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5 MB
- 2022-08-1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n\n\n\n\n\n\n第一章物理实验的基础知识Chapter1FundamentalsofPhysicalExperimentation1.1测量与误差1.1Measurementanderrors物理实验是研究者根据项目的目的,创造一定的条件,使物理过程在实验场所再现,并运用科学仪器、方法,探求其变化规律的实践活动。物理实验一般包含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两个层面。定量研究要进行测量,而测量不可能绝对准确,所以需要对测量结果的可靠性作出评价,对其误差范围作出估计。本章主要介绍测量误差、不确定度和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1.1.1测量(Measurement)一、测量及单位测量就是用相应的手段对实验中的现象和客观实体取得定量信息的过程。具体而言,要知道被测对象的量值,首先要选择一个标准量,用它与被测对象比较,得到的比值即为被测对象的量值。显然,这个量值的大小与所选择的标准量的单位有关。单位越大,量值就越小,反之亦然。因此,测量结果应具有两个要素:量值与单位。选作比较用的标准量必须是国际公认的,唯一的和稳定不变的。各种测量仪器,如米尺、秒表、天平等,都有符合一定标准的单位和与单位成倍数的标度。物理学中各物理量的单位,均采用1960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所确定的国际单位制(SI)。它以米(m)(长度)、千克(kg)(质量)、秒(S)(时间)、安培(A)(电流)、开尔文(k)(热力学温度)、摩尔(mol)(物质的量)和坎德拉(cd)(发光强度)为基本单位。称为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其他物理量的单位均可由这些基本单位导出,称为国际单位制的导出单位。详细内容请查阅(附录1)国际单位制介绍。二、测量的分类测量可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直接测量:可以用测量仪器或仪表直接读出测量值的测量方法称为直接测量。例如用米尺测量长度、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用电压表测量电压等都是直接测量,所得的物理量如长度、温度、电压等称为直接测量量。间接测量:有些物理量无法进行直接测量,而需依据待测物理量与若干各直接测量量的函数关系求出,这样的测量就称为间接测量。大多数的物理量都是间接测量值。如用单摆法测1\n重力加速度g时,T(周期)、L(摆长)是直接测量值,而g就是间接测量量。由测量情况考虑,测量分为等精度测量和不等精度测量。等精度测量:在对某一物理量进行多次重复测量过程中,每次测量条件都相同的一系列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例如:由同一个人在同一仪器上采用同样的测量方法对同一待测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每次测量的可靠程度都相同,这些测量量是等精度测量。不等精度测量:在对某一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时,测量条件完全不同或部分不同,各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自然也不同的一系列测量称为不等精度测量。例如:对某一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时,选用的仪器不同,或测量方法不同,或测量人员不同等都属于不等精度测量。一般来说,在实验中,保持测量条件完全相同的多次测量是及其困难的,但当某些条件变化对结果影响不大时,仍可视这些测量为等精度测量。等精度测量的数据处理比较简单,所以绝大多数实验都采用等精度测量。本课程主要学习等精度测量的数据处理。1.1.2测量误差(Measurementerrors)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一个被测对象的量值的大小都是客观存在的,都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客观量值,称为真值。在测量过程中,我们总希望准确地测得待测量的真值。但是由于实验理论的近似性,实验仪器的灵敏度和分辨能力的局限性,实验环境的不稳定性,人的实验技能和判断能力的影响等,使测量值与待测的真值之间总存在着差异,我们把这种差异称为测量误差。若某物理量的测量值为x,真值为A,则测量误差定义为:Δ=−xA(1-1)上式所定义的测量误差反应了测量值偏离真值的大小和方向,因此又称Δ为绝对误差。一般来说,真值仅是一个理想的概念,只有通过完善的测量才能获得。但是,严格的完善测量难以做到,故真值就不能确定。实际测量中,一般只能够根据测量值确定测量的最佳值。通常取多次重复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最佳值。绝对误差可以表示某一测量结果的优劣,但在比较不同测量结果时则不适用,需要用相对误差表示。例如,测量10m长相差1mm与测量1m长相差1mm,两者绝对误差相同,而相对误差不同。相对误差定义为绝对误差相对误差ε=×100%(1-2)测量最佳值有时被测量有公认值或理论值,还可用“百分误差”来表征:测量最佳值−公认值百分误差E=×100%(1-3)公认值2\n相对误差描述了绝对误差对测量结果影响的程度。测量总是存在着一定误差,但实验者应该根据要求和误差限度来制定或选择合理的测量方案和仪器,不能不切合实际地要求实验仪器地精度越高越好,环境条件总是恒温,恒湿、越稳定越好,测量次数总是越多越好。一个高水平的实验工作者,应该是在一定的要求下,以最低的代价来取得最佳的实验结果。要做到既保证必要的实验精度,又合理的节省人力与物力。误差至始至终贯穿于整个测量过程中,为此必须分析测量中可能产生各种误差的因素,尽可能消除其影响,并对测量结果中未能消除的误差做出评价。1.1.3误差分析(Classificationoferrors)误差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因素。从误差的基本性质和产生原因可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粗大误差三类。一、系统误差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物理量进行多次重复测量时,误差的大小和符号均保持不变;而当条件改变时,误差按某种确定的规律变化(如递增、递减、周期性变化等),这类误差称为系统误差。系统误差的主要来源1.仪器误差。仪器的结构和标准不完善或使用不当引起的误差。如天平不等臂、分光计读数装置的偏心差、电表的示值与实际值不符等属于仪器缺陷,在使用时可采用适当测量方法加以消除。仪器设备安装调整不妥,不满足规定的使用状态,如不水平、不垂直、偏心、零点不准等使用不当的情况应尽量避免。2.理论或方法误差。它是由测量所依据的理论公式近似或实验条件达不到理论公式所规定的要求等引起的。如单摆测重力加速度时所用公式的近似性;伏安法测电阻时,不考虑电表内阻的影响等。3.环境误差。它是由于外部环境如温度、湿度、光照等仪器使用要求的环境条件不一致而引起的误差。4.人员误差。由于实验者的不正确习惯所造成的误差。如用停表计时时,总是超前或滞后;对仪表读数时总是偏一方斜视等。在一定条件下采用一定的方法,对误差取值的变化规律及其大小和符号均能确切掌握的一类系统误差称为已定系统误差。另外,对剩余的不能确切掌握误差取值的变化规律及其大小和符号,而仅可估算其最大误差范围的一类系统误差称为未定系统误差。二、随机误差在测量过程中,即使尽力消除或减少一切明显的系统误差以后,在相同条件下重复测量同3\n一物理量时,仍然不会得到完全相同的结果,其测量值分散在一定的范围内,所得误差时正时负,绝对值时大时小,不能预知且呈现无规则的起伏。这类误差称为随机误差。随机误差的产生,一方面是由测量过程中一些随机的未能控制的可变因素或不确定的因素引起的。如人的感官灵敏度以及仪器精密度的限制,使平衡点确定不准或估读数有起伏;由于周围环境干扰而导致读数的微小变化,以及伴随测量而来的其他不可预测的随机因素的影响等。另一方面是由被测对象本身的不稳定性引起的。如加工零件或被测样品本身存在的微小差异,这时被测量量就没有明确的定义值,这也是引起随机误差的一个原因。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例如:按一定基本尺寸制造的量块,存在制造误差,对某一具体量块而言,制造误差是一确定数值,可以认为是系统误差,但对一批量块而言,则制造误差属于随机误差。又如测量对象的不均匀性(如小球直径、金属丝的直径等),既可以当作系统误差,又可以当作随机误差。有时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混在一起,也难以严格加以区分。例如测量者使用仪器时的估读误差往往既包含有系统误差,又包含有随机误差,前者是指测量者读数时总是有偏大或偏小的倾向,后者是指测量者每次读数时偏大或偏小的程度又互不相同。三、粗大误差明显地歪曲了测量结果的误差称为粗大误差。它是由于实验者使用仪器的方法不正确,粗心大意读错、记错或实验条件突变等原因造成的过失差错。含有粗大误差的测量值称为坏值或异常值,正确的结果中不应包含有粗大误差。在实验测量中要极力避免过失差错,在处理数据时,应首先检出含有粗大误差的测量值,并将其剔除。1.1.4测量结果的定性评价(Qualitativeevaluationofmeasurementresults)评价测量结果的好坏,常用精密度、正确度和准确度三个术语来描述,但它们的含义各不相同。精密度——表示测量数值集中的程度。反应随机误差的大小。正确度——表示测量数值的平均值偏离真值的程度。反应系统误差的大小。准确度——是对测量数值的精密度和正确度的综合评定。准确度高说明测量值比较集中而靠近真值。即测量的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都比较小。图1-1是用打靶时弹着点的情况为例说明这三个术语的意义。图1.1.1(a)表示射击的精密度高,但正确度较差。图1.1.1(b)表示射击的正确度高,但精密度较差。图1.1.1(c)表示精密度和正确度都高,即准确度高。4\n精密度、正确度、准确度只是对测量结果做定性评价,一般不严格区分这“三度”,而泛称为“精度”。要对测量结果做定量评价,就必须定量地估算各误差地分量。1.1.5系统误差的处理(Treatmentofsystemerrors)系统误差的特征是有规律性,但缺乏显著性。因而我们不能依靠在相同条件下多次重复测量来发现其的存在,也不能借此来消除或是减少它的影响。在许多情况下,系统误差往往是影响测量结果准确度的主要因素。在实验中,我们应特别重视系统误差的分析。发现系统误差,估算它对结果的影响。尽可能设法修正、减小或消除它的影响。一、系统误差的检查方法1.数据分析法。当随机误差比较小时,将待测量的绝对误差按测量次序排列,观察其变化。若绝对误差不是随机变化而呈规律性变化,如线性增大或减小、周期性变化等,则测量中一定存在系统误差。2.理论分析法。分析实验依据的理论公式所要求的条件在实验测量过程中是否得到满足。例如气垫导轨实验中,滑块在导轨上的运动因受到周围空气及气垫层的粘滞性摩擦阻力的作用会引起速度减小。如果实验中作为无摩擦的理想情况来处理,就会产生与摩擦力有关的系统22误差。又如单摆实验中,利用近似公式gT=4/π求g,测量结果也必然存在系统误差。因为该公式是将摆球理想化为一个质点,并假定摆球很小以及忽略空气阻力和浮力而得出的。分析仪器要求的使用条件是否得到满足。实验不满足仪器的使用条件时也会产生系统误差。3.实践对比法。(1)实验方法对比。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同一物理量,在随机误差允许的范围内观察结果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则其中某种方法存在系统误差。(2)仪器对比。例如用两个电表接入同一电路,对比两个表的读数,如果其中一个是标准5\n表,就可得出另一个表的修正值。(3)改变测量条件进行对比。例如电流正向与电流反向读数;在增加砝码过程与减少砝码过程中读数,观察结果是否一致。二、系统误差的消除与修正1.消除产生系统误差的根源在明确了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后,应采取相应的方法在实验前进行消除,使它在实验过程中不再出现,是消除系统误差的有效方法。如系统误差的出现是由于仪器使用不当,就应该把仪器调整好,并按规定的使用条件去使用;如误差来源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应排除这种环境因素等。2.用实验方法消除实验误差若有些系统误差在实验前不能消除时,在实验过程中,可采用适当的实验方法使系统误差互相抵消。(1)恒定系统误差的消除①交换法。将测量中某些条件(如被测物的位置)互相交换,使产生系统误差的原因对测量结果起相反的影响,从而抵消系统误差。如为了消除天平不等臂带来的系统误差,可将被测物l2与砝码互相交换位置后再测量一次,若第一次测量结果为x=P,被测物与砝码互换位置后l1l=1′,将两次测量结果相乘后再开方得测量结果为xPl2x=PP′(PP,′为两次测量的砝码质量)这就消除了不等臂系统误差。②替换法。代替法是在测量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用一个标准量去代替被测量,并调整标准量使仪器的示值不变,这样被测量就等于标准量的数值。由于在代替过程中,仪器的状态和示值都不变,故仪器的误差和其造成系统误差的因素对测量结果不产生什么影响。如用电桥测电阻时,将电桥调平衡后,用一标准电阻代替被测电阻接入桥路,此时仅调整标准电阻仍使电桥平衡,读出标准电阻之值,即为测量结果。③抵消法。在实验过程中,可改变测量方法(如测量方向等)使两次测量中的误差符号相反,取平均值以消除系统误差。例如,在用霍尔元件测磁场的实验中,分别改变加在霍尔元件的电流方向和外加磁场方向,以消除由于不等位等因素带来的附加电压。6\n(2)周期性系统误差的消除用半周期偶数观测法可有效地消除周期性系统误差。即测得一个数据后,相隔半个周期再测量一个数据,只要观测次数为偶数,取其平均值,就可以消除周期性系统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例如,在光学实验中,用分光计测角度时,为了消除轴偏心所带来的系统误差,而采用相o隔180的一对游标读数。3.系统误差的修正和估计对于在实验前和在实验过程中没有得到消除的已定系统误差,应在测量结果中得到修正。V例如,用伏安法测电阻时,如图1-2所示,测量值为R'=,若考虑电流表内阻R的影xaI响,被测电阻的客观实际值应为VR=R'−R=−R,xxaaI式中R就是用图1.1.2电路测量电阻时的修正值。a对于一些残留的未确定系统误差,应估算出误差限值,以掌握它对测量结果的影响。1.1.6随机误差的统计规律(Statisticalregularityofrandomerrors)随机误差是大量因素对测量结果所产生的众多微小影响的综合结果。这些因素的影响一般很小,无法预知,也难以控制。随机误差不可能被修正。就个体而言,随机误差是不确定的,但其总体(大量个体的总和)服从一定的统计规律,因此可以用统计方法估算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当我们对某一物理量进行足够多次的测量时,则可以看到测量值的随机误差服从一定的统计规律分布。单峰性:测量值与真值相差愈小,这种测量值(或误差)出现的概率(可能性)愈大,与真值7\n相差愈大的误差,则出现的概率愈小。有界性:绝对值很大的误差出现的概率趋近于零。也就是说,总可以找到这样一个误差限,某次测量的误差超过此限值的概率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对称性: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等。抵偿性: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随测量次数的增加而减小。根据随机误差分布的这些特点,能从数学上推导大量随机误差出现概率的分布函数。这个函数首先是由德国数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高斯于1795年导出的,因而称为高斯误差分布函数,也称正态分布函数。一、正态分布规律标准化的正态分布曲线如图1.1.3所示。图中横坐标x表示某一物理量的测量值,纵坐标表示测量值的概率密度f()x:1−−()xm22/2σfx()=eσπ2n∑xii=1式中m=lim,n→∞nm称为总体平均值;图1-3正态分布曲线n2∑()xi−mi=1σ=limn→∞nσ称为正态分布的标准差,是表征测量分散性的一个重要参量。8\n从曲线上看,曲线峰值处的横坐标相应于测量次数n→∞时的测量平均值,即总体平均值m。横坐标上任一点x到m的距离(x−m)即为测量值x的随机误差分量。标准偏差σ为曲iii线上拐点处的横坐标与m值之差。这条曲线是概率密度分布曲线。曲线与x轴之间的面积为1,可以用来表示随机误差在一定时间内的概率。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就是随机误差在±σ范围内的概率,即测量值落在(m−σ,m+σ)区间内的概率P。由定积分计算得出,其值为P=68.3%。如将区间扩大,则x落在(m−2σ,m+2σ)区间中的概率为95.4%;x落在(m−3σ,m+3σ)区间中的概率为99.7%。当n→∞,测量标准差的绝对值大于3σ的概率仅为0.3%,对于有限次测量,这种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因此物理实验中常将3σ作为判定数据异常的标准,3σ称为极限误差。如果某测量值|x−m|≥3σ则需要考虑测量过程是否存在异常,并将该数据从实验结果中剔除。二、残差、偏差和误差图1.1.4随机误差分布曲线中,x是被测量的真值,m是总体平均值,x是有限次测量的平均0值,x是单次测量值。残差:单次测量值x与测量平均值x之差。即iiΔ=−xxx(i=1,2,L,n)ii偏差:单次测量值x与总体平均值m之差,偏差就是随机误差(分量)。当系统误差为零时,i偏差才是误差。误差:单次测量值x与被测量真值x之差。i0三、σ、S和Sx1.总体标准偏差σ不考虑系统误差分量时,σ称为标准误差。σ不是测量值中任何一个具体测量值的随机误差大小。σ的大小只说明在一定条件下等精度测量列随机误差的概率分布情况。在该条件下,任一单次测量值的随机误差,一般都不等于σ,但却认为这一系列测量中所有测量值都属于同一各标准差σ的概率分布。在不同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量进行两个系列的等精度测量,其标准偏差σ也不相同。我们已经知道:n2∑()xi−mi=1σ=lim(1-4)n→∞nm为n→∞时的总体平均值。不考虑系统误差分量时,它就是真值。由于实验中不可能出现9\nn→∞,故m是一个理想的值,因此σ也是一个理论值。所谓置信概率P为68.3%也是一个理论值。2.有限次测量值的标准差S由于实验中测量次数总是有限的,在大学物理实验中,通常取5≤n≤10,因此我们实际应用的都是这种情况下的有限次测量值的标准偏差公式,即贝赛尔公式:n2∑()xi−xi=1S=(1-5)n−1S是从有限次测量中计算出来的总体标准偏差σ的最佳估计值,称为实验标准差。它表征对同一被测量做n次有限测量时,其结果的分散程度。其相应的置信概率接近与68.3%,但不等于68.3%。3.算术平均值x的标准差Sx如果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量做多组重复的等精度测量,则每一系列测量都有一个算术平均值。由于随机误差的存在,两个测量列的算术平均值也不相同。他们围绕着被测量量的真值(设系统误差分量为零)有一定的分散。此分散说明了算术平均值的不可靠性,而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S则是表征同一被测量的各个测量算术列平均值分散性的参数,可作为算x术平均值不可靠性的评定标准。S又称算术平均值的实验标准差。可以证明:xn2∑()xi−xsi=1S==(1-6)xnnn(1−)1.2不确定度的估算1.2Estimationofuncertainty1.2.1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Basicconceptsofuncertainty)在物理实验中,常常要对测量的结果做出综合的评定,这就要采用不确定度的概念。不确定度是“误差可能数值的测量程度”,表征所得测量结果代表被测量的程度。也就是因测量误差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肯定的程度,因而是测量质量的表征。用不确定度对测量数据能做出比较合理的评定。对一个物理实验的具体数据来说,不确定度是指测量值(近真值)附近的一个范围,测量值与真值之差(误差)可能落于其中,不确定度小,测量结果可信赖程10\n度高;不确定度大,测量结果可信赖程度低。在实验和测量工作中,不确定度一词近似于不确知,不明确,不可靠,有质疑,是作为估计而言的;因为误差是未知的,不可能用指出误差的方法去说明可信赖程度,而只能用误差的某种可能的数值去说明可信赖程度,所以不确定更能表示测量结果的性质和测量的质量。用不确定度评定实验结果的误差,其中包含了各种来源不同的误差对结果的影响,它反映了可能存在的误差分布范围,即随机误差分量和未定系统误差分量的联合分布范围。这就是更准确地表述了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不确定度是建立在误差理论基础上的新概念,它作为定量评定测量结果可信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测量不确定度定义为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一个参数,用以表征合理赋予被测量量的分散性。它是被测量客观值在某一量值范围内的一个评定。不确定度可近似理解为一定概率的误差限值,理解为与一定置信概率相联系的误差分布基本宽度的一半。历史上说明不确定度的方法差别很大,极不统一。1981年国际计量局同意并公布了“实验不确定度的表示”,以求统一评定测量结果可信赖程度的方法,这是计量学的一个重大发展。本书由于受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大纲及学时的限制,只要求学生了解不确定程度的概念,掌握一些常用的估算方法,在今后工作和学习中如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或参考,可阅读有关文献。数据处理时人们通常先作误差分析,修正已定系统误差,剔除粗差,然后再评定不确定度。不确定度一般包含有多个分量,按其数值的评定方法可归并为两类:A类分量:在同一条件下多次测量,用统计学方法计算的分量,用U表示。(在多数情A况下A类不确定分量相应于随机误差分量。)B类分量:用其他方法(非统计方法)评定的分量,用U表示。(在多数情况下B类不Β确定度分量相应于可估算的系统误差分量。)这两类分量用方和根法合成:22U=U+UAB合成不确定度U并非简单地由U分量和U分量线性合成或简单相加而成,而是服从“方ΑΒ和根合成”,这是由于决定合成不确定度的两种误差——随机误差和未定系统误差是两个互相独立而不相关的变量,其取值都具有随机性,因而它们之间具有相互抵偿性的缘故。一般地说,U分量和U分量可能不只是单项,而是包含几项。也就是说,一个测量结ΑΒ果中可能同时存在几项随机误差和几项不确定的系统误差的影响,而且如果这些误差因素的来源不同而相互不相关,则合成不确定度的表达式为:11\nnm22UUU=+∑AB∑ijij==111.2.2直接测量不确定度的估算(Estimationofdirectmeasuringuncertainty)一、直接测量结果的最佳估计值——算术平均值对被测量进行直接测量时,通常是在相同的条件下,对物理量x进行n次等精度重复测量,其测量值分别为x,x,…x。设真值为A,则各次测量值的绝对误差Δ=−xxA分别12nii为:Δx=x−A,Δ=−xxA,…,Δx=x−A。1122nn也可写成:x=+ΔAx,x=+ΔAx,…,x=Ax+Δ。1122nn则n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x为:nnn111x=∑x=∑()A+Δx=A+∑Δxiiini=1ni=1ni=1在不考虑系统误差的条件下,当测量次数n→∞时,有n1lim∑Δxi=0,故x=An→∞ni=1若n为有限次数,则有n1lim∑Δxi≈0,则x≈An→∞ni=1由此可见,无限多次重复测量的算术平均值恰好等于被测量的真值。在实际测量中,测量次数总是有限的,但只要测量次数足够多,算术平均值就是真值的最好近似,是多次测量的最佳值。因此,可以用算术平均值来近似代替真值作为测量结果。二、直接测量不确定度的估算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其表示形式和合成方法并非只有一种类型,其还在不断研究和发展中。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一般采用简化的、具有一定近似性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1.结果表示中采用扩展不确定度U结果表示中采用扩展不确定度U用于测量结果的报告。扩展不确定度也称报告不确定度。对于某个被测量x的直接测量结果x=x±U表达式中,表示被测量值(真值)位于区间(x−U,x+U)内的可能性(概率)约等于或大于95%。实验教学中“扩展不确定度”一词有时简称为“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也称为范围不确定度。)12\n扩展不确定度U从评定方法上分为两类分量:A类分量U是进行多次重复测量时,用统Α计方法计算出的分量;B类分量是用其他方法(非统计方法)评定的分量。这两类分量有方和根法合成,即22U=U+U(1-7)AB2.A类分量U的计算AU由实验标准差S乘以因子(tn)来求得ΑUtn=(/)S(1-8)A式中S是用贝塞尔公式(1-5)算出的标准差,t是在一定置信概率P时,与测量次数n有关的因子(称t为分布因子)。测量次数n确定后,置信概率为95%的因子t或(tn)的值0.95由表1-1查出。表1-1计算A类不确定度的因子表(P=0.95)测量次数n23456789101520∞t的值12.74.303.182.782.572.452.362.312.262.142.091.960.95因子的(tn)值8.982.481.591.241.050.930.840.770.720.550.471.96n5<n≤10,概率P>0.94时简化取(tn)的近似值9.02.51.61.2(tn)≈2n()tn≈1式(1-8)的导出过程比较复杂,它本来还要求随机误差满足一定的分布规律,要求不太高的测量和教学实验中,可直接使用式(1-8)求U。量值x取n次测量的平均值x后,当系Α统误差为零时,其位于区间(x−U,x+U)内的可能性即概率约为95%。换句话说,平均值与真值之差在-U到U之间的概率约为95%。针对物理实验学中测量次数小于10、大于5的情况,因子tn≈1,A类不确定度U可Α近似取标准偏差S的值。U=(tn)S≈S(5<n≤10)(1-9)A上式是限定条件下的简化处理,不具普遍性。一般情况下用查表所得因子值由式(1-8)计算U。Α13\n3.B类分量U的估算方法Β不确定度U分量的估计是测量不确定度估算中的难点。由于引起U分量的误差成分与ΒΒ不确定的系统误差相对应,而不确定系统误差可能存在于测量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因此U分Β量通常也是多项的。在U分量的估算中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详尽分析产生U分量的不确定ΒΒ度来源,尤其是不遗漏那些对测量结果影响较大的或主要的不确定度来源,就有赖于实验者的学识和经验以及分析判断能力。(1)测量仪器误差限Δ仪由于测量总要使用仪器,仪器生产厂家给出的仪器误差限值或最大误差,实际上就是一种不确定的系统误差。因此仪器误差是引起不确定度的一个基本来源。对一般有刻度的量具和仪表,估计误差在最小分格的1/10~1/2,往往小于仪器的误差限Δ。所以通常在直接测量中只考虑由Δ引起的B类不确定度。测量值与客观值(即所仪仪谓的真值)的误差在[-Δ,Δ]内的置信概率为≥0.997。仪器的型号不同,其误差限也仪仪不同。有些仪器可以通过查询国家计量检定规程而得到,如卡尺、千分尺、天平等。有些仪器可以在其铭牌和使用说明书中查到,如直流电桥、直流电位差计等。还有些仪器,在铭牌上给出了准确度等级,它可以换算成Δ。常用仪器的仪器误差可查阅附录2。仪仪器误差限与仪器的级别有着下列关系:仪器级别Δ=×量程仪100如果不知道测量仪器的级别,也可以采用示值误差作为测量仪器的误差。对于可连续读数的指针式仪表或标有刻度的量具等,通常取最小刻度的1/2作为仪器的示值误差。而无法进行估计的非连续读数的仪器,如数字式仪表,则取其最末位数的一个最小单位。实际上,仪器的误差在[-Δ,Δ]范围内是按一定概率分布的。在相同条件下大批仪仪生产的产品,其质量指标一般服从正态分布,由正态分布函数的性质可知,误差大于极限误差的概率不到0.3%。记测量值的B类不确定度为U。一般而言,U与Δ的关系为:仪仪仪Δ仪U=k(1-10)仪PC式中,k称为置信因子,C称为置信系数,置信概率P与k的关系如表1-2所示。PP14\n表1-2置信概率P与置信因子k的关系PP0.5000.6830.9000.9500.9550.9900.997k0.6751.001.651.962.002.583.00P也有一些仪器的质量指标在[-Δ,Δ]范围内服从均匀分布或三角分布,这三种分布仪仪曲线如图1.2.1所示。根据概率统计论,对于均匀分布函数其置信系数C=3对三角分布,C=6对正态分布,C=3几种常见仪器和量具的质量指标在误差限Δ范围内分布与置信系数C的关系如表1-3仪所示。表1-3几种常用仪器的分布特征仪器名称米尺游标卡尺千分尺物理天平秒表误差分布正态分布均匀分布正态分布正态分布正态分布C33333目前人们对很多仪器的质量标准在误差限范围内的分布性质有不同的说法,对某些仪器的分布性质还不清楚,很多文献都把它们简化成均匀分布来处理。由于本科生对各种实验仪器的分布特征了解得不多,所以在大学物理实验中常常采用简化的方法,取仪器误差Δ代替仪仪器的不确定度U。仪(2)测量的估计误差Δ估15\n一般Δ比Δ小得多,所以,将Δ作为测量结果的B类不确定度。但也有例外,以长估仪仪度测量为例:在用拉伸法测杨氏模量的实验中,要测量反射镜到标尺之间的距离(约1.5~2.0米),由于装置的原因,很难保证钢卷尺拉平拉直和被测物体两端与钢卷尺的刻度线对齐。此时,Δ比Δ大得多,钢卷尺的示值误差~0.5mm,误差限~0.8mm。若钢卷尺倾斜2°,估仪即可产生0.6mm的误差;钢卷尺倾斜3°,可产生1.4mm的误差。加上被测物体两端与钢卷尺的刻度线对不齐等因素,估计误差一般在2~5mm。再如电子秒表测时,电子秒表内的石英−5晶体振荡频率的准确度在10s以上,显示的最小分度值为0.01s。但实验者在判定计时开始和结束时会有0.1~0.2s的估计误差,远远大于Δ。仪由于Δ和Δ是相互独立的,都不满足统计规律,所以有估仪22Δ=Δ+Δ(1-11)Β估仪若一个分量小于另一分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可以忽略较小的分量。与仪器最大允许差Δ类似,Δ是估计读数的最大允差。关于测量误差在[-Δ,Δ]仪估估估内的分布性质,尚未见确切的说法,可以预期与Δ有相同的性质。在实验教学中作适当简化,仪我们约定测量结果扩展不确定度的B分量为22U=U+U(1-12)Β估仪4.单次测量的不确定度在物理实验中,经常遇到因测量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多次重复测量的情况。如热敏半导体的电阻与温度关系的动态测量。有时,仪器的精度较低,多次测量的结果可能完全相同,反映不出随机性,对于单次测量情况,不能用统计方法求标准差,通常可简化地取22U≈U=U+U。这里,多次测量已失去意义。还有时,对测量的精度要求不高,只测Β仪估一次就可以了。事实上,U取U的值并不说明只测一次比测多次时U的值变小,只说明UΒΒ22和用U+U估算出的结果相差不大,或者说明整个实验中对该被测量U的估算要求能够ΑΒ放宽或必须放宽。测量次数n增加时,估算出U虽然一般变化不大,但真值落在x±U范围0内的概率却更接近100%。这说明n增加时真值所处的量值范围实际上更小了,因而测量结果更准确了。三、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16\n完整的测量结果应包含:被测量的量值,由测量误差导致的不确定度及单位。测量结果表达式为x=x±U(单位)(1-13)UU=×100%(1-14)rx式中,x是测量值,它可以是单次测量值,也可以是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U为测量结果r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描述了测量结果的准确度。U是扩展不确定度,它由A、B两类分量用方和根法合成22⎛⎞Δ2222仪UUUtnSk=+=ΑΒ()+⎜⎟P+()Δ估(1-15)⎝⎠C测量结果表达式表示:测量值取x,真值位于区间(x−U,x+U)内的可能性约为95%,即概率为95%。或者说,平均值与真值之差在−U和+U之间的可能性约为95%。由于不确定度本身只是一个估计值。因此,在一般情况下,表示最后结果的不确定度只取一位有效数字,最多不超过两位。(后位数字按只进不舍规则处理)。x的最末一位要与U所在位对齐。当U首位数为1或2时,可取二位有效数字,相对不确定度一般取两位有效数字。1.2.3间接测量不确定度的估算(Estimationofindirectmeasuringuncertainty)间接测量中,待测量是由若干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过函数关系运算而得出的。由于直接测量量存在误差和不确定度,显然直接被测量经过运算而得到的间接被测量也必然存在误差和不确定度,这就叫误差的传递或不确定度传递。间接被测量的误差与直接被测量的误差之间存在的关系,称为误差传递公式。相应地,不确定度之间存在的函数关系,就称为不确定度传递公式。这两类传递公式所遵循的规律不同。设间接测量量z是由直接测量量x、y通过函数关系zfxy=(,)计算得到的,其中x、y是彼此独立的直接测量量。一、间接测量结果的最佳值在直接测量中,我们取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的最佳值表示测量结果,设各直接测量量的算术平均值为x、y,则在间接测量中zfxy=(,)(1-16)17\n是间接测量量的最佳值,用z表示。即间接测量的结果由各直接测量量的算术平均值代入测量计算公式而求得。二、仪器误差传递公式根据函数关系zfxy=(,),若各直接被测量的绝对误差为Δx、Δy,则间接被测量就会有绝对误差Δz,Δz的求法为,对上述函数求全微分可得∂f∂fdz=dx+dy∂x∂y由于各直接被测量的误差Δx、Δy都是微小量,可用来近似代替各微分量dx、dy,故上式可写为∂f∂fΔz=Δx+Δy(1-17)∂x∂y∂f∂f上式即为测量误差的一般传递公式,其中、称为各直接被测量的误差传递系数。上式∂x∂y∂f∂f表明间接被测量的误差Δz是各直接被测量的误差Δx、Δy与相应误差传递系数、的乘∂x∂y积的代数和。也就是说,间接测量结果的总误差Δz是各误差分量的线性叠加。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往往事先要进行误差估算,以便正确地选取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此外,有时我们也会遇到一些比较粗糙的实验,实验中所用仪器的精度等级较低,其仪器误差中确定的系统误差占主要成分,且又未进行检定和修正。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就用Δ来估仪计各直接被测量的误差范围,并用式(1-17)进行误差传递的估算。由于Δ的符号并不确定,仪为谨慎起见,通常作最不利的情况考虑,将式(1-17)中各项取绝对值相加,即∂f∂fΔz=Δx+Δy(1-18)∂x∂y上式称为最大误差或仪器误差传递公式。显然采用上述各种绝对值求和的估算方法会夸大测量结果的误差,但在实验设计时常用这种方法对测量误差进行粗略的估计。三、测量不确定度的传递公式测量不确定度是由标准偏差(或近似标准差)来表征的,因此测量不确定度的传递实际上也就是标准偏差的传递。我们首先讨论随机误差的标准偏差的传递,得出与随机误差对应的A类不确定度s的传递公式,然后推广得到合成不确定度U的传递公式。18\n1.不确定度S分量的传递公式设测量中仅存在随机误差,而在测量误差的一般传递公式(1-17)中,我们分别以残差代替式中的各误差分量可得∂zz∂δzxy=+δδ(1-19)∂∂xy根据标准偏差的定义式可得2∑()δzS=zn−1于是221⎛⎞∂∂zzSxz=+∑⎜⎟δδynxy−∂∂1⎝⎠221⎡⎤⎛⎞∂∂∂zzz22⎛⎞∂z=⋅∑⎢⎥⎜⎟()δx+⎜⎟⋅()2δδyx+δynx−∂1⎢⎥⎝⎠⎝⎠∂y∂x∂y⎣⎦22⎛⎞∂∂zz1122⎛⎞2∂z∂z=++⎜⎟∑∑∑()δx⎜⎟()δδyxδy⎝⎠∂−xn11⎝⎠∂−ynnxy−1∂∂由于122122∑()δx=Sx以及∑()δyS=yn−1n−1并且,当x、y是独立变量且不相关时,∑δδxy=0,最后可得22⎛∂z⎞2⎛∂z⎞2sz=⎜⎟sx+⎜⎜⎟⎟sy(1-20)⎝∂x⎠⎝∂y⎠这就是不确定度s分量的传递公式。它表明不确定度的传递与合成规律与测量误差不同。间接被测量z的不确定度分量s,是由各个直接被测量的不确定度分量s、s按方和根的方zxy法合成的,而不是线性合成。2、合成不确定度U的传递公式直接测量的合成不确定度U是由测量的随机误差δ和不确定系统误差δ′即总随机误差所引起的。利用测量误差的一般公式(1-17)可得间接被测量z的误差为∂z∂zΔ=Δ+Δzxy∂x∂y式中Δ、Δ分别为各直接被测量x、y的总随机误差。由于δ及δ′均为随机性误差,故xy19\nΔ、Δ也为随机误差。重复式(1-20)的推导过程,或者说式(1-20)可推广到合成不确定xy度U的传递,即22⎛∂z⎞2⎛∂z⎞2Uz=⎜⎟Ux+⎜⎜⎟⎟Uy(1-21)⎝∂x⎠⎝∂y⎠22这就是间接测量的合成不确定度U的传递公式。式中U=s+u为任一直接被测量xxxxΒ的合成不确定度。U为间接被测量z的合成不确定度。上式表明合成不确定度U也是由各不zz确定度分量U、U按方和根方法合成的。xy若zfxy=(,)中变量之间是和或差关系,那么按式(1-21)计算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是方便的。但是,若zfxy=(,)中变量之间是积或商关系,则对z先求对数后再求全微分比较方便,即lnzf=ln(x,y)Δz∂lnz∂lnz=Δx+Δyz∂x∂y利用相对不确定度的定义,可得22Uz⎛∂lnz⎞2⎛∂lnz⎞2=⎜⎟Ux+⎜⎜⎟⎟Uy(1-22)z⎝∂x⎠⎝∂y⎠一些常用函数的不确定度传递公式如表1-4所示。表1-4函数表达式测量不确定度传递公式z=x±y22U=U+Uzxy22z=xy或z=xUz⎛Ux⎞⎛Uy⎞=⎜⎟+⎜⎟yz⎜⎝x⎟⎠⎜⎝y⎟⎠z=kxUkUzx=⋅1U1Uzxk=⋅z=xzkxkm2U22xyUz2⎛Ux⎞2⎛⎜y⎞⎟2⎛Us⎞z==K⎜⎟+m+n⎜⎟snzx⎜y⎟s⎝⎠⎝⎠⎝⎠z=sinxΔzx=⋅cosUx20\nUxz=lnxU=zx在应用不确定度传递公式估算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时应注意:(1)如果函数形式是若干个直接测量量相加减,则用式(1-21)计算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比较方便。如果函数形式是若干个直接测量量相乘除或连乘除,则先用式(1-22)计算Uz间接测量量的相对不确定度比较方便,然后再通过公式Uz=⋅求出不确定度。zz(2)如果间接测量量中某几个直接测量量是单次测量,则直接用单次测量的结果及不确定度代入不确定度传递公式。四、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间接测量结果的完整表示方法与直接测量类似,写成以下形式:⎧z=z±U(单位)⎪z⎨U(1-23)zU=×100%⎪r⎩z式中z为间接测量量的最佳值,由各直接测量的最佳值代入测量公式(函数关系式)求得,Uz为各直接测量量的合成不确定度代入相应的不确定度传递公式求得。不确定度的取位原则与直接测量不确定度的取位原则一样。例1-1用游标精度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量圆柱体的外径(D)和高()H如表1-5所示,求圆柱体的体积V和不确定度U,并写出测量结果表达式。V解(1)由测量数据可计算出平均值及测量列的标准偏差(即测量不确定度的s分量)分别为:1D=∑Di=6.0028cmn()2∑Di−DS==0.0027cmDn−11H=∑Hi=8.0950cmnS=0.0017cmH21\n表1-5次数D(cm)H(cm)16.0048.09626.0028.09436.0068.09246.0008.09656.0068.09666.0008.09476.0068.09486.0048.09896.0008.094106.0008.096(2)由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量(Δ〈〈Δ、U→0)估仪估U≈U≈Δ=0.002cmΒ仪仪(3)直接测量量的合成不确定度:2222−−−333UsUDDB=+=×+×=×()2.710()2.0103.410(cm)=0.004(cm)2222333−−−UsUHHB=+=×+×=×()1.710()2.0102.610(cm)=0.003(cm)(4)D和H的测量结果表达式D=D±U=(6.0028±0.0034)cm=(6.003±0.004)cmDU()DUD=×100%=0.067%rDH=H±U=(8.0950±0.0026)cm=(8.095±0.003)cmHU(H)=0.037%r(5)圆柱体的体积为:π21()2V=DH=×3.1416×6.003×8.095443=229.11(cm)圆柱体体积的测量不确定度22\n22⎛∂V⎞2⎛∂V⎞2UV=⎜⎟UD+⎜⎟UH⎝∂D⎠⎝∂H⎠不确定度传递系数分别为∂V∂⎛π2⎞π12=⎜DH⎟=DH=×3.14×6.0×8.1=76(cm)∂D∂D⎝4⎠22∂V∂⎛π2⎞π21()22=⎜DH⎟=D=×3.14×6.0=28(cm)∂H∂H⎝4⎠44因此()2()23U=76×0.004+28×0.003=0.32=0.4(cm)Vkm体积不确定度U的计算也可以直接利用常见函数不确定度的传递公式:z=xyV22⎛⎞U⎛⎞U22xyUzk=⋅⎜⎟+m⎜⎟z⎝⎠x⎝⎠y本例相应为222⎛⎞⎛⎞UUDHUV=⋅2⎜⎟⎜⎟+V⎝⎠⎝⎠DH22⎛⎞0.004⎛⎞0.003=×229.14×⎜⎟+⎜⎟⎝⎠6.0⎝⎠8.1−33=××==229.11.38100.320.4(cm)(6)测量结果表达式()3V=V±U=229.1±0.4(cm)V()UV0.4UV=×100%=×100%=0.17%rV229.1例1-2已知金属圆环的外径D=(3.600±0.004)cm,内径D=(2.880±0.004)cm,高度21H=()2.575±0.004cm,求圆环的体积V和不确定度U。V解圆环体积为π(22)π(22)3V=D−DH=×3.600−2.880×2.575=9.436(cm)2144圆环体积的对数极其微分式π22lnVD=+−+lnln(D)lnH21423\n∂lnV2D2∂lnV2D1∂lnV1=,=−,=2222∂D2D2−D1∂D1D2−D1∂HH代入公式(1-22),则2222⎛UV⎞⎛⎜2D2UD2⎞⎟⎛⎜2D1UD1⎞⎟⎛UH⎞⎜⎟=++⎜⎟V⎜D2−D2⎟⎜D2−D2⎟H⎝⎠⎝21⎠⎝21⎠⎝⎠222⎛2×3.600×0.004⎞⎛2×2.880×0.004⎞⎛0.004⎞=⎜⎟+⎜⎟+⎜⎟2222⎝3.600−2.880⎠⎝3.600−2.880⎠⎝2.575⎠−6−6=(38.1+24.4+2.4)×10=64.9×10因此UV()−61/2=64.9×10=0.008V故UV3UV=⋅=9.4360.008×=0.08(cm)VV结果表达式为()3V=9.44±0.08(cm)0.08U=×100%=0.85%r9.441.3有效数字及其运算1.3Significantdigitanditsoperation由于实验测量中存在误差导致测量不确定,而测量不确定度决定了测量值的数字只能是有限位数,不能随意取舍。因此,在物理实验中,记录实验数据,计算、表达测量结果都必须符合一定的规范和规则。1.3.1有效数字的概念(Significantdigitofmeasurementresults)由于受到仪器误差的制约,在使用仪器对被测量进行测量读数时,就只能读到仪器的最小分度值,然后在最小分度值以下还可再估读一位数字。从仪器刻度读出的最小分度值的整数部分是准确的数字,称为可靠数字;而在最小分度以下估读的末位数字,一般也就是仪器误差或相应的仪器不确定度所在的那一位数字,它具有不确定度,其估读会因人而异,通常称为可疑数字。这里,测量结果中所有可靠数字加上末位的可疑数字合称为测量结果的有效24\n数字。有效数字具有以下基本特性:一、有效数字的位数与仪器精度(最小分度值)有关,也与被测量的大小有关对于同一被测量,如果使用不同精度的仪器进行测量,则测量得的有效数字的位数是不同的。例如用千分尺(最小分度值0.01mm,Δ=0.004mm)测量某物体的长度读数为4.834mm。仪其中前三位数字“483”是最小分度值的整数部分,是可靠数字。末位“4”是在最小分度值内估读的数字,为可疑数字,它与千分尺的Δ在同一数位上,所以该测量值有四位有效数字。仪如果改用最小分度值(游标精度)为0.02mm的游标卡尺来测量,其读数为4.84mm,测量值就只有三位有效数字。游标卡尺没有估读数字,其末位数字“4”为可疑数字,它与游标卡尺的Δ=0.02mm也是在同一数位上的。仪有效数字的位数还与被测量本身的大小有关。若用同一仪器测量大小不同的被测量,其有效数字的位数也不相同。被测量越大,测得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也就越多。二、有效数字的位数与小数点的位置无关,单位换算时有效数字的位数不应发生变化222例如重力加速度980cm/s、9.80m/s或0.00980km/s都是三位有效数字。也就是说,采用不同单位时,小数点的位置移动而使测量值的数值大小不同,但测量值的有效数字位数不变。必须注意:用以表示小数点位置的“0”不是有效数字,“0”在数字中间或数字后面都是有效数字,不能随意增减。由于单位选取不同,测量值的数值有时会出现很大或很小但有效数字的位数又不多的情况,这时数值大小与有效位数就可能发生矛盾,例如138cm=1.38m是正确的,若写成138cm=1380mm则是错误的。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通常采用科学表示法,即用有效数字乘以1032−32的幂指数的形式来表示。如138cm=1.38×10mm,9.80m/s=9.80×10km/s。又如某人测得真空中的光速为299700km/s,不确定度为300km/s,这个结果写成(299700±300)km/s显5然是不妥的,应写成(2.997±0.003)×10km/s,表示不确定度取一位,测量值的有效数字为四位,测量值的最后一位与不确定度对齐。三、有效数字可以反映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前面已讨论过,有效数字的末位是估读数字,存在不确定性。在我们规定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只取一位时,任何测量结果,其数值的最后一位应与不确定度所在的那一位对齐。这样,由于有效数字的最后一位是不确定度所在位,因此有效数字或有效位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测量值的不确定度(或误差限值)。测量值的有效数字位数越多,测量的相对不确25\n-1定度越小;有效数字位数越小,相对不确定度就越大。一般来说,两位有效数字对应于10~-2-2-310的相对不确定;三位有效数字对应于10~10的相对不确定度,依次类推。可见,有效数字可以粗略地反映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1.3.2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和运算规则(Roundingoffmethodandoperationalrulesofsignificantdigit)实际测量中,我们遇到的大多数情况是间接测量,通常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函数运算才能得到最终的测量结果。在有效数字运算过程中,准确数字与准确数字之间进行运算,仍为准确数字,可疑数字与准确数字或可疑数字之间进行运算,结果为可疑数字,但是运算的进位数可视为准确数字。在运算中,不应因取位过少而丢失有效数字,也不能凭空增加有效位。通常我们只要遵循以下规则,就可以在不影响测量结果准确度的前提下,尽量简化运算过程。一、有效数字的舍入修约规则测量值的数字的舍入,首先要确定需要保留的有效数字和位数,保留数字的位数确定以后,后面多余的数字就应予以舍入修约,其规则如下:1.拟舍弃数字的最左一位数字小于5时,则舍去,即保留的各位数字不变。2.拟舍弃数字的最左一位数字大5,或者是5而其后跟有并非为0的数字时,则进一,即保留的末位数字加1。3.拟舍弃数字的最左一位数字为5,而5右边无数字或皆为0时,若所保留的末位数字为奇数则进一,为偶数或0则舍弃,即“单进双不进”。上述规则也称数字修约的偶数规则,即“四舍六入五凑偶”规则。根据上述规则,要将下列各数据保留四位有效数字,舍入后的数据为:3.14159→3.142;2.71729→2.7174.51050→4.510;3.21550→3.2166.378501→6.379;7.691499→6.691对于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本课程约定采取只进不舍的规则。二、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1.有效数字加减法运算规则多个量相加减时,其运算结果在小数点后所应保留的位数与这些量中小数点位数最少的一个相同,即称为尾数对齐。例如:32.1+3.276=35.426.65−3.926=22.7232.1+3.3=35.426.65−3.93=22.7226\n例1-3已知:L=L+L−L,求解L。其中L=125.50mm,L=20.30mm,L=2.446mm。123123解由于L和L的末位都在百分位上,因此L的末位也保留在百分位。12L=()125.50+20.30−2.446mm=143.354mm=143.35mm2.有效数字的乘除法运算规则多个量相乘除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一般与这些量中有效数中最少的一个相同,即称为位数取齐。2L例1-4已知:g=4π,求解g。其中:L=130.4cm,T=2.291s。2T解L和T都有4位有效数字,故g也保留4位有效数字,“4”可看作常数或倍数,不作为运算中判断有效位数的依据,π在运算中可多取一位,在本题中可取5位。2130.4-2-2g=4×3.1416cm·s=980.8cm·s2.29130.00×()25.0−17.003例1-5已知L=,求解L。()203−3.0×(2.00+0.001)解在求解第一步中,先计算括号中的内容,依据加减运算的规则,分别确定三个值的有效位数。在第二步中,全部是乘除运算,依据乘除法的规则。30.00×8.0L==0.60200×2.003.常见函数运算的有效位数规则(1)对数函数:y=lnx例1-6y=ln1.983=0.684610849≈0.6846y==ln19837.592366≈7.5924规则:对数函数运算后的尾数(其小数点后的位数)取与真数相同的位数。x(2)指数函数:y=106.256例1-710=1778279.41=1.8×100.003510=1.00809161=1.008规则:指数函数运算后的有效数字可与指数的小数点后的位数相同(包括紧接小数点后的零)。(3)三角函数:y=sinx,y=cosx,…27\no例1-8y=sin3000′=0.5=0.5000oy=cos2016′=0.938070461=0.9381规则:三角函数的取位随角度的有效位数而定。(4)一般函数:将函数的自变量末位变化1,运算结果产生差异的最高位就是应保留的有效数字的最后一位。4.常数和系数在运算中的有效数字规则1对运算中的某些常数或者倍数,如π,e,2,等,其有效位数是无限的,在实际3计算中可比运算中其它有效数字位数最多的多取一位。1.4实验数据处理的常用方法1.4Commonmethodsofexperimentaldataprocessing科学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找出事物的内在规律,或检验某种理论的正确性,或准备作为以后实践工作的依据,因而对实验测量收集的大量数据资料必须进行正确的处理。数据处理是指从获得数据起到得出结论为止的加工过程,包括记录、整理、计算、作图、分析等环节的处理方法。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这里主要介绍大学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列表法、图示法和图解法、逐差法、线性回归法等。1.4.1列表法(Tabulationmethod)直接从仪器或量具上读出的、未经任何数学处理的数据称为实验测量的原始数据,它是实验的宝贵资料,是获得实验结果的依据。正确完整地记录原始数据是顺利完成实验的重要保证。在记录时,把数据列成表格形式,既可以简单而明确地表示出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便于分析和发现数据的规律性,也有助于检验和发现实验中的问题。列表的具体要求:第一、表格设计力求简明、齐全、有条理。便于看出相关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便于分析数据之间的函数关系和数据处理。第二、标题栏中写明代表各物理量的符号和单位,单位不要重复记在各数值上。第三、表中所列数据要正确反映测量值的有效位数。第四、写出表格的名称,反映表中所列内容,并注明实验日期、实验条件等。28\n1.4.2图示法(Graphicalmethod)图示法是将一系列数据之间的关系或其变化情况用图线直观地表示出来,是一种最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工程人员和实验研究者一般对这样的定量图线很重视。因为定量图线形象直观,一目了然,不仅能简明地显示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趋势,而且能方便地找出函数的极大值、极小值、转折点、周期性和其他奇异性。特别是对那些尚未找到适当的解析函数表达式的实验结果,可以从图示法所画出的图线中去寻找相应的经验公式,从而探求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制作图线的基本步骤如下:一、图纸的选择图纸中最常用的是线性直角坐标纸(毫米方格纸),其他还有对数坐标纸、半对数坐标纸、极坐标纸等。应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坐标纸。直线是最容易绘制的图线,也便于使用,所以在已知函数关系的情况下,作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图线时,最好通过适当的变换将某种函数关系的曲线改为线性函数的直线。例如:①y=a+bx,y与x为线性函数关系。11②y=a+b,若令u=,则得y=a+bu,y与u为线性函数关系。xxb③y=ax,取对数,则lgy=lga+blgx,y与lgx为线性函数关系。bx④y=ae,取自然对数,则lny=lna+bx,lny与x为线性函数关系。对于①,选用线性直角坐标纸就可得直线;对于②,以y、u作坐标时,在线性直角坐标纸上也是一条直线;对于③,在选用对数坐标纸后,不必对x、y作对数计算,就能得到一条直线;对于④,则应选用半对数坐标纸。如果只有线性直角坐标纸,而要作③、④两类函数关系的直线时,则应将相应的测量值进行对数计算后再作图。图纸大小的选择,原则上以不损失实验数据的有效位数并能包括所有实验点作为选取图纸大小的最低限度,即图上的最小分格至少应与实验数据中最后一位准确数字相当。二、确定坐标轴和标注坐标分度习惯上,常将自变量作为横轴,因变量作为纵轴。坐标轴确定后,应在顺轴的方向注明该轴所代表的物理量名称和单位,还要在轴上等距地按图上所能读出的有效数标注坐标分度:第一、坐标的分度应以不用计算便能确定各点的坐标为原则,通常只用1,2,5进行分29\n度,禁忌用3,7等进行分度。第二、坐标分度值不一定从零开始。一般情况可以用低于原始数据最小值的某一整数作为坐标分度的起点,用高于原始数据最大值的某一整数作为终点。两轴的比例也可以不同。这样,图线就能充满所选用的整个图纸。三、标实验点要根据所测得的数据,用明确的符号准确地标明实验点,做到不错不漏。常用的符号有“+”、“×”、“●”、“○”、“△”、“□”等。若要在同一张图上画不同的图线,标点时应选用不同的符号,以便区分。四、连接实验图线连线时必须使用工具,最好用透明的直尺、三角板、曲线板等。多数情况下,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是连续的,因此应根据图上各实验点的分布和趋势,作出一条光滑连续的曲线或直线。所绘的曲线或直线应光滑匀称,而且要尽可能使所绘的图线通过较多的实验点。对那些严重偏离图线的个别点,应检查一下标点是否有误,若没有错误,表明这个点对应的测量存在粗大,在连线时应将其舍去不作考虑。其他不在图线上的点,应比较均匀地分布在图线的两侧。如果连直线,最好通过(x,y)这一点。对于仪器仪表的校正曲线,应将相邻两点连成直线段,整个较正曲线图呈折线形式。五、注解和说明应在图纸的明显位置处写明图的名称。图名一般可以用文字说明,例如,“电压表的校准曲线σU−U图”等。如果在行文或实验报告中已对图有过明确的说明,也可以简单地写成y−x图,其中的y和x分别是纵轴和横轴所代表的物理量。此外,还可加注必要的简短说明。1.4.3图解法(Diagrammaticalmethod)利用已作好的图线,定量地求得待测量或得出经验公式,称为图解法。例如,可以通过图中直线的斜率或截距求得待测量的值;可以通过内插或外推求得待测量的值;还可以通过图线的渐近线、以及通过图线的叠加、相减、相乘、求导、积分、求极值等来得出某些待测量的值。这里主要介绍直线图解求出斜率和截距,进而得出完整的直线方程,以及插值法求待测量的值。一、直线图解法直线图解法基本步骤为:1.选点为求直线的斜率,一般用两点法而不用一点法,因为直线不一定通过原点。在30\n直线的两端任取两点A(x,y)和B(x,y),一般不用实验点,而是在直线上选取,并1122用不同于实验点的记号表示,在记号旁注明其坐标值。这两点应尽量分开些,如图1.4.1所示。如果这两点靠得太近,计算斜率时就会使结果的有效位数减少;但也不能取得超出实验数据的范围,不然会没有实验依据。2.求斜率设直线方程为y=ax+b,则斜率为y−y21a=(1-24)x−x21图1-6直线图解法求斜率与截距3.求截距若坐标起点为零,可将直线用虚线延长,使其与纵坐标轴相交,交点的纵坐标就是截距。若坐标轴的起点不为零,则计算截距的公式为xy−xy2112b=(1-25)x−x21由得到的斜率和截距,可以得出待测量的值。例如,热敏电阻的阻值R与热力学温度T的函数关系为TbR=aeTT其中,a、b为待定常数。现在测得在一系列T下的R,要用图解法求a、b。iTi先将上式作变换,得31\nblnR=lna+TT1令y=lnR,x=,a′=b,b′=lna,上式变成y=a′x+b′的形式。由T和R值可得到一TiTiT系列x和y值。用这些值作图,所得图线是一条直线。依照上面介绍的方法求出a′和b′,再ii通过换算就能得出a、b的值。二、内插(外推)图解法在作出实验图线后,实际上就确定了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因此,如果知道了其中一个物理量的值,就可以从图线上找出另一个物理量相应的值。如果需要求的值能直接在图线上找到,这就是内插法;如果需要把图线(一般应是直线)延长后才能找到需要求的值,则是外推法。内插(外推)法的基本步骤为:1.根据已经知道的物理量的值,在相应的坐标轴上找到与该值对应的点;2.用虚线作通过该点且与该点所在坐标轴垂直的线段,与图线相交于一点;3.用虚线作通过上述交点且与原虚线垂直的线段,与待求物理量所在的坐标轴交于一点,该点的坐标对应的值就是与前述已知物理量值所对应的另一个物理量的值。例如:已经通过实验绘制出波长λ和偏向角θ的关系图线。现在用同一装置在相同的条件下测出某条谱线的偏向角为θ,要求用图解法求这条谱线的波长。1如图1.4.2所示,先在图上的θ轴上找到θ这一点,再用前面介绍的方法作两条虚线,1后一条虚线与λ轴的交点对应的就是λ的值。在作图时一般应将θ和λ的值用括号标注在相111应的点旁。同理由测量值θ,从图上可得出相应的λ。2232\n1.4.4逐差法(Onebyonedifferencemethod)逐差法是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之一。它适合于两个被测量之间存在多项式函数关系、自变量为等间距变化的情况。逐差分为逐项逐差和分组逐差。逐项逐差就是把实验数据进行逐项相减,用这种方法可以验证被测量之间是否存在多项式函数关系。如果函数关系满足y=ax+b,逐项逐差所得差2值应近似为一常数;如果函数关系满足y=ax+bx+c的形式,则二次逐项逐差所得差值应近似为一常数。分组逐差是将数据分成高、低两组,实行对应项相减,这样做可以充分利用数据,达到多次测量减小随机误差的目的,从而较准确地求得多项系数的值。用逐差法处理数据基本步骤如下:第一、一般可先计算因变量y的逐项差,用来检验线性变化的优势,以便及时发现问题。第二、按自变量x等量增加测量偶数对(x,y)数据(其中j=1,2,L,2n)后,将数据对分成ii前后两组,然后按前后两组数据的对应序号求出n个差值y−y(i=1,2,L,n)。n+ii第三、求n个y−y的平均值与绝对不确定度.必要时也可求出线性方程的斜率及截距n+ii(求截距a时,可将斜率b代入方程y=a+bx得2n个a后取平均)。ijjj例1-9用伸长法测钢丝的杨氏模量实验中,钢丝在拉力作用下,用光杠杆及望远镜尺组系统测伸长量的数据列于表1-6中,试计算受1牛顿力时,在望远镜中测得的金属丝伸长量。已知金属丝的伸长与拉力成正比,实验用每次增加9.8N载荷来改变金属丝的受力状态,保证了等间距变化,可以用逐差法处理数据。表1-6伸长量L=Lj+1-LjL=Li+4-Li项目序号j载荷F×9.80(N)L−3×10(m)−3−3×10(m)×10(m)10.000.021.003.83.832.007.94.143.0011.83.954.0015.94.115.965.0019.83.916.076.0024.04.216.187.0027.73.715.9平均值16.033\n上表中第四列L=L-L项时每增加1kg(9.8N)砝码时金属丝的伸长量,其平均值为j+1j11L-L=[(L-L)+(L-L)+L+(L-L)]=(L-L)j+1j2132878177由此可见,中间项的测量数据全部取消,只剩下首尾两个数据,显然用这种方法处理数据是不合理的。比较合理的方法就是采用逐差法,因为它充分利用了所有的测量数据。上表中第五列给出了每增加4kg(4×9.8N)砝码时金属丝的伸长量,其平均值为1L−L=[(L-L)+(L-L)+(L-L)+(L-L)]i+4i516273844−3=16.0×10(m)n2∑⎡⎤⎣⎦()LLLLiiii++44−−−()i=1−3Sm==0.096=0.110()×L4可得−3Li+4−Li16.0×10−4ΔL===4.08×10(m/N)4×9.804×9.80−3SL0.1×10−4S===0.03×10(m/N)ΔL4×9.804×9.8−4结果完整表达式为ΔL=(4.08±0.03)×10(m/N)1.4.5线性回归法(linearregressionmethod)图示法在数据处理中虽然是一种直观而便利的方法,但在图线的绘制过程中往往会引入附加误差,因此有时不如用函数解析形式表示出来更为明确和便利。人们往往通过实验数据求出经验公式,这个过程称为线型回归分析。它包括两类问题:第一类是函数关系已经确定,但式中的系数是未知的,在测量了n对(x,y)值后,要求确定系数的最佳估计值,以便将函数具体ii化;第二类问题是y和x之间的函数关系未知,需要从n对(x,y)测量数据中寻找出它们之间ii的函数关系,即经验方程式。这里只讨论第一类问题中的最简单的函数关系,即一元线性方程的回归问题(或称直线拟合问题).一、一元线性回归线型回归是一种以最小二乘原理为基础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下面就数据处理中的最小二乘原理作简单介绍。设已知函数的形式为34\ny=b+bx(1-26)01由于自变量只有x一个,故称为一元线性回归。实验得到的数据,当x=x,x,x,…,x时,对应的y=y,y,y…,y。在许123n123n多实验中,x、y两个物理量的测量总有一个物理量的测量精度比另一个高,我们把测量精度较高的物理量作为自变量x,其误差可忽略不及,而把精度较低的物理量作为因变量y。显然,如果从上述测量列中任取(x,y)的两组数据就可得出一条直线,只不过这条直线的误差有可ii能很大。直线拟合(线性回归)的任务就是用数学分析的方法从这些观测到的数据中求出一个误差最小的最佳经验公式y=b+bx。根据这一最佳经验公式最初的图线虽然不一定能通过01每一个实验观测点,但是它以最接近这些实验点的方式平滑地穿过它们。因此,对应于每一个x值,观测值y和最佳经验公式的y值之间存在一个偏差ε,我们称它为观测值y的偏差,iiii即ε=y-y=y-b−bx(1-27)iii01ε的大小和正负表示了实验观测点在回归法求得的直线两侧的分散程度。显然ε的值与b和ii0b的取值有关。为使偏差的正负和不抵消,且考虑所有实验的影响,我们计算各偏差的平方和1n222∑εi的大小(下面略去求和号上的求和范围,写成∑εi).如果b0和b1取值使∑εi最小,i=1b和b即为所求的值,由b和b所确定的经验式就是最佳经验式。这种方法称为最小二乘法。0101为使22∑εi=∑(yi−b0−b1xi)最小,则其对b和b的一阶偏导数应分别等于零,即012∂∑εi=−2∑(yi−b0−b1xi)=0∂b02∂∑εi=−2[∑(ybbxxii−−01)]0i=∂b11令x=∑xin35\n1y=∑yin212x=∑xin1xy=∑xiyin一阶偏导方程整理得bx+b=y102bx+bx=xy10上两方程的解为xy−xyb=(1-28)122x−xb=y−bx(1-29)0122不难证明,∑εi对b0和b1的二阶偏导均大于零,故求得的b0和b1使∑εi取最小值。将求得的b和b代入直线方程,就可以得到最佳经验公式:y=b+bx。0101上面介绍的用最小二乘原理求经验公式中常数b和b的方法,是一种直线拟合法,它在科01学实验中应用广泛。用这种方法计算的常数值b和b是“最佳的”,但并不是没有误差的,他01们的误差估算问题比较复杂,这里就不再介绍了。二、能化为线型回归的非线性回归非线性回归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无固定的解法,但若某些非线性函数经过适当变换后成为线性关系,仍可用线性回归方法处理。bx例如,指数函数y=ae(式中a和b为常数)等式两边取对数可得lnya=+lnbx令lnyy=′,lnab=,即得直线方程0y'=b+bx0这样便可把指数函数的非线性回归问题变为一元线性回归问题。b又如,对幂函数y=ax来说,等式两边取对数,得lnya=+lnbxln36\n令lnyy=′,lnab=,lnx=x′,即得直线方程为0y′=bb+x′0同样转化为了一元线性回归。由此可见,任何一个非线性函数只要能设法将其转化成线性函数,就可能用线性回归方法处理。三、线性回归是否合理的检验用回归法处理同一组实验数据,不同的实验者可能取不同的函数形式,从而得出不同的结果。为了检验所得结果是否合理,在待定常数确定后,还要与相关系数r进行比较。对于一元线性回归,r定义为xy−xyr=(1-30)2222(x−x)(y−y)r值总是在0与±1之间。r值愈接近1,说明实验数据点愈能密集分布在求得的直线的近旁,用线性函数进行回归(拟合)比较合理;相反,如果|r|远小于1而接近0,说明实验点对所求得的直线来说很分散,用线性函数回归不合适,x和y完全不相关,必须用其他函数重新试探。四、线性回归法应用举例例1-10测得某铜棒的长度l随温度t的变化数据如表1-7所示,试用最小二乘法求l−t°的经验公式,并求出0C时的铜棒长度l和热膨胀系数a。0表1-7(o)tC2030405060l(mm)1000.361000.531000.741000.911001.06解(1)根据式(1-28)、(1-29),将各数据列于表1-8。表1-822ixi(ti)yi(li)xiyixiyi1201000.366001000720.1320007.22301000.539001001060.2830015.93401000.7416001001480.5540029.64501000.9125001001820.8350045.55601001.0636001002121.1260063.637\n∑2005003.6090005007202.91200161.80由上列表格的数据可求得22x=40,y=1000.72x=1800y=1001440.58xy=40032.36(2)由式(1-28)、式(1-29)求b和b的值10xy−xy40×1000.72−40032.36b===0.017812x−x21600−1800b=y−bx=1000.72−0.0178×4001=1000.008=1000.01故经验公式为yx=+1000.010.0178(3)根据式(1-30)求相关系数xy−xyr=≈0.994442222(x−x)(y−y)因r=0.99444接近于1,故线性回归合理。(4)将经验公式与l=l+lat进行比较,得00l=1000.01mm0°al=0.0178mm/C0−5°a=1.78×101/C故l−t的经验公式为−5l=1000.01×(1+1.78×10t)1.5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1.5Basicmethodsofphysicalexperiments在物理实验中,为了探索物理现象的规律,寻求物理系统的特性,往往要研究各种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这样必然会采用一定的测量方法对物理量进行精细地测量。物理实验中的测量方法多种多样,本节将对常用的测量方法作简要介绍,使同学们对基本测量方法有一个大概地了解,在后续的实验中用到这些测量方法时,再作详细的讨论。38\n1.5.1比较法(Comparisonmethod)比较法是物理测量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测量方法,它是将被测量与标准量进行比较而得到测量值的。通常将被测量与标准量通过测量装置进行比较,当它们产生的效应相同时,两者相等。测量装置称为比较系统。比较法分为直接比较法和间接比较法。一、直接比较法直接比较法是将被测量与同类物理量的标准量具进行比较,通过被测量是标准量的多少倍可直接得到被测量。其特点是:1.同量纲:标准量和被测量的量纲相同。如米尺测量长度,秒表测量时间。2.直接可比:标准量与被测量直接比较,不需要繁杂运算即可得到结果。如天平称质量,只要天平平衡,砝码质量就是被测物的质量。3.同时性:标准量与待测量在比较的同时,结果即可得出,没有时间的延迟和滞后。二、间接比较法有些物理量难以制成标准量具,而是利用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制成与标准量相关的仪器,再用这些仪器与待测量进行比较。如电流表、电压表等均采用电磁力矩与游丝力矩平衡时,电流大小与电流表指针的偏转之间具有一一对应关系而制成。温度计采用物体体积膨胀与温度的关系制成。所以,虽然它们能直接读出结果,但根据其测量原理应属于间接比较。一般而言,进行间接比较需要选取一个中间量,为了减小误差,要求待测量与中间量的关系最简单,同时必须稳定。如任何液体的体积均随温度发生变化,但通常温度计却使用水银,这是由于在温度变化不大时,水银的体积膨胀与温度成线性关系且比较稳定,同时水银与玻璃毛细管无浸润,流动性好。有些比较要借助于或简或繁的仪器设备,经过或简或繁的操作才能完成。此类仪器设备即为比较系统。天平、电桥、电势差计的等均是常用的比较系统。为了进行比较,常用以下方法。1.直读法:用电流表测电流强度、用电子秒表测时间等,都是由标度尺示值或数字显示窗示值直接读出被测值,称为直读法。直读法操作简便,但测量准确度受测量仪器精度的限制。2.零示法:在天平称衡时要求天平指针指零,用平衡天桥测电阻要求桥路中检流计指针指零。这种以示零器示零为比较系统平衡的判据并以此为测量依据的方法称零示法(或零位法)。零示法操作手续较繁,由于人眼判断指针与刻线重合的能力比判断相差多少的能力强。故零示法精确度高,从而测量精密度也较高。3.替代法替代法也是比较法的一种,它与直接比较法的区别在于不具备同时性,而与间接比较法39\n的区别在于不用公式计算,不需要中间量。替代法是利用待测量与标准量对某一物理过程具有等效作用来进行测量的。如在用平衡电桥测量电阻时,可用标准电阻箱进行替代测量。先接入待测电阻,调电桥平衡,再用可调标准电阻箱替换待测电阻,并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调整电阻箱的电阻重新使电桥平衡,则电阻箱示值即为被测电阻的阻值。类似的测量方法称为替代法。大家熟知的“曹冲称象”即是替代法的范例。1.5.2放大法(Amplificationmethod)将被测量放大,或将被测量对观测者的视觉效应放大后再进行测量,以确定其值的测量方法,称为放大测量法。有时被测量十分微小,难以直接测量或直接测量误差较大时,常采用放大测量法,根据放大方式的不同又分为累计放大法、机械放大法、光学放大法和电子学放大法。一、累计放大法累计放大法是将若干个待测量累计后进行测量,如欲测均匀细丝的直径,可并排密绕100匝,量出宽度而求之。又如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和利用三线摆测转动惯量时,摆的周期可通过测量累计摆动五十或一百个周期的时间而得到,以使测得的有效数字增加一到两位,从而提高测量精度。二、机械放大法利用部件之间的几何关系,使标准单位量在测量过程中得到放大,从而提高测量仪器的分辨率,达到提高测量精度的目的。例如螺旋测微装置由主尺和鼓轮组成,一般主尺上0.5mm对应鼓轮的50格或主尺上1.0mm对应鼓轮的100格。所以,其放大倍数为100。测量精度由1mm变为0.01mm,提高了100倍。游标卡尺利用游标原理,将主尺上的1.0mm放大为游标上的n格,n一般为10、20、和50,将测量精度分别提高为0.1mm、0.05mm、0.02mm。还有在天平称衡时,直接判断天平横梁的水平是很不容易的,为了能作出准确判断,在其横梁中心装一个垂直于横梁的细长指针,横梁的微小起伏就会使指针端产生较大的位移,利用所配标尺,就能进行较准确的称衡,以上这些例子都属于机械放大法。三、光学放大法光学放大法分为视角放大和角放大两种。显微镜和望远镜属于视角放大仪器,它们只能放大物体的几何线度,帮助观察者分辨物体的细节或便于使测量基准对齐。而真正要测出被测物的尺寸,必须配以相应的读数装置。测微目镜、读数显微镜即为光学视角放大与机械放大的组合型仪器,其观察采用显微镜放大,便于测量基准对齐,而读数利用螺旋测微系统。40\n角放大亦称光杠杆法,是一种常用的光学放大法。它不仅可以测长度的微小变化,亦可以测角度的微小变化。光杠杆法根据光的反射定律,若入射于平面反射镜的光线方向不变,当平面镜转过α角时,反射光将相对原反射方向转过2α角,每反射一次便将变化的角度放大一倍且光线相当于一只无质量的长指针,能扫过标度尺的很多刻度。由此构成的镜尺结构,可使微小转角放大显示。在用拉伸法测金属丝的杨氏弹性模量时,利用光杠杆法测量金属丝受到应力后长度发生的微小变化。在灵敏电流计中,直流复射式检流计的所谓“复射”,是指这种检流计作为“光指针”的光线多于一次反射后才投影到标尺上,从而达到延长“光指针”长度、放大线圈偏转角度、提高灵敏度的目的。四、电磁放大法在电磁学物理量的测试中,鉴于被测量微弱,常需放大才便于检测。例如在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数实验中,测微电流时,仪器中设置了微电流放大器,否则就无法检测。还有,将待测电学量利用示波器或显像管将信号放大进行测量,不但能定性定量而且还兼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例如示波器应用及电子束偏转实验的测量中即采用此类放大方法。另外很多非电学量如压强、光强、温度、位移等,也都可以先经过相应的传感器转换为电学量然后放大测量。这种方法在实验测量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电磁放大一般由电子仪器实现。抗外界干扰(温度、湿度、振动、电磁场影响)性能稳定,能进行线性放大是电子放大仪器的基本要求。1.5.3补偿法(Compensationmethod)某系统受某种作用产生效应A,受另一种作用产生效应B,如果由于效应B的存在而使效应A显示不出来,就叫做B对A进行了补偿。补偿法大多用在补偿法测量和补偿法消除系统误差两个方面。一、补偿法测量设某系统中A效应的量值为被测量对象,但由于它不能直接测量或不易测准,就用人为方法制造出一个B效应对A效应补偿,然后用测量B效应量值的方法求出A效应的量值。制造B效应的原则是B效应确能对A效应形成补偿,且其量值应该是已知的或易于测准的。完整的补偿测量系统由待测装置、补偿装置和零示装置组成。待测装置产生待测效应,要求待测量尽量稳定,便于补偿;补偿装置产生补偿效应,要求补偿量值准确达到设计的精度,测量装置可将待测量与补偿量联系起来进行比较;零示装置是一个比较系统,它将显示出待测量与补偿量比较的结果。比较系统也可以是差示装置。零示装置对应于完全补偿采用零示法,差示装置对应于不完全补偿采用差示法。电位差计和电桥均属于补偿法测量的例子。二、补偿法消除系统误差用补偿法还可以修正系统误差。实验中,往往由于存在某些因素导致产生测量的系统误41\n差,而又无法排除,此时可以想办法制造另一种因素去补偿这种因素的影响,使这种因素的影响消失或减弱,这个过程就是用补偿法修正系统误差。例如在电路里常使用廉价的炭膜电阻和金属膜电阻。这两种电阻的温度系数都很大,只要环境温度发生变化,它们的阻值就会产生较大的变化,影响电路的稳定性。但是金属膜电阻的温度系数为正,炭膜电阻的温度系数为负,若适当地将它们搭配串联在电路里,就可以使电路整体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又如,在电子电路里常配置各种补偿电路来减小电路的某种浮动;在光学实验中为防止由于光学器件的引入而影响光程差,在光路里常人为地适当配置光学补偿器来抵消这种影响,迈克耳孙干涉仪中的补偿板即是典型的一例。1.5.4转换法(Transfermethod)转换测量法是根据物理量之间的各种效应和定量函数关系利用转换原理进行测量的方法。由于物理量之间存在多种效应,所以有各种不同的换测法,这正是物理实验最富有活力和开创性的一面。转换测量法的物理本质是通过转换测量对象,把看起来不可测的量转化为可测的量,或把看起来不可能测准的量准确地测量出来。转换测量法在物理实验中应用的例子举不胜举。例如水银温度计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把温度的测量转换为毛细管中水银高度的测量;霍尔元件根据霍尔效应将磁感应强度的测量转换为电势差的测量;示波器根据热电子发射,电子束在电场作用下的偏转及电致发光等一系列物理过程,将电压波的测量转换成几何图形的测量;牛顿环器件通过等厚干涉原理把球面曲率半径的测量转换成干涉图样几何尺寸的测量。被测对象的转换,有的是靠某种器件,有的是靠某种装置,通常把这些转换器件称为传感器。传感器的共同特点是,能直接感受被测量的作用,并能按一定规律将被测量转换成同种或别种可测的信号。由于转换测量法的巨大优越性,成千上万种新型传感器不断涌现。如今,传感器技术几乎进入了所有的技术领域。按传感器能感受的被测量的属性来分,有物理量传感器,化学量传感器和生物量传感器等几大类。物理量传感器又包括测重传感器(应变计式、电容式、磁阻式、压阻式、压电式)、压力传感器(应变片式、金属箔式、电感式、霍尔式)、位移长度传感器(光栅式、磁栅式、光纤式、超声式、光电式)、密度传感器(射线式、振动式、浮子式)、粘度传感器(超声波式、旋转式)、热传感器(热电偶、热敏电阻、热电阻、双金属片、光纤)、磁传感器(霍尔元件、光纤磁传感器、磁敏电阻)、光传感器(光电管、光敏电阻、光敏二极管、光电池、CCD图像传感器)等。通常,设计或采用某种转换测量方法首先要确认变换原理和参量关系式的正确性;其次要保证变换器(传感器)要有足够的输出量和稳定性,便于放大和传输;另外还要考虑变换42\n系统和测量过程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1.5.5摸拟法(Simulationmethod)由于某些特殊原因,比如研究对象过于庞大,或者危险,或者变化缓慢等限制,使我们难以对研究对象直接进行测量,于是便建立了与研究对象有一定关系的模型,用对模型的测试代替对原型的测试。这种测试方法称为模拟法,它可分为三个类型。一、物理模拟。物理模拟是指人为制造的模型和原型有相同的物理本质和相似的几何形状的模拟方法(单纯几何形状相似的模拟又称为几何模拟)。例如,在制造大型机器或建造巨型水库前先将原物体按一定比例缩小制成模型,在完全相似的条件下,对模型进行测量以得到原物的有关数据;又如,为了研究高速飞行的飞机各部位所受的力,一般先制造一个与原飞机相似的模型,将模型放入风洞,设置一个与实际飞机在空中飞行完全相似的物理过程,通过对模型飞机受力的测试以获得实际飞机在大气中飞行的实验数据。物理模拟具有生动形象的直观性,并且易使要观察的现象重现,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尤其对那些难以用数学方程式来准确描述的研究对象尤为实用。二、数学模拟。数学模拟是指模型与原型在物理实质方面可以完全不同,但它们却遵从相同的数学规律,通过模型得到原型所需要的数据的方法。例如,用稳恒电流场来模拟静电场,就是由于这两种场的分布具有相同的数学形式。数学模拟的主要特点是不考虑原型的物理实质,仅按其遵循的数学规律和边界条件建立相应的模型,它的主要优点是将不易直接进行的测量通过模拟测量得以完成。三、计算机模拟。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过程的方法称为计算机模拟。计算机模拟主要有数值计算模拟和测量过程模拟。数值计算模拟是利用计算机的计算功能,计算出实际模型中各点的数值,如可利用计算机模拟热流场中的温度分布,其计算方法主要有三种:解析法、半解析法和数值计算。测量过程模拟是利用计算机的绘图功能,描绘测量过程,如利用计算机模拟单电子圆孔衍射过程,这个过程很难用实际方法展示。模拟法虽然具有许多优点,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仅能够解决可测性问题,并不能提高测量精度,而且会造成新的测量不确定度。如模型制作误差、测量环境模拟误差等造成的测量不确定度。1.5.6对称法(Balancedmethod)对称测量法是消除测量中出现的系统误差的重要方法。由于系统误差的大小与方向是个确定值(或按一定规律变化),故采用“正向”与“反向”测量;平衡情况下的待测件与标准件的位置互换;调整测量状态的“过度”与“不足”(如超过平衡位置与未达平衡位置的对称、过补偿与未补偿的对称)等方式常常可以减少或消除系统误差。按操作方式的不同,对称测43\n量法可分为三种类型。一、双向对称法对于大小及取向不变的系统误差,通过正、反二个方向的测量,进行加减相消排除系统误差。如分光计测量角度时采用了对径测量的方法,它即属于对称测量。这种由于游标盘与刻度盘转轴不同心引起的变值系统误差,通过对称测量使该系统误差加减相互抵消。二、位置互易法在应用平衡测量法时,常采用待测件与标准件位置互相交换。这样取交换前后二次所测得的数据,通过乘除等运算可以消除部分直接测量的系统误差。例如用天平称衡物体质量时,第一次称衡在左盘放置被测物体,第二次称衡在右盘放置被测物体。取两次称量值乘积的开方作为被测物体的质量。可以消除由于天平不等臂的影响。又如在惠斯登电桥测电阻时,为减小由桥臂上接触电阻及接线电阻引入的系统误差,也采用位置互易法。三、线性内插法在对称测量中往往要求在平衡状态下获取测量数据,但作为标准量往往是跃变的非连续量。如作为惠斯登电桥的比较臂的电阻箱其最小步幅为0.1Ω,当调节到电桥平衡附近时比较臂电阻为R,若增加0.1Ω指针向正向偏了n格;而减小0.1Ω时指针却反向偏了m格,而无0法从测量中得到平衡时的比较臂电阻值,此时可用内插计算法来确定比较臂电阻值,即为⎛0.2⎞(R0+0.1)−n⎜⎟⎝m+n⎠或等于⎛0.2⎞(R0−0.1)+m⎜⎟⎝m+n⎠以上所介绍的是物理实验中的基本测量方法。实际实验中,这些方法往往是综合联用的。现代科研和工程测试技术更是各种效应交互使用、物理量多次转换的复杂测量系统。因此,同学们在具体实验时,应多加思考,广泛联想,以求有拓展性的收获。1.6物理实验的基本调整技术及操作规程1.6Adjustmenttechniquesandoperatingregulationsofthephysical44\nexperiments仪器的调整和操作规程在实验中十分重要,正确的调整和操作不仅可将系统误差减小到最低限度,而且对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度有直接影响。有关实验调整和操作技术的内容相当广泛,需要通过一个个具体实验的训练逐步积累起来。这里只介绍一些最基本的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调整技术,以及电学实验、光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规程,其他的调整、操作技术将在各有关实验中加以讨论。1.6.1仪器“初态”恢复(Initializationoftheinstruments)所谓“初态”是指仪器设备在进入正式实验前的状态。正确的初态可保证仪器设备安全,保证实验工作顺利进行。如设置有调整螺丝的仪器,在正式调整前,应先使调整螺丝处于松紧合适的状态,具有足够的调整量,以便于仪器的调整。这在光学实验中常会遇到。又如在电学实验中,未合电源之前,应使电源的输出调节旋钮处于使电压输出为最小的位置;对于滑线变阻器,若做分压使用,应使电压输出最小,若做限流使用,应使电路电流最小;使电阻箱接入电路的电阻不为零等。这样既保证了仪器设备的安全,又便于控制调节。1.6.2零位调整(Zerosetting)当待测物理量为零时,仪器的正常示读数称为零读数,正常示数的位置称为零位。仪器或量具的零位是否为零,对于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具有很大的影响。初学实验者,往往不注意仪器或量具的零位是否正确,总以为它们在出厂前就已校正好,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由于环境变化或经常使用而引起紧固螺丝的松动等原因,仪器的零位往往已发生了变化,因此在实验前必须要检查和校准仪器的零位,否则将人为的引入测量误差。零位校准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测量仪器有零位校准器的,如电表等,则应调整校准器,使仪器在测量前处于零位;另一种是仪器不能进行零位校正,如端点磨损的米尺或螺旋测微计等,则在测量前应记下初读数,以便在测量结果中加以修正。1.6.3水平、铅直调整(Horizontalorverticaladjustment)许多仪器在使用前必须进行水平或铅直调整,如平台的水平调整或支柱的铅直调整。水平调整通常借助气泡水平仪,通过调节仪器底座上的三个螺丝,使气泡居中来完成。调节的一般顺序为:先调整三螺丝中的二个螺丝,使二者连线方向水平;再调节剩下螺丝,使其与前二者连线的垂直方向水平,如此循环往复即可使仪器平面处于水平状态。铅直状态的判断一般使用重锤。让下悬的锤尖与底座上的座尖对准或观察锤线与支柱平行即可。1.6.4共轴调整(Alignment)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光学元件的实验系统中,为获得好的像质,满足近轴光线条件等,必须对各光学元件进行共轴调整,一般可分为粗调和细调两步来进行。粗调主要靠目测来判断。将各光学元件和光源的中心调成等高,且使各元件所在平面基45\n本上互相平行,这样各光学元件的光轴已大致接近重合,若元件可沿水平轨道滑动,先将它们靠拢,再调节,可减小视觉判断的误差。细调时,利用光学系统本身或者借助其他光学仪器,根据光学的基本规律来调整。常用的方法有自准法和二次成像法。如果在光具座上进行实验,为了读数正确,还须把光轴调整得与光具座平行,即光学元件光心距光具座等高且光学元件截面与光具座垂直。1.6.5消除视差调节(Reliefofopticalparallax)当刻度标尺与被测物不在同一平面时,如电表的表盘与指针,望远镜中叉丝分划板的虚像与被观察物的虚象不密合,眼睛从不同方向观察会出现读数有异的现象,这称为视差现象。为了测量准确,实验时必须消除视差。消除视差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使视线垂直标尺平面读数。1.0级以上的电表表盘上均附有平面反射镜,当观察到指针与其像重合,此时读下指针所指刻度数即为正确。焦利称的读数装置也是如此。二是使标尺平面与被测物密合于同一平面内。如游标卡尺的游标尺被做成斜面,便是为了使游标尺的刻线端与主尺接近于同一平面,减少视差。使用光学测读仪器均须做消除视差调节,也就是仔细调节目镜(连同叉丝)与物镜之间的距离,使被观测物的实像成在作为标尺的叉丝分划板上,即它们的虚像处于同一平面。通常是边调节,边稍稍移动眼睛观察,直到叉丝与被测物所成的像之间基本无相对移动为止。1.6.6逐次逼近调整(Successiveapproximationadjustment)在仪器调节过程中,多数情况下都不是一次就能达到调整要求的。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反复的调节。调整中简便而有效的技巧就是“逐次逼近”。对于应用零示仪器的实验或仪器,普遍采用“反向逐次逼近”调节技术,能够较快地达到目的。例如:在分光计调整中,我们就是通过“减半逐步逼近”法来调整载物台的水平的。实验者在实验中不能太急于获得测量结果,盲目操作。要避免当实验进行到中途才发现有问题,而不得不返工。正常的实验顺序是“先定性,后定量”的原则进行实验。在定量测定前,预先定性地观察实验变化的全过程,了解一下变化的规律;判别没有异常情况后,再着手进行定量测量。1.6.7电学实验基本操作规程(Basicoperatingregulationsofexperimentsinelectrics)一、注意安全电学实验使用的电源通常是220V的交流电和0~24V的直流电,但有的实验电压高达几万伏以上。一般情况下,人体接触36V以上的电压时,就会有危险,所以在做电学实验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人身安全,谨防触电事故发生。实验者要做到:1.接、拆线路,必须在断电状态下进行,以免损坏仪器或造成人身伤害事故。46\n2.操作时,人体不能触摸仪器的高压带电部位。二、正确接线,合理布置仪器1.分析电路结构,认清电路中各仪器元件符号并与实物进行对照。然后从电源的正极开始,按高电位到低电位的顺序接线。如果有支路,一般先连接串联回路,再连接并联回路。切勿无序乱接。2.仪器布局要合理,要将经常调节和读数的仪器以及开关放在易操作的地方。3.各仪器要处于正确的使用状态,例如通电前应检查有极性仪器(电源、直流电表等)的正负极是否接对;控制电路是否在最小输出状态(稳压电源输出调节至零,分压器输出调至零,限流器电阻调至最大);多量程电表的量程是否合适(若不知待测电流值或电压值的大小,应选取最大量程);电阻箱的电阻是否为非零位置等。三、检查线路电路接完后,要仔细自查,确保无误后,经教师复查同意,方能接通电源进行操作。合上电源开关时,要密切注意各仪表是否正常工作,若有反常,立即切断电源,排除故障,并报告指导教师。四、实验完毕后整理仪器设备实验完毕时,应先切断电源,将实验数据请指导教师审查,经教师认可后,方可拆除线路,并将仪器设备按要求放置整齐。1.6.8光学实验基本操作规程(Basicoperatingregulationsofexperimentsinoptics)一、注意保护光学元件大部分光学元件是由玻璃制成的,如:透镜、反射镜、棱镜、光栅等。在使用时要轻拿轻放,勿使元件受到冲击或摔碰,以免造成缺损或破裂。光学元件表面是经过精细抛光的,应注意防尘,保持干燥;不得用手或其他硬物碰擦光学元件的表面,也不得对它呵气,以免污浊损伤,必要时可用镜头纸或用蘸有酒精或乙醚溶液的脱脂棉轻擦。二、机械部分操作要轻稳光学仪器的机械可动部分很精密,操作时动作要轻,用力要均匀平稳,不能超过其行程范围,否则将会大大降低仪器的精度。使用完毕时,必须松开所有的定位螺丝。三、注意眼睛安全在光学实验中,我们既要了解光学仪器的性能,爱护使用仪器,也要注意对眼睛的保护,不使其过分疲劳。特别是对激光光源,尤其需要注意,严禁用眼睛直接观看激光束,以免灼伤视网膜。47\n自测习题(Self-testingexercises)1.指出下列情况下分别属于系统误差还是偶然误差。(1)千分尺零点不准;(2)检流计零点漂移;(3)读数瞄准误差;(4)电源电压扰动引起的测量值不准;(5)水银温度计毛细管不均匀;(6)温度变化引起米尺的热胀冷缩;(7)忽略空气浮力对测量的影响;(8)电表接入其内阻引起的测量误差;2.根据测量不准确度和有效数字的概念,改正以下测量结果表达式,写出正确答案。(1)d=10.430±0.3cm(2)E=1.915±0.05V(3)L=10.85±0.200mm(4)P=31690±200kg(5)R=12345.6±4×10Ω43(6)I=5.354×10±0.045×10mA(7)L=10.0±0.095mm3.判断下列各式的正误,试在括号内填写有效数字的正确答案。(1)1.7321.74×=3.01368()(2)628.7÷7.8=80.603()(3)(38.4+4.256)÷2.0=21.328()(4)(17.34−17.13)×14.28=2.998()4.试回答下列问题:(1)不确定度是怎样分类的?不确定度和误差的概念有何不同,又有何联系?(2)若干个有效数字相加减,有效数字的计算结果如何取位?相乘除如何取位?进行函数计算时又如何取位?5.用一级千分尺(Δ=0.004mm)测量一钢球直径为7.985mm,7.986mm,7.984mm,7.986mm,仪48\n7.987mm,7.985mm,7.985mm,7.986mm。求钢球的直径和不确定度,并写出测量结果的完整表达式。6.已知质量为m=(213.04±0.05)g的铜圆柱体,用0~125mm、分度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得其高度h为80.38mm,80.37mm,80.36mm,80.37mm,80.36mm,80.38mm;用一级0~25mm千分尺测得其直径为d为19.465mm,19.466mm,19.465mm,19.464mm,19.467mm,19.466mm。求该铜柱体的密度。oo7.金属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为R=R(1+αT),这里R表示TC时的电阻,R表示0C00时的电阻,α是电阻的温度系数。实验测得R和T的数据如下表所示,试求:o(1)用图解法求电阻的温度系数α和0C时的电阻R。0(2)用线性回归法求α和R。0i123456780TC()10.020.030.040.050.060.070.080.0R()Ω12.312.913.613.814.515.115.215.98.一个正方体的边长a大约是10cm,测量其体积V,若要求相对不确定度U≤0.1%,问r应选用什么仪器测量?49\n实验2.7冷却法测量金属材料比热容Experiment2.7Measurethespecificheatcapacityofmetallicmaterialbycoolingmethod比热容是表征物质性质的重要参数,对它的测量极其重要。它属于量热学范围,量热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在许多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新能源的开发和新材料的研制中,量热学的方法都是必不可少的。根据牛顿冷却定律,用冷却法测定金属或液体的比热容,是量热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若已知标准样品在不同温度时的比热容,则可通过作冷却曲线来对各种金属在不同温度时的比热容进行测量。本实验就是以铜为标准样品,来测定铝的比热容。目的与要求1.了解金属的冷却速率和它与环境之间温差的关系;2.掌握用冷却法测量金属的比热容的方法。Objectiveandrequirements1.Knowtherelationbetweencoolingrateofmetalandsurroundingtemperaturedifference.2.Masterthemethodofmeasuringthespecificheatcapacityofmetalbycoolingmethod.实验原理(Principleofexperimentation)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单位质量的物质,其温度每升高(或降低)1K(或1℃)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比热容。任何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其值大小会随物质温度的高低而发生变化。将质量为m的金属样品加热后,放到较低温度的介质(例如室温的空气)中,样品将会1逐渐冷却。由于金属样品的直径和厚度都很小,而导热性能又很好,所以可认为样品各处的温度相同,则其在单位时间内的热量损失(△Q/△t)应与其温度下降速率(△T1/△t)成正比,满足如下关系式:ΔQΔT1(2.7.1)=cm11ΔtΔtΔT式中,c为该金属样品在温度T时的比热容,1为金属样品在温度T时的温度下降速111Δt率。又根据牛顿冷却定律有:ΔQn=αS(T−T)1(2.7.2)11110Δt式中,α为热交换系数,S为该样品外表面的面积,n为与周围介质的状况有关的系数,1111\nT为金属样品的温度,T为周围介质的温度。由式(2.7.1)﹑(2.7.2),可得:110ΔT1ncm=αS(T−T)1(2.7.3)1111110Δt同理,对质量为m、比热容为c的另一种金属样品,可有同样的表达式:22ΔT2n2cm=αS(T−T)(2.7.4)2222220Δt由式(2.7.3)﹑(2.7.4),可得:ΔT1n2mαS(T−T)122220c=cΔt(2.7.5)21ΔT2n1mαS(T−T)211110Δt若两种金属样品的形状和尺寸都大致基本相同,则可认为S=S;若两种样品的表面状12况也基本相同(如涂层、色泽等),又处于同一环境中进行观察,那么周围介质(空气)的性质当然也相同,则可认为α=α,n=n。于是,当周围介质温度不变(即室温T=T=T121210200恒定),而两种样品又处于相同温度T=T=T时,式(2.7.5)可简化为:12ΔT1m1c=cΔt(2.7.6)21ΔT2m2Δt由式(2.7.6)可知,如果已知标准金属样品的比热容c、质量m、待测样品的质量m及112ΔTΔT12两样品在温度T时的温度下降速率之比和,就可求出待测的金属比热容c2。ΔtΔt仪器与装置(Instrumentsandequipments)1、实验仪器FT-EH-IV数字智能化热学综合实验仪、测量实验装置(包括散温盘,加热盘,隔热盘,铜盘,铝盘各一件)2、仪器简介FT-EH-IV数字智能化热学综合实验仪面板上各部位功能为:1.“设定温度”档:设定加热盘所需加热的温度值。2.“加热盘温度”档:给加热盘加热,观测加热盘温度的变化。3.“散热盘温度”档:让标准铜盘通过外表面直接向环境散热(自然冷却),观察铜盘的温度变化。2\n4.温度显示屏℃上显示的温度与上各档一一对应。5.时间显示屏t可用来对物质温度变化进行时间测量。图(2.7.1)FT-EH-IV数字智能化热学综合实验仪面板内容及步骤(Contentsandsteps)1、设定加热盘加热所需的温度值(70℃)将隔热板放到桌上,加热盘放到隔热板上。打开电源开关(仪器背后)和加热开关,将温度指示旋纽旋至“设定温度档”,调节“设定温度粗调”和“设定温度细调”,直到温度显示屏上显示的温度为70℃。2、对加热盘进行加热将标准铜盘放到散温盘上(注意凸凹点合好),再将加温盘放在铜盘上,然后再把温度指示旋纽旋至“加热盘温度”档,使铜盘温度升到60℃左右。3、测量标准铜盘在温度T=50℃时的自然冷却速率关掉电源开关,把温度指示旋纽旋至“散热盘温度”档,将加热盘放置在隔热板上,让标准铜盘通过外表面直接向环境散热(自然冷却)。当铜盘温度下降至比温度T高5℃时开始每隔一分钟记下相应的温度值,直至铜盘温度比温度T低5℃为止。4、测量铝盘在温度T=50℃时的自然冷却速率:方法同上。注意事项(Cautions)1、要保证金属盘与散热盘上感温点接触良好,就一定要使散温盘上凸点和金属盘上凹点合好,否则会影响对金属盘的温度变化的测试。3\n2、铜盘测量完后,因铜盘未完全冷却,请戴上手套操作,以防烫手。数据处理(Dataprocessing)1、数据记录(1)记录铜盘质量m和铝盘的质量m(金属盘的质量值标在盘的侧面)。12(2)记录铜盘、铝盘的散热情况。2、数据处理(1)根据所记录数据分别作出散热铜盘和铝盘的冷却曲线(如图2.7.2),分别求出铜盘和铝盘在温度50℃附近的自然冷却速率:ΔTTa−Tb。=Δtt−taboΔT1ΔT2(2)已知铜在50℃时的比热容为:c=393J/(Kg⋅C)。将c、、铝盘质量m、铜盘cucu1ΔtΔt质量m代入式(2.7.6)求出铝盘在温度T=50℃时的比热容c。22(3)根据以上测量结果求相对不确定度。o(已知铝在50℃时的比热容理论值为:c=904J/(Kg⋅C))Al预习自测(Preparationandselftesting)1.试说明牛顿冷却定律公式中各字母的物理意义。2.FT-EH-IV数字智能化热学综合实验仪上“设定温度”、“加热盘温度”、“散热盘温度”各档在实验中各起何作用?3.什么是作图法?规范作图有哪些要求?4.如何测量金属在某一温度时的冷却速率?4\n思考问题(Problems)1.本实验中用冷却法测金属比热容,测量过程中对实验条件(如仪器﹑环境)有何要求2.有哪些因素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3.完成本实验后,你有何收获?对本实验有何建议?5\n实验2.9电阻元件电阻值的测量Experiment2.9Measuretheresistancevalueofresistorunit电阻元件被广泛应用在电工、电子仪器和仪表中。由使用需要的各异,它们由不同的材料、结构和工艺流程制作而成。这些电阻元件在具有不同性质、特点的同时,还有一个基本的电气性能指标,就是电阻值。确定电阻元件的阻值有许多方法,除了万用电表测试之外,常用的还有伏安法、电桥法等。不一样的测量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及适合范围。对这一类基础性电学知识的掌握,具有很实际的应用价值。2.9.1伏安法测量线性电阻的电阻值2.9.1Measuretheresistancevalueoflinearresistorbyvolt-amperemethod直接由电表同时测定加在元件两端的电压值和通过元件的电流值,再根据欧姆定律将电压值比电流值推出元件电阻值的方法称为伏安法。这是一种电阻测量的基本方法,方法简单,但测量精度不高。误差的来源主要是二方面:一是电路连接方式引起,一是电表准确度导致。在采用伏安法测电阻时,应该分析清楚这两方面的误差情况,正确拟定电路连接方式和妥当选择电表准确度及量程。尽量减小测量不确定度。目的与要求1.掌握伏安法测量电阻的原理和内接法、外接法的适用条件;2.学习分析电表准确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掌握电表量程选择方法;3.掌握电路测量中的不确定度估算方法。Objectiveandrequirements1.Understandtheprincipleofmeasuringtheresistancebyvolt-amperemethodandtheapplicableconditionsforinternalconnectionandexternalconnection.2.Learntoanalyzetheinfluenceonthemeasuringresultcausedbytheaccuracyofelectricmeterandgraspmethodofselectingtherangeofelectricmeter.3.Graspthemethodofestimatingtheuncertaintyinthecircuitmeasurement.实验原理(Principleofexperimentation)用伏安法测电阻,按照电流表与电压表相互位置的不同,有两种接线方法,一是电流表在电压表的内侧(图2.9-1)称为内接法;二是电流表在电压表的外侧(图2.9-2)称为外接法。\n若被测电阻的客观值为R,在R中流过的电流为I,在R两端的电压为U,则xxxxxUxR=(2.9-1)xIx但是无论采用内接法还是外接法,两表不可能同时既给出U,又给出I。在这种情况下xx将电表的示值U和I代入式(2.9-1),得UR=(2.9-2)I必然要造成测量误差。1.测量误差的分析和修正采用内接法时,电流表的示值I就是I,即I=I,但电压表的示值U却不是U,而是Rxxxx上的电压U与电流表上的电压U之和xAU=U+U=U+IRxAxxA式中R是电流表的内阻。代入式(2.9-2),内接法的测量值为AUU+IRUxxAxR===+R=R+R内AxAIIIxx内接法的测量误差为ΔR=R−R=R(2.9-3)内内xA内接法的相对误差可以写成ΔR内RAE==(2.9-4)内RRxx可见,只有当R>>R时,才适合采用内接法。由于一般电流表的内阻很小,只有几个xA欧姆或更小(微安表和检流计的内阻一般较大),所以当被测电阻的阻值大于几千欧姆时,一般可采用电流表内接电路来测量阻值,这时电流表的内阻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较小,通常可以\n忽略不计。内接法的测量误差,来源于电压表的示值U不是U。采用外接法时,可以弥补这一不足,x电压表的示值U就是U,即U=U。但电流表的示值I却不是I,而是R中流过的电流I与xxxxx电压表中流过的I之和VUURx+RVI=I+I=+=UxVRRRRxVxVR是电压表的内阻,代入式(2.9-2),得外接法的测量值为VURRxVR==(2.9-5)外IR+RxV外接法的测量误差为2−RxΔR=R−R=(2.9-6)外外xR+RxV外接法的相对测量误差可以写成ΔRR外xE==外RR+RxxV可见,只有R<RR,内接法误差小于外接法误xAV差;若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