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00 KB
- 2022-08-1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试析儿童哲学诞生的哲学基础儿童哲学诞生的哲学基础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儿童哲学诞生的哲学基础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哲学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摘要 儿童哲学归根结底是一场哲学变革运动,应当把它放置在哲学的坐标系中加以考察,探究其哲学基础,包括哲学起源于惊讶、以文学的方式显现哲学、逻辑以及苏格扭底对话等。这有助于突显儿童哲学的哲学性,使实际的教育行动沿着哲学的轨道稳步前进。 关键词 儿童哲学;哲学基础;西方哲学传统 儿童哲学作为一种新形式的教育,其本质及核心皆是哲学,因此要探明儿童哲学诞生的历史渊源。必须把儿童哲学放置在哲学的坐标系中,勘察西方哲学的传统对儿童哲学的启发或影响,才能对儿童哲学有一个清晰的把握,以保证儿童哲学沿着哲学的道路循序推进。 一、什么是儿童哲学 \n 关于儿童哲学的内涵,国内大多数学者均视其为一种深思训练项目。就李普曼所研发的教材以及众多考察儿童哲学成效之研究所公布的结果来看,深思训练无疑是儿童哲学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儿童深思能力的提高的确是推动儿童哲学普及和推广的主要动力,由此引伸出的目标即是要将儿童塑造成为一名良好的深思者。 然而深思不仅仅是为了训练僵硬的技能,更是要体验深思过程所带来的乐趣,这种乐趣本身也应当成为儿童哲学内涵的组成部分,但是关于这方面,国内学者关注的力度显然还不够。同时,深思还有其外在于自身的目的,一些学者认为这个目的就是要针对儿童日常遇到的理由,引导儿童逻辑地、有条理地分析理由,最后合乎情理地解决理由。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深思的目的是找寻生活的作用。如李普曼自己就曾多次强调,学校如以教育为其使命和目的,就应该全力帮助儿童去发现、去获得与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关的各种事物的作用,他所创立的儿童哲学正是要帮助儿童去建构属于自己的作用世界,深思能力的训练是强有力的工具,但它本身不能成为教育的根本目的。由此观之,所谓儿童哲学应是建立在逻辑深思能力训练的基础上,让儿童体验探究哲学过程中的乐趣,排除日常生活中的哲学困惑,帮助他们找寻生活的作用,并建立起自身作用世界的教育计划。 \n 二、儿童哲学诞生的哲学基础 (一)哲学起源于惊讶 古希腊许多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秉持哲学起源于惊讶的观点。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说:“惊讶,这尤其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开端。”“这地地道道是哲学家的情绪,即惊讶,因为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决定性的起点。”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 然而惊讶绝不是少数成人的专利,儿童天然地具有这种可贵的情结,他们对自己和世界都怀有无限的惊讶与好奇,因此他们不断发出“为什么”的信号,提出“我是怎么出生的”“我为什么在这里”“世界从何而来”等根本理由。这些理由正是哲学诞生之初,古希腊哲人们争论不休的哲学理由。李普曼、马修斯等人之所以创立儿童哲学,正在于他们看到了这一自然现象,而且观察到惊讶的情绪并没有随年龄的增加而提升,相反却逐渐萎缩、直至消失,因此呼吁人们应充分重视儿童的发问,创造支持环境,呵护此种惊讶,使儿童的理智能够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n (二)哲学与文学 在公元前6世纪哲学刚刚诞生之时,哲学家在描述自己的哲学思想时,基本依赖文学这一工具,譬如赫拉克利特利用警句、巴门尼德借助诗歌等,因此哲学著作大都以文艺作品的形式出场,特别是格言警句,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公元前5世纪,柏拉图更是开始以戏剧对话录的形式撰写哲学著作。可以说,这些哲学家所塑造的哲学既不专业,也不艰深晦涩,而是简单明了,易为大众所接受。\n 直至亚里士多德时,哲学才开始摆脱文学的形式而逐渐走向抽象化、学术化,变得晦涩难懂,并日益脱离大众视野,成为哲学家书写哲学著作时的主要风格。不过,这种情况到了近代有所改观。如尼采以及存在主义哲学家重新开启以文学的形式阐述自己哲学思想的潮流。尼采的大部分著作都以文学形式表现,如《人性,太人性的》采取格言的方式;《快乐的科学》不仅用格言的风格写成,而且包含了大量的诗词,甚至书名起自法国普罗旺斯的方言,意思是诗词的艺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则使用一种哲学小说的风格,以自然现象作为修辞和讲述故事的手段。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也以小说的形式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如他的小说《恶心》、短篇小说《墙》等。加缪的情况也类似,他借助《西西弗神话》这篇经典散文,生动展现了“一种荒诞感的体验和把握”;其寓言体小说《鼠疫》则体现了其“上帝死了,人要活”的哲学思想。此外,还有齐克果(Klerkegaard)也透过小说《现代的时代》(ThePresentAlge)表明自己对西方文化中将一切价值层级“削平”(levrellmg)深感不满。 儿童哲学继承此种传统,也主张将哲学和文学结合起来。因为在李普曼看来,经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一直到现在的哲学界,论述过于专业,难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也难以吸引更广泛的民众参与,所以他主张采用故事或小说的形式,既可以创造出一个独立的艺术品,亦可作为承载哲学价值的渡船,达到哲学反思的工具性效果。其他儿童哲学研究者也认为,只有透过文学的形式,才能将人类关系的复杂多样性细致、弹性地表达出来。因此,他们研发的儿童哲学教材在体裁上都一律采用小说的形式。\n 具体来说,和传统哲学教科书相比,儿童哲学的教材具有以下四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不出现任何难以理解的哲学术语与专有名词,而把哲学概念以日常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并儿童哲学诞生的哲学基础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zbjy.提供,.从生活中自然地引出哲学作用上的困惑,以儿童自身的经验叙述整个探究过程,因此儿童能够顺利地担当起哲学深思的角色;二是每套教材中所呈现的人物都是和特定年龄阶段之儿童相似的学生,故事的场景也集中在学校和家里,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三是故事情节带有冒险的性质,理由被发现之后,儿童通过与教师、家长以及互相之间的对话,展开精彩的探究历程:四是故事中的各个角色因有不同的经验,而反映出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感受,在深思风格上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局面,从而使对哲学的理性探究与情感的进发、流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尽管有以上优势,儿童哲学的教材仍面对不少批评,主要是教材只有文字,没有图片,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故事情节性弱而说理性强,深思的成分远高于情感表达的成分等。对此,李普曼回应道:如果成年人必须为儿童写作,也不应全面代劳,只需要做到启发儿童自己的文学描绘能力即可,加插图就等于代替儿童去做他们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当儿童独自阅读时,哲学小说确有可能产生不了足够的兴趣,但当它们被拿到课堂上大声朗读的时候,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理由,从而引起儿童的注意,激起儿童之间的哲学对话;旧哲学小说具有一定的娱乐性,但这种娱乐性不同于电视卡通片所具有的娱乐性,它来自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从表面上看生活是平淡无奇的,但透过细心的审查,生活就会散发出迷人的光芒,而哲学的魅力正在于此。 \n (三)哲学与思维 哲学与思维历来关系密切,这主要体现在逻辑方面。西方逻辑于古希腊传统,希腊早期的哲学家已能使用反证法概念来探究哲学,至亚里士多德时,更是建立了系统的逻辑理论。自此以后,逻辑在哲学中一直扮演基础性角色,专门研究人的思维形式及规律,并用一系列的规则和策略帮助人们更好地深思理由、表达思想。 除经典逻辑之外,目前还有数理逻辑(又称为符号逻辑)、直觉逻辑、多值逻辑、亚结构逻辑、非单调逻辑、模态逻辑、辩证逻辑、非形式逻辑等。对儿童哲学影响最大的当属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这里的形式逻辑主要是指19世纪中叶以前的传统逻辑,以演绎推理、归纳推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抽去一切悟性知识之内容及一切对象中所有之差别,而只论究思维之纯然方式”的逻辑。在儿童哲学中,教师要求儿童熟识和掌握形式逻辑的四大定律(即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充足理由律)和众多的推理规则,并积极运用到儿童哲学诞生的哲学基础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儿童哲学诞生的哲学基础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哲学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日常生活中去,以发展儿童对语言使用的敏感性,能条理清晰地深思自己的思想活动。\n 非形式逻辑与形式逻辑不同,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论证(argument),它致力于发现、分析和改善这些论证的标准、程序和模式,指出人们在论证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逻辑谬误,如偷换概念、转移话题、循环论证、不适当地诉诸情感和求助权威等,并对各式各样的谬误作出合理的分类与概括。非形式逻辑对儿童哲学的影响不及形式逻辑大,但在儿童哲学的教材中也有不少体现。 儿童天生就是哲学家,但儿童的深思往往是一种直觉反应,而非理性的审查,常会犯逻辑上的错误,因此在李普曼看来,若不加以逻辑上的正规训练,儿童的这些逻辑谬误以及深思上的混乱与不足就会始终得不到纠正与引导,就会对日后的言语及行为带来消极的影响。这也是李普曼创立儿童哲学最为重要的理由之一。 (四)苏格拉底对话 儿童哲学诞生的哲学基础由优秀站.zbjy.提供,助您写好论文. 以对话的方式进行哲学探究也是古希腊的传统。此点要归功于苏格拉底,他致其一生都通过对话的方式与雅典青年讨论哲学。这种方式为李普曼所认同,他甚至认为哲学的生命恰恰在于对话。\n 苏格拉底对话有诸多突出的特点:首先,苏格拉底启发我们如何生活,而不是如何论辩。李普曼深有同感,并明确了对话与辩论的区别,他认为辩论的目的在于击败对方,而不是使人趋向于真理;对话的目的则在于明理,其重点在于合作和互相鼓励,以促使儿童反思深思的历程,发现作用之所在。因此儿童哲学倡导的是对话而非辩论。 其次,在古希腊,辩证法最为通常的意思即为对话,苏格拉底是第一个将辩证法引入哲学的人,这种辩证法往往从日常生活的细小事件出发,但最终指向“人应该如何生活”的大事。因此,在儿童哲学中,教师与儿童一同哲学探究的过程必定伴随生活事件的叙述,源自儿童自身的经验,其目的不是要建立某个完备的哲学体系,而是要服务于儿童的生活世界,使儿童寻觅到作用所在。 再者,在苏格拉底对话过程中,各方关系都是平等的,苏格拉底从未以一个权威的身份去告诉别人一个真理,相反他一再强调自己是真的无知,并鼓励每个人参与对话与探究,共同体验深思的乐趣。儿童哲学也具有这样的特点,教师需要一再弱化自己的权威形象,与儿童处于平等的位置,绝不能把自己对哲学理由的理解强加到儿童头上。\n 第四,苏格拉底对话讲求逻辑上的严密性,苏格拉底要求每一个日常的重要概念都必须接受逻辑与经验的检验,反对盲目的轻信,草率的结论以及自以为是的聪明,因此在对话过程中,苏格拉底是一个严格的审查官和积极的引导者。儿童哲学探究团体中的对话也同样需要教师的妥善引导,需要建立在逻辑考验的基础上,它不是要鼓励孩子们互相聊家常,而是要对关系生活的重大哲学理由进行反思,提倡同学之间互相展开批判(而非攻击),要求儿童在陈述理由以及发表评论时必须提出理由,而这些理由本身也必须受到检验等。 最后,苏格拉底对话强调哲学教育具有间接性,突出思想交流中主体觉悟的自主性,因为哲学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自想自验、自觉自悟的过程。借鉴苏格拉底的对话,儿童哲学也提倡把思想探索与体验融合在一起,儿童通过探究团体寻求对某哲学理由的理解,但志不在获得结论性的答案,而是思想探索的过程,使儿童能充分享受思维的乐趣。 当论及儿童哲学诞生的哲学基础时,以上几点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但它们还不足以构成全部,的认识论以及概念游戏的观念对儿童哲学亦有影响,探究团体的概念则直接来自于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引导儿童清晰表达、论证严密以及培养开放心灵等则受到了分析哲学的影响。可见,儿童哲学归根结底是一种哲学教育,其本质与特征都离不开哲学本身发展的影响。