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2.00 KB
- 2022-08-1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章1、中等学校教育研究我国现阶段中等学校教育中的(现象)和(问题)。2、本学科的具体内容包括:中等学校教育学的概念、中等教育与人的发展、中等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中等教育的目的、中等学校教育制度、中等学校课程、中等学校教学、中等学校德育、中等学校美育和体育教学、中等学校教师与学生、中等学校课外活动、中等学校管理和教育法治等。3、不能把中等学校教育学等同于学科教育学。4、中等教育是指整个中等学校教育,既包括普通中学也包括中等职业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等。5、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产生于17世纪。6、教育学成为一门科学独立出现是近代的事17—19世纪。7、教育学诞生的标志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出版还是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8、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教育学蓬勃发展时期,使教育学摆脱了传说的演绎的思维方式。9、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10、布卢姆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目标、情感领域目标、心因动作领域目标三大类。11、1960年美国布鲁纳发表他的《教育过程》。12、教育是一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特有的。13、《大教学论》内容班级授课制,提倡泛智教育。第二章1、“教育”一词最早是在《孟子.尽心上》“得天下一英才而教育之”中见到。2、教育有个广义和狭义之分。3、狭义的教育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4、教育的起源问题,比较有代表性有: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社会实践起源论、劳动起源论。5、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反映的是社会的要求,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密切相关,在阶级社会里必然带有阶级性。6、教育特征:①教育活动具有目的性②教育活动具有实践性③教育活动的双边性④教育活动的三(教育者、教育媒介、受教育者)要素⑤教育的多功能性。7、前苏联的教育史学者(沙巴也娃)在她的(《论教育的起源和学校的产生的问题》)论述了学校教育的起源。8、夏朝的教育机构叫“庠”、“序”、“校”。9、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一方面要进行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教育,以做好与其它教育的协调与沟通。另一方面也要开展一定的职业技能的训练,为公民的劳动就业作准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初、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力量。10、中等教育的特点:①中学教育的基础性②中学教育的全面性③中学教育的义务性。11、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义务教育即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1986年《中共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12、教育的基本要素(4个)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13、凡是对手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14、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15、受教育者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积极参与教育过程的主体。16、如何巩固受教育者主体地位?①要转变教育观念②采取措施Α制定法律Β行政手段С经济手段③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主体性,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侮辱学生等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17、教育内容概括起来不外体、智、德、美、劳等几个方面。18、体育包括学校体育与卫生保健两个部分。19、美育是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20、教育的3个历史形态。①原始的教育形态—原始社会②古代的教育形式—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③现代的教育形态—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21、秦汉以后出现“太学”唐代晚期出现具有研究性质的高等学院——书院在奴隶社会学校教育最具代表性的是(斯巴达)和(雅典)的学校教育。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基本政策是“养士”与“愚民”。古代教育不仅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且具有严格的等级性。“殊其士庶,异其贵贱。”22、在欧洲,中世纪教会学校进行的是“神学”为主、“七艺”为辅的宗教教育。23、教育的内容脱离生产劳动、脱离实际,是中外古代教育的共同特征。第三章1、中等教育中的高中阶段教育对象是处于青年初期(15、16——17、18岁)的学生,这一时期是个体在生理、心理上接近成熟的时期,也是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时期。2、教育的价值与功能主要是通过受教育者的发展实现的。3、必须从教育的内部规律中弄清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正确认识学校教育与学生个体发展的联系。4、在思维能力方面,少年期学生的思维仍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5、女性早于男性1—2年而持续时间则短于男性2—3年。6、少年期的学生身体的发展又出现类似婴儿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趋势。7、少年期自11、12岁起至14、15岁,大致相当于初中教育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的主要特点是他们正处于一个半成熟半幼稚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错综矛盾的时期,有的心理学家把它称为“第二次断乳期”。8、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必须做到:(一)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早期教育的主张是对的,但是早期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还应该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水平,还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去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二)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三)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9、教育能够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0、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行为主义》。11、教育要有效的发挥对学生发展的主导作用应该具备的条件?(4个):首先教育应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教育活动要符合个人发展需要。再次教育要与环境影响取得协调。最后教育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12、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1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性相近,习相远”、“昔孟母,择邻处”等都是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的作用。14、人们批评环境论决定是一种逻辑上的循环论,同遗传决定论一样,都是宿命论。第四章1、影响范围比较广泛的两类要素是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质量。2、衡量一个国家的人口质量的指标:人口的文化素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国际上通常采用一些比较客观的指标,如人口文盲率,义务教育普及率、知识分子比重等来衡量另一个国家的人口质量。3、教育结构是指构成教育体系的各组成部分和比例关系及结合方式。主要包括教育纵向结构、教育横向结构、地区教育布局结构等。4、人口对教育系统最直接的制约就体现在教育要受学龄人口数量的影响。5、人口的自然变动是指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引起的人口数量的变化。6、人口的社会变动是指人口的社会构成的变动。7、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提供基本条件。首先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需要的人力条件和时间条件。其次社会物质生产为教育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8、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影响:首先教育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第一,教育提高民族素质,为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奠定基础。第二,教育生产劳动能力,为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提供支持。教育传授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时代所需的劳动者,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劳动者的文化素质逐步提升,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成为一种资本——人力资本,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其次,教育加快了科学技术的生产、转化、传播和更新,促进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9、生产力通常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是一种潜在的、可能的生产力。10、政治的决定作用制约着教育的性质、目的、制度乃至内容和方法。11、政治对教育的影响:首先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支配权。其次政治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最后政治决定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12、政治为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13、教育的政治功能是其诸多功能当中,唯人们人事最早并最受重视的一项。14、一些学者把这种通过教育培养青年一代具有某种政治意识的过程称为“政治社会化过程”。15、文化对教育的影响(3条)首先社会的文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其次社会的文化水平制约着教育水平。最后社会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制约。16、教育对文化的影响(3个):首先教育具有文化传递功能。其次教育具有文化选择功能。第三,教育具有文化创新功能。17、人类文化的存在形式:一种是依附于某种实物、语言文字写成或科学技术等载体存在的存储形态文化,如名胜古迹、书籍等。18、文化选择是指对某种文化的自动撷取或排斥。19、教育在对文化进行选择、批判、融合的过程中会形成新的适合于一定社会形态和教育发展的文化知识体系。20、了解教育活动的社会制约性;同时也揭示了教育对社会诸因素的反作用,肯定了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21、古代教育发展的首要条件就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产生。22、教育与这些社会因素之间的发展是不平衡,并非完全同步。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教育落后于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种是教育走在了社会诸要素发展的前沿。23、教育对人口影响体现在两方面:教育影响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第五章1、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无目的。2、教育目的是什么样的,完全取决于教育者的初衷。3、教育目的的种类从层次上来看有国家的、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个人的。4、教育目的是在一定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带有某种普通性的教育目的,一般是研究国家的教育目的,因为国家的教育目的。5、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哪种身心素质的人主要取决于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6、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制定教育目的的直接依据,成为制约和决定教育目的的最终力量。7、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具有哪种社会价值的人主要取决于社会的生产关系和政治的性质,在阶级社会里,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8、社会的生产关系和政治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质和方向。9、个人本位论是关于教育目的应追求、体现受教育者个人价值的理论,代表人物有卢梭、斐斯泰洛齐、康德和福禄培尔等。10、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11、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斯宾塞。12、个人本位论者主张从教育者本性出发提出教育目的。强调个人价值,强调教育应促进人的个性的发展是正确的,但它忽视社会的需要把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则是不可取的。13、社会本位论主张从社会的需要出发提出教育目的,强调社会的价值,认为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也是有道理的,但它过分强调社会,忽视个人发展的需要,否定个人的价值,仅把人作为教育加工的原料来看待未免也有些偏激。14、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15、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16、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提出:“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7、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力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又以国家教育基本法的形式再一次阐明我国的教育目的,同时也指明了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18、实现中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过程中注意三个问题:一是中学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二是职业高中、技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学质量问题。三是学生的中途辍学问题。19、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问题: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问题上,既要注意体现人的前面发展又要注意独立个性的培养。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要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一起抓,不能有所偏废,五育的实施无先后之别,无“重要”与“不重要”之分,应该全面进行,而且在贯彻每一项教育时也应该全面完成教育任务,教育的覆盖面也是全体学生,而不能只抓少数“尖子”。20、教育目的包括: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来的人具有哪种身心素质做出规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来的人具有哪种社会价值做出规定。21、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第六章1、双轨制的典型代表是英国的学制。2、英国的双轨制具有明显的等级性和歧视性。3、单轨制是大多数国家采用的一种学制,单轨制的特点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我国的学制是典型的单轨制,主要分为两个层次: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4、高等教育三个层次: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5、美国学制是典型的单轨制。6、按教育程度划分,可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机构。7、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5条)①学制的建立必须以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为依据②学制的建立要考虑社会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水平③学制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④学制的建立要以教育事业自身的发展为依据⑤学制的建立要参考以往的学制和国外的先进经验。8、在阶级社会里学制具有明显的阶级性。9、从一定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就有什么样的学制系统。10、现代中等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4条)①实行弹性学制成为中等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取向②加强普通中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沟通③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④推迟文理分科,改革高考制度。11、根据国外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目前许多国家的普高与职高的比例在逐步缩小,美国、德国、韩国基本上调整为5:5,日本、法国的比例已经调整为6:4。12、我国的近代学制是从清末开始的。13、1862年清政府设立京师同文馆,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新式学校。14、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明确规定大学、中学和小学,分级分科,逐渐递升,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为我国近代学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5、1902年8月15日,我国教育史上第一部学制壬寅学制\n终于成型出台了,这是我国第一个由政府以法令形式公布的学制系统。1903年由张之洞等3人另行改订,并于1904年颁布施行,称为《奏定学堂章程》也叫《癸卯学制》。16、《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比较完备的近代学制。17、《壬戌学制》主要特点是:修业年限较短,中学分级分科,大学不设预科,整个学制富于弹性,有较大的伸缩余地18、普通中等教育的修业年限一般为6年。19、壬子癸丑学制毕竟是一个对传统的封建教育进行根本性改革的学制,使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使一个承上启下的新学制,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过程中起到了除旧布新、继往开来的历史作用,20、癸卯学制的实施“完成了中国教育由古典向近代化的转轨,极大地促进了新式学堂的发展,最终使中国教育步入近代化的道路。第七章1、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朝,唐朝孔颍达维《诗经.小雅.巧言》中。2、课程一词在汉语文献中的最早出现。3、在国外、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提出课程一词,该词源于拉丁语,意为“跑道“。4、课程有以下观点:①课程即学科或科目②课程即学习者的经验③课程即目标。5、福谢依认为“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指导下的一切经验。”6、“课程即目标”的观点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也就是学生最终能力的发展。7、课程理论①学科中心课程论②儿童中心课程论③学问中心课程论④问题中心课程论⑤人本主义课程论。8、儿童中心课程论主张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和经验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用儿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问题等组成的课程。9、学科中心课程论主张以文化遗产和科学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10、问题中心课程论主张以问题为中心设计课程,打破学科界限,从问题出发,把二三门学科结合起来构成课程,11、课程类型: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是以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为逻辑范畴划分的。12、后现代思想试图使教育、教学、课程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具有即时性、境遇性、模糊性。13、终身教育提倡“无人不学”“无处不学”“无时不学”。14、主导当代各国课程改革的基本教育思想包括6个方面:①教育民主化②回归生活的教育哲学③建构主义思想③后现代思想⑤人本主义思想⑥终身教育思想。15、课程计划的基本功能包括:①规定课程设置,根据时代的要求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具体任务确定雪下应该设置的课程②规定课程的顺序,根据学制规定的年限,各门课程的性质,相互关系和教学法上的要求以及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确定各门课程的教学顺序③规定各门课程的教学时数,规定学制编制和每周每日活动总量。16、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17、在我国,课程标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在“废科举,兴学校”的教育运动期间。18、1912年,南京政府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19、教学大纲是规范一门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是联系课程计划与课堂教学的中间桥梁。20、教材是以一定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为基本成分,分门别类组成的提供给学生认识世界的规范化、程序化、具体化的育人媒体。21、中学教材常见的类型有4种:①知识中心式教材②范例式教材③经验中心式教材④社会中心式教材。第八章1、孔子把“学、思、行”看做统一的学习过程,这是最早的有关教学过程的思想。2、《中庸》明确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理论。3、在西方,对教学过程的注意始自苏格拉底。古罗马的昆体良提出了摹仿、讲述、练习三个顺序。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被他的学生席勒和莱因加以发展五阶段:即分析—综合—联合—系统—方法或分为预备、提示、连结、总括、应用。杜威提出(“思维教学五步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推论评断—验证结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尔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发展分为两个水平,即现有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4、在教学中两种因素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渗透。5、教学中贯彻整体性原则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二是坚持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与培养非认知因素的统一;三是坚持深次年发展的统一;四是坚持教学诸要素的有机配合。6、中等学校的教学方法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7、语言传递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8、几乎所有其他的教学方法在运用时艘必须与讲授法相配合,才能顺利地进行和发挥应有的功能,讲授法的优点是它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单位里使学生获得较多的系统知识。9、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实验法、实习法、练习法、作业法等。10、演示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实验,指导学生经过观察获得感性认知的方法。通过演示可以使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获得他们生活经验中缺乏但又必须掌握的感性知识。11、选择教学方法要注意以下五方面:①是依据教学目的和任务②是依据学科内容的性质特征③是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④是依据教学环境选择教学方法⑤是依据教师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12、目前采取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班级授课、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13、目前使用的是班级授课制也称班级教学。14、最先在理论上确立班级授课制的是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15、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始于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16、学科课程是以班级授课为主,但活动课程则要求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17、教学评价方法按照评价的目标来分可分为三种:即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18、相对评价是在评价对象的集体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作为评价依据的基准,然后根据所确定的基准,通过对照比较判定住集体中每个评价对象在该集体中所处的地位或位置的一种评价方法。19、教学评价的工具有考试、测验、座谈和问卷。20、科学的教学评价必须遵循7个要求:①客观性②完整性③一致性④多渠道性④发展性⑥指导性⑦计划性。21、中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第九章1、德育目的制约影响着德育的全过程,它决定着德育的内容、方法、途径等的选择与确定。2、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总体上反映了我国的德育目的。3、《中学德育大纲》规定中学德育的总目标。4、德育的基础内容正是要教会学生做人。5、基本道德是个体生活的基础性道德要求,它往往是历史上传承下来为人类社会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比如仁爱、诚实、勇敢、信心等。6、中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是中学生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是对学生文明行为及其他道德品质教育的基本要求。7、《中学德育大纲》对中学生德育内容的规定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注意到了初、高中学段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各种学习内容的实际配合。8、爱国主义教育处理以下四种关系:一、爱祖国与爱国家;二、爱国与爱人类;三、爱国与改革开放;四、爱国情感与爱国行动。9、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应当成为学校德育的中心内容和根本任务。10、世界观、人生观问题是道德教育和道德生活的核心问题,是人们行为的出发点,也是道德教育必备的理性基础。11、道德理想的培育是德育的最高目标,也是德育的基础。12、归纳推理即从个别性前提出发推出一般性结论。13、说服法强调对学生讲道理但说服不等于说教。第十章1、席勒在《美育书简》一书中首先使用了“美育”一词。2、在我国“美育”一词应归功于蔡元培。3、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学校通过开展自然、生活、艺术等方面的审美活动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4、美育内容:①自然美的教育②社会美的教育③艺术美的教育。5、应把内在美与外在美统一起来,既要求学生首先重视内在美,同时又要注意外在美。6、社会美是美的最直接的存在形式,是现实生活美的最主要、最集中、最核心的一部分。7、自然美和社会美都属于现实美,都是自然形态的东西,而艺术美则是意识形态东西。8、教学是中等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也是中等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9、1951年8月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10、必须保持中学生每天有8——9小时的睡眠时间。11、体育锻炼的适量性是指在体育锻炼时要根据中学生生长发育的年龄特点合理地安排运动量。12、增强学生体质是中等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13、体育是进行智育的物质基础。14、角色扮演就是一种引导学生担当别人角色的教育方法。15、德育方法很少单独使用。16、劳动技术教育是组织学生创造经济效益,改善办学条件的需要。第十一章1、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法》中把教师界定为“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3、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教师长期性。4、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是由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教育任务的复杂性、教育过程、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复杂性等决定的。5、中等学校教师的劳动价值最终体现在开启心智和塑造人格。6、教师劳动的价值从内容上看可分为物质的、精神的等。7、教师的劳动对社会的贡献是巨大的,这种贡献的实际价值时间接表现出来的具有劳动成果的隐含性、奠基性和滞后性。8、指导自我教育法是指在班主任的激发和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他们自觉进行行为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方法。9、班主任任务分为4个方面:①搞好班级日常管理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③指导教育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④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发展。10、班主任是近现代学校教育中随着班级授课制的出现而产生和设置的一种工作岗位的称谓。11、职后教育3种形式:在职学习、脱产进修、岗位锻炼。12、中等学校教师的培养与提高包括职前培养和在职提高两种形式,以在职培训提高为主。13、身心素质是现代教师素质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14、班主任工作方法(8条)①说服教育法②情感陶冶法③榜样示范法④行为训练法⑤生活指导法⑥心理咨询法⑦指导自我教育法⑧品德评价法。15、社会属性表现4个方面:①中学生是社会关系中的人②中学生是世界背景中的人③中学生是文化中的人④中学生是法律中的人。16、学校教育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育措施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第十二章1、课外活动的意义在我国古代教育著作《学记》中就已有这样的论述: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藏息相辅。2、课外活动可以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地进行德育。3、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3个)①群众性活动②小组活动③个人活动。4、群众性活动(6个)①报告会、座谈会②文娱体育集会③社团、协会活动④参观、访问、调查、旅行活动⑤组织夏令营和冬令营⑥墙报、黑板报。5、参观、访问、调查、旅行活动是组织学生进行群众性实地学习的良好形式。6、小组活动是课外活动的基本形式。小组活动时间每次活动一般不超过2小时。7、个人活动主要内容有:①阅读书籍、谢读书心得、观察或实验②采集或搜集各种实物和标本③制作模型、工艺品④写科学小说、独唱练习、乐器比赛以及游泳、滑冰等。8、校外教育机构主要是指少年宫、少年之家、少年科技站、各种业余体校以及其他活动组织机构等。9、家庭开展的课外活动类型①家务劳动②家庭体育锻炼③家庭特长训练④其他活动如家庭文娱活动、旅游、家庭聚会等。10、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要防止“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11、课外活动是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必要途径,它不应只为部分学生服务,而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外活动应具有普及性,在普及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12、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是课外活动能否达到教育目的的关键所在。13、个别联系①家访②书面联系③约请家长来校。14、家长会有校家长会、班家长会和家长座谈会。家长会一学期召开1—2次。第十三章1、从管理科学的角度来看,学校领体制的(最佳模式)是(校长负责制)。2、校长负责制不是校长专制,校长负责制必须建立在民主管理的基础上。3、行政组织机构包括决策机构、咨询机构、执行机构和反馈机构。4、执行机构包括教导处、教研室等。5、反馈机构包括校务委员会、教导处、教研室等。6、非行政组织机构包括工会、学术组织、学生会和团组织等。7、建立学校组织机构应做到结构合理职能明确运转优化。8、学校采取怎样的组织机构形式为好,不能一个模式,一成不变,学校的性质、任务、规模、环境不同,组织机构的设置就应该有所差异。9、中等学校管理过程(4个)①制定计划②组织实施③定期检查④做好总结10、制定学校工作计划是学校管理过程的起始环节。11、实施是管理过程中心环节12、检查是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是考核教职人员工作成绩的重要方式,也是改进管理的重要途径。13、检查的方法有观察法、听课、谈话、资料分析、参加会议、听取汇报、质量评估等。14、中等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①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②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原则③民主管理原则④提高工作效率、效益原则15、坚持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是中等学校管理的首要原则。16、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原则要求学校管理必须以教学位主,把各项工作全面组织起来,发挥学校整体功能。17、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中心,是学校领导工作重要内容。18、民主管理原则:要求学校要全心全意依靠教师和学生,把教职工和学生当作学校的主人。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学校管理,贯彻这一原则要做到:依靠师生办学,真正认识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的地位和作用,管理工作要经常听取师生的意见,接受师生的批评和监督,建立民主管理制度,实现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教学民主、学术民主,并有切实可行的措施,19、教职工工作的考核主要包括政治考核和业务考核。20、学校应该制定学生品德教育计划\n,明确提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任务要求,具体步骤和措施,统一全校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共同来做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21、在学校管理方面,首先要抓好课堂管理。22、从运用行政手段转而过渡到法律手段,这是世界各国治理教育手段的一个逻辑演进规律。23、我国现行有关教育法律不完善。这一时期推出的教育法,质量高,稳定性强,并逐步形成系统,但这一时期的教育立法工作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如法律线条太粗,规定不具体,甚至有漏洞,条文空洞,不利于操作等。尽管如此我们应看到成绩是首位的,存在的种种不足将会得到修正。24、社会经济基础是决定法律体系的主要因素。2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由我国最高权力机关、立法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教育基本法律,具有仅次于宪法的法律效力,在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居于母法的地位。材料分析1、推迟文理分科改革方案制度。为了十高中毕业生能够考高分,各个学校往往在高中阶段过早地实行文理分科,人为地制造了文理学科间的隔阂,使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半个人”,而不懂中国历史和地理的理科学生则更成了“半个中国人”。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该在进行1-——2年的文理综合教育后再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文理分科。我国正在采取各种措施避免文理分科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近年实行的3+x高考制度的改革制度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我国的3+x是以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的形式出现。实际上仍然是一种文理分家,所以必须对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进行改革,除了改革考试的内容和方式外,增加高考的次数也是解决我国现行高考问题的有益尝试。2、实行弹性学制成为中等学校的趋向。①实施弹性学制是教育方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②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③是对传统学制的一种根本性革命。弹性学制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联系社会、竞争向上的意识和全面素质的提高④有利于贫困学生完成学业⑤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弹性学制更显示出其优越性。3、课程的定义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课程的内含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显示以下趋势:即从强调学科知识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从强调目标、计划、结果到强调过程本身,从强调教材的单一因素到强调教材、人与环境等多因素的整合,从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4、学科中心课程论优缺点优点:①是根据学科组织起来的教材能够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文化遗产②有条理地学习合手逻辑组织起来的教材能充分发展人的智力③大多数教师习惯于学科课程的组织方式④课程的构成比较简单,易于评价。缺点:①是注重学科的逻辑系统性,学习时往往偏重记忆而忽视理解②偏重学科知识结果的传授,而忽视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过程的教学,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因学科较多,对学生来说难以将学习的知识进行综合与统一。5、儿童中心课程论的优缺点。优点:①从儿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学习活动是积极的、活泼的②注意将学习与生活环境密切联系,将生活经验、社会课题和其他丰富的内容吸收到学校课程中来,有利于丰富学校的教学内容③注意从活动、经验中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缺点:不利于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6、经验课程。经验课程也称活动课程或生活课程,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它也常常被称为“经验课程”,这种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7、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指导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学生是认识的主体,要把人类历史经验和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的财富,把知识转化成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两方面积极配合才能获得教学的最佳效果。8、学习准备与传统预习之间区别。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在学习新课时对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适应性,它不同于传统的预习。传统的预习是围绕获取新知识而进行的系统的知识积累过程。9、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是:①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②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③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④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⑤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派苦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10、单面论据与双面论据的论证方法。道德是一个争议颇多的领域,任何道德判断几乎都可以找到支持和反对它的论据。教师习惯用正面论据说服学生,其实,反面论据在说理中有时可以收到特殊的说服效果。说服学生,即可以仅向学生提供支持自身观点的正面论据,亦可同时提供与自身观点相的论据,采取何种策略,依具体情况而定。11、智力与体育之间的关系。体育对智力作用。体育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及发展智力的重要保证,为青少年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奠定物质基础。体质强健、精力充沛,有利于集中注意力,敏锐地感知,增强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12、美育的实施。①通过各科教学进行美育②通过课外活动进行美育③通过优美的环境进行美育④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进行美育。13、课外活动与艺术课关系。①课外活动是学生校内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人说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②课内讲系统,课外出特色。作为寓教于乐及发展学生多种爱好的美育课外活动是美育的最好途径。由于学生兴趣、特长及艺术发展水平存在着不同情况,仅靠艺术课进行美育是难于实现美育目的的。虽然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内容,但它不是美育的全部内容,要全面实施美育,必须解决艺术课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问题14、角色扮演。人们有时对自己担当的角色不满,有时因为不了解别人的角色或不理解他们为什么扮演这种角色,而误解他们的态度和感情。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尽可能体验别人的思想和感情,借助移情就能够比较准确地解释各种人际互动关系和社会事件。15、不同年龄品德水平要求。社会对不同年龄学生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的要求是有区别的。现实生活中,初中学生出现了道德上的某些不当或失误,人们也许能够理解他,但同样是这些失误,如果发生在高中生身上,人们也许就不会持宽容的态度了,甚至可能会批评他。16、教师劳动成果以间接形式表现的。首先,作为教师的劳动成果——人才的价值是通过他本人所做出的贡献显示出来的,而教师劳动的贡献则隐含其中,没有昔日教师的辛勤劳动就没有学生今日的成才。其次,教师的劳动又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基的,他们使学生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式掌握人类文明的精华。再次,教师的劳动贡献并不是即时显现的而要等到若干年后才能估计他们的价值。17、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①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学习生产技术的兴趣②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的一般基础知识和基本劳动技能,学会使用一般的生产工具③使学生掌握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和技能④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职业定向指导。18、榜样示范法榜样示范法是指以他人的优良品德和模范言行影响学生的方法。班主任为学生树立榜样时要注意榜样必须真实可信,帮助学生缩短与榜样的角色距离,并促使榜样成为学生自律的力量。19、示范说服法运用的手段主要是语言,示范法运用的手段主要是榜样,如果说言语的运用重在说服力的话,榜样的示范则重在感染力。①以德服人。教师以身作则,在工作、公共生活和私人交往中为人师表,躬行对学生的道德要求,努力成为学生的道德表率②直接示范与间接示范。以德服人是一种直接示范,此外,教师称赞的历史人物或现实中的人物其言行举止对学生也有示范作用。20、师生之间工作关系。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是指师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的根本特征就是为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而共同参与教育活动,师生关系具有工具性的目的即它是以教育教学活动为纽带,服务于一定的教学任务,是不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态度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1、课堂与课外活动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教育渠道。他们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课堂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要求和范围,指导学生学习系统的科学知识。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良好思想品质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有固定的班级,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课程表的安排进行。课外活动则是在课堂教学以外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所进行的活动,一方面密切配合课堂教学,保证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又不局限于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可以根据当前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爱好专长扩大和加深学习的内容,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22、中等学校课外活动的意义。①中等学校课外活动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②中等学校课外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起着重要作用③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④中等学校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增长才干的重要措施。23、课外活动与社会力量关系。开展课外活动只依靠校内的教师、团、队组织的支持是不够的,还需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学生家长中有各种人才,可争取他们来做辅导工作,校外教育机构是配合学校教育的阵地,所以学校开展活动应取得少年宫、少年之家、少年科技站、儿童影院等的支持与配合。24、家庭教育在中等学校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家庭教育有其自身的局限性。25、党政关系。根据我国的国情,中等学校的校长负责制必须在党组织的监督下实行,这种体制体现了党对学校的领导,但容易产生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弊端。所以学校党组织应把精力集中到加强党的建设上来,注意管理党的内部事务,应大力支持校长的工作,不干涉教育行政和教学管理事务。第一章中等学校教育学的作用和意义1.帮助教育者正确把把握中等教育的规律。中等学校教育学正是从揭示规律入手,必须帮助教育者正确地分析解析中等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识别错误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正确理解教育的方针政策。2.帮助教师改进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虽然中等学校的教师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但为了改进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要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教育科学。3.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中等学校教育学的发展将有助于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基本问题,如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应包括哪些内容,素质教育的作用及素质教育的实施等。4.推进学科教育学的发展学科教育学必须把教育学的一般原理与这一学科的具体教学相结合,才能科学地揭示本门学科本质规律,更好地进行学科教学。△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教育学处于萌芽状态,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出现了丰富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论语》)、孟子、荀子、朱熹等。2.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地论述教育学原理的著作,是2000多年前的《学记》3.我国古代另一部著名的教育著作是《大学》三大纲领: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4.西方古希腊“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伦理学》5.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教育学独立产生的背景:17-19世纪是社会激烈变动时期,是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业生产,封建社会开始解体,资本主义社会逐步形成的时期。资本主义大工业迅速发展,生产技术不断革新,资产阶级为了培养他们所需要的人才,在教育上提出了他们的主张,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资产阶级教育家积极研究教育理论,并投身教育实践,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主张。洛克对如何培养年轻的绅士提出了系统的建议,卢梭用小说的形式抒发了其憧憬的教育理想。裴斯泰洛齐和福禄贝尔都在从事着实际的教育工作,并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他们不断地总结教育经验,形成了一些教育学著作,使教育学逐渐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的教育家,他继承了康德的教育学的讲座,拜访过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的人。他于1806\n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专著,该书在教育学发展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全书分为绪论,教育的一般目的,兴趣之多方面(教学),品格之道德力量四个部分。他从迎合德国贵族阶段利益的伦理学出发,提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他以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努力使教育学成为有严密体系的理论,而在他之前的教育学著作则多是以笔记、散文或小说的形式出现的。△杜威杜威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与教育哲学家,是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和哲学,心理学与教育理论的著述活动,对美国乃至世界现代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他被美国人称为“创立美国教育学的主要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重要观点: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地改组改造第二章△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其他动物界都不存在教育现象,教育产生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为社会服务的,有些动物在养护小动物上虽有与人类的抚育子女相似的地方,但它不属于教育,只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人类社会和动物界的区别在于人会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从事社会生产活动。△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的教育有哪些特点?一、教育活动具有目的性二、教育活动具有实践性三、教育活动的双边性四、教育活动的三要素:教育者、教育媒介、受教育者五、教育的多功能性△简述我国中等教育的现状我国中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布局趋向合理。我国普通中学分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初中阶段是义务教育,高中阶段不是。普通中等教育的修业年限是6年,其中初中3年,高中3年,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修业年限为2-3年。中等专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也有的是4年、5年。有的中专也招收高中毕业生,修业年限为2年,职业中学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技工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年限为2-3年。△中等教育有哪些特点?1.中学教育的基础性2.中学教育的全面性3.中学教育的义务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尽管他们各自承担的任务不同,但是相对于教育内容来讲,都是人的因素,都处于主体地位,就两者关系来讲,他们又互为主容体,互为存在的条件,他们共同的容体是教育影响。由于教育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在教的过程中,教育者是活动的承担者,受教育者是他认识、塑造的对象、客体,也是他开展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从学的角度看,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者却成为受教育者认识的对象,从事学习的条件和客体之一,受教育者的学习状况是结果,也对教育者的教起部分调节作用,引起教育者思想、行为的变化,因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应该是互为主客体,互为条件。△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原始社会人们主要使用石器,以采集天然食物和捕猎动物为主,产品极为匮乏。生产资料是原始社会公社的公有制,产品平均分配,人们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共同享受。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形成了原始教育的特点。1.教育与劳动相结合。2.教育内容的贫乏性,原始社会教育内容只有简单的生产和生活知识,包括生产、军事、宗教、氏族等方面。3.教育的平等性,原始社会教育不分阶级。4.教育方法的单调。△现代教育形态特点:现代教育以现代化大机器生产作为基础,教育与现代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紧密结合。1.教育与生产劳动日益相结合,现代社会客观上要求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现代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反映生产的要求。2.教育逐步普及,教育的对象不断扩大。现代化大生产要求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劳动者不但有基本文化素质还要掌握相当的科学知识生产技术。3.学校教育的科学化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为了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现代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手段等方面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革。第三章△遗传在人的发展中作用一、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物质是人发展的自然生理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这些自然条件,人的发展就无法实现。遗传物质只是人在发展方面的物质基础,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是,这种可能性必须在一定条件的影响下才能转化为现实性。二、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水平和阶段“三翻、六坐、八爬叉、十个月会喊大大”就反映了人的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可见,人的身心发展与人的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是密切相关的,是受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所制约的。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四、遗传素质有可塑性,人在实践中,总是在一方面改造着环境,创造新的环境,同时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既不能否认遗传素质的作用,也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生而知之”的天才论,“一两的遗传胜于一吨的教育”,都是遗传决定的观点,是错误的宿命论的观点。△环境在人的发展中作用1.环境是人发展的重要条件,人一生下来就受着环境的影响,离开周围的环境人就不可能生存下去,人在环境的影响下,发展着个体,获得一定生活知识经验,形成各种思维意识,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人的发展是受后天环境影响和制约的,遗传素质仅仅为人发展提供可能性,没有一定环境影响,这种可能性不会转化为现实。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不能起决定作用。环境决定论是一种逻辑上的循环论,同遗传决定论一样,都是宿命论。△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1.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2.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计划性:教育的组织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校教育本身就是由专门机关组织的;另一方面:学校的机构,教育和教学活动等方面都具有高度的组织性。教育的计划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从整个教育系统看,在资金、设备、教师队伍,招生人数,各级各类学校的规模和发展速度等方面,都有周密的计划;另一方面从学校内部看,在学校管理、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等方面也都具有高度的计划性。3.具有严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教育的系统性首先是指学校制度本身是一个系统,其次,各个阶段的教育内容互相联系,有利于受教育者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4.不能忽视在学校教育中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教师工作者如何激发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1.教育者应该根据客观环境不断地向受教育者提出新的要求,以引起受教育者的需求。2.教育者所提的要求要适合受教育者的必理发展水平。△人生阶段如何划分?1.划分人生阶段的标准是多样的,但他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可以从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统一的角度来考虑人生阶段的划分。2.无论是从有关人的发展观念变化考虑,还是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终生教育理想的提出考虑,都应该把人生阶段的划分问题扩展到生命的全过程而不局限于从出生到青春期。3.参阅已有的关于人生阶段划分的各种观点,认为人生的分期为:乳儿期(出生-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初期(14.15-17.18岁)、青年后期(17.18-25.30岁)、成年期(25.30-55.60岁)老年期(55.60-死亡)。中等学校的教育对象——中学生处于少年期和青年初期的发展阶段。△中等教育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一)少年时期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少年期自11.12岁起至14.15岁,大致相当于初中教育阶段。这一时期学生的主要特点是他们正处在一个半成熟半幼稚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错综矛盾的时期,因此,常把少年期称为过渡期,有的心理学家把它称为“第二次断乳期”。1.少年期学生生理发展特征与教育少年期的学生身体的发展又出现类似婴儿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趋势。在发育方面:男、女在起始时间和持续期限上有区别,女性早于男性1-2年,而持续时间则短于男性2-3年。2.少年期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教育少年期学生各种感觉的发展已完善,感知觉方面、注意能力方面、记忆力方面、思维能力方面,情感方面自我意识方面。(二)青年初期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中等教育中的高中阶段的教育对象是处于青年初期(15.16-17.18岁)的学生,这一时期是个体在生理心理上接近成熟的时期,也是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时期。1.青年初期学生生理发展特征与教育在这一时期,生理发展相对平稳,身高已接近成人,体重增加、骨骼已经完全骨化,肌肉的力量增长迅速,并完成了性成熟的过程。2.青年初期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教育。第四章△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它的功能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和生活经验,通过教育教学的形式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达到传承人类文明,促进人类发展的目的。因此,教育过程成为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这是教育所独有的特点,并且为此实现了受教育者的社会化在社会化的转化过程中,学校体现出作为一种专门化的教育机构的重要作用,首先,学校对学生进行了有计划的长期的系统的教育,这种正规教育一般为9-16年,这对于塑造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最为重要的时期,其次,学校是社会的雏形,它有着与社会相似的结构,学生在校的生活时刻体现出各种形式的社会互动,在互动中他们学习到了各种社会角色规范和角色期待,获得对非个人规则和权威的遵从。此外,教育转化活动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步骤,总是遵循教育活动的自身规律。△中等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1.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中等教育是联结教育链条中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一个中间环节,在教育结构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在现代化生产建设中,中等教育是中等熟练水平劳动力的主要提供者和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通过教育摆脱贫困,提升国力,成为国家当务之急。这使得中等教育成为教育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结合点,是把我国众多的人力资源转化为智力优势,把智力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座坚固的桥梁。△当前我国中等教育改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生产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和社会对中等教育提出了更多要求。1.建立合理教育财政机制促进中等教育的发展在中等教育体制方面,首要的是根据各地区不同的经济状况以及居民支付能力的实际水平,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共同发展中等教育。2.中等教育的侧重点应转向农村地区,中等教育关注农村地区也是我国农村贫困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农村地区素来以自然条件恶劣,资源贫乏、文化落后等因素而处于贫困状态。农村贫困地区的建设事业依靠的都是中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因此,中等教育要积极面向农村的广大学龄群体,因地制宜地改革课程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广泛普及中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出适宜农村生产、文化发展的技术骨干力量。农村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是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根基。3.优化中等教育结构,保证可持续性发展中等教育的优化是关系到我国教育在21世纪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中等教育的特点是进行教育分流即由统一进行普通教育向分别进行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第五章△教育目的有何意义?1.教育目的是教育作用统一性和一贯性的保证2.教育目的是教育的社会价值的最集中体现3.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1.受人的主观意志的影响教育目的的受人的主观意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培养人的社会价值上----即为谁服务的问题上.2.受教育者自身特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教育目的的提出,是建立在受教育具有接受教育获得发展的潜能基础上的.②教育目的特别是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提出,受受教育者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认识发展规律的制约.③教育目的主要是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活动来实现的.3.受社会历史发展的制约教育目的的提出,并不是人完全凭着主观的臆想而成的,它的内容来自于容观世界,来自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因而教育目的是有其现实的社会根源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哪种身心素质的人主要取决于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制定教育目的的直接依据,成为制约和决定教育目的的最终力量.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具有哪种社会价值的人主要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社会生产关系和政治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质和方向.\n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哪些要点?1.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2.个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盾的,这种矛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还很尖锐3.在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个人发展与具体社会现实之间会出现矛盾①个人利益需要与社会整体或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利益,需要之间的矛盾在旧式分工,私有制和阶级还存在的社会形态少数人垄断了发展权,大多数人则丧失了发展的条件导致个人发展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②在社会形态趋于没落时期,生产关系成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桎梏,这时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③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才能达到高度的统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我国的教育目的,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有明确的规定,这就是“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这个规定,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表明了我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性质及其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2.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为实现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技术教育,德育等展开中等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对策我国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双重性,既为国家劳动后备力量,向社会输送具有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劳动力,又要为高一级的院校培养合格的新生。为完成这双重的培养目标,中等学校在办学的过程中应采取的总体对策是:既要保证中等教育的独立性,使学生接受中等教育后便具有独立工作能力,能直接为社会服务,又要保证受完中等教育的学生在升入高一级的学校之前能有一个坚实的文化基础,能顺利升入高一级学校培养目标是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来实现的,而教育活动主要是围绕着课程的设置来进行的,而课程的设置是按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来进行的具体对策:德育:教育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树立远大的理想,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智育:教育学生有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体育:①使学生具有基本的体育卫生知识,技能②养成锻炼身体,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③上好体育课,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成熟4.美育:①充实学生的生活,丰富学生的情感②培养学生评价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5.劳技:①使学生懂得一些工业、农业生产的基本原理②掌握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③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勤劳的美德第六章怎样促进普通中等教育与中等教育(职业)的沟通?中等教育的学制改革要加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沟通,使学生在小学毕业时可以自由选择普通中学或是职业中学或是职业中专等,在中等职业学校除了开设专业课程外,同时开设普通课程,使学生中等学校毕业时可以升学也可以就业。这样不仅实现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沟通,而且使教育与社会之间打破了原来的封闭,实现义务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动态联系,换句话说,就是学制实现了更大的灵活性为什么要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目前,我国中等教育结构中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的比例为4:6,这一比例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是为了应对当时普通高中恶性膨胀,中专、技校极度萎缩,职校学生只占同层次在校生的千分之几的严峻形势,现在,社会发展了,情况变化了,这一比例已显得不够合理、科学,并由此带来了诸多问题,一职高毕业生就业难;二职校生源不足,难以为继;三大批初中毕业生失学。目前,我国由于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一方面,由于普通高中数量的减少,使得升入普高的学生有限;另一方面,由于职高收费高,质量低,学生又看不到毕业后的就业前景,干脆不上学。更严重的是,一部分已上了职校的学生相继退学,这主要是因为有些职校在招生时有欺骗行为,向学生许诺“包分配”,“包安置”,“包农转非”,而实际上做不到,四普通高中的压力更大。我国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已迫在眉睫,否则,它将严重地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行。简述壬戌学制壬戌学制我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的意义突出地表现在它的弹性和灵活性以及“谋个性之发展”思想的提出,《壬戌学制》的主要特点:修业年限较短,中学分级分科,大学不设预科,整个学制富于弹性,有较大的伸缩余地。这些对普及教育发展学生个性和适应各地的不同情况都是有利的,壬戌学制框定了我国现代学制的蓝本。因为它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部学制。△中国现行中等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现行的中等教育是在初等教育的基础上继续实施的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在整个学制系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中等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初级中等教育和高级中等教育。初级中等教育是中等教育的第一阶段,是义务教育的第二阶段,是每一个公民必须接受的教育,属于普通教育的范畴。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已经有了明显的职业定向,并且出现了普通教育、技术教育的交叉。中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具有分辨事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技术知识和某些基本的生产技能,由于中等学校教育的类型不同,不同学校所承担的培养任务也不同。第七章△学问中心论课程论优点:在对学科基本结构的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将比较容理解学科的内容,而且便于记忆。如果理解了基本的科学概念,那么就能恰当迁移到理解其它概念和领域,像科学家进行探究那样进行学习的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缺点:它过分强调学术课程,忽视了实用,因而不能适合相当一部分将来不能成为科学家而准备就业的学生的要求。△国外中等学校课程改革的趋势1、在课程改革的理念上(1)注重基础学历的提高(2)注重信息素养的养成(3)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4)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2、在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上(1)课程决策权力走想多元化(2)课程内容重视信息技术知识和个人知识,信息技术成为一种独立的学科。(3)课程结构从内容本位转向能力本位的多样化结合,以保证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能力。3、主导当代各国课程改革的基本教育思想包括(1)教育民主化思想(2)回归生活的教育哲学(3)建构主义思想(4)后代化思想,使课程内涵有即时性、境域性、模糊性(5)人本主义思想(6)终身教育思想,提倡:“无人不学,无处不学”△我国中等教育学校课程编制的原则1、实现社会注意教育目的的原则教育目的是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指导并制约着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2、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原则课程编制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准是教育学的重要准则,不但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3、在社会生活发展需要的原则课程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和生活需要。学生进入社会以后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是多方面的,而且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以及生活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4、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这是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特点和发展趋势。5、综合化和系统性结合学科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课程综合化成为改革的一个趋势,综合化要求在课程设置上打破传统课程存在的不合理的分界,以便吸收新成果,减少教学科目。△教材建设的新特点?1、注重教材内容的现代化和开放性从促进学生生活方式改变出发,改革教材的呈现方式,重新定位知识的价值。2、加强和更新课程基础,重视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各科教材采取了各具特色的能力培养措施,突出了驾驶信息能力的重要性,加强了对基本观念、态度的培养,扩展教材的德育功能。3、探索创新的教材结构体系各学科新教材充分重视结构化知识的意义和功能,注意展示和理清教材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寻找教材结构设计的主线,使教材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4、重视教材的综合性和学科之间的整合。各科教材注意研究和把握知识的局部和知识的整体之间的关系,明确学科教材的地位,研究和把握学科之间知识、技能的迁移和横向联系,切实增强教材的整体性,注重学科内的综合和学科间的整合。5、教材编制立足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提倡主动的、建构的、体验的、发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为终身学习打出基础。6、教材编制促进教学策略的运用和教学设计的选择强调体现教师教学的基本过程,注意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注意概念规律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力求改变重视理论轻过程的问题,注意体现学科的思维方法以及科学探究活动的规律技能和技巧。第八章△中等学校教学任务是什么?(一)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进行基本技能训练,是教学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二)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未来社会不仅需要人掌握丰富的知识,更需要人具备较高的智力和能力水平,需要人具备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三)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学生奠定科学的世界观,道德观,审美观和劳动观。在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既是由教学具有教育性这一客观规律决定的,也是由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和目的决定的。(四)发展学生的体力,培养健康体貌有了健康的体魄,不仅能保证学生顺利完整在校期间学习任务,而且为终生事业的发展和生活的幸福打开了良好的基础。△中等学校教学过程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它内部的各种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些稳定的、必然的联系1、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于社会需要规律2、教学与学生身心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的规律3、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4、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5、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品德水平相统一的规律6、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7、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中等学校教学原则1、教育整体性原则(1)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相同意,要向学生传播真正的反映客观事物实际的真理知识和实际有用的技巧,使教学具有严格的科学性。要结合知识技能的传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2)坚持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与培养认识因素的统一(3)坚持身心发展的统一(4)坚持教学教育诸要素的有机配合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1)教师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2)要全面规划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8、反馈调节原则9、师生协同原则10、教学最优先原则△选择教学方法要注意那些方面?1、依据教学目的和任务2、依据学科内容的性质特征3、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4、依据教学环境选择教学方法5、依据教师自身素质选择教育方法△备课的阶段1、开学前的备课,它的作用在于明确整个学年或学期教学工作的范围和任务,并做出通盘安排。2、单元备课,在进行一个单元的教学之前,教师要进一步备课,并制定出单元的授课计划包括单元名称,教学目的,任务课时分配课程类型,教学组织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具的使用等3、每节课之前的课时备课,制定具体的课时计划上课的质量,一般包括班级、学科、课题、授课时间、教学目的、任务、课型、教学组织和方法,教学过程、教具、家庭作业、教学估计和评价等△进行教学设计要注意的问题1、以《课程标准》为教学设计的根本依据2、以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n教师要全面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经验背景。兴趣需要等,确定学生不同的发展途径。3、以确定三维教学目标为核心内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有价值观”三个4、充分挖掘利用课程资源为基础有效处理教材充分挖掘和利用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围绕学生实际需求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恰当地对课程资源进行综合处理和有效运用5、预设和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第九章△划分德育层次的依据1.依据社会生活实践对不同年龄学生品德发展水平的不同要求现实生活中,初中学生出现了道德上的某些不当或失误,人们也许能够理解他,但同样是这些是失误,如果发生在高中生身上,人们也许就不会持宽容的态度,甚至可能会批评他2.依据受教育的心理发展和接受能力中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他们的心理水平也处于发展变化阶段。3.德育工作实际的需要,德育是把德育目的所要求的内容转化为受教育的思想观点,并形成其行为习惯。△我国学校德育内容1.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习惯和规范培养既是建设更高道德品质的基础,同时基本文明习惯的养成还可以为在规范掌握的基础上对道德价值的进一步体会创造必要的条件。“中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是中学生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是对学生文明行为及其它道德品质教育的基本要求。2.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基本道德是个体生活的基础性道德要求,它往往是历史上传承下来为人类社会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比如仁爱、诚实、勇敢、信心等。德育的基础内容正是要教会学生做人3.家庭美德教育4.集体主义教育学校德育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应当注意:①教会学生采取一种积极的集体主义立场②应当注意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时采取集体至上的原则5.爱国主义教育注意处理以下几种关系:①爱“祖国”与爱“国家”(或政府)②“爱国”与“爱人类”③“爱国”与“改革开放”④爱国情感与爱国行动6.民主与法制教育对于学校德育来说应当做好两方面工作①民主与法制教育本身②与民主与法制教育相关的学校教育7.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应当成为学校德育的中心内容和根本任务。世界观、人生观问题实际是道德教育与道德生活的核心问题,是人们行为的出发点,也是道德教育必备的理性基础。道德理想的培育是德育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德育的基础。△德育方法主要有哪些?(一)说服的逻辑1教师进行说服时应注意:①演绎推理②归纳推理③类比推理(二)结果论和非结果论的推理方式结果论和非结果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伦理思维方式,无论以哪种方式进行道德推理都有一定的说服力,但两者的说服力都不足,理想的说服方式是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三)单面论据与双面论据的论证方法道德是一个争论颇多的领域,任何道德判断几乎都可以找到支持和反对它的论据,教师习惯用正面论据说服学生,其实,反面论据在说理中有时可以收到特殊的说服效果。说服学生,既可以仅学生提供支持自身观点的正面论据。亦可同时提出与自身观点相悖的反面论据.(四)说服中的理性因素与情感因素情感和理智在说服中所起的作用不一样,说服中的情感因素对态度的改变容易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种影响往往不能持久;说服中的理性因素则会产生长期的效果。说服中的情感因素和理智因素在改变学生态度上,受到学生成熟度的制约。年龄较小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富于情感色彩和引人入胜的教育内容,而对于有一[定抽象思维的学生来说,理由充分,逻辑性强的教育内容更具说服力,对于一般学生来说,说服开始时加强。情感色彩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动之以情),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理论证(晓之以理)会产生长久的说服效果。(五)说服与说教二、示范1以德服人教师以身作则,在工作、生活和私人交往中为人师表,躬行对学生的道德要求,努力成为学生的道德表率。2直接示范与间接示范以德服人是一种直接示范,此外教师赞扬的历史人物或现实的人物,其言行举止对学生也有示范作用。三、讨论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围绕一定的道德问题展开讨论,就是通过学生集体教育学生个体的方法。四、角色扮演人们有时对自己担当的角色不满,有时因为不了解别人的角色或不理解他们为什么扮演这种角色而误解他们的态度和感情。必须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尽可能体验别人的思想和感情。借助移情,就能够比较准确地解释各种人际互动关系和社会事件。角色扮演就是一种引导学生担当别人角色的教育方法德育方法很少单独使用。一、二、三、四、单单依靠其中的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足于实现学校教育的全部的道德目的。学校教育有赖于教师根据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和道德发展规律,灵活机动地使用各种教育方法,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美育的意义1.美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以美储善美育是德育的前提,只有对真善美有正确的认识和把握,才能为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打下基础。2.美育对智育的促进作用-以美启真从生理角度看,美育可以开发大脑的潜能;从激发人的动机看,美育提高学习兴趣;从思维的角度看,美育有利于培养形象思维。3.美育对体育的促进作用-以美助健美育从身心两方面来促进体育,起到以美健体的作用;美育可以促进人的生理健康;美育可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美育可以促进人的形体美和体育技巧的提高。4.美育对劳动技术教育的促进作用-以美益劳美育一方面可以启发学生主动地去认识劳动美,同时以可以有效地引导他们努力在劳动中创造美。△美育的任务中等学校美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受能力,鉴别能力,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别能力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4.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美育原则美育原则是按照美和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所必须遵循的要求。1.艺术课与活动相结合在美育中,艺术教育居守核心地位,课外活动是学生校内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美育的最好途经。2.掌握艺术内容和掌握艺术方法相统一艺术教育之所以是审美教育的重点,是因为艺术教育既要掌握艺术作品的内容,还要掌握艺术方法。3.认识和情感相联系在人的心理活动中,认识和情感是紧密联系的心理过程。4.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美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必须保证美育内容的高度思想性,真善美只有通过鲜明生动而又典型深刻的艺术形式才能表现出来,才具有巨大感染力和说服力。5.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体育的意义1.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增强学生的体质。体育活动能改善和提高青少年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体育活动能提高青少年内脏器官的工作能力;体育活动能提高青少年运动系统的机能。2.促进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体育对智育的作用?)体育是进行智育的物质基础;体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手段;体育有助于美育任务的完成;体育对劳动技术教育也有着重要的作用。3.学校体育是国家体育发展的基础△中等学校体育的任务1.增强学生体质这是中等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青春发育时期,要通过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来促进能力的全面发展。2.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使学生有序地学习和掌握有助于实现体育目的的任务的基础知识。基本的运动技术。技能和科学3.进行思想教育增强学生的体质是体育的根本任务。为完成这一根本任务必须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技术,培养学生相应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作风,养成经常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学校卫生的任务是什么?1.使学生认识卫生的重要意义,具有基本的卫生知识和技能;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2.按照卫生的要求,正确组织教育、教学工作,为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的习惯。3.加强防病措施,矫治学生常见疾病,以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促进正常发育成长。△实施学校卫生工作的要求1.科学地安排作息制度。注意劳逸结合是顺利地进行教育工作和保护学生健康的一个主要条件。合理的作息制度能使学生的大脑皮质逐渐建立良好动力定型,提高工作能力。2.重视青春期卫生知识的教育特别是性知识的教育,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警惕“早恋”现象。3.加强教学卫生管理在教学工作中最主要的卫生问题是预防学生过度疲劳的问题,要保护学生的视力。4.注意学校建筑、设备卫生、排除环境污染重视学校的绿化和美化,以保证校园内空气新鲜,有助于学生排除疲劳,提高学习效率。5.讲究心理卫生个体自我感觉良好而且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力是心理健康的标志。6.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治疗的方针。△中等学校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1.是普通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现代化生产既需要有坚实理论基础的科学人材拓新领域,又需要各层次的技术人才维护、提高、发展生产技术。2.是培养全面发展新人和提高人才素质的需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它被认为是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的手段之一。3.是组织学生创造经济效益,改善办学条件的需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和其他劳动,不仅能使学生学到了劳动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创造物质产品,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4.是促进学生职业定向的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劳动内容,对学生进行职业定向教育培养学生自觉的职业意识,促进他们对某种职业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学生了解一些职业的社会意义。第十一章△中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1.教师劳动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教师劳动周期长、见效慢,“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是由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教育任务的复杂性,教育过程,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复杂性等决定的。2.教师劳动的质量决定劳动具有自觉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教师要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等不断创新,要机制灵活地运用教育规律,达到最优的教育效果。3.教师劳动的方式决定其劳动具有个体性和集体性相结合的特点4.教师劳动的内容决定其具有多方面性的特点每一位教师的工作不仅要面向一个班的学生,甚至要面向全体学生,教育好每一位学生是教师的天职。5.教师劳动的职业要求决定其具有示范性特点:教师的表率作用是任何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对事物的态度也无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6.教师劳动的效果决定其具有延时性的特点:教师的工作不仅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陶冶其情操,这一切均不是在短期内就能看到成效的。△中等学校教师的素养1.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素养它包括法律意识、平等意识、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科学意识、时效意识、信息意识。2.职业道德素养《规范》体现了中小学教师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最基本要求,核心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3.科学文化知识素养教师既要学有专长,又要广泛涉猎,;既要专精,又要博览,应成为通才型,通识型人才。4.能力素养①反映认识过程的认识能力结构。②在认识能力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教育劳动特点的实际操作能力结构。5.教师工作作为培养人的工作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1.了解和研究学生①了解和研究班集体,包括班集体的基本情况。②了解和研究学生本人。2.建设良好的班集体3.做好个别教育工作\n班主任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做好个别教育工作,特别是优秀生和暂时后进生的教育工作。4.协调各方面教育工作班级工作力量是由多方面教育力量构成的教育整体,如学校领导,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力量。5.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及总结△中等学校学生做为客体的依据在教育过程中,中学生是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进行教育活动的客体,而教师是教育者,是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整个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是教学活动的发起人,这就决定了中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客体地位。从中学生自身情况来看:①他们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和品德形成的最佳时期,各个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容易接受外界各种各样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②中学生具有较强的依赖性。③中学生具有向师性总之,中学生人微言轻教育的客体地位,是由师生双方的主客观因素造成的,是教育过程的客观规律的反映。△中等学校学生作为主体的表现和作用。1.自觉性、中学生是一个有意识,有自觉性的人中学生对教师的教育影响具有选择性,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影响,而是经过大脑的积极思维和身心内部的矛盾斗争,然后经过其自觉的分析、综合、加工改造,有选择地吸收和接受。2.独立性、每个中学生都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教师对中学生施加的种种影响,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过滤“,取舍才能发生作用。3.创造性、创造性是中学生个性发展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个性综合素质中最具活力的因素,是推动个性顺应环境,开掘智力,走向成功的内在潜能,是学生主体性的充分体现。它是中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通过自主参与,自主认识,判断和选择而对学习内容的本质发现。△我国中等学校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㈠平等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尤其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是人们在协同活动和交往中,实现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际关系在学校中的具体体现师生关系应是宽容与尊重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相互接纳。师生人际关系应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师生人际关系应是通过情感互动来实现的㈡合作的工作关系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是指师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的根本特征就是为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而共同参与教育活动。师生关系具有工具性的目的,即它是以教育教学活动为纽带,服务于一定教学任务,是不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态度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新课程倡导新师生关系、新型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师生关系模式就是合作模式。㈢教学的教育关系教育教学的核心任务或基本任务就是正确、有效地传递和掌握文化知识,师生关系的基本性质就是知识的传递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即知识的授受关系。第十二章△中等学校课外活动的任务1.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兴趣爱好不是生而有之,而是通过教育培养起来的2.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造才能通过组织学生课外阅读和参加多种实践活动,不仅使他们课内所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加深,而且,还能获得许多新鲜的知识。3.陶冶思想情操引导学生参加一定的社会活动和校内外的公益活动,在实践中履行自己的课堂上所学到的政治理论和道德准则。4.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有益的文娱、体育活动,获得积极的休息,使他们生活愉快,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5.指导学生职业选择课外活动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其他职业、了解自己,做好从事某项职业的知识与心理准备。△我国中等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一、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1.群众性活动①报告会、座谈会②文娱体育集会③在团协会活动④参观、语问调查、旅行活动,这是组织学生进行群众性实地学习的良好形式。⑤组织“夏令营”和“冬令营”⑥墙报、黑板报2.小组活动、这是课外活动的基本形式,每次活动不超过2小时3.个人活动①阅读书籍、写读书心得,观察或实验。②采集或收集各种实物和标本③制做模型、工艺品④写科学小论文、独唱练习、乐器比赛以及游泳、滑冰等二、社会和家庭组织的课外活动1.由校外教育机构领导和组织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主要指少年宫、少年之家、少年科技站、各种业余体校以及其他活动组织机构等。2.家庭开展的课外活动①家务劳动②家庭体育锻炼③家庭特长训练④其它活动(家庭文娱活动、旅游、家庭聚会等)3.民间开展的课外活动△中学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1.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要防止“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2.形式多样,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课外活动要避免“公式化”、“简单化”、“单一化”。3.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4.面向全体、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课外活动是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必要途径,它不应只为部分学生服务,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外活动应具有普及性,在普及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5.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这是课外活动能否达到教育目的的关键所在6.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校内外的积极因素△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方式一、个别联系①家访②书面联系③约请家长来学校二、家长会校家长会、班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一般一学期召开1~2活动三、开放日活动四、教育讲座五、家长委员会第十三章△学校领导人员的职责1.依法治校2.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上级的有关决定、指示3.领导和组织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4.领导和组织教职工的改造、文化、业务学习、对教职工进行考评5.负责办好校办企业,开展勤工俭学活动6.关心教师员工的生活,并注意保护他们的健康7.管理学校的校舍、设备和经费、努力改善办学条件8.做好对外联系工作,争取社会对学校的支持△对学校行政领导人员的基本要求1.学校行政领导人员要有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和开拓精神,应坚持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新时期的“三个代表”的思想。2.要热爱教育工作、忠于职守、精通教育行政业务掌握教育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能科学地管理教育行政工作,及时获取各方面信息。3.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分析力,果断的判断力等一些较强的工作能力。4.要有优良的工作作风,能实事求是,联系群众言行一致,以身作则,能自觉地遵守和国家的政策法令等。△教学管理及其方法1.抓好教学组织工作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中心,是学校领导工作的重要内容。2.领导好教研组工作3.督促检查和指导教学工作这是学校管理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4.领导和组织教务行政工作△学生管理及其方法1.思想品德的管理学校应该制定学生品德教育计划,明确提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任务要求,具体步骤和措施,统一全校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共同来做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2.学习、课外活动的管理,首先要抓好课堂管理△法律手段优势从运用行职手段转而过渡到法律手段,这是世界各国治理教育手段的一个逻辑演进规律。1.法律的手段比行政的手段更有权威教育法是国家立法机构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并以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教育领域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2.法律的手段比行政的手段更力度教育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它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对触犯教育法的行为,要由国家给与相应的法律制裁。3.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明确规范,易于操做教育法明确具体地规定出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并以条文的形式颂布施行,教育政策则较为灵活。4.法律的手段比行政的手段稳定性强教育法是由国家机关按照一定的立法程序制定的,教育政策则随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灵活性、变化性较大,稳定性较小。△教育法治的意义1.教育法制是现代国家法制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治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规律,现代国家的法治化是全方位进行的,教育法治是国家法治化一部分,如果教育没有实现法治化,那么这个国家也不可能是一个法治的国家2.教育法治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从教育的自身发展来看,如果没有法律的保障,不采用法律的管理手段,教育很难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3.教育法治是我国科教兴国之路的保障△中国教育法治的发展历程一、1949--1966年、这一阶段,我国各级拥有立权的国家机关曾有不少教育法规出台。这些教育法规的颂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新中国教育改革的需要,对于理顺教育关系起了积极的作用。中国这一时期的教育法治存在一些问题:1.这一时期的教育法和教育政策之间基本上处于混淆状态2.这一时期教育法的数量太少,有许多应有的重要的教育法律没有制度出来3.这一时期教育法的级别太低,都是教育法规,没有一部教育法律,因而法律效力太差4.这一时期教育法的质量太差,多属于草案,暂行的性质,不够规范二、1966~1978年,这一阶段,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教育立法工作全部停止,已有的教育法律法规被破坏殆尽,因而,就教育法治建设而言,这不仅是停止的一段时期,而且是倒退的阶段。三、1978年到现在,这一阶段,我国重新开始了教育法治建设,并在教育立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国现有的教育法律体系基本状况如下1.宪法棗我国法律体系的根本依据宪法中就我国教育事业的任务、制度,教育内容教育目的,考试管理体制,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等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2.教育基本法是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最高层次确定了教育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法律地位,确定了我国的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制度等,对教师、学生、违反教育法的法律责任等重大教育问题也作了规定,教育基本法是我国关于教育的一系列纲领性的根本法律规范,其它一切教育部门法都必须以教育基本法为依据。3.教育部门法是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第二层次,分为两类①关于各级各类教育的单项部分法②涉及各级各类教育的综合性教育部门法4.单行教育法规是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的第三层次,单行的教育法渗透到各个教育领域,已成为我国教育执法,监督的最直接、最主要、最具体的依据。单选、多选、判断第一章1、中等学校教育研究我国现阶段中等学校教育中的(现象)和(问题)。2、本学科的具体内容包括:中等学校教育学的概念、中等教育与人的发展、中等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中等教育的目的、中等学校教育制度、中等学校课程、中等学校教学、中等学校德育、中等学校美育和体育教学、中等学校教师与学生、中等学校课外活动、中等学校管理和教育法治等。3、不能把中等学校教育学等同于学科教育学。4、中等教育是指整个中等学校教育,既包括普通中学也包括中等职业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等。5、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产生于17世纪。6、教育学成为一门科学独立出现是近代的事17——19世纪。7、教育学诞生的标志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出版还是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8、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教育学的蓬勃发展时期,使教育学摆脱了传说的演绎的思维方式。9、陶行知提出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10、布卢姆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目标、情感领域目标、心因动作领域目标三大类。11、1960年美国布鲁纳发表他的《教育过程》。12、教育这一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教育。13、《大教学论》内容班级授课制,提倡泛智教育。第二章1、“教育”一词最早是在《孟子.尽心上》“得天下一英才而教育之”中见到。2、教育有个广义和狭义知分。3、狭义的教育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n4、教育的起源问题,比较有代表性有: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社会实践起源论、劳动起源论。5、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反映的是社会的要求,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密切相关,在阶级社会里必然带有阶级性。6、教育具有以下5个特征:①教育活动具有目的性②教育活动具有实践性③教育活动的双边性④教育活动的三(教育者、教育媒介、受教育者)要素⑤教育的多功能性。7、前苏联的教育史学者(沙巴也娃)在她的(《论教育的起源和学校的产生的问题》)论述了学校教育的起源。8、夏朝的教育机构叫“庠”、“序”、“校”。9、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是什么?一方面要进行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教育,以做好与其它教育的协调与沟通。另一方面也要开展一定的职业技能的训练,为公民的劳动就业作准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初、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力量。10、中等教育的特点(3个)①中学教育的基础性②中学教育的全面性③中学教育的义务性。11、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义务教育即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1986年《中共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12、教育的基本要素(4个)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13、凡是对手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14、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15、受教育者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积极参与教育过程的主体。16、如何巩固受教育者主体地位?①要转变教育观念②采取措施Α制定法律Β行政手段С经济手段③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主体性,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侮辱学生等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17、教育内容概括起来不外体、智、德、美、劳等几个方面。18、体育包括学校体育与卫生保健两个部分。19、美育是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20、教育的3个历史形态。①原始的教育形态——原始社会②古代的教育形式——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③现代的教育形态——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21、秦汉以后出现“太学”唐代晚期出现具有研究性质的高等学院——书院在奴隶社会学校教育最具代表性的是(斯巴达)和(雅典)的学校教育。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基本政策是“养士”与“愚民”。古代教育不仅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且具有严格等级性。“殊其士庶,异其贵贱。”22、在欧洲,中世纪教会学校进行的是“神学”为主、“七艺”为辅的宗教教育。23、教育的内容脱离生产劳动、脱离实际,是中外古代教育的共同特征。第三章1、中等教育中的高中阶段教育对象是处于青年初期(15、16——17、18岁)的学生,这一时期是个体在生理、心理上接近成熟的时期,也是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时期。2、教育的价值与功能主要是通过受教育者的发展来实现的。3、必须从教育的内部规律中弄清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正确认识学校教育与学生个体发展的联系。4、在思维能力方面,少年期学生的思维仍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5、女性早于男性1——2年而持续时间则短于男性2——3年。6、少年期的学生身体的发展又出现类似婴儿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趋势。7、少年期自11、12岁起至14、15岁,大致相当于初中教育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的主要特点是他们正处于一个半成熟半幼稚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错综矛盾的时期,有的心理学家把它称为“第二次断乳期”。8、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必须做到3个(一)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早期教育的主张是对的,但是早期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还应该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水平,还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去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二)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三)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9、教育,能够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0、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行为主义》。11、教育要有效的发挥对学生发展的主导作用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4个)首先教育应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教育活动要符合个人发展需要。再次教育要与环境影响取得协调。最后教育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12、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1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性相近,习相远”、“昔孟母,择邻处”等都是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的作用。14、人们批评环境论决定是一种逻辑上的循环论,同遗传决定论一样,都是宿命论。第四章1、影响范围比较广泛的两类要素是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质量。2、哪些指标是衡量另一个国家的人口质量?人口的文化素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国际上通常采用一些比较客观的指标,如人口文盲率,义务教育普及率、知识分子比重等来衡量另一个国家的人口质量。3、教育结构是指构成教育体系的各组成部分和比例关系及结合方式。主要包括教育纵向结构、教育横向结构、地区教育布局结构等。4、人口对教育系统最直接的制约就体现在教育要受学龄人口数量的影响。5、人口的自然变动是指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引起的人口数量的变化。6、人口的社会变动是指人口的社会构成的变动。7、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提供基本条件。首先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需要的人力条件和时间条件。其次社会物质生产为教育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8、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影响。首先教育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第一,教育提高民族素质,为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奠定基础。第二,教育生产劳动能力,为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提供支持。教育传授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时代所需的劳动者,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劳动者的文化素质逐步提升,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成为一种资本——人力资本,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其次,教育加快了科学技术的生产、转化、传播和更新,促进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9、生产力通常是以知识形态存在,是一种潜在的、可能的生产力。10、政治的决定作用制约教育的性质、目的、制度乃至内容和方法。11、政治对教育的影响。首先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支配权。其次政治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最后政治决定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12、政治为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13、教育的政治功能是其诸多功能当中,唯人们人事最早并最受重视的一项。14、一些学者把这种通过教育培养青年一代具有某种政治意识的过程称为“政治社会化过程”。15、文化对教育的影响(3条)首先社会的文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其次社会的文化水平制约着教育水平。最后社会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制约。16、教育对文化的影响(3个)首先教育具有文化传递功能。其次教育具有文化选择功能。第三,教育具有文化创新功能。17、人类文化的存在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依附于某种实物、语言文字写成或科学技术等载体存在的存储形态文化,如名胜古迹、书籍等。18、文化选择是指对某种文化的自动撷取或排斥。19、一方面教育在对文化进行选择、批判、融合的过程中会形成新的适合于一定社会形态和教育发展的文化知识体系。20、能了解教育活动的社会制约性;同时也揭示了教育对社会诸因素的反作用,肯定了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21、古代教育发展的首要条件就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产生。22、教育与这些社会因素之间的发展是不平衡,并非完全同步。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教育落后于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种是教育走在了社会诸要素发展的前沿。23、教育对人口的影响体现在两方面:教育影响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第五章1、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无目的。2、教育目的是什么样的,完全取决于教育者的初衷。3、教育目的的种类从层次上来看有国家的,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个人的。4、教育目的是在一定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带有某种普通性的教育目的,一般是研究国家的教育目的,因为国家的教育目的。5、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哪种身心素质的人主要取决于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6、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制定教育目的的直接依据,成为制约和决定教育目的的最终力量。7、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具有哪种社会价值的人主要取决于社会的生产关系和政治的性质,在阶级社会里,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8、社会的生产关系和政治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质和方向。9、个人本位论是关于教育目的应追求、体现受教育者个人价值的理论,代表人物有卢梭、斐斯泰洛齐、康德和福禄培尔等。10、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11、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斯宾塞。12、个人本位论者主张从教育者的本性出发提出教育目的。强调个人价值,强调教育应促进人的个性的发展是正确的,但它忽视社会的需要把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则是不可取的。13、社会本位论主张从社会的需要出发提出教育目的,强调社会的价值,认为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也是有道理的,但它过分强调社会,忽视个人发展的需要,否定个人的价值,仅把人作为教育加工的教原料来看待未免也有些偏激。14、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也是社会全体成员全面发展的理想。15、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16、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提出:“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7、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力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又以国家教育基本法的形式再一次阐明我国的教育目的,同时也指明了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18、实现中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过程中注意三个问题。一是中学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二是职业高中、技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学质量问题。三是学生的中途辍学问题。19、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问题。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问题上,既要注意体现人的前面发展又要注意独立个性的培养。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要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一起抓,不能有所偏废,五育的实施无先后之别,无“重要”与“不重要”之分,应该全面进行,而且在贯彻每一项教育时也应该全面完成教育任务,教育的覆盖面也是全体学生,而不能只抓少数“尖子”。20、教育目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来的人具有哪种身心素质做出规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来的人具有哪种社会价值做出规定。21、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发展。第六章1、双轨制的典型代表是英国的学制。2、英国的轨制具有明显的等级性和歧视性。3、单轨制是大多数国家采用的一种学制,单轨制的特点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我国的学制是典型的单轨制,主要分为两个层次: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4、高等教育属于学校教育的高级阶段,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5、美国的学制也是典型的单轨制。6、按教育程度划分,可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机构。7、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5条)①学制的建立必须以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为依据②学制的建立要考虑社会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水平③学制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④学制的建立要以教育事业自身的发展为依据⑤学制的建立要参考以往的学制和国外的先进经验。8、在阶级社会里学制具有明显的阶级性。9、从一定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就有什么样的学制系统。10、现代中等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①实行弹性学制成为中等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取向②加强普通中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沟通③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④推迟文理分科、改革高考制度11、根据国外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目前许多国家的普高与职高的比例在逐步缩小,美国、德国、韩国基本上调整为5:5,日本、法国的比例已经调整为6:4。12、我国的近代学制是从(清末)开始的。\n13、1862年清政府设立(京师同文馆),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新式学校。14、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明确规定大学、中学和小学,分级分科,逐渐递升,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为我国近代学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5、1902年8月15日,我国教育史上第一部学制壬寅学制终于成型出台了,这是我国第一个由政府以法令形式公布的学制系统。1903年由张之洞等3人另行改订,并于1904年颁布施行,称为《奏定学堂章程》也叫《癸卯学制》。16、《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比较完备的近代学制。17、《壬戌学制》的主要特点是:修业年限较短,中学分级分科,大学不设预科,整个学制富于弹性,有较大的伸缩余地。18、普通中等教育的修业年限一般为6年。19、壬子癸丑学制毕竟是一个对传统的封建教育进行根本性改革的学制,使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使一个承上启下的新学制,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过程中起到了除旧布新、继往开来的历史作用,20、癸卯学制的实施“完成了中国教育由古典向近代化的转轨,极大地促进了新式学堂的发展,最终使中国教育步入近代化的道路。第七章1、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朝,唐朝孔颍达维《诗经.小雅.巧言》中。2、课程一词在汉语文献中的最早出现。3、在国外、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提出课程一词,该词源于拉丁语,意为“跑道“。4、课程有以下观点:①课程即学科或科目②课程即学习者的经验③课程即目标。5、福谢依认为“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指导下的一切经验。”6、“课程即目标”的观点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也就是学生最终能力的发展。7、课程理论(5个)①学科中心课程论②儿童中心课程论③学问中心课程论④问题中心课程论⑤人本主义课程论。8、儿童中心课程论主张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和经验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用儿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问题等组成的课程。9、学科中心课程论主张以文化遗产和科学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10、问题中心课程论主张以问题为中心设计课程,打破学科界限,从问题出发,把二三门学科结合起来构成课程,11、课程类型: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是以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为逻辑范畴划分的。12、后现代思想试图使教育、教学、课程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具有即时性、境遇性、模糊性。13、终身教育提倡“无人不学”,“无处不学”,“无时不学”。14、主导当代嘎过课程改革的基本教育思想包括6个方面:①教育民主化②回归生活的教育哲学③建构主义思想③后现代思想⑤人本主义思想⑥终身教育思想。15、课程计划的基本功能包括三方面:①规定课程设置,根据时代的要求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具体任务确定雪下应该设置的课程②规定课程的顺序,根据学制规定的年限,各门课程的性质,相互关系和教学法上的要求以及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确定各门课程的教学顺序③规定各门课程的教学时数,规定学制编制和每周每日的活动总量。16、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17、在我国,课程标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在“废科举,兴学校”的近代普及教育运动期间。18、1912年,南京政府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19、教学大纲是规范一门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是联系课程计划与课堂教学的中间桥梁。20、教材是以一定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为基本成分,分门别类组成的提供给学生认识世界的规范化、程序化、具体化的育人媒体。21、中学教材常见的类型有4种:①知识中心式教材②范例式教材③经验中心式教材④社会中心式教材。第八章1、在我国,孔子把“学”、“思”、“行”看做统一的学习过程,这是最早的有关教学过程的思想。2、《中庸》明确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理论。3、在西方,对教学过程的注意始自苏格拉底。古罗马的昆体良提出了摹仿——讲述——练习三个顺序。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被他的学生席勒和莱因加以发展五阶段:即分析—综合—联合—系统—方法或分为预备、提示、连结、总括、应用五阶段。杜威提出(“思维教学五步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推论评断—验证结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尔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发展分为两个水平,即现有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4、在教学中两种因素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渗透。5、教学中贯彻整体性原则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二是坚持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与培养非认知因素的统一;三是坚持深次年发展的统一;四是坚持教学诸要素的有机配合。6、中等学校的(教学方法)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7、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8、几乎所有其他的教学方法在运用时艘必须与讲授法相配合,才能顺利地进行哈发挥应有的功能,讲授法最大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单位里使学生获得较多的系统知识。9、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实验法、实习法、练习法、作业法等。10、(演示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实验,指导学生经过观察获得感性认知的方法。通过演示可以使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获得他们生活经验中缺乏但又必须掌握的感性知识。11、选择教学方法要注意以下五方面:①是依据教学目的和任务②是依据学科内容的性质特征③是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④是依据教学环境选择教学方法⑤是依据教师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12、目前采取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班级授课、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13、目前使用的是班级授课制也称班级教学。14、最先在理论上确立班级授课制的是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15、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始于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16、学科课程是以班级授课为主,但活动课程则要求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17、教学评价方法按照评价的目标来分可分为三种:即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18、相对评价是在北评价对象的集体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作为评价依据的基准,然后根据所确定的基准通过对照比较判定住集体中每个评价对象在该集体中所处的地位或位置的一种评价方法。19、教学评价可使用的工具很多,常见的几种有考试、测验、座谈和问卷。20、科学的教学评价必须遵循7个要求:①客观性②完整性③一致性④多渠道性④发展性⑥指导性⑦计划性。21、中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第九章1、德育目的制约影响着德育的全过程,它决定着德育的内容、方法、途径等的选择与确定。2、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总体上反映了我国的德育目的。3、《中学德育大纲》规定中学德育的总目标。4、德育的基础内容正是要教会学生做人。5、基本道德是个体生活的基础性道德要求,它往往是历史上传承下来为人类社会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比如仁爱、诚实、勇敢、信心等。6、(中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是中学生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是对学生文明行为及其他道德品质教育的基本要求。7、《中学德育大纲》对中学生德育内容的规定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注意到了初中和高中学段学生的不同特点及与各种学习内容的实际配合。8、爱国主义教育处理以下四种关系:一、爱祖国与爱国家;二、爱国与爱人类;三、爱国与改革开放;四、爱国情感与爱国行动。9、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应当成为学校德育的中心内容和根本任务。10、世界观、人生观问题实际是道德教育和道德生活的核心问题,是人们行为的出发点,也是道德教育必备的理性基础。11、道德理想的培育是德育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德育的基础。12、归纳推理即从个别性前提出发推出一般性结论。13、说服法强调队学生讲道理但说服不等于说教。第十章1、席勒在《美育书简》一书中首先使用了“美育”一词。2、在我国“美育”一词应归功于蔡元培。3、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学校通过开展自然、生活、艺术等方面的审美活动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4、美育内容(3个)①自然美的教育②社会美的教育③艺术美的教育。5、应把内在美与外在美统一起来,既要求学生首先重视内在美,同时又要注意晚在美。6、社会美是美的最直接的存在形式,是现实生活美的最主要、最集中、最核心的一部分。7、自然美和社会美都属于现实美,都是自然形态的东西,而艺术美则是意识形态的东西。8、教学是中等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也是中等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9、我国于1951nia年8月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10、必须保持中学生每天有8——9小时的睡眠时间。11、体育锻炼的适量性是指在体育锻炼时要根据中学生生长发育的年龄特点合理地安排运动量。12、增强学生体质是中等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13、体育是进行智育的物质基础。14、角色扮演就是一种引导学生担当别人角色的教育方法。15、德育方法很少单独使用。16、劳动技术教育是自知学生创造经济效益,改善办学条件的需要。第十一章1、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法》中把教师界定为“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3、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教师长期性。4、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是由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教育任务的复杂性、教育过程、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复杂性等决定的。5、中等学校教师的劳动价值最终体现在开启心智和塑造人格。6、教师劳动的价值从内容上看可分为物质的、精神的等。7、教师的劳动对社会的贡献是巨大的,这种贡献的实际价值时间接表现出来的具有劳动成果的隐含性、奠基性和滞后性。8、指导自我教育法是指在班主任的激发和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他们自觉进行行为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方法。9、班主任任务分为4个方面:①搞好班级日常管理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③指导教育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④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发展。10、班主任是近现代学校教育中随着班级授课制的出现而产生和设置的一种工作岗位的称谓。11、职后教育有3种形式:在职学习、脱产进修、岗位锻炼。12、中等学校教师的培养与提高包括职前培养和在职提高两种形式,以在职培训提高为主。13、身心素质是现代教师素质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14、班主任工作方法①说服教育法②情感陶冶法③榜样示范法④行为训练法⑤生活指导法⑥心理咨询法⑦指导自我教育法⑧品德评价法。15、社会属性表现4个方面:①中学生是社会关系中的人②中学生是世界背景中的人③中学生是文化中的人④中学生是法律中的人。16、学校教育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育措施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第十二章1、课外活动的意义在我国古代教育著作《学记》中就已有这样的论述: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藏息相辅。2、课外活动可以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地进行德育。3、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3个)①群众性活动②小组活动③个人活动。4、群众性活动(6个)①报告会、座谈会②文娱体育集会③社团、协会活动④参观、访问、调查、旅行活动⑤组织夏令营和冬令营⑥墙报、黑板报。5、参观、访问、调查、旅行活动是组织学生进行群众性实地学习的良好形式。6、小组活动时课外活动的基本形式。小组活动时间每次活动一般不超过2小时。7、个人活动主要内容有:①阅读书籍、谢读书心得、观察或实验②采集或搜集各种实物和标本③制作模型、工艺品④写科学小说、独唱练习、乐器比赛以及游泳、滑冰等。8、校外教育机构主要是指少年宫、少年之家、少年科技站、各种业余体校以及其他活动组织机构等。9、家庭开展的课外活动类型(4个)①家务劳动②家庭体育锻炼③家庭特长训练④其他活动如家庭文娱活动、旅游、家庭聚会等。10、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要防止“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11、课外活动是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必要途径,它不只为部分学生服务,而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外活动应具有普及性,在普及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12、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是课外活动能否达到教育目的关键所在。13、个别联系(3个)①家访②书面联系③约请家长来校。\n14、家长会有校家长会、班家长会和家长座谈会。家长会一学期召开1——2次。第十三章1、从管理科学的角度来看,学校领体制的(最佳模式)是(校长负责制)。2、校长负责制不是校长专制,校长负责制必须建立在民主管理的基础上。3、行政组织机构包括决策机构、咨询机构、执行机构和反馈机构。4、执行机构包括教导处、教研室等。5、反馈机构包括校务委员会、教导处、教研室等。6、非行政组织机构包括工会、学术组织、学生会和团组织等。7、建立学校组织机构应做到结构合理、职能明确、运转优化。8、学校采取怎样的组织机构形式为好,不能一个模式,一成不变,学校的性质、任务、规模、环境不同,组织机构的设置就应该有所差异。9、中等学校管理过程①制定计划②组织实施③定期检查④做好总结10、制定学校工作计划是学校管理过程的起始环节。11、实施是管理过程的中心环节。12、检查是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是考核教职人员工作成绩的重要方式,也是改进管理的重要途径。13、检查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听课、谈话、资料分析、参加会议、听取汇报、质量评估。14、中等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①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②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原则③民主管理原则④提高工作效率、效益原则15、坚持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是中等学校管理的首要原则。16、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原则要求学校管理必须以教学位主,把各项工作全面组织起来,发挥学校整体功能。17、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中心,是学校领导工作的重要内容。18、民主管理原则:这个原则要求学校要全心全意依靠教师和学生,把教职工和学生当作学校的主人。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学校管理,贯彻这一原则要做到:依靠师生办学,真正认识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的地位和作用,管理工作要经常听取师生的意见,接受师生的批评和监督,建立民主管理制度,实现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教学民主、学术民主,并有切实可行的措施,19、教职工工作考核主要包括政治考核和业务考核20、学校应该制定学生品德教育计划,明确提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任务要求,具体步骤和措施,统一全校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共同来做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21、在学校管理方面,首先要抓好课堂管理。22、从运用行政手段转而过渡到法律手段,这是世界各国治理教育手段的一个逻辑演进规律。23、我国现行有关教育法律不完善。这一时期推出的教育法,质量高,稳定性强,并逐步形成系统,但这一时期的教育立法工作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如法律线条太粗,规定不具体,甚至有漏洞,条文空洞,不利于操作等。尽管如此我们应看到成绩是首位的,存在的种种不足将会得到修正。24、社会经济基础是决定法律体系的主要因素。2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由我国最高权力机关、立法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教育基本法律,具有仅次于宪法的法律效力,在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居于母法的地位。案例1、为孩子请家教是否是教育?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受教育者,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他们的区别在于教育手段不同。2、一个高中生上网做作业,对此教师的做法谈观点?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教育时空不断扩大教育要不断注入鲜活感、时代感,要有效的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的引进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静态的课堂有了动态的美感,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广阔天地,我国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方面,还处于低级阶段,将教育内容与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还要不断完善,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是相互矛盾的,两者合理的配合,才是处理他们之间关系的最好办法。3、如何科学理解人生的划分划分人生阶段的标准是多的,但他们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从有关人的发展观念的变化考虑,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教育中终生教育理想的提出考虑的都应该把人生阶段的划分问题扩展到生命的全过程,而不局限于从出生到青春期、参阅已有的人生阶段划分的已有观点,认为人生的分期应该是: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青年后期、成年期、老年期。4、学校根据学生的特点建立特长班,学生学有所成,师生认可,说明教育应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哪种规律?适应了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的发展规律,做到了因材施教,由于学生的遗传素质、家庭和所处的环境的差异,以及所受教育和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他们的身心发展上有,在个别差异学生在兴趣爱好和性格也存在差异,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5、学生早期教育过早学习素描希望加快成长?教育需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人从出生到成人其身心发展从低到高,由量变到质变,由简单到复杂,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早期教育内容和方法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促进儿童身心发展。6、日本经济增长以科技进步为主,美国以人力资本为主,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教育对提高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改善国家的经济状况具有重大作用,信息化社会中知识快速增加总量增加,社会物质文明的提高对劳动者自身的文化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教育越来越被重视,教育传授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劳动者。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劳动者的文化素质逐步提升,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成为一种资本—人力资本,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研究表明,受过中等教育使劳动生产率提高比没有受过同等教育而工龄相同的工人要多。教育不仅培养了当代的优秀劳动者,而且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其次,教育加快了科学技术的生产、转化、传播和更新,促进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教育通过传播科技知识,成为技术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教育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他们本身具备的创造能力,成为生产新科学技术的不竭源泉。所以教育受重视。7、教育统计资料,统计快报经费?说明教育与国家经济发展存在密切关系,经济发展给教育发展提供条件,教育的发展有制约作用。1、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的影响,首先,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需要的人力条件和时间条件。其次,社会物质生产为教育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2、社会物质生产制约着教育的发展首先。首先,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其次,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决定教育的体系和结构。第三,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制约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质量。8、治理教育教育乱收费,严禁校中校,一校两制。说明政治和教育之间的关系密切,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支配权,统治阶段利用国家政治和法律的力量并通过政府和政党直接领导教育组织机构,引导教育领域的思想政治方向,从而影响和控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9、中国社科院人口报告,高考农村数量超过城市,扩大教育改革方向。中等教育侧重点应转向农村地区,近二十年来农村青少年受教育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增长速度已超过城镇,中等教育关注农村地区,也是我国农村贫困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农村地区未来以自然条件恶劣、资源贫乏、文化落后等因素而处于贫困状态,农村贫困地区的建设滞后,依靠的都是中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目前中等教育要积极面向农村的广大学龄群体,因地制宜地改革课程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广泛普及中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出适宜农村生产的技术骨干力量,农村文化的快速发展,是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根基。10、校长讲话,只考虑文化学习,忽略其他学习体美劳,对不对?这位校长的办学指导思想有严重问题,这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做法,与我国目前素质教育相对应典型的功利主义教育与我国提倡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违背,这是一种极其典型的重知识教育;忽略全面发展思想教育;办学思想错误。11、制定教育目的时,重个人需要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是哪种理论?个人本位论者主张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提出教育目的,强调个人价值,强调教育应促进人的个性的发展是正确的,但它忽视社会需要,把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则是不可取的,社会本位论者主张从社会的需要出发提出教育目的,强调社会的价值,认为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也是有道理的,但它过分强调社会,忽视个人发展的需要,否定个人的价值,仅把人作为教育加工的原材料来看待未免有些偏激12、浙江大学的新学制,3—8年。这是弹性学制,意义:充分尊重学生的教育选择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力于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联系社会的意识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弹性学制将改变我国高校的落后管理,变管理为服务,使管理向良性轨道发展,弹性学制还有利于勤工俭学,有利于学校走向市场,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的结合,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有利于提高学生质量。13、朱永新代表反映学校文理科分科早不利于全面发展,说明现象。过早文理分科现象,为了使高中毕业生能够考高分,各个学校往往在高中阶段过早地实行文理分科,人为地制造了文理学科间的隔阂,使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半个人”,而不懂中国历史和地理的理科学生则更成了“半个中国人”。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该在进行1—2年的文理综合教育后,再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文理分科。我国正在采取各种措施避免文科分科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近年实行的3+X高考制度的改革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我国的3+X是以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的形式出现,实际上仍然是一种文理分家,所以必须对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进行改革。14、初等教育取消萌学堂设萌养院,寻常小学改称初等小学堂?这是癸卯学制,癸卯学制与壬寅学制一样,也是参照日本学制制定的,具有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属性。癸卯学制奠定了近代教育发展的方向。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支持下,通过对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变革在制度上的保障,促进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政治思想学说在中国的传播。癸卯学制的实施“完成了中国教育由古典向近代化的转轨,极大地促进了新式学堂的发展,最终使中国教育步入近代化的道路。”15、美国高等教育课程应当主要由永恒学科组成,永恒学科?首先是哪些经过许多世纪走到古典著作水平的书籍。学科中心课程优点:是根据学科组织起来的教材,能够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文化遗产;有条理地学习合乎逻辑组织起来的材料,能充分发展人的智力;大多数教师习惯于学科课程的组织方式;课程的构成比简单,易于评价。缺点:是注重学科的逻辑系统性,学习时往往偏重记忆而忽视理解;偏重学科知识结果的传授。16、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陶行之生活教育理论?属儿童中心课程理论的主要优点是:从儿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学习活动是积极的,活泼的;注意将学习与生活环境密切联系,将生活、经验、社会课题和其他丰富的内容吸收到学校课程中来,有利于丰富学校的教学内容;注意从活动、经验中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缺点是不利于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17、某高级中学遵循学会选择主动学习的办学理论参加社会实践?经验课程也称活动课程或生活课程,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它也常常被成为“经验课程”。这种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18、根据课程图表说明初、高中上课时数,是课程的哪个部分,其功能?是属于课程计划的基本功能包括:一是规定课程设置。二是规定课程的顺序。三是规定各门课程的教学时数,包括每门课程授课的总时数,各门课程学年授课的总时数和每周授课时数。四是规定学年编制和每周每日的活动总量。19、数学老师讲小数除法,老师使用了什么教学方法贯彻。使用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做到几点:一是加强基本理论和知识教学。二是根据学科内容、任务及学生特点,正确、恰当地联系实际。三是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努力创造实践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20、学习《鱼》、剪鱼鳍、为学生?直观性原则: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原则要做到几点:一是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促使学生直接感知材料,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科学概念,掌握事物的本质;二是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并注意与讲解相结合。21、阿Q正传二十年代中国文坛教学原则及贯彻?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要做到几点:一是教师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二是要全面规划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三是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22、导管功能、枝条变红,教学方法,含义是什么,好处是什么?\n演示法:演示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实验,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方法。通过演示,可使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获得他们生活经验中缺乏但又必须掌握的感性认识。23、学习标兵,尊师到农场实践怕脏怕累,问初中德育目标,方法?学生做的是不对的学校在德育教育存在问题,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是:“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苦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说明法、示范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24、孙竟休老师制止孩子撅树,问用德育的方法,应注意什么?说服法:1、说理的逻辑,2、结果论与非结果论的推理方式,3、单面论据与双面论据的论证方法,4、说服中的理性因素与情感因素,5、说服与说教25、要求学生先做到老师自己先做到,晨练,问;用德育的方法。应怎样做?示范法:示范法运用的手段主要是榜样。榜样的示范则重在感染力。教师以身作则,在工作、公共生活和私人交往中的为人师表,教师的行为对学生会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因此要想使学生改变态度、教师需以身作则在工作,生活和私人交往中为人师表。26、学生在教室吃零食,生活委员劝说无效?角色扮演法:人们有时对自己担当的角色不满,有时因为不了解别人的角色或不理解他们为什么扮演这种角色,而误解他们的态度和感情。通过角色扮演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尽可能体验别人的思想和情感。借助移情,就能够比较准确地解释各种人际互动关系和社会事件。27、增加学生校外活动,学校进行审美教育的途径是什么?学校是经营组织课外活动进行美育途径,除课外活动外还有其他途径,包括各科教育,通过优美环境进行美育教育的示范作用。28、学生体育课,班任叫回补课多次发生,体育课延误取消。不同意此观点,体育是进行智育的物质基础。体育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及发展智力的重要保证,为青少年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奠定物质基础。体质强健,精力充沛,有利用集中注意力。敏锐地感知,增强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29、教育调查从劳动展示数据,分析观点结果?劳动的意义和任务:一、中等学校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中等学校实施劳动技术教育,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巩固、发展和提高具有深远的意义。1、是普通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现代教育必须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2、是培养全面发展新人和提高人才素质的需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它被认为是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的强有力的手段之一,是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一代新人的根本途径。3、是组织学生创造经济效益,改善办学条件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国家和地方教育投资的不足,对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教职工、学生的生活条件;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4、是促进学生职业定向的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劳动内容,对学生进行职业定向教育,培养学生自觉的职业意识,促进他们对某种职业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学生了解一些职业的社会意义;帮助学生毕业时能适当地选择学校、专业或职业,为升学就业作准备。30、校办工厂,为校购买设备,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劳动的意义和任务:一、中等学校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中等学校实施劳动技术教育,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巩固、发展和提高具有深远的意义。1、是普通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现代教育必须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2、是培养全面发展新人和提高人才素质的需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它被认为是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的强有力的手段之一,是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一代新人的根本途径。3、是组织学生创造经济效益,改善办学条件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国家和地方教育投资的不足,对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教职工、学生的生活条件;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4、是促进学生职业定向的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劳动内容,对学生进行职业定向教育,培养学生自觉的职业意识,促进他们对某种职业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学生了解一些职业的社会意义;帮助学生毕业时能适当地选择学校、专业或职业,为升学就业作准备。通过教育意义与经济意义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开展勤工俭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教育人,不能片面追求经济价值,而必须正确处理好教育意义与经济意义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看到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就必然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学校增加经济效益这一客观存在;另一方面有要看到,“创收”和增加经济效益不是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目的,它应服务和服从于培养人才,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31、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与沈原老师的关系,劳动的什么特点?教师劳动价值的特点:教师的劳动对社会的贡献是巨大的,这种贡献的实际价值是间接表现出来的,具有劳动成果的隐含性、奠基性和滞后性。1、作为教师的劳动成果—人才的价值是通过他本人所做出的贡献显示出来的,而教师劳动的贡献则隐含其中,没有昔日教师的辛勤劳动,就没有学生今日的成才;2、教师的劳动又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基的,他们使学生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式掌握人类文明的精华;3、教师的劳动贡献并不是即时显现的,而要等到若干年后才能估计他们的价值。32、教师语文课〈木兰诗〉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培养?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其科学文化素养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目标的达成。因此现代社会的教师既要学有专长,又要广泛涉猎;既要专精,又要博览。应成为通才型、通识型人才,成为专业知识精深,基础知识广博的“T”型人才,同时必须要有强烈的教育意识,懂得教育规律,掌握教育理论,讲究科学性与艺术性,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除科学文化知识素养外,教师还应具备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素养,职业道德素养,能力素养和身心素质。33、学生打架、抽烟、偷东西,班主任、班风好转,班主任工作方法及内容?一、班主任工作内容:1、了解和研究学生2、建设良好的班集体3、做好个别教育工作4、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5、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及总结。二、班主任工作内容:1、说服教育法2、情感陶冶法3、榜样示范法4、行为训练法5、生活指导法6、心理咨询法7、指导自我教育法8、品德评价法。34、学生逃课,班主任讲实例,补课其转变,班主任的方法?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优良品德和模范言语行为影响学生的方法。班主任为学生树立榜样时要注意榜样必须真实可信,帮助学生缩短与榜样的角色距离,并促使榜样成为学生自律的力量。35、学校活动小组写观测纪录发表问课外活动意义?主要表现在1、中等学校课外活动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2、中等学校课外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起着重要作用。3、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4、中等学校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增长才干的重要措施。36、查校友记录,课外活动积极分子,问说明什么问题?同上37、孩子好动贪玩,老师结合个性开展活动,野外郊游动手能力使学生找到了自己在活动中找到位置?活动形式?活动的基本要求?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一)、群众性活动,1、报告会、座谈会。2、文娱体育集会。3、社团、协会活动。4、参观、访问调查、旅游活动。5、组织“夏令营”和“冬令营”。6、墙报、黑板报。(二)、小组活动;(三)、个人活动;二、社会和家庭组织的课外活动。(一)、由校外教育机构领导和组织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二)、家庭开展的课外活动包括:1、家务劳动。2、家庭体育锻炼。3、家庭特长训练。4、其他活动。(三)、民间开展的课外活动。基本要求:一、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课外活动是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所以它的一切活动都应当有明确的目的性。课外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必须将它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划,使之与其他教学工作配合,以提高课外活动教育效率和学校教育整体功能。二、形式多样,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里发展特点。课外活动要避免“公式化、简单化、单一化”,要把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同灵活多样的形式结合起来,才会发挥出课外活动生动、有效的教育效果。三、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两个组成部分。所以,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在教育实际中,我们必须反对三种错误倾向:一是课外活动的课内化倾向,失去了课外活动的固有特色。二是担心开展课外活动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开展课外活动缩手缩脚的倾向。三是以课外活动冲击课堂教学。四、面向全体,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课外活动是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必要途径,它不应只为部分学生服务,而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外活动应具有普及性,在普及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五、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课外活动是侧重于学生实践的教育活动,必须充分依靠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这是课外活动能否达到教育目的的关键所在。六、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校内外的积极因素,开展课外活动工作,既要从学校自身条件出发,又要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客观条件。开展课外活动只依靠校内的教师、团、队组织的支持是不够的,还需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38、美国总统里根,谈观点,恢复家长在教育中的合适地位,教育质量注意问题,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有着重要作用,应做好学生家长工作,家长配合学校教育要求,主要方式有:1、个别联系,家访、书面联系、约请家长来校。2、家长会。3、开放日活动。4、教育讲座5、家长委员会。39校领导班子维修校舍,老师不满意,领导违反的原则?校领导违反民主管理原则,这个原则要求学校要全心全意依靠教师和学生,把教职工和学生当做学校的主人,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学校管理。贯彻这一原则要做到:依靠师生办学,真正认识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的地位和作用,管理工作要经常听取师生的意见,接受学生的批评和监督;建立民主管理制度,实现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教学民主、学术民主,并有切实可行的措施。40学生经常打架,老师劝其退学,对校做法的意见?该做法违反教育法,该生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根据法律规定公民受教育是权利,学校不能剥夺,学校接收义务教育的学生是义务,所以本案是错误的41学生打破玻璃,学校罚款该做法对吗?校长是违法治校,学校无罚款权利,学校只能批评教育写检讨,罚款属于行政处罚权,学校无行政处罚权利。42老师让学生管理班级,学生变霸王,谈老师行为?老师失职,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老师应该忠于职守,完成职责,教育学生,老师应反省自己,不应让学生代替管理,不闻不问至出问题,老师让学生补作业损害学生身心健康加大学生的负担。43对孩子培养的结果与遗传不一致的观点?不同意此观点,它是遗传决定论,是片面的,遗传因素给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和可能性,要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必须通过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科学严格的教育和训练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