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 (119) 14页

  • 1.57 MB
  • 2022-08-16 发布

大学物理 (119)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一氢原子光谱的规律性1885年瑞士数学家巴耳末发现氢原子光谱可见光部分的规律其中红蓝紫\n1890年瑞典物理学家里德伯给出氢原子光谱公式波数里德伯常量巴耳末公式氢原子光谱规律启发人们对原子内部结构的畅想和探索.\n莱曼系紫外巴尔末系可见光帕邢系布拉开系普丰德系汉弗莱系红外\n二卢瑟福的原子有核模型1897年J.J.汤姆孙发现电子1903年,汤姆孙提出原子的“葡萄干蛋糕模型”卢瑟福是J.J.汤姆孙第一个外国研究生.他开创的用高速运动粒子作为探针轰击原子,研究原子结构的方法是核物理和粒子物理实验中最有力的分析方法.第一个钻到原子中心的人——卢瑟福粒子散射的仪器TFPRS\n原子核电子卢瑟福学生马斯登和盖革和实验支持了卢瑟福的预言.对于学生马斯登和盖革所观察到的α粒子大角度散射,卢瑟福非常兴奋激动地说:“这几乎令人难以置信,在我的一生中竟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如果你将一颗15英寸的大炮弹射向一张薄纸,炮弹竟然会反射回来打中你自己!”粒子散射实验\n卢瑟福提出有核模型:1.全部正电荷Ze集中在原子球体中心,大约占原子体积几万分之一大小的范围内,构成原子核.2.原子质量几乎全(99.9%以上)集中于此.3.Z个电子在核外凭借其与正电荷的库仑力做绕核运动,也就类似于行星那样的运动.卢瑟福的科学态度大胆而谨慎,但他经过深思熟虑,知道自己所提出的模型很不完善,而且是冒着与经典理论发生冲突的风险,但他笃信自己的看法有坚实的实验依据,勇敢地发表出来,不惜向经典物理挑战。卢瑟福的文章受到大多数同行的冷遇,但玻尔赏识他的文章.\n三氢原子的玻尔理论(1)经典核模型的困难根据经典电磁理论,电子绕核作匀速圆周运动,作加速运动的电子将不断向外辐射电磁波.+原子不断地向外辐射能量,能量逐渐减小,电子绕核旋转的频率也逐渐改变,发射光谱应是连续谱;由于原子总能量减小,电子将逐渐的接近原子核而后相遇,原子不稳定.+\n(2)玻尔的三个假设假设一电子在原子中,可以在一些特定的轨道上运动而不辐射电磁波,这时原子处于稳定状态(定态),并具有一定的能量.量子化条件频率条件假设二电子以速度在半径为的圆周上绕核运动时,只有电子的角动量等于的整数倍的那些轨道是稳定的.主量子数假设三当原子从高能量的定态跃迁到低能量的定态时,要发射频率为的光子.\n由假设2量子化条件由牛顿定律,玻尔半径氢原子能级公式第轨道电子总能量\n基态能量(电离能)激发态能量氢原子能级图基态激发态自由态\n玻尔理论对氢原子光谱的解释里德伯常量实验值\n123450氢原子能级跃迁与光谱系非量子状态巴耳末系莱曼系帕邢系氢原子的电子轨道莱曼系巴耳末系帕邢系布拉开系\n(1)正确地指出原子能级的存在(原子能量量子化);(2)正确地指出定态和角动量量子化的概念;(3)正确的解释了氢原子及类氢离子光谱;四氢原子玻尔理论的意义和困难(4)无法解释比氢原子更复杂的原子;(5)把微观粒子的运动视为有确定的轨道是不正确的;(6)是半经典半量子理论,存在逻辑上的缺点,即把微观粒子看成是遵守经典力学的质点,同时,又赋予它们量子化的特征.\n玻尔(NielsHenrikDavidBohr,1885—1962)丹麦理论物理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创始人之一,1913年发表了《论原子构造与分子构造》等三篇文章,正式提出了关于原子稳定性和量子跃迁理论的假设,完满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讨论了多电子原子,提出所有原子中有定态结构,推动量子物理学的形成.玻尔的创新点:1)第一个将量子化概念用到原子结构上.2)第一个将原子光谱与原子中电子跃迁联系起来.将卢瑟福的原子模型,量子化概念和光谱统一了起来.“这简直是思维上最和谐的乐章”—爱因斯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