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习题 5页

  • 28.00 KB
  • 2022-08-15 发布

教育学原理习题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习题一、填空1.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之一,人类活动的意识性、目的性决定了教育活动的_目的性____。2.广义的教育目的是_国家和个人__对教育培养和形成怎样的人的要求,是他们对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设想。狭义的教育目的是__国家__对教育培养怎样人的要求,与教育方针在提出主体、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3.教育目的一般表现为三个基本的层次:一是_国家的教育目的_;二是各级各类学校的_培养目标__;三是__各种课程教学的目标__。4.一般来看,确立教育目的具有两个最基本的依据,即__社会依据__和_个体依据__。5.确立教育目的的原则有信息完备原则、__系统协调原则___、__民主参与原则___和现实可行原则。6.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其理论依据是_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其精神实质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__-,客观现实条件是中国的国情。二、单选1.教育活动最终是(A)自身的主体活动。无论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多么合理或不合理,它都不过是外在的东西,受教育者的发展取决于他自身的追求和意向A受教育者     B教育者       C国家      D学校2.从教育目的的主辅性来看,可分为(    D    )。A外显的教育目的和内隐的教育目的                 B教育的理想目的和现实目的C理论性教育目的和行动性教育目的                 D主导性教育目的和辅助性教育目的3.在(A)中,美国明确要求在20世纪结束时实现“国家六大教育目标”,彻底改变中小学教育模式,从根本上提高全体美国人的知识和技能水平。A《2000年的美国——一种教育战略》            B《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C《美国2061计划》                         D《不让一个孩子掉队》4.(B)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发展,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来确定。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一般注重个人价值,注重人身心的和谐发展A社会本位论     B个人本位论      C文化本位论      D人格本位论三、辨析\n1.教育目的是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析:从教育目的产生的机制来看,教育目的是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既然教育目的以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为核心,那么,在回答这一问题之时,教育目的首先表现为一种主观的东西,它与教育价值密切相关,是教育目的的确定主体依据自身对教育的需要所提出的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当然,基于主体需要对教育目的的回答又不完全是凭空的设想和梦想,而是要基于教育客观的活动及功能的展现。也就是说,从其提出主体来看,教育目的总是由人制定的,体现着人的主观意志。但就其确定的最终依据来看,都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2.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析: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这种目的观一般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人。代表人物有柏拉图和涂尔干等。国家学说和社会政治学说,在柏拉图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教育思想实际上主要是作为其国家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的。他提出,一个完美的理想的国家,必须由三部分人组成:哲学家、军人和劳动者(指农民和手工业者),而培养这些人并达到理想国的目的,主要通过教育来实施。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和选拔出统治国家的哲学家——最高统治者,他们是“深谋远虑的,真正有智慧的”;训练出勇于维持国家秩序和保卫国土的军人,使他们永远保持着“什么该怕,什么不该怕的信念”,“对内镇压不法之徒,对外抗虎狼般的入侵之敌”;也得训练出一大批安于生产,愿意供养统治者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使他们在“谁应当统治,谁应当被统治”的问题上,易于“达到意见一致”。可以说,柏拉图关于教育目的的认识,是与其社会政治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他那里,教育是社会政治的附庸。涂尔干,这位教育社会学创始者,在他的学说中,是把教育与社会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的,他的教育学说实际上是其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涂尔干看来,教育是一个社会事物,学校是社会的缩影,不同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不同类型的教育,他说:“今天,我们难道看不到教育同样随着社会阶级的不同,甚至随着居住地点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吗?现在,城市教育就不同于乡村教育,资产阶级受到的教育也不同于工人受到的教育。”整个社会及特定的社会环境,决定着教育能够发挥怎样的功能,正是由于每个社会都具有适用于全社会的全体成员的规范,教育才使儿童产生:“(1)他所属的社会认为其每个成员不应该不具备的某些身心状况;(2)他所属的特定社群(社会等级、社会阶级、家庭、职业)认为其全体成员必须具备的某些身心状况。”基于这种认识,他认为,“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某些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四、简答\n1.简要回答教育目的的性质。答:教育目的是一种指向未来、超越现实的人才培养方针,是国家和个人对教育培养和形成怎样的人的要求,具有以下重要的特性。(1)教育目的是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2)教育目的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发展性;(3)教育目的是社会性和个体性的对立统一;(4)教育目的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2.教育目的的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教育目的作为主观和客观、时代性与发展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社会性与个体性的对立统一,对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1)从教育活动发展的方向来看,教育目的具有导向的意义;(2)从教育活动展开的过程来看,教育目的具有规范的意义;(3)从教育活动和教育内容产生的过程来看,教育目的具有选择的意义;(4)从教育主体活动的动力来看,教育目的具有激励的意义;(5)从教育活动过程和结果的价值来看,教育目的具有评价的意义;3.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审视各国的教育目的,分别体现了怎样的特点?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与社会和个人的关系不断加强,各国都充分认识到确定合理且现实的教育目的的重要性。所以,从以上对各主要国家教育目的的分析可以看出,他们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选择上都体现出一下特点:(1)注重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结合;(2)注重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结合;(3)注重适应价值和发展价值的结合。4.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的教育是社会主义的教育;(2)教育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3)全面发展的人是从事经济建设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各级各类的人才;(4)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途径和方式。五、论述1.分析和论述教育目的确立的基本依据,并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答:一般来看,确立教育目的具有两个最基本的依据,即社会依据和个体依据。(1)社会依据。马克思认为:“为了建立正确的教育制度,需要改变社会条件,另一方面,为了改变社会条件,又需要相应的教育制度。”所以,认为,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状况,都对教育目的起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是确立教育目的的重要社会依据。\n①社会经济状况和科技发展。社会经济状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教育目的制定的基本出发点。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教育目的的确立,虽然直接体现的是政治统治集团的主观需要,但是,从根本上看,则反映了以生产力为核心的社会经济状况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理在教育目的上的具体体现。②社会政治状况以及其发展的需要。教育目的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与社会政治经济有着直接的制约关系。教育目的作为统治阶级人才标准的集中体现,一个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政治倾向和思想意识,需要哪些类型与规格的劳动力,都集中地反映在所制定的教育目的上。③国家的历史背景和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还受到国家的历史背景和民族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东方文化的传统比较重视个人对于集体的义务感,所规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无不强调对社会和国家的义务和忠诚。(2)个体依据。教育目的确立的个体依据至少包含两个方面,即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对教育的需要。也就是说,教育目的的确立不仅受到学习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个体教育需要的影响。2.结合实际分析我国教育目的存在的问题,并谈谈如何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建? 答:我国教育目的体现了以下价值取向,这些价值取向正好体现了我国教育目的中问题。(1)适应论或工具论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要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二和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来制定,使得教育和教育所要培养的人,不免会落人工具或附庸者的角色。(2)近视化的倾向。从社会化的观点出发来选择教育目标,不能摆脱现状的困扰和当前所信奉的价值观念,容易导致一种近视化的功利取向。(3)把人作为客体的倾向。教育目的在强调社会要求这一外部因素的前提下,对儿童自身的发展,只提到了“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把人仅是作为客体来对待,这样导致的必然结果是:教育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外部影响的过程,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上述三种价值倾向是密切相关的,即根据当前社会的要求来制定教育目的,在这个目的中不考虑人的主体地位,最多只是不违背人的自然发展规律。所以,以往对教育目的的研究,可以归结为这样一个顺序:社会要求——人的素质(教育目的)——实施教育。这是一种适应论和工具论的教育目的观。教育的消极适应论及其导致的教育目的工具论的观点,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社会(环境)与教育关系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作为现实的实践活动主体决定了环境的形成和变革,人的发展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教育要根据人的发展规律为未知的社会培养人,这种人不是社会的工具,而是自身和社会发展的主体。这样教育目的的研究顺序就成了:实施教育——培养新人(教育目的)——创造“新”社会。这种主体论的教育目的反映了教育的超越论:一是教育面向未来,走在社会发展的前面,它不再简单地为维持一个已存在的社会而培养“工具”\n,而是要为一个尚未出现的社会培养主体。这个社会不是宿命式的、既定的,而是由人创造和决定的。二是教育不再仅仅回应当下社会生活的要求,不再有什么样的社会就要什么样的教育,被动地接受社会的指令,而是积极干预和参与社会生活及其发展。教育通过培养主体人来变革社会、决定社会。从而真正达到教育先社会而行。因此,教育目的要真正走出误区,必须首先在价值观念上实行转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