: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6、相关概念的辨析(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教学方式:狭义的教学方式常常是构成教学方法运用的细节或形式,它本身不能独立地完成某种教学任务。教学手段: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配合某种教学方法而采用器具、资料与设施。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指导性的简约理念和可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教学策略:是指为达成教学的目的与任务,组织与调控教学活动而进行的谋划。三、简答、论述、分析1、“人的发展”一般有两种释义:一种是人类的发展或进化;一种是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整体性的发展:一是生理发展,二是心理发展,三是社会发展。广义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人从及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狭义的发展则是指,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是指儿童的发展。2、人的发展的规律性从形式上看,人的发展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人的发展的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整体性。顺序性:认得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n不平衡性: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1、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素质——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环境——人的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的发展的方向、进程和速度主观能动性——人的发展的内因和动力,对人的发展起关键作用2、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①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③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3、教育的经济功能①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②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4、教育的文化功能①教育对文化的传递。②教育对文化的选择。③教育对文化的发展。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②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③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6、教育目的的主要表现①培育“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②坚持全面发展。③培养独立个性。7、五育并举是什么(如何处理“五育”关系?)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并不是主张门门百分,平均发展。它要求每个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和综合实践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没有重大缺陷,则是合理的。一般来说,每个学生都可以而且应该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所以,在教育工作中,要把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使学生既有较完善的基本素质,又能充分展其所长,形成丰富而独特的个性。8、教学的意义①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②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教育生产力活动是根本途径;社会实践是重要途径。)③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教学工作的中心是上课,班主任的工作的中心是培养班集体)9、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教育规律)一、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关系:①引导学生通过掌握知识来提高思想是现代教学的重要任务和发展方向;②只有使所学知识激起学生情感、态度的积极变化才能让他们的思想真正得到提高;③防止单纯传授知识或脱离知识教学的思想教育的偏向。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洁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②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③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抓到作用的偏向。12、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主要掌握三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发展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价值。\n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③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④发扬教学民主。(含义、要求重点掌握)循序渐进原则的性质: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④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13、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重点掌握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像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并促进他们的智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主要方法)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试验或播放有关教学内容的软件、特制的课件,使学生认识事物、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随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电脑及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演示的内容大大扩充,它的作用日益重要。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自己制作课件,对教学内容进行多样化的演示,从而使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结构、功能、关系均能清楚地再现于课堂。基本要求:①做好演示前的准备。②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③讲究演示的方法。引导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边议论,以获取最佳效果。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动一定的一起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只是和技能的方法。实验法的优点在于它能按教学需要创造和控制一定的条件,引起事物的发生和变化,使学生看到事物的因果联系,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实验操作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求实精神。14、上课的优点(一堂好课的标准)①明确教学目的;②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④解决学生的疑难,促进他们的发展;⑤组织好教学活动;⑥布置好课外作业。15、德育过程(德育规律)四个:①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规律;②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规律;③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规律;④德育过程是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相互转化的规律。16、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规律(三点)①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注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②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注意知情意行四个因素发展的先后顺序;③德育要有针对性,对知情意行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不能用同样方式、方法来对待,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来进行。举例说明:儿童在社会交往中,通过直接观察成人对他人的道德评价,开始掌握对与错、好与坏等最初的评价标准,力图分清是非、好坏,并在成人的引导下开始形成最初的自我评价能力。17、德育原则(原则和方法结合)\n总述: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则对组织与开展德育,提高德育实效具有指导意义;德育原则来自于德育实践,它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学校德育实践的丰富和人们对德育过程规律的认识深化而发展、充实。一、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以学生的系那是生活为基点,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把思想政治观念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学习同参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道德思想境界与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基本要求:①理论学校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切实提高虚实的思想。②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二、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基本要求:①讲明道理、疏通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三、长善救失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基本要求:①“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②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③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四、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得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换为学生的品德。基本要求:①尊重和信赖学生;②严格要求学生。五、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有赖于学生的社会交往、共同活动,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社会交往和集体活动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基本要求:①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努力;(⊙o⊙)…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③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德育方法:①说服: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②榜样: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③陶冶:是通过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④制度:是指通过构建良好的学校制度来引导规范和培养虚实品德的方法。18、班集体的教育功能①班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巨大力量。②班集体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③班集体还特别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19、培养集体的方法①确定集体的目标;②健全组织、培养干部以形成集体核心;③有计划地开展集体活动;④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3、为何在抓好学生集体教育的同时还要抓好个别教育?班主任怎样才能做好个别教育工作(重要)。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是紧密联系的。班主任在教育集体时,实际上也就在教育学生个人,而他在做个别学生的教育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培养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也十分重要。它便于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便于系统连贯和深入地做学生个人的思想工作,也易于被学生接受。因此班主任在抓好集体教育的同时,还要同时广泛接触学生个人,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个别教育既包括做后进生的工作也包括做一般生和先进生的工作,工作大致如下:①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优秀生典型。②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变工作。③做好偶发事件中的个别教育。4、如何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①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②深入了解分析后进生原因,有的放失,因材施教③热爱关心后进生④善于发掘后进生的“闪光点”,因势利导⑤善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感化作用⑥\n联系学生家长,共同教育后进生⑦对后进生要有耐心和信心,要反复抓,抓反复⑧学会用多元化手段拓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空间20、做好个别教育工作(班主任如何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变工作)重点分析总说后进生:后进生一般是指品行差或学习差,或品行俱差的学生。他们认识虽少,但需要做的教育工作则十分艰巨而繁重。尤其是品行及哦啊差的学生,他们常常欺侮同学、破坏团结、扰乱课堂,易与教师、班主任顶撞、对立,甚至违法乱纪。无论为了教育或提高其本人,或是维护与促进集体的发展和提高,都要求认真做好每一个后进生的教育工作。后进生一般都有他们各自的显著特点与缺点,这往往是使他们落后的重要根源。做后进生的思想转变工作,就要针对他们的特点和缺点,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只有经过申屠细致的艰苦的工作,才能获得成效。主要有几点:①了解原因;②抓闪光点来表扬;③长期抓、反复抓;④感情要亲近,态度要真诚,减轻分数压力;④结合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体,社会教育是依托。21、教师劳动的特点,其中重点掌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①教师劳动的复杂性;②教师劳动的示范性;③教师劳动的创造性;④教师劳动的专业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教师的劳动,首先表现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组织活动等等。教师工作是变动不居、最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其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各种突发情况能够做出的及时而智慧的反应,即具有教育机智。总结: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活动必然会有创造性。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必须经历艰苦的劳动和长期的积累,包括加强自身素质的锻炼和提高,深入地亲近与了解学生,善于反思与探究,机智地开展工作,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活动涌现创造性。22、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过程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来看,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以及最终体现就在于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这种发展依赖于教师个体对专业性发展的追求,是教师专业话过程中内置专业结构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虽然与时间有关,但它更是教师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有关教师个体专业发展过程的研究表明,虽然师范教育对专业化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但许多中小学优秀教师的良好品质与才能主要是在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其成长是一个多阶段的连续的过程。有关教师个体专业发展过程的研究表明,教师的专业性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成长过程,其最终目标是达到专业成熟,即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教师这种专业性的成熟过程,时间有长有短,少则3--5年,多则10--20年。从目前多数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学校领导的实践经验来看,一般来说,教师具备分析、理解和清楚明确地讲解教材的能力约需3--5年;而掌握领导、组织、启发以及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的能力,则需6--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