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9.81 KB
  • 2022-08-17 发布

英美科学哲学和政治哲学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四章英美科学哲学与政治哲学概述:针对分析哲学在具体学科的应用中所面临的困境,越来越多的哲学家放弃语言分析的方法和分析哲学的问题,在具体学科中寻找哲学的问题,他们更多地运用传统哲学的方法,建立分支哲学。这样的趋势在科学哲学和政治哲学领域表现的尤为显著,取得的成绩也非常显著。当代西方科学哲学主要是指以科学为研究对象的哲学。至于继波普尔之后的兴起的历史主义学派,由于着重历史考察的方法,着重于科学本身的探究,注重把哲学建立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基础之上,则归属于科学哲学。本章主要介绍的是波普尔科学哲学、费耶阿本德的科学哲学思想、历史主义学派、波普尔、罗尔斯与诺齐克的政治哲学。\n第一节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波普尔(KarlPopper,1902-1994)生于维也纳的一个犹太人家庭。曾任伦敦大学的逻辑和科学哲学教授。他的批判理性主义哲学继逻辑经验主义衰落之后,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主义科学哲学流派。主要著作有:《研究的逻辑》(1933)、《科学发现的理解》(1956)、《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猜测与反驳》(1963)、《客观知识》(1972)等。\n一、证伪原则波普尔以证伪原则为旗帜登上哲学舞台的。其中心思想是:一个理论的科学性标准就在于其可证伪性。不能为任何想象的事件所证伪的理论是非科学的。证伪性概念是波普尔证伪原则的核心概念。首先,它被用来解决科学划界问题;其次,它用于解决归纳问题。证伪原则主要是指否证在逻辑上的可能性。说一个理论具有证伪性,意识就是:对于从这个理论推导出来的陈述,在逻辑上总可以找到与之发生冲突的某种事件。\n证伪原则是科学方法和认识方法,其特点是科学家努力从各方面对所提出的试探性理论进行批判,找出其错误和弱点。证伪原则是波普尔哲学的一个整体性标记。证伪方法以波普尔的四段图式为其公式化形式。而证伪原则把这一图式不仅看做方法的图式,而且看做知识增长的模式、科学发展的图景,甚至还看作物种进化的图式。\n二、对归纳主义的批判(反归纳法)古典经验论把归纳法视为从有限的经验事实向普遍的理性知识扩展的惟一有效通道。休谟提出著名的“归纳问题”后,这惟一通道被打断,经验科学的基础出现可怕的裂痕。现代经验论则借助于概率工具从归纳问题的挫败中复兴。波普尔则认为从逻辑上看归纳推理是不合理的,具体表现在:1、全称命题不能从单称命题的堆积中推出;2、通过归纳作出的结论总是可错的;3、作为归纳推理基础的归纳原理无法得到证明;否则必定陷入循环论或先验论。他对归纳逻辑的批判确实是击中了要害,但是归纳逻辑并没有被波普尔一劳永逸地驳倒,它在科学中仍然占有地位。\n三、科学发展的模式他认为科学知识的增长一般经历如下四个程序:科学开始于问题;科学家针对问题提出各种大胆的猜测和假设;各种猜测或理论之间进行激烈的竞争和批判,并接受观察和实验的检验,筛选出逼真度较高的新理论;新理论被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所证伪,又出现新的问题。该认识图式还表示认识的逻辑和科学研究的逻辑。科学方法的本质特点在于理性和批判。在上述四段图式的发展模式中,贯穿着三种科学精神:从错误中学习和敢于犯错误的精神;敢于批判的精神;敢于“否定”或“批判的精神。\n四、“三个世界”的理论“世界1”为物理世界,“世界2”为精神世界,“世界3”为指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三个世界都是实在的,它们之间直接或间接地发生作用。他特别关心世界3,一方面它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它同时又是超人类的。它的实在性包含着两重含义,一是它们在世界1中的物质化;二是它们自身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世界3通过世界2对世界1产生巨大作用。波普尔认为,科学揭示的宇宙图景是:世界1最先存在,然后出现精神世界,世界3则出现在更高层次上。在社会政治领域,波普尔还提出了改良主义的社会政治哲学,反对历史决定论。他提倡逐步的社会工程,即对社会进行逐步的、切实可行的改造。\n第二节费耶阿本德的科学哲学思想费耶阿本德(PaulKarlFeyerabend,1924-1994)。他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195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伯克利大学、瑞士苏黎世工业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反对方法》(1975)、《自由社会中的科学》(1078)、《与理性告别》(1987)等。\n一、对传统科学哲学的批判首先,费耶阿本德认为科学哲学中影响最大的是逻辑经验主义,然而它却存在着最严重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其次,他在两个问题上对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展开批判。一是理论以问题开始的进化模式;二是否证的方法论原则。他指出,制度、观念、事业等方面的进展常常不是从问题开始的,而是从游戏等某些不相关的活动开始。事实可能完全是假的、非本质的。观察、事实、理论不像方法论规则讲的那样是各自孤立的、确定的,而常常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n二、多元方法论他在方法论上的原则是“怎么都行”。其他方法都是围绕这一方法论原则展开的。\n1、选择法费耶阿本德的“增多原则”认为传统方法论的“一致性原则”由于强调一致,消除了许多可供选择的事实,排除了许多有价值的试验,大大减少了理论的经验内容,因而实质上也是减少了证明理论的事实总量。而选择并不减少理论和事实的总量。选择主要是通过选择对象的对比和比较。\n-2、历史回复法。许多最优秀的科学理论、观点都并非现代所生,而是早就以含糊的形式包含在古老的观念中。通过回复倒退的方式,从古老的观念中焕发青春,这是取得科学进步的惟一方式。3、非理性方法。与各种说明科学发展的“理性规律”相比,松散、混沌、机会主义在科学发现中具有更重要的作用。科学和神话、宗教、形而上学等非科学形态常常是相互渗透的。总之,他的“怎么都行”原则,认为只要能开发人的创造力、能形成一种学术民主的气氛,能促使理论不断增生,并在增生过程中允许人们自由抉择,而不是强行人们接受某一种理论和规则,那么什么样的方式、方法、途径都可以使用。\n三、自由社会中的科学他认为科学被普遍接受是通过力量而不是通过论据。“科学之外无知识”的说法不过是另一种最方便的神话。在所有时代,人们都用广阔开放的感官和丰富旺盛的智力来探索环境,都取得了令人惊异的发现。现代科学之所以会远远超过其他意识形态和生活形式,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一是由于机巧,二是由于国家和科学精密结合在一起。科学的不民主束缚了人们的创造力和自由抉择。如果人们是自由地选择了科学,那么它就会获得更多理性,从而克服科学沙文主义,成为真正的自由社会中的科学。\n四、“与理性告别”他认为传统理性概念存在教条主义等弊病,它要求人们在接受一种观点时本能再接受与之对立的观点,并坚持确定不移的程序或规则,否则就被视为非理性。理性缺少多样化,也就缺少自由。而真正能破坏理性、迫使理性告别的哲学只能是相对主义,只有它才能公平、宽容地对待各种传统、理论和文化。科学也要被作为诸多传统中的一种来看待,而不要作为判断是非曲直和可接受性的标准。他的目的并不是取消一切理性,只是想摧毁令人生厌的经验论和教条主义,敦促人们创立生动活泼的思维形式和方法论原则。然而,由于他对理性的批判依然是单纯的否定,结果还是没能塑造出一个完美的理性形象,而是把相对主义推到极端。\n第三节历史主义学派继波普尔之后库恩着眼于科学的历史和现状,在科学中引进了科学以外的因素,如社会、科学家的心理、科学家集团的要求和心理状态等因素。库恩(ThomasSammalKuhn,1922-1997)哲学的确立标志着西方科学哲学中“历史主义学派”的兴起。库恩是当代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家,是历史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曾就学于哈佛大学,先后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主要著作有《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必要的张力》(1977)等。\n一、“范式”理论范式理论是库恩哲学的核心,也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本质内容。“范式”就是指某一科学家集团围绕某一学科或专业所具有的共同信念。这种共同信念规定他们有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一种共同的科学传统,规定共同的发展方向,限制共同的研究范围。范式一般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只有出现更好的范式替代它,并为科学共同体所接受时,才会出现新旧范式替换的局面。科学革命的实质就是范式的转化和更替。库恩的范式理论归根到底是现代科学中的整体性观点和方法在哲学上的反映。\n二、科学发展的动态结构库恩认为科学发展是共同体活动的结果,它表现为范式的不断完善和更迭。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般要经历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时期、科学危机时期、科学革命时期四个阶段。整个科学史就是遵循从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时期-反常和危机时期-科学革命时期-新的常规科学时期的周期运动规律,而向前推进和发展的。库恩提出,应该把精确性、一致性、广泛性、简单性和有效性五个基本特征作为选择一种理论或范式的价值标准。\n三、两种思维模式库恩认为人的思维模式一般分为两种,发散式思维和收敛式思维。它们同样为科学进步所必不可少。这两种思想形式不可避免地处于矛盾中,形成一种必要的张力。科学的发展是与这两种思维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分不开的。\n四、不可知论和约定主义库恩认为科学范式不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或对客观规律的反映,而是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科学共同体的共同的心理信念。范式的变化也不是认识的深化,而是心理变化或格式塔转换。科学家们认识的世界并不是客观实在的世界,而是主观约定的世界。新旧范式之间是不可通约的和不可比较的。范式不是客观世界的知识,而仅仅是一种方便的假设。他把真理比喻为科学家集团共同使用的工具,即一种用以解除科学研究中的各种难题的工具。新旧范式的更替仅仅是信念的更替,就像宗教信仰的更换一样,它们之间不存在继承性和连续性。他仅仅是从实用主义立场来理解进步的,认为后继的理论在应付环境变化或解决难题方面总比早期的理论好。\n第四节新历史主义学派\n第五节波普尔的政治哲学1、历史主义的批判2、“乌托邦过程”批判3、社会渐进工程4、自由主义的民主观\n第六节罗尔斯的政治哲学1、作为公平的正义2、最初状况3、正义原则及其证明\n第七节诺齐克的极端自由主义1、最小政府2、历史性的资格理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